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浙江会稽人姚启圣,为前明秀才,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人物。顺治初年,清军占领江南。姚启圣前往通州,被土豪侮辱而投效清兵,被任命代理通州知州。姚启圣随即将土豪抓捕杖杀,后辞官离去。同时,他又是一个路见不平敢夺刀相助的英雄汉。顺治十六年,他一次郊游,遇见两个兵卒抢掠女子,上前佯装好语相劝,夺取佩刀杀了兵卒,救下女子送还其家。

《康熙王朝》姚启圣剧照

他于是前往归附族人,被给了一个汉军镶红旗的户籍,并以康熙二年的举人被授予广东香山知县。此次仕清后的姚启圣,在朝廷颁禁海令的情势下,擅开海禁,被罢免当了六年的知县。

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姚启圣看到康亲王杰书统兵进讨,于是自费招募兵丁,前往军前效力。杰书委任他为诸暨代理县官。姚启圣卖力厮杀,康熙也不吝啬,论功行赏,在耿精忠投降后,任命福建布政使。

康熙帝的平藩大战,给姚启圣的复出和崛起创造了机会。姚启圣忠于职事,不惧凶险,在郑锦和吴三桂联合进军下,他迎难而上,将吴系大将韩大任说降,得到其部卒三千人编入亲军。

康熙十七年五月,福建总督郎廷佐向中央报告他战功卓著:一、自领一千多人马,安排其子姚仪统率,随大军进剿郑锦,屡立战功;二、他筹措甲胄、弓箭,以备军用,用了白银五万两,“皆出私财”(《清史稿?姚启圣传》)。

康熙十七年七月,新任福建总督姚启圣,偕海澄公黄芳度从永福进兵,收复平和、漳平。刘国轩等紧逼至泉州蜈蚣岭。姚启圣调度多路大军夹击,连破郑锦营寨,斩杀其部将十余人。刘国轩兵败逃遁海澄,姚启圣乘胜攻克收复长泰县。康熙大喜,马上下诏,将姚启圣进封正一品。清朝的总督,多以兼部院主官如兵部尚书,高配到从一品,而姚启圣被直接进封极品,自是罕见。姚启圣更是一鼓作气,再次连败刘国轩的卷土重来,并遣军渡海,攻下金门、厦门。康熙帝将其封兵部尚书、太子太保。

荣耀巅峰的姚启圣,有了破格的品秩官职,却来了被弹劾的问题。弹劾他的左都御史徐元文,是康熙身边的重臣,很得圣心恩宠,以正直廉洁著称。徐元文说:姚在香山,“秽绩彰闻,革职提问,永不叙用”(《清史列传?姚启圣传》),趁耿精忠叛乱,“孑身戎行,遂冒军功”,“以虚词为实事,以干没为己赀”。

《康熙王朝》陈道明版康熙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八月,施琅攻克台湾,姚启圣还兵福州,不久病逝,享年六十岁。

姚启圣死于背疽,人生亦如悲剧。康熙并未因他的死,按例赐祭葬,给谥号。第二年九月,朝廷追究姚启圣修造船舶、军械亏欠四万七千两银子,应追缴。康熙帝感念其生前劳苦,免于追缴。而对于他殉职任上,却始终没有盖棺论定。

最佳贡献者
2

姚启圣(1624年—1683年),字熙止,号忧庵,浙江绍兴人。清朝康熙年间政治家、军事家,收复台湾的决定性人物之一。姚启圣为政带兵执法严明,曾随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平定耿精忠叛乱,在收复台湾战役中功勋卓着,历任福建总督、兵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1683年病逝于福州。

主要成就

平定三藩:姚启圣在追随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平定耿精忠叛乱之役中声名鹊起,其以不凡的勇气和谋略,协助康亲王攻克收复了江浙陷于耿精忠部署的土地,并一路进取福建,彻底平定耿精忠叛乱。

平定郑军:康熙十七年(1678年)郑成功部将刘国轩率军进攻福建沿海,攻陷漳州门户海澄。姚启圣上任后迅速进剿郑军,很快扭转败局,迫使刘国轩收缩兵力在漳州附近,为后续逐步收复台湾奠定基础。

制订方略:姚启圣上任伊始即向康熙奏请自己的战略部署,提出以“剿抚并用”的方式,一边攻取收复失地,一边招抚敌方不坚定的盟军将领。这一策略正适合清初国情,很快被康熙采纳,使得清廷顺利收复台湾。

招抚郑军:姚启圣以从郑氏集团内部分化瓦解,逐渐削弱敌方势力的方式智取郑军。曾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漳州设“修来馆”,以高官厚禄招降郑经部属,先后有陈士恺、郑奇烈、朱天贵等名将携所属官兵近五万人投诚,可谓成效显着。

壮大水师:清朝初年朝廷没有强大水师,对于盘踞海岛的郑军久无良策。姚启圣担任福建总督期间奏请朝廷委派重臣专职水师提督, 重视水师事务。康熙于是调拨万人从江浙选战船百余艘,从湖广拨发新式西洋火炮,大为增强福建水师的力量。

发展经济:姚启圣收复金厦后,上书恳请诸岛终止移民,最大限度恢复因连年征战、清廷“迁界禁海”政策而遭受严重破坏的地方经济,保护了百姓的利益。

荐举贤良:姚启圣与大学士李光地共同保举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为平台选将做出关键性决策。

个人评价

陶元藻:“迨台湾之乱,冲锋陷阵,虽施琅功,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应时以输军饷,重犒以收士心,俾琅用兵多寡,出师缓急,靡不如意者,皆少保(即姚启圣)之力也。刘国轩败,澎湖凯旋,琅于海道奏捷,七日而抵京师,少保遣飞骑由内地驰报,迟琅二日,琅已先封靖海侯矣!”

萧一山:“张勇、赵良栋、王进宝、孙思克奋于陕;蔡毓荣、徐治都、万正色奋于楚;杨捷、施琅、姚启圣、吴兴祚奋于闽;李之芳奋于浙;傅宏烈奋于粤;群策群力,敌忾同仇。”

《简明清史》:“施琅与姚启圣在收复台湾战役中各有功绩,尽管最后率军攻入台湾的是施琅,但如果没有姚启圣前期的准备与铺垫,施琅不会轻易取得这场胜利。康熙皇帝本人及清朝史书多将平台之功归于施琅一人,皆因施琅攻取台湾后抢先姚启圣数日奏报朝廷,得以进封靖海侯。而实际劳苦功高的姚启圣却一无所获,返还福州后即在病痛中郁郁而终。”

3

解读《康熙王朝》


姚启圣康熙皇帝说最恨姚启圣这种人,在心里已把他杀一千次了。即使对郑经和噶尔丹,康熙也没有如此深仇大恨。为什么呢?因为未从内心归顺朝廷的姚启圣,代表的是一种知识者的清醒,是一种对满族皇权的轻篾和对官场陋习的厌恶。这种“从道不从君”的清介之气,对于专制统治者来说是很不舒服的。而如姚启圣之巧舌如簧,冷嘲热讽,擅议朝政,在康熙看来便是妖言惑众,有动摇朝纲之害,他怎能不觉着如芒在背?



很长时间以来,中国社会对知识分子(所谓“士”)的看法就呈矛盾纠葛状态。知识者经常被赋予重大的社会责任,被称为“社会的良心”。同时,社会各界对“士”又偏见极深,知识者被认为是“会说不会做”的眼高手低之人,是木讷迂腐的书呆子,知识者的洁身自好、持重守节被看作是“故作清高”。 历史经验表明,中国知识者在经济-政治-文化结构中的尴尬位置,决定了他们多数人的复杂人格及其命运。专制统治者懂得,欲坐稳江山,先要聚拢人心,“人心之中,最重要的又是士子之心”,朱元璋说的简洁:“治天下以人才为本”。

这是因为知识者有思想、有见解,在民间具有影响力,执政者要巩固政权,使政权获得人民的认可,取得合法性,必须先争取“士”的认可与支持。同时,“士”的才智和能量又让统治者感到恐惧。为了保证君主的权威和君权的永恒性,统治者不惜动用暴力镇压“士”的理性精神和反抗欲望。 中国历代知识分子中,总有一些不甘于沉沦,勇于担当道义和责任的人,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敢于对不合“正道”的社会政治,做不屈不挠的反思批判,而且,社会越黑暗,统治者越残暴,知识者的这种反抗和批判越顽强,越坚韧。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从司马迁、嵇康,到柳宗元、辛弃疾、文天祥,再到李贽、黄宗羲、王夫之、龚自珍,这样的“士”代不乏人。



中国古代思想之精华,智慧之结晶,于今日仍有其重要价值者,恰恰是在这些具有坚韧意志和高贵品格的“士”的手中产生的。 看电视剧《康熙王朝》,多处令我深思且产生共鸣,最让我能找到自己的影子的是姚启圣。

康熙皇帝想要煞一煞“当世奇才”姚启圣的傲气,将他独自一人关在牢里,拟将他关上三个月,传令下去:任何人皆不可与姚启圣交谈,违者重罚。狱卒都被震慑住了,谁都不敢造次。只是依旧好酒好菜相等姚启圣。一日姚启圣无聊之至,看见别人依旧不动声色的送上酒菜,他再也忍不住了,痛彻入骨地大喊 “你们别老是酒呀菜呀,得拿些书呀!就是拿本老皇历来也好呀!”随即啜泣起来。长达3个月的幽禁,回京途中康熙召见姚启圣在行辕中谈话,之后姚启圣藏起了一本书。康熙知道后对他说,朕平生两样东西不送人,一是嫔妃,二是朕读过的书。这本《仕林佚语》朕还没读过,你拿去读吧!姚启圣感动得泪都出来了。

4

用现代词说姚启圣,那就是个性情中人,这人有脾气,皇帝也不是他从心里臣服的对象,不过他奇怪的为皇帝办事,我想康熙对他肯定是又爱又恨,这从他死后对他的待遇可见一斑。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正是古代文人又臭又硬的典型形象,这样的人,不会为富贵所动,前边回答里【从道不从君】的说法很贴切。

他有古代文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但并不避世,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认为该做的事会不遗余力的去做。不该做的硬项抵抗,作为福建总督他负责平定台湾的一些事宜,因为自己的主张遇到阻力不服气,就跟康熙耍性子,借口乳母去世,要回家丁忧,其实就是要挟皇帝罢了。这样的官员会得到百姓和属下的拥戴,可以立功做事情,甚至为自己认为的事业豁出一切,但皇帝绝对不会喜欢。不过是因为很有实用价值,所以一直容忍他。

从脾气上看,他和宋代的岳飞有几分相像,不过因为他的实力和岳飞在南宋的位置差了很多,如果他也发展到拥有国家军队一半的实力,结局可能比岳飞都惨,这是历史必然。

5

他是一代名将,也是一代良臣,更重要的是,他遇到了一个英明的皇帝。

平定三藩:姚启圣在追随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平定耿精忠叛乱之役中声名鹊起,其以不凡的勇气和谋略,协助康亲王攻克收复了江浙陷于耿精忠部署的土地,并一路进取福建,彻底平定耿精忠叛乱。

平定郑军:康熙十七年(1678年)郑成功部将刘国轩率军进攻福建沿海,攻陷漳州门户海澄。姚启圣上任后迅速进剿郑军,很快扭转败局,迫使刘国轩收缩兵力在漳州附近,为后续逐步收复台湾奠定基础。

制订方略:姚启圣上任伊始即向康熙奏请自己的战略部署,提出以“剿抚并用”的方式,一边攻取收复失地,一边招抚敌方不坚定的盟军将领。这一策略正适合清初国情,很快被康熙采纳,使得清廷顺利收复台湾。

招抚郑军:姚启圣以从郑氏集团内部分化瓦解,逐渐削弱敌方势力的方式智取郑军。曾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漳州设“修来馆”,以高官厚禄招降郑经部属,先后有陈士恺、郑奇烈、朱天贵等名将携所属官兵近五万人投诚,可谓成效显著。

壮大水师:清朝初年朝廷没有强大水师,对于盘踞海岛的郑军久无良策。姚启圣担任福建总督期间奏请朝廷委派重臣专职水师提督, 重视水师事务。康熙于是调拨万人从江浙选战船百余艘,从湖广拨发新式西洋火炮,大为增强福建水师的力量。

发展经济:姚启圣收复金厦后,上书恳请诸岛终止移民,最大限度恢复因连年征战、清廷“迁界禁海”政策而遭受严重破坏的地方经济,保护了百姓的利益。

荐举贤良:姚启圣与大学士李光地共同保举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为平台选将做出关键性决策。

6

姚启圣(1624年—1683年),字熙止,号忧庵,浙江绍兴人。清朝康熙年间政治家、军事家,收复台湾的决定性人物之一。姚启圣为政带兵执法严明,曾随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平定耿精忠叛乱,在收复台湾战役中功勋卓著,历任福建总督、兵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病逝于福州。

个人评价:

陶元藻:“迨台湾之乱,冲锋陷阵,虽施琅功,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应时以输军饷,重犒以收士心,俾琅用兵多寡,出师缓急,靡不如意者,皆少保(即姚启圣)之力也。刘国轩败,澎湖凯旋,琅于海道奏捷,七日而抵京师,少保遣飞骑由内地驰报,迟琅二日,琅已先封靖海侯矣!”

郑观应:“国初海寇内犯,而姚启圣、施琅、蓝理、李之芳之将才出;三藩同叛,而岳乐,穆占、赵良栋、梁化凤、王进宝之将才出;准噶内闯,而超勇亲王策凌之将才出;四部犂庭,而兆惠、明瑞之将才出;金种捣穴,而阿萨、海兰察之将才出;川楚征剿,而额勒登保、德楞泰、杨遇春、杨芳之将才出;发,捻等逆纵横扰乱,而向、张、江、塔、罗、李诸帅之将才出。”

萧一山:“张勇、赵良栋、王进宝、孙思克奋于陕;蔡毓荣、徐治都、万正色奋于楚;杨捷、施琅、姚启圣、吴兴祚奋于闽;李之芳奋于浙;傅宏烈奋于粤;群策群力,敌忾同仇。”

《简明清史》:“施琅与姚启圣在收复台湾战役中各有功绩,尽管最后率军攻入台湾的是施琅,但如果没有姚启圣前期的准备与铺垫,施琅不会轻易取得这场胜利。康熙皇帝本人及清朝史书多将平台之功归于施琅一人,皆因施琅攻取台湾后抢先姚启圣数日奏报朝廷,得以进封靖海侯。而实际劳苦功高的姚启圣却一无所获,返还福州后即在病痛中郁郁而终。”

7

他满腹经纶,一心想报效祖国,只可惜明末已经是强弩之末朝廷没有了回天之力。他作为一个遗臣又不好直接弃暗投明。只好伺机待发,幸好康熙慧眼识珠,使得他得到了重用,才使得他才有施展拳脚的机会,成就了他收复台湾的伟业!

8

谢谢邀请,姚启圣是个识时务,爱恨分明,不畏强权,有勇有谋,眼光独到,知人善任的人。


9

“朕在心里要杀你已经有好几千次了。”,有骨气的姚启圣o(∩_∩)o ,虽然最后被康熙帝“千古一骂”所折服,但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清政府执政已经稳定,大势所趋。

个人觉得姚启圣在收复台湾的过程中功劳最大,存在感偏低是因为最后攻入台湾的是施琅,如果没有姚启圣前期的种种绸缪和功劳,施琅还真够呛能拿下台湾。


《简明清史》——康熙皇帝本人及清朝史书多将平台之功归于施琅一人,皆因施琅攻取台湾后抢先姚启圣数日奏报朝廷,得以进封靖海侯。而实际劳苦功高的姚启圣却一无所获,返还福州后即在病痛中郁郁而终。

在收复台湾的过程中,姚启圣有如下功劳,严重削弱了台岛的官吏系统和战斗有生力量:

收复平和、漳平二县。

出战刘国轩,破郑锦营寨,斩杀郑英、刘正玺等十余人,刘兵败逃遁。

乘胜攻克收复长泰县。

派遣其子姚仪进兵同安,敌军弃城逃遁。

进攻海澄,接连在江东桥、潮沟击败刘国轩。

大败郑锦军队,先后招降官吏400余名、士兵14000余人。

姚启圣分兵七路合击,破敌19寨。

派遣军队渡海,攻下金门、厦门,招降朱天贵、杨彪等。

透过姚启圣二三事看看他这脾气:

《清史稿 姚启圣传》:

少任侠自喜。明季为诸生。

顺治初,师定江南,游通州,为土豪所侮,乃诣军前乞自效。檄署通州知州,执土豪杖杀之,弃官归。(顺治年间姚启圣为土豪所辱,为了报仇投效清兵,被委任为通州知州。姚启圣随即将土豪抓捕杖杀,后辞官离去。)

郊行,遇二卒掠女子,故与好语,夺其刀杀之,还女子其家。(一次郊游萧山,姚启圣遇见两个兵卒抢掠女子, 上前佯装好语相劝,夺取佩刀杀了兵卒,救下女子送还其家。)

姚启圣在八旗乡试中考中第一名,被授予广东香山知县。前任知县因财政亏空数万而被下狱,姚启圣就代为偿还。记:姚启圣之所以能够参加八旗乡试,是因依附族人,归汉镶红旗。

10

纵观康熙一朝,出现了太多的名臣,比如索额图、明珠、李光地、佟国维、张廷玉等。其中,姚启圣就是不得不提的一位。

姚启圣(1624年——1683年),字熙止,号忧庵,浙江绍兴人,官至福建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太子太保等职务。他是康熙时期的著名政治家、理论家和军事家,还是大清朝收复台湾的决定性人物。

姚启圣出生于江南的富庶之家,自幼接受正统的封建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姚启圣遍览经史子集,在当地小有盛名。

不过,他的科举考试之路却并不顺畅,直到三十六岁才考中举人入仕为官。紧接着,他又因为性格耿直和桀骜不驯而屡屡得罪上司,开始了极不顺畅的仕途。

1668年,时任香山知县的姚启圣,被上司参奏走私和渎职,朝廷降罪将他革职。就这样,姚启圣才官居县处级就无奈的离职了。回归故里后,姚启圣只得另辟蹊径,走上了一条经商之路。

由于康熙亲政以后坚决推行削藩之策,终于引起了吴三桂等三藩的反叛。

1674年,三藩之乱正式爆发。由于准备充分,叛乱一路势如破竹,占领了几乎满清的半壁江山,康熙帝甚至一度做好了退位的准备。

此时,已经通过经商发迹的姚启圣,抓住这次命运的机会和人生的转机,在危难之时选择报效朝廷,选择拥护康熙平叛。

福建起兵的靖南王耿精忠,他率军一路北上,当攻击到浙江时,姚启圣自发出资招募了当地的数百壮丁抵挡叛军。紧接着,他索性率领这些兵马投靠到负责南下平叛的康亲王门下。

1675年,在姚启圣的积极协助下,康亲王终于平定了福建的耿精忠作乱。经康亲王保荐,姚启圣被康熙帝破格重新起用,任命为福建布政使。

在平定三藩之后,康熙腾出手来解决台湾问题。当时,虽然台湾的郑成功已死,但他的子嗣仍然牢牢占据着台湾岛,以及漳州等福建沿海地区,继续以明朝正统自居。

于是,福建成为了最前线。但是,平定三藩时国力损耗严重,康熙尚未做好武力攻台的准备。为了加强攻台准备,姚启圣开始筹集军费,组织兵马,计划依靠本省之力先行收复福建的全境。

1677年,在姚启圣的努力下,福建驻军通过不断征伐,终于将郑经的势力彻底赶出了福建。闻讯后,康熙帝龙颜大悦,当即擢升有功之臣姚启圣为福建总督。

1678年,不甘心就此认输的台湾郑氏,不断袭扰福建沿海地区,其部将刘国轩还攻陷了漳州的门户海澄,还在此处建立了据点。

作为福建总督,姚启圣立即上书朝廷请求增援,另一方面就地组织兵马进行坚决抵抗。不久,姚启圣终于扭转了战局,虽然没有将刘国轩所部赶离大陆,但也达到了迫使他收缩防守的目的,停留于漳州附近不敢向内地进犯。

1682年,万事齐备的康熙帝决心武力收复台湾。朝廷加封福建总督姚启圣为正一品、领太子太保衔,全权负责攻台的前线指挥,同时任命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统领全部海军收复台湾岛。

1683年,施琅不辱使命,一举攻克了台湾岛,他越过姚启圣直接将胜利的军报呈送至紫禁城。而作为总指挥的姚启圣却晚两天才将军报送抵康熙,直接导致了“收台首功”落入了施琅囊中。

结果,施琅因此被晋封为靖海侯,而其他的攻台诸将也均有封赏。偏偏,负责居中调度和战略统筹的姚启圣却未得任何嘉奖。

此情此景,使得姚启圣比较郁闷,大骂施琅是小人的同时,还对于朝廷有了一些牢骚怨言。据《清史稿》记载,左都御史徐元文据此弹劾姚启圣:

秽绩彰闻,孑身戎行,遂冒军功。以虚词为实事,以干没为己赀。

之后,姚启圣因罪被贬。而此时,由于他已将自己的全部家资捐献充作军费,家境变得非常贫困,加之遭此不公正的遭遇,很快就病倒了。

姚启圣病倒后,家中竟然无力救治,眼见病情急剧加重。最后,姚启圣郁郁而终,享年仅仅六十岁。过世后,他简朴的丧事都是由其子借钱才勉强办理。

为国尽忠的姚启圣,在成功收复台湾后,就这样遗憾的走完了自己的人生。真的令人感慨不已!

回答完毕!

欢迎点击关注@文史不假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