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他们知道创业不易,守业更难……

最佳贡献者
2

历史上大部分的开国皇帝,都会经过艰难岁月的磨砺。对社会的各种情态,都会了如指掌。自然也就会,有应对这些情态的办法。并且还都是合乎情理,合乎规律的处置。所以,也就叫人感到他们都很英明。

一,艰难生活的磨练。

直接从一个普通百姓,经过艰苦的奋斗。而成为皇帝的,最有名的应该是明太祖朱元璋。从小家境贫寒,就以给村里的地主放牛为生。

在1343年,他的家乡发生旱灾。庄稼欠收给人们的生活,都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第二年的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使本来贫困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他的父亲、大哥及母亲都相继去世。家里只剩下他和二哥,可他们又没有钱买棺材。甚至连埋葬亲人的土地都没有,最后还是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地,才将家人安葬。

自此,他与家人也分离了。就到皇觉寺剃发为僧,过了不久寺庙也闹饥荒。他就又离开寺庙,到处去化缘乞讨为生。到1348年,他又回到了皇觉寺。

在这离开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很多地方。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拓了眼界,积累了很多的社会经验。并且这些艰苦的生活,也铸就了他坚毅、果敢的性格,对他后来的人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富有传奇的一生。

其实,在他四处化缘的三年中。也是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时候,他也看到了各处的混乱。当他回到皇觉寺后,就收到了他儿时的伙伴汤和的来信。是邀请他去参加郭子兴的起义军。那年他也才25岁,就加入了红巾军投入到反抗元朝的统治。

由于功劳显著,朱元璋最后成为了一支红巾军的首领。后来他又统一了,其他的各路起义军。在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同年秋又攻克了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实现了从一个放牛娃,到成为明王朝皇帝的逆袭,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有的。

在他执政期间,由于深知人们的疾苦。就大力发展农业,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并都能吃饱饭。奖励耕种开垦荒地,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让各地都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保证普通的百姓也能穿上,保暖耐寒的衣物。适当地减免税负、并严惩贪官污吏。经过一系列政策的实施,社会的生产逐渐地恢复和发展。达到了盛世治理的时代,历史上也把这段时期叫“洪武之治”。

并且朱元璋,也是非常勤政的一个皇帝。每天要批阅奏札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他还是一个特别节俭的皇帝,当他称帝后,在应天修建皇宫。只要求坚固耐用就行,不追求夺巧华丽。直到今天,我们在南京还能看到那些坚固的城墙遗址。

在生活上他也是特别地节俭,早饭“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只要能吃饱饭就行,并无什么山珍海味。休息的床铺,也与普通人家的差不多。在给他造车子和轿子时,按规定应该用金子的地方都用铜代替。按他的话说,并不是吝惜这点黄金。而是他要在全国范围内提倡节俭,他要在全国人们面前作一个典范。

正是由于朱元璋在早年间,经历过艰苦的年代。深知生活的艰辛,做事从来不搞华而不实的东西。才使得他从一个放牛娃,一步步地成为一个开国皇帝。并用务实的态度去治理国家,乃至要用自身的作风去影响国人的勤俭持家。明太祖朱元璋,在历史上绝对是一个难得的英明皇帝。

3

开国帝王都是经历了朝代更替的战乱才最终胜出的,没有过人的智慧与才能不会开创一个新的王朝。不似后续的帝王,多为因嫡长子而即位。靠的是血统而不是才能了。

开国的帝王经历了朝代兴亡的战乱,知道民间的疾苦,自己也真正能够感觉到人民的力量,所以一般都会爱惜民力,与民休息。以免百姓再次铤而走险。

经历过残酷战争才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开国的帝王都会非常珍惜。做一些政治决策时,都会多方考量。 一般不会胡闹的。

综上,我们印象中,一般开国的帝王都是比较有能力,而且比较贤德、英明的。

4

谢谢邀请。本人将从世袭制度带来影响,继位皇帝的年龄和所受的教育三个层面来回答这道问题。

一、世袭制度来的的影响

开国皇帝或准开国皇帝(如宋太宗与明成祖以及经过激烈角逐而登基的清朝诸帝等)对政府的行政事务有着较多的干预。但当政权运作走上正轨,政权体制和各种制度逐渐完备之后,就像计算机执行程序一样,几乎所有的政务都按照既定的法规由惯性来推动。

而后继的君主登上皇位,通常与自身的能力没有太大关系。即位登基,一般不需要经过复杂激烈的角逐,他们仅仅依靠宗法和血缘关系就能继承皇位。这样一来,即位的君主没有经过战火的洗礼,阴谋的考较,比起前辈先祖往往缺乏政治实践与政治经验,在大臣面前更是缺乏政治威信。

这种世袭皇位制度,虽然从血统上保证了皇家特殊的政治地位,却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即位君主的能力的缺失。仅此一点,后继君主就要远远要比开国皇帝显出弱势。他所拥有权利经常有时候也仅仅是名义上属于他的而已,往往并不代表他的政治实力。而仅仅由皇位这一特殊地位所带来的。到了王朝末年皇权式微,这一特征就更加明显。例如历史上有名的汉献帝、汉惠帝、唐中宗等等一些傀儡皇帝,他们的地位更多的是带有一种象征性。

二、继位皇帝大多年幼,即位初级难以理政

中国历史上无论是通过战争,还是小规模的兵变(宋太祖赵匡胤),又或者权利的渗透取代(晋太祖司马昭),凡是能够取代前政权而登上皇位的开国皇帝,一般说来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非属一般平庸之辈。后继君主在皇位世袭制下即位的皇帝大多是幼主。

靠着血缘关系继承大统的皇帝由于尚未成年,难以理政。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也不可能就这样交到一个小孩手里。所以在国家大事上,多由前朝顾命元老大臣和宰执大臣进行辅政。

新君由于年幼,政治经验和治国经验不足对于前朝元老,往往是毕恭毕敬,唯恐不尊。这就使新君从即位之始,便直不起腰身,受宰执所左右。若是幼主,就更离不开顾命大臣的辅佐。

例如少年康熙,被鳌拜左右,少年万历,被张居正左右。甚至一些缺乏治国理政经验的成年人,也离不开辅政大臣的帮扶。例如宋真宗即位时,虽已非年幼,但宋史记载真宗对辅臣于禁中,每见吕端等,必肃然拱握,不以名呼。端等再拜而请。上曰,公等顾命元老,朕安敢比先帝”

由此可见,从辅佐到亲政,不仅不起实际作用,也大多养成了事事听命于大臣的庸懦性格。因而,君弱臣强亦势所必然。明代的皇帝,除了洪武和永乐两朝,后面的皇帝基本上都用“先生”称呼实际的宰相内阁大学士,尊为师长。

历史上频发的外戚、官官、权臣弄权与太后摄政,都是借助皇权之威来行弄权之实。这一方面反映了皇权的变质,另一方面也正显示出皇权在大臣的掌控下变成了象征意义。

第三、后继君主大多接受过严格的君王教育“循规蹈矩”是常态

在王朝的草创期结束后即位的皇帝,对政府行政事务的关心程度和影响力都逐渐开始减弱。事务的重心就由军事转向文治,而以文官以宰相或首辅为首的执政集团则自然占有了这个权力空间,成为政治运营的主要角色。

因此从这一时期开始,后继皇帝必然与开国皇帝不同,基本上从行政长官的角色退役,成为不需要事必躬亲的名义上的君主。再加上王朝初建,百废待兴事务繁忙,加上人的生理极限,即使是极有能力和精力的皇帝,也不可能做到事必躬亲。所以他们都把子女的教育问题交给了大臣。

后世的皇帝自幼就在深受儒家熏陶的大臣手下接受严格的君道教育。等到他们即位后,又有侍读侍讲制度进行继续教育,这使多数君主都具有一定的自律性,能在士大夫规定的“雷池”中循规蹈矩。

较之规劝皇帝过失的谏官制度,师傅制度和侍读侍讲制度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更有效的预防机制。在这样的前提下,后继君主事事处处都要受到“祖制”、“旧例”的巨大影响,再加上各种各样的派系斗争、党同伐异,皇帝就是想英明神武杀伐决断都很难办的到,久而久之也就泯然于平庸了。


白羽点评:中国历史上频繁的政权转换、王朝更迭,开国皇帝们经历腥风血雨就是为了形成强大的皇权,为了巩固皇权而建立起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然而,让创立者们所始料不及的是,国家机器一旦开动,上下一致都跟着运转,都会往相反的方向跑去。

当初看似英明的神武的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会变成另外的模样。中国的皇帝难以最终还是难以走向神的境界,虽说被称为天子,说到底还是个“彼可取而代之”的凡人而已。

5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同理,不创业不知守业难!

历数我国历史上开国皇帝,登上帝位无非两种方式:武力夺取、逼迫禅让!

武力夺取,大多数开国皇帝都是征战四方,从刀山血海中建立新的政权,如:秦始皇嬴政,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唐高祖李渊,明太祖朱元璋等等。

也有一种相对和平方式,逼迫禅让,著名的有:隋文帝杨坚,逼迫北周静帝(杨坚外孙)禅位于自己,建立隋朝;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逼迫后周恭帝禅位于自己,建立宋朝等等。

总体来说,凡开国皇帝,文治武功必有过人之处。

以宋太祖赵匡胤为例!赵匡胤登上皇帝宝座没有发生流血事件,逼迫年幼后周恭帝禅位于自己,愧对栽培自己的后周世宗柴荣,但谁人可以面对皇位的诱惑呢?

赵匡胤出身行伍,在五代十国这样的乱世中逐渐崛起,经历过战争的残酷、百姓的流离失所、百废待兴,意识到唐朝覆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藩镇割据。

即位后,为了巩固皇位,采取了一系列施政措施,开创了“建隆之治”。

  • 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先后平定后蜀、南汉、后唐等割据政权,使国家逐步走向统一。
  • 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 采取了“二府三司”的政治制度,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 改革科举制度,采取了“锁院制、弥封制、誊录制、别试”等制度,彰显科举的公平公正,为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
  • 发展经济,治理黄河、运河等河流,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徭役,赋税专收,使的国家经济得到快速恢复。
  • 重视文化,善待文人,“太祖誓碑”中记曰“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终宋一朝,没有一个文人被皇帝处死。

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发展的一个高峰。

开国皇帝登基后,大多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政权,改革制度、刷新吏治、发展经济、减轻赋税等,虽然都是为了统治需要服务,但毕竟给社会、百姓带来福利。

小结一下:大多数开国皇帝,创业才知守业难,让他们不得不“英明神武”!

6

中国历史上,自千古一帝秦始皇至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共有四百多位皇帝,而开国皇帝,有三、四十位。总的来看,各朝各代开国皇帝大部分确实都很英明,而其后代继任者,固然也有功绩卓越者,并创造了诸如西汉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清代的"康乾盛世"等治世、盛世的明主,但大部分继任皇帝均为平庸之辈,甚至昏庸皇帝大有人在,最终导致亡国。

这种状况,是一种规律性的存在,历史上各个王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性,同帝王的这种规律性状况是密切相关的。这种状况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有:

第一,人类历史的进程,同自然界一样,也是一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进化过程。历史上各王朝的开国皇帝,都是在激烈的竞争和搏杀中脱颖而出的,都是历史的选择。秦王赢政在战国七雄争霸中,扫灭六国,一统海内,书同文,车同轨,废分封,置郡县,修弛道,筑长城,开灵渠,尽管因严刑峻法,横征暴敛,焚书坑儒,引起社会普通不满,秦王朝仅二世即亡,但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无愧于"千古一帝"之美誉,无疑为英明君主。后世各朝各代的开国皇帝,无一不是在激烈的乱世拼杀中,在群雄逐鹿的惨烈争斗中,战胜其他各方势力而改朝换代。但各朝各代的继任皇帝,却大都是因为自己在正统皇族血脉中的嫡长地位而登基,并不是在与其他势力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而称寡孤道寡,如果说有竞争,也不过是皇族内部的尔虞我诈、竞施阴谋而已。

第二,各个王朝的开国皇帝,都是前朝覆亡的见证者,他们都亲眼目睹和亲身经历了前朝皇帝因平庸、昏庸而导致亡国的前车之鉴,因为在立国后,都或多或少地会汲取前朝亡国的教训,励精图治,休养民力。几乎所有的开国皇帝,都象秦始皇那样,希望秦朝"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都希望自己开创的江山传之无穷,他们倾尽全力,用权、术、法于极致,在巩固皇权、选贤任能、治国理政方面,各展手段。而后世继任皇帝,则荫庇于祖辈的基业之下,逐渐丧失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其中不乏贪图享乐、骄奢淫逸、荒淫无道之辈,最终导致国亡政息,江山易主。

第三,各个王朝的开国皇帝,大都同民间社会有着密切地接触和深入地了解,有的甚至来自于社会的最底层,他们懂得社会需要什么,民众需要什么,国家需要什么,他们通过实践、学习和吸取前朝以至历代治理国家的经验教训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因而能够成为英明的君主。而后世继任皇帝,大多都是按照皇子培养教育体系传授其文化知识和治国理政的知识、经验,也通过监国、兼任官职等方式培养其实际理政能力,但他们中的大多数毕竟和社会、和民间缺乏密切的接触,所以他们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治国理政的实际需要之间必然存在差距,很多时候,其权力为外威、宦官、权臣所控制,皇帝则伦为傀儡。有的皇帝甚至对做皇帝全然不上心,倾心于个人的兴趣爱好,如历史上曾出现过的词人皇帝、书画家皇帝,甚至木匠皇帝等等。

物理学上有一个熵增原理,按照熵增理论,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熵这种标志系统混沌无序状态的量是不断增加的。中国的皇权结构和系统,就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无论开国皇帝多么英明伟大,每个朝代都会有一个熵增而趋于混乱无序的过程,都会走向灭亡。

7

我是仁者厚德载物,我来回答为什么历史上大部分朝代的开国皇帝都比较英明?

事实上,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并不是都比较英明,相反大多数开国皇帝都有非常严重的失误,为王朝带来了很多悲剧甚至灭顶之灾。

秦朝的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宠信幼子胡亥与奸臣赵高等人,在秦始皇死后造成胡亥赵高假传圣旨,逼死长子扶苏篡位成功,正是秦二世胡亥与赵高的倒行逆施使秦朝很快灭亡。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外战匈奴一塌糊涂,有白登山之围的奇耻大辱,刘邦明知道皇后吕雉野心勃勃,甚至与审食其通奸给他戴绿帽子,却对吕雉束手无策,眼睁睁看着吕雉羽翼丰满,在刘邦死后,吕雉独揽大权,杀害刘邦的爱妃戚夫人与爱子刘如意,逼死汉惠帝,害死汉少帝,吕雉家族权倾天下,封王拜相,几乎篡夺汉朝天下。

新朝的开国皇帝王莽在篡位西汉以后,更是好大喜功发动对外战争,对内推行不切实际的改革,造成天下大乱,新朝仅仅存在15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68岁的老皇帝王莽也成为兵败惨死的亡国之君。

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炎骄奢淫逸,沉迷于后宫的上万美女,西晋权贵腐败斗富,更要命的是,司马炎居然选了一个智商极低的傻儿子司马衷作为皇太子,又选了一个淫荡毒辣的贾南风作为太子妃。结果司马炎一死,西晋王朝就发生八王之乱,很快分崩离析走向灭亡,陷入五胡十六国的天下大乱。

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虽然一统天下,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但杨坚晚年听信皇后独孤伽罗与奸臣杨素等人的谗言,迫害开国宰相高颎,杀害王世积、史万岁等开国名将,更致命的是废掉忠厚仁义的开国皇太子杨勇,立野心勃勃的次子杨广为皇太子,导致自己最终死于杨广集团之手,隋朝也被好大喜功的杨广弄得盛极而衰,很快走向灭亡。

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宠信次子李世民,不仅让李世民掌握军事大权,还作为开国首相掌握行政财政等大权,还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秦王府的势力甚至超过了大唐朝廷,造成野心勃勃的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害皇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及他们的十个儿子,霸占嫂子弟媳,囚禁并逼在位只有七年的李渊退位,使李渊成为最窝囊的开国皇帝。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放纵大舅子王继勋胡作非为,王继勋居然杀害并吃了几十个美女的人肉,更重要的是赵匡胤对野心勃勃的弟弟赵光义束手无策,最终被弟弟赵光义烛影斧声害死,赵匡胤的几个儿子也被赵光义逼死。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推翻元朝以后,在派蓝玉等大将北伐蒙古取得7胜1平的大好形势下,放弃彻底平定蒙古,反而保守地修筑长城,并自毁长城大肆屠杀蓝玉等开国名将,成为屠杀功臣最多的开国皇帝 ,造成蒙古长期成为危害明朝的巨大隐患,蒙古最终成为满清灭亡明朝与南明的帮凶。朱元璋还立孙子朱允炆为接班人,又大肆分封儿子朱棣等诸王,对造成靖难之役的悲剧难辞其咎。

由此可见,历史上的开国皇帝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英明,甚至还有一些严重的失误,时势造英雄,他们虽然千辛万苦打下了江山,但守江山甚至更加困难,尤其到了晚年年老昏聩出现重大失误也在所难免。

8

非常高兴回答您的提问!

中国历史上大部分开国皇帝都比较英明,这是基本事实,这也是由以下三个方面因素所决定的。

第一,他们的自身素质比较高,个人能力很强。

从秦始皇开始,中国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基本上都是军人出身、都是打仗出身,大多数都是从战火中摸爬滚打和严峻考验出来的,有的甚至从小时候开始,就在血与火的军旅之中度过。

应对战场的复杂局面,力求用武力和智慧战胜对手,夺取一场场战争、一个个战斗的胜利,绝对是一种武功、才华与智慧的残酷较量。也正是在这种残酷的环境中,培养出了他们高超的军事技能和强悍的管理、指挥能力。

秦始皇指挥国家和军队,相继打败六国,一举横扫天下,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和残酷恶战?加上诡秘的宫闱争权夺势,不得不逼迫他努力学习,审时度势,充分借助各种力量,去战胜自己的敌人。

这种高超的管理能力和指挥艺术,正是开国君主的英明伟大所在,以及他们本身真实实力的具体体现。秦始皇是如此,汉武汉武帝时如此,唐宗宋祖已及后来的一些很有出息的开国皇帝,都是如此。

第二,他们知道政权来之不易,务必好好珍惜和保护。

自己打下了天下,自己就必须管理好,把宝座坐稳当了,争取坐长久了,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马上变天完蛋,让别人造反,进而来挑战他们,最后收拾他们,要了他们的命,再次改朝换代,让他们死无葬身之地。所以,他们登基之后,大多数都不颓废,都很努力,有的还很清正廉明。尤其统治前期,基本都能够心系国家,励精图治,收拢人心,上进心很强,很爱学习,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个典型例子。

除了自己好好干之外,他们还善于团结臣下,充分发挥臣工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保持朝堂的和谐稳定、朝气蓬勃;善于选贤才、用能人,搜罗天下优秀人才为我所用。

尤其善于发现和使用治国能士,让能人治理国家,管理朝政,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努力让国家强大、让皇权稳固,以确保自己打下来的江山,不至于在自己手里毁灭。元太祖成吉思汗在这方面做得不错。

第三,想给子孙留个好家底,给后代做个榜样。

封妻荫子,是历代统治者、甚至是历代能人志士的普遍追求,开国皇帝基本也都有这种心理状态和强烈愿望。他们带领一大帮人打下了天下,夺取了宝座,并不只是满足于就他自己、他这一代坐龙椅,他们还有远大理想,他们还想让自己的子孙后代也当皇帝、也坐龙椅,而且要坐得好好的、稳稳当当的,力求天下太平,没有人对他的子孙后代造反,让他们家的世世代代皇权永固。

而要想让后代无忧无虑,稳坐天下,前面打好基础特别重要。第一代皇帝责任重大,逼迫他们好好干,不惜一切手段消灭政治对手,制服不服管的诸侯和各地军阀,力求在他的手里削掉一切以后可能给皇权带来威胁和潜在威胁的势力,争取在自己闭上眼睛之前,给下一代留下一个国家管理的好班底,留下一个强盛的国家,他们也就能够安安心心、了无遗憾地离开人世了。这方面例子就不用说了,几乎每个开国皇帝都是如此。




9

历史上大部分朝代的开国皇帝都很英明,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因为但凡是改朝换代,无不经过大范围的战争,而开国皇帝都不是凡夫俗子,本身就是天赋异禀,成功夺取政权建立新朝之后,大部分都会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同时,开国皇帝都想江山永固,皇权时代传承,因此都会采取英明的政策。

一,开国皇帝亲眼看到旧政权的腐败堕落,亡国之君的昏庸无能,对自身是最好的警醒。一个朝代的将近灭亡之时,往往皇帝昏庸残暴,官吏腐败,民不聊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开国皇帝亲眼见证旧朝是如何丢掉江山的,这种警告深深的刻在其脑子里,因此建立新政权后,势必励精图治,以使江山永固;


二,新朝建立之后,由于长期战乱,往往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减免税费,鼓励农耕等,这些政策必然受到老百姓的欢迎。

三,开国皇帝有非凡的才能和雄心壮志,能够慧眼识人,任人唯贤,很好的治理国家,以保江山长久的传承下去。皇帝都想江山永远为自己所有,因此他们必然采取开明政策,增强国力,努力实现江山永固的梦想。

10

他们是初心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