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三个原因:

一,蒙古人统一中国,建立元大都,由于离蒙古人的老家近,又由北方人不习惯南方生活,地理风水也不错,蒙汉交界处。

二,明朝朱棣发动的夺权行动,当了皇帝,又是朱棣的根据地,加上风水也不错,就近抵抗北方蒙古人的南下报复,过了黄河往南一马平川不利骑兵作战,无险可守。

三,滿族人入侵统一了中国,又是依靠自己老家根据地,同样看上了北京的地理环境,和风水,南下一马平川无险可守,不利于骑兵作战,历史上的几个朝代证明北京是个不错的首都。

既然成为首都,自然就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

最佳贡献者
2

北京成为中国经济文化中心是继承性的,我国有所谓的五大古都的说法:长安、洛阳、开封、北京和南京。其中北京作为元明清三朝的都城,在元世祖忽必烈定都于此之前,早已是历代王朝的北境重镇,其历史记录之久,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燕国都城蓟城。

而在各北方政权中,北京虽然没能作为国都的存在,可是也被大多数政权视为陪都。陪都就是指在首都之外再立的都城,其地位仅次于首都,辽朝以上京为首都,以幽州(北京)为四陪都之一,负责管理重地幽云十六州的东部地区。同样的金朝刚开始也把北京作为陪都,到海陵王完颜亮甚至迁都到了北京,改名为中都。

当然也正如题中所说,北京在宋朝之前的地位是不如长安、洛阳这些“帝王之都”的,就连只是大多数割据政权占据的南京,也有“六朝古都”之称,名气比北京要大不少。那相对而言并不显眼的北京,是如何成为后世帝王心仪首都的呢?原因其实很简单:“统治需要”。

北京对于少数民族来说是他们的聚合之地,在这里建都比较适合生存

北京开始作为一个国都的存在是在战国燕国时期就开始的了,之后基本上每个在北方的割据集团,首选的首都都是北京,主要原因就是:北京地处华北平原、东北地区和蒙古高原三地的连接区,是古代少数民族的群居地,在这里建都,一则有利于统治当地的部落,二则方便对北方游牧民族采取军事行动。

但是这个地方基本上都是临时政权的过渡首都,一旦更加深入中原腹地,为了便于统治,统治者们一般都会进行迁都,而到了元朝时期,北京才开始成为统一政权的首都,取代了长安、洛阳,成为王朝的政治中心。

  1. 相比较长安、洛阳,北京的气侯更加适宜少数民族的生活,来自于北方寒冷高原地区的蒙、女真部落人群,他们最怕的就是中原地区的湿热气候,定都北京可以让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要不然像北魏孝文帝一样,强行把首都从平城迁到酷热的洛阳,结果连儿子都因为受不了水土不服起兵造反了;
  2. 北京地势靠近塞外高原和蒙古草原,可以让统治者们在夏天时就近去避暑,也因为靠近他们的故乡,既留后路也方便和当地的民众们联系,这些人都是统治者们的最后保障,一旦他们被不满于统治的汉人所反对时,至少也能保住家底。像元朝就是如此,元顺帝在蒙古家乡根基稳固的情况下,及时快速地逃离北京,再建北元;
  3. 而作为定都北京的异类,明朝在朱元璋、朱允炆时期都是定都南京的,可是夺权靖难后的朱棣,他最早就是作为北京藩王起家的,北京对他来说是有着可靠的政治保证,而且也因当时北元势力还在蒙古高原一带溜达,定都北京也是为了便于日后彻底平定北元政权。但是朱棣也实行两京制,既在北京和南京同样设立一套领导班子,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当然北京在古代并不能算是一个理想的国都,首先它太偏了,不像长安、洛阳一样,处于王朝中心,离四川、江南、长江流域等地区都比较远,而且还因为离漠北各地民族太近,时刻面临着游牧民族入侵的危险,所以明朝才不得不修长城、建九边重镇来防御边境。

就算是少数民族出身的元、清两朝,它们要面对的则是南方各地难以操控的局面,而在隋朝之后,长江流域已经成了王朝的经济中心,朝廷的粮食主要靠京杭大运河运输,一旦南方有事则北方就等于被掐住了脖子,就等死而已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唐朝、宋朝在北方大乱之后依旧可以延续百年国祚,但元、清两朝在南方有事后很快就衰亡了。

既然以北京作为了政治中心,那相应的配套工程也要建立起来,以便成为国家的经济中心

宋朝以前,由于指南针还没发明出来,所以政府的运输渠道大部分靠得是内河河运,以隋朝京杭大运河为主,将南方的粮食通过河道运往首都,长安、洛阳、开封都是京杭大运河的必经之地,这也表现了汉唐宋的国都,由长安一路东移到开封,呈横线布局于我国渭河——黄河的中心地区。

而到了宋朝末年,随着指南针的发明,加上航海技术的发展,以陆地为主的西北丝绸之路疲敝,取而代之的则是漕运交通。当年隋炀帝开大运河时,永济渠段就是用以连接黄河和北京的运粮渠道,可是后面随着河水的改道和北方地区的陷落,永济渠道荒废,很难再组织运输大规模的物资,所以在元世祖定都北京之后,就开始重新修运河。

  1. 元朝定都北京后,粮食面临着首都百姓、军队的大量消耗,每年至少需要两百万石粮食才能保证供给正常,当时国家的主要产粮地却在南方的太湖地区,如何把南方的粮食快速、大量调往北方,就是元朝统治者需要思考的了;
  2. 忽必烈采取了海运和河运双管齐下的办法,海运从长江口北上,经山东半岛入渤海湾,进天津再到通州,走陆路到北京,而河运则依循隋朝大运河河段,从江南延运河到达通州。可是这两条路线都有问题:海运有碰礁的危险,有一定几率发生海难;河运必须在河南封丘转向北上,中途还得走两百多里的陆路,十分麻烦;
  3. 而且因为北京离运河点通州还有一段距离,无形中加重了运输的路线和日程,加上当时还没有进入到海洋世界,海运还是初级阶段,所以元朝的海运比较薄弱,每年河运、海运所运输的粮食不过宋朝全盛时期的一半;

至元年间,忽必烈下令修建济州河和会通河,旨在打通江南地区和北京的联系,连接北方和黄河地区运河的交通,以便可以直接把江南的粮食调入北京,免去途中的运输麻烦和损耗,而且元朝的航海技术也比较发达,除了以铁骑征服中原之外,其水师也远至占城、缅甸等地。

明朝之后,世界开始进入海洋时代,明朝的海运比起元朝更加发达,其海运的数量,比起元朝时期的每船一百五十石,提高到了永乐时期的每船四百石,每年平均运到北京的粮食,也又元朝的几十万石,提升到十倍之多。有了海运的保证,北京也开始成为了政府的经济中心,其资源源源不断地运输进来。

最后再说文化中心,这取决于国家的政治中心在哪里

其实这个是随着政治中心而变化的,秦汉隋唐的文化中心在长安、北宋的文化中心就在开封,在北京成为元明清的首都后,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了世界交流的中心了。

作为了国家的政治中心,北京城经济也开始繁荣起来,据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所记,元朝时期的北京城已经是一个商业发达,货物众多的大城市,外国巨价异物书籍人才皆流入北京,“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经济的发达也引起了世界文化的交流,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和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都是在北京编纂的,元杂曲、京剧等戏剧瑰宝也是在北京诞生的。

总结:北京虽然在千古帝都长安、洛阳的光环下,显得有点不起眼,可是由于政治需要,它成为了元明清三个强大帝国的政治中心,随着而来的,则是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北京城的防务以及经济、文化力量

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统治者的统治需要上的,北京能成为世界的经济、文化中心,首先就取决于它是一个政治中心。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3

宋朝设四京: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南京应天府。

而大名府(当时还没有北京,这时的“北京”称呼是指河北等地),盛产香油等。后来金兵入关后,占中都为都城,才有了现在的北京前身。当时大名府的军事地位,要高于其政治地位,其主要职责是对抗北方关外游牧民族的前沿指挥部。

古时候都城的设立都与其统治重心、社会特征、军事需要有很大的关系。而宋朝建都东京开封,按我看主要还是因为,宋朝之前的五代十国中的五代建都都在开封。而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本就是后周大将,故也顺其自然,定都开封。而且当时的统治重心也是中原为核心。




蒙古人入主中原后,取国号为元(取意天元),要建第二都“大都”(第一都是上都,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

当时选的是以前金国的中都,但因中都破旧,所以忽必烈在中都东北处建新城,后改中都为“大都”,即今天的北京。

主要原因还是这里即离蒙古的大本营近,而忽必烈当时建立了“两都”巡幸制,需要两头跑(没办法,当时蒙古人地盘太宽,管不过来)。所以大都是元朝为方便统治中原建立 的,也是元朝统治重心南移的结果。

在元朝统治期间,大都逐渐成为了全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国际大都会。当时21岁的马可波罗,就是在大都由父亲和叔父带着觐见了忽必烈大汗。




明朝朱元璋得天下后,定都南京,有一说是为了克制元朝,故以明喻火,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

到了朱棣主政时,本就是有名的马上皇帝,爱打仗、会打仗,征伐一生。

跟着老爸一起打天下,从侄儿手中抢来天下。最后解决完内患后,干脆迁都北京城,方便解决后元长期犯境,打不灭的问题。

最后期,后元各势力,看到朱棣来攻就赶紧逃跑。等他烧完、杀完走后,才敢再回来。当时朱棣迁都北京有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因为朱棣得天下前本封为“燕王”,长期为国戍边,这是他的封地大本营和打击后元的前沿指挥部。而朱棣的因为长期生活在北方,其性格还是习惯北方生活方式。

二是因为南方平稳,统治重心北移,同时还可以跳出朱元璋立下的诸多统治规矩。

三是对付“后元”长期犯境,从南京发兵跑来跑去的耽误事。




到了清朝,女真入关后,也是定都北京。

当时中国的统治版图早已重心北移,加上明朝于北京统治了200多年,北京城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军事地位,都得到较大发展,配套设施完善。

还有一个我认为关键的原因是:女真人可能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坐稳江山,第一代统治者可能觉得定都这里:离老家近,好撤退。




结束语:

翻过这厚厚的历史书,从元朝中国统治中心北移,到明成祖朱棣迁都,后来清朝入关,直至现代。这700多年的历史风雨,见证了北京城厚重的历史文化的沉淀过程。

这里有忽必烈的战马驰过,这里有朱棣皇帝盛世修书,这里也见证了清朝的康乾盛世和锁国之危。北京城从元朝开始,再到现在的国之首都、国际之都,成长过程精彩纷呈。

我认为,在这历史上一代一代的王朝历史加持下,再有现在中国人民的奋发图强、国之奋进,才使北京城的历史地位、经济地位如此的雄厚、精彩。

【一家之言,不争高下】

4

天子守国门

5

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