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了题目一脸懵逼,陆逊哪来五次战役?诸葛亮北伐又怎么是败多胜少?

仔细翻了翻三国志,大家来看看陆逊到底打过哪些仗:

第一次,平定会稽郡的山贼潘临。

第二次,配合奋武将军贺齐(没错,主将是贺齐)平定鄱阳郡的贼帅尤突。

第三次,平定丹阳郡的贼帅费栈。

第四次,在袭取荆州的战役中,献计麻痹关羽,率兵攻占宜都郡,守住了三峡口,堵住了关羽退回益州的大门。

第五次,这个大家都比较熟悉了,作为主将率五万吴军大破蜀汉皇帝刘备的四万蜀军。

第六次,由鄱阳太守周鲂诈降,诱扬州牧曹休来袭,在石亭大破之。

第七次,进攻庐江,途中闻曹军设伏,主动撤退。

第八次,进攻襄阳,因为孙权所率主力失败,主动撤退。

第九次,平定鄱阳郡乱民彭旦。

第十次,平定鄱阳郡乱民吴遽。

陆逊一共打了十次仗,其中五次是对付山贼、山越、乱民,虽然都是胜仗,但应该不会被题主列入五大战役,否则诸葛亮平定南中也能列入了。

那么剩下的五次里面,进攻三次,防守反击一次,诱敌深入一次。三次进攻只有一次进攻宜都郡是获胜,剩下两次都是见势不妙,立即撤退,怎么能列入大胜呢?

陆逊最成功的就是夷陵之战,当然天时地利人和都在陆逊一边,不过吴军陆战能力比较差,所以很考验陆逊的指挥水平

所以实际上陆逊只有三次大胜,其中打宜都那次是对手太次,打刘备那次份量最重,曹休次之。

但大家也都看见了,这两次大胜都是主场作战,兵力也不弱于对手,夷陵是五万对四万,石亭魏军有十万,陆逊分兵三路,其他两路各有三万,陆逊自己所带不可能少于三万,加起来也不逊于魏军。

曹休的军事技能点主要点在参谋方面,自己独当一面就不行了,有点类似马谡,败于陆逊之手并不奇怪

而且将领质量还高于对手。对方主将,刘备还可以,曹休真不怎么样,东吴对他的评价是关系户:“休本以亲戚见任,非智勇名将也”,就连魏国自己评价也不高:“曹休虽明果而希用兵”

对方副将质量更差,就说夷陵之战那一次吧,刘备手下有点份量的就一个黄权,还被派去防备曹魏了,陆逊手下则有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真是将星云集。石亭之战也是如此,曹休手下没有什么名将,陆逊则有朱桓、全琮当助手。

说完了陆逊的五次战役,再来看诸葛亮五次北伐,不对,应该是六次。

第一次没说的,用人不当,前锋失败,算小败。

第二次是三国最难的攻城战,二十天打不下来很正常;你看诸葛恪二十万大军打新城,一百天都没有打下来。何况撤退时还击败了来追击的魏军,杀魏将王双,最多算平手。

陆逊很擅长撤退,但这方面诸葛亮更胜一筹,因为撤退时还会给敌人挖坑

第三次只出动了偏师,占领了没有多少魏军的武都、阴平二郡,这算小胜。

第四次曹魏三路大军伐蜀,诸葛亮自己阻击曹真、司马懿两路主力,派魏延、吴壹率军入陇右,击败郭淮、费耀率领的第三路魏军,算大胜。

司马懿唯一一次正面战场的失败,就是祁山之战败于诸葛亮之手,陆逊则没有打败和司马懿同水平统帅的记录

第五次在祁山正面击败司马懿大军,撤退时伏杀魏军名将张郃,算大胜。

第六次与司马懿相持直至病死,算平手。

伏杀张郃,也算洗刷了第一次北伐败于张郃之手的遗憾

这五次都是进攻战,三胜,两平手,一败。而且除了第二、三次,魏军兵力都是占优势的。这话不是我说的,是第三方东吴说的:“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出自张俨《默记》。带着四五万部队,打得司马懿的十万大军败北,这个含金量重不重?

最佳贡献者
2

自古兵家打仗,首推野战能力。尤其是进攻中野战,更是被推崇,至于说防御战,那只能说靠本钱耗死对手。

一个有一亿遗产的低能儿,靠银行利息就能年入百万。另一个孤儿出身、白手起家的穷小子年入十几万,你能说低能儿能力更出众?

陆逊的几次战役,有代表性的是夷陵之战、石亭之战、荆州破关羽。先说夷陵之战,那是双方对峙了几个月之后,刘备一方露出破绽被打败的。

在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相似的战例,例如袁绍的官渡之战,哥舒翰的潼关之战,甚至洪承畴的松山之战,都是长期的对持之后一方吃不住消耗,被迫露出破绽才惨败的。因为长期对持中,下风的一方必定或油尽灯枯、或内部问题重重,稍有闪失就是惨败。

而如果失败者后勤充足,内部不出问题,再对持下去,胜负未知也,不能说明胜者的能力,只能说后勤给力,团队出众。

真正的能力出众是什么样,给大家举例看看,比较一下就明白了。比如巨鹿之战,面对章邯的优势兵力进攻邯郸,项羽想也不想,直接迎面出战,一战而下,所以“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再比较李世民的虎牢之战,以5千步骑对窦建德十万大军,兵力一比二十。而且李世民后方还有王世充,时间不在李世民这里。李世民龟缩了么,没有,他多次出击压制了窦建德的军队,陆逊前期没敢出战,出战也是不利。最后也没有靠夜间偷袭,而是正面对决中技术性击败窦建德,时间还不到两个月。表现的能力是不是比陆逊强?

最后来举一个类似的,大家看不上的努尔哈赤的萨尔浒之战,6万不到对明军10万,同样是防御战,同样有地形优势,同样兵力下风,野猪皮是怎么做的?以劣势兵力内线机动作战,来一路打一路,打的明军闻风丧胆再也不敢提野战的话。这才叫能力出众。

假如陆逊在刘备一出川时,就迎上去出战,一战打出夷陵的战果,那他就是三国第一名将,可惜他没这能力,开头的遭遇战还落了下风,只能耗死对方,差评。连野猪皮都比不上。

再来看石亭之战,也是内线埋伏,还有内奸引路,是个像样的将领都能打出不错的战绩,不足为奇。主将只要有木门道领兵射死张颌的蜀将水平就行了。

还有荆州破关羽,对不起,白衣渡江的是吕蒙,陆逊只是打酱油的。那时候关羽前线刚刚被徐晃战败,老家被偷,部下糜芳等人投降,实际上已经是死老虎一只,打败他不足为奇。就像乌江边的项羽,连张耳都能取他首级。但实际上,在垓下野战正面打败他,才显示能力。

窃以为整个荆襄之战,论表现的能力看,正面击败关羽的徐晃评价都在吕蒙、陆逊之上,只有他围头破四冢,正面击败了满状态的关羽。否则生擒关羽(关羽只有十几人了)的马忠,是不是能力还在吕蒙、陆逊之上?

陆逊战果大,但是进攻战表现不强,所以评价就低。宋朝防御战出色,胜率百分之七十。而唐朝经常大败,损兵巨万,评价还在宋朝之上,就是进攻战和防御战的不同。

司马懿的评价为什么强?领兵平孟达,平公孙,都是轻兵突袭的进攻作战。不过面对诸葛亮,祁山正面杠了一次,被斩“甲首三千”,不敢野战,防守了。

就凭这一战就能奠定诸葛亮的地位。

进攻比防守难。孙子云:五而攻之,倍而战之。兵力相当甚至不利而能进攻,就是能力出众,因为你打出了“五而攻之,倍而战之”的效果。

相持中撤退比进攻还难,为什么?因为对手会乘胜追击。

隆美尔在北非失败,为什么还被叫名将?因为他能撤退大部分兵力,还能反击英国名将蒙哥马利。这两位可以参考诸葛与司马,处境很像。至于撤退的反例可以参考国军豫湘桂和淞沪之战,都是一溃千里。

诸葛亮五出祁山,除了街亭马谡失利,其余都能压制得魏军不敢出战,撤退还能全师而退,仅仅因为战果不大,就不能称名将?

那我们是不是能因为低能儿收入高,就认为他能力更出众呢?

3

陆逊和诸葛亮之间的差距,是战略型的。

对诸葛亮来说,五次北伐,六出祁山,目的是什么?匡扶汉室吗?

别闹了,诸葛亮的主要目的有三个:

1. 把甘肃一带纳入巴蜀范畴。比如打天水、孟获……

2. 解决国内矛盾;也就是刘备称帝的合法性问题。之前刘备称帝是因为有一则汉献帝死了的谣言,刘备就赶快称帝了,所以在很多人眼里,名不正言不顺;

3. 巩固四川的势力。

由于夷陵之战以后,巴蜀实力大减,最典型的问题就在于,国力虚耗之后,劳动力短时间根本恢复不过来,所以蜀国面对战争的时候,容错率非常低。



后来姜维就是莫名打了一场败仗直接导致蜀国灭亡的。所以诸葛亮北伐,虽然看起来都失败了,但有效的达成了上面三个目的,完美。

反观陆逊:对东吴来说,最重要的战略目的是什么?

事实上自从关羽死后,天下基本上就没有可以和东吴打水战的部队了。在这个层面上,小打小闹的胜利,即便是水战大胜,也无所谓。有点像中国乒乓球队,得冠军不奇怪,亚军才是新闻。

在这个意义上,东吴最重要的战略,是打下合肥



拿下合肥之后,就可以形成水陆两栖配合的作战战略,这样东吴就真正可以做到进可攻退可守,实现争霸天下的可能。

陆逊没做到。

这就如同两个孩子,考试成绩都是100分。但诸葛亮凭着100分保送北大了;陆逊考了100分还得参加高考……

显然诸葛亮更优秀。

4

诸葛亮的军事才华并不出色,如果不是小说的极力渲染,诸葛亮的几次北伐,在历史上并无出彩之处。事实上,正史里比如《资治通鉴》,对诸葛亮用兵笔墨甚略。至少我们可以说,诸葛亮并没有赢得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胜仗。

而陆逊指挥的夷陵之战,是三国时代的三大战役之一,其他两战是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这是关乎天下三分的关键一役。从这个角度来说,诸葛亮的军事成就,是远远比不上陆逊的。

《三国演义》把诸葛亮塑造成为一个军事奇才,这是不符合历史的。我们可以看看正史《三国志》对诸葛亮军事成就的评价:陈寿评价他:“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的评价可能更有代表性:“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一针见血指出诸葛亮的权变机谋水平是不够的。五次北伐,兴师动众,每每光打雷,不下雨,稍稍遇挫,便束手无策,基本上都是无功而返。没有奇谋妙策,往往陷入笨拙的阵地战、攻坚战,补给线过于漫长,是以难有大突破。

事实上,我们在史书中,很难找到同时代人对诸葛亮军事能力的评价,没有几个人认同诸葛亮在军事上有过人之处。

同样,我们来看看《三国志》作者对陆逊的评价:“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要知道陈寿乃是蜀人,反倒对陆逊的军事成就评价这么高,我认为这种评价是客观的,也是符合实际的。

5

其实这完全是因为广大人民群众深受《三国演义》的“毒害”所致。

在《三国演义》中,东吴其实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

曹魏受汉献帝禅让,效仿尧舜禹,天命所归,自称正统;

蜀汉则打出中山靖王之后刘皇叔的招牌,以兴复汉室克复中原为口号 延续汉祚,也以正统自居。

反观东吴,两个都不沾,不过汉朝在江南的一个臣子(太守)的后代所建立,地位十分尴尬,名不正而言不顺,称王称帝简直是僭越,乱臣贼子。

所以,再加上《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无视东吴,使得东吴的粉丝最少。

而前期东吴一直与蜀汉为敌:

赤壁之战时,周瑜嫉妒陷害诸葛亮;

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导致关羽北伐失败,最后被俘杀;

陆逊猇亭之战,大败刘备,让蜀汉元气大伤;

这三件事,让三国演义迷们耿耿于怀,非常仇视东吴。

我曾在论坛贴吧看到蜀汉脑残粉们大骂邓艾,因为他灭亡了蜀国,真是可笑至极。

如果我们解一解《三国演义》的毒,会发现江东子弟多才俊,完全超过蜀国。在三国历史的战争中,魏吴之间战争的规模和激烈程度,远超过魏蜀!

纵观陆逊的一生,可谓文武双全,出将入相,简直是就是没有英年早逝的周瑜!

先说陆逊的军事才能。

在东吴境内镇压山越和叛乱就不说了,说说外战。

1.智取荆州。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从荆州北伐,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而孙权等人发觉荆州守备空虚,夺取荆州的时机到了。在吕蒙的推荐下,孙权拜陆逊为偏将军右部督,替代吕蒙。

陆逊到任后,写信给关羽示弱,使关羽放松警惕,抽调荆州的留守兵力参加北伐。结果吕蒙白衣渡江,陆逊长驱直入,一举占领荆州,关羽败死。

2.猇亭之战(夷陵之战)。

刘备打着为关于复仇的旗号,率蜀汉精锐大举攻打吴国。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军应战。

陆逊见蜀兵锐气正盛,便采取避敌锋芒之计,大踏步后退,诱敌深入,在夷陵(今湖北宜昌北)、猇亭(今湖北宜昌东南)一带,据守有利地形坚守不出,与蜀军对峙。

两军相持达半年之久,陆逊趁蜀军疲惫、斗志松懈之时大举反攻,结果火烧连营。吴军烧营40余座,蜀汉军“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塞江而下。”刘备狼狈逃到白帝城。

小说《三国演义》第八十回《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说的是陆逊乘胜追击,结果陷入诸葛亮石头垒成的八卦阵中出不来,最后由诸葛亮老丈人黄承彦带领才脱离险境。


但在历史上,陆逊认为“曹丕大合士众。外托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退兵是为了防止曹魏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罢了。

陆逊以五万之兵,大败刘备4万(一说八万),战果辉煌。

从此以后,奠定了他东吴军事统帅的地位。


3.石亭之战

黄武七年(228年)五月,东吴鄱阳太守周鲂派人送信曹休,谎称打算弃吴降魏,请求接应。曹休不辨真伪,率领十万大军南下接应。

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假黄钺,又派奋武将军朱桓、绥南将军全琮为左、右督,各统兵三万袭击曹休。

结果在吴军的夹击下,曹休大败,魏军损失一万余人,牛马骡驴车乘万辆,军资器械无数。曹休侥幸逃脱,不久因气病而死。

反观此时的诸葛亮,趁魏吴交兵,关中虚弱,趁火打劫,大举北伐。结果蜀军在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被魏将郝昭死死挡住,久攻不克。诸葛亮束手无策,再加上粮草不继,只得退兵。

诸葛亮何时打败过魏国十万大军?

由此可见二人军事才能的差距,高下立判。

在军事水平上,陆逊比诸葛亮高太多。

陈寿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说他“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是恰如其分的。


次年(229年),踌躇满志的孙权在武昌称帝,陆逊被拜为上大将军、右都护。

赤乌七年(244年)正月,孙权任命陆逊为丞相。陆逊武能安邦,文能治国,孙权把他比做成汤的伊尹和周文王的姜尚,与“王佐之资”的周瑜相提并论。

《通鉴辑览》:孙吴人才,周瑜而后,当推陆逊。


下面是称赞陆逊的诗歌:

桓温:

东都郊庙日将曛,江左英风最出群。

吴将雄韬重运火,汉皇骁骑枉屯云。

两州似共龙盘国,一世原尊鸟喙君。

家德幸传羊陆话,厥孙华彩续氤氲。

王维:

夜火人归富春郭,秋风鹤唳石头城。

周郎陆弟为俦侣,对舞前溪歌白纻。

高适:

隐隐摧锋势,光光弄印荣。

鲁连真义士,陆逊岂书生。

刘禹锡:

三千三百西江水,自古如今要路津。

月夜歌谣有渔父,风天气色属商人。

沙村好处多逢寺,山叶红时觉胜春。

行到南朝征战地,古来名将尽为神。

项安世:

周瑜方奏凯,陆逊遂成名。

一觉华胥梦,千年战国情。

罗贯中:

1

坐帐谈兵按六韬,安排香饵钓鲸鳌。

三分自是多英俊,又显江南陆逊高。

2

陆逊运良筹,能分吴国忧。

挥毫关将堕,焚铠蜀王羞。

功业昭千载,声名播九州。

至今巫峡地,草木尚添愁。

3

持矛举火破连营,玄德穷奔白帝城。

一旦威名惊蜀魏,吴王宁不敬书生。

6

都别抢,我来答。

其实要让这两人一决高下并不难,只要对比两人指挥过的战争就知道了。

陆逊一共指挥过三次较大的战争。

第一次就是襄樊大战,陆逊属于后半场才入场,这时候的关羽威势正盛,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陆逊这时候还不是很出名,但这并不重要,他很快就要出名了。

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权乃召逊,拜偏将车右部督代蒙——《三国志》

在襄樊大战的后半场,陆逊并没有和关羽发生正面冲突,而是利用关羽骄纵的性格特点迅速瓦解了他在荆州地区的布防。

陆逊以极小的损失就夺得了襄樊大战的胜利果实,使得荆州三郡从此落入孙吴手中。

而刘备和曹操两人却损失惨重,从此战足见陆逊过人的谋略之处。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形势十分利好。

当时陇右地区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闻风而降,其他郡县而摇摆不定,然而街亭失守,终让北伐无果而终。

自此以后,曹魏把防御中心转移到蜀国,导致诸葛亮此后的北伐战争几乎就像演戏一样,毫无成果可言,却白白的耗费国力。

尽管诸葛亮打着收复中原的大旗,但也算是穷兵黜武了。汉武帝远征匈奴,取得重大胜利,但也禁不起这样的折腾而被冠上好大喜功的大帽子。

诸葛亮五征曹魏,却一城一池都没有捞着,之前投降的三郡很快又依附曹魏。

从诸葛亮这五次亲自操刀北伐战争的表现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诸葛亮属于一个谋士,但不是真正能够调兵遣将的军事家。

换言之,诸葛亮具有很敏锐和出色的洞察力,譬如他对三国形式的分析、以及在赤壁之战前成功联合孙吴击败曹操。

这些都表现出他过人的远见,但是让他亲自操刀去指挥战争,这就显现出他的短板来了。

他的长处是什么呢?就是给刘备提供战略布局和政策修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智囊团,建议你去做什么,不建议你去做什么。

但真的让他自己去做这件事,就坏了,需要他自己来做决定,这就有点“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意思了。

我们可以从夷陵之战中看出诸葛亮的这种大局观。

夷陵之战中刘备惨败给陆逊,不仅没有给关羽和张飞报仇,自己也落得个饮恨白帝城的结局。

按理来说,刘备三兄弟都折戟于东吴手上,蜀国应该和东吴不死不休,成为世仇才对。

但是这时候的诸葛亮并没有这样做,因为他清醒的看到东吴并不是真正的敌人,曹魏才是。所以夷陵之战后他立刻遣使修复和东吴的关系。

可见诸葛亮表现出一个谋士的大局观和对局势的清醒认识,正因为及时制止蜀国和东吴的进一步交恶,这才避免蜀国在战争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否则蜀国只会以更加的速度灭亡。

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并非毫无可取之处,虽然他北伐无果,但是南征却取得了相当大的胜利,使得蜀国获得了南方的大片土地和安宁。

应该说不管是陆逊还是诸葛亮都有出彩的一面,诸葛亮偏于“文韬”,而陆逊偏于“武略”。

毕竟就连关羽这样的武将都能发动襄樊大战,并且通过水淹七军击败曹魏,成为他人生的高光时刻。

只可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东吴横插一脚,就把襄樊大战的果实给摘走了。

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并没有谁能够做到百战百胜,诸葛亮北伐无果也不能说明他毫无能力,毕竟曹魏也不是纸糊的老虎。

只能说诸葛亮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发动北伐战争。

当然这些话都是事后诸葛亮了,如果身处迷局之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失策的时候。

7

陆逊主要是三大战役:

一,偷袭关羽,全取荆州,还俘虏关羽,取得了周瑜和曹操都没实现的战略收获。

偷袭关羽,陆逊也是主帅之一。陆逊先给关羽写了一封信,把关羽夸了一番,让关羽放心去攻打襄樊。后来,关羽水淹七军后,逊具启形状,陈其可禽之要。权乃潜军而上,使逊与吕蒙为前部,至即克公安、南郡。逊径进,领宜都太守,拜抚边将军,封华亭侯。

备宜都太守樊友委郡走,诸城长吏及蛮夷君长皆降。逊请金银铜印,以假授初附。

是岁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也。 逊遣将军李异、谢旌等将三千人,攻蜀将詹晏、陈凤。异将水军,旌将步兵,断绝险要,即破晏等,生降得凤。又攻房陵太守邓辅、南乡太守郭睦,大破之。

秭归大姓文布、邓凯等合夷兵数千人,首尾西方。逊复部旌讨破布、凯。布、凯脱走,蜀以为将。逊令人诱之,布帅众还降。前后斩获招纳,凡数万计。权以逊为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娄侯。(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关羽在曹操阵营的时候,于万军之中阵斩河北四大名将之一颜良,官职高于张辽、于禁等五子良将,曹操亲赐赤兔马。关羽在刘备阵营,被称为“蜀,名将唯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操几乎调动全国70%军力用于防御关羽还处于下风。不过关羽正在最鼎盛的时候,被陆逊抓住时机给被刺了。陆逊战后封为右护军,而吕蒙为左护军,陆逊年纪轻轻就与吕蒙并列了,显然军功很大。

可见陆逊是有勇有谋,善于麻痹敌人,也善于捕捉战机。没有陆逊,白衣渡江就没可能。

二,夷陵大战,三国三大战役之一,几乎全歼蜀国最精锐部队至少七万人,包括刘备引以为豪的白旄军也几乎全部耗尽,长江上飘着全是蜀兵尸体。这个战役,陆逊是唯一统帅,他的对手是很强的,要知道后期的刘备已经连续多年连战连胜了,从赤壁之战,到取西川,都是连续胜利,而且刚打败曹操三十万大军,夺得汉中,士气正旺,且为关羽报仇,讨伐背信弃义的东吴,名正言顺。

这一战,陆逊诱敌深入,最后在夷陵利用狭长地形,挡住刘备大军,避战不出,消耗刘备军的锐气,最后抓住时机火烧连营,刘备近十万大军只逃回几十个人,其大批的实战经验丰富的将军和谋士包括马良都战死了,江北的黄权来不及逃投降了曹操。

三,石亭大战,几乎全歼魏国最精锐十万主力部队,包括闻名天下的虎豹骑,曹魏最高统帅大司马曹休差点被俘虏,回去后第二年就在羞愧中去世。

之后陆逊和魏延一样一直被雪藏,只让带领一万偏军。

大家知道中央主力军和偏远地方军战斗力截然不同,主力军战力至少是地方军的二十倍以上,而陆逊不但能对抗主力军,还能全歼之。

诸葛亮只是打一些偏远的边防军而已,祁山外就是甘肃,那时候是少数民族居住的荒野之地,驻军非常少。从未攻过大城,也没打过真正主力军,当然三国演义神话的部分不算。司马懿当时受到防范,只是率领偏军而已,人马从未超过二万。魏国真正主力军都是曹真和曹休率领。

诸葛亮只遇到曹真一次就溃败(曹真先锋张颌轻取马谡街亭,马谡2.5万人只有王平收集了一千人逃回来)。

就算大多数打偏军,诸葛亮每次以多打少,还是次次失败,有一次是五万人围攻一千人把守的陈仓小城,打了二十天无功而退。

以第一次北伐为例,诸葛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 也就是不论哪个战场诸葛亮兵都更多,但是反而失败。

诸葛亮主要还是得感谢三国演义造神,就像封神演义把姜子牙神话了一般,三国演义把诸葛亮塑造成为古今第一智慧高手,每次都夸张司马懿的兵力,说司马懿有几十万大军,如果司马懿真领那么多兵,曹睿能睡得着觉吗?实际上曹睿小气得很,他牢记曹操曹丕的遗嘱,每次只给司马懿几万兵。《晋书宣帝纪》:二年,亮又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郿之渭水南原。天子忧之,遣征蜀护军秦朗督步骑二万,受帝节度。可见五丈原大战,曹睿就给司马懿二万步骑,二万人就熬死了十几万大军的诸葛亮。

最多的时候是平定辽东这样大事,也只给四万兵。《晋书宣帝纪》:景初二年,帅牛金、胡遵等步骑四万发自京都。车驾送出西明门。 遂进师,经孤竹,越碣石,次于辽水。最后,破城,杀公孙渊全家,收户四万,口三十余万。顺便还收了朝鲜(乐浪郡,治所朝鲜,今朝鲜平壤)。

所以正史上记载,司马懿兵都是很少的,四万人劳师远征就平定了辽东。

公孙渊的兵当然也是骁勇善战的,常年和少数民族作战,地盘比后来的努尔哈赤还大,除了东北,朝鲜也是大部分在他统治之下。曹操当年都放弃了进攻公孙家族。

因此正史里司马懿军事能力远高于诸葛亮。

8

这只能说是穷酸秀才们自己意淫的,故意抬高诸葛亮,目的只是为了哀怨自己所谓的怀才不遇而已(诸葛亮是贫农上位,陆逊是豪门子弟)。从现有的史料数据来看,这两人不论从行政能力还是军事指挥能力都只能是互相伯仲而已,甚至陆逊还可能可以略胜一筹。

从执政角度来看,陆逊比诸葛亮更有创造力。诸葛亮平南蛮收孟获的策略是师从于曹操收青州;而陆逊则提出了以战养战的策略,陆逊认为北方曹魏正在强大,应该避其锋芒,向南发展,这也就有了后来吴国海军占领越南马来西亚的事,这已经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的壮举了。

选将角度,陆逊执掌军权期间就没有发生过选将错误的事;而诸葛亮在位期间,先有与李严的政治内斗(自断粮草),后有马谡事件。

用兵角度来看,陆逊用兵谨慎却不失创举,比如两万吴军便敢奇袭荆州(当时的荆州兵在22000人左右);诸葛亮用兵谨慎却过于保守,子午谷奇袭都不敢用。

所以呢,说陆逊不如诸葛亮太过了,捧人是好事,却不应该建立在贬低另外一个人上面。

9

不是很清楚问题所提到的陆逊五次战役究竟指什么?如果就北伐而言,陆逊进行了4次:第一次就是著名的石亭之战,大败曹休率领的魏军,曹休本人也在战后不久病死;第二次是陆逊与诸葛瑾进攻襄阳,也打得魏军闭城不出,斩获很多;第三次是进攻庐江,在得知满宠援军将要夹击东吴军队时陆逊及时撤退;第四次陆逊攻克邾城(今湖北省黄冈市禹王街道办事处境内),遣重兵30000屯守,并修缮加固城池。

严格来说,不能说这几次战役陆逊都是大胜,但是可以说是未尝一败,战果丰硕。

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当然也不能说是败多胜少,然而确实有几次没占到多大便宜,从总体上也没有实现终极战略目的。

陆逊在诸葛亮面前是小儿科这个说法当然谈不上准确,如果说陆逊相对存在感差一点则还算是一个事实,这其实和罗贯中等在演义中重点强调和铺陈诸葛亮的事迹,在陆逊和诸葛亮比较中暗贬陆逊有关。

说起来,陆逊的表现确实不逊于诸葛亮,但是他和诸葛亮一样,受到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资源的制约,蜀汉军队往往因为粮食为代表的后勤难以为继而不得不退兵,东吴军队在离开船只达到几百里的空间距离的时候也往往无法进一步深入曹魏国境,战果也很难巩固落袋为安,这是陆逊和诸葛亮都很难靠自己的军事指挥才能解决的。

陆逊的北伐目的一是消灭曹魏的有生力量,削弱其南征实力;二是配合蜀汉北伐,分散曹魏军事上的注意力。在这个意义上,陆逊和诸葛亮其实一样都是以攻为守,这个战略目的可以说还是实现了的。

10

很多喜欢三国的朋友可能都疑惑于一件事,陆逊多次战役都是大胜,诸葛五次北伐败多胜少,为何还会说陆逊在诸葛面前是小儿科?是因为《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作者都偏爱诸葛亮吗?

好吧,陈寿和罗贯中的确挺偏向蜀汉的,诸葛亮更是他们的偶像。但也没偏到这种程度,之所以给大家造成陆逊不如诸葛亮的印象,是因为陆逊的胜和诸葛亮的败压根不是一种层次,有着本质的区别。

咱们先来看看陆逊的战绩,陆逊指挥的大型战役有三次,其他都是征讨山贼土匪之类的,对于一个武将来说太过平常,若以此作为和诸葛亮比较的战功,那就太可笑了。

第一次是襄樊之战。

孙权背叛与刘备十多年的盟约,趁关羽进攻曹操所占的襄阳和樊城时,倒戈一击,从后方抄了关羽的老家。

陆逊在这一战中,按照孙权和吕蒙拟定的计划,先是给关羽写了封信,言词谦卑的表示绝不敢与关羽为敌,稳住了关羽。

之后到南郡策反关羽的部将,才顺顺利利地拿下了荆州公安、南郡,后又占领秭归枝江、夷道,守住了峡口,堵住关羽退回益州的大门。关羽无奈败走麦城,被吴将潘璋部下马忠擒获并斩首。

了解了前因和过程,咱们就会知道东吴的这一次胜利,本就有取巧的成分,建立在关羽没有防备的基础上。只要关羽事先有一点警觉,东吴都不能成功。

因而此战东吴虽是大赢家,也并不值得夸耀,而且最大的功臣不是陆逊是吕蒙。

第二次是夷陵之战。

刘备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率四万蜀军、一万新附的五溪蛮夷大举进攻东吴,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前去拒敌。

刘备使用了一字排开、拉长战线、兵力分散的错误战术,陆逊看准时机,先以火攻破一蜀汉营,后又火烧连营四十余寨,杀得蜀军损兵折将,刘备狼狈逃往白帝城,没多久就郁郁而终。

这一战陆逊赢得很漂亮,但考虑到对手是刘备,军功章的含金量似乎就降低了。刘备玩政治很厉害,可军事上,凡是他自己独立指挥的战役,基本都是失败,陆逊胜过他没啥好骄傲的。

第三次是石亭之战。

为了争夺江淮地区,吴、魏两方各出奇计。东吴定下诱敌之策,鄱阳太守周鲂写信给魏将曹休,说要叛吴降魏,请他派兵来接。曹休竟然信了,率军10万深入吴地以作接应。

孙权派陆逊、朱桓、全琮各率3万士兵,在石亭大败曹休,斩杀俘虏万余魏军,取得大胜。但胜虽胜了,东吴却没能争到地盘,算得上无功而返。

实际上东吴本可以借机扩大战果。朱桓曾对孙权建议道,曹休无勇无谋,只是因皇亲国戚的身份而被重用,咱们可以断了他的退路,迫使他投降,就能乘胜攻取寿春,割据准南,划分许昌和洛阳,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不可错过。

孙权征询陆逊的意见,陆逊认为这太过冒险,不可为。于是孙权打消了念头。

再说石亭之战后期,吴军在与魏军的交战中占了上风,但远远的看到曹将贾逵来援,立刻惊恐撤走,曹休率着残兵得以逃脱。

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出,东吴整体上比较保守,陆逊更是谨慎。也许乘胜追击的确有风险,但在胜利的可能性更高的情况下也不敢与敌军拼死一战,这不是名将所为。

从战略上来看,陆逊这三次胜利和诸葛亮北伐更没得比。襄樊之战胜了,东吴与蜀汉的结盟也破了,孙权不得不向曹操俯首称臣;夷陵之战为的是防御,东吴很被动;石亭之战虽胜,除了向各方势力秀一把肌肉外,并没有起到壮大自身的作用。

况且,三次战役中,陆逊都不是决策者。

反观诸葛亮的北伐,每次都占据主动权,诸葛亮本人就是策划者和执行者,他在北伐中的价值远远超过陆逊在数次战役中的价值,北伐的意义也比东吴的小打小闹大得多,两者不可相提并论。

虽然诸葛亮最终没能通过北伐统一天下,却转移了内部矛盾、震慑了曹魏和东吴、稳固了蜀汉的政权。而且诸葛亮在北伐中的失败,其实并没大家想像中那么大。

第一次北伐,因失街亭而撤,主力未损,还得到西县千余家;

第二次粮草不继退回汉中,撤军途中还斩杀魏将王双;

第三次击败郭淮,得武都、阴平二郡;

第四次也因粮草供应不上而退,斩杀曹魏大将张郃;

第五次与司马懿对峙于五丈原三个多月,诸葛亮身死,临终留下的计策还吓退了司马懿,大军从容撤退。

所以,陆逊虽是东吴数一数二的名将,但和诸葛亮真的不具有可比性。当然了,这并不是说陆逊不够强,而是因为他和诸葛亮所站的位置不一样,可施展的空间没那么大,成就便也不同。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