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三国故事中,亲兄弟为了权利而互相争斗的事情可以说层出不穷。著名的就是河北袁家了,袁绍、袁术兄弟二人是出了名的不合,而袁绍自己家里三个儿子袁谭、袁尚、袁熙也为了争权夺利打的头破血流,白白便宜了曹操;

而曹操虽然雄才大略,但是自己的儿子曹丕、曹植、曹彰等人也为了权利争斗的厉害,民间传说中曹丕毒死曹彰,还打算逼死曹植,幸亏曹植聪明写了七步诗才留得性命,曹氏兄弟之情可见一斑;

就算是看起来貌似兄友弟恭的东吴,孙策放心的把江东基业交给了弟弟孙权,但是孙权称帝后却为了自己这一脉的正统,追谥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但对于打下江东基业的哥哥孙坚仅仅追封为长沙桓王,最后东吴政权还彻底除掉了孙策一脉以绝后患。

但是很奇怪的是,在三国末期,一般被大家视为反面人物的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父子,却奇迹一般的父慈子孝,而司马师和司马昭两兄弟之间也没有传出为了争权夺利兄弟相残的故事。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称帝后,不但把自己的父亲司马昭追谥为文帝,而且大度的把自己大伯司马师追谥为景帝,这一做法和小气的孙权比起来简直大度的不是一星半点,那么为啥同样是兄弟,司马氏兄弟就可以这样友爱呢?

司马师字子元,是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家可以说是人才辈出,早在东汉末年,司马家就出了著名的“司马八达”八位名人。而到了司马师这一代,他也不负众望,年少时就和当时著名的大才子夏侯玄、何晏并称,才华之高可见一斑。

等到司马师开始做官的时候,因为家族的原因起点很高,年轻的时候就官拜散骑常侍,最后升到了中护军。司马师不但名气大,而且很会做官,他在任职期间,被评价为选材任人“举不越功,吏无私焉。”这是非常高的评价了。

除了这些表面工作,司马师性格完全随着父亲司马懿,城府极深。

因为司马懿被当权派曹爽打压,需要低调装病,只能暗中筹备司马家的力量。负责这件事情的人选就是老大司马师,司马师表面上规规矩矩,但是暗中则避开朝廷耳目,培养了三千司马家的死士。

这么庞大的队伍,朝堂之上竟然无人知晓?最后这三千死士在高平陵事变中可以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可见司马师做事机密的程度。

根据晋书记载:司马懿在决定发起政变之前,只告诉了长子司马师。作为老二的司马昭则是什么也不知道,甚至连自己父亲和大哥在商量啥都不知道。

到了事变发动前一天晚上,司马懿才把最终的方案告诉了司马昭。结果这一天晚上司马师跟平常没啥区别,该吃吃,该睡睡,可能也是司马师一直参与这事的策划,整个步骤都烂熟于心了;但是刚刚知道这一劲爆消息的司马昭,则是紧张的一晚上辗转反侧,压根睡不着。兄弟二人的心理素质差异可见一斑

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懿成功剪出了曹爽等人,司马家族成为曹魏头号权臣,但是司马懿毕竟年纪大了,没几天就去世了,在这之后作为长子的司马师继承了大将军一职,毫无疑问的成为了司马家族的新一代领头人。

而司马昭也被派往关中,升职为安西将军、预防蜀国姜维乘乱来攻;

司马师玩政治是一把好手,看着曹芳打算联合夏侯玄等人废掉自己,干脆先下手为强,除掉了夏侯玄,废了皇帝,另立曹髦,稳定了局势。

而且司马师在军事上也不差。司马师面对曹氏集团残余势力的造反,基本上都亲自帅兵平叛,在和东吴诸葛恪的战争中遇到失利后也不追究普通将士的责任,而是主动承认指挥不力,替部下背锅。随后在第二次战争中一举击败诸葛恪。

司马师之死也是一个意外,司马师眼睛上长了一个大瘤子,医师直接动刀子给割掉了,但是就在司马师养病的过程中,三国后期第一猛将文鸳奇兵突袭,直接冲到军营,司马师惊吓之下眼珠子竟然掉出眼眶。司马师疼的死去活来,为了保持军队士气,司马师蒙着被子不让人知道,疼痛之下把被子都咬烂了,而左右之人都不知道。

过了一月,司马师疼死之后,这才有让亲兄弟司马昭接任大将军的事情。

司马师病危,留守洛阳的司马昭前往许昌见司马师最后一面。司马家族的权杖顺利的从哥哥司马师手里交给了司马昭。继承大权的司马昭虽然很高兴,但是更多的是责任!在这关键的时刻,曹氏旧部蠢蠢欲动,要是司马昭一个处理不好,曹氏复兴,司马氏被族灭可以说近在眼前。

曹髦觉得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司马师死了,司马昭也不在洛阳!于是马上命令司马昭留守许昌,要司马师的副将尚书傅嘏率六军回京师。

要是司马昭听了曹髦的命令,司马家就很危险了,司马昭听从了傅嘏及钟会的建议,亲自领兵星夜赶路,在曹髦还没来得及准备好就回到了洛阳,给了曹髦一个“惊喜”,稳定了洛阳的局面。

曹髦虽然有心除贼,但是司马昭棋高一着,曹髦实在没办法之下,最后终于决定拼死一搏,这才有著名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

等到司马昭杀害曹髦另立傀儡后,又攻灭了蜀国,灭国的大功直接让司马昭声望再上一层楼,从此更没有人敢挑战或者质疑了。司马昭死后,他的长子司马炎这才名正言顺的取代了魏朝。建立了晋朝。第一个原因是礼法:

司马师是司马家族的长子,嫡系继承人。而且司马师的才华、城府都很突出,要比司马昭强。在这样的情况下,司马师不但有嫡长子这一正统地位,在城府、权利、才华等等各个方面,司马师都超过弟弟司马昭。

司马昭有一个处处比自己强的哥哥,倒是很干脆的不去争,因为争也争不过。

第二个原因是外部压力:

在曹爽掌权时,司马氏家族面临的外部压力极大,一个不小心司马家就完蛋了,也根本没心思去内斗。

等到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虽然除掉了曹爽,司马氏掌握了大权,但家族的主心骨司马懿很快就去世了,压力全部由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二人承担。这也是各地叛乱需要更懂军事的司马师亲自领兵平叛,军事上不那么厉害的司马昭要留在洛阳维护大本营的重要原因。

在这种危机时刻,司马师、司马昭两兄弟要是内部不合,还想着争权夺利,司马氏整个家族都怕是药丸。所以庞大的外部压力逼的兄弟二人必须齐心协力。

第三就是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二人本身关系就很好。

司马师和司马昭都是司马懿的正妻张春华所生,是真正的亲兄弟,比起其他几个庶出的兄弟,自然还是亲兄弟靠谱,从小这两兄弟的关系就很好。

而且司马师娶了夏侯家的闺女,结果一连生了五个女儿都没有儿子,于是司马昭在生了司马炎后又生了一个儿子司马攸,就把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做继承人。可见兄弟二人关系还是极佳。

等到司马炎在称帝后追赠司马懿为宣帝,司马师为景帝,司马昭为文帝,可见在司马炎的心里面对自己这个大伯还是很敬佩的。

最佳贡献者
2

三国时代的最终胜利者是司马家,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最终走上了老东家曹操的路线,控制了曹魏的政权,最终得到了天下,让三家归晋,不过晋朝的建立是经过司马懿祖孙三代人的经营才成功的,这与曹操经过父子两代人就夺得天下,无疑是多耗费了很多时间,我们都知道司马懿死后,司马家的权力经过司马师和司马昭之后,才来到司马炎的手中建立了晋朝,那么在司马懿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怎么没有上演兄弟之间的权力争夺呢?

在权力面前,自古兄弟相争都是经常出现的事情,甚至出现血腥暴力事件,像我们熟悉的曹丕和曹植,杨勇和杨广、李建成和李世民、李承乾和李泰,甚至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尤其是三国时期的曹丕和曹植,为了争夺曹操的继承人,可以说也是互相伤害,就是最后曹丕登上帝位,还不是逼迫曹植写出了《七步诗》吗?那么权利面前,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之间怎么能够抵挡权力的诱惑呢?

这里面的原因,在小编看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曹魏内部反对司马家的政敌势力太强。

我们都知道司马懿通过发动高平陵政变,最终掌控政权架空皇室,其实之所以发动政变,主因是辅臣之争,司马懿和曹爽都是辅政大臣,只不过曹爽将司马懿架空,并且利用党羽掌控禁军,司马懿通过装病的方式躲过了来自曹爽的猜忌,其实这个时候曹魏朝廷内曹爽才是权臣,臣子们担忧的是他做出篡权的行为,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司马懿才能够联合反对曹爽的人,趁着曹爽带着皇帝曹芳去祭拜的时机发动政变,在当时的臣子们看来,他们做的事情就是当年周勃那样匡扶社稷的举动。

通过政变司马懿逐步掌控了朝政,架空皇帝,这样的行为自然让心向曹魏的忠臣的反对,最重要的就是司马懿在发动政变后三年就去世了,所以留给司马氏兄弟的局面并不太好,政局的不稳定,司马家能不能彻底的掌控政权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如果不能够掌控绝对的权力,就像当年的曹操那样,怎么能够更进一步,所以此时的兄弟俩的心思是往一个方向使用的,在司马师掌权后,先后遭遇皇帝曹芳和中书令李丰等人要发动的政变,司马师诛杀李丰等人,并且废了皇帝曹芳改立曹髦,还有镇东将军毌丘俭及扬州刺史文钦起兵,甚至司马师的去世都是因为文鸳带兵袭营;司马昭掌控后也有镇东将军诸葛诞起兵,最出名的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这是来自皇帝曹髦的刺杀行动了,这些反对者的行动都说明司马家掌权在国内遭到了曹魏臣子的反对,内部问题不断,容不得兄弟二人反目。

第二,外部东吴和蜀汉的军事压力。

无论是司马师还是司马昭时期,来自于敌对国,也就是蜀汉和东吴的压力并没有减少,这就使得司马师以及司马昭必须重视外部的压力,像司马师掌权后,吴国太傅诸葛恪率领20万大军攻打合肥,司马昭掌权后,诸葛诞造反,吴国派出大军响应,以及蜀汉的姜维不断的北伐,公元250年,姜维北伐攻打陇右,253年姜维趁着诸葛恪攻打合肥,也出兵响应,254年,姜维北伐出兵陇西,斩杀魏将徐质,255年更是趁着司马师病危,联合夏侯霸出兵大破魏军;可以说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掌权的时候,外患也是非常严重的,再加上内部也存在非常强大的反对势力,所以兄弟俩总要有一个人镇守大本营,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自然不可能兄弟反目了。

第三,司马师更出色,司马昭无法撼动。

可以说司马师作为司马懿的接班人,地位是稳固的,因为司马师是长子,并且无论是在名望以及智谋等方面,都是司马昭不能够比的,这就好比明朝初年的朱标和朱棣的关系,而且我们也能够从司马懿对待司马师兄弟二人的态度就能够看出来,在决定司马家命运的高平陵政变之前,司马懿仅仅和司马师商议,而且是隐瞒司马昭的,根据《晋书》记载: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

而且这里面兄弟二人对于即将发生的政变,态度也是不一样的,司马昭紧张的不能够入睡,而司马师却一切如常,这样的鲜明的对比,无疑说明司马师比司马昭更加沉稳,所以司马懿才会与长子司马师商讨大事,后面更是继承了司马懿的权力,在司马师掌控权力的时候,遇到曹芳和李丰、夏侯玄等人的合谋刺杀,司马师的处理也显得非常老辣,造反的臣子诛杀,甚至诛三族,对待皇帝曹芳则是请求郭太后废除,改立曹髦;同样是面对皇帝的刺杀,司马昭面对曹髦的反击时,则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杀了,两个人遭到的反对可是不同,明显司马师的操作更加能够让人接受。

第四,司马师死的早,并且无子嗣。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战后三年也就去世了,司马师接过了司马懿手中的权力,可以说此时的司马师处理内外事务是很老辣的,政权在司马师的手中进一步加强,因为皇帝曹芳在他手中被废,可是司马师没有儿子,最后也就不得不过继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攸,所以尽管司马攸过继给了哥哥司马师,等于和司马昭没有了父子关系,但是毕竟血浓于水,司马昭就是想要夺权也要顾及亲儿子司马攸了,更何况司马师掌权仅仅四年多时间就病逝,此时的司马师才48岁,我们都知道对于此时的司马家而言,权力的安全交接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司马昭接替司马师掌权更加安稳,虽然司马昭不如司马师,但是这么多年参与朝政,尤其是司马师外出作战,总是司马昭坐镇中央,也就是说司马昭显然比司马攸更合适。如果司马师不是那么早去世的话,等到彻底掌控了政权,也就是国内没有政敌的时候,也许兄弟俩真的会走向反目了。

第五,曹家的前车之鉴。

司马懿家族夺得曹魏政权,距离曹家建国的时间并不长,曹操的儿子们为了继承人可以说也算是内斗不止了,曹丕和曹植分别有一群支持者,虽然曹丕最后获得了世子的身份,但是曹操儿子们的斗争并没有停止,等到曹丕继位后,对于曾经的政敌曹植等人并不信任,甚至打压,著名的《七步诗》不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吗?当然曹丕更是不允许自己的兄弟们掌控权力,这也导致后面曹家权力被司马懿家族架空后,没有来自曹家宗室的有效反对,因为他们仅仅是闲散的王爷无兵无权,所以正是看到了曹魏的前车之鉴,司马师兄弟自然明白自相残杀的后果了,可以说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俩合作得还是很不错的,一个外出打仗一个在家坐镇。

所以综上所述,横在司马师和司马昭之间的原因有很多,尤其是内外部政敌的虎视眈眈,更加容不得兄弟俩的反目,因为不能够彻底掌控政权,一切的结果都不好说,只有权力彻底到手,兄弟反目才会有意义,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俩在起兵攻打隋朝的时候合作的也非常顺利,等到消灭国内各路割据势力,才让他们之前走向彻底的决裂,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在加上司马师的能力和威望高于司马昭,司马师去世的还那么早,并且有了曹魏的前车之鉴,所以兄弟俩明白合则两利的道理,自然也就没有走向反目成仇了!

3

关键是司马懿死后,兄弟俩深知,虽然杀死很多人,但是魏臣反对司马家的还有很多,天子也不失时机的要将其灭门。这样,一个人很难支撑,只有二人联手才能对抗天子和魏国朝臣。而且,虽然司马昭很坏,但是长兄如父是封建社会的理念,他对自己的兄长敬入父亲,甚至将自己的长子过继给司马师。即便最后司马昭快死的时候甚至还说天下是他兄长的天下,要将过继的儿子立后。后来自己的大臣建议之下才立自己第二个儿子司马炎为后。司马师在位时,已经废一个天子,又将魏国朝臣杀的差不多了,这是他却死了,司马师上台后就会轻松了很多,有几个反对他的大臣基本上没有什么实权,他可以专心对付天子了。所以觉得他俩的关系第一取决于家族的危机感,这是大形势;第二关键是司马昭虽然坏,甚至杀天子,但是他思想里在自己家族中还是论资排辈的。

4

这个得分两方面来讲。

首先,司马家的两兄弟虽然个个都称得上是人中龙凤,但是两者能力还是有差距的。哥哥司马师明显要强于司马昭。换句话讲,司马昭还没资格和他哥哥斗。

首先司马师作为长子,乃是司马懿钦定的接班人,司马家的少主。这是明面上的实力碾压,司马昭从娘胎里就已经输了一成。

再者,就从个人能力上讲,司马昭也比不过哥哥司马师,最为显著的例子就是造高平陵之变中。

当兄弟俩得知父亲要起事的时候,司马昭慌得不得了,晚上连觉都睡不着,而司马师却宛若常人,仿佛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

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

由此可见,司马师要比弟弟沉稳许多。这也是为何,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会把控制京都的重任交给司马师,而让司马昭打酱油,原因就是担心司马昭坏事儿。

而司马懿去世之后,权力都被司马师接管,弟弟司马昭只是跟在哥哥后面辅佐。他没有那个实力去和哥哥争权。

当然,除了哥哥司马师太强势以外,当时的天下形势,也不适合司马昭搞事情。高平陵之变过后,虽然司马家独揽曹魏大权。但其权势还没有攀上顶峰,外有蜀汉与东吴这两个强大的敌人虎视眈眈,内部又有许多忠心曹魏的文臣武将想要扳倒司马家,而且头上还顶着一个郭太后。如果此时司马家搞内讧,无疑是给了别人以可乘之机。

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师在执掌魏国军政大权的几年里,忙得不可开交。

首先第一年第一件事就是伐吴,结果被诸葛恪击败,并没有什么收获。

紧接着第二年,膨胀的诸葛恪又集结二十万大军攻魏,司马师不得不率军抵御,好歹是打赢了,找回了场子。

第三年,好不容易不打仗了,后方大本营又开始不安分了。逐渐长大的魏帝曹芳,开始想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于是联合了夏侯玄等一众大臣搞政变。好在司马师操作得当,避免了被翻盘的危机。

第四年,除了政敌,换了皇帝的司马师算是把内部整顿妥当了。可谁知道,因为自己之前废帝的举措,导致终于曹魏皇室的淮南军团再度叛乱,司马师不得不率军镇压。而最终,司马师虽然平定了叛乱,但自己也因为眼疾复发,没多久就去世了。

由于自己没有子嗣,唯一一个儿子,还是从弟弟司马昭那里抱养过来。所以最终司马家的权力被弟弟司马昭接管。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司马师和司马昭两兄弟当时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搞内讧。

5

司马师和司马昭并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自相残杀,原因是多方面的。

司马师死之前,他拥有绝对权威,司马昭无法挑战司马师的权位

西晋是司马昭一脉的人创立的王朝,甚至司马昭执掌曹魏时,已经具备了篡魏立晋的条件,司马昭差一点成为西晋的开国之君,只是因为曹髦遇害事件,才迫使司马昭放弃称帝,改由自己的儿子司马炎称帝。

这些似乎说明,司马昭创立了西晋,看似和司马师没有太大关系。

然而以上都是司马师死后,才发生的事。从司马懿死后,到司马师死前,司马师都是曹魏的实际掌舵人。司马师无论是名望还是智谋,都胜过司马昭。

司马师执掌曹魏时,他在曹魏拥有绝对的权威。司马昭的地位和权力,根本没法和司马师相提并论,司马昭长期都是司马师的跟班。

在这样的情况下,司马昭只能拥护司马师,而不是试图挑战司马师。甚至为了维护司马师,司马昭把自己的次子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

如果司马师不是因为眼疾发作而暴亡,西晋的天下,当然是司马师和司马攸的了。

政敌虎视眈眈,兄弟俩只能团结一心

司马懿死后,曹魏内部并不稳固,很多人对司马家族专权不满。这些人不一定是曹魏的支持者,但对司马家掌控曹魏一事,是无法接受的。

也就是说司马家族面临着曹魏政敌的威胁。

如司马师执政时,就此遭遇两次来自司马家族外部的挑战,一次是254年二月,中书令李丰、太常夏侯玄、光禄大夫张缉等人欲发动政变,废掉司马师,同时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但计划遭泄露。司马师把李丰、夏侯玄、张缉三人夷灭三族。

另一次是255年,镇东将军毌丘俭及扬州刺史文钦,联合东吴,起兵反对司马师。这次毌丘俭和文钦声势浩大,迫使司马师不得不亲征淮南。虽然平定了叛乱,但是司马师也在这次平乱中丧生。

可以说,司马师执政时,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俩以及司马家族,都面临政敌的挑战和威胁,司马师和司马昭没有时间内斗,也没有心思内斗,他们的首要任务当然是兄弟同心,平定外部敌人了。

曹魏失去天下的教训就在眼前

司马家族之所以能篡魏立晋,就是因为宗室力量孱弱;为什么宗室力量孱弱,因为当初曹丕和曹植兄弟俩世子之争时,大伤和气,曹丕对宗室非常不信任,对宗室看管很严,宗室没有什么权力,到曹睿朝时,虽然有所改变,但情况依然不容乐观。宗室力量弱小的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

高平陵之变时,没有曹魏宗室站出来对抗司马懿;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从谋臣变成了权臣,提拔亲信和司马家,渐渐控制了曹魏,依然没有宗室站出来反对司马懿。

不是曹魏宗室对曹魏没感情,而是曹魏宗室本身就没有实权,更没有掌兵权。终曹魏一朝,曹魏的近亲宗室权力很小,相同高级囚徒。如司马懿曾杀掉曹操的儿子-楚王曹彪,也没有宗室吭声。可见曹魏宗室之孱弱。

曹魏宗室孱弱,这才让司马家族捡了便宜。如果司马师和司马昭内斗,必定搞得司马家族元气大伤,很可能重演曹魏的悲剧。

司马家族能掌控曹魏,就是源于曹丕和曹植兄弟俩世子之争。以司马师和司马昭的智商和情商,显然不会重蹈覆辙,步曹魏的后尘。

蜀汉和东吴,也一直不消停

无论是司马师,还是司马昭执政时,曹魏都面临蜀汉和东吴的军事威胁。都需要司马兄弟来抵御处理这种外部军事威胁。

如蜀汉的姜维,多次北伐,给曹魏带来不小的军事压力。公元250年,姜维出兵陇右,攻魏西平未克,俘魏中郎将郭修而还。公元253年,东吴太傅诸葛恪再次兴兵攻魏,发兵二十万进攻淮南,姜维也趁机发兵,因久攻南安不克,粮尽而退。

公元254年姜维出陇西狄道,斩魏将徐质。公元255年姜维趁司马师病危之际,和夏侯霸出联合出兵,大破魏军,围困魏雍州刺史王经。王经幸得陈泰和邓艾救援才得脱。

曹魏后期,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俩执政时,姜维多次北伐曹魏,东吴也趁火打劫。司马兄弟忙于处理外患,自顾不暇,一直都是司马师在外平定外患,司马昭在内镇守大本营,哪有时间互相残杀。

结语

不管是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司马师、司马昭都没有内斗的资本,更不会反目成仇,自相残杀,他们要做的,就是团结一心,完成篡魏立晋的事情。

6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经过多年的混战,最终形成了魏、吴、蜀三个国家,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而在这三个国家中,魏国最强,需要蜀国和吴国联合起来才能抗衡。是以,魏国是最有希望统一天下的国家。

可是,最后的结局却令人意外,因为最后统一天下的不是魏国的曹家,也不是蜀国的刘家,而是魏国的司马家。司马炎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又被称为西晋。

司马炎的父亲是司马昭,就是那个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司马昭。而司马昭有一个一母同胞的兄长,叫做司马师。

司马师和司马昭的父亲,则是司马懿。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掌握魏国政权

三国末年,魏明帝英明早逝,只留下养子曹芳年幼即位,一同留下的还有两个辅政大臣,曹爽和司马懿。

曹爽和司马懿掌权以后,曹爽凭借着自己的宗室身份,打压司马懿,笼络朝堂,逼迫太后,在朝堂上肆无忌惮的安插自己的亲信。此举引起了朝堂内外一致的不满。包括司马懿。

但是司马懿一直按兵不动,而是积极地培养死士,联络朝中重臣,等待机会。

终于,机会来了。魏明帝的祭祀之日到来,曹爽要和天子一同出城祭祀。司马懿趁机发动政变,一边劝说太后下旨数落曹爽的罪证,一边派兵掌握整个洛阳城中枢。

等到曹爽祭祀归来之时,洛阳城早就变成了司马懿的。司马懿为了让曹爽投降,派人以落水发誓,只要曹爽的官职,不要曹爽的姓名,最终骗得曹爽投降。

曹爽投降以后,司马懿违背诺言,灭曹爽三族,彻底掌握了曹魏的政权。到了司马懿之孙司马炎那一代,司马炎接受禅让,登基称帝,建立西晋。

为何司马懿的两个儿子没有为了权力互相争斗?

可以说,司马懿在世之时的高平陵之变,就是司马家族篡位的前身。自此以后,整个魏国基本上就等同于司马家的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何司马师和司马昭两兄弟没有为了权力明争暗斗呢?

一、此时司马家虽然权力大,但是依旧不是皇帝

虽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是此时的司马家毕竟还没有篡位。这一步说简单简单,说难也难,否则也不至于到了司马炎那一代,司马家族才完成篡位的过程。

以唐太宗为例。唐太宗在唐朝建立以前,虽然和李建成有矛盾,但是两个人并没有出现什么大的矛盾。因为此时创业还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创业没成功,争斗就没意义。

司马家此时的情况也是如此。

二、司马师没有儿子

司马师很能生,但都是女儿。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宋仁宗,同样是生了很多,但是没有一个儿子,最后只能让自己的养子即位。

这里也是如此。

司马师没有儿子,所以过继了一个儿子司马攸。可是司马攸是司马昭的儿子。虽然古时候的过继就意味着司马攸和司马昭已经没有关系了,但是血浓于水,司马攸再怎么过继,也是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昭不用急。

三、司马师死得早

司马师一直有眼疾,身体说不上好。在一次带兵打仗过程中,因为受到惊吓,司马师的眼疾发作,活活疼死,享年48。而司马师死后,司马昭继承了司马师的爵位,获封晋王。

7

司马师与司马昭没有出现反目的理由,我认为主要有四点:

第一,伦理观念。

司马师与司马昭都是司马懿的正妻张春华所生,也就是说都是嫡子,而司马师就是嫡长子。在一般情况下,司马昭只要不是特别有野心,不会出现反抗自己兄长的情况。

第二,司马懿的教育。

司马师与司马昭可以说是司马懿众儿子中最为优秀的两个,后来都把这两兄弟带在身边开始军旅生涯,在司马懿的言传身教下,这两兄弟的韬略、能力有着显著的提高。同样的,在军中生活,感情也是不同的。男人间最牢靠的感情不就是“一起嫖过娼,一起扛过枪”吗?更何况这两个还是亲兄弟,感情更是不一样。

第三,司马师的能力比司马昭更加出色。

这个从两人对于司马懿高平陵政变的反应可以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

当司马懿将自己即将发动政变的事情告诉这两兄弟,司马昭的反应担心的整晚都睡不着;而司马师一如既往,安然入睡。而在政变中,司马师还亲自率兵屯司马门,控制京都。

司马师当时的才能还与夏侯玄与何宴齐名,但是事实上,他们两人的才能远远比不上司马师。

第四,外部的威胁。

司马氏可以夺取曹魏的朝政大权是司马懿通过高平陵政变得来的,曹魏宗室无时无刻想要重新得到大权。此外,蜀汉与孙吴还都在边境虎视眈眈,一旦两人反目,岂不是亲者痛仇者快?

因此,从道德伦理上来说,司马师继承司马懿的地位,是天经地义的。从才能贤德方面来看,司马师也是要强于司马昭;从感情上来说,两人的感情是非常好的。因此,司马昭是不可能会为了权力与司马师反目。

8

古代的人为了争夺储位,兄弟相杀的情况非常普遍。比如李世民和李建成,为了争夺太子之位,李建成曾多次谋害李世民,差点把李世民毒死。而最后,李世民在“玄武门政变”中,一箭射死了李建成。

再比如,曹操的儿子曹丕和曹植,为了争夺储位,更是搞得惊天动地。曹丕和曹植的幕僚们,包括杨修等人,好多都被曹操给处死了。等到曹丕当了皇帝以后,还一直非常忌惮曹植,搞出“七步诗”这样的典故来。而且对曹植一生不重用,多次对他四处迁徙,最终曹植在这种折腾中郁闷而终。

康熙皇帝的那些儿子们,甚至几乎是全民参与争夺储位,搞出了震惊世人的“九子夺嫡”事件。

(影视中的司马懿父子)

那么,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为什么竟然那么团结,根本就没有争夺的现象呢?

我认为,之所以这两兄弟和历史上其他兄弟不同,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他们不敢争夺。

为什么说司马师和司马昭不敢争夺呢?我们来看看李渊的儿子们为什么争夺?康熙的儿子们为什么争夺?曹操的儿子们为什么争夺?这几个君王,他们的权位都是比较确定的。李渊和康熙已经明确是皇帝了。曹操虽然不是皇帝,但是他在整个曹魏集团里,有绝对的统治权,没有任何人能够撼动他的地位。他的儿子们争夺储位,将来不说当皇帝,至少肯定具有绝对的统治权。

而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情况就不一样。司马懿是发动政变刚刚夺取了统治权的。而且这种政变,是一种非常血腥的政变。虽然司马懿获得了统治权,但是他的位置是很不稳定的。

国内无论是曹家宗室,还是朝中大臣,很多人都对司马懿都不满。他们不断地发动反抗的行动。比如此后就有司空王凌造反,接着又有淮南二叛,还有辽东叛乱。总之,有非常多的人不满司马懿的做法,认为司马懿这样做,就是在夺取曹家的权力。

(曹操剧照)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司马师和司马昭根本没有争夺的本钱。因为只要他们兄弟之间打起来,其他不满他们的人,正好趁机起事,对他们进行各个击破。

这样一来的话,司马家族可能早就被摧毁了,也没有后来的司马篡魏了。

实际上,不仅仅是在司马懿时代,直到司马昭取得领导权以后,魏国依然有非常多的人不满司马家族。我们耳熟能详的“竹林七贤”。这“竹林七贤”,除了山涛以外,他们大部分都是因为不满司马家族,又害怕被司马家族严酷镇压,因而才选择消极避世了。

再比如说钟会。他本来是司马昭最贴心的人,但是后来,他在灭掉蜀国以后,却迅速就造反,想在蜀国称帝。可见在整个魏国,真正支持司马家族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司马昭与司马师)

其二,他们不用争夺。

为什么说他们不用争夺了?

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当时,当统治者并不是一件好事,他必须要承受来自四面八方的打击。

司马师最后是眼睛被射爆,又在惊吓的情况下,被吓死的。可见,司马师当时承受了怎样巨大的压力?

有这样的压力,谁愿意去抢这个位置呢?

另一方面,实际上要争夺的话,也就是司马昭给司马师争夺。但司马昭是不需要给司马师争夺的。因为司马师是没有儿子的。他唯一的一个养子。还是从司马昭的儿子中过继过去的。既然是从司马昭的名下过继过去的。那也就意味着,如果司马师一去世,江山也就到了司马昭儿子的手里。司马昭还用得着争夺吗?

反正从那时的情形来看,司马师也不可能就匆匆忙忙夺取皇位。就算司马昭夺过去,他也不可能当皇帝。这样一来他还用得着夺位吗?

由此可见,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他们并没有任何矛盾冲突,他们只可能结成利益共同体。自然也就不会相互争斗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

9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司马师和司马昭在权利面前没有反目有几下原因。

第一,司马懿在病故前就交代好后世,让司马师继承自己的位置,让小儿子司马昭统领兵马,两个儿子互相扶持,不能相互之间斗争,所以兄弟二人牢记父亲的告诫。

第二,司马师座下没有子嗣,司马昭和张春华把儿子司马攸过继给大哥司马师,司马师对这个"儿子"很是疼爱.从继承权上来说,司马攸早晚得继承这司马师的爵位,争来争去,最后还是自个家的,司马昭心里想争它又有什么意思。所以就没发生过什么矛盾。

第三,司马师是个病秧子,患有严重的眼疾,知道命不久矣,纵观整个司马氏家族只有司马昭能撑起来,别无他人,所以,对于司马师来说,司马昭是家族未来的希望,他只会更爱护这个弟弟,不会随意打压他。

第四,司马懿在世时,一直压制曹操的后人和家族,司马懿一病故,曹氏家族随时都会对司马氏两兄弟进行报复和诛杀,这是司马师和司马昭两兄弟一直担心的,所以他们两更不会为权利反目成仇,如果一旦两人不抱团,不拧成一根麻绳,随时会被曹氏家族逐个击破,直至生死人手,这也是他两兄弟最大的政治考验。所以面对这些危机二人根本不会因为权利而去争斗,让外面人有机可乘。

向日葵总结,司马氏两兄弟从父亲起,就具有极大的政治野心和政治目标。司马懿在世没有干成的事情留给儿子干,这一点和曹操很像,曹操没当皇帝,留给儿子来当了,司马懿没当皇帝,这个皇帝留这给他儿子去干,所以说司马懿这现学现用的本事真是炉火纯青。

10

偶然看到这个问题也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们中华民族大概是全世界最执着于研究自己历史的民族,但很多普通人了解历史的渠道往往不是真实的历史,而是来自于一些演义小说。但这些演义小说由于多来自于一些民间水平、眼界并不高的说书艺人,他们为了混口饭吃,总是脱离实际极尽夸张之能事,将故事说的越离奇越惊悚越好。尤其是现在的一些宫斗剧,为了增加收视率,总是把每个人都塑造的像一个阴谋家。其实历史并没有那么复杂,在真实的历史上司马昭和司马师兄弟没有反目成仇的原因很简单、很直接、很现实。

第一、不敢:危亡之秋不具有纷争条件。

很多人看多了宫斗剧,在潜意识里总是把权力纷争极尽复杂化,把每个人都想象成阴谋家。但客观来说,不管是历朝历代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无下限的权力斗争都来自守城家族,因为他们往往不具有开创者的智慧和忍耐,更体验不到创业者的艰辛。在优渥的生活中变得堕落和自私。但司马家不一样,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父子两代三人都是奠基者,并没有完全获得权力。

在司马懿死后,司马家可谓内忧外患。外有蜀汉、东吴虎视眈眈,内有曹魏残余势力,司马家随时都有倾国灭族的危险。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同样具有智慧的两兄弟怎么会反目成仇,怎么敢反目成仇呢?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几乎没有,否则这个家族就不可能成功,就是李唐的玄武门之变也是发生在唐朝建立之后。

第二、不忍:一母同胞,兄弟情深!

宫斗剧中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权力斗争的双方一般都不是绝对意义上的亲兄弟,以同父异母的兄弟居多。但司马师和司马昭不一样,两人是真正的一母同胞,都是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当然这是追封)的孩子,是绝对意义上的亲兄弟。因此两兄弟有深厚的感情基础,不太可能发生骨肉相残的惨剧。这种情况在后世的宋朝也有体现,赵匡胤兄弟在前期也没有发生这种严重的权力斗争。

第三、不能:哥哥司马昭能力更强,威望更高,功绩更大,更理所当然。

作为嫡长子的司马师接替父亲成为大将军,乃至成为将来的皇帝本就理所当然,司马昭作为次子本就没资格给哥哥争,何况自己哥哥的才能比自己更高?

对于一个权力家族而言,新老交替往往是最危险的时刻,因为此时各种反对势力都不会放过这个难得的机会。尤其是司马家,由于司马懿年老早死,事实上并没有完全稳定司马家的基础。因此司马师接班之时可谓凶险异常,但司马师凭借自己的能力內整朝纲,外御强敌。不仅使曹魏朝野焕然一新,而且在国内外率军屡破强敌,能力上可见一斑。相比较而言,司马昭就差一点了,起码在军事上要比自己哥哥要差很多,在兵力绝对占优的情况下竟然会被姜维逼到死路?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司马师才是晋朝真正的基础开创者。他不仅能力更强、威望更高、功绩更大,也更符合传统。事实上连司马昭自己也说:我之天下乃我兄之天下!

在中国历史上虽然有皇帝追封先祖的先例,但追封自己的伯伯是极不寻常的一件事,司马师就是如此。被自己的侄子晋武帝司马炎破格追封为“景皇帝”,可见对于司马师的贡献和才能,司马昭父子两代都是铭记的。

第四、没必要:司马师没儿子!

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司马师接连生了5个女儿却偏偏没有儿子。他的嗣子是过继的自己的侄子司马攸,也就是司马昭的次子。这就比较有意思了,等于说不管怎么样,将来司马家的这个皇帝位到头来还会落到自己家,司马昭有什么必要去和一个比自己能力更强,威望更高,功绩更大的亲哥哥去争?

当然这有一定的阴谋论成分,事实上司马昭对自己兄长的感情很深,因为自己兄长的缘故甚至差一点不将继承人传给自己的长子晋武帝司马炎,而是改传司马攸,毕竟在家族观念中司马攸是哥哥的嫡子,足见两人的兄弟情深。

有道是“兄弟同心其利断金”,100多年的三国争锋司马家之所以能够笑到最后不是没有道理。事实上,不仅是历史上的争天下,还是现实中的创业生活,团结都是一个家族或团体成功的最核心的因素。团结不仅是一种更高智慧,也是一种高贵的品质,所以千万不要被一些低级的电视剧给带歪了,被狭隘和短视蒙蔽了双眼,这样只会降低你成功的可能。

致力科学、科幻,专注深度,欢迎喜欢科幻的朋友关注:深度科幻!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