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康熙是皇帝,咋还跟一个老汉过不去呢?事有蹊跷必有妖,仔细了解之下,才明白咋回事儿,原来这位老汉威胁到了清朝的稳定。

散落民间的皇子

明朝灭亡之后,励精图治崇祯皇帝倒霉啊,忙了半辈子成了亡国皇帝。最终他有七个儿子,在亡国的时候死了四个,最终在李自成兵败的时候趁乱跑了三个,哪三个呢?老大朱慈烺;老三朱慈炯;老五朱慈焕。

逃亡之后,三人浪迹天涯,过惯了舒服日子的的大太子朱慈烺,在流亡之中忍受不住煎熬,最终铤而走险去投奔了自己的姥爷周奎,过了几天好日子的朱慈烺,早忘了自己是亡国太子的身份,失去警惕的朱慈烺最终被他的舅舅们绑起来,扭送给了清廷请赏,这样一来就避免被牵连。

朱慈烺到死都没想到,这亲情如此不堪一击,可见他有多么不成熟,有此下场也怪不得别人狠毒了。

老三朱慈炯不知道去哪里了,他的下落一直是一个谜,清朝为此特别烦恼,因为朱慈炯一天找不到,一天就有反清复明的组织借着他的名号造反,此起彼伏,闹的清朝不得安宁。

老五朱慈焕,不同于老大,他能忍住民间疾苦,能够明白自己不能露面,更不能相信任何人,在老大的前车之鉴下,他肯定不会再选择去找什么姥爷、舅舅。他更倾向于学习老三,从此人间蒸发,过自己的余生。他和老三不同,他从来都不想反清复明,就想从此安安稳稳的过日子。

朱慈焕逃亡之后,隐居于民间,在民间受到贵人相助,改头换姓,名为王士元。朱慈焕早民间生活,倒也衣食无忧,毕竟是一个皇子,从小读书,凭借自己的文化,在民间做教书先生,也算受人尊敬。

一言不慎

时间荏苒,有如白驹过隙,等到朱慈焕70多岁的时候,他早已习惯了自己的生活和身份,小心翼翼几十年的朱慈焕,逐渐开始忘记了自己原本的身份。一时大意的朱慈焕在和朋友酒后聊天的时候,不小心泄露了自己的身份。

尽管朱慈焕酒醒之后十分后悔和懊恼,但还是安慰自己,毕竟已经过去那么多年了,如今清朝已经稳定,不会把自己怎么样了,于是朱慈焕放宽了心。

只是他没想到的是,有一位念一和尚得知了此事,于是反清复明的念头冒了出来,这位念一和尚就打着朱慈焕的名号,造反了。

朱慈焕一听,心里大惊,他知道自己给自己惹祸了,于是带着家人,全家迁徙,找一个新的地方落脚。

狡猾的清廷

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事情,康熙皇帝祭拜明皇陵。说道康熙祭拜明皇陵这件事儿,由来已久,大清朝是推翻了明朝建立政权,为什么清朝皇帝却时常祭拜明皇陵呢?因为他们清兵入关,为汉族所不容,为了稳固统治,清朝的历代皇帝都会做做样子,表现出对前朝汉王朝的怀念与尊重。

康熙尤其会用此套路收买人心,甚至还发出了一个信号,他说:“寻找明朝皇族后裔,封官,让他们守陵吧。”一句话说出来,让天下人都觉得康熙宽容大度,前朝恩怨,尽释前嫌。这样的态度传到民间,自然也传入了朱慈焕的耳朵,年迈的朱慈焕幼稚的以为清朝已经忘记了他们与大明朝的恩怨,就算找到自己也没什么,能为祖宗世代守陵,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朱慈焕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他全家老小被清军抓捕,朱慈焕仍抱有幻想,做定了给祖宗守陵的准备,结果却没能如愿,最终朱慈焕全家被斩,他被人被凌迟处死,享年75岁。

康熙杀朱慈焕,就不怕汉人不满吗?就不怕他拜祭明皇陵的安排成为笑谈吗?他当然怕,所以他杀朱慈焕的理由不是清除前朝余孽,而是抹黑朱慈焕冒充“朱慈焕”,以他冒充前朝皇子的罪名,将其全家处死,断了崇祯最后的血脉,然后还继续拜祭明皇陵,估计拜祭的时候,康熙会窃笑也说不定。


▲文/野史日记 欢迎关注!

最佳贡献者
2

别看清朝最终结束了封建统治,其实大清王朝也是有过盛世的,也就是史书的康熙盛世,康熙在位61年,在此期间的伟绩也是最高的,所有又被后世之人誉为千古一帝,不过他曾经却将一名70岁的种田老汉满门抄斩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70岁的种田老汉有是谁呢?

关于这个人,我们还要从明朝开始说起,周所周知,明朝是由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过一点点的努力,最终驱走元兵后建立起来的王朝,当时也是风光正盛,一度成为强大王朝,但是不料结果却毁在了崇祯的手上,当时朝廷动荡,再加上有着反王李自成造反,所以崇祯子在被逼的走投无路之时只能将自己的老婆孩子全杀了,最后煤山自缢,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崇祯虽然断送了大业,但是他还是有先见之明的,早早的就将自己的三个儿子给悄悄的送出了皇宫,待他们将来好光复大明。

其实崇祯一生也是有着很多孩子的,但是儿子却只有七个,最终能活下来的也就只有被他送出宫的三个,其中有一个就是太子朱慈烺,两外两个分别是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们三个也算是幸运的,在重重包围之下还能逃出去,不过这留下的血脉好像并没有什么作用,最后最后大明依然是没有复苏,慢慢消亡在了历史长河里。

当然还残留这三个人,这让李自成很是担心,所以在崇祯自杀后,他连忙下令权利抓捕逃走的三个皇子,既然都是皇子,肯定是从下在皇宫养尊处优惯了,所以根本就适应不了逃亡的生活,还没过几天,他们三个人全部都被抓获了,本以为在劫难逃,但是哪里料想李自成根本就没有杀他们,还给他们封王封地,都知道李自成是反贼,所以想要为自己正名,要想获得朝中大臣的支持,那就必须要用到这三个皇子。

事情还没有解决好,就出现了吴三桂叛变,转投了满清,所以李自成也只能先去解决这个问题,他带着皇子们一起去讨伐吴三桂,但他哪里想到自己竟然败了,现在自己的性命都快要保不住了,自然是没有精力再去管这三个皇子了,虽然他们三个人趁乱逃脱了,但是不管怎么说他们都是明朝之后,满清容不得他们,于是他们又开始了残酷的逃亡生涯。

太子最没用,也是最先死的,他当时根本就过不惯逃亡的生活,所以便找到了自己的外公,想要去他那里生活,但是他外公家的人却是贪图富贵,亲自将他送给了清军,落在清军手里,下场可想而知,最后被杀,而永王与定王两个人一直都过着逃亡的生涯,清军也没有放弃对他们俩的追捕。

在逃亡中他们俩被清军追上,永王为掩护弟弟定王离开,最终死在清军手上,定王也顺利的逃脱,辗转多年之后,定王去到安徽,他也在哪里过上一段没有逃亡的日子,本以为能好好生活,但是清军却找上了门,于是他又要继续逃亡,后来他逃到了凤阳,被居住在当地的一个前朝人所收留,所以她也改名换姓,在这里娶妻生子生活了下来。

不过清朝对定王的搜捕就没有停止过,在经过多方打探后,找到了凤阳,但是并不能确定,所以就将他们一家抓了起来严刑拷问,其实定王将自己的身份告诉过自己的儿子,而他儿子又在有一次喝醉酒喝将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妻子,最后他的妻子禁不住拷问,说出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康熙也就下旨将他们全家都抄斩了,当时的定王也已经有七十多岁了,其实就算康熙不将它杀了他也应该做不了什么了,毕竟当时清朝也走上了盛世,没有哪股势力能撼动了。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3

康熙将一名七十余岁的老人满门抄斩,这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情,不过这位老人并不是什么种田老汉,而是一位教书先生。

这位教书先生名叫王士元,他之所以被康熙抓捕并满门抄斩,主要是因为王士元一次酒后自称是明朝崇祯帝的皇子朱慈焕。王士元的房东张月怀听闻之后,就打算借机起义,拥立“朱三太子”(朱慈焕)。而僧人张念一听到消息后,也开始大举募集香火钱,说是要“助朱三太子起义”。

清廷很快得知了消息,立刻派人通缉并捕获了王士元,以及王士元的儿子和孙子。此时的王士元已经75岁高龄了。

王士元被抓后,自述了自己的身世和经历。

王士元说他就是明定王朱慈焕,李自成攻入北京时,他才十一岁。崇祯将他交给了一名太监带出宫,并隐匿于民间。结果这名太监背叛,将他直接交给了李自成。

幸运的是,李自成没有杀他,而是将他交给了一名毛姓将领看管。清军入关后,毛将军先是带着他到河南种田,后来留下他独自逃亡了。他只能独自一人流浪到了凤阳,被一名王姓乡绅收为养子,改名王士元。

王士元十八九岁时,王乡绅病故,他被王家子孙赶出了家门,只能在一座佛寺出家度日。做僧人期间,他又结识了一名姓胡的余姚人,并被胡某招为了女婿。从此,王士元就以教书为生,迁徙于各地,不停的改换姓名,防止被清廷发现。

不过,最终他还是被清廷侦查到,并被抓获了。

王士元被捕后,还说他蒙清朝对前朝的三大恩,即诛杀流贼,替崇祯报仇;从不杀害先朝子孙(假的,清廷抓到朱氏子孙不论真假皆杀);还有祭奠明朝皇陵先祖。所以,他是不会造反的,更何况他已经七十五岁了。而且他也从未积草屯粮,招军买马,打造盔甲,占据城池。

但对于康熙而言,满清虽然已经立国六十余年,却还是对明朝朱氏后人非常忌惮,特别是对“朱三太子”。最后,康熙还是以“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应拟大辟,以息乱阶”,判王士元斩立决,儿孙全部斩首。

康熙的担心不无道理。从明朝灭亡的那一天起,以汉人为主的各族人所进行的“反清复明”活动就从未停止,这也是满清统治者从立国之初,到灭亡都一直头疼的事情。而满清所采取的手段也非常简单,镇压处决,可是每次都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那王士元到底是不是“朱三太子”朱慈焕呢?应该不是。

按照《明史》的记载,崇祯共有七子,其中第二子、第六子、第七子早殇。朱慈焕排行第五,同样在四岁时夭折。7年后李自成才杀进了北京城,所以,王士元绝对不可能是朱慈焕。

崇祯七个儿子中,长大成人的只有三个,长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和四子朱慈炤。三人在北京城破后,均下落不明。

传说中,有说太子朱慈烺本来要前往大臣朱纯臣家躲避,但被李自成找到。山海关大战,朱慈烺随行。李自成败,朱慈烺被送给了吴三桂。原本吴三桂准备拥立朱慈烺为新帝,被多尔衮拒绝。吴三桂就带着朱慈烺到了山西,并在山西去世。还有说朱慈烺被李自成所杀,也有说南明弘光元年太子案中的朱慈烺就是真太子。总之,乱军之中肯定是死了。

第三子朱慈炯据传也被李自成抓获,并被封为了定安公。李自成战败后,下落不明。因此,很多人就打出了“朱三太子”的旗号,其实都是假的,名字都对不上。但是这个“朱三太子”却一直困扰着清廷。

第四子朱慈炤,李自成攻入北京城时,就已经下落不明了。当时朱慈炤才12岁,如果王士元自称朱慈炤,倒是有点可能。但是,王士元却自称朱慈焕,十几岁的孩子,怎么会不记得自己的名字。

推测这个王士元,原本想借“朱三太子”的名气炒作一下,捞点好处。他可能想,他都已经这么大年龄了,而且也没有造反的实际举动,康熙即使抓了他,为了收买人心,可能还会封他一个公爵、侯爵之类的闲散爵位。结果没想到康熙一点都不仁慈,让他白白搭上了全家人的性命。

4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将一位76的私塾先生(种田老汉)满门抄斩,所斩之人,清廷公布是崇祯皇帝的第五子朱慈焕,也就是许多人冒充的“朱三太子”,实则是崇祯的第四子朱慈炤(zhao)。

听着有点乱,康熙杀的是谁难道没弄清楚?

大家别急,康熙要的就是这种效果,混肴视听,以真作假杀了崇祯的儿子,这就是阴险的政治家嘴脸。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还要从崇祯景山上吊前说起。

大明朝被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崇祯万念俱灰,逼死了皇后和贵妃,砍了女儿,把三位皇子交给大臣带着逃出了宫。

三位皇子逃出宫分别藏匿到了民间。

这三个皇子分别是:皇长子——朱慈烺、皇三子定王朱慈炯、皇四子永王朱慈炤。

需要说明一点,崇祯共有七个儿子,其他儿子都是早夭,重点说一下,皇五子朱慈焕在五岁时被吓死了。

当时逃出宫的皇太子16岁,三皇子14岁,四皇子只有10岁。

话说明朝灭亡后,李自成在北京称帝。他开始寻找崇祯的后代。



先说皇太子朱慈烺。

史书记载太子当时在大臣朱纯臣家躲避,南方抗清领袖史可法派人接太子去南京称帝,但是闯王李自成抢先一步找到了太子朱慈烺。

李自成说:“一码归一码,你爸有罪你没罪。”太子顺竿爬,于是请求李自成“不可惊祖宗陵寝,速以礼葬我父皇母后,及不可杀戮我百姓,并指现在投降的官员是不忠不义,应尽杀之。”

李自成为了收拢人心,也为了减轻明朝遗臣的反抗,迅速封太子为宋王。

然而好景不长,不到三个月,李自成被吴三桂和多尔衮合力击败,李自成逃出北京城,太子朱慈烺在乱军中失踪。



再说皇三子朱慈炯。

李自成攻入北京后,无意中抓住了皇三子,同样出于尽快稳定局势的目的,李自成封他为定安公。

从对待崇祯儿子这件事来看,李自成还是挺仁慈和深谋远虑的。

三皇子和皇太子一样,在李自成兵败逃出北京城时在乱军中失踪。

皇四子朱慈炤是最幸运的一个。

当时四皇子随着闯王的乱军逃出了北京城。出城后,他被一个姓毛的将领收留,然后带着他逃到了河南,二人开荒种了一年的地。

到后来清政府登记人口,也就是搜捕崇祯的后代。听到消息后,姓毛的撒丫子跑了,四皇子一人开始了乞讨生活。

有一天,他不知不觉来到了安徽境内,在凤阳乞讨时,遇到了一位前明遗臣姓王的给事中,老王感念前朝皇恩,将他收养在家,并为他改名为王士元。倒着念的意思是“原是王”。

过了十几年后,老王去世,四皇子就以王士元的名字开始了流浪生活。



四皇子在浙江乞讨时,遇到了前明的一位姓胡的官员。老胡也是感念前朝皇恩,于是把女儿许配给他。

这时四皇子将近30岁。从此有了一个稳定的家,四皇子就以王士元为名靠教书为生。

转眼到了康熙47年,这时四皇子已经75岁了,家有一妻一妾,共育有六子三女,并且还抱上了一个大孙子。老王儿女满堂,子孙绕膝。可谓四世同堂,其乐融融。

然而就在幸福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时候,就在王士元颐养天年之时,75岁的老王身遭横祸被康熙砍了。

康熙为什么要砍一个种田的老头子呢?

原来康熙被民间“朱三太子”案困扰已久,冒充朱三太子的案子,在康熙执政期间至少有10多起,都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起事或敛财或预谋造反。



这些冒充朱三太子的人不懂历史,都以五皇子朱慈焕为旗号造反,民间百姓认为五皇子名字起的好:“慈焕”——仁慈换掉康熙。

康熙为了引出真的朱三太子,于是厚待崇祯幸存的女儿,还为崇祯修建了思陵,康熙还亲自祭拜崇祯。

康熙所做的一切都是作秀,一方面是缓和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一方面惺惺作态引出崇祯幸存的儿子们。

为了把戏做足,康熙传旨寻找崇祯后代,封崇祯儿子做看护思陵的官员,负责祭祀等事项。

当时化名王士元的皇四子就上当了,他表明了身份,说自己是真的四皇子。

康熙派人调查,这个75岁的老头确实是皇四子,康熙心内一阵欢喜,当然康熙不可能让他做官。于是心生一计,以真为假,乘机斩草除根。

康熙的计谋是,朱三太子案基本都是别有用心的人冒充的,康熙就以此为理由,硬说王士元冒充朱三太子,即实际冒充皇五子朱慈焕。

康熙随之公布了历史史料,说崇祯的五皇子朱慈焕在五岁时就死了,所有冒充朱三太子的都是假的,一律斩立决。

康熙这手太高了,一方面杀了真正的皇子。一方面绝了一些人冒充朱三太子的念头,可谓一石两鸟之毒计。



康熙就这样“以真作假,真亦假;以假当真,假亦真”真真假假杀了真的四皇子。(是不是太烧脑?)

等大清局势稳定以后,当明朝不可能死灰复燃时。康熙不经意说了实话:“朱三太子本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别有用心的人打着他的旗号,我也知道崇祯的四皇子没有造反之事,但是不能排除他有造反之心!”康熙欲治人之罪何患无辞?

文/秉烛读春秋

5

康熙在这件事上非常阴险,他一面推崇明朝,表示善待明朝皇室成员,并且不断祭拜朱元璋的孝陵,孝陵里面“治隆唐宋”四个大字就是他写的。但另一面却着手铲除所有明朝皇室后裔。后来捕获了已经75岁的“朱三太子”朱慈焕,不仅下令将其满门抄斩,并且将他凌迟处死。



崇祯皇子

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紫禁城。明廷覆灭之时,走投无路的崇祯下令皇宫内女眷自尽,于是周皇后在坤宁宫自缢,后来崇祯又砍了袁贵妃、长平公主和昭仁公主。

与对待女眷的态度不同,崇祯希望自己的儿子可以逃出升天,延续命脉。于是下令太子朱慈烺、皇三子朱慈炯、皇五子朱慈焕逃跑,让他们躲入皇亲国戚家中。



李自成进城后,虽然对明朝大臣严刑拷打,但始终没有选择杀害这三个皇子,并且还选择赦免了他们。即便是李自成从山海关败退后也没有杀死他们,反而是任由他们逃跑了。

清军打着为崇祯复仇的旗号入关后,开始捕杀明朝皇室,至此三个皇子全部下落不明。期间也发生了南北太子案件,清军处决了所谓的假太子,但也有一部分人说这个太子是真的。



朱三太子案

清朝定都北京后,开始寻找散落民间的崇祯皇子,但始终渺无音讯。时间到了康熙年间,很多地方打出了“朱三太子”的旗帜造反。“朱三太子”指的是崇祯三个皇子,并不是其中之一。

清朝的“朱三太子案”非常多,电视剧《康熙王朝》之中就有描述,比如杨起隆,他就联络了很多北京当地对康熙不满的人员起事,结果失败潜逃。类似的事情在康熙一朝多达十余起。



经历了多次的“朱三太子案”后,康熙想了一条毒计。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在南京大肆祭奠朱元璋明孝陵,声称探访明朝后裔,授予官职,或者让他们看护孝陵。

公元1708年,康熙已经在位47年,这一年清政府在山东汶上县捕获了一名75岁的老汉。经过审讯,确定了这个人就是崇祯的第五子朱慈焕,康熙大喜过望,不过没有授予他官职,而是下令将其满门抄斩,并且将他凌迟处死。



朱慈焕逃亡经历

原来李自成兵败后,朱慈焕被李自成的一名将领带到了河南,当时他们处理了所有的武器装备,准备隐姓埋名。但由于清朝的搜捕力度很大,所以李自成的将将领扔下了朱慈焕独自逃命了。

十几岁的朱慈焕开始了流浪的生活,并且走到了朱元璋的老家安徽凤阳。当时凤阳有一个姓王的乡绅好心收留了他,并且给他改了名字王士元[原是王],就这样朱慈焕过了几年稳定的生活。



后来王员外去世,朱慈焕无依无靠,又开始了流浪,由于生计所迫,他到了一处庙宇中做了和尚。有一次一个胡姓乡绅到了庙里上香,认为朱慈焕器宇不凡,所以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从此朱慈焕以王士元的身份娶妻生子,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期间虽然因为身份问题,带着家人逃窜于大江南北,但总算保住了性命。

康熙年间,康熙多次拜谒明孝陵,并且明确表示会优待明朝皇室后人。虽然朱慈焕不敢出来接受,但逐渐的认为康熙是对明朝皇室亲善,所以放松了警惕,开始安定的享受生活。

既然放松了警惕,人的戒备心也就放松了很多,晚年有一次和好友聊天时吐露了自己就是朱慈焕的秘密。这件事很快就引起了轰动,甚至有一名叫做念一和尚的人又打着朱慈焕的旗号起义。



听到念一和尚起义后,朱慈焕迅速从居住地浙江逃到了山东,但消息走漏后又岂能置身事外,最终朱慈焕在山东被捕。

被捕后,清廷让念一和尚来与朱慈焕当堂对质,虽然证明了二人并无往来,但康熙特批凌迟处死。已经须发皆白的朱慈焕看着自己的家人一个一个被砍杀倒地后,自己也在绝望中被凌迟处死。

6

历史上康熙为何要将一名70岁种田老汉满门抄斩?他是谁?

有人认为康熙皇帝雄才大略,有人认为康熙皇帝奸诈狡猾,有人认为康熙皇帝才智超人,有人认为康熙皇帝阴谋诡计。下面这件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康熙皇帝到底是什么人,发挥聪明才智、都来判断一下吧。

清朝入主北京之后,花费了很大精力到处搜捕明朝皇室遗漏人员。几十年之后,清王朝的天下已经呈现出太平盛世景象,好像清朝统治者已经不再考虑明朝遗留问题了,突然发生的一件事,令全国人民大吃一惊。

康熙皇帝为了笼络汉族民众、为了真正赢得全国民心,曾经6次亲自参拜、瞻仰明朝皇陵。每一次拜谒皇陵时,康熙皇帝都会三跪九叩,一副无比虔诚的模样。

1699年,康熙皇帝已经执政38年,他又一次亲自祭拜明孝陵。拜完之后,他对随行大臣说:多多查访,朕要寻找一位明皇室后裔,授予他职衔,让他来管理明孝陵。

康熙皇帝的这一番话语在全国引起巨大轰动,百姓都被康熙皇帝这样“亲民友善”

深深感动。

有一位叫王士元的老人,心里非常高兴,他认为自己虽然不去申领康熙皇帝的这个职位,但是,自己余生应该可以善终至死了。

王士元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

原来王士元曾经有一个名字叫朱慈焕,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的第3个儿子,小时候被册封为定王。

明朝灭亡时,朱慈焕12岁,被李自成俘虏。后来历经坎坷,被一位姓王的故明官员收留。

为了安全起见,故明官员将朱慈焕改名为王士元。5年之后,故明官员去世了,王士元到江南流浪、并在浙江余姚当了和尚。

一位姓胡的乡绅带着家人到庙里游玩,看见王士元。胡乡绅对王士元极为欣赏,把自己的千金小姐嫁给他。

王士元从此安家落户、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在岳父帮助下,王士元得以教书谋生。

除了教书,王士元总是小心翼翼、谨小慎微地生活,从来不与他人聊及自己的身世。

王士元一生养育了3个儿子和2个女儿,可谓儿孙满堂,也能安享天伦之乐。特别是晚年,正逢康熙盛世,生活日益富裕安定,王士元想到自己这一生不会再出现波折了。

有一天,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彻底打破了王士元的余生幻想。

1708年,大祸从天而降。王士元正在与一位好友下棋,一批官兵闯入家中,把王士元锁住带走了。

事发的原因还是要从几年前说起。

在拜访明孝陵之后,康熙皇帝说了要寻访明皇室后裔。向来守口如瓶的朱慈焕、现在叫王士元,放松了警惕。

可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总有向人倾诉的欲望。解除了警觉心理的王士元,在一次学生请去喝酒之后,把自己保守了一辈子的身份秘密透露出去了。

蝴蝶打了一个喷嚏,有可能引起海啸。在这里应验了。

念一和尚听到王士元身份信息之后,非常兴奋。念一和尚拥有强烈的反清复明思想。

1706年,念一和尚举起朱慈焕的大旗,在大岚山起兵,发动武装起义。

王士元听说后大吃一惊,立刻悄悄带上一个儿子,从浙江逃亡到山东。

念一和尚起兵之后,清朝官员带兵到王士元在浙江的家中搜查。

听说官兵即将来查,留在浙江的王士元家人,惊恐不已,害怕受到严厉惩处。王士元妻子、两个儿子、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媳,总共六个人,全部上吊自杀。

清朝官员顺藤摸瓜、追根究底,把王士元逮住后,进行了严格审讯。

清朝官员在审讯之后发现,王士元与念一和尚起兵毫无联系。官员把王士元与念一和尚带进同一个审讯室时,两人根本不认识。

王士元说:我是朱慈焕,但是几十年来,自己从无造反的言语和行动。

官员调查结果与朱慈焕本人供述一致。官员想起来,几年前康熙皇帝曾要求寻访明皇室后代,打算安排去当明孝陵守陵官。

官员认为朱慈焕将是最合适的人选,于是,把朱慈焕安排住下,用很好的食物招待朱慈焕吃喝。

官员把朱慈焕的材料整理好,并上报给朝廷,等待康熙皇帝下令嘉奖。

接到上报,真正的、声名远传的朱三太子朱慈焕已经找到时,康熙皇帝喜出望外、大喜过望、如获至宝。

出乎官员的预料,康熙皇帝不是要对朱慈焕授予官职、更不是要嘉奖官员,而是

发布一道圣旨:将朱三太子(也就是王士元),千刀万剐(凌迟)处死。

康熙皇帝之所以要凌迟处死朱慈焕,是因为担心反对清朝统治的仁人志士利用“朱三太子”的名号,再次举起反清复明的大旗,号召民众起来造反、推翻清朝统治。

1708年,76岁的朱慈焕老人胡须头发都白了,一生东躲西藏,却最终和自己的儿子一道被押赴刑场,遭遇一刀一刀割肉而死亡。

大明王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的所有子孙,被完全消灭干净、一个不留了。

康熙皇帝所说的“对明皇室后代授予官职”,实际上是一道重口味的诱饵,目的是钓出深藏在民间汪洋大海中的大明后代,以便斩草除根、赶尽杀绝。

康熙将一名70多岁种田老汉满门抄斩。老汉就是明皇室后裔“朱三太子”朱慈焕。

我是:岳飞的飞

欢迎关注、共同进步!

欢迎批评、一起成长!

7

这个种田老汉可不是普通人,而是传说中的“朱三太子”,崇祯皇帝的后人,以清廷斩草除根的一贯做法,加上当时”反清复明”的形势,康熙肯定不会放过他。

故事要从明末开始说起。

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大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无力回天,在煤山上吊自杀。在他自杀前,崇祯把自己的嫔妃、女儿都杀死,以免他们遭受蹂躏,但对自己的儿子,他下不去狠手,崇祯还想给自己留点香火,留下一丝希望,所以他的几个皇子并未被杀。

朱慈炤是崇祯的第四子,他幼年时封为定王,明朝灭亡时,他刚满十二岁,和两个哥哥一起,被崇祯皇帝派人送出京城,流落民间。

朱慈炤的民间生活

朱慈炤失去皇子身份后,在民间生活地十分落魄,甚至四处乞讨为生。就在乞讨过程中,朱慈炤遇见了一个姓王的乡绅,王乡绅是个好心人,不仅大方地施舍了朱慈炤,还和他闲聊起来,乡绅见朱慈炤虽然落魄,却器宇不凡,谈吐清晰,便问起他的身世。

年轻的朱慈炤缺乏阅历,对外人没有戒备,就透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还好王乡绅是个深明大义的人,他见大明皇子如此落魄,感慨万分,如果朱慈炤就这样流落民间,毫无城府,用不了多久就会被人告密,到时候一定性命难保。

经过再三考虑,王乡绅决定收留朱慈炤,尽管这样做风险很大,但王乡绅觉得天下之大,藏下一个人是不成问题的,他给朱慈炤改名为王士元,当成自己儿子抚养。

朱慈炤的生活终于安定下来,但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王乡绅病故,王家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又觉得他不是自家人,养着没用,就把他赶出了家门。

可怜的朱慈炤只好继续流浪,不得已当了和尚(这倒是跟朱元璋有几分相似)。

不过朱慈炤的运气着实不错,他又偶遇一个姓胡的乡绅,这个胡乡绅是识人爱才之人,他见朱慈炤眉目清秀,气质不俗,满腹诗书经纶,精通音律棋艺,绝对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当一个和尚太可惜,于是力劝朱慈焕还俗,还倒贴把自己闺女嫁给他。

命运多舛的朱慈炤终于真正安定下来,接下来的时光里,他娶妻生子,以教书维持生计,日子过的虽不富裕,却也是安居乐业。几十年后,朱慈炤已经成为七十多岁的老人,儿孙满堂,无忧无虑,享受着天伦之乐。

神秘的朱三太子

不过,多少年来,朱慈炤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真实身份,也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从未向任何人提起过。到晚年时,朱慈炤听说仁慈的大清康熙皇帝曾多次拜谒明孝陵,甚至要面向全国查访明朝皇室后裔,让其管理明孝陵,朱慈炤依然不敢公开自己的身份。

如果一切如旧,朱慈炤将会默默无闻地走完自己的一生。

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朱慈炤犯下了一个错误,这个错误毁了他的全家。

清军入关后的统治并不稳固,无论顺治还是康熙年间,全国各地“反清复明”的斗争此起彼伏,连绵不绝,光是打着“朱三太子”旗号造反的,就不下十几起。

朱三太子到底是谁?据历史学家考证,真实的朱三太子就是朱慈炤,因为他流落民间,不知死活,下落不明,所以很多反抗势力就称其为“朱三太子”,打着他的旗号反清复明,实际上这些人并不知道朱慈炤的真实下落,清廷也不知道。

但“朱三太子”到底是否活着,如果活着人在哪里,没有人知道,只知道很多人都打这“朱三太子”的旗号起兵造反,甚至还发生过别人冒充“朱三太子”的案件。康熙对这个幽灵般的“朱三太子”恨之入骨,恨不得将之千刀万剐, 却为了粉饰自己,把自己打扮成千年难得一见的“明君大帝”,实际上早就想把明朝皇室后裔一网打尽。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的一天,朱慈炤和一名老友喝酒,酒喝多了,两人的话开始多了起来。在酒精的刺激下,一向守口如瓶的朱慈炤竟向老友透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世。

老友也不是傻瓜,不肯相信朱慈炤的话:你说是就是,我还说是秦始皇的后人呢!

朱慈炤着急了,为了说服对方,他把自己的经历一五一十讲了出来,对方才相信。

朱慈炤被康熙灭门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朱慈炤自曝身世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康熙的耳朵里,让康熙大为振奋:好你个朱三太子,我找你找的好苦!你让我睡不好觉,我让你不得好死!

很快,大批官兵赶往朱慈炤家中,把朱慈炤及其“一妻二女三女一媳”抓捕答案。

朱慈炤父子被押解到京城后,清廷对其进行审讯,朱慈炤承认了自己皇子身份,却不承认自己谋反,他说自己要是想造反肯定会趁年轻时,全国局势不稳就起兵造反,现在自己都七十五岁,眼看活不了多长时间,也没多少人支持,怎么可能造反?
审讯的清廷官员也觉得有理,便向康熙作了汇报。

这个时候的康熙终于揭下自己伪善的面具,他之前多次拜谒明孝陵,对明太祖又是三跪九叩,又是亲笔题词“治隆唐宋”,不过是为了邀买人心。面对白发苍苍的“朱三太子”,康熙没有一丝怜悯之心,下令朱慈炤及其全家凌迟处死,女子都没放过。

就这样,崇祯皇帝最后的子孙被杀,反清复明势力彻底失去了精神旗帜。

康熙对历史的篡改

康熙不仅将朱三太子满门抄斩,还指示史官篡改历史,故意混淆了朱三太子的身份。

朱三太子明明是皇四子朱慈炤,可《清实录》却记载说“朱三供伊系崇祯第四子。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四年身故。”也就是说,清廷对外宣称崇祯皇四子在明亡前就死了,你这个皇四子一定是假冒的!杀了你全家是应该的,是为了给明朝皇室正名!

然而,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谎言,清朝官修的《明史》中就露出了破绽。

《明史》记载:“永王慈炤,庄烈帝第四子。崇祯十五年三月封永王。贼陷京师,不知所终。悼灵王慈焕,庄烈帝第五子。生五岁而病,遂薨。“

很明显,真正死的是皇五子朱慈焕,皇四子朱慈炤“贼陷京师,不知所终”,其下落不明恰好与朱三太子经历相似。《明史》是在乾隆年间成书,它的记载无意中戳穿了《清实录》中“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四年身故”的谎言。

康熙之所以混淆视听,对外宣称朱三太子是假冒的皇子,目的是为了打倒反清复明势力的精神旗帜。试想,如果康熙承认皇四子朱慈炤是真的朱三太子,再把他满门抄斩,岂不是让反清复明势力和全国百姓更加痛恨自己?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8

康熙表面仁义,甚至在其去世后还被尊称为圣祖仁皇帝,可在许多事情上,他当真配不上一个“仁”字。

1708年,康熙抓住一位七十五岁的老人,并马上将其满门抄斩。康熙为何要对这位无辜老者下如此重手呢?

因为他不是一般人,而是崇祯的皇子——朱慈焕

明朝灭亡时,朱慈焕12岁,侥幸活了过来。后来,朱慈焕到一王姓士绅家乞讨。士绅见其气质不凡,就详细询问其生世,朱慈焕透露自己的皇子身份。

姓王的士绅是明朝官员,也算受过“明”恩,看到皇子如此落魄,有点于心不忍。于是,士绅就冒着风险收留了他,还将其改名为王士元,倒着念就是“原来是王爷”。

王士绅去世后,王家不愿继续收留朱慈焕。没办法,他只好再次流浪,到浙江后当了和尚。后来有一位姓胡的乡绅,非常赏识其才华,劝朱慈焕还俗,还将女儿嫁给他。

成家后的朱慈焕以教书为业,还经常给地方士绅打秋风来维持生计。他一辈子小心谨慎,虽然比较劳累,但也活到古稀之年,还有一妻一妾、六子三女一个孙子的大家庭。

随着天下的稳定,康熙也刻意表现自己的大度,数次参拜明孝陵,还对外宣称要寻访明朝后裔,给其官职。

朱慈焕虽然没去领这个“奖”,但心想终于可以松口气,所以,有一次在于好朋友聊天的过程中,说出自己的身世秘密。只能说他太天真了,很快,消息就开始向外传播。

康熙四十五年,天地会的总舵主,浙江大岚山的一念和尚利用这个消息,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反清复明,结果失败。这事就牵扯出朱慈焕,当时他在山东蓬莱,于康熙四十七年被捕。

朱慈焕被押送到杭州后,在审讯中为自己辩解:

“吾数十年来改易姓名,冀避祸耳……吾今年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须发皆白,乃不反于三晋变乱之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谋反者,必占据城池,积草屯粮,招军买马,打造盔甲,吾曾有一于此乎?”

应该说,不管是从行为动机还是精力、实力上看,朱慈焕都没有谋反的可能。他并未犯罪,康熙却强词夺理,“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

朱三太子案

清朝初年,许多人打着故国旗号,接着“朱三太子”的名义,起兵反抗朝廷。康熙年间,各地爆发十几起“朱三太子”案,比较有名的是杨起隆起义,甚至连吴三桂反清的檄文中也提及要拥立前明“三太子”。

很显然,“朱三太子”已经成了对付清朝的一面旗帜,具有极强的号召力。

康熙并不害怕真正的朱三太子,真正让他如鲠在喉的是“朱三太子”这面旗帜背后的影响力,会威胁到大清江山。虽然每次都能抓获“伪朱三太子”,可真正的朱三太子一直没有出现。等到朱慈焕被逮捕,康熙彻底抛弃仁义的面具。

康熙是一位帝王,不管表面多么仁义,内心的出发点都是维护自己的江山社稷以及权威。杀了朱慈焕,康熙心里的石头才算落地。

9

这个70多岁的可怜老汉就是朱元璋的后代,农民出身的朱元璋放过牛、要过饭、当过和尚、参加农民起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建立了大明王朝,这个王朝最终没有逃过灭亡的命运。

崇祯末年民不聊生,李自成带领农民起义大军揭竿而起,建立大顺政权,逼死明朝皇帝他取而代之。

明亡三皇子逃散

随着李自成进北京,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崇祯皇帝看到大明难逃亡国的命运,他下诏命后宫嫔妃以自杀结束命运,他疯狂亲手砍杀自己的两位公主,又命贴身太监小毛子带三位皇子(崇祯一共七个儿子,二、六、七都死了)出逃,此时崇祯的大儿子朱慈烺16岁已被封太子,老三朱慈炯14岁,老四朱慈焕10岁。崇祯希望儿子们能重新振兴大明。崇祯跟太监王承恩逃到煤山,自缢而死。三毛子把崇祯的三个孩子打扮成贫民家的小孩,一路逃亡,后来被李自成捉住,“自成命太子同坐饮食,太子不食,送刘宗敏营护视之”

70岁老汉不是太子朱慈烺,因为朱慈烺被处死了

1644年已降清的吴三桂与清军联手夹击李自成。李自成大败而逃,在逃亡中被杀。他仅仅当了42天的皇帝,大顺政权宣告结束。崇祯的三个孩子在兵荒马乱中逃跑,太子朱慈烺也许是吃不了苦头,就投奔了自己的外公周奎,在这里还见到被父亲砍去胳膊的妹妹长平公主,二人抱头痛哭。朱慈烺的舅舅怕引火烧身,就劝朱慈烺的外公把太子送走,可怜的朱慈烺被外公出卖,落入摄政王多尔衮手中,多尔衮考虑到自身利益,作为国家新主人一方面得安抚民心,厚待明朝遗骨及官员,另一方面绝不会让统一中原的拦路虎存留。明朝“皇子”是个矛盾的存在,留着就是给复明人士留有希望,灭掉会失民心,他就找了个不失民心的借口灭之。

他想了个妙计,政治手段可谓高明、变态!他暗示太子的外公周奎和舅舅周绎指认太子是假的。天真的太子胞妹长平公主哭着说,他是真太子!结果被她外公一巴掌乎到脸上,闭口不敢言。所有的太监和大臣谁如果说是真的,就立刻被处死,一连死了约20多人,再无人敢承认朱慈烺是真太子。然后多尔衮以朱慈烺假冒太子的罪名处死了他。参考《石匮书后集》和《甲申传信录》。

70岁老汉不是三皇子朱慈炯,因为他不知所踪。只要是崇祯子孙清廷会让他们必死无疑。

清朝侦破民间多次借助“朱三太子”谋反案件。

康熙18年,抓获一帮草寇,他们供出一个叫朱慈炯的还俗的和尚。经审问可能是真的三皇子朱慈炯,康熙说“彼时朱慈炯年甚小,必不能逸出,今安得尚存?大约是假。”结果朱慈炯被以假冒皇子之名杀掉了。

参考《八旗通志》《清圣祖仁皇帝实录》

70岁老汉是崇祯五皇子朱慈焕,他被凌迟处死

朱慈焕与两个哥哥逃命失散后,一位明朝将领保护着他逃到河南,他隐姓埋名战战兢兢地在河南种了一年地,因为清政府到处抓捕流贼,他怕身份暴露不敢就留,又开始逃亡,他逃到安徽凤阳,偶遇明朝的一个姓王的七品官员,明朝对这位官员有恩,他见到故国皇帝的后代,老泪纵横,义无反顾地收养了他,出于保护让朱慈焕跟自己姓,叫王士元。王老头去世后朱慈焕又开始亡命天涯。

当他来到浙江时遇到明朝忠心臣子胡大人。这名胡大人对明朝忠心耿耿,他将自己的爱女嫁给朱慈焕,还给朱慈焕找了个教书的工作。就这样朱慈焕过上了平凡人的生活,有了9个孩子,6子3女,家庭幸福美满。

他遵循祖制按照朱元璋留给子孙的辈分排名表给子女起名,这下出大事了,他暴露了身份。他给儿子取名时以“和”字排辈,最后一字都为带有土部的怪字,一位叫念一的和尚在浙东起义时便打着他的旗号反清复明,导致他全家遭受了灭顶之灾。

事发妻女6人均上吊自尽。朝廷严审他,朱慈焕虽然说明自己没有造反,但是他承认了自己是明朝皇子,尽管他已是75岁高龄,须发皆白。康熙还是按照历来的老套路给朱慈焕来个罪名“假冒皇子”。他唤明朝老太监来指认,都说不认识。当然不认识了,太监们见他时他才10岁,65年过去了,如果太监认识他才怪,就是认识也不可能说认识,谁说谁死。朝廷杀心已定,一切都是伪装,朱慈焕被凌迟处死,3子1孙被斩首。

一个75岁手无寸铁的老者要入土的人了,他还能咋滴?他要过饭、种过田、教过书。一生逃亡四处躲藏,只为活命,并无非分之想,就因为是明朝皇子,就要眼看着子孙被处死,最后自己还要一刀刀被凌迟,太悲惨了。崇祯皇帝的所有子孙被灭绝。

参考《鸡林旧闻录》和《清圣祖仁宗实录》

10

康熙皇帝一直是一个狠人,8岁登基,14岁亲政,16岁诛权臣鳌拜,旋即平定三藩,他不狠,屁股便坐不稳。

所以,虽然康熙皇帝的谥号是“仁皇帝”,但是,他所谓的“仁”是用狠铸造的。

他为了巩固爱新觉罗家的江山,兴起了文字狱,此后清朝的皇帝也依葫芦画瓢,凭着文字狱这一计狠招,几乎打断了读书人的骨头,将活跃的思想文化锁进了囚笼之中。

他为了让爱新觉罗家的江山不会受到别人的威胁,为了让人不敢觊觎爱新觉罗家的江山,他从不吝啬自己手里的刀,也从不介意自己手里的刀染上多少人的血。

不过,康熙皇帝作为满清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江山已经坐的很稳了,只是所谓的“反清复明”的组织从没有断过,对于清朝来说,最有威胁实际上是隐藏在暗处的朱家后代,尤其是皇室的直系后裔。

朱家皇室的直系后裔,从一开始便具有让人不可忽视的政治价值,所以也能够成为有心人口中为反对清朝而呼喊的“政治口号”。

康熙皇帝所得到的评价虽然很高,被抬到了“千古一帝”的高度,手段也颇为厉害,可是,他在心中也仍然在为朱家皇室的直系后裔的存在而感到烦扰,只要他们存在一日,对爱新觉罗家的江山的威胁便不会消失,只有让他们消失了,威胁也才会消失。

可是,他们始终隐藏在暗处,康熙自己也在想,应该如何引他们出来?

最后,康熙确实想到了一个作用缓慢却很稳妥的办法——“钓鱼”,抛出鱼饵,将他们从暗处钓出来。

康熙为朱家皇室的直系后裔准备了什么鱼饵呢?

他的第一个鱼饵是在孝陵上作文章,即拜谒孝陵,用的是三跪九叩之礼。

一个清朝的皇帝去跪拜一个明朝的开国皇帝,是在散发一个政治信号——他是一个好皇帝,会对百姓好,也不会再去为难朱家后人。

他的这个鱼饵一抛便是几十年,他为了让这个鱼饵起作用,每次南巡经过南京之时,必定会去孝陵跪拜朱元璋。

虽然这个鱼饵没有钓到他想要钓的鱼,但也确确实实让隐藏在民间的朱家后人放松了警惕,放下了对清朝的戒心。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皇帝抛出了第二个鱼饵。

这一年,他在祭拜完了孝陵之后,突然说了句:明孝陵没有一个朱家后人管理祭祀之事也不是个事呀,不如这样,派人去找一个朱家皇室的后裔,朕封他一个官职,让他掌管孝陵的祭祀之事。

这便是他所抛出的第二个鱼饵了,用祭祀孝陵一事钓出朱家的皇室后裔,即便到时候不能够直接杀了,也能控制住他。

他的第二个鱼饵一出,别说,还真有人心动了,毕竟曾经是享受着荣华富贵的皇亲国戚,明朝一亡,却成了东躲西藏的老鼠,谁不想站在阳光下呼吸?

这条差一点被钓出来的“肥鱼”,便是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儿子朱慈焕。

不过,朱慈焕虽然没有被钓出来,但是最终还是被康熙皇帝给砍了头,全家亦被诛,没有一人逃脱。

朱由检在去煤山上吊之前,让人带着朱慈焕逃出了皇宫,朱慈焕虽然因此逃过了一劫,却也从此过起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经被一个王姓的明朝官员收留,为了保护他,这个王姓乡绅又特意让他改名为王士元。

朱慈焕在王家过了几年安稳的生活,可惜王姓乡绅一死,他便被王家人给赶出了门。

后来,他在流落之中学起了自己的老祖宗,干脆一划拉剃了光头,当起了和尚。他当了和尚没多久,却被浙江余姚的一个胡姓乡绅给看上了,冲他说了句:你这么年轻,这么有才华,不如还俗,当我的女婿!

朱慈焕也很想像普通人一般过幸福安定的生活,所以想了想,他便同意了胡姓乡绅的条件,娶了胡家的女儿,成了一个教书先生。

只是他的好景仍然不长,胡姓乡绅去世后,不会经营的朱慈焕将生活过得苦巴巴的,东借一点西挪一点,凑合着过。他虽然也会感到心累,但是儿孙满堂也会让他感到满足和充实。

时间一晃便到了1708年,此时的朱慈焕已经76岁,康熙皇帝也已经55岁。

朱慈焕过了几十年的安稳生活,又见到了康熙皇帝的所作所为,实际上早已经放下了戒心,当然,他自己也没有什么雄心壮志,他虽然怀念过少年时的富贵生活,却也没想过复国的事。

但是,人老了便总是喜欢回忆过去,回忆倒也无妨,可是坏便坏在朱慈焕是在喝醉酒了之后回忆,然后一股脑地将自己的身世说了出来,结果听他说牢骚话的朋友也不是个嘴巴紧的人,听完之后又说给了别人听。

后来,一个总想着推翻清朝的人听说了朱慈焕的事,也没跟朱慈焕商量,直接便打着他的旗号扯起了反清的旗帜。

这么一来,朱慈焕便彻底暴露了,再也没有办法隐藏在暗处了,他能怎么办?只能拖家带口逃命。

可是,朱慈焕最终还是被抓了。

康熙皇帝看着朱慈焕,问:你想复国?

朱慈焕说:我隐姓埋名逃了几十年,如今已经76岁了,说话都觉得费劲,更何况我拿什么去反清复国?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要地没地,复个屁的国。

康熙点了点头:哦。

康熙也知道朱慈焕不可能反清,可是,他抛出鱼饵几十年,好不容易钓到了朱慈焕这条鱼,甭管朱慈焕有没有反清复国的心,宰鸡骇猴的事终究还是要做的。

于是,朱慈焕被判处死刑,他的妻儿也没有逃过康熙皇帝的刀,虽然他逃了几十年,也已经一只脚踏入棺材了,可他始终是朱由检的儿子,所以他只能去死。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