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由检他哥朱由校临死的时候,就叮嘱他,魏忠贤可以大用。但是他不听,把他杀了,然后重用东林党。东林党失去了对手,无法无天。朱由检累死都没用,被气个半死。

古代皇帝信任太监不是没有理由的。太监去了势,没有子嗣,一辈子待在皇宫,只能依靠皇帝。而且明朝的太监虽然权势熏天,和汉朝、唐朝的宦官还是不一样。明朝的中央集权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制度十分成熟。司礼监掌印太监只是秘书的性质,他始终控制不了皇帝,说拿下也能拿下,像明武宗杀刘瑾也就一句话的事。而汉唐的宦官权力极大,甚至能够废立皇帝,这在明朝想都不要想的。明朝,司礼监与内阁是相互制约的,明朝很多皇帝不干事,国家也不会乱。

到朱由检的时候,国家内忧外患,在内自然灾害频发,农民起义不断,在外,辽东努尔哈赤崛起,虎视眈眈。

前任朱由校整天就喜欢研究木匠手艺,很多事都让魏忠贤处理。魏忠贤没什么文化,但很有手段,把那些官僚治的服服帖帖,到处给他建生祠,争着认他做干爹。但正直的读书人也不少,骨头硬,魏忠贤杀了关了不少,手段残酷至极。

但就是这样,明朝稳得很,辽东从来没出过问题,打仗也没怎么缺过钱。魏忠贤这个人很有理财能力,生财有道。做事还是很有原则的。最重要的是对皇帝绝对忠心。而士族官僚就不一定了,自从万历时,张居正倒了,各种改革废除。这些大官僚家族的土地、产业最多,税却收不上来,国家怎么维持。

说到底,魏忠贤的阉党与东林党的矛盾,都是利益的冲突,谈道德,谈为国为民都是假大空。阉党群体搜刮的那点东西,相对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而绝大部分东林党人是伪君子。

魏忠贤一死,朱由检以为可以大干一场,重振大明王朝。但是国家已经内忧外患,积重难返。有点改革,受多方掣肘,都是无奈的失败。他自己又刚愎自用,被袁崇焕的牛皮吹的一愣一愣的,结果袁崇焕胆大包天,杀了毛文龙,皇太极没有了后顾之忧,绕过山海关,围了北京城。要命啊,这谁受得了。就把袁崇焕剐了,平民愤。袁崇焕一死,明朝在辽东就只有防守的份了。

少了魏忠贤这个手段狠辣的维持会会长,明朝也就走到头了。当李自成攻打北京的时候,朱由检求爷爷告奶奶,没有一个大臣出来帮他。到他上吊煤山的时候,才醒悟过来说“诸臣误朕”,用头发盖住自己的脸面,以示无颜见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真是可悲!


而当初捐不出饷银的忠臣良将们,很快投入了李自成的怀抱。李自成就不是良善之辈,一个一个,让他们把搜刮的民脂民膏都吐出来,光白银就不知道几千万两。

可以说,有魏忠贤在,明王朝不至于亡的这么快。而魏忠贤名声之所以这么臭,是因为笔杆子都握在读书人手里。

最佳贡献者
2

这个观点不完全正确。

人分三等,天才,庸才,蠢材。天才就是像张居正这种人,行政能力极高,可以说,大明没张居正,都传不到崇祯。庸才就是普通人,有点聪明,但做不到力挽狂澜。魏忠贤属于庸才。蠢材就是崇祯,努力的犯错,努力的向着错误的方向一路狂奔,终于作死了自己,也作死了大明王朝。

魏忠贤,作为中国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太监,可谓大恶,一般大奸大恶之徒,也是大智大慧之辈,为什么我将魏忠贤定位庸才呢?因为魏忠贤的崛起只不过是时代的选择,和他本身能力没有太大的关系。

为什么我说魏忠贤没有才能,看两点,一个头,一个尾。魏忠贤为什么做太监?烂赌,把能卖的都卖了,包括自己的女儿,最后实在无路可走,自宫做了太监,要知道,魏忠贤那个时候三十多了,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混成这个德行,能是天才吗?再看尾,崇祯刚刚即位,魏忠贤权势滔天,满朝皆是魏忠贤同党,在这种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一年不到,满盘皆输,魏忠贤的政治能力实在不敢恭维,庸才二字,我甚至都觉得抬高了他。那魏忠贤到底怎么上位的呢?

这就要提到大明王朝到底死在哪里,从政治上来说,两个字——党争。从经济上来说,三个字——穷死的。为什么穷?放着高收入的大财主钱不收,收穷人的钱,把有些地方穷人逼反,这些地方自然没有税赋,收的钱更少,而军费开支更大,只能再收那些还没有逼反的地方的穷人,再将更多人逼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那为什么不收有钱人的钱呢?党争,东林党代表江南财阀利益,在朝堂纵横睥睨,其他地方的官员代表自然奋起反抗,但可惜不敌,被东林党斥为齐党,浙党,这些党派自然需要领头人,而魏忠贤与东林党交恶,又是天启皇帝的心腹,自然以魏忠贤马首是瞻。一句话,魏忠贤与东林党的斗争是朝堂内部非东林党的政治势力和东林党的政治斗争。魏忠贤拥有这么大权势并不是魏忠贤有多大的能力,而是魏忠贤是抗击东林党的旗手。

更重要一点,魏忠贤也确实不是个东西,祸国殃民不用多说,历史虽然已经证明,东林党的自私自利葬送了大明王朝,但如果让魏忠贤继续执政,透支的依然是大明王朝的元气。崇祯皇帝执政十八年,如果这十八年由魏忠贤继续执政,如果崇祯皇帝学他哥哥天启皇帝,能不能熬到十八年真的天知道。

总而言之,大明王朝的覆灭,是制度的问题,制度引发了党争,党争两边都不是好东西,不能说东林党不是东西就说魏忠贤好,半斤八两而已。除非大明王朝能再出一个张居正第二,或许能延长国祚。不过整个中国五千年历史,又有几个张居正呢?

3

豹眼以为,如果魏忠贤活着,大明朝不用等到这个时候才灭亡。崇祯皇帝如何死法不好说,但肯定不是在这棵歪脖子树下吊死。

01

此说在正史没有记载,但野史中却广为流传。

一般说法是出自太监曹化淳之口,但据一些史料来看,此事不靠谱。

曹化淳幼年时家境寒微,十二三岁左右入宫。由于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在宫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诗文书画,样样精通,得到司礼太监王安赏识。后入信王府侍奉五皇孙朱由检。

天启元年(1621年),魏忠贤得宠弄权,害死王安。曹化淳受到牵连被逐出北京,发配到留都南京待罪。

崇祯元年(1628年),朱由检继位后,曹化淳被召回北京,委以重任,平反魏忠贤制造的冤案,深得崇祯皇帝的信任。

崇祯十一年(1638年),司礼秉笔太监、东厂提督,总提督京营戎政的曹化淳,因病乞准告假,向崇祯帝连上三疏。

崇祯十二年(1639年),曹化淳蒙允告假还乡。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此年是农历甲申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朱由检在景山(煤山)那棵歪脖子树下自缢身亡。

此时,曹化淳并不在北京,已经在家乡闲居六载。无论如何他不能跟崇祯帝隔空喊话,说啥“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之类的话。

02

崇祯帝死难,曹化淳蒙不白之冤

据有关资料记载,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太监王廉急告崇祯帝,朱由检此时正在宫中饮酒,长叹道:“苦我民尔!”太监张殷劝其投降,被一剑刺死。

3月19日拂晓,朱由检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却无一人前来。崇祯帝最后死时,身边只有提督太监王承恩。

没有史料记载,在崇祯帝最后时刻,王承恩等太监们是否说过“忠贤若在”之类的话。

甲申五月,清军入京,为崇祯帝发丧三日,追赠庙号怀宗。

十月,清朝顺治皇帝移驾北京,曹化淳奔赴北京上疏,请求妥善处理怀宗帝后陵寝。经恩准,委派内官监冉肇总理其事。

此时,顺天府杨博、宛平杨时茂等分别上疏参告曹化淳“开门迎贼”,此事是指迎接李自成入京。

曹化淳上疏辩诬,奏辩甚力。奉旨“曹化淳无端抱屈,心迹已明,不必剖琛,该部知道。”

但是甲申之后,启门之说广为流传,许多野史都记载曹化淳开门迎贼,并有了“忠贤若在”之传说。

1662年,曹化淳在去世前作《被诬遗嘱》及《感怀诗》四首,分发诸子侄,曹氏后人传承抄录,至今保存完整。

03

曹化淳不可能有此言

理由有二:其一,崇祯帝死时,曹化淳并不在其身边;其二,魏忠贤与曹化淳的师傅王安是死对头,王安被害死,曹化淳被魏忠贤流放。

魏忠贤被崇祯帝杀死后,随即召回曹化淳委以重任,清除魏忠贤的遗患,足以证明曹化淳与魏忠贤不是一路人。

不要说崇祯帝临死前,曹化淳并不在其身边,即便在其身边也绝不会说出此等话,为魏忠贤辩护叫屈。

04

如果魏忠贤不死,恐怕早就篡夺了崇祯帝的皇位,不会给崇祯帝自缢身亡的机会。

第一,明熹宗朱由校号称“木匠皇帝”,对于政事毫无兴致,一心从事木匠事业。宠幸太监魏忠贤,把一切事务交给他打理。

魏忠贤常常趁着朱由校专心制作木器时启奏,这时,朱由校总是不耐烦地说:“朕知道了,你去照章办理就是了。”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朱由校无子,兄终弟及。朱由校驾崩后,朱由检继承帝位,临死前说:“魏忠贤可以大用。”

旁观者清,魏忠贤所作所为,朱由检心里清楚得很,他如何会对魏忠贤大用呢?

第二,魏忠贤对于原信王朱由检很不感冒,未继位之前,朱由检多次受到魏忠贤的凌辱,令他忌恨,这自然会导致魏忠贤的防范,废掉朱由检另立新帝是大概率事件。

第三,客氏与魏忠贤是对食关系,一向阴毒狠辣。诛杀魏忠贤后,客氏也遭到抄家,在其家中查出私养着不少宫女,据说是想效仿吕不韦的故事,等有宫女怀孕后就送入宫中,将来接替朱由校的皇位。这岂不是谋反的预兆吗?

第四,魏忠贤是太监,没有子女,但大封其子侄,培植自己的实力。巴结他的权宦都呼他“九千九百岁”,嚣张到如此地步,篡权夺位,恐怕仅仅是一个时间问题。

崇祯帝继位不久,嘉兴贡生钱嘉征为弹劾魏忠贤,列出了十大罪状。

一与皇帝并列,二蔑视皇后,三搬弄兵权,四无二祖列宗,五克削藩王封爵,六目无圣人,七滥加爵赏,八掩盖边功,九剥削百姓,十交通关节。

奏疏呈上后,朱由检就把魏忠贤除掉了。

除掉魏忠贤之后,东林党人趁机掌控了朝政,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大明朝在内忧外患中,最终走向了覆灭。

历史没有如果,但豹眼认为,如果魏忠贤不死,他恐怕不会甘于寂寞,朱由检迟早要被他整死,大明朝的结局很难说,恐怕中国历史上还真得要出一个太监皇帝。

大明朝由一个讨饭的和尚建立,由一个太监结束,这个结果可比朱由检找棵歪脖子树吊死要奇葩得多。

4

魏忠贤不是好人,但他是个狠人。他必须靠做皇权代言人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地位。皇帝、东林党、阉党是三角平衡状态。天启皇帝把权术玩到了极致,用一个太监压制了整个内阁,自己只需要安心做木匠。崇祯就是个幼稚的孩子。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其实,如果首辅和次辅是貌合神离的对手,这个皇帝还能做下去。可惜皇帝没了资本,只是个可有可无的招牌没有实质性的价值。局势就失控了

5

魏忠贤即使还活着,也未必救得了行将就木的大明王朝了.在所有的历史文档里说,大明朝死于党争,死于阉人乱政,死于崇祯刚愎自用,死于连年自然灾害,死于农民起义。但是在我心里,明朝死于气数将近。

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任你用多少灵丹妙药都是救不活的。明王朝就是那个快死的老人。身上多个器官衰竭。穷的连兵享都发不出来。连年灾害,征兵也困难,外族入侵又有将领不断叛出。换谁来主持大局都无力回天。

6

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这就是崇祯最后的醒悟。

纵观华夏民族的历史,最不能得罪的人就是读书人,最可恶的人也是读书人。

明朝的灭亡是谁对责任最大?

除了猪一样的皇帝,就是东林党这些猪。中国人什么都不擅长,就是擅长窝里斗。

明末东林党不乏有正直之人,但东林党大多数是富家子弟,他们的官是买来的。

当官的为什么要卖官?因为明朝的官真的太穷了,一个月的俸禄三百年不变,除了粮食给市场都不愿意收的官方银票也就算了还要给郑和从西洋带回来的香料。

他们不卖点官怎么活?

看看一代名臣,狠起来连自己的女儿都要弄死的海瑞,为官数载,告老回家死了连买棺材的钱都是几个老友同僚一起筹钱,筹得几十两银子勉强够办一个寒酸的葬礼。

想想那些花大价钱买官的人当官之后肯定要捞回本啊,有的不但要捞回本,还要上敬领导,夏天冰敬冬天碳敬这些都要花银子,这些银子从那来?贪污受贿变着法子去捞钱,像升堂审案一声威武之后就是杖责二十,这二十杀威棒可以卖银子有银子不用打 没银子就得往死里打,这打着打着钱就来了。

魏忠贤是什么人,他出身社会最底层,深知百姓疾苦,得势之后确实为天启帝排忧解难。

后金的崛起让大明辽东战局吃进,即使张居正带来的大明中兴也不过回光返照,张居正倒台时大明内库确实盈余五百多万两,抄了张居正家当内库盈余也不过千余万两白银。

但自泰昌帝红丸事件之后努尔哈赤开始崛起,大明对外策略都是敌人的敌人是朋友,还远交进攻的撒钱策略,大明军队完全不是努尔哈赤的对手。

由于大明失去了河套地区,大明的战马完全都是靠买来,很多时候马匹都不够用,更无法与努尔哈赤的机动战的敌手。

所以大明军费的支出是一件另皇帝头疼的事。

当魏忠贤与天启帝奶妈客印月对食结党把持朝政后,后宫嫔妃被客印月弄死不少,魏忠贤打击东林党,弄死不少类似于杨涟这样的忠臣难道天启帝真的只顾着玩木头不知道?

其实天启帝不是不知道,他本身就是拿那些死古板的大臣没辙,明朝的大臣是历史上最无畏的大臣,为了一个死理,这些大臣可以慷慨赴义,砍了一个可以蹦出三个出来求死。

就好比大明税收是朱元璋定下的商10取3,到了后期,工商业发达,这商10取3明显跟不上时代,导致民间富有国家穷。

魏忠贤在斗东林党时对大明国家的税收进行了一些改变,他不敢在商税额度上增加,倒是对江浙一代的富商增税。

当时明朝禁止海上贸易,但江浙一代海上贸易却十分繁荣,大量外国船只来购买丝绸陶瓷,茶叶,大明没能力来管,魏忠贤就对海上贸易课重税,名曰海税,还要两头收。

东林党大多数都是来自江浙的富家公子,魏忠贤这一招无意是从他们碗里抠肉。

所以东林党是恨不得咬死魏忠贤的。

魏忠贤还变着法子从富人口袋里掏钱却不课农民的税。当时这一手无疑是缓解了一下社会的贫富矛盾,让穷人看起来舒服一点。

魏忠贤当时的作用就体现在辽东边防之上,无论边防要多少钱,魏忠贤都能掏出钱来给皇帝花,这就让袁崇焕可以肆无忌惮的组建铁骑 可以修筑防御公事。

可以说魏忠贤把持朝政的十余年,并没有给社会带来动荡,只不过东林党暗无天日而已。

但天启驾崩,崇祯登基,削了魏忠贤与客印月,东林党重掌大权,东林党取消了魏忠贤对富人定下的税收,反倒将这些税收放到穷人头上,于是,惹来了李自成。

评定一个人有没有用看得是结果,不是数据,不少人说魏忠贤十恶不赦,多少税收收不上来,但辽东开支他没断过,皇帝有钱花。

魏忠贤死了,崇祯要跟大臣借钱打仗,到底是东林党有用还是魏忠贤有用?

我想崇祯醒悟了!

7

崇祯把三尺白绫挂在歪脖子树上,刚要把头套进去,身边的太监曹化淳说话了:

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崇祯忽又想起十七年前,兄长朱由校的临终叮嘱:

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

崇祯痛哭一场,随后道:“大势已去,现在说啥都晚了,我去上吊了,咱们阴间再见吧!”。


那么问题来了,真如太监所说的那样,有了魏忠贤,大明就不会灭亡了吗?

我觉得灭亡肯定要灭亡的,但至少不会这么快,或许还能苟延残喘个几年。为何这么说呢?因为魏忠贤是个高手,一个敛财高手。

魏忠贤虽然大字不识几个,但他“创收”能力了得。当时江南是明朝最富庶之地,工商业、海洋贸易非常发达,天下财富,尽在三吴。

但是江南虽然富裕,贡献上来的税很少,这是因为万历末年,在东林党的干预之下,工商税、海税被废除了,农民头上的税并没有减,结果形成了富人少交税,穷人多交税的荒诞局面。


魏忠贤手握大权之后,很快发现了这个秘密,宣布恢复工商税、海税,此举遭到东林党人强烈抵制,他们是江南富商的代言人,魏忠贤又通过手里的杀人工具—东厂,杀掉了一批东林党首脑,政策终于得以推行。

几年之后,国库迅速充盈了,有了钱,魏忠贤修黄河水道,搞军事,造武器,火铳、战车、大炮这些重型武器全配备到了北方重镇。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明末打的几场大胜仗,都是在魏忠贤当九千岁的这几年:宁远大捷,明军一炮轰死了努尔哈赤;宁锦大捷,明军打得皇太极落花流水。

为什么明军能取胜呢?还不是装备好,战斗力强嘛!要满足这两点,必须有钱才行!

有人或许说,魏忠贤贪得无厌,中饱私囊,这话确实不假,但魏忠贤贪的多,赚的更多啊!他贪的这些钱,说到底还是明朝的钱,皇帝说拿回来就拿回来了。和珅贪了这么多钱,最后还不是被抄了家,钱又一分不少地回到国库了吗?


也只有魏忠贤这种光脚不怕穿鞋的,才能压制住东林党。要知道,东林党是江南富商的代言人,不搞定东林党,就不可能有钱。

不过,魏忠贤算是彻底得罪了东林党人,势同水火,不共戴天,朱由校死了之后,朱由检上台了,朱由检就是崇祯。

崇祯上台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杀了魏忠贤,崇祯此举赢得了东林党人的赞许,获得东林党人的大力支持。

没有了魏忠贤的牵制,东林党登上了政治舞台,工商税、海税再次废止了,西北灾区的税不减反增。

为了弥补财力不足,节约开支,东林党打起了驿站的主意,宣布裁撤驿站,后来几十万驿卒成了无业游民,这成了一股可怕的不安定因素,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些驿卒里有个人叫李自成。


如果不裁撤驿站,李自成就不会失业,李自成不失业,他就不会造反,李自成不造反,明朝或许不会灭亡。

可笑的是,当李自成农民军快要打到北京城,明朝国库已经空了,前方士兵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之时,崇祯只能低三下四地号召大臣和国戚捐款,后来只募捐了二十万两。

而当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强迫王公贵族募捐之时,居然捐出来了七千万两,假如早一点捐出七千万两银子,或许明朝就不会灭亡了!

8

换句话说,就是魏忠贤不死,大明不亡!可问题是大明朝在魏忠贤的手中,能重现辉煌吗?政治军事制度的彻底糜烂,让明朝这艘大船千疮百孔

修补已经无济于事,最多是趁着船没沉,船长号令所有船工奋力划桨前行;而魏忠贤,则恰巧能够扮演这样一个霸道监工的角色,所以魏忠贤如若还能继续掌权,或许明朝真的可以苟延残喘一段时间


快刀斩乱麻之后,崇祯后悔了吗?

这个故事,还有后半段续集,小太监哭着说完怀念魏公公的话以后,崇祯默然无语,随即下令厚葬早已死去多年的魏忠贤。这件事,真实性几乎为零,但至少让我们去反思一下,魏忠贤是否有这么大的作用呢?

刚刚继位的崇祯,就干掉了权倾天下的九千岁,并将阉党一网打尽,几乎杀光了所有阉党的核心人物,甚至冤杀了不少好人。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留下的东林党就是忠臣吗?

答案是否定的!根据后来的表现情况,我们也看的出来,东林党就是一帮嘴炮MAX,除了满嘴大道理以外,啥都不会啥也不干

崇祯年间首辅换得非常勤快,看似是为了国家不停的更新核心领导层,但反映出来的问题,却是无才可用,或者说这些人压根就不干活,知名点的温体仁、周延儒之流,也都纷纷跻身《贰臣传》,成为明末知名的奸相。这帮满口仁义道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士大夫,投降时候的谄媚之态,真是令人作呕不已,而这一切的源头,就是清算魏忠贤的时候铸就的,崇祯杀魏忠贤没毛病,可是把阉党一扫而空问题就很大,毕竟无论好坏全部干掉了,剩下的是谁呢?

天灾人祸下的大明,崇祯为何续不上这口气?

明朝并非是直接亡于后金之手,而是亡于民变。接连大旱导致西北地区民怨沸腾,随之衍生了高迎祥、罗汝才之流,并在中后期养成了李自成、张献忠这样的bug级土匪。对此崇祯完全没办法,因为没钱!如果能够及时赈灾,民变还会如火如荼么?这一点崇祯是很明白的,他也为此付出了很多,甚至削减自己的吃穿用度,可根源问题他压根儿就没管,或者说管不了

魏忠贤掌权期间,国库不说有多充盈,至少赋税是年年增加,这源于魏忠贤当时的“执政方针”,大力打压士绅阶级的九千岁,并没有对劳苦大众层面下黑手,以至于百姓倒是安居乐业,开开心心的在家种田,倒是那些平日里作威作福的士大夫官商阶层叫苦不迭,而且没人敢抱怨——九千岁权倾朝野,天下都归他管,谁敢造他的反呢?

随着三尺白绫,魏公公在权势尽失的情况下自缢而亡;崇祯挥舞着大刀开始清算阉党,其实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可是有句老话说的好:“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其实当时被杀的阉党中,有很多能干活的,只是迫于压力暂时依附阉党;也有一些人明明不是阉党,反而被当成阉党治罪!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崇祯选择了并非阉党出身的人,来彻查阉党,逻辑上没啥问题,可执行过程中问题就来了。首先这些人品质就不咋地,能力就更别说了,毕竟当时魏公公权倾天下的时候,人人依附有的为了升官,有的是为了做事儿的,至于这些不投靠阉党的,除了那种只会死读书的顽固士大夫,就是连阉党都看不上的废柴。所以说,在清算阉党的问题上,崇祯犯下巨大的错误

人妖九千岁,为何能挽救大明于一时?

杀魏忠贤,没问题;杀阉党,也没问题;但是留下东林党,就是很大的问题。为何说人妖九千岁魏忠贤能有机会挽救大明,或者说为大明续命,不是说他这个人有多厉害,多光明,而是他当权时期建立下的政治体系,是铁板一块,能够做大事儿的!

九千岁当权期间,可以说是明朝党争最弱的时候,因为天下之官皆阉党,五彪五虎、十狗十孩儿等左膀右臂全部围绕在魏忠贤的周围,虽然说老魏曾迫害了无数忠良如杨涟、左光斗等人,但他并非滥杀无辜,仍然有很多优秀的人才,在维持着大明朝的正常运转。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那就是武将在外不再受朝中文臣制衡,明朝是以文制武的朝代,武将在外经常要提心吊胆,打了败仗或许不会死,而打了胜仗很有可能就给人灭了。这样的环境,还能出名将吗?

但是魏公公没这么多套路,简单的很,俩字儿——给钱!给足了钱,你在外打仗没人敢动你!就说袁崇焕在辽东守卫期间,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怀疑制衡,而他也非常识趣的给魏公公修了生祠,但也正是这一点,成为日后他的罪名中的一条。魏忠贤倒台之后,士大夫阶层重新崛起,开始加强对百姓的压榨,但是税收不增反减,毕竟大量的官官相护和层层盘剥,导致国家和百姓都没捞到好处,反倒是这些人盆满钵满

而武将在外,则更是叫苦不迭,受朝中文官制裁不说,甚至因为党派斗争错过诸多战机,没能如愿剿灭民变,最终含恨而死,知名的如卢象升、孙传庭等猛人,魏公公的倒台,标志着明朝权力自此彻底失衡

有人会说,魏忠贤没那么大的本事,崇祯说收拾他就收拾他了!

但是,我们应当考虑一点,在魏忠贤掌权期间,为何那些仁人志士都不曾异动,甚至说在崇祯有意要动魏忠贤之时,也少有人回应。但在魏忠贤表示告老还乡之后,才有了大规模的倒戈。因为在放下权力的前夕,魏忠贤依然有翻云覆雨的本事,无论朝中阉党还是边关武将,魏忠贤仍然是一呼百应般的存在——这种政治格局是很恐怖的,可以说有点铁腕统治的意思

只是,伴随着崇祯的后悔和自缢景山,一切都结束了

因为历史不可以重来,也无法再重演。魏忠贤未必可以延续大明国祚20年甚至更多,但在他立下的政治格局下,应该能达到支撑一段时间的水平

崇祯杀掉的是一只忠心耿耿的恶犬,留下的是一群见异思迁、奸诈自私的乖猫!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发现黑白之间的精彩!

9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定论,在了解东林党之前,不少人的想法是,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十恶不赦,将大明江山败光了,等到魏忠贤终于下了台,大明已经无力回天,事实如何?不管是阉党,还是东林党,都不是什么好鸟,双方共同存在的时候,相互牵制,大明的江山还稳固一些,一旦其中一方失去了对手,大明,岌岌可危。

相较而言,阉党比东林党要靠谱一点,阉党主要都是太监,太监可以掌权,却不能夺权,太监的权力源自于皇权,而太监却不能将权力传承下去,就算是大太监魏忠贤,也不过只能做一下皇权的代理人,魏忠贤没有子嗣,这就意味着,即使是魏忠贤反了,天下还是老朱家的,而东林党在这一点上就占据了天然的优势,这也是为什么自古至今太监一直都可以掌权的一大原因。

阉党如何?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阉党无恶不作,确实如此,阉党,特别是魏忠贤,的确是无恶不作的,魏忠贤本来就是个地痞流氓,烧杀劫掠才符合他的身份,但魏忠贤对普通百姓的态度又略有些不同,对待那些世家大族,魏忠贤可以虚加罪名,将他们赶尽杀绝,但对待普通百姓,魏忠贤显然没那么残忍。

东林党如何?

在阉党落败以后,或者说崇祯皇帝上台以后,崇祯皇帝曾经励精图治,试图营造出一种政治开明的氛围,只是很可惜,东林党也都不是什么好鸟,对崇祯皇帝而言,最大的难题就是缺钱,为了应对北方女真入侵,为了应对内部农民起义,崇祯皇帝甚至不惜像大臣们借钱,借钱的结果如何?比如说大臣可能有万贯家财,借给崇祯几百两就算上天了。

此外,崇祯皇帝也曾试图将东林党的某些人拉下马,给东林党人一个下马威,只是,前脚刚把东林党人的某个高官撤了下去,后脚自己的某个亲人就被迫害致死了,崇祯实在是无能为力。

相较而言,尽管阉党祸乱朝政的时候,朝廷也是逐年衰败,但明显比之东林党强上很多,地位的不同决定了,阉党只能做走狗,而东林党却可能喧宾夺主。

为何魏忠贤的名声那么不好?不是因为阉党掌权不如东林党掌权,而是因为,历史的真相往往掌握在文化人手中,毫无疑问,世代传承的东林党人,就成为了历史真相的叙述者,东林党高风亮节?都是假的。

若是魏忠贤不死,大明王朝继续由阉党掌控,难道大明王朝就能翻身了不成?不可能的,其实不管是东林党还是阉党,都不是什么好鸟,但明显东林党比之阉党更加不堪。

大明灭亡,魏忠贤的摇钱树就没有了,所以魏忠贤会拼命救大明,但凭借一个贪念胜过信念的魏忠贤,大明也支持不了太久。但大明灭亡,对东林党而言,也不过是换了一个侍奉的王朝,或许东林党中也有忠于皇室的,但那些人毕竟势单力孤,无法决定东林党人大的政治趋向。

即使魏忠贤不死,大明也不过苟延残喘一段时间而已,两个派系,都不是什么好鸟,大明的灭亡是注定的。

10

1644年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前四天,再次得到重用的太监曹化淳,鉴于当时的情势对崇祯皇帝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崇祯皇帝也认为是的,并让曹化淳收葬魏忠贤的遗骸,此时的崇祯皇帝参感觉到,当初杀魏忠贤是多么荒缪的举动。“ 起复内臣曹化淳,密旨收葬魏忠贤遗骸。化淳昔事忠贤;奏言: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上恻然,传谕收葬忠贤骸首。呜呼!此真谬举矣。《明冯梦龙·燕都日记》

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魏忠贤并不是一味的祸乱朝政,也是有可取之处的,只是刚登基为帝崇祯年轻气盛,并不懂得如何驾驭朝臣,就仓促处理魏忠贤的阉党势力,最终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局面。那魏忠贤当时若还活着,大明朝还能延续吗?

明熹宗朱由校去世前一天,在乾清宫召见诸大臣,说魏忠贤等人忠贞可靠,一切大事都可与他们商量,召见阁部、科道诸臣于乾清宫,谕以魏忠贤、王体乾忠贞可计大事。《明史·熹宗本纪》,暂且抛开魏忠贤的种种恶行,如果崇祯皇帝遵循明熹宗的建议,继续重用魏忠贤大明至少是可以撑一段时间,至于能够撑多长时间,这就要看崇祯皇帝对他的相信程度,如果不能达到熹宗的相信高度也是白搭,因为做起事来容易受到钳制,如果前边信任后边猜忌,就会和后来的袁崇焕、卢象升等武将一样,还没有来的及施展就被猜忌而死了。

魏忠贤的能力是在得到,明熹宗的充分授权之后才发挥的,但是我们大多时候看到的是,魏忠贤残害忠良,祸乱朝纲,大肆打压东林党人,提拔自己的一些心腹担任要职,从而使得朝廷内外都是他的人,人都是善恶两面的,却没有注意到他在明熹宗时期,为巩固明朝疆防做的努力,如加固长城要塞,及重用袁崇焕、孙传庭等武将。况且魏忠贤虽然心狠,也仅限于东林党及其它反对他的人,对待老百姓他还是很照顾的,如北直隶发生大旱他就减免该地区的赋税等,而史书极力描写魏忠贤祸国殃民,却不见明熹宗时期又多少大的农民起义,反倒是勤政的崇祯时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魏忠贤还有照顾百姓的地方就是征收“商业税”,

当然这个“商业税”不是他发明的而是名相张居正发明的。万历时期是资本主意的萌芽期,眼光独到的张居正就想开征收“商业税”可以那些江南地区的大臣不同意,最后只是能收取部分充入万历皇帝的内库,万历时期的三大征军饷就是从内库出的,这些江南的地区的大臣之所以不同意,是因为他们都参与到了各行各业当中,收商业税就是从他们手中抢银子,他们怎么可能同意。这些个江南地区的大臣,在万历后期慢慢形成了东林党,万历去世后东林党人掌权,就废除了商业税,

可当魏忠贤全面掌权之后,面对虎视眈眈的满清,魏忠贤不得出兵去打,毕竟他的荣华富贵是依附在大明身上的,如果大明朝没有了他也就什么都没了,可打仗就得要军饷,但当时全国灾荒不断,从老百姓身上筹不到军饷,只能在再次开征商业税,虽说东林党人也反对,毕竟魏忠贤只手遮天他们翻不出浪花,从而使得大明朝有钱去购买火器,造红衣大炮,修缮喜峰口、山海关,加固长城附加州县的城墙,让没有后顾之忧的袁崇焕放手打,追终袁崇焕在宁远大捷重创清军,鸭绿江口的毛文龙不断骚扰满清,甚至明军还在台湾的澎湖县,两次打败当时的欧洲强国葡萄牙等等,可见在魏忠贤的主导下,当时辽东的形势也比万历后期乐观,大有收复辽东的趋势。

可见朱由校重用魏忠贤不是一味宠信,魏忠贤也却是有办大事的能力,以至于临终嘱托朱由检,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不成想年轻气盛的朱由检,登基后不久就除掉了魏忠贤,使那些被压制多年的东林党人,一下有翻身做主了,急忙给崇祯皇帝上书,废除了和他们切身相关的商业税,而明朝的外患并没有停止,同样面对军饷压力,掌权的东林党人把军饷转移到了,灾荒连连的西北百姓身上,从而造成了流民揭竿而起,为了节约军饷裁撤驿站,给大明带来了掘墓人李自成。

在世人眼中崇祯皇帝是个勤政爱民,好皇帝的典范,一心想要中心大明,可是在他执政的十七年里,大明非但没有中心反而灭亡,这除了崇祯皇帝本身猜忌的性格外,就是忠奸不分的用人,同样的袁崇焕、孙承宗等人,在魏忠贤手上可以让清军不敢越宁锦防线一步,而造了崇祯手上不是身首异处就是撤职在家,让有能力的卢象升、左光斗等人惨死。崇祯从不止一次的说:朕非亡国之君,尔等都是亡国之臣“ 可见造成大明灭亡,崇祯皇帝也有很大责任,不能光赖那些庸碌的大臣,毕竟这些大臣是他以后提拔的。因此,即使魏忠贤活着遇到崇祯这个,不敢担当的皇帝也难以维持大明江山。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