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君者,昏庸无道,臣必失礼,仪,廉,耻,亡国之相也。

纲常紊乱,民情沸腾,怨声载道,失天下之兆也。

最佳贡献者
2

轩辕黄帝以“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建邦立国,故而,若是丧失“礼、义、廉、耻”,邦无道,国则亡。

天下者,王道仁政是也,倘人心不古,“仁义之道”丧失,天下则亡。

3

国,是执政党掌握的政权。天下,是老百姓生存的天地。政权不停的更替,天下从来不变。所以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不是国家兴亡!

4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大学者,他所指的亡国是封建王朝更替,亡天下是民族文化道统更迭。

《日知录》卷十三《正始》一条说: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实际上是在说,明朝亡于李自成,只是易姓改号,是亡国,关乎肉食者的利益。尔后八旗入关,剃发改制,是亡天下,关乎社会每一个人的生存,即使卑贱的匹夫也要奋起反抗。

按照现代语境来说,“国”是政治学概念,它涉及具有行政和管理权力的主政者的执政能力、合法性等问题。在古代,政权的行使者无疑是君主及其官僚集团,而非老百姓。

“天下”则是社会学概念,它涉及社会文化主体性和秩序合理性等问题,强调道德和伦理层面的秩序,强调维护文化、伦理、秩序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其很高远的立足点。后梁启超把这句话稍作改动,写作“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实属篡改本意了,但救亡图存,时局需要,有其历史客观性,也不应责难。

如今,我们知道国家与天下之分,也就可以了。

5

儒家还存在吗?谁是!?孔夫子?二千年前?五四运动批过?文革批过?早过时了吧?

6

个人认为,解答这个问题是要明白:

核心思路

什么是儒家所讲的“国”,什么是儒家所讲的“天下”。

搞清楚了,反过来,当此二者不复存在,即是亡,亡即覆灭。


一、儒家所讲的国

1.儒家的发展和国产生的背景

儒家,本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由孔子创立,后来在其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备完整体系的儒家思想的阶层。

儒家,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受到重创,又在汉武帝时期,在董仲舒的主张下,得到前所未有的尊崇地位,史称: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经过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继承与发展,儒家思想始终是主流思想,儒家文化也是主流文化。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家国概念,主要体现在“大一统”和建立在礼乐制度之上的“君臣父子”。

2.儒家的国和家是紧密联系的

儒家所讲的国一定是建立在家的基础上,二者的关系紧密相连,缺一不可。

儒家主张“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是家与国在结构方面的共通性,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与“国”连在一起。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国才有家,无国,家焉不复。

3.家国存续的基础

在千百年来,儒家思想形成了以

“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人在这样的思想建设下,为家,为国,不断前赴后继贡献力量。

这套思想即成为家国存续的基础。

小结:儒家所讲的国,即是每一位国民,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忠君爱国,受儒家教化,维持大一统的国。

  • 反之,臣民背离儒家思想,不受儒家教化,背离家国,儒家思想失去作用,国家陷入混乱,甚至被颠覆,就是儒家所谓的亡国。

二、儒家所讲的天下

1.儒家天下的概念

天下在汉语词语中的含义,一般来说,是一种对时空的描述。

儒家天下的概念在地域方面,主要是指“普天之下”,是包含中国和中国以外区域的总称。

古语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即是君,君也是国,这其实还是建立在国的基础之上,要比国的概念更高一层。

儒家天下的概念在人成就方面,是个人实践自我价值的最高领域。

通俗来说:

家和国存在时,人可以依附家国施展抱负。

若家和国不在时,人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思想,在广大的天下领域新建家和国。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会说,天下之大,终有容身之处。

2.个人与天下的关系(平天下的基础)

儒家经典《大学》对个人和天下的关系有精彩的阐述: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从这段关系中,可以看出:

平天下的根源在于人,在于一个有抱负、诚心诚意、为国为家的人。

换句话说,只要天下有这样的人,天下就指日可待。

小结:儒家所讲的天下,是有为了天下而不断努力奋斗的个人,这种人的奋斗不仅关乎家和国的存续,乃至影响天下的未来。

  • 反之,如果世上没有一个人愿意诚心诚意为家为国,也没有抱负去建立一个有秩序的、文明的天下,那么天下就覆灭了,就是儒家所谓的亡天下。

题外话:

以我之见,亡国与亡天下在今后并不存在。我们泱泱大国仁人志士无数,一代又一代前赴后继,即便有不努力、不关心的人存在,也是少数。

绝大多数人都懂得“覆巢之下无完卵”的道理,不会眼睁睁看着世道变坏。所以,世间还是好人多,相信自己,相信彼此,也相信天下。

7

提问者这么提问就已经暗含了将亡国和亡天下区分开的意思。那来历史上是谁首先提出亡国和亡天下是有区别的呢?是明清之际的一位进步思想家,顾炎武。

我们先来看顾炎武的原话,他在《日知录·卷十三·正始》一条说:“有亡国专,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他认为亡国和亡天下是不同的。亡国只是一家一姓的的变更也就是封建王朝的更替,而亡天下是民族的灭亡。这里重点强调了民族文化的灭亡,仁义充塞,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则是民族文化灭亡的表现。顾炎武除了提出亡天下,还提出了“保天下”即包围本民族及其文化,是每个人应有的责任。“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人将顾炎武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字。

顾炎武坚信如果让满清入主中原,汉民族失去统治地位,那将汉民族失去自己的民族文化,进而灭族。因此他提出亡天下和保天下的概念和他想要反清复明有着莫大的关系。

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本民族文化的特色,那就可以说他已经灭亡了,不管他这个民族的人是不是还活着。比如北魏时期的孝武帝,他在本民族大力推行汉化,最终是鲜卑族融入到了汉民族当中。不管还有没有鲜卑族人血统,鲜卑族就已经灭亡了。再比如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在占领区禁止教授汉语、派出老师教授日语,学习日本文化,也是抱着要从文化上灭绝中华的想法。不过他有些自不量力,失败了。

如今,有不少的青少年,爱看美漫,其实这美漫也是美国的文化输出。笔者也有看过一些漫威英雄的电影,里面很明显的充斥着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观,而对笔者这种深受集体主义价值观影响的人来说,就不是很理解为什么要把拯救世界的任务交给个人,或者是一个队伍。当然如果是为了看个特效,看个舒服,那自然是无所谓的。

还有《阴阳师》(网易制作的游戏),起先笔者在看到这个游戏的时候,还以为是那个日本公司做的游戏,结果万万没想到是中国的网易制作的,当然笔者不是要去抨击说网易为什么不从本民族文化吸取灵感来做游戏,只是希望我们能更看重中国自己的民族的文化,挖掘本民族文化的亮点。特别是当今中国正走向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上,就更应该从本民族文化入手,树立起文化自信。

补充:亡国首次出现在西汉戴圣编知撰的《礼记·檀弓下》::“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闻之,亡国恒於斯道,得国恒於斯”。

8

儒家嘴,真会讲。

做起来,祸国民。

儒家事,只对外。

对我们,是伤害。

论儒家,和平时。

对现在,要亡国。

9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提出了仁政爱民的儒家思想。并为实现这一理想确定了一系列行为规范。可以具体表述为: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这一思想发展到战国时的孟子,已是第五代。主要是主张国君要以博爱之心推行仁政,但在那样的大争之世,想要国君爱自己一样去爱天下人,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那么主张儒家思想的人心里,亡国亡天下是什么概念?这要从中国更早的夏商周时说起。

周武王取得天下后,推行封邦建国的分封制,分给自己的子孙后代一部分土地,人口,让他们替王上去管理天下。这些封土就是最初意义上的国或邦。《说文解字》上有解,“国”,邦也,封土大的叫邦,小的是国。所以有土地、有人口、还有统治者,这就是国的概念。亡国,那就是分封的土地、人口、政权都不是自己的了,政权改朝换代,更名易姓成了别的人,这是亡国。

早期的生活在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人还没经过汉朝,不能叫汉族,叫华夏族。华夏族那时还是农耕文化,人们对自然界是敬畏的,认为上天主宰风调雨顺,天子其实是人格化的自然界,被认为是宇宙最高主宰,世间万物都是天地孕育的后代,天为父,所以说“皇天”,地为母,所以叫“后土”。因此,凡人都是天的儿子。按照宗法制度来说,只有嫡长子才有权力继承父亲的遗产,因此天子就是天的嫡传子孙。

周武王的子孙称天子,以自我为中心立为中国,《周礼?注》说“大曰邦,小曰国”,周围的诸侯封土和比华夏族落后的少数民族政权都叫邦国,朝贡和服从天子。所以周天子有万邦来朝的威仪,说起天下一词也指天子管辖的所有土地、人口及政治体制,天下扩展了邦国的界限,变成一个更广泛的地理概念。《左传》、《国语》等史籍开始有了“天下”一词。

再说说亡天下,意思就是以华夏为主的多民族大一统的国家政权上至天子,下到黎民,包括赖以生存的土地啥都没了,非我族类占有一切,遭受灭种、灭族,这才是真的亡天下。就像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德国灭亡波兰,斯拉夫人为主的民族被日耳曼人统治这就是典型亡天下的例子。

最后总结,亡国,什么都还在;亡天下,灭族、灭种,非我族类。

小鱼读史,请关注我,为我点赞加油!

10

区别很简单,如果继续以儒家思想作为主流价值取向为区别。如果一个新朝以儒家思想作为社会主流价值取向,那么前朝的完蛋就是亡国;反之,则是亡天下。

这套是明遗民提出来的,其目的就是要汉人造清朝的反,因为清朝皇帝是满洲人。但是实际上清朝入关后立即以儒家思想作为主流价值取向,大体沿用了明朝的制度,虽然进行了一番优化。所以这群明遗民除了死的早的对清朝的态度逗有所软化,并逐渐接受了清朝的统治,比如说清初三先生里死的晚的顾炎武和黄宗羲就是典型代表,这两位对清朝的称呼后来都变成了国朝、我朝,尤其是黄宗羲还称赞康熙为圣天子,还说康熙的统治是五百年名世。而且这两位还派自己的学生去给清朝做事,比如万斯同、徐乾学。

《清初遗民社会》

黄宗羲还自比伯夷、叔齐,把康熙比作周武王,他认为朝廷征聘其子是伯夷、叔齐把后代托付给姜子牙。

这两位还算好点,因为康熙亲政以后对知识分子采取怀柔的态度,所以大量明遗民放弃了对明朝的守节,成了康熙的臣子,这也是十分讽刺。

毕竟康熙这个鞑子皇帝也不坏嘛,因为康熙亲政之后宽文网,对于明遗民的辱骂也不以为意,王夫之等人把康熙当畜生写康熙也没去迫害他们。话说这不是宽容,这是纵容,换在别的王朝早给丫宰了。

对于老百姓来说,大家的反应基本上就是关我屁事。因为谁当皇帝老百姓都要交皇粮国税,都是最底层的苦哈哈。而且康熙这个鞑子皇帝总体还不错,对老百姓的压迫多少能少点,还推出了惠民的政策。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康熙评传》

跟朱家吃人饭不干人事的肥猪们相比,还是鞑子皇帝能干人事。因为老百姓都是很朴实的,谁对百姓好,老百姓就会安居乐业。谁吃人饭不干人事,老百姓就会把丫的推翻。

全文完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