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几十年前能出国的都是什么人?对于新生代的网友来说,很难想象当时的社会情景,几十年太宽泛,我们就说40年前吧,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分水岭。



40年前的中国,买张火车卧铺不仅需要单位证明,还要看“级别”的,级别不到,有钱也不会卖给你的,更不要说坐飞机了,飞机票也不是谁想买就可以买的!

那个时候,国门也刚刚开放,出国旅游是不存在的,能在国内旅游的人也是“有身份”的,在国内出差也要凭粮票吃饭,如果没有粮票,油条稀饭都吃不到!那时候需要外汇要申请“外汇券”,做国际贸易也是“配额”制,有配额才能出口。

一句话,想走出国门的话,普通人比登天一样难,哪像现在想出国旅游就可以完成“说走就走”的旅行!

40年前能出国的是哪些人呢,大概有以下四类。

01

公务人员

主要包括国家外事工作人员,文化文艺交流人员,外贸商务等人员。

过去计划经济下,外贸商务活动都是国有的,国际进出口贸易需要严格的审批权限,一般企业都没有资格经营,所以他们也属于公务人员。



02

公派留学生

公派留学生是过去出国的主体,不像现在可以自己选择,自费留学,而且形式多样,从小学、中学、大学都可以送出去。

03

海外探亲人员

过去,由于国内经济落后,有海外关系特别吃香,可以以海外探亲的名义申请出国,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



04

海外派遣技术人员

这一类人员主要是我国对外援助项目的技术派遣人员,以及国家重点企业的海外建设项目派遣的技术或劳务人员。

不像现在即使是普通人员(哪怕是农民工)也可以通过劳务中介公司,或者自己找到合适的工种,都可以申请“工作签证”出国工作。

总之,几十年前中国人能出国的人都不是一般普通人,和现在相比,简直就是“穿越”,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中国腾飞之路越来越繁荣昌盛。

今天,也许你在某些欠发达国家旅行,当你扫视他们生活的时候,你可以想象40年前欧美人看我们的眼光也是这样!

最佳贡献者
2

聪明的

3

几十年前能出国的人,肯定不会像现在这些成群结队的游人一样,出国是游山玩水、疯狂购物去了。那时候能出国的人,除了外事人员、留学生、探亲访友的以外,有不少是在国外从事各种工程项目,为国家挣外汇的企业员工。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根据公司的项目安排,我在中东一个盛产石油天然气的国家工作近一年。回国时的主要好处,就是可以享受到免税的电器产品大两件和小两件。当时的免税产品几乎是清一色的日货,回国后可以根据在国外登记的记账美元数额凭相关的手续在专门的出国人员服务商店提取。记得我当时提的大两件是一台24英寸日立彩电和一套最流行的先锋音响,这些在当时国内市场绝对是紧俏奢侈品,摆在家里,其优越感比现在开辆奔驰或宝马在大街上兜风还强烈得多。当时有人愿意出一万三千元人民币购买我这台彩电和这套音响,这对于当时大家都以能当上万元户为荣来说,这价格确实很诱惑人了!我提的小两件,一台是三洋吸尘器,另一台是卡西欧电子琴。这两件昔日的稀罕玩意儿现在仍然还在家里,只不过是早已被尘封多年,成为了鸡肋,没怎么用了,但仍然舍不得处理掉,这毕竟是三十多年前初次踏出国门还能留下的不多一点念想吧!

4

来说说图中的两位中国人。因为工作关系跟他们有较多接触,算是改革开放之后最早一批出国的华人。

站在左边的叫朱为众,右边的叫朱为模(中间的是有氧运动之父肯尼斯库珀)。从名字应该有人猜到他们是亲兄弟。朱为众1952年出生,排行老二,朱为模1954年出生,排行老幺。

两位是地道的南京人,据说是朱元璋的后代,书香门第,家室显赫。他们的父亲在民国时期毕业于一所俄亥俄州立大学在华创办的教会学校,后前往国立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并成为南京农业大学的教授。

朱为众1984年赴美留学,先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攻读东亚研究,1985年转到东密歇根大学攻读语言与国际贸易,1987年拿到硕士学位。从八十年代起历任美国纽鲁克公司、艾迪逊兄弟公司、赛克斯公司、加拿大赫德森贝、美国欧迪办公、美国迈克尔斯高级副总裁、执行副总裁以及早教和童装品牌金宝贝全球首席货源官和中国董事长、咨询公司德曼独立董事、iQbrands董事长等职位,成为了职业经理人和中美贸易专家。他的儿子现在是美国的外交官。弟弟朱为模年轻时是篮球运动员,1985年拿到上海体院运动生理硕士,1986年前往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攻读人体运动学博士,现在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人体运动科学院院士。在UIUC的华人圈里,朱教授声誉极高,逢年过节都会邀请大批华人学生到家,和蔼可亲。

一个贸易专家,一个桃李天下,他们兄弟4人,3个都在国外而且成就斐然。题主问几十年前出国的都是什么样的人,我也一直在观察,他们大部分有个共同特征,优渥的家境和显赫的家族背景。平时工作经常有机会听朱为众和朱为模讲他们之前的经历,两人青少年阶段正逢文革动乱时期,因为家族背景和父亲是高知,被打成右派还有海外关系,十年间没少受罪,本应上学读书却上山下乡,但是他们的父亲极有远见,在当时极度危险的环境中逼着兄弟们偷偷学英语,也为兄弟二人后期出国奠定了基础。优秀的教育本身就是就是稀缺资源,几十年前出国的一般都是留学生身份,但试想如果你的父辈没有良好的教育积淀和开阔的思维眼界,如何培养自己的孩子出国?这就是一种传承,都说寒门再难出贵子,这句话其实古今中外都适用,在中国那个动荡的年代过后,好多人最后选择了平庸,能够有一番作为的人,家庭的教育和熏陶作用就更加凸显了,这就是拉开差距的根本,用时髦一点的说法,原生家庭的影响很重要。

朱氏兄弟出国的时候都已成家且有妻儿,当时他们像马云一样,为了练英语在南京玄武湖边上主动给外国人当翻译,然后结实了一对美国夫妇,这情节是不是有点熟悉?没错,当时的中国人想出国困难重重,不像现在的学生砸钱就能走,他们必须要有国外的担保,所以良好的英语基础就能派上用场,当导游是最快捷结实外国人的方式。当时中国留学生声誉超高,上升通道本来就很窄,能够挤出去的必定是精英中的精英,这也就不奇怪九十年代之前的大学生被称作“天之骄子”了。



5

????

6

那些几十年前就能出国的出去一般有钱做生意的,大部分是学者出国留学的,还有一部分是文艺交流的人员

7

认识几个那个年代出国的人。

这里有的人是顶级聪明的人,出国留学的。身边有回来的,也有没回来的。

很多人对那个年代不了解,其实我们还是要客观去看待的。

在那个年代,中美关系进入一个蜜月期,而在中国人面前其实也是一种非常的困惑。

当时的中国还很落后,听说美国的水龙头打开可以直接流出热水来,觉得很神奇啊(可想当时中国多落后)。

我现在还记得,我舅舅单位科研需要,引进了一台苹果机,84万,这个数字我到现在都还记得!那个年代的84万!!!而美国电脑已经开始普及起来了。

那个年代,很多人出去了,没回来。当时我们也会问啊,为什么不回来啊。其中我记得最深刻的一句话是:“我回来了,做什么呀?我学的东西貌似只能在那边才能有用。”

所以,我们不要一味指责,我们需要自我强大起来。指责,除了让人觉得我们自己很愤青外,真没任何其他用途。还是自我强大,这是最重要的。

我举个例子。我当初一个朋友(比我更大几岁),他当年最厉害的同学早年出去,在美国混得算还可以。但是回国之后和老同学交流,发现大陆的同学混得更好。为什么呢?因为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迅速得发展,让留在大陆的人抓住了机会了!

那同学就感叹啊。一个国家的国运和人民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

因为业务关系,我们接触了包括美国、东南亚等一些国家的一些业务,能感受到我们中国这几年的发展真的算不错的了。

最让我感动的,是后来(差不多是2010之后的事了)碰到一个美国博士,问我国内情况,希望回中国。我当时随意问了一句为什么想回来了?对方说:“我觉得中国未来会更好”。

我觉得,我们不要用情怀去绑架一个人。情怀属于个人。

我们还是用我们的实力去捍卫我们自己。如果我们自己真的有情怀的话。

8

这些人都是数祖忘宗的大汉奸,因为当年国家法律法规尚未健全,这些人乘机在搞投机倒把,偷税漏税,怕国法续渐完善后,秋后算账,所以赚到钱后即时移民,……

9

富人

10

富人。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