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其内容,大部分是古代帝王向臣下或民众发表的训令和向军队所宣布的誓师词,以及大臣们向君王所提出的建议和规劝,小部分是关于远古历史的传说。它所涉及的时代,上起唐,虞,下迄春秋前期,为时至少约一千三百多年(公元前2000年左右至公元前7世纪)。

我国古代的史官把同时代的文献编在一起以朝代作为区别,这就产生了"夏书","商书","周书"。这些文件汇编,大约就是"尚书"的前身。春秋未年,儒家始祖孔子在整理古籍,提倡学术和普及教育方面起过很大的作用,他经常和弟子们讲论"诗","书",使这些文献得到更为广泛的流传。

在战国(公元前475一前221年)时期,各家学者的著作都曾引用过这些历史文献。如"墨子","管子","孟子","吕氏春秋","韩非子"和"荀子"等书都直接引用"书"中的词句。这些引文有的见于今天的"尚书",有的不见于今天的"尚书"。有的和今本"尚书"中的词句大同小异。当然,荀子是没有修订过"尚书"的。

"尚书"的定本大慨是在战国初年出现的。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建了隶书为通用文字。大约秦朝官方所用的"尚书"用隶书改写过了。此后,陈胜,吴广起义,推翻秦朝,接着又发生楚汉战争,连打七,八年仗。这时,山东济南有一个专门讲授"尚书"的学者,姓伏,名胜,人们都称他做伏生。伏生曾在秦朝担任过博士,他的手头保留下一部"尚书"。楚,汉战争期间,济南地方一直兵荒马乱,伏生不敢留在家乡,只好逃往外地避难。临走之前,他把"尚书"藏在家中的壁缝里。等到刘邦统一全国,建立了汉朝,社会秩序稳定以后,伏生才返回故乡。到老家的壁缝里去找寻那部暗藏多年的"尚书",居然被他找到了。

汉文帝即位后。知道传授"尚书"的大师伏生还活在人间。此时伏生已九十多岁,不能出门。于是命令兼管文教事务的奉常派属下一个掌故叫晁错的到伏生家去受教。伏生口授,晁错笔记下来,带回朝廷。

景帝时,鲁共王所封的鲁国(今山东曲阜县)是孔子的家乡,孔子的后代一直住在这里。鲁共王看上了这座故居的地址,就把它拆掉另盖宫殿。椐说,当这栋老屋被拆毁的时候,在墙壁中发现了几部用先秦古文字写的书籍,其中有一部"尚书",还有"左传"等等。鲁共王把这些古书交还给孔家,恰好孔家这时有一位懂得古文字学的学者名叫孔安国。于是这"尚书"就归他所有。这部"尚书"比他原来所学的多出十六篇,因难懂,搁置一边,称为"逸书"或"逸篇"。另二十九篇用隶书笔法重新摹写一遍,字形仍保存古文字体的原状,后这二十九篇被称为"隶古定本"。

当时人们把隶书称为今文,所以就把隶书写的古书称为"今文学"。把专门研究"今文学"的学者称为"今文家"。同时把古文字写的古书称为"古文学",把研究"古文学"的学者成为"古文家"。在"尚书"这一门中,原先流行的那二十九篇就是"今文"尚书""。孔安国所新传的二十九篇虽然经过了隶古定,但因它的来源是古文字体,而且因为它仍然保存了古文字体的字形,所以就被称为"古文"尚书""。"尚书"既有今文本,又有古文本,有今文家,又有古文家,复杂的争端与并行

,就从此开始了。

古文尚书经过杜林,贾逵,马融,郑玄等人相继的倡导,一直盛行。

今文尚书在汉灵帝时,学者蔡邕曾向朝廷建议把经文的标准读本刻到石碑上。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开始动工,"尚书"共有一万八千六百五十字。刻成以后,于光和六年(公元183年)立碑于洛阳城南开阳门外太学的讲堂前。这就是所谓的"汉石经",又称"熹平石经"或"一体石经"(因为只用隶书一种字体写的,所以名为"一体石经")。

南朝梁武帝时,在"尚书"学界忽然出现了一部标榜为孔安国真本的古文"尚书",并且很快流行起来。这部所谓"孔传古文尚书",不仅与当时流行的郑玄注本大不相同,而与魏末晋初出现的前伪"孔传"也不一样。这部"尚书"的经文共有58篇。当隋朝统一全国后,这"孔传古文尚书"本在全国通行起来了。

到了唐朝,唐太宗命学者颜师古考订五经,就是"新定五经",通行学说为"五经正义"。当时科举考试中的"明经科"必须遵照五经和"五经正义",各种不同版本的经文,各种不同学派的学说统统不再流行了。伪"孔传古文尚书"竟侥幸在这个斗争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而孔安国所传下的古文"尚书"原本从此也和今文"尚书"同样地失传了。

"孔传古文尚书"从唐朝初年定为标准读本以来,已经流传了1300多年。它曾经一度被学术界公认为先秦时代的"尚书"真本。后逐渐引起学者怀疑。清朝康熙年间的阎若璩用二十多年写成"古文尚书疏证"一书。详细罗列证据,证明了这是一部伪书。在该书的研讨方面还有不少问题,现仍在研讨之中,有待后来者的进一步发掘。

最佳贡献者
2

《尚书》又称《书》、《书经》,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因是儒家核心经典之一,为历代儒家研究习读之书籍,又称“书经”。

《尚书》一词的本义是指中国上古皇家档案文件们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因为书的内容大多是下对臣上言论的记载,《尚书学史》认为《尚书》作为书名起始于汉代。

《尚书》“德治”主张深刻影响了后世,主要记录了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相传为孔子整理、选编成一百篇,后经秦代焚书,损失惨重。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较《今文尚书》多16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尚书》要旨其一:在明仁君治民之道,其二是在明贤臣事君之道。传世《尚书》中的《书序》提及的篇名计有80篇,是否真的源自孔子,仍然是一个待证的问题。

3

《尚书》古时称《书》或《书经》。"尚"意为:上,上古。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记述上古事迹的着作汇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其时年跨度约1500年。

相传《尚书》是由孔子编定的。另有传说,在汉武帝时代,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攵尚书》是原版。

自汉代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修政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族必尊的大经大法。《尚书》也是古代各种散文文体的渊源。所以,古人将《诗经》和《尚书》并称:诗书。足以说明《尚书》的文学成就。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