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邦同志在起家闹革命以前,也不完全是个白丁,基本可以算个基层编外公务员。而要弄明白什么是亭长,首先得搞清楚什么是亭。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十里是个距离单位,也就是方圆五公里就设一个亭,亭长负责治安工作,也管点民生,一般都是退伍老兵来干这个活,有点军转干部的意思。

这个地理大小,大致也就类似于如今一个行政村或者居委会。也就是说刘邦的位置,大概就是个村长或者居委会主任的水平。由于他是编外干部,所以居委会主任不太像,那就只能是村长啦。

最佳贡献者
2

汉高祖刘邦曾经做过亭长,那么问题来了,这个亭长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官呢?或者说,这是一个什么样子的职位呢?又有哪些职能范围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在我们研究刘邦这个亭长之前,先一起看看这么一件考古史上的大事件——睡虎地秦墓的发现。这个事件在中国考古史上,可以说是惊天动地的,原因倒不是因为墓主人身份特别,事实上,墓主人远远比不上其他那些古墓里面的达官贵族和王子皇孙又或者是皇亲国戚,墓主人就是个普普通通的秦国官员,准确来讲,他是一个县令。

有人可能就要好奇了,这个县令和刘邦的亭长有什么关系,又为什么这个小小的县令可以惊动整个见多识广的考古学界呢?别急,听我一一道来。我们首先回答第二个问题,这个小小的县令墓里出土了大量来自战国末期到秦始皇时期的竹简,这些竹简便是著名的睡虎地秦简,又称云梦秦简,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这就为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如果说这样有人还是看不明白这些竹简的发现有多牛,我就举一个小例子,可能初中生都知道,陈胜吴广起义说的是“失期,法皆斩”,可是秦始皇时代,如果“失期”,竹简上明明白白写着——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翻译一下就是,迟到三天到五天,骂一顿;六天到十天,罚一个盾牌;超过十天,罚一个铠甲。

所以考古学家可以发现,如果只是迟到的话,按照秦朝始皇帝时代的《徭律》,处罚是非常轻的,也就是被骂一顿的级别。像这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写这样的发现,自然是震惊了整个考古学界。

回到第一个问题,由于刘邦这个人也是战国末年到始皇帝年间的人,他做秦朝始皇帝时期的亭长,没道理不按照云梦竹简的规定来。

刘邦的老头子刘老太公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因此刘邦很明显不是什么贵族,他的升迁道路和睡虎地墓主人喜类似,应该也是按照当官佐、乡佐这种最底层的办事员,然后才能以自己的绩效得以升官——这是记载在睡虎地竹简上秦朝基层的常态。

睡虎地秦简还有关于基层的等级划分,最低等的属于官佐、乡佐这些人,类似于今天公务员当中的办事员和科员;啬夫、令史、牢监是第二个阶层,放到今天毫无疑问属于副科;亭长是第三个也是最高的阶层。放到今天那,刘邦的亭长就是基层组织最高级别的基层科级干部了。

如果刘邦从官佐这类办事员干起,按照秦简里面的计算功劳绩效的不同规则,刘邦要想通过“劳”(熬资历)成为亭长,至少需要十几年,但是刘邦所处的秦始皇时代,睡虎地出土的秦律也提供了一种特别的升官技巧——捕杀盗贼可以按军功计算功劳,众所周知,刘邦是沛县一股黑恶势力的头子,经常纠集无赖,所以像他这样的人捕杀几个盗贼立功升到亭长的可能性更大。

至于什么是亭,这是一种地方行政单位,类似于今天的乡,如果对刘邦感兴趣的,会发现他做亭长之后,在史书里经常有喝酒不给钱的恶行以及会发现他日后会有许多屠狗贩履的部下,这是因为一般亭里都有市,亭长刘邦除了捕杀盗贼,他还负责管理市,所以刘邦和周勃樊哙等一帮贩狗卖履的都认识,很容易就拉起一支这种构成的队伍,另外由于自己是管理者,所以去王媪、武负的小酒馆喝酒不给钱,她们往往最后都不介意——敢介意吗?不烧掉借据等着问亭长刘邦要钱吗?

至于刘邦这个亭长手底下应该能管多少人?按照秦简所说,一亭有亭吏4人,亭卒12人还有养1人,一亭人数17人。云梦秦简还记着喜活着的时候的一封公文——一个亭长报告说有盗贼30人,但是不敢追击,请求支援,这也从侧面反应了一亭人数应该接近20人。总的来讲,刘邦这个秦朝亭长非常像一个今天的派出所科级所长(但是这货更像是当时一个黑恶势力头子)。

3

泗水亭长相当于乡镇派出所的所长,主管司法、治安和监视百姓

初高中历史课本里都曾经讲过秦朝的政治体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改分封制为郡县制,中央直接任命郡首长官,这是封建社会管理制度上的一大进步。与此同时,对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的县郡制度进行改革,全国设立三十六郡,细化地方官制度,其中乡是地方基层行政单元,而亭属于基层治安机构,不在官制序列

郡县制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丞相王绾请封诸皇子为燕、齐、楚王,得到群臣的赞同。廷尉李斯力排众议,主张废除分封诸侯的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度。这也正是李斯被视为千古一相的原因之一,郡县制度也被后世一直沿用。

简单点说,就是中央下设郡,郡下设县或道,县下设乡、里和亭,类似于今天的省市县乡村

前几项不必细说,主要说一下乡、里和亭。

乡和里是行政机构,亭为治安组织。

乡是基层行政单位,相当于今天的乡镇。设有三老、啬夫和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税收,游徼掌治安。

乡以下为里,是真正意义上最基层的行政单位,类似现在的村屯。里设里正或里典,后代称里正、里魁,以“豪帅”即强有力者为之。别拿村长不当干部,里正的职能除与乡政权职能大体相同外,还有组织生产的任务。

此外,就是亭。于乡里行政职权不同,属于司治安、禁盗贼的专门机构,亭设有亭长。秦规定,两亭之间相隔十里,设亭长。亭遍布于城乡各要地。

至此,乡、里和亭的官职和任务就很清晰了,乡就相当于今日的乡镇,里就相当于今日的村,亭则相当于是乡镇派出所


也难怪刘邦在基层那么吃得开,黑白两道都不在话下,作为乡镇派出所的领导,没点手腕肯定是镇不住宵小之徒的。

4

看你们的回答,我心里就不是滋味,本身因事繁忙,不想解答这个问题,但忍不住还是说明一下吧。

在秦朝的制度下,里的单位绝不是现在的里,什么500米为一里,古时人口稀少,大概是把多少户称为一里,秦朝时把110户人家才称为一里,并不是指多大的范围,一个郡的面积相当于现在的一个省。当时一个郡县的人口才几千户,实际上那时的一个亭就是现在的一个县的面积范围,一个郡才几个县,象现在的一个省一百多个县,那时的亭長犹如明清时期的乡長,一个乡十个都,秦时一个亭十个里,其实是一样的。

那时的亭与里都是按人口化分的,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是个大地主,刘邦原名刘季是个满崽,整天游手好闲,专门结交一些犯科之人,刘太公对他厌恶至极,尤其刘邦经常带一些闲客回家蹭饭吃,他哥嫂一见,马上往锅內倒猪漱水,可见年少时刘邦的身份低微。刘太公看他这副模样,无奈出点的钱帮他谋了个亭長的差事,以后好让他成家立业。平素总教诲他,要他学学老大的经营管理,生财门道,刘邦总是怠然处之。后来刘邦当上了皇帝,曾问刘太公,是我的天下大,还是哥哥他们的财产大,当时刘太公无言以对。
那时亭长的行政权相当于现在的乡長职位,县里一般情况不会要村長开会的,那时的亭長可要经常去县衙汇报乡村情况,所以刘邦在亭長职位上才结交了县里的一些名流,如萧何,曹参等,已至后来迅速发迹,功成名就!谢谢邀请!

5

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在壮年时,曾做过官吏“泗水亭长”。刘邦喝点小酒,流连美色,为人洒脱不羁。平时和官府中的官员混得也很熟,连当地县令家请客,他都是座上客。刘邦就是在县令家吃酒,被老泰山吕公相中,从而娶得妻子吕稚。刘邦在当地非常吃得开,俨然是一位头面人物。那么他所任职的泗水亭长是个什么差使呢?

刘邦幼时家境虽谈不上是大富大贵,但家中有田地,温饱不成问题,应该是小地主家庭。刘邦的父亲被村人尊称为“刘太公”,刘家在村中应该是有一定地位的。古时官衙中的小吏也都要求家境良好,比如担任押司的宋江就出自小地主家庭。所以刘邦能出任亭长一职,说明刘家在村中也属上户。

刘邦年轻时是一位游侠。说好听的是一位游侠,其实就是一个市井小混混。

刘邦不喜劳作,下地干活对他来说是不可能的。整天不务正业,结交一帮酒肉朋友到处蹭吃蹭喝。卖狗肉的樊哙就是刘邦这时结交的朋友。

刘邦的大哥刘伯在世时,刘邦经常带哥们到他家蹭饭。刘伯在前202年早逝,其后刘邦依然故我,还是经常带领一众狐朋狗友到寡嫂家吃喝,令其嫂不悦,故意用勺子刮拭锅底,假装没饭了。

刘邦知情后,倍觉无面,也很不爽。后来刘邦打下天下后,二哥被封代王,四弟被封楚王,却迟迟不给大哥刘伯一脉封赏。在父亲刘太公的说情下,这才将刘伯的儿子刘信封侯。

但刘邦还在怨恨大嫂,封刘信为侯时,还不忘酸她一把,把刘信封为羹颉侯,意即刮锅侯。

由于刘家家底不错,刘太公在村中又有一定地位,后来游手好闲的刘邦时来运转,被村人举荐为泗水亭长。这成为刘邦命运的转折点。

那么,亭长一职有何职责,它类似于现代的什么官职呢?

秦时,废分封,设郡县。全国被划分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余郡)。郡以下设县,县以下依次设乡、里、亭。

值得一提的是,乡和里依然是县以下的行政机构,其中里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而亭只是一个治安组织。

秦时,间距十里便设一亭,十个亭编制为一乡。一个亭管辖的人口约有二百五十人,相当于现在的一个中等规模的行政村。

亭最初只是一个军事交通机构,负责交通使者的接待和住宿以及官府公文的转交。

后来,亭的职能逐渐演化,更加注重于维持治安以及缉拿盗贼的职责。

亭的驻地被称为亭部,设亭长一名。亭长下设佐吏二人,分别为求盗和亭父。其中,求盗的职责为维持治安,而亭父负责亭内的日常杂务。这两名小吏的职责类似于现代的外勤和内勤。

由于亭是一个治安组织,有军事机构的性质,所以亭长一般从退役士兵中选任,也可以由符合条件的武吏担任。刘邦应该是符合后者的。

从亭长的职责来看,亭长类似于现代的派出所所长,只不过管辖的人口偏少。

只不过,现代的派出所所长是正儿八经的公务员,是在编干部,同刘邦的泗水亭长不能同日而语。

古时,官和吏是有严格界限的。官员是朝廷任命的,在朝廷的人事部门是有备案的。

而吏就不同了。虽然统称为官吏,吏其实就是地方自行聘用的编外人员,协助官员完成大量的具体事务。

刘邦担任的亭长一职,虽然在当地威风八面,却是没有任何品阶的编外人员。

虽然刘邦在官府内部只是一个不入流的小吏,但他性格豪爽、好结交朋友,又喜欢施舍,人缘好啊!

刘邦做了亭长后,很快和县衙里的同僚们混得很铁。

萧何当时是县衙的一名主吏,主管刑狱,正好分管刘邦这一摊子。

萧何的下属狱掾曹参,负责管理监狱,是刘邦的直接上司。

就连后来西汉的开国功臣滕公夏侯婴,当时也只是县衙的一个马夫。

不过,不管是身为上司的萧何、曹参,还是身为马夫的夏侯婴,刘邦对他们都是豪爽仗义,他们也共推刘邦为带头大哥。

泗水亭长虽然是个芝麻小官,但正是在此任上,刘邦结识了县衙中的萧何等人,积累了强大的人脉。正是靠着这个团队的强大合力,终使得楚汉之争中,最初并不看好的刘邦最终完胜项羽,夺得天下。

6

相比于秦朝末年项羽等有着王霸之气的诸侯们,刘邦颇显流氓本质的气概在很多时候是不够看的。

不过虽然刘邦一没有强大的军事能力、二没有过人的算策计谋,但是他却凭借着他一手独特的驭人手段纠结了许多有着特殊才能的手下。

最终在这些手下们的帮助下逐一击败了天下诸侯,最终继秦朝之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中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

在打仗方面,刘邦手下有着多多益善的韩信,在计谋方面,刘邦手下有着算无遗策的张良,而在后勤统筹方面,刘邦手下有着能力非常强大的萧何。

除了这三人的辅助之外,刘邦还有着其他许许多多各方面能力强大的手下们,正因为刘邦懂得合理分配这些人的工作、懂得合理挖掘运用这些人的能力,所以他才获得了最后的成功。

刘邦的工作相当于现如今的村长以及村治安大队队长

而在刘邦成功之前,他的人生是很平凡的。

刘邦原本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虽然说起来荒诞,但刘邦的年龄和秦始皇是差不多,不过在秦始皇已经统合了天下的时候,刘邦却仍然还只是一个小混混。

在秦朝统一了六国后,刘邦凭借着他在当地极好的人缘以及各个方面都吃得开的面子成为了秦朝的一名亭长,由此展开了他人生权势的第一步。

而如果要说到刘邦当时所就任的亭长相当于现如今什么官职的话,我觉得大概和现如今的村长以及村治安大队长是差不多的。

首先我们得来了解一下秦朝的亭长是一个什么概念,在秦朝十里为一亭,在不了解事实的情况下,很多人以为秦朝的一个亭是以距离算的,但实际上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当时的里指的并不是里数的里,当时的里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人口上的编制。

当时人们以十户人家为一里,以十里为一亭,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亭有100户人家,如果放在现在来说的话,当时的里应该相当于现在一个村子里的一个小队或者大队,而亭则就相当于现如今的一个村子无疑。

因为当时的亭长还负责一些抓贼以及押送劳役的人去外地干活的工作,所以当时刘邦在是当地村长的同时,也兼任着当地治安大队长的职责。

刘邦斩白蛇全靠演

而后来刘邦之所以能从自己亭长的身份上脱离而出、转化成长为一方诸侯以及最终的皇帝,一切实际上起源于他的一次押送劳役工作。

因为在那次押送劳役工作的过程中有不少人半路逃走了,所以在明知道会受到重罚的情况下,刘邦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所有人都给放了。



而在他当时所放的这些人中,后来就有一部分人成为了他手下的干将,是他打江山的最初资本。

在刘邦选择起义的时候,他也选择了陈胜吴广等人一样的套路。

他当时不知道是在撒尿还是在干什么,然后他无意中看到了一条小白蛇接近,于是就计从心起,挥着手中的剑就把那条微不足道的小白蛇给斩杀在了地上。

在杀掉了小白蛇之后,他就双手拎起小白蛇到处宣告起了自己的战绩。

后来他也不知道从哪里请来了一个老奶奶,让她在自己斩杀小白蛇的地方哭泣,并说出了那一套什么白帝子、赤弟子之类的说词唬住了自己的手下人,使得他们对自己更加死心塌地卖命了起来。

正凭借着这么一个拥有着很大迷信色彩的故事以及他自己个人的驭人手段,最终在经过长久而波折的发展后,他成长起来了,并最终战胜了最为强大的西楚霸王、摘得了乱世之中的最大桃子。

所以说我觉得刘邦最开始所做的亭长应该相当于现如今村长一般大的官,而他当时所担任的工作是不仅仅只局限于村长工作的,当时他的工作范畴还包括扩了现如今村治安大队队长的职责。

7

在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情节,想必大家印象都很深刻,陆绩起身问道: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还是相国曹参的后代,而刘备虽然说是中山靖王的后代,但无从稽考,我们知道刘备是织席贩履之人,又怎么能跟曹操抗衡呢?

诸葛亮说,曹操既然是曹相国之后,那应该世代为汉臣,而曹操对汉献帝做的事情,又哪有臣子的样子呀?完全就是汉室的乱臣,也是曹家的贼子呀。而刘备是汉献帝当场查过族谱,亲口说的刘皇叔,又怎么是无从稽考呢。

诸葛亮继续说,汉高祖刘邦开始也只是一个亭长,之后拥有天下,而刘备织席贩履又有什么好轻视的呢?陆绩,你说的话是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一起讨论,陆绩一时语塞,无法反驳。

由此可见,亭长在当时,地位也不怎么高,跟织席贩履的刘备相比,也差不多,那亭长究竟是个什么官,具体负责哪些事情,搁现在又能多大呢?

我们知道秦朝的时候是实行郡县制,从上到下,依次是郡,县,乡,《汉书·百官公卿表》有记载:十里一亭,亭有亭长,十亭一乡。那古代的一里有多长呢?《秦秋·谷梁传》和《说文解字》里面有记载,三百步为一里。

那一步又是多长呢?《汉书·食货志》上记载,一步是六尺。那一尺又是多长呢?现在出土的商鞅量尺,还有王莽时期的铜斛尺,东汉时期刘秀的铜尺,一尺等于0.231米。也就是说一里等于三百步,等于一千八千尺,等于415.8米。

而十里那就是4158米,也就是说秦朝的十里是4.2公里左右。可见亭长管辖的地方也并不大,这个是在乡里面设的。根据《续汉书·百官志》记载,洛阳有二十四街,每街有一亭,有十二个城门,每门有一亭,都有一个亭长。

亭长都管些什么事情呢?主要负责治安,来往的旅客。刘邦正是因为担任了亭长,所以很了解民间的疾苦,所以成为皇帝后,做的很多事情,都有利于百姓,也比较仁厚爱民,休养生息。至于这个亭长有多大,应该是介于村与乡之间吧。

8

大家都知道刘邦早年也是个公务员出身,曾经做过泗水亭的亭长,那么这个亭长在现代是个多大的官呢?




中国历史上的开国之君,既有隋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这样的世家大族出身,也有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这样的寒门出身。不过刘邦要比朱元璋好些的是,刘邦在逐鹿中原,统一天下之前,曾是秦朝的沛县泗水亭长,是正儿八经的公务员出身。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前,讨过饭当过和尚,论出身,朱元璋和刘邦差距还是相当大的。

不过刘邦虽然是古代公务员出身,但他所当的亭长,属于最下级的官衙小吏。他的同乡好友萧何(后来的汉初三杰之一),好歹在沛县衙门里当了个功曹,品阶还要高于刘邦。



亭长,原来是战国时期一些国家在邻接他国处设置的岗亭,以做监视防御之用,每亭设一亭长。秦朝时期,亭制遍布乡村、城镇,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汉书·百官公卿表》中有如下解释:十里一亭,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另外亭长没有乡下城里之分,设于城内、城门的亭长职责、品阶都与乡间亭长相同,在秦汉官制里面,亭长属于最下级的官吏。



亭长是个苦力活,刘邦在举义之前,押着一班泗水郡的徒役去骊山,还没走到半路,押送的徒役已经逃了一大半,刘邦估摸着走到骊山这些徒役也逃的差不多了。走到芒砀山时,刘邦停下来喝酒解闷,并顺便把剩下的徒役都放了,叫他们有多远跑多远,他自己也要跑路了。有十几个壮士感激他的重情重义,留下来与他一起走。路上遇到一条白蛇拦路,刘邦乘着醉酒拔出佩剑把白蛇斩成两半,后面的人闻有老妇哭啼,言孩儿为赤帝之子(指刘邦)所杀,妇人言闭化为轻烟而去,刘邦酒醒,大惊,始有争夺天下之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高祖斩白蛇起义”的故事。

由于亭长工作近乎于今天我们的派出所所长,基本上民生的事儿都要管,不过秦、汉时期的亭长负责的事确实有点多,像刘邦这样当个小亭长还要一路千里跋涉看押徒役到骊山当苦力,这真是干着最苦的活,赚着最少的工资,当着最小的官,受着最大的气啊。



亭长在秦、汉是属于最低层的官吏,诸葛亮就曾说过:汉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乎?大概意思就是:汉高祖刘邦 ,起身亭长 而终得天下。主公(指刘备)织席贩屦 ,又有何 屈辱。可见,亭长这样的小吏,在秦朝完全是不入流的,亭长制度在汉武帝之后逐渐废除。

9

《史记》和《汉书》中都对刘邦的家长有记载,沛丰邑中阳,也就是说在沛县丰乡。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天下分为三十六郡。泗水便是当时的一个郡,沛县属于泗水辖区内的一个县。

刘邦在泗水做亭长,那么亭长到底属于一个什么官呢?其实,“官”和“吏”截然不同的,官是指国家认可,朝廷正式任命的官员。而吏则是郡守、县令等自己雇佣的职位,刘邦当时就是一个小吏。

泗水是一条河,古代沿河设若干亭,主要用作军事防御。“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续 汉书·百官志》中记载:“亭有亭长,以禁盗贼”,“亭长主求捕盗贼,承望都尉”。所以,亭长是一个维护治安的小队长。

亭长只有两个手下,一个被称作“亭父”,负责处理辖区内的琐事,而另一个叫“求盗”,主要负责抓捕犯人,就这样,三个人一个亭,相当于一个治安岗亭。而早年的刘邦,作为一个底层公务员,就是这样一个尴尬的职位。

10

汉高祖刘邦属于大器晚成,四十多岁了连个老婆都没混上,简直是一事无成,除了喝酒闲玩,唯一的好处就是结交了几个好朋友。

话说这天,好吃懒做的刘大混混在家被父亲老刘头臭骂了一顿,心情郁闷的上街溜达,迎面正好走来了好友萧何,这萧何腹有良谋,心存大志,是现在沛县官府里的功曹,有一定的权力。

两人见面后一阵寒暄,萧何听完刘大混混的牢骚后,是放声大笑,说道:“也是,你总这样混日子也不是个办法。正好县里泗水那边缺个亭长,你来当吧?”刘邦听后大喜,亭长虽说是最小的官吏,但好歹能混住吃喝了。那么,这个亭长是多大的官哪?

简单的说法是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而亭长是最基层的在编制的公务员。下面我仔细介绍一下秦朝的基本行政区划。

秦朝的基本行政区划是郡县制,秦始皇时把天下共划分了36个郡,后来增加到40多个,下面又设乡,亭,里。按照这个分析,当时的郡就等于咱们现在的省一级了。

亭分两种,一种是城里的亭,级别跳过乡,相当于咱们现在城市里的区。第二种是乡下的亭,相当于咱现在的乡或者镇,如果地势处在交通要道上,这样的亭还具有旅馆和驿站邮递的作用。

亭官除了管理民生,还要同时兼管治安,督禁盗贼的作用。亭的主要官吏就是亭长,由县吏任命,并听从县尉指挥。亭长按照级别就相当于咱们现在的乡长兼派出所所长,不过人口上比咱们现在的乡镇应该还要多一点。

亭长之下有两个助手,亭佐,帮助亭长处理日常事务,就是秘书或者办公室主任,另一个是亭候,主要是帮助治安,什么盘查行人,治安,捉贼等,等于派出所主管业务的副所长呗。需要说明的是,亭佐和亭候不在国家编制,他们的薪水是需要亭长自己掏腰包的。

以上就是本人根据史书记载所分析的,如有不对之处,欢迎朋友们留言探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