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一更历史!

1684年农历十二月初二,康熙帝为了表示对前明以及朱元璋的敬意,他从甬道旁前行,还在朱元璋墓前进行了“三跪九叩”之礼,康熙帝对前明的敬意,让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那很多人就疑惑,作为大清皇帝的康熙,为何要在前明开国皇帝墓前行跪拜之礼呢?

首先,根据当时的文化传统,清朝人在面对逝者时,总会怀着一颗敬畏的心理,在死者为尊的社会风气中,对死者进行叩拜,并没有什么不合理之处。康熙作为皇帝,对明朝开国皇帝进行叩拜也是很合理的,这更加显示出了康熙帝的圣明之处。

其次在行礼时会对当时的汉人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在清朝刚建立时,民心是不稳定的。尤其汉人当中,对大明朝的思念比较深,康熙并不是真正的想表达自己对朱元璋的敬意,而是通过这种方式使社会矛盾得到一定的缓解,并为自己树立一个圣君明君的形象。在以后的几次祭拜中,其实康熙帝并没有行如此大礼。

康熙帝在这次向朱元璋行大礼时举办得非常隆重,而且也请了很多朝廷大员一起参加,这些大臣中必然少不了一些汉人,场外还有许多的汉人围观群众。康熙帝的这次祭拜,也暗指出了自己是大明的继承者,向大明开国皇帝祭拜,也是为了向汉人证明自己对汉人的尊重,并让汉人对清朝进行归顺,从而能维护好自己的统治。

这次祭拜并不是简单的对朱元璋进行祭拜,而是在于吸引汉人的眼光。康熙想利用这种方式,向明朝的旧百姓来证明自己是个圣君,而不是个昏君。同时也希望汉人们在自己的统治下变得更好,生活水平能够得到提高,可以使社会矛盾得到缓解,满族人和汉族人应该亲为一家。

而且在古代行跪拜之礼一般是跪皇帝或者跪家族长辈,康熙对大明开国皇帝的跪拜,也证明了康熙帝向百姓传输一个道理,康熙帝看待朱元璋就像看待长辈一样,而他和汉人也实际上为一家人。

在他第一次前往祭拜朱元璋的时候,他走的是百官们所走的甬道,而并没有走皇帝专用的道路,以此来向汉人展示自己的地位没有朱元璋的高,从而得到汉人们支持新朝的心,也就是在下意识的告诉汉人,自己对在对待明朝皇帝时就行了此大礼,那在对待百姓上也会很不错的。

所以综合两点原因,一是为了表示对朱元璋的敬重,二是为了自己更好地统治天下,做给百姓看。

康熙也确实有很高的胸怀气魄,也向天下人诠释自己也有像朱元璋一样的雄才大略,立志将大清治理的更好,也在一定程度上看的出康熙帝对于朱元璋的敬重与赞赏。

最佳贡献者
2

看到这个问题:我觉得怪怪的!从历史上康熙不可能给朱元璋下跪。犯大忌,康熙皇帝跪天,跪地,跪祖宗,跪神灵。跪错地方也跪不到明太祖朱元璋脚下。

3

在南京明孝陵,游人会发现朱元璋墓前有一座石碑,石碑上有四个大字:

“治隆唐宋!”

这块碑可不是朱元璋的后人所立,也不是我们现代人所立,而是取代明朝的清朝皇帝所立,他就是康熙帝。

治隆唐宋,顾名思义,就是说朱元璋治理明朝的丰功伟绩,不在唐宋之下,甚至于胜过了唐宋。

其实不仅仅给朱元璋立碑,康熙帝甚至于六次至南京明孝陵,每次在朱元璋的墓前三跪九叩,相当低姿态,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一、

康熙帝作为清朝的第四位皇帝,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清朝也是在他的手中发扬光大。除三藩、战沙俄、收台湾、三征噶尔丹,使得清朝的疆域达到了最大,周边小国也纷纷纳贡。

康熙帝的庙号是圣祖,正所谓“祖有功而宗有德”,一般能用“祖”来称呼的皇帝都是开国皇帝。而守成的皇帝,有德的可以称“宗”,即使是英勇神武的李世民,也只能用唐太宗来称呼。

清朝有三位皇帝用“祖”来称呼,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顺治、清圣祖康熙。原因也很好理解,努尔哈赤是清朝(后金)开国皇帝,顺治帝是清朝入关的第一位皇帝,康熙帝则是开疆扩土并稳定下来的皇帝。当然,并不是说头几位皇帝都能称“祖”,这中间的皇太极,就仅混上一个清太宗称号。

而放眼到明朝,也有两位皇帝称“祖”,分别是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但朱棣其实一开始的庙号也不是“祖”,而是明太宗,是后来的嘉靖皇帝给改成了明成祖。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嘉靖帝的皇位不是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而是从堂兄弟那里继承。他是小宗入承大宗,而朱棣即位的情况跟他有相同点,也不是正常即位,所以为了体现自己即位的合法性,嘉靖帝给朱棣抬高到了“祖”的地位。

理解了什么样的皇帝可以称“祖”,对我们后面理解康熙帝祭拜朱元璋的行为,就比较容易了。

二、

康熙帝在位期间,一共有六次南下祭拜明孝陵,朱元璋墓,在《清圣祖实录》中记载第三次祭拜的情况:

“明朝洪武乃创业之祖,朕两次南巡俱举祀典,亲往奠酒,今朕临幸,当再亲祭。”

而且康熙帝行的不是普通的礼仪,而是以祭拜帝王的形式行礼:

“上由甬道旁行,谕扈从诸臣皆于门外下马。上行三跪九叩头礼,诣宝城前行三献礼。”

那么康熙帝作为清朝的皇帝,为什么要六次祭拜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呢?

既然清朝已经入主了中原,就成为了中原王朝,而作为中原王朝最重要的一条政治主导,那就是大一统。最早提出大一统思想的,是儒家经典著作《春秋公羊传》,而欧阳修著的《正统论》,其开篇就解释了:

“君子大居正”、“王者大一统。”

这种大一统,并不仅仅是疆土上的统一,更是臣民内心认同的统一,这才是康熙帝一生所追寻的方向。

虽然清朝的疆域,已远超过了汉、唐、宋、明等中央王朝,但关于正统之争,却为历代之最。所以,自从清朝入关之后,历任皇帝,不管是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还是乾隆帝。都是拼尽全力,亲自出马,就为了向世人证明,大清朝是正统王朝,并非侵略者。

三、

有了这两个前提,我们就能理解康熙帝为什么要祭拜朱元璋了:

首先,朱元璋是明太祖,作为明朝开国皇帝,可谓是历经万难,打下了这片江山。康熙帝自小没少读史书,对朱元璋必然是充满着崇拜的,也明白打天下的不易,当然也认同朱元璋的执政理念。

虽然康熙帝祭拜的行为,存在明显的作秀成分,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其自愿的成分在内。朱元璋在人们的心中是至高无上的,在康熙帝的心中自然也不会太差,他的人格魅力多少也会吸引到康熙帝,祭拜自己的偶像,无可厚非。

其次,康熙帝此举就是要表明,大清是正统王朝,是继承了明朝国统的,其实不仅他这样做,当初清军入关的时候统治者就已经开始了。

当初多尔衮带兵进了北京城,就说了:

“国家之抚定燕都,乃得之于闯贼,非取之于明朝。”

为了表明自己是正统,他们还给崇祯帝发丧,打着替崇祯帝报仇的口号进军李自成,还保护了明十三陵。

但是随着天下安定,清廷的面具就摘掉了,为了让汉人绝对臣服,他们跑马圈地,把土地上的汉人赶走。还颁布了“剃头令”,宣传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来震慑汉人。甚至于直接屠城,“扬州十日”惨剧就此发生。

顺治帝时期这么一折腾,让清朝的正统地位受到很大的冲击,民间反清复明此起披伏,即使清廷大肆逮捕,甚至于发动“文字狱”,也无济于事。

在这种前提下,康熙帝的六次南巡就显得异常重要了,而六次南巡最重要的一环,便是祭拜朱元璋。

四、

由于康熙帝祭拜朱元璋采取的是低姿态,行的是三拜九叩大礼,瞬间就感动了南京城的百姓,甚至在《张文贞集》中留下了这样的字句:

“垂白之首,含哺之氓,罔不感仰圣仁,至于流涕。”

满清先是厚葬了崇祯帝,又打着替他报仇的旗帜干掉了李自成等起义军,最后夺得天下,当然得祭拜朱元璋啊。这种行为就会给世人以引导,清朝是继承明朝正统的,是延续明朝统治中原,以此来消除汉人心中的芥蒂,以达到满汉一家亲的目的。

其实康熙帝做的不仅如此,还包括满清学汉语,重用汉族大臣,开办儒学,设立明史馆,永不加赋等等,其目的都是为了表明自己是正统,以便于维护自己的统治。

但,如果大家以此就认为康熙帝是真心祭拜朱元璋,是真心把自己当成继承明朝正统,那就真大错特错了。

先不讲他利用完吴三桂等原明朝将领,又设计除之,单就看他对朱家后人的态度就能表明一切。

明朝崇祯皇帝的第五子朱慈焕,在民间,人们把崇祯帝第一子的太子成为悼皇帝,崇祯第二子又早夭,所以朱慈焕也被称为“朱三太子”。

当初京城被李自成攻破时,他只有十二岁,历经万难逃离京城,最终隐姓埋名多年。

而康熙帝一直以“仁德”自居,常年宣传满汉一家亲,一副童叟无欺的样子,甚至于在某次祭拜朱元璋陵墓后,讲:

“朕意欲访察明代后裔,授以职衔,俾其世守祀事。”

意思就是说,要找一个朱家的后代,来守墓,以表明自己对朱家已经释怀,彰显“仁德”。

五、

明眼人一看,这就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啊,朱慈焕能活到七十多岁,自然也不会傻到自投罗网。但人老了后,总是有倾诉的欲望,再加上当今皇帝这么“仁德”,于是某次酒后就跟一老友透露了真实身份。

一石激起千层浪,民间开始盛传“朱三太子”传说,还有个和尚假冒朱慈焕在大岚山起事。虽然朱慈焕到处躲藏,但还是被抓了,官兵来抓他的时候,他家里本来还有一妻二子三女一媳,但:

“皆投缳,六命俱尽。”

朱慈焕自我辩解:

“吾今年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须发皆白,乃不反于三晋变乱之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谋反者,必占据城池,积草屯粮,招军买马,打造盔甲,吾曾有一于此乎?”

而康熙帝本就是叶公好龙,好不容易引出条大龙,怎么可能会放过他。什么“仁德”自居,那都是忽悠傻子的,真正涉及到自家的王朝稳定,那都不叫什么:

“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朱之父子不可宥。”

如果康熙帝偷偷把朱慈焕杀了,也就罢了,他反而是定了朱慈焕凌迟处死,呜呼哀哉。

所以,康熙帝祭拜朱元璋的墓,作秀的成分更多,如果真遇到了后人,当然是杀之而后快。

倒是反观民国,对清廷那是相当仁慈,历朝历代能不流血换代的,还真只有这么一次,就这一点,袁世凯,算是一个伟人。

4

先说个题外话,有些人说康熙只是祭祀了一下明孝陵,烧个香鞠个躬,没有下跪,这个是不对的。康熙在明孝陵行跪拜礼在《康熙起居注》有比较明确的记载,比如康熙第一次南巡前往明孝陵拜谒:“巳时,上率内大臣、侍卫、部院官员往谒明太祖陵,于孝陵殿前行三跪九叩礼”。所以说不仅跪了,还磕了头。


那康熙作为一个清朝皇帝,为什么要给前朝皇帝磕头呢?这就要从清朝的“合法性”说起。至今都有很多人会说“清朝灭了明朝”。当然,如果你说的是南明小朝廷,那确实是清朝灭掉的。但北京的完整的明朝朝廷,则是由李自成攻破,导致了崇祯自缢煤山。我们传统的史家观点,也是把这一刻视为明朝的终结。所以,当李自成招降吴三桂不成,吴写信给清摄政王多尔衮时,多尔衮也就理所当然地打出为明朝报仇的旗号,浩浩荡荡入关,一举击溃李自成,夺下了北京。


就这样,清朝一下子站上了道德的制高点。甚至当时败退南京后的南明小朝廷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当时多尔衮曾写信招降名将史可法,史给多尔衮回信拒绝,但还是不得不在开头对清朝的“仗义相助”表示感谢。

(史可法复多尔衮书)

于是,我们就摸清了清朝的统治逻辑:因为明朝被李自成灭了,而清朝灭李自成为明朝报了仇,所以清朝拥有“大义”,理应继承明朝的正统,成为天下之主。至于南明小朝廷,清朝宣称,因为明朝被攻破北京后崇祯已经自缢,视为明朝已经灭亡,后面的南明弘光、隆武、永历等皇帝继承“不合法”。

所以,清朝皇帝并不像有些王朝灭了前朝那样视前朝为死敌,相反,清朝视明朝为“前辈”,自视为明朝“继承人”,认为自己统治的合法性来自明朝。所以康熙作为“后辈继承人”,向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跪拜也就没什么不可以了。

当然,另一方面,清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要统治庞大的汉人群体,要寻求民族认同感,向朱元璋跪拜,就是向汉族人示好。简简单单的跪拜,获得的好处就是不可胜数的了。

5

承认明朝的正统地位,同时表示清朝是一个合法的正统的政权。

在古代由于各朝各代都是用一个政策,即愚民政策,让底层的老百姓听话,反正无论上层社会怎么变,对下层来说也没有什么改变。

而且由于古代皇帝都会强调自己是”天子“乃是”上天之子“,那是天选出来的继承人,因此就有了所谓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说法。

就是让愚昧的老百姓知道,”皇帝“才是世界上最大的老板,你们就是好好种田就可以了。

康熙跪拜朱元璋的意思就是我大清是顺应天命,是朱氏皇族的继承人,这其实就是跟当初朱元璋称帝后,祭拜元朝一样的道理。

其次,除此以外,也是像天下的士族表明一个信号,那就是我大清朝会按照你们中原的规矩来统治,你们(士族)依旧是这片土地上的主人,只不过最大的主人从朱氏皇族换成了我爱新觉罗家族而已。

也正是因为康熙的这一举动,最终才使得清朝开始融入到中原的统治中来的,要不然他大清很有可能会步入元朝的下场,毕竟曾经的元朝人口可是有好几百万人,而他们满族人满打满算也就几十万而已。

连几百万人口的蒙古族都没统治个几十年,就都被掀翻了,他们几十万的满族人当然也是如履薄冰,所以康熙为了维持统治不得不这么做。

6

明孝陵坐落在南京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茅山西侧。在明孝陵的门外东侧立着一个石刻,刻着“治隆唐宋”四个金字,这四个大字是清朝康熙帝南巡谒明孝陵时所题,意为明太祖朱元璋治理国家的功绩胜过了唐宗、宋祖。在“治隆唐宋”的两侧则是乾隆皇帝题书的御碑。殿内的两块卧碑,东边一块刻康熙帝第一次谒陵纪事,西边一块刻记康熙帝第三次谒陵情形。

那么康熙作为清朝的皇位,又缘何多次谒明孝陵,甚至行三跪九叩呢?

  1. 一方面,康熙之所以跪拜朱元璋,这里面参杂着个人情感,有着康熙对朱元璋的钦佩,毕竟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低微的皇帝,以布衣之身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自南向北的大一统王朝功勋彪炳,自是康熙无法匹及的,这一点我们从康熙为明孝陵所题写的“治隆唐宋”便可得到证实。
  2. 另一方面,这也是一场政治作秀,为的是笼络汉人之心,将清朝归为华夏传承,向天下人表明自己是明朝的合法继承者。

清朝入主中原后,为了扼制南方地区民众的反抗与快速稳定对全国的统治,曾一度有过“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血腥的行为。

虽说这样的恐怖的流血行为能快速稳定局面;但是等恐怖过后,则会激起了人民更强烈的反击。因为暴力只能取人性命,却无法撼动人心,因为自朱元璋恢复汉家江山后,终大明一朝“无汉唐之和亲,无宋之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汉人最不缺的就是血性

加上,汉人千年以来一直有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排夷思想,这样很不利清朝的统治。所以在局势趋于稳定之后,必须实施怀柔政策,以达到笼络汉人之心得目的。而后需要做到接纳和推行汉人所信奉的儒家思想,这样便可以真正做到“满汉一家”。康熙谒明孝陵并行三跪九叩之礼,便是第一步的“怀柔政策”以笼络汉人之心

于是,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借着自己第一次南巡的机会,路过金陵(现南京)时,亲自到明孝陵谒拜明太祖朱元璋。

康熙亲到明孝陵享殿之前,焚香奠酒并行三跪九叩之礼,态度恭恳为亘古未有。最重要的康熙的目的也达到了,因为当时围观的人数达到数万人,无不感激涕零,第一步的怀柔笼络人心已经达到目的。

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有又一次在南巡途中前往明孝陵谒拜朱元璋,这一次还立下了“治隆唐宋”石碑。表彰朱元璋的文治武功均超越了唐宗宋祖。

而后,康熙一生中更是五次亲到明孝陵祭拜朱元璋,到了乾隆这一辈更是六下江南,六次亲到明孝陵,且无论是康熙还是乾隆,无不是在享殿之前行三跪九叩大礼。

此外,还亲自撰写祭文,祭文之中强调明朝乃“气数将尽,闯寇亡国”,而八旗入关是为了“剿杀闯寇,为君父报仇。从这里也印证了像素前文所说的清朝需要证明自己的正统性与继承于明朝的合法性。所以康熙亲自谒拜明孝陵,本质上是笼络汉人的一种手段,而明孝陵也就成为清朝统治者巩固自身统治的政治工具

同时,这也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已然开始认同与接受汉人文化与儒家思想,决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清朝是顺应天意。另一方面,也证明了中华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极大包容性!

欢迎关注@像素说 ,了解更多精彩历史,

7

不仅仅是康熙,其实清朝几乎每一个入关的皇帝,都会在登基以后祭拜明朝皇帝,以此表明自己继承的是明朝的王朝。

清军入关以前,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其实当时的女真族还只是大明王朝的臣属。女真族攻打大明王朝,看起来好像是一场中原王朝与异民族之间的矛盾,类似于外患,但实际上,明朝与后金之间的战争,更像是一场内乱。

对于大明王朝来说,真正的外患其实是蒙古人与东南沿海的倭寇,在明中期的时候,明英宗朱祁镇曾经被蒙古瓦剌大败,若非于谦力挽狂澜,或许明朝就直接被蒙古人给打败了。而倭寇的祸患也是,倭寇曾经在东南沿海对明朝产生过巨大的威胁,这些才是正经的外患。

等到后金入关以后,明朝其实已经被李自成灭亡了,后金入关,其实打的名号可不是侵略,在吴三桂的带领下,后金成为了受命入关剿匪的,大明王朝的助力者,相当于是入关来平定叛乱的,当然,平定以后关内的天下也就顺便被后金收入手中了。

入关以后的大清朝,其实在很多方面都在向曾经的大明朝学习,明朝的许多吏治,文化,都成为了清朝学习的对象,清朝皇帝们根据明朝的制度,结合自己的实际条件制定出了专属于大清朝的制度,也正因此,清朝的许多制度文化中都能看到明朝的痕迹。

不仅仅是向明朝学习,清朝统治者更是祭奠明朝的历代皇帝,比如说明朝末年的皇帝朱由检,朱由检在歪脖子树上吊死以后,其实连自己的陵墓都还没有造,去世以后连装尸体的棺材都没有,李自成攻占北京以后,也只是先用草席将朱由检的尸体安置起来,后来又命大臣筹备了几十两银子给朱由检加了一个棺材,葬入了朱由检宠妃的陵墓中。

清兵入关以后,直接为朱由检重新挖掘了一个新的陵墓,这还是多尔衮等人筹备了数千两白银建造起来的,葬入了明十三陵中,算是给了朱由检一个安身立命之处。

清朝皇帝们时不时的都会去祭奠已经去世的明朝皇帝,以此表明自己权力的正统性。

像是康熙这种给朱元璋下跪祭奠,扫墓的更是正常之极,乾隆皇帝也曾经斥资修葺明十三陵,虽说目的不单纯,但毕竟也是对明朝先祖的一个祭奠。

清朝统治者依靠着对明朝先帝的尊重,试图稳定民心,保证自己权力的正统性,毕竟他们对中原王朝来说是外来文化,有这种种的举动维持统治也是必然。

8

因为康熙关外祖先曾经受封于明朝皇帝,为臣属,

1644年清军入关,夺取了明朝政权,清朝始。

以臣居皇帝位,总之要比明朝皇帝矮一等

所以康熙要对朱元璋下跪,以后君拜先君嘛,天理当然。

这样,拉笼了汉族民心,缓解了民族矛盾,巩固了清朝政权。

康熙谒孔林吋,还对孔子行三跪九叩首大礼,更收复了民心。

9

康熙在位期间,六下江南南巡,其中有两次在南京拜祭明孝陵。这个拜祭可不是点支香鞠个躬这么简单,在《康熙起居注》中曾经记载,康熙第一次南巡到达明孝陵时,在陵前行三跪九叩礼。

作为一个清朝皇帝,居然给前朝明朝的皇帝“降尊纡贵”下跪磕头,许多人可能觉得匪夷所思,难道康熙不应该敌视朱元璋吗?

其实,康熙下跪磕头的行为是基于清朝统治合法性的逻辑做出的。

很多对历史不太熟悉的人,都只会背“唐宋元明清”,于是想当然地认为明朝是被清朝所灭。

连号称历史正剧的《康熙王朝》中都有这样的桥段,朱三太子回顾自己的身世,说当年清军攻入明朝皇宫时如何如何。这真的有点胡言乱语了。

实际上,清朝在对外宣传的口径上,从来不表示自己与明朝敌对,相反他们以明朝的合法继承者自居。能形成这样的逻辑,就是因为有李自成在明清之间横插了一杠子。

1644年,是大明崇祯十七年,也是李自成的大顺永昌元年。这一年,李自成西安建立大顺政权,正式与明朝分庭抗礼。

由于明末政局腐败,加上后金(大清)在关外屡屡犯境,明朝无力两线作战,最终于三月被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在杀死诸多后妃后,上煤山自缢身亡。

虽然后来还有南明政权,但从传统意义上来说,京城被攻破,皇帝身亡,这个国就算灭了。注意,灭掉明朝的不是清朝,而是李自成的“大顺政权”。

李自成也是作死,他一面招降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一面又纵容大将刘宗敏霸占吴三桂的家产,强娶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导致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转身就投了清朝。

清朝正逢皇太极驾崩,顺治幼主登基,原本不应该掺和这件事,但是接到吴三桂的降书后,摄政王多尔衮觉得机不可失,毅然发动清朝几乎全部的人马,南下入关争夺天下。

在吴三桂的配合下,李自成兵败如山倒,撤回京城匆匆举行了登基大典,就逃出京城往西去了。

因为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后,对明朝皇室非常不厚道,把崇祯皇帝和皇后的遗体用两个简单的破棺材就给抬出了宫,随便停放在东华门外示众,百姓路过无不掩面,后来还给扔在河边不管不顾。是一个昌平小吏看不下去,才临时将二人棺材移到田贵妃墓中。

而清军入关就懂得收买人心,为崇祯修建了思陵,以帝王礼风光大葬。几年后,顺治还为崇祯加了庙号怀宗,虽然最终因为于礼不合取消了,但还是给了崇祯一个庄烈愍皇帝的谥号,可以说是给足了这位明朝皇帝面子。

清朝干嘛要这么“好心”啊?

只为了两个字——“正统”!

中国古代的王朝全都讲究“正统”,也就是统治的合法性。如果由清朝自己灭掉明朝,这个合法性就有点说不过去。要是那样的话,估计清朝只能选择竭尽全力诋毁明朝,自然也就不会给明朝皇帝下跪磕头了。

但是,李自成帮了清朝的忙。因为明朝是被李自成灭掉的,而清朝则成了“正义之师”,应吴三桂的请求出兵相助,打败了李自成,故而,清朝是给明朝“报仇”了!

既然明朝皇帝已经死了,那清朝“当仁不让”,就此继承明朝正统,大大方方坐了天下,这就是清朝的统治逻辑。

有些人可能不信,但事实就是如此,即使当时南明小朝廷,也不得不对清朝“感恩戴德”。

清朝击败李自成后,开始南下试图统一全国,而当时福王朱由崧已经在南京建立了南明小朝廷。多尔衮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写信给南明柱石史可法劝降。

史可法当然不会投降,但是也不得不对清军赶走李自成和厚葬崇祯的“义举”表示感谢。这就叫道德绑架!一下让你噎得说不出话。

至于后面清朝灭南明,他们当然也有说辞,比如明朝气数已尽,比如南明忘恩负义啊,反正南明也打不过清朝,所以这都不是事儿了。

回到康熙,就是秉持着清朝一贯的“继承明朝正统”的理念,所以他对跪拜明孝陵没有什么可排斥的。

更何况,在众多汉族民众面前,跪拜在汉族老百姓心中有崇高地位的明太祖,还不让一些不明真相的老百姓感激涕零吗?有利于清朝宣传“满汉一家”,对加强统治有百利无一害。这么想,真的太值得了!

10

康熙给朱元璋下跪,而且一跪就是六次。

清朝入关后,非常注意其正统性问题。康熙皇帝高规格祭拜朱元璋,是其大一统政策的一部分,是包含着对朱元璋的深切崇拜和有着宏大政治背景的文化奇观,目的是收揽遗民人心、安抚江南士人,是一场成功的政治秀

康熙皇帝的目的达到了。


祭拜朱元璋的前奏:开“博学鸿儒科”和开“明史局”

江南自东晋南渡以来,就一直是汉族的思想文化中心。当初,清廷入关,基本控制北方,南方则先后出现了福王、鲁王、唐王、桂王等抗清政权或集团。当清廷统一之后,江南士绅在政治上受到排挤。

康熙帝亲政后,各地抗清斗争相对平息,争取江南汉族士绅支持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就尤为突出了。康熙是一位善于审时度势而又深谙中华文化的帝王,他对江南士人也给予了较多的关注。

为拉拢更多人与清政府合作,康熙十七年(公元1679年),下诏举行“博学鸿儒科”考试,要求各地向朝廷推荐“学问兼优、文辞卓越”的士子,考试前地方隆重送京、给予补贴、试前赐宴。保荐、征召一百四十三人,最后录取“五十鸿博”,授职显赫,史无前例。

康熙十八年,开始纂修明史,重开明史局,下诏“五十鸿博”俱参加修史。通过修明史这一浩大的历史文化工程,将江南士人逐步网罗其中,为他们寄托故国情思找到了一份好的寄托,消除了江南地区固有私人修史风气,巩固了清朝文化政策的主导权。


祭拜朱元璋的主轴:康熙六次南巡

经过二十余年努力,清朝初年遭受战争破坏的农商百业,已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进入相对安定的时期。康熙皇帝一方面在朝廷上推行文化拉拢和一统政策,一方面为进一步笼络汉族士大夫,又将眼光放到了明遗民的大本营——江南。

明朝遗民的中流砥柱,主要就是江南士人。江南地区特别是士人中间的“反清”情绪因其浓厚的文化底蕴而愈发深厚。

南巡,笼络江南士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这从行程上可以看出来,康熙分别于二十三年、二十八年、三十八年、四十二年、四十四年和四十六年进行南巡。每次,康熙帝均前往孔庙祭拜孔子,在江宁(南京)祭拜明太祖朱元璋,并召见学者,奖励文学。还召见还乡旧臣或亲临他们的府第,为其题匾题联,以示优容。

康熙的六次南巡都受到了各地百姓的欢迎,他巡查黄河防汛和治河事宜,考察恢复与发展生产,观览民情,周知吏治,是一次较好的“群众路线”尝试。在江南这个繁华之地,康熙坚持勤政亲民,感化并表率江南士人。


六次祭拜朱元璋,士人宾服,四海归心

南巡的重头戏来了,六次祭拜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墓所在地明孝陵,地处江宁(今南京)。借旧朝之地的景物抒情是遗民们常见的抒怀方式,江南士人将这些大明遗迹寄托上一种难以抑制的强烈历史悲情,以此进行内心积郁的极端表达和对故国的守节姿态。

明太祖布衣开国,创业维艰,是明遗民顶礼膜拜、俯首敬仰的万世之君。康熙祭拜朱元璋,放下帝王身段、放低君主姿态,以一个后来者的谦卑向前朝开国之君表达膜拜和敬仰。康熙为这篇大文章做足了准备:

  • 极具谦恭。在进入甬道之前,康熙主动下马步行,随行大臣也跟着皇帝后面走,敛足屏息,虔诚崇敬。

  • 三叩九拜。把自己放到了臣子的地步,贵为天子的康熙直接像朱元璋三叩九拜,行以最高大礼,肃穆垂首,毕恭毕敬。
  • 赐字护陵。康熙让人准备一块石碑,亲自题写了“治隆唐宋”四个大字。还下令把明孝陵和明十三陵保护起来,使得这两处帝王陵墓完整保存到现在。

就像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双腿下跪,感动了无数犹太人一样。康熙祭拜朱元璋深深的赢得了明遗民和江南士人之心,无不感恩戴德,竭诚以敬,故国逸民的悲情得以释放,前明故家子弟群体对清廷态度有了转机,这无疑缓和了满汉矛盾和朝野对抗,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国家的统一。

康熙皇帝的努力,使得江南士人学者对清廷的举动有了积极的回应,他们渐次以不同程度和方式改变了拒不仕清的态度,有的人还积极参与政府工作。

在野的士人也或多或少放弃了完全抵抗的政策,例如大学者黄宗羲,虽然仍没有直接参与清廷的大一统文化工作,但让自己的儿子进入明史局,帮助清朝修明史。大儒顾炎武虽然仍然没有出山,但其外甥徐氏三兄弟:徐乾学、徐秉义、徐元文这样的学者也都相继进入清朝中枢机构。主要的士人学者,虽然不一定与清朝直接合作,但此后,已经不再妄想或提倡“反清复明”了。

康熙祭拜朱元璋,同时还彰显大清承袭了大明的正统地位,是受命于天。通过此举康熙更加牢牢的攥紧了全国政权,而且有力的掌控了思想话语权。

中国古代,帝王一直有封禅和祭祀泰山的礼仪。祭祀泰山,告慰先祖,彰显国泰明安、王道正统。在康熙的心中,朱元璋也是一座泰山。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