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拥有明立皇太子的王朝。更重要的是,清王朝二百余年历史上,只出现了一位明立的皇太子,即清圣祖康熙帝的序齿皇次子——废太子、理密亲王胤礽。他是清王朝历史上的第一位明立皇太子,也是清王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明立皇太子!

为何本人要强调“明立”二字呢?因为清王朝除了胤礽之外,还是有其他皇太子的,胤礽并不是清王朝唯一的皇太子。自雍正元年起,清世宗雍正帝开始试水秘密立储。请注意,是立储而不是传位!这是很多人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认为清王朝的秘密立储诏书是传位诏书。其实不然,无论清世宗雍正帝,还是清高宗乾隆帝、清仁宗嘉庆帝、清宣宗道光帝,留下的密诏都是立储诏书而不是传位诏书!换言之,即位者是先根据秘密立储诏书被“册立”为皇太子,然后再以皇太子身份继承皇位,而不是前任皇帝直接指定由哪位皇子继承皇位。如果依照这一点,清高宗、清仁宗、清宣宗、清文宗咸丰帝,甚至包括清文宗唯一活下来的儿子清穆宗同治帝实际上都当过皇太子,只不过是不公开的皇太子而已。当然,也包括清高宗早殇的端惠太子永璉。

顺带说一句,清仁宗某种意义上讲,甚至应该被划入明立皇太子序列。乾隆六十年,清高宗公开秘密立储诏书,正式册立时为嘉亲王的清仁宗为皇太子。随即,清仁宗以皇太子身份接受清高宗“禅让”、成为了皇帝。因此,实际上清仁宗也曾经非常短暂地担任过明立皇太子,只是这个时间相当短,短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为何秘密立储是“立储”而非传位

既然秘密立储实际上就是指定皇位继承人,那么清王朝的皇帝们为何非要在密诏中写立谁为皇太子而不是传位于谁呢?原因其实不难理解,面对无上皇权,大臣不可信,难道儿子就绝对可信了?想想当初唐太宗李世民是怎样当上皇帝的吧!一旦被密立的皇子逼宫,手里再拿着一份“传位于某皇子”的诏书……谁还能用阻止他当皇帝?

可密诏写上立某皇子为储就不同了,就算你得到了那份诏书,你也只是皇太子而已。皇太子逼宫,同样是谋逆!就算这份诏书落到了被密立为皇太子的人手中,也只能是“废纸一张”!除非那位皇子直接弑父篡位,否则他当皇帝就是名不正、言不顺,连“禅让”的把戏都玩不起来……

清朝皇太子属于什么级别

准确说,清朝皇太子没有级别!所谓品级,从来都是对臣而言的,无论是超品的亲王、郡王等宗室王公,还是超品异姓公、侯、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称——臣。但皇太子不同,他是储君、是半个君!换言之,整个清王朝,皇太子只是他皇帝老爹的臣,对于其他人而言,他是君、是储君!这就是最大的区别。

因此,拿皇太子去和他的兄弟们比等级其本身就是错误的!管你是叔叔大爷辈的亲王、还是爷爷辈的亲王,管你头上有没有“铁帽子”,在皇太子面前,“你是臣、我是储君!”举个例子,皇太子可以穿衮服,其他皇子却不行。因为那是皇帝才能穿用的,皇太子是储君、是未来的皇帝,所以可以穿用,其他皇子绝对不行!但皇太子和皇帝的衮服也是有区别的,主要体现在颜色和龙的数量上。因此,皇太子比皇帝还是要低一个档次的,这也可以理解,你毕竟只是储君、还不是君。

再如使用黄色,记得末代皇弟溥傑曾经回忆,幼年时去见哥哥溥仪,溥仪见他穿着明黄内衣,顿时没有了兄友弟恭、脸拉得很长!因为明黄是皇帝专用,一母同胞的亲弟弟也不行。就算是亲生父亲摄政王载沣,都不行!清王朝规定,皇帝用明黄、皇太子用杏黄、其他皇子只能用金黄。康熙十四年,清王朝规定:“皇太子冠顶用东珠十三颗,礼服用秋香等色,五爪、三爪龙缎,满翠八团龙等缎。带用玉版,以金衔之,饰以东珠。”而皇子以下则为朝冠、吉服冠、端罩、朝服、龙褂、蟒袍以及朝珠、朝带等。皇太子同样是“缩水版”的“皇帝服”,而其他皇子则是彻头彻尾的“臣服”!

再举一个例子,清王朝规定,即便叔叔大爷辈的亲王见皇太子也必须提前行礼,皇太子说免礼之后才可以作罢,但皇子见叔叔大爷辈的亲王则必须拱手问安。凭什么?因为皇太子是储君,储君也是君!你是叔叔大爷不假,但你依然是臣。但是,亲王面见皇太子时和见皇帝还是有区别的,那就是不需要自称“奴才”、也不需要下跪行大礼,但行礼问安还是必须的,或许是为了照顾叔叔大爷们的脸面吧。兄弟也是一样,虽然不需要自称奴才、不需要下跪,但行礼同样是必须的!

综上所述,皇太子不是清王朝的一级爵位,因此不能用所谓等级来衡量。因为,他根本就不是臣,皇太子是储君、是半个君!无论是叔叔大爷、还是兄弟,都必须以臣对待君的态度来对待皇太子,否则便是僭越,是要受到处罚的。如果非要用等级来衡量皇太子,用一句话比较恰当——“老子天下第二!”除了皇帝之外,皇太子最大。当然,祖母皇太后除外,理论上皇帝都得给他妈请安,就更不用说孙子皇太子了……换言之,胤礽如果见到曾祖母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嫡祖母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继母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和孝懿仁皇后佟佳氏,还是必须行礼的。除了这几位之外,恐怕也就只有他的皇帝老爹了……当然,清圣祖的一众小老婆们好歹也是胤礽的庶母,见面了寒暄一下问个安还是必须的,但不需要行大礼。

最佳贡献者
2

历史上的清朝,在册立储君方面,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朝代。康熙时期发生了九子夺嫡,让包括雍正在内的康熙诸子,都饱受了太子位之争的痛苦。所以,雍正继位之后,实行了秘密建储制。

所谓的秘密建储制,就是现任皇帝将写好继承人的诏书封入密匣之中,然后放到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等皇帝驾崩之后,再由王室宗亲、顾命大臣一起开匣宣布皇储。因此,在现任皇帝驾崩之前,除了皇帝本人,多数情况下没人知道皇太子是谁。

终满清一朝,实际具有公开身份的皇太子,仅有两位,一位就是康熙所立太子允礽,另外一位就是乾隆禅位之前所立太子颙琰。

废太子允礽,比较有名了,经历了两立两废,最后被圈禁于宗人府之内。而嘉庆帝颙琰,因为乾隆要兑现其在位时间不超过康熙61年的诺言,在乾隆六十年九月,正式公开册立了颙琰为皇太子。因此,颙琰也公开坐了将近半年的皇太子之位。

其他的皇太子,在身份未公开之前,就是普通的皇子,最多挂着亲王衔,他们只能享受公开身份的等级。

那公开身份的清朝皇太子属于什么等级呢?这个要分两种情况,即外朝和内朝。

在外朝,即朝廷的朝堂之上,皇太子的等级,仅次于皇帝,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除非有人垂帘听政,那皇太子就再低一级。清朝时,没有出现垂帘听政时,有皇太子的情况。

清朝的爵位等级制度,共分为三种,即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宗室爵位,一共分为十二等,每等分为若干级。其中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等八个等级为超品。另外还有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四个等级,分别为正一品到正四品。可见,宗室最低的爵位,也是朝廷的正四品官员。

功臣爵位,最高的就是公,其中公、侯、伯三等为超品,即超过正一品官员等级。子爵正一品,男爵正二品。另外还有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分别为正三、四、五品。恩骑尉为正七品。

清朝有名的大臣和珅就是世袭轻车都尉的正三品爵位,因此他一入宫,就被授予了三等侍卫,之后品级上升的非常快。

蒙古爵位,前六等基本跟宗室爵位对应,只是在辅国公之下,设立了五等台吉。台吉是蒙古贵族的一种称呼,指儿子、弟弟之类的亲属。另外,满蒙通婚,所以,台吉之下还有六等额驸爵位。加起来,总共十七等。

皇太子的地位,在和硕亲王之上,是毫无疑问了。蒙古爵位虽然也有亲王,是比不上宗室爵位中的和硕亲王地位高的。蒙古亲王的等级,自然也在皇太子之下。

满语中和硕的意思是一方、一隅,就是某个地方的亲王。另外,还有一个称号叫做固伦,就是天下、四方的意思了。清朝的公主就有固伦公主、和硕公主之分,皇帝嫡女可封固伦公主,庶女可封和硕公主。那为什么不可以有固伦亲王呢?其实,“固伦亲王”就是皇太子,即天下的王,未来的皇帝。

在内朝,皇太子的等级,相对就复杂了一点。因为内朝,要按宗亲家人论,即尊卑、长幼有序。所以,皇太子见了很多人都要行礼的,等级低了很多。

首先,非常确定的一批人,都比皇太子等级高。

这批人包括诸如太皇太后、皇太后、太上皇、太上皇后、皇帝、皇后,亦或是相当于皇后的摄六宫事的皇贵妃。皇太子见了,只有行礼叩拜的份。

其次,在太子册封时的宗亲仪式、宗亲宴会等家族内部仪式上,要遵从尊卑、长幼之分。

清朝的礼制基本上继承自明朝,按照《明史·礼八》和《清史稿·礼七》的记载,皇太子见长辈要四拜,见兄长要两拜。

清朝因为太子少,记载不详,按明朝的记载,“册立皇太子时,皇太子诣武英殿见诸叔,行家人礼,四拜,诸叔西向坐受。”皇太子的叔叔们是可以坐着受礼的。而皇太子的兄长们,则是“见诸兄,行家人礼,二拜,诸兄西向立受。”因为是同辈,所以,兄长们要站着。

当然,这只是在行家人礼之时,而朝堂之上,不管是叔叔,还是兄长,还是要拜皇太子。

最后,皇帝的妃嫔,皇太子不用拜;太妃皇太子继任皇帝时要拜。

按道理说,皇帝的妃嫔,都是皇太子的小妈,都是长辈,皇太子见面是要拜的。不过,史书上没有查到相关记载。仅仅有正式礼仪的场合,皇太子拜皇后、贵妃(后称皇贵妃)的记录,其他的皇太子不用拜。

册立皇太子妃时,皇太子妃需要“诣各宫皇妃前,行四拜礼。”回宫之后,“诣皇太子前,亦四拜。”但是,皇太子妃在皇帝、皇后面前要八拜。由此推测,皇太子见了各宫妃嫔,也就是行个礼,各宫妃嫔要还礼,也就是等级相同。

当皇帝去世之后,皇太子登基,成为新帝之时,要将妃、嫔晋封为太妃、太嫔。这时候新任皇帝要拜太妃。但是,“帝行礼,太妃起避立座旁”,太妃虽然是长辈,也要避礼。至于太嫔,根本就不用行拜礼。

从这一点,也可以间接印证出,在清朝,皇太子在后宫,对于普通的妃、嫔,都是同等级的,不需要拜。只是,古代讲究礼仪,互相行礼应该是必要的。

综合下来,奕天认为,清朝的皇太子,在外朝等级仅次于皇帝本人。而在内朝,皇太子的地位则低于太皇太后、皇太后、太上皇、太上皇后、皇帝和皇后,也低于摄六宫事的皇贵妃,而与其他的后宫嫔妃,包括贵妃,等级相同。至于宗族长辈,则要视具体情形,多数情况下,还是皇太子等级高。

3

大家好,我是Hai子君。太子称王储或者储君,是中国古代王位或者皇位的继承人的称谓。那么从秦朝开始,太子就不再称储侯,而且称为皇太子。

据 史书 记载, 中国的第一个太子是 商朝的太丁( 未 即位),而第一个皇太子则是嬴胡亥(秦二世)。

需要 说明 的 是:太子, 一般 是 帝王 之 子, 但 也 不一定, 特殊 情况 也 有 很 多。

那么清朝太子应该属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仅次于皇上。但是大家也知道,清朝有许多封号,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啊,镇国公,辅国公啊,还有一个叫摄政王,地位可是比皇上都高啊。当然清朝始于摄政王也终于摄政王,一共出现过两位。但是两人却把清朝带入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处境。

当然,清朝从慈禧开始,整个大清也没啥地位之分了,只有一个慈禧的中央集权,从此走向下坡路,走向衰弱。

好了废话我不多说,感兴趣的可以评论或者私信我。




4

这个问题就比较尴尬了,因为太子并不是一个朝廷的官职,他是储君,说白了就是未来的皇帝。只要不出现其他差错,就稳稳的可以当皇帝了。要说他属于什么等级,我觉得从下面两个方面来解释下。

第一:对于朝廷来说,天子第一,太子就是第二;

清朝和我国其他封建朝代一样,也是实行的储君制度,即设立太子,皇帝驾崩后由太子接替皇位。当然,原则上是嫡长子继承制,但是实际上清朝发生过很多的皇位之争,最有名的应该是康熙时期的“四爷党”和“八爷党”的皇位之争。

皇帝在位时,对于自己所立的太子,一般都会帮助他树立在朝廷中的威信,于是一有机会就会让太子建功立业,比如当皇帝外出时,太子监国处理朝政。一来,可以提前让太子熟悉未来的皇帝的工作,二来也是让大臣们明白太子的地位,尊重太子。

所以,在朝廷上,对于大臣来说,天子是第一,太子是第二。当然,这是指太子之位很稳,得到了大多数大臣支持,且没有其他竞争者的情况下。像康熙时期,除了太子,四阿哥和八阿哥,都有各自的支持人选,在这些人眼中,太子可能排在了他们所支持的皇子之后。


第二:对于后宫来说,天子第一,皇后及皇太后第二,太子就是第三;

在后宫中,当然天子还是第一,此时作为老幼尊卑,皇后和皇太后在后宫中就排第二,太子见了皇后和皇太后都必须十分恭敬,所以在皇宫中太子排第三。

当然,除了皇后和皇太后,其他的妃子,排名自然是在太子以下的。一来的宫中的规定,就不说是太子,哪怕是普通的皇子,妃子们见了也是礼貌有加。对于太子就更不必说了,妃子及其他宫人们见了太子,需行大礼。

二来,即使宫中没有规定,稍微有点情商的人都知道,这太子就是未来的皇帝,能跟他攀上关系,或留下好印象,自己以后肯定少不了的好处。想法,万一得罪了太子,那么自己以后可能全家都遭殃。


第三:对于百姓来说,天子第一,太子就是未来的第一;

对于百姓来说,其实他们对于太子并不敏感。因为皇家皇位由谁坐,和百姓并不太大关系,况且他们也没见过太子。只是一些关心国家大事的人,会通过一些渠道打听到宫内的太子的消息。

所以,有些百姓就对宫中的太子才学、容貌、性格等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印象好,就希望他能当皇帝,印象不好心里就暗想着会不会被换掉。当朝天子是第一,太子也是第一,只不过太子是未来的第一。


总结:

所以,在清朝时期,太子可以是第一(未来的)、第二、第三,分别是对应不同的情境下人们对于太子的尊敬程度。

5

我是历史百小生,喜欢研究清朝及民国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

这个问题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解读。首先说一下“清朝太子”,什么样的人能当清朝太子?都有哪些人当过清朝太子?其次我们要分析一下题主所说的“等级”,这个等级可以理解为在皇族内的爵位是什么等级,也可以理解为在朝廷上是什么官职?

首先,我们说一下清朝太子

太子,也可以称为“储君”,也就是明确规定的下一代君主。如果没有什么意外的话,现任君主去世后,那么就是太子继任为新皇帝。有清一代268年历经12个皇帝,关于“立太子”这件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顺治以前,不立太子。

努尔哈赤在正式定国号“金”之前,曾经模仿明朝,以大汗的身份册立过一次太子,就是努尔哈赤的嫡长子褚英,但也是这个太子之位害死了褚英。位居太子的褚英飞扬跋扈,和所有的兄弟大臣都势成水火,最终被努尔哈赤先废后杀。

有了这个前车之鉴,努尔哈赤定下了八王共同治理国家的制度,不立太子,君主之位由八王议政会议商量决定。皇太极是八王会议选举产生的,顺治也是八王会议选举产生的。康熙比较特殊,是顺治临死的时候,指定的皇位继承人。

第二个阶段,康熙朝,太子二度废立,最终九子夺嫡。

到康熙朝的时候,康熙决定仿照汉人的嫡长子继承制,册立了二皇子允礽为太子(因为大皇子是庶出,所以不符合条件)。不过康熙能力太强,寿命太长,导致允礽当了33年太子,还是继位无望,眼看着有可能被老子给熬死,允礽不淡定了,脾气也大了,对康熙也是一肚子意见。康熙也对这个太子起了疑心,总觉得太子要谋害自己,于是把太子给废了。

康熙儿子多,太子之位一空,众儿子们都眼睛红的像匹狼,对太子之位垂涎欲滴,各施手段,拉帮结派,搞的朝廷人心惶惶,康熙没办法,又把允礽拉出来当了几天太子。没想到允礽这个小子死性不改,最终康熙又把太子给废了,结果就是九子夺嫡,雍正胜出。

第三个阶段,雍正朝至咸丰朝,秘密立储。

雍正这个同志是从血与火中间走出来的,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老爹康熙因为立储一事,被搞的精辟历经,所以为了避免自己重蹈覆辙,开创了秘密立储制度。现任皇帝在位期间,秘密定下太子人选,不公开,秘密写下来,放倒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等现任皇帝死后,打开后才知道谁是太子,然后太子继位。

乾隆,嘉庆,道光,咸丰这四个皇帝都是这样产生的。同治皇帝是咸丰临死前下诏指定为皇位继承人的。

第四个阶段,慈禧掌权以后,慈禧一手遮天,没有太子。

辛酉政变后,虽然名义上同治是皇帝,但是实际军国大权都在慈禧手里,在慈禧这里祖宗家法都不管用了,只要有利于慈禧继续掌权,她想怎么玩怎么玩,她想让谁当皇帝谁当皇帝,根本没有太子一说,也没有秘密立储。当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同治以后的皇帝都没有子嗣。

同治死后,按理应该从下一代溥字辈里找继承人,但是慈禧选中了自己的外甥,成为了光绪皇帝,光绪死后,慈禧有选中了自己侄子的儿子溥仪当皇帝。

其次,我们来说一说“等级”

我们按照“内廷”和“外朝”来分,内廷就是指皇帝家,算家族的事。外朝就是指江山,算国家的事。

清朝宗室的爵位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将军等,而太子一般是从亲王里产生,所以从爵位上来讲,太子肯定是居最高位的。

太子也有父有母,在皇宫里,太子的亲人也是很多的,有额娘(生母)、皇额娘(皇后),也有皇太后,皇太妃,这些人都是太子的长辈。所以从亲戚辈分上来讲,太子身份仅次于皇帝、皇后、生母、太后、太妃。至于皇帝的妃子们,都算小妾,太子是不用理会的。

太子是储君,那么也算是君,相对应的其他朝堂上的人全部是臣,包括皇族内的亲王、郡王等人,只要在朝廷上班那俸禄,那就算是臣,所以,在朝堂上,太子的地位仅此于皇帝。


以上是百小生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如果您觉得百小生说的有点意思,可以顺手点个“关注”。风里雨里,我在头条等你!

6

清朝太子制度之前是有的,但被康熙晚年给终结掉了,改成了“秘密立储制”!太子没有具体的品级,要算的也是超品之上仅次于皇帝!清朝的宗室爵位只授予爱新觉罗氏的人别人是没那福分的!具体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

异姓爵位分别为:

超品:公爵、侯爵、伯爵

一品:子爵

二品:男爵

其中各种爵位又分一、二、三等


7

太子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产物,是皇帝选定的未来的接班人,皇帝都会对他悉心的栽培,精心的教诲,从而将来能够胜任领导国家的能力,因此对他很寄予厚望,选定一个好的太子是国家的福分,如果不慎选了一个孬太子,那将会危及社稷、祸国殃民。


清朝没有什么太子的概念,整个清朝两百多年也只有一个太子,他就是康熙皇帝的儿子胤礽,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太子,被康熙皇帝两立两废,康熙被他的这些儿子们伤透了脑筋,决定以后不再立太子了,改为暗箱操作,立一份遗诏放在正大光明的牌匾的后面,等皇帝死了之后再来揭晓新皇帝的人选。


要说清朝太子的等级,那肯定是相当的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嘛,清朝皇家的等级大概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几类,像清朝唯一的太子胤礽就介于皇帝和亲王之间,在康熙皇帝外出游玩或去围场狩猎的时候,胤礽作为储君都会在朝中监国,尽干些出力不讨好的事,最后还是得不到老爷子的满意,被废了,幽禁至死。





8

储君,正国级待遇,属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笑]

9

未来的皇上

10

太子是皇储,地位仅次于皇帝,高于其他皇子及亲王郡王,更高于所有的朝臣,在皇帝外出离京时,一般在家监国。但正因为太子是储君,地位特殊,会引起其他皇子的围讦、大臣们的攀附,为了保护他,也为了不影响皇权,所以清朝自康熙晚年废除胤礽的皇太子名位后,再未册封过皇太子。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