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蜀汉的北伐是诸葛亮时代就定下来的国策,并且得到皇帝刘禅的支持,事实上,除了诸葛亮和姜维外,蜀汉一直支持北伐的人就是皇帝刘禅。

诸葛亮234年去世后,向刘禅推荐的第一接班人是蒋琬,第二接班人是费祎,刘禅接收了诸葛亮的意见并照办。



蒋琬和费祎虽然是诸葛亮钦定的接班人,但是对于北伐并没有太多兴趣,从诸葛亮要求蜀汉大军撤退回成都来看,诸葛亮的遗命应该是不要北伐,或者不要常年北伐,因为诸葛亮明白,蒋琬和费祎再能干,与自已比起来还是有差距的。

当时的姜维官至右监军辅汉将军,汉中太守是吴懿,蒋琬是尚书令领益州刺史,姜维在蜀汉军中的地位并不高,甚至不如王平,王平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监军、镇北大将军,并在吴懿去世后接替吴懿为汉中太守。



更何况姜维六年前还是魏国天水郡参军,是个降将,姜维能够得到重用,一是自身的才能,二是诸葛亮的重用,不过即使诸葛亮去世,姜维在蜀汉军中也谈不上多重要,这个时候的蜀汉,还算人才济济。

诸葛亮去世后的12年间,是蒋琬执政的12年,这12年中,是否北伐?一是看刘禅的态度,二是看蒋琬的目的。毕竟皇帝的决定最重要,执政的蒋琬也有较大的决策权。



但事实上蒋琬是个消极的北伐者,要不是皇帝刘禅的诏书,估计蒋琬根本就不愿意北伐,公元238年,刘禅给蒋琬下了一道诏书,诏书的内容是:

寇难未弭,曹睿骄凶,辽东三郡劳其暴虐,遂相纠结,与之离隔。睿大兴众役,还相攻伐。囊秦之亡,胜、广首难,今有此变,斯乃天时。君其治严,总帅诸军屯任汉中,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畔



意思就是:贼寇反乱未除,曹睿又凶狠骄横,辽东三郡人民难于忍受暴虐,于是相互连结,与魏分离。曹睿又大举兴兵征夫,与其相互攻打。以前秦朝灭亡,陈胜、吴广首先发难,如今有此变故,这是天赐良机。您应严整治军,总率各军屯扎汉中,一待东吴举兵北进,两国构成东西犄角之势,伺机进击

正是因为刘禅的命令,蒋琬才在这一年开始北伐,同时刘禅命令蒋琬开府治事,方便北伐,也同样是这一年,姜维随大将军蒋琬从成都率军进驻汉中,准备伺机北伐,蒋琬任命姜维为营司马,率领偏师进入羌中作战,这也是姜维第一次北伐,这一年是公元238年,离诸葛亮去世已经4年了



这可以算是姜维的第一次北伐,不过这个时候的姜维只是跟随蒋琬北伐,只是听从命令而已。

公元244年,魏国大将军曹爽因为想要建立军功,树威于天下,以谋取更多政治权益,贸然率领十余万魏军攻蜀,这也就是有名的“兴势之战”。

当时镇守汉中是王平,王平迅速作出反应,派遣护军刘敏在兴势(今陕西洋县北)拒敌,然后亲率军在后防备魏军,与此同时,蒋琬、费祎、姜维从成都率军迅速赶往汉中,之后不久 ,魏军大败,死伤惨重,不过这一次只能算蜀汉应对魏国侵略的反击而已



公元246年,蒋琬去世,费祎执政,费祎同样是一个不太愿意北伐的人,要不是皇帝刘禅压着,估计姜维连出战的机会也不会有。

费祎执政期间,姜维一共有3次北伐机会,由于费祎的压制,姜维每次出兵都不足万人,而姜维之所以能北伐,那是因为皇帝刘禅的命令。

姜维分别在公元247年、249年、250年三次出兵北伐,第一次是洮西之战,与魏将郭淮、夏侯霸交战;第二次是洮城之战,姜维与魏国多员将领交战,互有胜负;第三次还是洮西之战,与魏将郭淮打成平手。



费祎执政期间,同时也是蜀汉人才断档的时期,老一辈的人才纷纷去世,比如吴懿、王平、马忠等将领去世,蜀中军事人才越来越少,而姜维基本上成了蜀汉军事上的一枝独秀,从公元247年姜维升任卫将军开始,到公元253年费祎被刺身亡后,姜维成了蜀汉独挡一面的军事人才。

费祎去世后,再也没有人可以在北伐上压制姜维了,姜维开始了真正的北伐,完全自主的北伐,这一年是公元253年,离诸葛亮去世已经19年了



诸葛亮去世后,并不是姜维不愿意北伐,是当时蜀汉执政的蒋琬、费祎等人对北伐持消极态度,还是靠刘禅的支持,姜维才有机会北伐,在那个时候,姜维在蜀汉还排不上号,他说了不算,一直到蒋琬和费祎全部去世后,姜维才真正开始北伐,这是一个过程。

最佳贡献者
2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后,立志“继承武侯遗愿,复兴蜀汉”的姜维,究竟为何,等了足足十九年(不是二十年,准确的是十九年)才开始北伐呢?

一、位卑言轻,北伐的决策权掌握在他人手中

蒋琬当政十三年,历任职位: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后,蒋琬接任,被刘禅任命为尚书令,不久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

延熙元年(238年),刘禅下诏蒋琬:“贼寇反乱未除,曹睿又凶狠骄横,辽东三郡人民难于忍受暴虐,于是相互连结,与魏分离。曹睿又大举兴兵征夫,与其相互攻打。往者秦朝灭亡,陈胜、吴广首先发难,如今有此变故,这是天赐良机。您应严整治军,总率各军屯扎汉中,一待东吴举兵北进,两国构成东西犄角之势,伺机进击。”于是命蒋琬开府治事,加大司马。

费祎当政六年,历任职位

延熙六年(243年)十一月,费祎迁大将军,录尚书事。

延熙七年(244年),蒋琬因病临终前,将益州刺史之职让与费祎。待蒋琬病故后,刘禅又升任费祎为益州刺史。

姜维在这十九中,历任职位: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姜维回到成都后,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封平襄侯。

延熙元年(238年),姜维随大将军蒋琬驻军汉中,蒋琬以姜维为营司马,率领偏军,多次西入羌中作战。

延熙六年(243年),姜维迁升为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

延熙十年(247年),姜维迁升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同年,汶山郡平康县的夷族起事,姜维率兵讨平。不久,雍州、凉州等地区的羌胡族人背魏降蜀。姜维率兵出陇右接应,与魏雍州刺史郭淮、讨蜀护军夏侯霸战于洮西。胡族首领白虎文、治无戴等率部降蜀,姜维将其迁至蜀境。

由此可见,期间的十四年,姜维的职位相较当权蒋琬、费祎相差较大,只是在后面的几场战争中,才有机会得以提升。

正如孙子所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所以,以姜维当时之职位和威望,根本不足以统领全军,反之易生祸患。

二、十九年中,十三年都在休养生息,六年谋划东征并应对曹魏兵犯汉中

诸葛亮死后,蒋琬接任后,便推行了全民休养生息的国策。

延熙元年(238年),当蜀汉得知辽东公孙渊造反,司马懿前去平定叛乱。因此,刘禅在朝臣们的鼓动下,认为征伐曹魏的好机会已经来临。遂下诏蒋琬,令其领兵征伐曹魏。

这时,蒋琬针对诸葛六次北伐,皆是领兵北出。孙子云: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因此,蒋琬认为秦岭祁山一线,曹魏守军警惕心较高,难以攻克。但是,如果从水路东征,突袭曹魏的魏兴、上庸二郡,极易成攻。同时,又打算联合东吴,一同共伐曹魏。

但是,朝中之人讨论后,认为蒋琬此计太过凶险,容易被曹魏和东吴堵在上庸,全军失陷。对此,蒋琬又同费祎思得一个万全之计。一是,任命姜维为凉州刺史,出兵陇右之地,联合羌族骚扰曹魏的雍凉一线,牵制曹魏西北一线兵力;二是费祎领援军驻扎涪县(今四川绵阳),万一曹魏想要切断蒋琬东征大军之路,也好迅速出兵增援,可保万无一失。

之后,此提议得到朝廷认可,蜀国便开始大造战船,准备水路东征。然而,盟友东吴却迟迟不见出军。因此,蒋琬在汉中一等就是六年,不但因此失去了东征之机,最终于延熙九年(公元246年)不幸病故。

期间,延熙七年(244年)闰月,曹爽领军出征汉中,汉中守将王平与之相持。这时,费祎率军绕至曹爽军后,曹爽担心后路被断,遂无奈退军。

三、姜维有两次出兵曹魏的机会,但均未获胜,因此更无北伐之机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政变,诛杀大将军曹爽,夺取曹魏大权。而此时,担心受司马懿加害的夏侯霸,又正好弃魏投蜀。因此,姜维认为,待敌有变的机会来临,遂上书朝廷,欲领军北伐,但是,费祎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又不想逆了姜维之意,随准其领军1万,征讨曹魏。

出征的姜维,首战便对上了魏末名将郭淮、陈泰以及邓艾,只能败退而回。

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姜维再次领兵1万出征曹魏,虽然无攻而返,却擒获敌军中郎将郭循。但是,斐松之在《三国志》的注解中说明:郭循就是一个普通老百九。

嘉平五年(公元253年)二月,费祎便被这个郭循刺杀身亡。因而,后世许多人猜测,费祎之死的元凶就是姜维。

两个月后,姜维便率领大军正式开启了北伐大业。

正如马云所言:就算你有管理一个大集团公司的能力,关键是你要有这个机会。所以,机会对于姜维非常重要,从意气风发的青壮年,也已踏进了老年人的门槛,人生的理想也在慢慢消耗。同样,机会对于我们任何人,都非常重要,得之也许会一展宏图,失之可能会碌碌一生。

图片来源网络

3

原因简单,诸葛亮七出祁山已经耗尽了蜀国国力,川民食不裹腹面有菜色,蜀国之中上到皇帝大臣下到庶民百姓,人人厌战,兵卒思乡士气低落,你让姜维怎么继续北伐?

况且诸葛亮信任姜维不一定蜀国君臣民众也相信姜维,这时即使姜维有伐魏之心也不会有讨魏之力。

姜维是个聪明人,他也只能停止伐魏,于民休养生息,并用二十年时间理政治国、垦田囤粮,训练士卒。

二十年后,蜀国政通人和国富民强,军队兵精粮足,士气高涨,伐魏条件成熟,姜维毅然挥师出祁山伐魏,只可惜既生瑜何生亮?姜维伐魏偏碰上邓艾,也就无可奈何了。

4

刘备作为中山靖王后代,汉朝皇室后裔,对收复汉室志在必得。蜀汉虽强,魏吴也不容小觑,因而刘备最终未能成事。诸葛亮继承刘备遗志,五次出兵北伐,甚至在北伐途中而死。由此可见,北伐几乎是人心所向。那么,姜维为何在诸葛亮死后二十年才去北伐呢?

诸葛亮死后,费祎独掌军中大权,他崇尚休养生息的策略,不愿北伐。费祎为人精明强干,颇有才能。诸葛亮临死前,将北伐大军撤退之事交由他处置。回成都后,费祎更是手握大权。姜维此时乃是他的下属,一切听他号令。姜维武艺高强,又对西北风俗极为了解,他曾试图收服羌人胡人为蜀汉效力。此计虽好,却不被费祎认可。他认为,以诸葛丞相之能,尚不能收服西夏,他们应该守好社稷,将此事交给有能者。因而,姜维每每有此想法,费祎给他的兵力都不足万人。攻打西北尚且不被应允,北伐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更多,一旦失败,代价更大,费祎更加不会同意。因而,姜维虽有北伐之志,却是有心无力。

姜维在诸葛亮死时官职尚小,经过多年南征北战,才备受瞩目。姜维虽有才干,但他投降蜀汉时较晚。即使诸葛亮有心重用他,也不可能升迁太快。大军回朝后,姜维仅是辅汉将军,此职位并不算高,当时有此名号的人不在少数。由此可见,姜维距离政治中心仍有差距。诸葛亮死后,姜维屡次率军西入羌中作战,这才升为镇西大将军。后来,姜维又平定了夷族起事,成为备受瞩目的大将。费祎遇刺身亡后,立下赫赫战功的姜维也就顺理成章地接过军中大权。直到此时,姜维才有权力主持北伐。

诸葛亮一死,蜀汉政局并不安稳,朝廷暂时无心北伐。先帝驾崩,年纪尚小的刘禅继承大统。刘禅积威不够,德高望重的诸葛亮暂时稳住了局势。如今,诸葛亮一死,群臣自然开始争权夺利。先是魏延与杨仪之间的争斗。诸葛亮死后将身后事托付给了杨仪、费祎等人,但是魏延对杨仪并不服气。魏延出兵阻止大军撤退,最终被诛杀。而杨仪在回到成都后,并不被重用。他的怨愤之言传入刘禅耳中,被投入狱中,不久后便自杀身亡。费祎也是被人刺杀身亡的。诸多重臣在诸葛亮死后出事,蜀汉政局不稳,也就无心北伐。

除此之外,诸葛亮五次北伐对蜀汉的人力物力消耗极大,蜀汉确实需要时间来休养生息。蜀汉新建,国力不强。面对魏吴的虎视眈眈,诸葛亮不得不以攻为守。诸葛亮七年间五次北伐,多次无功而返。虽然诸葛亮为人足智多谋,尽量使蜀汉利益最大化,但是五次北伐对蜀汉仍然消耗极大,蜀汉也确实需要数十年来休养生息。

三国间的斗争,说到底也是国力间的抗衡。就算诸葛亮足智多谋,姜维善于带兵打仗,以蜀汉国力,北伐之战最终也难以获胜。

5

早先,蜀汉的北伐一直是诸葛亮在主导,并且得到了后主刘禅的坚决支持。

1.诸葛亮死后,姜维人微言轻,没有北伐的主动权。

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于234年病死于五丈原,临终前,诸葛亮向后主推荐的接班人有两位,按顺序分别是蒋琬、费祎;注意,姜维不在其列。

蒋琬和费祎对蜀汉事业忠心耿耿,却都不热衷于北伐,又从诸葛亮要求他们把蜀汉前线大军撤退回成都的遗命来看,诸葛亮已经很清楚蒋琬和费祎都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如果让他俩带兵北伐,要取得胜利是很不现实的。

而姜维当时不过是右监军辅汉将军,吴懿出任汉中太守,蒋琬是尚书令,据此推断,姜维在蜀汉军中的地位并不高,而且当时姜维归降蜀汉也不过五、六年的时间,被信任程度也不高,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没有了背景,人微言轻,纵使他想北伐,自己也没有决定权。

2.蒋琬主政的十二年间,姜维只北伐过一次,不过是听命令执行打仗任务而已。

蒋琬执政的12年间,就没有上过出师表,公元238年,即诸葛亮去世的第四年,刘禅等不及了,给蒋琬下了一道诏书,

寇难未弭,曹睿骄凶,辽东三郡劳其暴虐,遂相纠结,与之离隔。睿大兴众役,还相攻伐。囊秦之亡,胜、广首难,今有此变,斯乃天时。君其治严,总帅诸军屯任汉中,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畔。

他是说,反乱未削除,曹睿凶狠而骄横,已激起了辽东三郡人民的愤慨,要脱离魏的统治;而曹睿又兴兵征夫,与辽东三郡相互攻打;这个变故对我们来说是天赐良机,刘禅希望蒋琬总率各军进驻汉中作好准备,一旦东吴北伐,我们就进军,两国兵力构成犄角之势,伺机向进去魏国。

蒋琬如梦方醒,在这一年才开始了北伐,姜维跟随大将军蒋琬从成进驻汉中,姜维被任命为营司马,率偏师入羌中作战,这也是姜维在诸葛亮去世后的第一次北伐,不过也只是听从蒋琬的命令,执行作战任务罢了。

又过了六年,即公元244年,魏国大将军曹爽想亮一手以捞取更多的政治资本,率领十余万魏军向蜀汉发起了“兴势之战”;汉中太守王平即派遣护军刘敏在兴势拒敌,自己亲率大军跟进防备魏军;蒋琬、费祎、姜维率军从成都赶往汉中增援,结果魏军大败,这次是反侵略战争,称在上北伐,且姜维依然没有获得独当一面的机会。

3.费祎主政期间,姜维有单独率领军队北伐的机会了,可惜,费祎给他的指挥权有限,北伐规模不大,算不上真正的北伐。

公元246年,蒋琬去世后由费祎执政,姜维在费祎执政期间,执行皇帝刘禅的命令,有过三次北伐,但这三次北伐,由于受费祎(费祎不是心胸很开阔的人,或许生怕姜维建功立业故意使然?)的压制,所以每次出征率兵都不足万人,战争规模都不大,收效甚微。

姜维于公元247年在洮西与魏将郭淮、夏侯霸交战,北伐无丝毫进展;249年,姜维与魏国多员将领在洮城交战,双方互有胜负,不过他的军事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250年,他第三次出兵北伐,依然是在洮西遭遇了魏将郭淮,二人旗鼓相当,双方打了个平手。

4.费祎死后,姜维才有了全面指挥蜀汉军队的权力。

费祎执政期间,蜀汉军政人才陷入了青黄不接的境地,此时王平、吴懿、马忠等老一辈将领纷纷凋零,新的一代又没有成长起来,军中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寥化为先锋”的现象,姜维此时成为蜀汉军事集团的顶梁柱。

公元253年费祎被刺身亡后,姜维才开启真正主导北伐的模式,这距离诸葛亮殒落的234年已经20个年头了。

总结:诸葛亮死后,姜维是力主北伐的,但由于蒋琬和费祎等人并不热衷北伐;他只是在后主的支持下,有了四次北伐的机会;由于在军中地位低,没有多少话语权,直到蒋琬和费祎去世后,姜维才走向蜀汉军事舞台的中心,才真正开始了独当一面的北伐战争。

6

诸葛亮234年去世于第五次北伐途中,姜维253年开始北伐。至于原因,是因为这近二十年间,姜维的地位不够高,不能决策。而蜀汉是鸽派掌权,加上诸葛亮北伐自然不会遂他的心愿发起北伐。


只看《三国演义》的话,会有一个误解,觉得诸葛亮把自己的一身本事和使命都交给了姜维,所以诸葛亮死后姜维自然应该扛起北伐的大旗,继续北伐。而事实上就根本不是如此了。历史上的姜维,确实很受诸葛亮重视,但谈不上什么入室弟子,只是诸葛亮的一员部将而已。真正诸葛亮的接班人,是蒋琬和费祎。姜维当时只是右监军、辅汉将军,属于杂号将军,根本没法进入核心决策层。


诸葛亮死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当时他正在进行自己的第五次北伐。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建兴六年(228年),也就是短短六年多时间,诸葛亮五次北伐,频率之高,令人震惊。不过从234年到姜维北伐的249年,蜀汉没有对曹魏再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最多只是小股侵扰。究其原因就是接替诸葛亮执掌相权的蒋琬费祎都是鸽派,他们主张休养生息,恢复生产,韬光养晦,所以不主动去攻击曹魏。


蒋琬,原为诸葛亮的丞相府长史、抚军将军。诸葛亮死后以尚书令掌相权,不久晋升为大将军、录尚书事,领益州刺史。军政一把抓。延熙元年(238年),蒋琬加大司马,开府治事,成为真正的实权宰相,蒋琬掌权后,亲自屯驻汉中,防范曹魏来袭,并命姜维小股骚扰曹魏边境。其实蒋琬不是纯鸽派,他一直在备战,但是诸葛亮五次北伐对蜀汉消耗实在太大,没有充足的准备,需要长时间恢复,蒋琬不敢轻易出兵。而后来,他的身体又出现了问题。延熙六年(243年)费祎任大将军、录尚书事,与蒋琬分担职责;延熙七年(244年),蒋琬上表将益州刺史职务让与费祎。

正是这年,费祎指挥王平、马忠等击溃了曹爽、夏侯玄进犯的大军,这也奠定了费祎在蜀汉军中的声望。延熙九年,蒋琬病逝,费祎开始彻底掌权。


费祎相对蒋琬,是个更彻底的鸽派,不主张主动攻击曹魏。姜维此前一直在外任职。延熙十年,升为卫将军,与费祎共录尚书事。理论上来说,他跟费祎应该是分掌相权,但是由于费祎的大将军身份高于姜维的卫将军,所以姜维必须听从其命令。姜维的北伐意图一直被费祎压制,他希望凭借自己对西凉的熟悉,联合羌、氐对抗曹魏。而费祎给他的兵马从来不过万人,姜维一直不能如愿以偿。


延熙十五年末,费祎开府,权势更是达到顶峰。但是次年开春突然在宴席上被刺杀。这是一个千古疑案,因为曹魏并没有刺杀费祎的动机,而刺客身份其实也存疑,连两边记录的姓名都不一样。而姜维一向豢养死士,所以,很多人都怀疑是姜维主导了对费祎的刺杀。


无论究竟是不是姜维刺杀了费祎,结果都是姜维开始掌权了。延熙十六年开春费祎遇刺,夏天姜维就率领数万人攻打南安,开始了自己不断的北伐。没有了费祎的压制,姜维比当年诸葛亮更频繁地北伐。十七年,姜维督内外军事,出陇西北伐;十八年,出狄道北伐;十九年升大将军,再次北伐,失利后自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之后直到景耀六年蜀汉灭亡,姜维几乎一直在外北伐,从未停歇。至蜀汉灭亡,还诈降钟会,发动成都之乱,最终殉国。

正是因为二十年间姜维只是在地方上镇守,直到费祎遇刺才能真正掌权。而诸葛亮五次北伐消耗太大蜀汉急需休养生息,掌权的蒋琬费祎又都是鸽派,这就是他二十年不北伐的原因。

7

先回顾一下姜维在孔明逝世后的任职情况。建兴十二年,孔明逝世,姜维回到成都,任右监军、辅汉将军,统帅诸军,又进封他为平襄侯。延熙元年,跟随大将军蒋琬驻扎在汉中郡。蒋琬升为大司马后,让姜维担任司马,多次率领一支部队进入西部。延熙六年,升为镇西将军,兼凉州刺史。十年,升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同掌尚书台事务。这一年,汶山郡平康县夷人造反,姜维率军前去平定。又出兵陇西、南安、金城一带,在洮西与魏大将军郭淮、夏侯霸交战。胡王治无戴等人带领整个部落投降姜维,姜维恩抚了他们。延熙十二年,假以姜维皇帝符节,又出兵西平,不胜而还。姜维自认为熟习西部地区的风土民情,加上自负才能和勇武,打算诱使各羌、胡部落为羽翼,认为如此可占有陇西,姜维每次想大举兴兵,费祎却经常制止不准,给他的士兵不超过一万人。延熙十六年,费祎被刺身亡。当年夏天,姜维率数万人从石营出击,经过董亭,包围南安。魏国陈泰到洛门解围,姜维因粮尽而退兵。次年,加官为督中外军事。又出兵陇西,狄道代县长李简全城投降。又进兵包围襄武县,与魏将徐质交锋,斩首破敌,魏军败退。姜维乘胜推进降服了很多敌人,并迁移河间、狄道、临洮三县百姓返回。十八年,与夏侯霸一起出兵狄道,在洮西大败魏将王经,王经部队死亡数万人。王经退守狄道城,姜维实施围困。魏征西将军陈泰率军解围,姜维退到钟题。延熙十九年春,就在姜维驻地任命他为大将军……

从以上姜维部分简历就能看出端倪:

孔明死后,蜀汉沿袭了孔明时代的政体,军政一体,领头大哥先后是蒋琬、费祎,而不是姜维。

他们先后都任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姜维在蒋琬时代,是蒋琬军事上助手费祎的助手;蒋琬死后,他才成为费祎的军事上的第一助手。一言以蔽之:他还锯不了葫芦做不成瓤,直到蒋、费去世后,姜维才成为蜀汉军中一哥,蜀汉军界才进入姜维时代。从建兴十二年到延熙十九年,历经近二十年。

蒋琬、费祎执政时已改变了孔明的国策,不再主张从陆路大规模北伐。

蒋琬时代,他认为丞相数出秦川,因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因运输困难而数度无功而返,不如从水路东下,于是大造军舰,想从汉水、沔水袭击魏的魏兴、上庸。苦于蒋大人旧病发作,没能施行。群臣委托姜维告知蒋琬,说此计也不可行。于是蒋琬上疏建议任命姜维为凉州刺史,派姜维与敌相持在河右,蒋琬率师为姜维后援,镇守后方。



费祎当家时,和蒋琬一样,虽然身在京城之外,朝廷但有赏赐刑罚之事,都会事先远距离向他们咨询,由他们做出决定,才予以施行,刘禅就是如此推重、信任他们,后来两人均成立府署,直至延熙十六年岁首大宴会,魏国降将郭修趁费祎开怀畅饮、酩酊大醉,被郭修刺杀,姜维才迎来了属于他的时代。



简言之,蒋琬、费祎已经认识到蜀魏两国综合国力的巨大差距,明白灭魏绝非朝夕之功,所以作为蜀汉大佬,不可能大规模北伐,费祎在日,作为卫将军、同费祎同掌尚书台事务的姜维,也只是有兵事时,费祎才奏请天子刘禅,假其以符节,但姜维手下兵不过万,让其有限进攻;姜维忠于蜀汉天子、又自恃军事才能,一心想建功立业,报效阿斗,报答孔明的知遇之恩。延熙十六年后,他执掌兵权,走向蜀汉政权舞台中央,才大举步伐,有穷兵黩武之嫌呀。

8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人,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第一次伐魏,兵出祁山,天水太守马遵得知蜀汉大军到来,又怀疑姜维等人有二心,于是扔下姜维等人,连夜逃走。被抛弃的姜维不得已,只能投降诸葛亮。诸葛亮对姜维特别器重,称姜维是凉州上士,重点培养姜维。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遗命姜维和魏延断后,但魏延和杨仪不和,没有执行断后命令,率先撤退,而姜维不折不扣地执行了断后的命令,才保证蜀汉大军顺利撤回成都。蜀汉大军护送诸葛亮灵柩回到成都后,姜维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封平襄侯。

姜维继承了丞相诸葛亮的遗志,矢志伐魏,在诸葛亮死后20年内只有零星几次小打小闹,在20后才大规模伐魏,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诸葛亮死后20年内,蜀汉继承者蒋琬、费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20年内没有大的战争。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后,蒋琬被任命为尚书令,不久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再升为大将军、录尚书事,此时的蒋琬,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虽比不上当年的诸葛亮,也相差不远了。蒋琬在诸葛亮去世后,凭借自己的能力稳定了蜀汉动荡不安的局势,使其转危为安。

延熙七年(244年),蒋琬由于操劳国事,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于是将益州刺史之职让与费祎。费祎当权后,延续蒋琬的总体策略,伐魏为辅,休养生息为主。

诸葛亮临终前,为刘禅指定了接班人蒋琬和费祎,刘禅也重用了这两位。由于诸葛亮多次伐魏,大大消耗了蜀汉的有生力量,所以蒋琬和费祎实行“修养生息”的战略。如仅仅在延熙元年(238年)、延熙三年(240年)、延熙九年(246年)、延熙十年(247年)、延熙十二年(249年)、延熙十三年(250年)这些年份有战事,规模都不大,多为接应羌族,骚扰曹魏边界的战斗。这些战斗无论是规模,还是伤亡,都无法和诸葛亮五次伐魏相比,姜维受到费祎制约,他的兵力不超过一万人。《三国志》中记载如下:

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其次,诸葛亮刚刚去世时,姜维还只是一个青年将领,这20年才逐渐爬上高位的。

诸葛亮虽然器重姜维,可是姜维归顺蜀汉的时间太短了,他是公元228年归顺诸葛亮的,到公元234年,仅仅过了六年,还未得到蜀汉皇帝刘禅和满朝文武的信任,就连他的直属士兵,也不一定完全信任他。因为他是从曹魏那边过来的。在诸葛亮刚刚去世时,姜维跟随杨仪回到成都,他才升迁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属于杂号将军。

公元243年,姜维升为镇西将军,领凉州刺史,公元247年,姜维迁升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这时,姜维才勉强算进入蜀汉决策层。公元249年,姜维假节,才逐渐掌握蜀汉军权,特别是在公元253年春,费祎遇刺身亡后,这年夏天,姜维就率领数万人出石营,大规模伐魏,此前,姜维每次战斗都不超过万人。

到了公元254年,刘禅加姜维督内外军事,这时的姜维,已经是军界一把手了,于是他率军出陇西,围攻襄武,斩杀魏将徐质,先后攻破河间、河关、临洮等地,取得大胜。从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到从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整整20年,姜维从一个中层军官,一直爬到了顶峰,尤其是在公元256升迁为大将军,对军队的掌控力,已经不弱于当年的丞相诸葛亮了。

《三国志·姜维传》中姜维主要升迁记录如下:

十二年,亮卒,维还成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

明年,加督中外军事。

六年,迁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

十年,迁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

十九年春,就迁维为大将军。

总结:正史上,蜀汉丞相诸葛亮,经过五次伐魏,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战绩,可是也把疲弱的蜀汉国力给耗光了。在诸葛亮病逝后,蜀汉老百姓已经不堪战争带来的负担了,也没有一个能够和司马懿过招的大将,所以蜀汉需要“休养生息”。

蜀汉经过了20年的休养生息,国力有了一定的恢复,与此同时,姜维也从右监军辅汉将军、镇西将军(领凉州刺史)、卫将军、假节、督内外军事,一直升到了大将军,做到了武将的巅峰。在诸葛亮病逝20年后,姜维伐魏时机才成熟。

9

我们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可能会认为蜀汉大多数官员支持北伐。但是实际上蜀汉内部比起曹魏和孙吴都要复杂。蜀汉内部分成了荆州派、东州派和益州派,三派中真正支持北伐的也就是荆州派的一部分和其他两派少数官员。荆州派中的诸葛亮和魏延是北伐的最坚决支持者,诸葛亮稳定内部之后就开始不断北伐。刘禅虽然是一个暗弱的君主,但是在支持北伐上还是能做到尽心尽力,所以也可以把刘禅看成北伐派。姜维虽然不是荆州派出身,但是姜维深受诸葛亮器重和栽培,也成为北伐派的一员。诸葛亮和魏延死后,姜维成了最坚定的北伐派。

诸葛亮死后,姜维逐渐成为蜀汉军事上最高指挥者。但是我们也发现,姜维掌握军权之后并没有立即组织军队大规模北伐,而是在诸葛亮去世二十年之后才开始大规模北伐。诸葛亮去世的时间是234年,姜维大规模北伐的时间是253年夏,中间隔了近20年时间。姜维北伐同一年蜀汉发生了一件重要案件。253年2月份,蜀汉举办岁首大会,魏国投降过来的郭修也在其中。郭修趁费祎喝酒不注意的时候,拿起匕首刺杀了费祎。

诸葛亮和魏延死后,蜀汉大规模北伐的基本上告一段落。诸葛亮是一个坚定的北伐派,但是诸葛亮选择的两个继承人却不是坚定的北伐派。蒋琬掌权之后,蜀汉基本上停止对外用兵。蒋琬去世之后,费祎接替了蒋琬的位置和权力,费祎实际上掌握了蜀汉的大权。费祎比起蒋琬来说,对外用兵稍微多一点,但是也基本上保持安境保民的国策。费祎掌权期间,姜维并没有获得多少表现的机会。姜维曾经三次对外用兵,但是姜维每次出兵的总人数基本上都在一万以内。

为什么蒋琬和费祎要改变诸葛亮的北伐政策呢?诸葛亮深受刘备器重,也抱着兴复汉室的理想。蒋琬和费祎对于刘备则没有那种知遇之恩,他们对大汉的情感也不像诸葛亮和魏延那般深重,他们没有那种北伐以报先帝的感情。这两个人也非常清楚自己和诸葛亮之间的差距。诸葛亮都没有完成的北伐大业,他们也不认为自己能够完成。所以他们两个选择的是保境安民,利用自己的能力尽量把蜀汉治理好,保住蜀汉政权就是他们最大的功劳。蒋琬和费祎无论在能力上还是在威望上比诸葛亮都差了不少,他们两个很难将蜀汉三方势力粘合在一起,更难将三方粘合在北伐的旗帜下。所以他们两个宁愿不北伐,以团结蜀汉内部。

诸葛亮北伐实际上并没有取得以攻为守的效果,诸葛亮的北伐反而消耗的蜀汉的国力。蜀汉基本上八九个老百姓就要养活一个士兵。诸葛亮的北伐虽然胜多败少,但是也极大消耗了蜀汉的国力。当时蜀汉老百姓脸上已经呈现了“菜色”。诸葛亮死后,蜀汉则需要另一次休养生息,积极积累国力。只有蜀汉强大了,曹魏内部出现问题才是真正北伐的时机。蒋琬和费祎掌权期间,曹魏虽然发生了权力转移,但是国家并没有因此动荡。蜀汉和曹魏之间的国力差距并没有缩小。蒋琬和费祎不认为姜维的军事能力比诸葛亮强。他们怕万一姜维战败,极有可能损耗蜀汉的国本。蒋琬和费祎执政的二十年可以说是蜀汉最安定的二十年。

253年,费祎被杀死之后,姜维头上的紧箍咒彻底被摘去,此时的姜维也不是之前的毛头小伙子,已经成为一个年过半百的成熟将军。此时的姜维虽然还只是卫将军实际上已经掌握了整个蜀汉的军事大权,再也没有任何人可以束缚姜维,除非刘禅。刘禅本来也支持北伐,再加上一个一心北伐的军事首脑,蜀汉大规模北伐再一次被提上日程。

从253年到到262年,姜维先后六次进行北伐。姜维北伐从战绩上说并不差,但是蜀汉和曹魏之间实力悬殊太大,蜀汉难以承受失败的打击。尤其是256年在段谷的失败给蜀汉造成严重损失。姜维的北伐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蜀汉的国本,也加快了蜀汉的灭亡。姜维执意北伐,也加剧了蜀汉三派的离心力,刘禅正是在益州派谯周的建议下才决定投降。姜维最后一次北伐一年之后,曹魏便大举伐蜀,并且一举灭掉蜀汉。从这个角度说,蒋琬和费祎的保境安民之策确实是后诸葛亮时代蜀汉最好的选择。

10

回答这个问题,主要从姜维所处的环境和他的成长道路两个方面来考量。

一、姜维所处的环境。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知其不可而为之,在蜀国处于弱势的情况下,以攻为守,不断主动向魏国发起进攻,最后鞠躬尽瘁,病逝五丈原。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时,已经发现并开始采取措施,弥补蜀国在与魏国作战时存在的短板,那就是粮食问题。自古打仗,讲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蜀国军队数量与魏国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加上粮食供应不畅,劳师远征,很难持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诸葛亮决定在五丈原实行“屯田”,由士兵开荒种地,生产粮食,与坚守不出的司马懿展开持久战。如果诸葛亮的这个决策长期坚持下去的话,对于蜀国来说,即使不能灭掉魏国,也不会亡国那么快,而魏国要灭掉蜀国也不会像后来那样轻松,必将会推迟许多年。可惜的是诸葛亮在五丈原实行“屯田”不久,就因为操劳过度去世了。

可以说,诸葛亮的去世是蜀国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因为,在诸葛亮去世后,蜀国内部发生了动乱,自相残杀,大军撤退,魏延被杀,蜀国实力大减,诸葛亮的“屯田”计划化为了泡影。一个国家的政策制定的再好,如果因为领导人的更迭而不能坚持下去,那么,这项政策也只能是空中楼阁,与国无益。

蜀国后来掌握实权的领导人杨仪、费祎、蒋琬等,在失去了诸葛亮后,他们同时也失去了自信心。他们对蜀国的实力担心,对自己的个人能力担心,他们认为,诸葛亮活着的时候都不能打败魏国,何况他们这些平庸之才呢?能守住眼前的一切就不错了,哪里还敢有继续北伐的斗志呢。

二、姜维的成长之路。

诸葛亮对姜维很欣赏,夸张他“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既有胆义。深解兵法”,更重要的是姜维与诸葛亮一样都“心存汉室”。因此,诸葛亮决定将自己的平生所学全部传授给姜维。为了让姜维在蜀汉政权内尽快站稳脚跟,诸葛亮还送姜维到成都去觐见后主,为日后提拔重用打下基础。

诸葛亮在世时姜维的官职是中监军、征西将军。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先后任右监军、辅汉将军、镇西大将军、凉州刺史。延煕十年(公元247年),升任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在这个时候的姜维,事事都要受到费祎的限制,每次出兵只给不到一万人,完全没用实力去与魏军动辄数万人的大军相抗衡。官大一级压死人,面对这样的领导,姜维无可奈何,只有生闷气的份。

这个情况一直延续到诸葛亮去世后长达二十年之久,这期间姜维空有雄心壮志却难以实现心中远大抱负。直到延煕十六年(公元253年),费祎去世这个状况才得以改观。这个时候,姜维一次可以动用三四万的兵力向魏国进攻。这些兵力虽然比费祎那时好些,但是与魏国的兵力相比还是明显不足。

延煕十七年(公元254年),姜维任中外军事都督,延煕十九年(公元256年),后主派人到姜维驻地任命他为大将军。姜维从延煕十六年后,五次主动向魏国用兵,结果是双方互有胜负。我们了解了姜维一路的成长过程。也就自然会理解了姜维为什么在诸葛亮死后20年才北伐,他实在有着难以诉说的苦衷,非姜维不作为也,完全是由于当时主客观条件都不具备造成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