1

这是么得感情的杂学家大文豪在2020年4月23日写下的问答,关注我,看更多精彩历史【14】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稍微对题干做出一些特别说明。1941年意呆利在北非崩盘,隆美尔受命组建非洲军团,稳定轴心国在北非的态势。当年2月,当隆美尔来到北非时,手下仅有两个师,分别是第十五装甲师和第五轻装师。这两师共有约55000人左右的士兵,约318辆坦克。坦克型号以三号和四号为主,同时也保有一定数量的二号坦克。

当年8月,隆美尔尽管手下只有两个师,但仍被受命为集团军司令。在该月,隆美尔又得到了一个新的轻装甲师的补充,即第九十轻装甲师。除此之外,第二十一装甲师也划拨隆美尔指挥。此时非洲军团的总人数达到了约10万人上下。

1.装备优势

相较于只装备了6磅炮甚至仅仅是2磅炮的瓦伦丁,和虽然装甲靠谱但在北非的风沙里天天机械故障的玛蒂尔达而言,德军的三号和四号坦克对英军装甲师来说占据着可以说是碾压的优势。尤其是隆美尔非洲军团开始崭露头角的时候,坦克多数均为42年产的新型号或经过改装升级。因此不论是在火力,机动能力还有兵员素质方面,隆美尔都占据优势。

相比较隆美尔的部队,英国人虽然装备数量上,尤其是火炮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但沉迷小口径高射速火炮的英军在火力强度上比起装备88炮和105臼炮的北非军团来说,依然是出于极大的劣势。

同时,尽管北非的英军人数始终是德军的双倍以上,但兵员素质着实堪忧,其中印度师和澳大利亚师的战斗力都是巨大的问号。

2.技战术优势

相比较英军笨拙的静态防御策略,隆美尔首先整备了自己手中所有可用的坦克。然后对英军阵线有计划的进行多波次的装甲突击。凿穿英军防线之后德军并不原地停留和稳固战线。而是继续利用装甲部队的机动优势突击下一道防线。如果坦克出现致命故障,则拆卸可用的装备,“拼装”到尚可继续使用的坦克之上,继续进行突击。

由于机动能力强,德军装甲师在突破英军防线之后,往往能迅速切断后方补给线。这样一来,前线未被突破的部分由于没有补给,只能选择溃退。

在这样的战局下,英军防线被层层凿穿,最终一度被按在了亚历山大港一隅之地。

但这样的战术也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对于油料和后勤保障的要求非常高。事实上,北非德军并不能得到充足稳定的后勤保障,因此,隆美尔才会选择“拆卸-拼接”的方式保持装甲部队的战斗力,但这无疑是一种饮鸩止渴的方式。所以,到了阿拉曼战役前后,德军已经没有足够的油料和足够的机械配件组织起一支足够击破英军的装甲部队了。

坦克还有吗?有,甚至其中不乏有虎式这样当时的非洲英军没有任何武器可以摧毁的战车。但是油料告罄,机械零部件也消耗严重。最终,拥有虎式的501,503这些重坦营没有在正面战斗中损失战车,反而是因为油料和机械部件的磨损不得不丢弃这些英军无可奈何的“老虎”们。

3.为何希特勒不增兵

希特勒并没有想到意呆利居然进军北非,更想不到优势兵力还把自己打崩了。此时,德军正集中精力筹备“巴巴罗萨”计划,由于苏联人的纸面兵力和动员潜力远超德国人,德军尽管在东线动员了超过550w军队却依旧感觉“这波不稳”。

相较于苏联这个迫在眉睫的威胁(苏联人也有针对入侵德国的“大雷雨”计划,只不过苏联准备战争的速度受大清洗运动的影响而慢于德国),北非这个暂时对德国来说并没有太大意义的地方不值得投入大量的兵力去夺取。尤其是地中海此时出于英军控制之下,跨地中海作战的战斗成本过高。

客观来说,北非战场对德国人来说实际上是一个没有丝毫好处的累赘,但如果放任不管,任凭意呆利的部队被消灭,待英军登陆意呆利本土的时候,德国的处境会更加糟糕。所以,德军总参对于北非的战略是相对比较保守的。这也就使得隆美尔必然会在日后的作战过程中面对缺油少粮的尴尬局面。

最佳贡献者
2

大家好,我是诗涵果果。

德国在二战期间被世界尊称的名将,除了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只有在北非战场所向披靡的“沙漠之狐”隆美尔!

隆美尔之所以用仅有的三个装甲师打得那么猛的原因在于:隆美尔在接任北非军团长以后,很清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采用了游击战术,并且对于装甲的保养和维护严苛要求;希特勒失去了可以向北非运输资源的路线,对于北非,支援远比路上的消耗更严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涌现了一大批可以被后人永远铭记的军事将领,他们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指挥技巧给予这场波及世界的大战更多可能和热度。作为自小就是理科男的隆美尔而言,其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胆大心细的工作作风成就了他传扬后世的美名。如果说战争中除了国力和兵力的比拼以外,能左右这场战争的恐怕就是这些名噪一时的将军了,而在二战期间,可以在北非揍的英国人哭爹喊娘的,一定是“沙漠之狐”隆美尔!

北非战场的开设本意是为了轴心国同盟意大利可以快速打通中东地区和通往印度的次大陆,可恨的是意大利作为三大轴心国主力之一,其军事实力与其地位毫不匹配,被蒙哥马利率领的英军打得节节败退,毫无招架之力!面对盟友的岌岌可危,希特勒不得不在咒骂的同时,选择可以力挽狂澜的将军支援北非军团!

隆美尔的成名作,或者说隆美尔被世人所知的战役来源于二战初期,德国入侵法国时!这个理工男在之前一系列的战役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渐露头角的他很快被希特勒看中,并且成全了他一直以来的梦想,那就是能够亲自指挥一部装甲师!希特勒大手一挥,位于第四集团军第七装甲师的指挥官就落到了隆美尔头上,信心十足的隆美尔在进攻法国的战斗中,其所指挥的装甲师堪称德军装甲部队的榜样,纵横穿插,在撕裂法军防线的同时,保持迂回战术,利用德军强大的突进能力,搂草打兔子,很快,法军面对隆美尔的装甲师的防线被彻底打破!在这次战役里,隆美尔率领的装甲师又被赋予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魔鬼之师”!

1941年1月,希特勒在经过反复的考量以后,下令隆美尔赶赴非洲,接任德国的非洲军团,以中将衔统领非洲军团军长一职!

面对北非战场咄咄逼人的英军,在己方兵力,装甲部队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隆美尔在到任后的两个月里,快速整合了部队,并且提出了最重要的问题:

那就是保护装甲设备的完整率,所有的参战士兵必须学习装甲的维护和保养,本身部队所在的机械师,必须得到部队的全面保护!

接下来,隆美尔迅速制定了进攻方案,是的,你没有看错,在手中仅有三个装甲师的隆美尔,面对数倍于己的英军,选择了进攻,利用英军在之前对意大利作战节节胜利后的骄视之心,在方案制定后,隆美尔集结了北非军团所有的装甲部队和参战人员,孤注一掷,强攻了疏于防范的英军,结果英军大败,隆美尔联合意大利的军队,趁势收复了之前被攻陷的领地。被德军打得心惊胆战的英军在蒙哥马利的带领下,终日惶惶。而隆美尔在巩固了自己的占领地区以后,采用游击战的打法,四处寻找英军的小股作战部队,对其实施歼灭打击,并且对可以修复的英军坦克全部迁回了大本营,这也是很多英国人想不明白的地方,缺少坦克的北非军团为什么可以一直进攻的原因,甚至在对战的时候,可以碰到原本属于英国的坦克在地方的阵营里!

可以说,战事进入后期,北非战场对于希特勒来说,只能算是牵制同盟国兵力的地方,对于缺少补给和支援的北非军团来说,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尽可能大的对同盟军进行杀伤,失去了运输路线的轴心国,只期待北非战场的陷落时间可以晚一点,除此之外,无能为力!

但是隆美尔的出现,不仅挽救了北非军团提前的覆灭,也打击了所向披靡的英军!加大了同盟国对于北非战场的资源投入和兵力投入,拖延了这场战事结束的时间!

3

在德国的计划里根本没有非洲,只是因为那处猪队友意大利太废物,所以希特勒不得不派出非常少的兵力帮助意大利“收复”失地。意大利在1941年两次坑了德国,而且都坑的非常厉害,一个是意大利以优势的兵力想占领北非,却被英法非嫡系部队差点赶出非洲;另一个是意大利入侵希腊,又把自己陷在了里面。而在1941年,德国正准备发动“巴巴罗萨”计划入侵苏联,动员550万左右的军队向苏联边境集结,所以没有多余的兵力分给非洲。

在非洲惨败之后,意大利终于向德国求救,德国根本不想理意大利的破事,但是如果非洲失守,轴心国可能失去对地中海的控制(当然制海权一直在英国手里),并威胁到德国在欧洲的主要石油提供地-罗马尼亚,在这种情况下德国才派出了隆美尔支援意大利。隆美尔在北非的任务仅是帮助意大利,希特勒根本就不关心这一块。但是没想到隆美尔是一个能化腐朽为神奇的将领,他用远逊于英法联军的坦克数量,采用灵活、集中运用的方式,大胆进攻、巧妙设伏,打的英法联军节节败退。他比古德里安还大胆,进攻中坦克不断的在减少,但他不等维修和补充(本来也没有补充),一路领着剩余的坦克不断的追击英法联军,一度英法联军的坦克数量与隆美尔的坦克数量之比为4比1,不是英法坦克太多,而是隆美尔剩下能用的坦克数量太少。在这种情况下,隆美尔几乎占领了整个北非,马上都能拿下埃及的非洲部分,但是因为战损太严重,他的兵力和武器都不如英法联军,所以进攻只能停滞。

隆美尔在非洲如此成功是在于他能合理的利用手头的所有装备,他的一个伟大发明就是将用于防空的88炮用于反坦克。这个口径远远大于当时所有国家专门用于的反坦克炮,并且88炮的倍径远大于其它反坦克火炮,在面对二战初期装甲普通偏薄的坦克来说,几乎可以做到反任何坦克。这个应用最后还影响到了德国坦克炮的研发。

可惜,41年希特勒有更大的计划,所以就算是隆美尔在非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德国还是不给他任何增援。除了因为入侵苏联的计划抽不出军队以外,北非到底还是意大利的事情,德国已经把事情做到这个份上,已经仁至义尽,真要是把北非全搞定,可能意大利盟友会不高兴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中海的控制权一直不在轴心国手中,无论是意大利海军和德国海军,他们都不是英国的对手,德国潜艇战还可以,但是要做到制海权,靠潜艇肯定是不行的。而且德国的潜艇部队还有更重要的任务,他们要封锁英国,分不出兵力到地中海。可怜的隆美尔在整个二战非洲战事期间只得到了一次像样的补给,他最后败于蒙哥马利,真不是因为蒙哥马利多么利害,而是因为隆美尔最后没弹药也没油了,最要命的是油。

隆美尔真的很悲情,假如德国稍微再给他一些补给,结果就会完全的不同了。

4

隆美尔在北非取得的胜利主要是有两个原因,一是他自身的军事才能,二是当时德军在军事理论上的领先,和德军将士的军事素质。而希特勒对北非战场的轻视,是出于他的战略意图,北非战场并不是一个重要战场,它只是承担着掩护南欧和牵制英军主力的任务。

二战中的德军元帅隆美尔被称为“沙漠之狐”。隆美尔在二战开始的时候只是个陆军少将,他先是担任希特勒的元首战时司令部的警卫营指挥官,后在法国战局时担任第七装甲师指挥官。在法国战局中,隆美尔显露了他指挥大胆,作风泼辣的特色,第七装甲师在他的指挥下屡建奇功,被称为“魔鬼之师”。

在1942年初,隆美尔晋升为中将。2月份,他被派到北非,担任德国非洲军团总司令。在北非,他带领着始终只有3个德国师的北非军团迎战英国的第8集团军。在这一段时期,隆美尔可以说是创造了奇迹。他用劣势的兵力,多次给英军以重创。随着他的战功增加,他的军衔也一路上升。到了1942年6月22日,因为隆美尔攻占了英军在北非的要塞托布鲁克,隆美尔被希特勒提升为陆军元帅。

隆美尔在北非能够用3个德国师对英国进行沉重的打击,主要是他个人的军事能力超群,还有德军的军事素养、作战技能远超英军造成的。北非主要以沙漠地为主,在这块地区,是实行装甲战的理想地域。在这里,隆美尔和他的部下,可以把自己的战略战术发挥得淋漓尽致。

德国的3个师,都是装甲师。这些装甲师在空军的掩护下,对进行空地一体战的战术已经掌握得十分熟练。而隆美尔更是实行装甲战的行家里手,他把从法国战局中的经验,全部应用在北非战局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比如说,在面对装甲厚重的英军坦克,他将法国战局的高射炮打坦克的经验照搬了过来,给了英军坦克以沉重打击。当时的英军装甲兵回忆说,自己的坦克部队被隆美尔的88式高炮打得“走投无路”。

在军事指挥上,面对行动迟缓,战术呆板的英军,隆美尔大胆采取穿插分割,机动作战的战术,打得英军狼狈不堪。在1942年5月26日开始的卡扎拉战役中,隆美尔经过三个星期的激战,打败了在兵力、兵器都战上风的英国第8集团军,攻克了设防坚固的敌军防线。并于6月20日,夺下了曾经屡攻不克的托卜鲁克要塞。德军除了抓获了几万俘虏外,还缴获了无数的战利品。取得了他在北非战场最辉煌的胜利。

面对隆美尔的胜利,英国政府无法面对公众的质疑,他们只得把失败的原因归结到隆美尔身上。连丘吉尔为了脱困,也不得不在议会对隆美尔的军事才能大加夸奖。这一切使得英国人讽刺英军,说英军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英军里少了一个隆美尔。

不过,隆美尔的胜利都是战术性的胜利。隆美尔战胜英军用中国古代的兵法形容,就是他打败的是比他低能的对手,所以无智名,无勇功,不值得夸耀。而且,他的胜利并无助于纳粹德国的战略,反而让纳粹德国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这是因为隆美尔根本就没有领会希特勒的战略意图。希特勒派他去北非,只是让他在北非占据一个战略支点,用以扶助意大利政府,牵制英国的力量。希特勒并没有赋予他进军中东的战略任务,因为那是德国力所不及的。

隆美尔在北非牵制住英国的军队主力,在侧翼掩护南欧,并策应德国的主要进攻目标苏联。这才是希特勒对于北非的战略意图。因此,希特勒对北非战场的投入兵力是有限的,隆美尔的部队始终只有3个装甲师。

而隆美尔并没有看到这一点。他只是把目光投到眼前的这一点上。他只是追求胜利,而根本不管其他。他的胜利,给德国的后勤加上了沉重的负担。当别人问隆美尔怎么办时,隆美尔的回答是,那是你们的事情,与我无关。

正是因为没有战略眼光,隆美尔在北非取得的胜利果实最后都只得丢弃了。在阿拉曼战役后,隆美尔步步后退。虽然他还取得过卡塞林山口战役的胜利,但是也于事无补,他最后只得黯然的离开北非。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5

这就是机动作战的魅力之所在,正应了一句话:“兵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在北非的德军虽然数量不多,可全部是精锐的摩托化部队,可以快速的实施进攻或者机动防御,而无需担心侧翼掩护问题,因为机动就是最好的侧翼掩护。虽然隆美尔的军队在数量上少于英军,但是各种巧妙的机动,隆美尔可以在关键方向上形成局部优势,击破英军的防御阵地,威胁到英军的补给线从而动摇整个英军防线,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北非战场不同于其他战场,这里是大片的沙漠地区,因而就有着显著的地形特征,首先这里地形平坦,极少有山丘,因而也就非常适合摩托化单位行动。另外沙漠地区物资匮乏,连人生存最基本的淡水也需要从后方运送,这样军队在对后勤补给线的依赖上也就更加严重,一旦补给线路面临着被切断的威胁,前线部队往往便难以据守,大多选择撤退。而无论是德军还是英军在北非战场作战都依赖海运,而北非的公路大都是沿着海岸线建造的,这样北非的作战大体都在沿海地区进行,谁也不可能在北非构筑一条贯彻南北的完整地面防线,只能是尽可能向内陆延伸以避免遭到迂回,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至于在北非作战的兵力问题,既和德军的整体战略有关,也有后勤补给能力上的影响,当时德军的战略重点已经转向了东线,在这场关乎命运的大决战中,德军必然不想拉长战线以分散兵力,当时德军陆军总司令部就极力反对派兵前往北非战场,哪怕是一个师都不行。而陆军方面也派出一位装甲兵将领前往考察德军出兵作战的可行性,当时他指出德军要想彻底打败北非的英军需要投入4个装甲师,而且为了保证这些装甲部队的后勤补给,必须将意大利军队全数撤回,由德军单独作战。希特勒并不愿意在北非投入如此多数量的装甲师,进攻能力强大的装甲师必然要投入到东线作战中,但是又不能坐视意大利盟友在非洲的失败,最终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方案,派出一支实力不大的部队去维持住北非的态势即可,这可能是最糟糕的选择,就这样隆美尔带着他不足部队来到了非洲,他虽然能取得一系列战术胜利,却无力彻底打败英军。

隆美尔在北非战场的主要战术就是对英军实施侧翼的迂回进攻,绕过英军精心构筑的地面防线,迫使英军的装甲预备队应战,英军在机动作战能力上本就远不如德军,加上其总是分散布置其装甲部队以作为整条战线的预备队,因此被隆美尔的装甲部队所各个击破。一旦英军的装甲部队无力阻止德军的突击,英军前线部队的后勤补给线也就面临着被切断的威胁,英军只能展开全线的撤退,德军则在后方追击,直到燃料耗尽为止。待英军重新积蓄力量发起反击时,隆美尔则利用摩托化单位实施机动防御,掩护意大利步兵单位撤退,同样也是集中使用摩托化部队对英军的进攻给予分别粉碎,英军总是喜欢在宽大正面上实施突击,其装甲部队也是分散部署,难以达成纵深的突破,英军一直到大战结束也没能真正领悟装甲部队的使用真谛,不过英军非常擅长静态的阵地战,可惜这在北非战场并不适用。

6

也不太准确,隆美尔在挺进到阿拉曼之时已经拥有四个德国师,即第15装甲师、第21装甲师(第5轻快师升格而来)、第90轻型快速师和由一些空降兵单位组成的摩托化“非洲师”。但是经过数千公里的长途沙漠作战,他的“非洲装甲集团军”已经损耗非常严重。



德国人虽空有四个师的番号,却只有不到40000人和100多辆坦克了,输掉阿拉曼战役也属正常,而隆美尔的不幸在于,希特勒从来没有意识到北非战场的重要性。法国战役横扫西欧的第7装甲师师长隆美尔少将,1941年2月接手了德意军队在北非的指挥权,并被晋升为德国“非洲军”中将军长,以帮助被英国人揍得鼻青脸肿的意大利盟友。

其实在首批到达北非的德军部队中,就整整缺少了一个装甲团的编制,因为该团坦克都随着货船沉到了地中海底。这就是希特勒不太愿意给隆美尔增加兵力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意大利到北非的航线,大部分时间都在皇家海空军的控制之下。

(隆美尔在北非)

希特勒对大海是有恐惧感的,他自己也亲口承认过,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最终搁浅,多多少少也有一点这方面原因。马耳他岛上英国海空力量的存在,以及德国海军水面作战力量的羸弱,使得从德国本土到北非的任何增援行动都是一个危险的航程。而坦克、兵力、补给的匮乏,始终困扰着隆美尔的战术发挥,在希特勒看来,德军有限的后备力量,与其冒险过海增援北非,还不如通过铁路给更重要的苏德战场输血,换谁都会这么想。

德国海军在地中海战区是几乎没有水面力量的,运输船队的护航任务主要由意大利海军承担,在苏德战场主动权易手之前,真正协助隆美尔高歌猛进的决定性力量,其实是德国空军第10航空队的存在。它们以意大利机场群为基地,完全压制了马耳他的皇家海空军,使地中海航线有过一段时间的顺畅,同时也掩护隆美尔的地面部队快速推进。

(隆美尔在北非)

随着苏德战场吃紧,第10航空队主力1942年下半年调走,马耳他的英国战机和地中海舰队可谓是死灰复燃,猛烈袭击着所有过往的轴心国船队,隆美尔的好日子就算到头了。而缺乏空中掩护的德军装甲部队,也在绝对优势的皇家空军打击下损失惨重,因此隆美尔缺少的不仅仅是增援部队和坦克,德国空军的疲于奔命是第二个重要原因。

那么,是不是希特勒就无力给隆美尔一些必要的援助呢?显然不是,在隆美尔奉调回国休养之后的1943年5月,突尼斯战役全部结束,德意军队残部25万人走进了战俘营,其中仅阿尼姆大将指挥的德国第5装甲集团军(非洲装甲集团军改称)就有七个师的番号,包括第10装甲师和武装党卫军部队等等,被俘人员数量多达125000余人。也就是说,在北非战场的最后阶段,希特勒仍然有能力紧急实施增援,问题是太晚了!



(阿尼姆一级上将)

历史是不能重演的,可是如果在一年之前的阿拉曼战役中,隆美尔能拥有七个德国师的部队和足够的坦克,笨拙的蒙哥马利几乎肯定会遭到失败,德军就可以冲到尼罗河完全占领埃及,然后向北席卷中东产油区,向南直扑印度与日本人见面,甚至向高加索方向迂回跟苏德战场的“南方集团军群”会师。

那将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局面,也是美英参谋长联合委员会最担心出现的情况,然而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因为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已经极度虚弱和强弩之末了。

(蒙蒂来了)

归根到底,最重要的第三点原因是希特勒的全球战略格局仍然不够,以及德国的战略资源实在不足。在隆美尔前往北非战场之前,希特勒本不打算在非洲开辟战场,原计划是将这些宝贵的兵力用于巴尔干。可是如果不接济墨索里尼这个“不争气的盟友”,那么轴心集团就可能出现分裂或者墨索里尼跨台的情况。怎么说呢?就跟当初被动介入西班牙内战一样,派隆美尔征战北非也是希特勒并不情愿的选择,一个身不由己的作战行动。

希特勒最多想到的是,隆美尔军团的存在可以稳定墨索里尼的政权,并且一旦取得非北非战场的有限胜利,也可以沉重打击和牵制英国的势力,仅此而已。至于深入中近东和迂回高加索的战略目标,他连想都没有想过。他甚至没有预料到,隆美尔会以那么有限的兵力,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和意大利总参谋部最初给隆美尔的任务,仅仅是守住利比亚别让意军崩溃,他们甚至一度阻止非洲军团无限向东进攻。

(蒙哥马利在北非)

即便是突击增调援兵的突尼斯战役,希特勒的目标也不过是防止北非战场全面崩溃,那样盟军下一步必然要登陆意大利本土,所以德国人仍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临时性行动。结果因为海路被严密封锁,七个德军精锐师最终无路可退全军覆灭。如果阿尼姆的第5装甲集团军不作如此无谓的牺牲,干脆投入到兵力紧缺的苏德战场,效果岂非更好?某种意义上,希特勒的战略取舍能力,跟常凯申大队长特别相像。

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当隆美尔在1942年哭着喊着要求增援的时候,希特勒送来的仅仅是一枚勋章和陆军元帅的节杖,而这玩意是吓唬不住蒙哥马利的,战争的胜负毕竟靠的是实力。

(隆美尔在西线)

7

二战时期,德国名将隆美尔在北非打出了自己的身价,他率领的非洲军团可谓是非常的猛,和原先萌萌的意大利军队形成了鲜明对比,英国人一下子适应不了这种反差,被打得落花流水。可是又谁知道隆美尔元帅的所谓军团只有三个师呢?所谓的军团,纯粹就是唬人用的。

说句实话,在整个希特勒的战略构想中,北非就是一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的存在,用著名网红祝晓晗的话说就是啥也不是,当然这是和东线战场相比的。和苏联的资源储备相比,北非的那点点东西,看上去实在太不值一提了,这种对比就像大排和蚊子肉。

希特勒之所以在北非用兵,是因为意大利军队在北非崩了,为了不让盟友太难看,为了稳住意大利的政局,避免莫索里尼下台,失去这唯一的欧洲盟友。希特勒看在都是法西斯的份上,决定拉兄弟一把,这才勉强派了点军队,目标只是稳住局面。

至于以北非为跳板进入中东地区,夺取中东的石油,希特勒再疯狂也不敢这么想。就算希特勒从中东地区拿到了石油,这些油没办法运回德国。

原因很简单,德军拥有超一流的陆军,一流的空军,但是他们的海军始终制约德国的发展,从中东地区运回德国就得面临英国地中海舰队,以及印度洋舰队的围追堵截。

德国海军没有航空母舰,这在二战中是非常吃亏,以德军的战斗力海战上绝对是被英国草割的结果,所以中东的油就像克里姆林宫的伏特加一样是希特勒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

正因为如此,虽然隆美尔在北非打的有声有色,但是援兵还是没有的,不仅如此还得抽调配合这里作战的第十航空队去东线,毕竟苏联对于希特勒的吸引力实在太大了。

而且就算希特勒想要支援,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要增兵北非,马耳他是绕不过去的。马耳他在英国人的控制之下,英国空军在岛上有驻军,可以就近攻击德军。不过战争一开始在这里驻扎有第十航空队依托意大利基地能够压制英国同行,也能为隆美尔提供空中压制。

可是随着第十航空队被调走,被压制的英国人可算是翻身做主人了,没有了德国人的天空,都是英国人的天下。那些负责为非洲军团提供给养的船队被英国人炸的底朝天,隆美尔对于补给只能望穿秋水,望洋兴叹。

所以就算隆美尔能力再强,面对能够源源不断获得美式装备的英军,失去制空权失去补给的情况之下,也是无力回天了。

  

8

隆美尔,德国三大名将之一,与“闪电利剑”曼施坦因、“专家怪杰”古德里安并列其中。说起这隆美尔啊,这晋级速度也是蹭蹭的,直接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兵干到名将的位置。虽然自己的实力不可或缺,但是也少不了伯乐——希特勒的赏识。


隆美尔因为把自己的作战心得编写为《步兵攻击》一书,一时间声名大噪,希特勒看完后也是对此表示肯定。担任教官的隆美尔被调至希特勒的警卫队,和元首离得近了,自然就有了出头的机会,被希特勒指定为其安保人员,由于严谨的工作态度,隆美尔每次也没让希特勒失望。

1939年8月25日隆美尔被希特勒提升为贴身护卫队长,二战刚一开始时,隆美尔到了最高统帅部任职,为了能让自己的军衔配得上这个职位,隆美尔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自己的军衔提升至了少将。


可是他并不满足于此。在知道德国即将攻打法国的时候,隆美尔请求将自己调至前线。希特勒出于安插亲信的目的,把第七装甲师交给了隆美尔指挥,隆美尔凭借自己过硬的军事素养在战场上大胆用兵,打得法军晕头转向。以42辆坦克损失的代价,俘获97000人、坦克与装甲车458辆,成为整个战场最亮眼的新星。而隆美尔领导的第七装甲师也获封“魔鬼之师”的称号。

接着,非洲战役爆发了,希特勒考虑再三后决定派隆美尔前往。而隆美尔挺进非洲时能指挥的只有三个师、两个意大利军和320辆坦克。


1941年2月隆美尔接过了德军在北非的指挥权。面对数倍于已方的敌军,隆美尔迅速整合已方部队。利用英军不久前刚刚战胜意大利的骄傲心态,迅速果断派兵出击,德军集合所有的装甲部队和人员对英军展开进攻,乘势收回了不少失地。隆美尔在稳固失地后采取游击围攻英军小股军队的打法,而德军也趁机缴获不少英军坦克,只要是能修修补补上战场的全都被德军运回了,毕竟此刻的德军坦克数量是坏一个少一个,这也是为何参战的英军会时常看见自家坦克出现在敌方阵营的原因。


隆美尔到了北非后将原本岌岌可危的战线迅速稳固了下来,还趁机收复了许多失地。这是希特勒政府想都没想到的,本来已经不被寄予厚望的北非战场没想到隆美尔加入后起死回生,要知道以前意军守在这里的时候,那可是被英军打的节节败退差点覆灭。轴心国本来想通过北非战场打开中东地区的大门,结果意大利这个队友太菜了,德军大失所望,才派隆美尔支援。本想做好防守就行,奈何隆美尔却硬生生的将北非战场的结束时间推了又推,一没留神却扩大了很多地盘,给德军争取了大量时间。


那么既然隆美尔可以打的这么猛,为何希特勒不派兵增援呢?

在通往北非的马耳他岛上有英军空军存在,而德军的海军在此地又力量薄弱,运输物资的任务主要交给意大利海军。前期在苏德战场还未易手之前。此地的航空保卫任务一直交给德军第十航空队,他们以意大利的机场为基地,压制着马耳他岛上的空军不敢抬头,除此之外,他们也同时也负责掩护隆美尔的地面突进任务。

可是后来随着苏德战场的优势易主,德国第十航空队被抽调。这就让马耳他岛的英军开始死灰复燃,没了德国空军的制衡,意大利的运输船损失惨重,这也是为何北非战役越往后物资增援越困难的原因。


反观对手,美国的坦克战车援助源源不断地运来,很快就占据了绝对上风。

另外北非战场一直不是希特勒的中心,如果不是因为意军崩塌太快。希特勒甚至不会派隆美尔增援。派兵援助北非仅仅只是为了稳住意大利政府不让他们垮台太快,也是为了让利比亚的守军能坚持更久。

至于深入中东地区?压根没有考虑过。德军还有更重要的苏德战场,那里才是真正的主战场。在希特勒看来,德军有限的后备力量与其冒着风险过海增援北非陪着意大利人玩儿完,不如将他们投入到更需要新鲜血液的苏德战场。


而在北非的隆美尔在面对越打越少的物资的情况下,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最终在缺乏制空权的情况下,用对手半数的坦克与对方进行了一次正面对抗,被蒙哥马利击败,此后德军在非洲战场的形势便急转直下,连遭败绩。1943年3月,失宠的隆美尔被调回大本营,5月,德军和意大利军队便被英美盟军全歼。

9

隆美尔,全名为埃尔温·隆美尔,1942年,因在北非战场的出色表现,被希特勒任命为纳粹德国的陆军元帅,也因此得到了"沙漠之狐、帝国之鹰"的称号。隆美尔与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 ,也是世界军事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术家、理论家。

(隆美尔)

一 意大利一败涂地,隆美尔临危受命,救援北非

1940年5月,在接连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后,希特勒的胃口变得越来越大,终于不满足这种小打小闹的战争规模,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在西线,德军采取闪击战术,只用了十几天的时间便越过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继而侵入法国,绕过法国的马奇诺防线,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便打败了号称拥有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在东线,全力进攻苏联,歼灭大量苏军的有生力量,迫使苏军一撤再撤。

看到德军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时,德国的盟友意大利再也按耐不住蠢蠢欲动的心,开始入侵南欧与非洲,梦想着将地中海变为意大利的内湖。

早在1935年,意大利军队就在墨索里尼的命令下,进攻北非国家埃塞俄比亚。面对强敌入侵,埃塞俄比亚国王一面在国联谴责意大利的侵略行为,一面号召国人积极备战,抵抗外敌。但终归是实力悬殊太大,埃塞俄比亚被意大利占领。1939年4月,意大利又占领阿尔巴尼亚,当德国在对英国和法国的战争中不断取胜时,意大利也不满足对非洲土著国家动手了,加入了对英、法的作战,希望能将英法的势力逐出非洲,自己当非洲老大。

(墨索里尼)

1940年8月,意大利占领英属及法属索马里,威胁着英国对苏伊士运河南部通道的控制。9月,25万意军进入埃及境内,目标直指苏伊士运河。而希特勒的整体战略是“先大陆,后海洋”,他计划将英法军队赶回英伦三岛,然后用空军对英国本土进行轰炸,消灭英国的抵抗意志。接着,挥师东进,矛头直指罗马尼亚、苏联。就在希特勒解决罗马尼亚,着手制定针对苏联的奥托计划时,意大利掉链子了。

墨索里尼被北非的接连胜利冲昏了头脑,在兵力不足、准备尚不充分,且没有通知希特勒的情况下,突然下令入侵希腊,打乱了希特勒的整体布局,让元首十分恼怒。

12月,英国在北非发起了罗盘行动,对意大利进行反击。意大利军队被迫向利比亚境内撤退。1941年初,英军在利比亚的托卜鲁克登陆,对从埃及撤退的意军进行夹攻,经过两个月激战,意军十个师被歼,意大利在北非战场一败涂地,23万意军被6.6万英军大败,意大利又一次闹了世界笑话。

二 “沙漠之狐”扭转败局

隆美尔接到命令后,于于2月11日抵达罗马,随后在12日飞抵利比亚的的黎波里城。隆美尔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北非战场,北非战场也成就了隆美尔,使隆美尔的个人威望与荣耀达到了巅峰。

早在一战时期,隆美尔就崭露头角,他曾转战过法国、罗马尼亚、意大利战场,第一次参加战斗时,就率领3名士兵击败了20名左右法军的进攻,让人刮目相看。在整个一战时期,隆美尔两次负伤,四次获得军功勋章。一战后,他把自己的经验加以总结和提炼,写成了《步兵的进攻》一书,正是凭着这本书,他得到了希特勒的赏识,希特勒把他放到身边,做了大本营卫队长。入侵波兰后,隆美尔希望能独领一军,驰骋战场,希特勒满足了他的要求,升任他为第7装甲师师长,该师于法国战役期间获得了"魔鬼之师"的称号,取得了赫赫战功,从此,隆美尔进入了他军事上的黄金时代。

但是此去非洲,希特勒能给隆美尔的兵力并不多,只有两个装甲师,加上后来在非洲收拢的军队,德军在北非只有10万人。为什么希特勒给隆美尔如此少的兵力呢?因为德国的重心不在非洲,而是在东线,在苏德战场上,希特勒必须把资源投入苏德战场,来维持德军对苏联的进攻。而在北非,希特勒只是希望隆美尔能维持住现状,不让北非全部落入英军手中。

初到非洲,隆美尔不顾德、意两国高层的意见,即以防御为主,维持现状,而是大胆的发动突击。北非的英军没有见识过德军闪电战,在拥有优势兵力和充足的物资保障情况下,但还是遭打了隆美尔沉重的打击。甫一交战,英军即被德军在优势的空军力量和快速机动的机械化部队联合打击之下溃不成军。隆美尔也因此被英军称之为沙漠之狐。隆美尔的进攻使英军损失惨重,只剩下了一支被围困在托布鲁克的部队,曾指挥英军打败意军的奥康诺将军也成了德军的俘虏。英军在北非优势丧尽,完全处于被动。隆美尔也因为赫赫战功,在1942年6月被授予元帅军衔。

10

二战德国的扩张计划并没有北非和巴尔干半岛,但是看到德国不断的扩张,甚至39天就打败英法联军并拿下法国,在猪队友的意大利看来,英法联军作战能力并不强,而且惨败给德国后实力上已经大打折扣了。而意大利在非洲和巴尔干半岛都有绝对的兵力优势,而且还是意大利的主力,英国在非洲和巴尔干半岛基本都是偏师,因此意大利觉得以自己的实力拿下巴尔干半岛和整个北非都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意大利高层自己恐怕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军队战斗力如此低下,可以说是一触即溃,被英国偏失打得节节败退,眼看巴尔干半岛和北非都要失守了,这时候不得不向希特勒求援了!而此时的德国总参谋部正在密谋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而且这个计划绝对保密,整个德国军队都被蒙在鼓里,就连隆美尔这样的将军也都不知道!

面对这种的局面,德国又不得不拯救自己的盟友,于是总参谋部很不情愿的组建了非洲装甲兵团,但也就仅仅只有第15、第21和其90共计3个装甲师!并且向巴尔干半岛也派出了装甲师!这件事有些打乱了德国的部署,不但分散了德国进攻苏联的兵力,而且让原本计划在4月份执行进攻苏联计划延迟到了6月份。

原本希特勒和总参谋部给隆美尔的任务是守住当下北非的局面,并非进攻,因为要执行巴巴罗萨计划计划,希特勒不太可能向非洲派出更多的部队了!而隆美尔并不这么想,当德国装甲师踏上北非的土地后,隆美尔的进攻就开始了。面对强大的德国装甲师再加上隆美尔这个进攻天才的完美应用,英国军队虽然在坦克数量上占据着4:1的优势,但是却被打得节节败退,毫无招架之力!而这时候的英国军队在败退的同时也面临两难局面,因为巴尔干半岛也被德国装甲师打得节节败退,需要增援,英国的非洲军团不得不分兵去救,这削弱了英军的实力!

如此大好局面,此时最着急的居然是德国的总参谋部,总参谋部多次下达命令要求隆美尔停止进攻,并组建防线。但隆美尔完全摆出一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姿态,甚至总参谋部派人到北非前线阻止隆美尔进攻,但隆美尔一个电话打到希特勒那里并谎称希特勒同意他的进攻计划。而隆美尔也一直不理解为何元首不同意增兵非洲的计划,命名德国国内能够调遣更多的装甲师过来参战,直到巴巴罗萨计划的实施才知道,原来德国一直在密谋进攻苏联的计划,根本没有多余的兵力!也明白了为何总参谋一直要求组建防御线防守的目的!

但是隆美尔并没有在德国大局上考虑,而是在非洲不断的执行着他的进攻计划,不得不承认“沙漠之狐”隆美尔对闪电战的应用非常好,甚至可能已经超越了古德里安,他用有限的装甲兵团,有限的坦克,在制空权不占优势的情况下,甚至几乎占领了整个北非,而且还拿下了半个埃及,但是隆美尔的进攻有些太孤军深入,战损严重而补充不足,隆美尔有些太高估意大利的后勤补给能力了,最后在非洲惨败而归!尤其是美国军队参战后,非洲的局面变得更为恶劣,在装备上的差距更大了,最后隆美尔还是败给了蒙哥马利,说实话并非蒙哥马利有多厉害,而是隆美尔败给了意大利的补给能力,弹药和油料都没有。

假如德国能多给一点部队到北非参战,假如意大利的补给能力能够跟上,非洲的战事的结果可能会完全不同!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