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专注历史的中国小贱,与你分享。


不知道广大读者老爷们中,有没有人经历过2003年的高考,还记得被当年史上最难数学试卷支配的恐惧吗?

2003年,在四川南充,一个叫杨博的高考应届生经过踩点后,于6月5日凌晨一点左右进入县教育局,利用身上带着的工具潜入保密室,盗走了当年的高考语文卷、数学卷、理科综合卷、英语卷各一份。

这个熊孩子一时鬼迷心窍,却不知道坏了大事,这得影响全中国多少个孩子的命运啊!

这家伙回去后倒头就睡,一直睡到下午才起来去学校探听消息,没想到在学校教室办公室里,就听到老师们在议论试卷被盗的事。

这事东窗事发后,立马就受到了最高层的重视,直接从北京派人下来查办,整个南充县都警备起来了。

被盗的试卷也立即作废,启用备用卷考试,尘封着的史上最难数学卷,就这样被释放了出来。

这套卷子有多难呢?一般来说,前几道选择题都是送分题,即使像我这样的数学白痴,也能排除掉两个错误答案。咱们来看看下面这开篇的选择题:

这简直透漏出深深的绝望啊!有木有!开局就是王炸啊!有木有!

你们以为这就是绝望吗?不!后面还有更绝望的在招手。

就这种选择题,我点兵点将选答案,手都能点成帕金森信不信,颤抖不停。

我以为开局王炸以后,应该飘一个单三了吧,不!后续连着全是炸弹!

03年的高考全国数学卷,平均分只有50分,也就是说,能考上100分的都是大神,即使考个80分,也能嘚瑟了。

我们都知道,高考就如同战场,心态是何等的重要。遇到这种数学卷,心态直接给你考崩溃了,后面还怎么发挥出来。

据说这一套数学备用卷是葛军大神出的,当然,他一直否认此事,不过我倒觉得这个试题确实有点像他出题的风格。

估计出这一套备用卷的人,也不会想到会有人盗取试卷,于是搞出来这个魔鬼,他或许以为这个魔鬼会永远被封印,却不曾想被一个叫杨博的熊孩子揭开了封印。

我在来说说这个熊孩子吧,警察在每个学校挨个验证指纹,他想出了一个小把戏,在手上抹上502胶水,这种小把戏明显太嫩了,当场就被揭穿了。在加上他解释时候的慌乱,自然成了重点怀疑对象。最后在他住的地方发现被焚烧残留的试卷,以及作案工具。

这个熊孩子最后被判七年,其实以他的实力,考一个二本院校是完全没问题的,问题就出在临近考试前的几次模拟考,他都没有拿到理想的分数,心态就崩了。

随后而来的就是问责了,守护试卷的两名工作人员和县招生办正副主任被判3年徒刑,缓刑3年执行,县教育局局长直接被免职,各级相关的行政领导都受到了严重处分。

这事最直接、最大的受害者还是当年的广大高考学子,杨博就像是一只蝴蝶,挥一挥翅膀,就扬起了一片“蝴蝶效应”,不知道他的行为,会改变多少人的命运和人生轨迹?

还好当年我没参加这次高考,老师给我们做过这套试卷,我很幸运的斩获了七分!

最佳贡献者
2

1915年3月8日,奥斯曼帝国海军布雷艇“努斯雷特”号正在达达尼尔海峡晃荡,图坦利·哈基(Tophaneli Hakki)中尉满头黑线的看着海面,头几天刚布下的水雷都哪去了?无可救药的虚弱感笼罩着哈基全身,他开始腹诽帝国那群脑残的高层。

其实哈基大抵是有点冤枉高层了,已经跟俄国打出仇来的奥斯曼帝国基本没啥选择,凡是能给俄国找不痛快的事儿他们都干,何况还有德国1亿法郎贷款在顶着。只是这个选择让他们必须面对以前的盟友英国和法国,而奥斯曼那点破烂海军在他们面前明显未够班,在海上德棍也提供不了太多帮助。

在英法联合舰队大举进攻后,信心不足的奥斯曼在家门口的海里扔了一堆水雷,可是没几天就被英国舰队给清扫一空。哈基中尉面对这种情况也没啥办法,随手把自己艇上的20颗水雷扔了下去,算是知天命而尽人事。

3月18日,拥有16艘战列舰的英法联合舰队开始强攻达达尼尔海峡,如果顺利就一鼓作气拿下君士坦丁堡,将奥斯曼帝国彻底扫进垃圾堆。然而他们刚刚进入海峡,4艘战列舰就在本已清空的海域相继触雷沉没。

目睹这一切的联合舰队司令官德罗贝克当场崩溃,也不晓得海里还有多少水雷,赶紧下令全军撤退。他完全不知道那时候奥斯曼的岸防重炮只剩下30发炮弹,帝国高层都开始准备迁都了......

英法联军如此拙劣的表现让本来处于观望状态的巴尔干强国保加利亚直接投靠了同盟国,然后把塞尔维亚和希腊全部干挺,协约国就此彻底切断了东西欧之间的联系。这样的态势对西线影响不大,但东线的俄罗斯大熊被坑惨了。

他们本来工业底子就薄,打世界大战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英法两国的装备援助,交通线被切断后缺乏装备的俄军战斗力急剧下降,士气开始低迷。为了维持西伯利亚方向的输血,英法俄果断出卖掉中国,换取日本的支持,造成中国全面参与一战换取摆脱殖民统治的幻想泡汤了......

然后在西线进展缓慢的德国使出浑身解数狂殴沙俄,为此他们不惜从西线调走大量兵源,还把一个叫弗拉基米尔的人放回了俄国。额.....后面的故事我就不用再讲下去了吧?总之欧洲几十年都笼罩在苏维埃惩戒的阴影之下。

就这样,一个连百科都查不到生平的哈基中尉把自己的奥斯曼炸成了今天的土鸡,把整个欧洲扔进了巨熊阴影,还顺便把中国第一次摆脱殖民统治的计划报销掉,这个小人物算坏了大事儿吧?

3

要说历史上坏了大事的小人物,我想恐怕莫过于明末兵部尚书陈新甲的那个小书童了。

公元1640年3月,皇太极率领清军进攻明朝辽东重镇锦州,准备长围久困,迫使明朝守将祖大寿投降。到了第二年的3月份,皇太极攻占了锦州外城,把锦州团团包围起来。

在此危机情况下,明朝朝廷集结了天下的明军精锐,出兵救援锦州。

在统帅洪承畴的率领之下,共有曹变蛟、吴三桂、唐通、白广恩、王朴等八总兵,马步精兵十三万,会师于宁远,出击清军,以解锦州之围。

就这样,明末著名的松锦大战爆发了。

一开始,洪承畴用兵持重,步步为营,使皇太极无机可乘。双方陷入胶着对峙状态,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了。

可是,明朝朝廷以“兵多饷艰”、财政吃力为理由,主张速战速决。而崇祯皇帝更是个急性子,不断严令洪承畴迅速出击,结束战事。

在朝廷的严令之下,洪承畴终于顶不住了。他只得率军出战。

在经过几次大战之后,皇太极偷偷派兵挖掘长长的壕沟,把明军包围起来。但是,双方兵力旗鼓相当,而且明军在火器上还占据优势,因此,洪承畴决意同清军决一死战。

可是,明军将领丧失斗志,不愿死战。为了保存实力,总兵吴三桂、王朴率部乘夜逃跑,引起全军大乱。最终,招致了松锦大战的惨败。

松锦大战的结果使得明朝军队精锐大损,元气大伤;长期以来形成的辽东防线业已崩溃。

在此情况之下,明朝兵部尚书陈新甲向崇祯皇帝建议:与皇太极议和,结束辽东战事;以集中军事力量去镇压国内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

(陈新甲画像)

崇祯皇帝同意了陈新甲的建议。特意嘱托陈新甲秘密行事,不要走漏风声,招致朝廷清流非议。

于是,陈新甲奉旨行事,派遣心腹亲信秘密潜往盛京,与皇太极接触,商谈和议的条件。

在取得了松锦大战的巨大胜利之后,皇太极急需时间来消化胜利果实;同时,清军在历时两年的松锦大战中伤亡惨重,也需要休养生息一段时间,不愿再继续打仗了。

正瞌睡呢,陈新甲给皇太极送来了个枕头;皇太极大喜。

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很快就议定了和议的具体条款。

当陈新甲看到了秘密发送回来的议和密函之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他认为自己为国家完成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心里很是欣慰。

但是,陈新甲在精神松懈之下,竟然疏忽大意,把附有议和条件的密函忘在了书案之上。随后,本篇文章的主角登场了。

陈新甲的小书童进来收拾文件塘报。看到这份密函,误以为这也是兵部的一份普通塘报,就附在其他塘报之中,交给各省驻京书办官员传抄。

于是,朝廷与满清和议之事,就这样被公之于众。

一时间,朝野舆论大哗,清流四起,纷纷声讨主和大臣的卖国罪行,要求深挖幕后黑手,严惩不贷。

(崇祯推卸责任,处死陈新甲)

一贯毫无担当、虚荣爱面子的崇祯皇帝把责任推给了陈新甲,满心想着陈新甲把这件事的锅给背起来。谁知陈新甲不愿背这个黑锅,反而辩解自己奉旨行事,有功于社稷。

崇祯皇帝大怒,就把陈新甲抓捕入狱,很快就处死了他。

而在盛京方面,满怀期待的皇太极左等右等,也没有得到崇祯皇帝的答复。盛怒之下,皇太极马上整顿八旗精锐,率部越过长城,进入明朝境内大肆烧杀抢掠了一番,出了一口恶气,才带着抢掠到手的财物人口,退兵回盛京去了。

结语:就这样,一个书童无意之间,就改写了大明王朝的历史。

从此,明朝继续深陷两线作战的困境,左支右拙;终于在1644年耗尽了北方的军事力量,使李自成农民军一路畅通无阻,顺利进入北京城,宣告了明朝的灭亡。

4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扣押,群龙无首的东北军由少壮派孙铭九、应德田等酿造了“二二事件”,枪杀了军中实力派人物王以哲等人,从而使东北军陷入支离破碎局面,并直至最后灰飞烟灭。

张学良不顾周恩来劝说,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执意送蒋校长回南京,结果不出所料被扣押,这也导致了东北军军心动荡,危机重重。

在如何对解救张学良的问题上,东北军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歧,实力派人物王以哲、何柱国等元老支持顾全抗日大局,通过谈判解决,而少壮派的代表特务团团长孙铭九、政治处处长应德田等却主张动用武力营救张学良。

双方僵持不下之时,孙铭九、应德田竟派兵闯入王以哲家中枪杀了他,并同时还打死了其他几位将领,制造了亲者痛仇者快的“二二事件”。

突发的变故让本已摇摇欲坠的东北军立即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骑兵10师、105师、106师等部队见风使舵,接连投向了国军的怀抱。

虽然周恩来竭力拯救局势,但鞭长莫及,东北军分崩离析已成定局,这让红军、东北军、17路军组成的“三位一体”军事同盟宣告瓦解。主席闻讯后对孙铭九应德田等人所作所为大为愤怒,曾一度坚决主张严惩。

“二二事件”极大的分化了东北军,作乱的少壮派却根本无力掌控部队,加上后来孙铭九、应德田又跑到红军驻地避难,让不少东北军将领认为其行动为我方所指使,从而使他们人心惶惶,失去了对红军的信任,不少将领都急于离开这一是非之地。

蒋校长抓住机会顺势而为,将东北军各部分调各地接受整编,最终恩威并施将20余万人马全部划归己有。兵强马壮、但因不抵抗丢了东三省弄得声名狼藉的东北军,从此烟消云散,溶于无形。

杨虎城的17路军独木难支,也被分别瓦解,总指挥部被撤销,杨虎城被迫出国。

西安事变是改变历史的一个重大事件,它使全国形成了共同抗日局面,我军也在抗战中发展壮大,也才有了后来的新中国。张学良的功过是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他和杨虎城在西安事变的功绩有目共睹。而张学良大半生被软禁、杨虎城被暗杀,也不免令人唏嘘。

造成东北军土崩瓦解的小人物孙铭九和应德田等,都是张学良悉心培养的心腹,也是张学良秘密组织“抗日同志会”的主要成员,蒋校长在西安事变中被捉,他们也都参与其中。

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口口声声坚决抗日的少壮派,在把东北军搅得天翻地覆、土崩瓦解后,在抗战爆发不久却有不少人投靠了汪伪政权,当了汉奸。

孙铭九、应德田两人就先后做了汉奸,但解放后两人却都相安无事,并且担任过一些社会职务,最后都活到八九十岁,高寿善终。

可能张学良做梦也没想到,他父子两代苦心经营的家业,也是他殚精竭虑尽其所能要保住的、甚至不惜发动兵变也不能丢掉的东北军,竟然被他悉心培养的中下级军官们有意无意的送进了坟墓。西安事变改变了历史,不起眼的小人物在葬送东北军的同时也让张学良失去了东山再起的可能。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5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历史上坏了大事的小人物,今天和大家分享三位,如果没有这三人的出现,秦始皇可能被刺客杀死,闯王李自成也有可能卷土重来,西楚霸王项羽或许不会乌江自刎

说到这里,了解历史的人可能已经知道我要说的是谁了。

第一位:侍医夏无且

荆轲刺秦,虽然失败却也千古扬名,不过当时如果不是侍医的一个举动,荆轲有可能就刺杀成功了。

荆轲在“穷图匕现”后开始刺杀秦始皇,当时秦始皇腰间和背上分别佩带着宝剑,由于事发突然,他本能的去拔腰间那把间。秦始皇腰间的剑有1.5米长,是象征性的一把剑,并不适合上阵杀敌,而且在情急之时很难把这么长的剑拔出来。

拔剑失败后,秦始皇开始在宫殿里四处躲避,周围的大臣们都手无寸铁,没人敢上前制止,殿下的武士们也因为没有始皇的命令不敢带武器上殿。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大殿上的侍医夏无且把手中的药匣子扔向荆轲,为秦始皇赢得了躲避的时间。

这时候,周围的大臣们提醒秦始皇:“王负剑!王负剑!”(大王,背上还有剑!)秦始皇这才反应过来,拔出背上的剑与荆轲搏斗。

荆轲刺秦以失败告终,救秦始皇的不是殿前武士,而是一位不起眼的侍医。

第二位:农民程九伯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被逼得煤山自杀,大明皇朝宣告终结,大顺政权建立。

然而,李自成的皇位还没有坐热,吴三桂打开了山海关,满清的骑兵直驱南下,大顺军抵挡不住强大攻击,只能弃城而逃。

公元1645年五月,李自成带着大军来到湖北和江西交界的地方,他亲自率领几十名骑兵在前面探路,结果遇到当地团练的农民武装团,双方展开激烈交战。在战斗过程中,李自成将程九伯摔倒在地,准备抽刀杀之,没想到刀鞘里进了血渍和污泥,把刀卡住了,拔不出来。

就在两人僵持的时候,程九伯的外甥在旁边拿铲子朝李自成的头部猛击,李自成当场身亡!就这样,大顺皇帝死在了乡野山民之手,而且,程九伯等人根本不知道他们杀死的是李自成,以为是毛贼。

第三位:指路老农“田父”

楚汉战争末期,项羽兵败垓下,在四面楚歌的夜晚,他率领八百精兵突逃。

项羽刚突出包围,刘邦就派灌婴率兵五千骑兵追杀,一直到过了淮河的时候,项羽的八百精兵就只有一百多人了。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项羽逃到安徽定远县的时候迷路了,不知该往哪里走。这时候迎面走来一位老农,项羽上前问路,老农说:“左!”项羽带人就往左疾驰而去,结果走进了一片沼泽地。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项羽因为走错路,最终被灌婴追上,逼得乌江自刎,而这一切只因为那位毫不起眼的“田父”。

结束语

我们看历史人物都会记住那些“大人物”,其实很多时候,一些不起眼的“小人物”也会有大作为!

6

您好!非常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历史上有很多小人物改变大局的情况,并且是影响了历史的发展进程。今天我们列举三个示例来看一看小人物是如何改变大局的!

小人物朱序影响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是魏晋南北朝最有希望一统全国的战争,前秦大帝苻坚也是当时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君王。苻坚的战略思想非常好,在统一北方之后,他剑指东晋,准备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他亲率几十万大军南下!当然他的心肠比较好,如果几十万大军南下一战必定会血流成河,于是他让东晋投降的朱序前往东晋招降晋军统帅谢石和谢玄。

没有想到,朱序竟然将前秦的军队暴露给谢石鞋玄,并且还建议带着北府军先歼灭前秦的先头部队。这个建议一出,前秦先头部队来不及抵抗,被晋军打败,随后就是前秦军队兵败如山倒,前面一败,后面跟着败退。于是有了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笑话。如果没有小人物朱序的反水,前秦或许可以一统天下!

小人物郭开关系赵国存亡

郭开是谁?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说起另外两个大人物,估计很多人就明白了。赵国最有名的将军就是廉颇和李牧。长平之战初期就是廉颇用持久战术耗住了秦军的王龁的进攻,如果继续打下去,秦军的王龁必败。但是郭开却收取贿赂,陷害廉颇,让赵括换下廉颇,导致长平之战赵国惨败。然后廉颇逃亡外地,赵王想用廉颇,又是郭开陷害廉颇,说廉颇身体不好。导致廉颇最后郁郁而终,晚年不受重用。

而赵国后期唯一能够顶得住的就是李牧,而又是郭开陷害李牧说他谋反,赵王听信谗言,杀掉李牧。廉颇李牧没有之后,秦国派王翦来灭赵国,赵国抵挡不住,很快灭完了。

小人物书童泄露明清议和大事

明朝崇祯年间,内有农民军起义,外有满清来犯。崇祯皇帝是一位勤政的皇帝,当时明朝内忧外患,已经拖不起两线作战了。唯一的解法只能和清军暂时议和,先把农民起义军扑灭,再来收拾清军。

崇祯皇帝和兵部尚书陈新甲无奈之下只能草定和清军议和,结束辽东战事,将所有精力扑灭农民起义军。这件事情非常秘密,不能走漏风声。然而陈新甲手下的小童却无意间将这份密函公布了,所以惹得朝廷上下一直非议。最后明清和议泡汤,陈新甲被杀!明朝两线作战,左支右绌,最后还是灭亡了。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希望题主能够满意。

参考文献:《北史》《史记》《明史》

7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经常互相攻伐。有一年,宋国大夫华元率军攻打郑国,夜宿某地。由于第二天就要和郑军交战了,为了振奋士气,华元吩咐炊事员给大伙加餐,每人分一大块羊排骨。

当晚,士兵们兴高采烈地捧着骨头大啃特啃,只有华元的马车夫羊斟在一边喝凉水。原来华元军务繁忙,忘了交代人分给羊斟一份。羊斟见其他人吃得满面红光,不禁气不打一处来,决定以牙还牙,第二天要华元好看。

第二天,宋郑两军相遇,双方摆开阵势,互相厮杀起来。就在两军激战正酣的时候,羊斟忽然一甩鞭子,驾着马车风驰电掣般向郑军的营地驶去。车上的华元大惊,对羊斟喊道:“你晕头了吗?那边是敌营啊!”羊斟回过脸答道:“我的地盘我做主,昨晚你有权不给我羊肉吃,今天我有权让你当俘虏。”就这样,羊斟驾着指挥车径直到了郑军大本营。可怜华元研究了一晚上的兵法计谋还未施展,就稀里糊涂地成了战俘。

民以食为天,不给人吃饱饭带来的后果还是非常严重的。

谋士许攸

小人物不仅能够毁家灭国,他们的厉害之处还在于能够深刻地影响历史的走向。

公元199年,袁绍和曹操之间爆发了争夺北方老大地位的官渡之战。在战争过程中,曹操处于不利的地位,眼看就要弹尽粮绝了,不久后曹军却等来了战争的转机。

原来袁绍手下有个叫许攸的谋士,他经常喋喋不休地给袁绍出谋划策,但却始终得不到重用,伤了自尊,便投降了曹操,向曹操提供了袁军乌巢粮仓的详细情况。曹操听了后喜出望外,急忙派军夜袭乌巢,把袁绍辛辛苦苦积攒的粮食连烧带拿,折腾了个精光,从而一举扭转了战略上的被动局面。

降将朱序

历史总是喜欢重演,一百余年后,前秦皇帝苻坚也尝到了小人物给他带来的苦果。

公元383年,已经一统北方的苻坚率90万大军攻打偏居江南的东晋。苻坚率领前秦军的先锋部队到达了寿阳(今安徽寿县),和晋军隔淝水相望。他派出东晋的降将朱序去现身说法,劝说晋军统帅谢石和谢玄放弃无谓的抵抗。没想到朱序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一到晋营,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二谢建议,应该趁前秦军还没集结完毕,速战速决,歼灭其先头部队。

晋军采纳了朱序的建议,强大的前秦帝国由是被击溃,北方又重新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中国统一的时间,在某种程度上,被朱序大大地推迟了。

这三个人告诉我们,在历史上,不可一世的帝王将相们固然能够深刻地影响历史的走向,但是小人物在某些时刻也能起到关键作用。

8

历史是由很多轰轰烈烈的英雄人物主导的,但历史上也有许多小人物经常成就大事或者阴差阳错地坏了大事,从而改变了历史进程

我们以几个小人物为例,说一下他们是如何影响历史的


一、车夫庄贾反水,杀死带领百姓反抗暴秦的陈胜,起义因此失败

陈胜原本只是个普通的给人扛活打工的农民,却胸怀大志。

公元前209年,陈胜被征发戍守渔阳。因为在道路上遇到大雨,有可能误了期限。

按照秦法,误了期限要被处以死刑。被残暴的秦国折磨许久的百姓都心怀怨恨,陈胜在大泽乡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他们杀死监军,愤而起义。

陈胜这个小人物点燃了反抗暴秦的星火,全国各地的原六国贵族和普通百姓纷纷起来杀死秦国的地方官呼应陈胜。

强大的秦国在各地义军的反抗中摇摇欲坠。

这时,秦国将领章邯先是打败了陈胜的手下周文,又打败了亲自出兵的陈胜。

可是,给他驾车的车夫庄贾认为陈胜大势已去,就趁机杀掉了陈胜投降秦国。

腊月,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以降秦。《史记·陈涉世家》

这时,陈胜虽然遭遇了巨大挫折,但仍然掌握着大量的起义队伍,东山再起还是很有机会的。陈胜死后,他的手下吕臣等人仍然坚持抗秦,杀死庄贾替陈胜复仇,坚持了多年。

可以说,一个小小的车夫使轰轰烈烈地起义遭遇了重大挫折,进而失败。

二、一个田野农夫故意给项羽指错道路,导致项羽迷路被追兵赶上,乌江自刎

项羽、刘邦经历了四年楚汉相争,项羽被刘邦的军队十面埋伏包围在垓下。

刘邦的军队夜里四面楚歌,项羽的楚军因为思念家乡而军心涣散。项羽只好率领800壮士夜里突围而走。

到了天亮时分,汉军才发觉。可以说,如果按照正常情况,项羽不会被汉军追上了。项羽只要平安脱险,就会聚集军队,卷土重来。

可是,项羽到达阴陵后,迷了路,就问一个在田野中耕种的田父。田父欺骗项羽让他往左走,项羽因此陷入了沼泽地,才被汉军追上。最后被迫自刎。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史记·项羽本纪》

因此,如果没有田父的欺骗,楚汉相争会一直持续下去,历史最终会走向哪里还真不好说。

三、汉朝太监中行说投靠匈奴,使汉朝在外交和军事上屡屡吃亏

汉朝初期,因为民生凋敝,对匈奴一直采取和亲的策略。

汉文帝时,老上单于要求和亲。汉文帝派一个叫中行说的太监去送亲。

中行说觉得一路上太辛苦了,不愿意去。

汉文帝很不高兴,让他必须去。

中行说临行前说:我去了匈奴,一定威胁汉朝的安全。汉文帝只当他发发牢骚,没当回事。

谁知道,中行说果然就投降了匈奴。

匈奴单于在中行说的教导下,知道了汉朝的虚实,学习了算数,知道怎么在跟汉朝打交道的过程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并且,中行说告诉匈奴人把人和牲畜的尸体扔到汉军经过的水源地。汉军不少将士因此感染了瘟疫。

(中行说剧照)

大将军霍去病据说就是因此生病,年纪轻轻,刚刚23岁就去世了。

骠骑将军霍去病的逝世,是汉朝的巨大损失。如果霍去病再多活一些年,把匈奴彻底消灭也说不定,也就不会在有西晋的“五胡乱华了”。

由此可见,不要轻视任何一个小人物,小人物往往能成就大事,也能坏了大事。

朋友们,我是“北冥说史”,爱历史,爱文学,书写有深度的历史,做一个优雅的探索者。感谢您的“关注、点赞、评论、转发”。

9

有啊,比如马邑之谋的叛变小兵。

1.

汉,元光二年,春,花不开,天尚寒。

从帝国的核心长安向北一千六百里地,马邑,一个群马叹息之地。风沙掠过被血反复侵染的土地,刚熬过长冬的牛羊嚼食新绿的草。它们以血肉供养这片土地,这片土地则施以脆绿的馈赠。

草原的边缘,马邑之外的山丘下,帝国的大行令王恢咬着嘴角,紧盯北方的天线。

这位燕国士子体内流淌着燕赵悲歌的血。

很多年前,他听闻过李牧斩杀匈奴十万骑的故事。

鸣嘀响起之处,赵国的铁骑一分为二,如翼般合击匈奴。铁蹄回应铁蹄,冷铁吻向热血,襜褴灭,东胡破,林胡降,单于走,匈奴从此不敢近赵城。

在黄河的岸边,风伏长草见牛羊的地方,蒙恬驱逐着单于头曼,在河套的边缘筑下四十四座大城,长城的砖石成为匈奴不可逾越的际线。

却不过数十年,平原津上,祖龙循天,白登城外,汉祖披靡而走,单于冒顿的嘲讽缠绕未央宫的大梁。

五十年过去了,高祖已逝,吕后折颜。

五十年过去了,文帝休生,景帝积蓄,是时候洗刷马鞭挥来的羞辱。

王恢再次望向了身后,三万汉骑伏甲屏吸。

就在一个月前,王恢还在长安,声嘶力歇宣扬自己的志愿。


2.

未央宫,沉寂。

二十三岁的天子刘彻端坐帝座,敛目注视他的臣子。没有人说话。

他在这个位置上已经坐了八年。但仅仅在二年前,他才真正掌控住这个庞大的帝国。

推恩令让诸侯束手听令,刺史在帝国的角落督察一切,儒家的思想统一着这片土地。

接下来,这位雄心的天子需要一件前所未有的功绩见证自己的统治。

无人敢揣测这位天子的心思。

良久,天子说道:“大汉子女的容颜在漠北老去,大汉的锦锻在草原蒙尘。可边疆的烽火从未熄过,边民的哭喊从未停止。”

天子突然拍案,“我欲举兵攻之,何如?!”

大殿哗然,大臣交手结耳。御史大夫韩安国拱手而出。

“千里而战,兵不获利,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劳师远征,恐无边功,反添边乱,不如和亲以安两国。”

“兵者凶器,未易数动,兵击匈奴,难服远藩,徒空中国、困边民,和亲方为上策。”都尉汲黯应声附和。

“臣有马邑豪民聂翁壹欲面见圣上,献破虏良策!”王恢出列奏道。

现在,帝国兵马已出。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率三路兵马伏于句注山中。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率一军伺机追击,而王恢只需带他的三万汉骑截击对方的辎重。

三十万大军摆下酒宴,只等客人赴宴。


3.

桑干河边,汗血宝马饮过了从黄土里涌将的清泉。铁蹄沾染过牧民的泪水,龙纹弯刀滴着边民的血。

这只是开胃菜,十万匈奴铁骑聚集,呼啸,南下。

武州塞上,军臣单于望向了马邑。这是自己的时刻吗?

他的爷爷冒顿单于鸣镝杀父,计服东胡,西击月氏,南并楼烦,控弦三十万,兵围白登,骑侵燕代。

他的父亲老上单于西逐月氏,兵抵彭阳,火焚汉宫,骑叩长安。

现在,他需要获取自己的荣光,用血与沙。

马邑,将是他的第一个战利品。

半个月前,马邑的豪民聂翁壹遁入草原,告诉他,自己将斩杀马邑官吏,献城以降。

一座城池,一座边关的城池,一座得之而纵骑太行,饮马津梁的城池。军臣单于没有不心动的理由。

不久后,马邑的城头挂出了人头。

不必怀疑了,这是匈奴最佳的机会。


4.

军臣单于勒住了马,望着野外的牛羊。

马羊遍野,他已经无瑕劫掠,只是心里隐隐有些不安。

唯见牛羊,不见牧者。

在草尖,他似乎嗅到了杀机。

过了一会,他说道:派轻骑进攻武州,抓两个人回来。

铁骑应声而出。

马嘶声中,一个人跪在了军臣单于的面前,瑟瑟发抖。跪者武州尉史。史书上已经没有他的名字,这该是他的大幸,不然,他的名字该跟耻辱联系在一起。

不知名的武州尉史全盘托出了汉军的计划。

豪民聂翁遁以马邑诱匈奴,汉军起三十万大军绞杀匈奴,如果一击得手,将除百年边患。

单于心惊,铁马乱步。

“我固疑之!”

十万铁骑消失在雁门关北。

回望马邑,军臣单于犹自心惊:“吾得尉史,天也。”


5.

单于遁走的消息传至王恢。三十万汉军亦撤走了。只剩下他领着三万汉军在风中凌乱。

是追击还是撤去?

追击,则以少敌众,对方反戈一击,三万汉军难免尽丧塞北。

不击,自己首倡发兵,无功而返,必将触怒天颜。

思索之下,宁以一人之过,不丧三万王师。

回军之后,汉武大怒,王恢自尽。

而在这时的匈奴王庭,未名的武州尉史被赏封为天王。

汉武的匈奴第一战-马邑之谋就此告终。而汉朝与匈奴的铁血交战正式拉开了序幕。


6.

飞将军李广纵骑边疆,声震匈奴,却难求封侯。

卫青奇袭龙城,七战七捷,收河朔、复河套。然费战马数十万,文景之蓄不敷军资。

霍去病轻骑八百击漠北,轻取河西,马踏祁连,封狼居胥,祭姑衍山。匈奴就此远遁,漠南无王庭。奈何英年早逝,何以家为。

张骞凿空,通西域,拓丝路。从此长安多胡姬。

苏武牧羊,大雁传书,风雪节旄舞,冰湖汉魂凝。

陈汤远征西域,越葱岭,趟阗池,斩单于,郅支城上,他仰天长啸:犯我强汉,虽远必诛。

昭君出了塞,琵琶和着北风,唱着流传千年的歌: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10

小雪微鉴:历史是由小人物组成的,小人物往往在重大历史事件上,可以起到举重若轻的作用。西安事变,就是一个小人物告密,才引发的惊天大戏。

张学良本想刺杀蒋介石,却成为鱼目混珠西安事变的催泪弹

当蒋介石来到临潼以后,张学良多次劝谏蒋介石,希望可以摒弃一直以来的绥靖政策,扛起抗日大旗,和共产党冰释前嫌,一致抗日。

再经过哭谏、苦谏多次没有任何结果后,张学良也失去了耐心,一个在心中的大计划应运而生,那就是派亲信去刺杀蒋介石。

刺杀委员长,那可是造反啊,据历史记载,当时张学良找到在军队中的两个亲信,让他们去杀人,没成想,张学良让他们去杀老蒋,但是事情总是和自己所想有些出入。这二人在晚上又拉了个兄弟,想着一起行动,这个人在行动的前一天,就找到临潼警备司令告密,结果,这件刺杀事件以告密剧中。

接到部下的电话,张学良没有训斥他,其实,这样也未尝不是一条妙计,既然没有杀掉委员长,刺杀事件到底是真是假,就让戴笠等去查,自己就当若无其事,索性继续盘算西安事变。

刺杀事件的失败,本来已经让戴笠和蒋介石有所警惕,但是蒋介石并不相信张学良会这么做,这场鱼目混珠的较量,最终在1936年12月11日晚拉开。

假作真时真亦假,张学良的兵书真没少读

想象一下,如果当时张学良因为刺杀蒋介石的事败露而自己先乱了,后面西安事变还会成功吗?如果西安事变不能成功,自己就是千古罪人。

在西安事变以后,各方势力都准备进剿西安,以军政部作战部长何应钦为首的,巴不得蒋介石死在西安,自己就可以一举成为南京政府的头头了。

假作真时真亦假,张学良真乃大丈夫也。

文/小雪历史微鉴,古事新说,快意江湖!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喜欢的点点关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