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包公案里面其实很多故事是民间编的。

正史上的包拯其实并不是一个破案高手,也不是审案高手。他出名更多是因为升职快切

且不像范仲淹这样有大动作的事迹可写。

陈世美案其实故事很直白的,看着就是编的,源自明朝小说《包公案》和后来的加工,具体过程已经没法说了,不过基本上都能确认是先有秦香莲的戏剧后来才加入包公案的。也因为这样的故事情节比较容易吸引底层民众的观剧心理,因此才逐渐定型到我们现在看到的那样子。

也就是说,陈世美这个文学形象登上历史舞台源自戏剧,然后戏剧走向文本,反复加工,最后写入《七侠五义》。

最佳贡献者
2

陈世美没有登上历史舞台,他登上的是戏曲舞台。

一切文学都是现实的映照。

在科举考试的那个年代里,一定有许多这样一旦富贵就得意忘形,忘掉糟糠之妻,另寻新欢的人。

不用那个年代,现在这个年代里这样的人比比皆是。

所以“苟富贵,毋相忘”才是一句祝福的话,祝福都是无法实现的。

因为有了这样的事,大家才会写出这样的人。

就如同见惯了欺压百姓,鱼肉百姓的贪官,人们就想象出一个无所不能的青天大老爷包拯一样。

当然包拯是现实的,但是他的能力是想象的。

同理,人们也希望陈世美这种忘恩负义的家伙能够遭到报应。

所以他们俩就在戏曲舞台上相遇了。

为了制造冲突,陈世美的能力被加持了,他娶的是公主,他要的是泼天富贵。

他背靠皇恩,于是面对威胁到富贵的秦香莲无所不有其极。

京剧唱词里说得好:

欺君王,藐皇上,

悔婚男儿招东床,

杀妻灭子良心丧,

逼死韩琪在庙堂。

你说他哪有一点冤?

欺君罔上这样的封建罪名姑且不提。

单这杀妻灭子哪个法律也不能忍啊?——尽管他是未遂。



关于这个戏,最早是在各种地方戏里演唱,因此各种唱词都充满了民间智慧。例如1937年的裘盛戎录的唱片里这么唱:

尊一声驸马爷细听端的:
曾记得端午日朝贺天子,
我与驸马相过了面皮。
我看你左眉长来右眉短,
左膀高来右膀低;
眉长眉短有儿女,
膀高膀低定有前妻。
我劝你认香莲是正理,
祸到了临头悔不及。

居然有相面的内容。

河南豫剧里,包拯还劝陈世美:

要吃还是家常饭,要穿还是粗布衣,知冷知热是原配,嘘寒问暖还是结发妻

包拯这思想工作做得跟街头老大娘一样。

这个戏在1953年才将其完善为《秦香莲》,首先作为成评剧(就是赵丽蓉唱的那个)演出,而后再由北京京剧院谭张马裘四位大师排演成京剧。


3

之所以把陈世美搬上银幕,是想警世后人,做人不可以忘本。

当年陈世美考取功名时,享受荣华富贵时,就忘记了他的糟糠之妻。人不管贫穷也好,富贵也好,一定要记得不要忘本。

4

因为社会太多丑与恶,需要一个人来扶正去邪,还朗朗乾坤,那就是青天,每个时代都希望有青天,故而有陈世美,近代有黄世仁。

5

一提到陈世美,人们第一印象便是忘安负义,抛妻弃子,攀附权贵的反面人物。

陈世美是小说作者撰写出来的人物,

陈世美家境贫寒,与妻子秦香莲恩爱和谐。十年苦读,陈世美进京赶考,中状元后被宋仁宗招为驸马。秦香莲久无陈世美音讯,携子上京寻夫,但陈世美不肯与其相认,并派韩祺半夜追杀。韩祺不忍下手只好自尽以求义,秦香莲反被误为凶手入狱。在陈世美的授意下,秦香莲被发配边疆,半途中官差奉命杀她,幸为展昭所救。

包拯欲治陈世美之罪却苦无实证。陈世美假意接秦香莲回驸马府,又以二子逼迫秦香莲在休书上盖印。展昭至陈世美家乡寻得人证祺朋家夫妇,途中祺大娘死于杀手刀下…

因其罪孽深重,最终包拯将陈世美送上了龙头铡。

现实生活中像陈世美这类人物也是存在的,因此有深远的教育意义,所以陈世美便将搬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了千古罪人。

6

这样的事太多了,所以流传下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