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说得其主:刘备当时已经是屡战屡败了,败得他的开始怀疑人生了。而卧龙的出现正是他所盼望的甘露,从刘备三顾茅庐就可以看出刘备对孔明的渴求和态度(先不管他是不是装的), 所以刘备必然能够信任诸葛亮, 诸葛亮得到信任后必然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 实际后来确实也是得到很好的发挥(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是曹操的专利, 诸葛亮在的时候, 刘阿斗的地位肯定是不如汉献帝刘协的, 也就是说诸葛亮比曹操还狠, 但是曹操给骂的不行, 而诸葛亮名声却很好!).

不得其时:刘备见诸葛亮大概是 建安十二年底, 曹操已经基本统一了北方, 而在三国时期和三国以前, 中国的经济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东晋以后,江南才开始成为经济中心), 曹操占据北方后, 必然会统一全中国(南方统一北方,貌似只有明朝朱元璋北伐和近代北伐是成功的);天下统一大势,已经基本形成.没有什么变化了.而刘备和曹操是死敌; 且刘备的能力比之曹操(刘备打战不如曹操, 文学不如曹操, 政治眼光不如曹操, 比曹操强的只有一点就是做人),还是差了一点点; 诸葛亮跟随刘备干革命; 必然是一条无比艰辛的道路! 所以说不得其时。

假设诸葛亮早五六年遇到刘备, 说不定刘备还能和曹操涿鹿中原一翻. 而建安十三岁年, 仅能够偏安一隅已经是最好的可能了, 而刘备和诸葛亮的志向又不仅仅至于此! 所以不得其时候(有欲望,而得不到才是痛苦的.)

最佳贡献者
2

最后事实证明司马徽是对的,他眼光独特,算的奇准,知道于当时天时地利不在刘备,而他亦深知刘备非明君霸主,只是不敢言明罢了,最终三国全归司马懿,这点他早了然于胸,因此暗示诸葛跟错主,枉费一生心血,真乃高人啊。

3

三国里看得最远的就是司马徽,其实诸葛亮的三分天下,司马徽早看出来了,卧龙凤雏有几斤几两,他也知道,所以他当时就知道诸葛亮辅佐了刘备,最多只能占益州和荆州,根本不可能得天下 所以还和刘备说了句:徐元植走也罢了,干嘛还害卧龙

4

谢谢朋友邀请。

这主要是大隐士司马徽已经看出了三分天下的趋势。意思就是,如果没有曹操,孙权。诸葛亮辅佐刘备,定能干出一番大事业。奈何北有曹操,南有孙权。而刘备也只能在蜀做一诸侯,恢复汉室,无疑是白日做梦。所以才有此一说,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大隐士司马徽的确不是浪得虚名。

5

司马徽这句话说的其实很有道理,从诸葛亮一生的经历来看,司马徽几乎神一样的预示了刘备及诸葛亮的结局,什么结局呢?白忙活。为什么白忙活,就是因为诸葛亮虽得名主却未得其时。

那么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呢?这个可以理解为刘备的年龄,也可以理解为天下大势。先说刘备的年龄,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已经46岁了,这个年龄按说不能算太老,但是已经不年轻了。这还不是关键,关键是已经46岁的刘备现在还一事无成。

这一点刘备自己是很清楚的,他在荆州客居7年之久,面对着日益增长的年龄和赘肉曾如此感叹:

“备往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散;分久不骑,髀里肉生。日月磋跎,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而刘备在自己46岁高龄的时候去找诸葛亮,自己尚且无立锥之地,无一星半点军事实力,是明主有什么用呢?

再说这个理解为天下大势的情况,当时汉朝衰微,国力不振,其实已经形成了各自为政的情况。其中尤其以袁绍的势力最为强大,但是袁绍却被曹操在官渡一战击溃,随后袁绍病死,袁绍的两个儿子也被曹操赶到最北方,最后竟然被乌桓的首领杀死献给曹操。

曹操当时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谓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讲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你说的不对,大家一致认为曹操得天时,刘备得人和,孙权得地利,你怎么说曹操天时、地利、人和占尽了呢?

你们所说的其实正是作者罗贯中贯穿《三国演义》全书的主题思想,《三国演义》这本书改编自《三国志平话》,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传承其实是来自于《三国志平话》这本书,书中这样写:

各人取讫招伏,写表闻奏天公。天公即差金甲神人,赍擎天佛牒。玉皇敕道:“与仲相记,汉高祖负其功巨,却交三人分其汉朝天下:交韩信分中原为曹操,交彭越为蜀川刘备,交英布分江东长沙吴王为孙权,交汉高祖生许昌为献帝,吕后为伏皇后。交曹操占得天时,囚其献帝,杀伏皇后报仇。江东孙权占得地利,十山九水。蜀川刘备占得人和。刘备索取关、张之勇,却无谋略之人,交蒯通生济州,为琅玡郡,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道号卧龙先生,于南阳邓州卧龙冈上建庵居住,此处是君臣聚会之处;共立天下,往西川益州建都为皇帝,约五十余年。交仲相生在阳间,复姓司马,字仲达,三国并收,独霸天下。”

平话里写的有点神话色彩,但是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的分布却被《三国演义》这本书继承了下来,这个概念也被大家所接受。其实这个观念是错的。

曹操其实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曹操自从战胜了袁绍之后,拥有了长江以北除荆州四郡的全部区域,还占有雍凉两郡部分地区。可以说曹操在地利上一点都不吃亏。

曹操挟天子占据正统,立法令治理百姓,在统治区域内广施仁政,可以说占尽了天时。曹操自从在许昌立榜纳贤以来,相继招揽来了荀攸、荀彧、程昱等大批人才,这些人哪一个都不比诸葛亮差,可谓是占尽了人和。

那么刘备呢?从天下大势来说,刘备此时只是一个无名小辈,身上唯一的亮点就是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刘表也是皇室成员,靠的是智勇双全打败了黄巾军才娶得了荆州的地盘,刘表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软弱。

益州还有刘璋,刘璋也是皇室成员,占据了西蜀之地,兵力强大。因此刘备无论在皇室后代或者割据英雄中都算不上翘楚,凭什么说刘备得了人和,就凭刘备有关羽和赵云?就凭刘备仁爱?可是刘表也仁爱呀。

因此,司马徽这句话就好理解了,卧龙虽得明主,然不得其时。这句话暗含的意思就是:你诸葛亮一表人才,才华绝代,跟着一个年龄老态,没有势力,没有地盘的冒牌皇室成员干什么?可惜了呀。

本回答独发于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6

三国演义中记载着这么一段故事。是司马徽和刘备的一番交谈,因为徐庶刚被曹操“拐走”,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那司马徽是怎么介绍诸葛亮的呢?

司马徽说:孔明常常自比于管仲、乐毅,孔明的才能是不可估量的。关羽在一旁说道:诸葛亮和管仲、乐毅去比较,是不是吹牛啊?司马徽又说:在我的眼里,孔明的才能和姜子牙、张良都可以相比。刘备、关羽等人吃了一惊,随后司马徽离去,出门后仰天大笑:“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司马徽:吹一波诸葛亮,哈哈。

确实,历史不出司马徽所料,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又高居蜀汉丞相,可是北伐不成,最终命丧五丈原。

那么这个司马徽是什么人物?真能有如此预言?

司马徽,字德操,称号为水镜先生,有名的士人,据习凿齿的《襄阳记》记载,司马徽看人很准,有识人的能力,他见了庞统后,就知道庞统不简单。

但司马徽不出仕,不去做官,只是自己修修学问,办办学堂,徒弟也不少。

司马徽确实有学识,是他预言“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还是罗贯中老师为了突出司马徽的人物形象而加上去的呢?不得而知。

罗贯中:貌似是我写上的哦

虽得其主,未得其时。这八个字怎么理解?为什么这么说呢?

直译一下就是诸葛亮虽然得到了一个好的主公,却没有得到一个好的时机啊。

诸葛亮算不算是得到了一个好的主公呢?

毫无疑问,刘备算是个好主公。其一,他有志向,有抱负,不甘心做人臣;其二,他求贤如渴,能听人言;其三,他名气远播,是个“明星”。

刘备请出诸葛亮后,那段时间里天天和他交谈,如鱼得水来形容不为过。

不过关于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还有待讨论,一开始确实很亲近,后面出现了庞统,法正等谋士,仿佛诸葛亮和刘备“疏远”了,等到刘备要托孤了,刘备又和诸葛亮亲近了?

如果说起初是朋友关系,后面就是君臣关系了?总的来说,刘备和诸葛亮是“双赢”的状态。

合个照

可诸葛亮出山的时机不好吗?确实不太好。

其一,隆中对中就说明了情况,曹操已经占领了中原大地,大半的天下呢,孙权有占领了江东,小半的天下。一盘算,还剩下小半的天下,就是荆州和益州。

这就意味着施展的空间基本被限制住了,曹操如果有天时,孙权有地利,刘备有人和吗?蜀国复杂的政权格局,显然没有人和。

其二,天下诸侯,不止有刘备一个枭雄。正因为有曹操和孙权这样的大佬在,他们的地盘是动不得的,刘备才被限制住了。

故刘备的发展是受限制的,幸运点的话荆州益州都占有,再运气爆棚就是曹魏有变,内部乱了。可是概率太低了。

那诸葛亮换个时机出山如何?比如早点去找刘备,好像也不能改变什么。大伙怎么看?

7

三足鼎立诸葛亮出山,乃是逆天而行,当时曹操气势极盛,北已统一河北,可谓执掌中华之神器,而刘备以一己之私,为成就帝王霸业,一直负隅顽抗,诸葛孔明出山之时,已经是天下大势将定,此时孔明出山只是让统一大业迟些而且,孔明的事业心全系在刘备之身,去投曹操,曹操手下能臣无数,不可能非常器重诸葛亮,去孙权那边,周瑜,张昭,吕蒙,鲁肃,陆逊,张纮等人得到了孙权的器重,所以诸葛亮也不能去孙权那里,刘璋太过懦弱,张鲁只会传道,根本不会得到诸葛亮的青睐,所谓的时,就是天道,天时,或者是历史大势,大势所趋,历史要中华统一,而诸葛亮出山却放缓了这个趋势!司马徽所说的“时”应该有两层意思:

一、天时,即天下大势。刘备虽以汉室正统自居,但汉室已经衰微,运数已尽了;并且当时曹操已基本平定北方,在那个历史时期,北方乃是天下根本,无论从耕地还是人口来说都占据绝对多数,益州、荆州、江东的总和也赶不上北方,从长远看,终究是占据北方才能统一中国。

二、诸葛亮出山的时机。诸葛亮出山时年仅27岁,我个人认为年龄过小,尚需历练,并且出山过早,很容易让他人研究琢磨,司马懿就是比诸葛亮出山晚,对诸葛亮的研究已经很透彻了。诸葛亮出山时对周瑜的研究也是很透彻了!孔明虽然遇到了能够让自己施展才的地明主,可是此时汉室已式微,尽管孔明身负雄才大略,怀抱天下,然想辅助刘备复兴汉室已经无望了,可谓生不逢时,难道不可惜吗?“卧龙虽得其主,未得其时”这句话中的“时”指的不是诸葛亮投奔刘备的时机,而是人们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中的“天时”。“卧龙虽得其主”是说诸葛亮投奔刘备是找对了人,但“未得其时”,意思是说诸葛亮不得“天时”,所以他六出祁山不胜,最后秋风五丈原,只落得一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结局。实际上,这句话是小说中写的司马徽的一句谶语,而不是说当时诸葛亮的某个情况,所以司马徽才会为诸葛亮感到可惜

8

孔明投奔刘备的时候,北方已定,曹操基本无对手可言,如果不是赤壁犯了大错的话,三国根本不会出现的,这是其一,势力完全不对等。

其二,曹操也不是吃素的主,所以孔明在定大战略的时候也是说等曹操内部出现问题的时候,才是伐魏的最好时机,当然六出祁山有被迫的原因,也有曹操已死曹丕继位的原因,更大原因后世看来是以攻为守避免被团灭啊。

9


三顾茅庐之前司马微对刘备是这样讲的"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却在三国鼎立之势尚未形成之时就判定"虽得明主,却不得其时!"水镜先生号称"好好先生",但唯有这两句话却说的清??明了,铿锵有力!

是故弄高深!还是确有所指!抑或是看清了什么!

司马徽(?—208)东汉末年名士,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有“水镜先生”之称。

史籍对司马先生记载不多,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向刘备举荐了"卧龙"、"凤雏",其实还有一个徐庶,只因进了曹营一言不发而己。而从庞统千里奔颖会司马的"桑下之论"我们可以看出来,水镜先生真隐士也!

除此之外水镜先生还有两大特点,一是识人独具慧眼,《三国志》:"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二是谈人决不论其短,史称"好好先生"有"司马称好"的典故!


但不论怎样,躬耕垄亩,隐居南阳的诸葛亮和这样的名士一定混的很熟!巜三国志》载:诸葛亮"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同时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多有结交。


拂去历史尘埃!我们可以看到一一

东汉未年,王纲解纽,豪强并起,天下大乱,但在相对稳定的襄阳聚集了这么一批社会名士,他们是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庞统、徐庶等!而后来流落到此,躬耕于南阳的葛诸亮有幸结识了这些高人,《襄阳记》:"诸葛孔明每至公(庞德公)家,独拜床下,德公殊不令止。"而黄承彦干脆就做了诸葛亮的老丈人!

这个"名士俱乐部"可以分为两拨,前三人年龄稍长为襄阳本土名士。后三人年令较小尚在寻觅功名的最少在当时还不算名士的名士!

其实这个"名士俱乐部",更象一个"战略目标研究中心"三位年长者更象师长而不是师傅,更象刺透时空的智者而不是乱局中的"隐士"!他们大隐隐于市,但同时不忘对"市"的超越!去透视东汉未年的社会巨变和家乡荆州的前途和沉浮!

两千年前这伙智者有个目标已浙明析,他们在苦苦寻觅一代"明主",这个明主首先要称起荆州一片天,刘表自然不是他们的目标,因为庞德公就数次婉拒刘表的请任,而这时刘备出现了,他们眼前一亮,这才是他们心目中的"明主"!于是乎有了刘备"跃马檀溪"会水镜,徐庶新野荐诸葛,如同安排好一样,一路把刘备引导到"隆中对"出炉之所一一诸葛草芦!

于是乎"卧龙"不再"卧",直出茅芦、横空出世!

巧的是,如"卧龙"、"凤雏"、连同"水镜先生"这样的雅号,均由庞德公首称!伏龙卧虎都有蓄势待发的寓意深含于内!由此看来,这些荆州襄阳名士更象一个自负历史使命的团队,他们用数年时间储备了几位王佐之才,然后又等到有皇家血统的刘备这样的明主,他们要干什么?

而这个答案在"隆中对"里己然明了!

但"隆中对"却越来越象这个团队集体研究的结晶了,只是这个有着先天缺陷的草案,最终由初出茅庐的诸葛孔明端了出来!有着极强为帝欲望的刘备自然"如鱼得水"了!

而对水镜先生来讲,三国大戏才拉开帷幕,他却己知道了大致结局。一一那就是三国鼎立必然形成,而如"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向苑、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成为永远不可能完成的目标!更主要的是,家乡荆州成为三国撕裂的四战之地已不可幸免!

根本原因在于,虽刘备占有"人和",孙权占有"地利",而"天时"己让曹操占尽!曹魏己成为无法啃动的大骨头!而作为"时"的大势己不可逆转。

对"兴扶汉室,北定中原"成为永远无法完成的目标,也许水镜先生在荐诸葛、庞统时己然看透,而水镜先生毕竞又是"好好先生"!在"隆中对"己经岀笼,赤壁之战己经打响,自己将要离世时才说出了"虽遇明主、然不得其时"的断言!

10



其实是说太早了,当时形势还不稳定。刘备以在野身份客居荆州,身边是一无粮草二无士兵,况且身旁仅有数将,还不具备走向天下的时机。因为水镜先生司马徽是诸葛亮的启蒙老师,也算一位王佐之才,他和孔明,庞士元,徐元直,司马仲达及周公瑾等谋士一样,深知此时若真以兴复汉室为目标,无异于逆天而行,因为当时汉朝气数已尽,早已无复兴之望。所以当时诸葛亮可以说是极不情愿的投靠刘备,但是老师司马徽与挚友徐庶极力推荐,加上刘皇叔三顾之恩也不可推辞。所以天时过早(本就是逆天而为),地利还没有,人和也处于劣势。如此一来刘备怎能成功。所以说诸葛亮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得其主不得其时”




“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这简直就已经将后来的历史给定格了。事实上也确如此,诸葛孔明先生尽管满腹经纶,神机妙算,然终其一生鞠躬尽瘁,仍未能实现刘备的复兴汉室、匡扶天下之理想,让后人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嗟叹。身前已知身后天下事,水镜先生实乃高人!他在评论徐庶离开刘备之前走马荐诸葛这件事时所说的另一句话“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也?”,也充分暗示了孔明出山之后的命运和结局。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