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隆裕太后是清朝最后一位太后,大清王朝也是在她手中灭掉的。然而,一个亡国太后,在死后不仅享受到了规格极高的国葬,还得到中外人士的同情和尊重,各大媒体也纷纷赞扬她。这是怎么回事呢?

(隆裕太后剧照)

一、光绪不爱。

隆裕太后叫叶赫那拉·静芬,她木讷柔弱,相貌普通,但她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凭着这层关系成了光绪的皇后。

慈禧的本意,是让她监视光绪的举动。光绪从一开始就对她充满敌意,别说夫妻生活了,连搭理她都不肯,所以贵为皇后的她,却得不到光绪的宠爱。

二、慈禧不喜。

隆裕虽和光绪的关系不好,但也没有做慈禧的眼线,这让慈禧不高兴。再加上她性格荏弱,不光珍妃她们不大尊重她,就连侍女太监们也在她面前有点放肆。她呢,总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这些人也就睁一眼闭一眼的,随她们闹。

她只一心一意侍奉慈禧,生怕出一点错。人又很沉闷,不懂得巧言令色,所以慈禧除了怒其不争,也觉得她太过老实,不大喜欢她。

(慈禧剧照)

三、尊为太后。

1908年,慈禧和光绪先后去世,遵照慈禧的遗诏,隆裕接替了她的权位,与摄政王载沣共同辅佐才3岁的宣统皇帝溥仪。

对于隆裕来说,慈禧的离去就像挪走压在她心口上的一座大山,终于可以喘口气。幸好慈禧对她不差,不光命她为太后辅政,还把上千万两银子的私房钱留给了她。

但此时的清朝,已是大厦之将倾之势,隆裕在后宫谨小慎微地生活了20年,对于外面的世界根本不了解。她很快就发现,她想和载沣分权,几乎是不可能,再加上她又不会巴结朝臣,对于朝政亦是一无所知,一切都只能听凭载沣裁决。

识趣的隆裕知道,想要保住太后之位,好好抚养溥仪,才是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她更加寂寞沉闷,军政大事一概不管不问。

四、宣诏逊位。

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席卷全国,一时要求清朝退位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眼看清朝行将就木,载沣干脆辞职不干了。

载沣能走,但隆裕不能。她身为最高统治者,必须肩负起清朝存亡的责任。于是她封袁世凯为总理大臣,并对袁世凯说:“余一切不能深知,以后专任于尔。”

此时,袁世凯就是大清王朝的救世英雄,她把一切权力都给了袁世凯,期望他能守护大清王朝。

(袁世凯剧照)

然而,袁世凯却利用她的信任和手中的权力,和革命党谈起了条件,最终得到只要能让皇帝退位,他就能成为民国大总统的高位的许诺。

此时,各省纷纷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袁世凯也因势力导,希望隆裕能以大局为重,和平退位。

重重压迫之下,隆裕不得不召开御前会议,想问问大家的意见。

会上一些宗室大臣们极力反对共和,一再要求隆裕拿钱出来犒劳军队,让他们与革命军血战到底。

隆裕不由悲从心来,因为这些宗室大臣只顾捞钱,不谋其政,国家亏空已久,就连慈禧留给她的上千万两银子,也早被这些大臣们哄走了。

隆裕太后抱着溥仪看着他们吵吵嚷嚷没有结果,只能抹眼泪。

既然没有钱,那似乎也只有和平退位这一步了。

于是待袁世凯谈妥皇室优待条件后,隆裕签下了《退位诏书》,大清王朝就此落下帷幕,封建王朝也到此划上了句号。

(宣诏退位,图取其意)

五、积郁成疾。

隆裕下诏逊位后,身背千古骂名,宗室王公大臣们更是视她为罪人,因此不断排挤和轻视她。

为了落得清静,隆裕只得带着溥仪,在紫禁城关起门来过日子。但是紫禁城中的日子亦不好过。她先为了省点费用,裁减了一批太监和宫女,结果引得太监和宫女愤愤不平。同治和光绪的遗妃们也不把她放在眼里,还怂恿溥仪和她对着干。一来二去,溥仪和她的关系更加恶劣,她也渐渐灰了心,索性把溥仪交给太监们抚养。

除了得到白眼和讥诮,隆裕自己也常陷入自责不能自拔,想着20多年的基业都葬送在手中,更是悲从心头起,渐渐积郁成疾。

清朝逊位后的第一个新年。往年到这时候,王公贵族,朝廷命妇,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热闹异常。但现在紫禁城里寂静无声,谁也不来朝拜。

紧接着隆裕的生日到了,除了袁世凯派了个秘书来例行公事地送了一份寿礼,那些王公贵族们根本不当回事,别说给她写寿词了,就是来看她一眼,也不愿意。

悲愤交加的隆裕一病不起,眼看着就到了弥留之际。然而她身边,除了二三太监和宫女,便只剩下百般不耐烦,打着哈欠的溥仪了。

1913年2月22日,隆裕在自责和悲愤中走完了她凄凉的人生,卒年46岁。

六、死后哀荣。

隆裕死后,袁世凯下令全国下半旗致哀3日,政府官员亦要穿孝27日。除此外,全国各地都开会追悼隆裕,并派代表前往北京参加隆裕的葬礼,当时参加葬礼的人数多达5万人之多。

对于隆裕的死,各大报纸纷纷跟进报道,并对她赞誉不断。一些外国使馆亦隆半旗为其致哀。

隆裕生前从未得到过一丝半毫称赞,在她死后,不仅被称为“女中尧舜”,还被夸为“外观大势,内审舆情,以大公无我之心,成亘古共和之局”,总之,赞誉极盛。

之所以隆裕能死后哀荣,一方面是她和平退位,平息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国民政府也因此实现了大统一。

纵观隆裕的一生,是悲凉的一生,虽说改朝换代,但国民的心理还是对她饱含同情和尊重。再加上她虽无治国之才,但却不像慈禧弄权,知道天下是大家的家,而不是她个人的家,所以顺势而行,毅然退位。这正是大家深赞她的原因。

(参考史料:《逊清皇室轶事》)

最佳贡献者
2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隆裕太后要比慈禧太后好一百倍,她才是真正保护了旗人和国家的人。

隆裕太后没有慈禧太后的才干,是个才能平庸的人,但还是有些能力。

裕隆太后最大的贡献,是明白满清已经完蛋的时候,没有和其他政客一样垂死挣扎,而是果断退位。

当时裕隆太后命令袁世凯带军队去剿灭武昌起义,但袁世凯阳奉阴违,最终公开逼宫。

自然,裕隆太后当时毕竟是一国之主,还可以咬牙不退位,或者假装退位随后自己拉部队和袁世凯他们作战。

毕竟,当时北京城百分九十人口都是旗人,袁世凯麾下还有1支旗人组成的新式部队。

但裕隆太后认为满清权贵都是酒囊饭袋,没有一个靠得住的,旗人也早已腐败不堪。

如果将这样一群乌合之众强行组合起来,去和北洋军或者革命军作战,形同让旗人的族群毁灭。

这种情况下,不如交出权力,毕竟皇族和普通旗人遭受灭顶之灾。

所以,裕隆太后最后对袁世凯说:“我全交与你们办,你们办得好,我自然感激,即使办不好,我亦不怨你们。皇上现在年纪小,将来大了也必不怨你们,都是我的主意。”说到这里她放声大哭,袁世凯等王公大臣也一同大哭。

哭过之后,隆裕太后进一步表示:“我并不是说我家里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清帝逊位的大政方针,至此已经初步确定。

由此,满清就这样退出历史舞台。

对比元代,蒙古朝廷败退逃出中国大地,残留的蒙古人遭到各民族报复,被杀了很多。很多蒙古人从此改称为汉人,不承认自己是蒙古人。

因为蒙古人曾经在中国各地杀了很多人,又奴役各民族百年,最终又负隅顽抗,被大明武力打败,那么被屠杀也是必然。

隆裕太后此举,对旗人是有极大贡献的,他们基本没有遭遇屠杀。

隆裕太后下诏逊位后,认为毕竟满清200年是在他手上完结的,郁郁染病,1年以后就死了。

隆裕太后是个普通女人,但历史上仍然会给她很高的评价,她避免了无数流血冲突。

而隆裕太后一生个人生活也是不幸的。

因和慈禧关系比较好,隆裕太后被光绪认为是太后安插的卧底,夫妻两人从没有同过房。一次隆裕太后故意查看光绪的病情,准备向慈禧报告。光绪大怒,拽着头发将他拖出卧室,一说裕隆太后还被光绪打过。

3

因为她对中国有贡献,所以人民回报她。


规格极高的国葬

题中指出的尊重应该是指的隆裕太后薨逝之后的国葬。

这次事件是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薨逝,因为她亲自决定清帝逊位,所以郁郁寡欢而死。民国总统袁世凯决定全国下半旗致哀3天,文武百官守孝27天;参议院下半旗,并且休会1天。

28日袁世凯亲自戴黑纱祭奠;民国举办的哀悼大会超过5万人参加。

甚至全国媒体和舆论都为之惋惜。


国葬的原因

按理来说,一个前朝太后不至于让本朝举行这样隆重的国葬,但是人们如此隆重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隆裕太后对中华民族有贡献,基本上当时各阶层都感激她。

第二,袁世凯的北洋政府大多就清朝旧臣,还有仅存不多的君臣情分。


隆裕太后对中华民族有贡献

隆裕太后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是在清帝逊位这件事情的处理上。光绪和慈禧死后,隆裕太后就带着年幼的宣统帝垂帘听政。辛亥革命爆发后,要求清帝退位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满清宗室都拿不定主意。

隆裕太后在和袁世凯讨论之后说道:“余一切不能深知,以后专任于尔。

1911年12月28日,隆裕太后在和亲王以及大臣的会议上说到:“顷见庆王等,他们都说没有主意,要问你们,我全交与你们办你们办得好,我自然感激,即使办不好,我亦不怨你们。皇上现在年纪小,将来大了也必不怨你们,都是我的主意。

“我并不是说我家里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

从这里记录里可以看到,隆裕太后并不是类似慈禧那样有权术的女人,她只是一个带着孤儿的寡母,她也舍不得清朝,作为太后她有责任守护清朝。但在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十字路口时,她却选择了天下太平。


投桃报李,理所当然

这件事其实非常重要,如果清朝决定镇压革命,那么大半个中国将会被内战打烂。隆裕太后绝对有理由镇压革命党,像过去那样,让孙中山的起义失败记录再增加一次,但是她没有。决定退位的清王朝,就使得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政权交替流血最少的一次。

从这个意义上讲,南方革命党和北洋政府以及全国人民都应该感谢她,她虽然不是有意为之,但是她把一个完整的王朝交到了民国手中,而不是一个残垣断壁的中国。

所以,政府和人民纪念她,也是投桃报李,理所当然的事情。


就到这里,我是人文历史奇缜君,如果你觉得写得还不错,那就点个赞!如果有更好的看法,来评论区交流吧!

4

隆裕太后并不美貌,鸡胸驼背,但人善良,没有诡计,权力欲望也不强,与慈禧简直是两路人。

隆裕,1868年生,叶赫那拉氏,名“静芬”,小名“喜子”,满洲镶黄旗人,父亲叶赫那拉·桂祥,慈禧的弟弟。慈禧是她的姑妈。光绪十四年(1888年),她被慈禧太后钦点成婚,成为光绪的皇后。光绪比她小3岁,是她的表弟。

隆裕太后的一生是悲催的一生,特别是在婚姻生活上,简直败得一塌糊涂,虽然是她的姑妈慈禧作主,让她当了光绪皇帝的皇后,但是光绪对他一点感觉也没有,甚至在结婚的当天晚上大哭,说把她当姐姐。



当时光绪大婚,定了一后二妃,妃子是瑾妃和珍妃,一对姐妹花。最后光绪喜欢的是才情很高的珍妃,天天和珍妃在一起。但是后来在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珍妃被慈禧命人推入井中,做了冤死鬼。

慈禧对珍妃的恨就是因为她夺了本应是光绪给予的隆裕太后的爱。但是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虽然慈禧能够给光绪包办婚姻,但是他包办不了他的感情,包办不了他的内心对谁好。



所以隆裕的位置就非常尴尬了,独守空房,只是替他的姑妈慈禧当眼线,向她报告光绪的一举一动。由此光绪更加讨厌她,甚至经过她的门口的时候,让小狗在她的门口尿尿,故意弄出很大的声音嘲笑她,据说她曾经还被光绪打过。

真是可悲了,作为后宫之主,遭遇到如此的不幸,对隆裕太后的内心的摧残之厉害是可想而知的。



在慈禧和光绪先后撒手人寰之后,隆裕太后顶起了大清国。权臣袁世凯,阴奉阳违,倒向革命党人,向隆裕逼宫。

隆裕是心系天下,心系国家,她明白大清朝气数已经尽了,她不想让大清再沾满了鲜血,不想让更多的人失去生命,她选择和平退位。她放权给袁世凯,说你去办吧,办好办不好也不怪你。

袁世凯憧憬着自己的大总统梦想,最后清朝退出历史的舞台,兵不见血刃,和平第一。

因为隆裕太后的善良大度,顾全大局,为人民着想,所以赢得了国人的尊敬。



不论怎么着在内心深处,隆裕估计也无法释怀,毕竟大清是终结在她的手里,一年后,她就撒手人寰了。

隆裕太后,虽然贵为皇后,皇太后,但是她的人生真的是令人唏嘘不已的。

5

隆裕太后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太后,与慈禧太后的强势性格不同,隆裕太后是一个优柔寡断、性格内敛的皇室成员,或许在一个普通的家庭里面,隆裕太后能够成为一个操持家务的贤妻良母,但是历史偏偏把隆裕太后安排在了中国的最高权力的宝座上面。

1908年慈禧太后去世后,按照慈禧太后生前的政治安排,光绪帝的皇后隆裕成为皇太后,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入继大统,载沣本人为监国摄政王,实际上隆裕太后与慈禧太后还有一层亲缘的关系,那就是隆裕太后是慈禧太后弟弟桂祥的女儿,也就是慈禧太后的侄女。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病终,其后全国舆论一边倒的对隆裕太后表示哀悼,袁世凯力主对隆裕太后进行国葬,副总统黎元洪则称赞隆裕太后“德至功高,女中尧舜”。隆裕太后之所以会得到这么高的评价?

首先与隆裕太后在辛亥鼎革之际的主动宣布清帝逊位而带来的南北之间的和平,如果隆裕太后当时听从了清廷内部强硬派的主张,那么中国在当时必然会陷入一片生灵涂炭之中。或许很多人会认为隆裕太后是受了袁世凯等人的欺骗,因而被迫宣布清帝退位的,实际上,真实的情况是至少在南北和谈的时候,隆裕太后已经有了让国的意思。

其次,隆裕太后本人的遭遇也是让人同情的,与光绪帝成亲二十年,但是光绪帝从来没有正眼瞧过她,一直冷落她,隆裕也没有为光绪帝生过孩子,后来的溥仪实际上是过继给光绪帝和隆裕的,因而只能说是隆裕太后的继子。所以,隆裕太后在46岁的时候就染病身亡,之所以会获得那么高的评价实际上与她的本人的值得同情的遭遇也有关。

6

隆裕太后(1868——1913),中国最后一位太后,是慈禧太后弟弟桂祥的女儿,也就是慈禧的亲侄女,也正为如此,1889年被慈禧太后指定为光绪帝的皇后,是慈禧太后家族中进行权利内部移交的政治安排。

1908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几乎在同时离开人世,按照慈禧太后生前的政治安排,光绪帝的皇后隆裕成为皇太后,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入继大统,载沣本人为监国摄政王。

三岁的溥仪登基,史称宣统帝。

但此时的清朝,风雨飘摇,山河破碎,眼看清朝行将就木,载沣干脆辞职不干了。隆裕在后宫谨小慎微地生活了20年,对于朝政亦是一无所知,孤苦无助弱女子和乳臭未干的娃娃如何应对风雨多变的时局?

革命浪潮滚滚,要求清帝退位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满清宗室都拿不定主意。于是她封袁世凯为总理大臣,并对袁世凯说:“余一切不能深知,以后专任于尔”,她把一切权力都给了袁世凯,期望他能守护大清王朝。

可是袁世凯却利用她的信任和手中的权力,得到革命党只要皇帝退位,他就是民国大总统的承诺。

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逼迫宣统皇帝退位,隆裕太后只好如同木偶一样,任由别人摆布。1912年2月12日,隆裕以太后名义颁布《退位诏书》,大清王朝就此落下帷幕,封建王朝也到此划上了句号。

纵观世界历史,凡是改变国体,大多经历了帝王龙血溅当下。而像清廷和平逊位,不生灵涂炭和平过渡是十分罕见,她把一个完整的王朝交到了民国手中,而不是一个残垣断壁的中国,可说是居功至伟。

孙中山更如是赞誉她:“孝定景皇后让出政权,以免生民糜烂,实为女中尧舜,民国当然有优待条件之酬报,永远履行,与民国相终始。”

不过,这些盛赞是她心底被划伤的最疼痛。作为一国太后,作为一个王朝的被动的终结者,心中总是难免觉得有愧于列祖列宗。她曾经讲过:孤儿寡母,千古伤心。每睹宫宇荒凉,不知魂归何处。所以,后来的她都是整日的郁郁寡欢的。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如此写道:“我给太后请安时,常看见她在擦眼泪”。

隆裕太后与光绪帝成亲二十年,但是光绪帝从来没有正眼瞧过她,因为光绪身体原因,二人基本没有同过房。光绪帝被囚禁在瀛台,经常烦躁不安,皇后此时去看望他,几近崩溃的光绪帝大发脾气,拳脚相加,把皇后打得鼻青脸肿,发饰也被砸碎了。

隆裕下诏逊位后,身背千古骂名,宗室王公大臣们更是视她为罪人,除了得到白眼和讥诮,隆裕自己也常陷入自责不能自拔,想着20多年的基业都葬送在手中,更是悲从心头起,渐渐积郁成疾。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病终,其后全国舆论一边倒的对隆裕太后表示哀悼,袁世凯力主对隆裕太后进行国葬,副总统黎元洪则称赞隆裕太后“德至功高,女中尧舜”。

民国总统袁世凯决定全国下半旗致哀3天,文武百官守孝27天;参议院下半旗,并且休会1天。28日袁世凯亲自戴黑纱祭奠;民国举办的哀悼大会超过5万人参加。

7

本文配图来源:花瓣网

清朝最后一位皇太后是叶赫那拉·静芬,满洲镶黄旗人,乳名叫喜子,史称隆裕太后。

静芬是慈禧太后的侄女,她的父亲是副都统叶赫那拉·桂祥。静芬二十岁时嫁给了光绪皇帝,被册封为皇后。

慈禧太后决定,静芬与光绪帝举行大婚庆典在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正月二十七日正式举行。

正当人们为庆典活动紧张忙碌之时,某日夜间,紫禁城忽然发生大火,太和殿前的太和门被焚毁。慈禧太后并没有因此推迟皇帝的婚期,宣布庆典如期举行。

按照清朝的惯例,皇后的花轿入宫要经过太和门才能进入后宫的钟粹宫。如今太和门化为灰烬,这仪式如何进行呢?

史上极为荒唐的一幕出现了。慈禧太后命令工匠连夜裱糊了一道山寨“太和门”。

由于工匠的手艺高超,这道门远远看去,简直和太和门一模一样。大婚之日,皇后的花轿通过“太和门”,进入了钟粹宫,皇帝大婚,皇后从假门进宫,很多人都有不祥的预感。

静芬的内心没有民间新娘子那种喜悦感、幸福感,因为这又是一场政治婚姻,她如同工具一样,被姑母安排在皇宫里。也正是因为姑母的极端自私,造成静芬终生的不幸。

光绪帝同样没有新郎官的兴奋和得意,婚后从未亲近过皇后,不仅不喜欢她,还有一种极端的厌恶感觉。光绪帝遇到不顺心的事儿,常常把怨气发泄在皇后身上。

光绪帝被囚禁在瀛台,经常烦躁不安,皇后此时去看望他,几近崩溃的光绪帝大发脾气,拳脚相加,把皇后打得鼻青脸肿,发饰也被砸碎了。

隆裕皇后知道自己的身份,不过是慈禧太后安插在皇帝身边的卧底而已,家庭幸福这辈子追求不到了,因此主动投靠了后党,时时处处监视皇帝的言行,两个人名为夫妻,实则是政敌关系。

人们同情光绪帝的时候,却忽视了比皇帝更惨的隆裕皇后,光绪帝好歹还有个珍妃聊以慰藉,可以减轻失败婚姻的痛苦,而隆裕皇后如同守活寡一样,任由红颜日渐老去。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几乎在同时离开人世。

三岁的溥仪登基,史称宣统帝。孤苦无助的隆裕太后硬撑着,收拾姑母遗留的烂摊子。

风雨飘摇,山河破碎,弱女子和乳臭未干的娃娃如何应对风雨多变的时局?

此时,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逼迫宣统皇帝退位,隆裕太后只好如同木偶一样,任由别人摆布。

宣统四年(1912年),隆裕太后被迫连发三道懿旨,宣布大清皇帝正式退位。袁世凯洋洋得意地对手下说:“隆裕太后倘若再年轻一点,老子兴许会纳之为妾呢!呵呵!”

宣统皇帝逊位的第二年,也就是1913年,隆裕太后在孤独郁闷中病逝,年仅四十六岁。

8

为求全面,我从三个角度答题。第一,裕隆太后为何郁郁而终;第二,时人对帝国究竟是什么态度。第三,国人为什么对隆裕太后之死表示同情。

第一,裕隆太后为何郁郁而终?

裕隆太后临终前主要有两大情绪,一个是愧,每一个是恨。

裕隆太后虽然是以退位的形式,把大清朝退出了时代舞台,但是作为一个王朝的被动的终结者,心中总是难免觉得有愧于列祖列宗。她曾经讲过:孤儿寡母,千古伤心。每睹宫宇荒凉,不知魂归何处。这是惭愧。另外一个是恨,恨八旗子弟没有出息,没有一个人为王朝出力,只知道从王朝手里拿好处:予三年深居宫中,不预外事,一般亲贵,无一事不卖,无一缺不卖,卖来卖去,以致卖却祖宗江山。

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下,隆裕太后终日闷闷不乐,终于在退位一年之后郁郁而终,享年46岁。

第二,时人对帝国究竟是什么态度?

看现在的历史书,人们会有一个错觉,以为推翻清帝国一定是全社会上下喜大普奔的情势。其实当时人们的心情很复杂,既有对新时代的憧憬,也有对旧时代的怀念。许多人心理对于皇帝还是有一定的感情。因此才有后来好几次复辟的闹剧出现。鲁迅先生小说里面也有生动的描写:好香的咸菜,知道吗,皇帝坐龙庭了!陈独秀也曾点评过袁世凯称帝事件:就是反对帝制的人,大半是反对袁世凯做皇帝,不是真心从根本上反对帝制。

第三,国人为什么对隆裕太后之死表示同情。

在袁世凯的主导之下,隆裕太后的葬礼规格非常之高,除了降半旗之外,各地实权人物都发来吊唁电报,有人甚至称赞她是女中尧舜。这主要是称赞她和平退位,没有给国家带来更多的血光之灾。其实这哪里是隆裕太后可以决定的大事,完全就是袁世凯翻云覆雨的算计而已。至于民间老百姓对于隆裕太后的评价,当时的《中国日报》的评价可以说一语中的:秉性柔懦,失西后欢。与光绪感情不恰,抑郁深宫20余年,既无可誉,亦无可讥。唯清廷退位,后力居多。

一个看似高高在上的女人,既不讨慈禧欢心,又和自己的丈夫关系冷淡。无所欢乐,无所作为。其实是一个可怜人,后来还主动退位。所以说,老百姓对她更多的是同情而已。

总结:隆裕太后最后享有高规格的葬礼,既有袁世凯等权贵的操纵,也有民间百姓对她的同情和怀念。

9

隆裕太后是值得尊重的,只因为一点,她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和平)终结者,这就奠定了她在中国历史上的极其特殊人物的地位。

隆裕的一生是悲催的。作为女人,

她姿色平平;作为皇后,她是丈夫要防备的奸细,得不到宠爱;作为“线人”,她没有讨得慈禧太后的满意。她性格柔懦,在宫中黯淡,不太有威信。

慈禧光绪死后,隆裕看似熬出了头,她虽垂帘听政 ,但不具备起码的政治智慧,不善于巴结于人,所以亲信不多,只拉拢了深得慈禧太后信任的庆亲王奕劻,(受封清朝的最后一个铁帽子王爷),来制约监国摄政王载沣(宣统的父亲)。后因她同意袁世凯的拜把子兄弟徐世昌出任军机大臣,得罪了唯一靠山庆亲王奕劻,她在朝中变得孤苦伶仃,只能尽力辅佐溥仪帝位求自保。

辛亥革命爆发。载沣辞去监国摄政王的职位。隆裕太后成为了大清王朝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和终极责任人。 在全国各地要求清帝逊位的呼声中,满朝文武鸦雀无声,隆裕哭诉,你们都说没有主意,我全交与你们办,你们办得好,我自然感激,即使办不好,我亦不怨你们。皇上现在年纪小,将来大了也必不怨你们,都是我的主意。”随后她嚎啕大哭,袁世凯等心怀叵测,也猫哭老鼠一同大哭。哭过之后,隆裕太后被迫决断清帝逊位,她说:“我并不是说我家里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

清帝逊位诏书公布后,

隆裕一病不起,才40余岁,已形如枯槁,次年病死与她的娘家故地长春。

民国政府为其举行国葬,全国下半旗致哀三日。各国公使馆亦下半旗 致哀。

隆裕后来与光绪合葬清西陵,作为一个一生无靠的女人,总算找到了最后的安息地。

10

中国????在后朝取代前朝的过程中,社会承受了巨大的伤害,民众承受了惨酷的杀戮。

东汉末期,举国大乱。

全国人口数由六仟万人,下降至仟万人左右。

安史之乱,人口损失数仟万。

明末之乱,人口损失超过六仟万人。

太平天国起义,人口损失一亿二仟万人左右。

尸骨遍地,四野焦土。

清末,武昌首义,起义军与清军虽有交火。

但损失不严重。

当时隆裕太后,手中尚有百万清兵,还能垂死挣扎一番。

但是隆裕太后,选择了罢兵退位。

避免腥风血雨的恶战。

给中国留下点底气。

故,国人还尊重她。

#凌远长著#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