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甲午战争时就清政府的角度来说,真的坚持不下去了。

现在网上确实有些人认为,如果甲午战争时清政府再坚持一段时间,那么就可能击败日本。不过这个想法实在有些太乐观了。维持战争需要的主要是军队、物资和军费和政治因素,就清政府签署《马关条约》时日本的状态来说,还有很大的余力,而清政府却支持不住了。

军队方面

在《马关条约》签署时,日本在海陆两个战场上不仅连战连胜,而且损失微乎其微。由于清军战斗力低下,在陆战中日军的损失有限。总共只被击毙1132人,另有285人因为伤势过重而死。这点损失和日军17万的参战兵力相比,损失完全可以忽略。

而在海上日本优势更大,日本海军已经全歼北洋水师,自身没有一艘主力舰战沉,彻底夺取了制海权。

所以日本在兵力上非常充裕。

相反,此时清军虽然号称有百万之众,但是大部分是毫无战斗的八旗和绿营。剩下的练军、防军和勇营又分散在各地驻扎,一时难以集中。清军在辽阳东路、旅顺、威海三个战场上都是一败涂地,参战的淮军、湘军、东北练军各部都损失惨重。一时之间华北清军主力已经全部被击败,暂时失去了战斗力。

物资方面

由于清军战斗力差,日军在战斗中损耗的武器弹药并不多。而且由于清军崩溃太快,日军在各个战场缴获丰厚。据统计,日军在战争期间共缴获了751门大炮,9883枝步枪,2623751发炮弹,20009785发子弹。缴获数字甚至超过了战争消耗,显然日本继续打下去物资也不缺。

而清军由于屡战屡败,大批军用物资被日军缴获。开战以后清政府和地方督抚都紧急向各国购买了不少武器。不过因为购买、运输武器需要时间,相当部分在海外订购的武器还在运输途中,短时间内难解燃眉之急。

军费方面

日本在战争爆发以后,筹集了大批军费,其主要来源是发行国债。由于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国内对外扩张思想已经得到广泛认同,因此国债发行非常顺利。首批发行的3000万日元战争债券,其认购数额达到了7700万日元,可见日本国内对于战争的狂热。

日本先后共筹措了22523万日元,大约相当于1.5亿两白银的军费。这笔军费日本一直到完成对台湾等地的侵略和占领,战后士兵全部复员,发放完抚恤金等善后工作以后,依然还有2475.4万日元的富裕。

加上日本在战争期间掠夺了大约3000万日元的金银、现金和8982.2万元日元的物资,因此在《马关条约》签订时,日本的财力还非常充裕。

而清政府自开战以后,由于自身财政难以承担巨额军费,只能向外国银行借贷。即使如此,清政府前后也只筹集到了大约6600万两的军费,不到日本的一半。如果要继续打下去,那么只能继续向外国银行借贷。

不过当时列强借钱通常条件苛刻,有时候甚至还会提出政治要求。特别是在清政府战局不利的情况下,列强肯定会趁火打劫。因此对于清政府来说,继续借钱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分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

就国内因素来说,日本连战连胜,全国上下陷入了战争的狂热状态之中。举国上下都有意扩大战争,一心谋取更大的利益。因此在《马关条约》签署前夕,日本军部有意继续扩大战事,大举调集部队在旅顺集中,打算以10万兵力对北京展开总攻。

而清政府上下显然并没有统一的意见。清流们都主张继续打下去,不过他们对于如何打下去,除了建议把他们认为办事不利的一线指挥官杀了或者撤职之外没有任何建议。地方督抚则各扫门前雪。特别是南方督抚,把甲午战争当做北洋和日本之战,自己漠不关心。而慈禧和光绪更关心的是继续打下去可能危及自己的统治。

在国际上就更不利了。甲午战争前夕,在远东军事力量最强、影响力最大的是英法俄三国。法国的影响力主要局限在东南亚一带,对于中日战争无心干涉。

英国有意扶持日本在远东牵制俄国,因此和日本签署了《通商协议》,并默许日本挑起对华战争。在战争期间更是采取了偏向日本的政策。

而俄国也有意借日本之手削弱清政府,从而为自己在远东扩张之路扫清障碍。因此俄国也采取了纵容日本的政策。

显然无论是国内的政治因素还是国际上的政治环境,对于清政府都是非常不利的。

继续打下去短时间内清政府必败,这是慈禧和光绪不能接受

因此如果继续打下去,虽然从理论上来说,如果慈禧、光绪迁都到西安等内陆地区,那么有可能依靠着国土辽阔,把日本拖入战争泥潭,从而将日本拖垮。

但是在短时间内,清政府必然将遭到重创,北京都无法守住。这样一来,清政府的威信必然遭到重大打击,地方势力将进一步加强。此外西方列强也可能会借这个机会进来分一杯羹,这样有可能清政府比日本还先瓦解。

这对于慈禧和光绪显然不能接受,因此他们最终选择了投降。

最佳贡献者
2

死扛到底的会加快改革的步伐

3

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灭亡清朝!

如果清朝死扛到底,意味着日清战争的规模会越来越大,而战争规模越大,拖延时间越长,对日本就越不利。

日本国内的矛盾日益尖锐,没有清朝的赔款,柳条湖事件、七七事变、淞沪会战都不会发生。

清朝没有因为《马关条约》被列强看出虚弱的本质而出现所谓的“利益均沾”,没有因为这些各种条约带来的压迫,国内阶级矛盾会相对缓和,清朝可以延迟更久的统治。清朝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财力支持国内的改良,缓和矛盾。

但是,如果清朝死抗到底,必定更加依靠地方实力派,地方实力派趁机发展壮大就成了必然,会造成军阀割据之局面。

4

清朝拥有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一半,清朝和日本死磕到底,到最后只能是日本扛不住主动退场。后来的抗日战争中,日本派出大量间谍,得知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人心涣散、工业水平落后,甚至日本没费一枪一弹就占领了东三省,日本甚至扬言要三个月灭亡中国,然而一场淞沪会战粉碎日本所有幻想。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后,日本占领朝鲜。日本人在中国迅速推进,直逼沈阳,清朝岌岌可危。在如此危机的情况下,李鸿章提出建议,希望清帝国和日本打持久战。日本国土面积小,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撑,无法迅速占领中国,因此希望速战速决,中国需要以广大的土地换取战争的时间,不计一城一池之失,以大局为重,拖住日本,方能反败为胜。

事后看来,李鸿章的主张无疑是最正确的,那怕不能反败为胜,赔款肯定能更少些,甚至不用割地。而当时的光绪只求议和速成。

5

无论清朝能不能死抗到底,也无论其能不能取得胜利,都无法换救清朝注定要被历史淘汰的必然命运!

爆发于1894年的甲午战争,的确是清朝和日本之间的一场“赌国运之战”。甲午战争的胜负不仅直接决定着未来几十年的东亚秩序,而且更决定着清日两国的生死存亡!

(北洋水师的铁甲舰)

因此在此战中日本人才会竭尽全力以求一逞,是集中了全日本的力量,在同清朝进行殊死对抗!而内部勾心斗角的清朝则无法集中全力,应付这场国运之战。许多清朝官僚既没有重视此战,更没有正视日本的崛起。

更何况,即便是积弊甚深的清朝,能够侥幸在甲午战争中取胜,也将因为对手的实力太强,只能取得惨胜!而代价沉重的惨胜,将会因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而犹如失败。只会使清朝面临如下两个危险后果。

第一,清朝统治者会因取胜而沾沾自喜,从而满足于既有成就,不会再推动进一步改良。这样,清朝体制僵化、政治腐朽的局面仍然无法得到改变。

第二,由于清朝取得的是惨胜,因此就无力对日本本土发起攻击!而凭日本人的野蛮性格和不服输的精神,是绝不会认输的。所以待其恢复元气之后,必然会再度向清朝发起挑战。而到了那个时候,清朝还能凭借侥幸再度取胜吗?

(晚清的掌舵人——慈禧太后)

总而言之,决定清日两国命运的不仅是一场战争的胜与负,而是要看清日两国谁能及早抛弃旧桎梏,将国家的发展方向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来。换言之,就是清朝能不能及早放弃僵化腐朽的君主专制,对其政体进行必要的改良,进而重新构建统治秩序,从而推动自上而下的全面改良!

唯有如此,清朝才能在激烈的时代博奕中获得一线生机!只是很可惜,清朝统治者愚顽不灵,坚决不肯触硑导致其落后的总根源——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如此一来,清朝即使能够侥幸取得甲午战争的胜利,仍然无法避免被历史淘汰的必然结果!

(晚清时裱糊匠——李鸿章)

6

世界上没有如果。

7

一、战争对双方的深远影响

清朝:

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当中全军覆没。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被迫割让台湾岛,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白银2亿两。这还只是表面层面的,其实实际的影响远远比这个要大。大家知道,自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以来,清朝统治者也在寻找救国之路,以维持封建统治,他们选择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甚至还开展了变法运动。清朝在洋务派的经营下有了起色,北洋水师就是洋务运动的结果。北洋水师当时号称亚洲第一水师。然而在海战中,北洋水师败给了当时世界排名第十一的日本海军。这对清朝影响深远。

1.甲午海战的战败,不仅仅是军事层面的失败,更宣告了清朝统治者自强自救运动的彻底失败,也宣告了只学习人家的技术是不能救清朝的。甲午海战的失败是压垮大清统治者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

2.两亿两白银的赔款使得大清朝陷入了无休止的财政危机。清朝没有那么多钱,只能从英法美借。利息都够还上百年的。

3.甲午战争的失败起到了破窗效应。等于向全世界宣布:这是一个富裕的流油的国家,只要随便放一枪一炮,他就会给钱。甲午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华划分势力范围。此时的大清,已是风雨飘摇。


日本:

日本在近代的遭遇同我们比较相似。1853年美国的东印度舰队就用大炮轰开了日本的国门。之后日本也开始了救亡图存的过程。而且真正使得日本开眼看世界的还是中国人魏源,他写的海国图志在日本引起了轰动。就算日本人引以为豪的明治维新。其实也在模仿洋务运动。因为明治维新开始于1868年,而洋务运动开始于1862年。但是为什么后来日本走上了强国之路,而大清却彻底陨落了呢?起关键作用的还是一场战争,那就是甲午海战。

1.战争的胜利增强了日本图强的信心。也证明了日本施行的君主立宪制,日本的图强之路是正确的。日本晋升为帝国主义国家之列,确立亚洲霸主的地位。

2.战争的赔款帮助日本完成了最初的工业化积累。两亿白银运到日本码头之时,白花花的银两堆满了码头,日本的老百姓惊呆了,他们没见过这么多钱。战争之前,日本借了贷款,来打这场国运之战,胜利后不仅还了钱,更有大量结余。日本靠着这笔钱开始了他们的工业化之路。生产更先进的武器来加紧侵略我们了。日本学者信夫清三郎说过:日清战争的赔款帮助日本确立了金本位制度。

二、如果清朝坚持抗争到底会怎样

历史不能假设却可以推演。

1.日本不一定能够继续取胜

虽然海战中,日本取得了胜利。但是清朝必定还有大量的地面部队,如果坚决抗战日本未必会占到便宜。必定那个时候清朝和日本之间的武器水平差距没有那么巨大。而日本又是资源匮乏型小国,又借了货款来打仗。必定坚持不了太长时间。而贷款人一旦看到这种局面,也怕钱打水漂,肯定不会继续借钱给日本。那么日本就很难办了。只可惜清朝没坚持到那个时刻。他们镇压起农民起义来不惜血本,绝不妥协,可是对外却从未硬过,从未坚持到底过。这是清朝的可恨之处。

2.清朝不一定输得战争,却一定会走向衰败

清朝统治了近三百年,内部已经矛盾重重,统治根基已经严重不稳。因此他的衰败是一定的。在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盛行的国际背景下,清朝还在搞三叩九拜,还在搞封建统治。他已经严重落伍了。只是谁站出来给他最后一击的问题。

即使清朝打赢了战争也不会有更好发展。甲午赢了还会有其他战争等着他们。施行封建制度的清朝根本不可能在与帝国主义国家的战争中取胜。除非清朝可以自己施行现代国家制度。可是大家都知道,不可能的。康有为他们已经试过了。失败绝不是偶然事件,几千年的封建专治文化怎么可能允许王位的不保呢?

3.中国的近代史不会因此改变

甲午海战之后日本侵略我们的步伐加快,其实专了一个空子。就是一战。西方国家没时间管东方的事情。其实如果日本不这么做,一战后其他列强也会做日本的事情。西方列强实力要远大于日本,清朝会坚持不住的。清朝为了维护统治还是会成为洋人的代理人。觉醒的革命力量就会继续推翻清朝。而洋人也会继续保护清朝。这样中国的革命任务就还是反帝反封建。我们的救亡之路也一定很艰辛很艰难。

声明:文本为原创。

8

如果当时清朝能坚持下去,日本的“赌国运”很有可能会被拖垮。

最后两方形成长期僵持,达成双输的协议,日本国内的矛盾日益尖锐,没有清朝的赔款,日本日后的各种柳条湖事件、七七事变、淞沪会战都应该会延迟,或者中国不至于输的那么惨。

清朝没有因为《马关条约》被列强看出虚弱的本质而出现所谓的“利益均沾”,没有因为这些各种条约带来的压迫,国内阶级矛盾会相对缓和,应该类似辛亥革命的一发不可收拾要更久的等待,清朝可以延迟更久的统治。清朝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财力支持国内的改良,缓和矛盾。

9

死扛到底的结果就是全民抗战,抗日战争大大提前到1894年,不是随后的1931年,时间提前大约40年。

这40年间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国际上,日本更加强大,要再次吞并中国,发起了918事变占领整个东北。这40年里,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军事实力大大增强,拥有亚洲最强大的日本联合舰队,都敢于单挑美国。而中国,也有舰队,但是在英国军舰炮击下全部沉入长江江底,实力根本不是日本对手。日军发展了强大陆军,陆军配备坦克、飞机、大炮,火力强大,不再依靠战舰作战,战舰只起运兵船作用。日军一上岸就是摧枯拉朽把国军从东北一直赶到北京,占领华北,又一路把国军赶到南方。全民不得不作战。

这时候的国民政府被迫改组,联合各党派共同抗战。那么,清朝如果死扛到底,除非自己灭亡,也必须要全民抗战才能自保。要不就是清朝政府投降,做个流亡。实际上,溥仪不就是跑到了东北为日本人建立了满洲国,是汉奸。而汪精卫也做了汉奸,搞了个南京伪政府为日本人卖力。

时间只是推迟了40年,日本人又打来了。这40年间,清朝完蛋,国内四分五裂,最后形成国、共两大派。经济上落后,民众生活困苦,与日本发展迅速比较,几乎是原地不动。

国际上,美国更加强大,英国衰落,德国崛起要称霸欧洲。世界形势也形成了2个大派别,中国当然是站在了美国一方,得到了美国和苏联的支持,最后打赢。

而清朝如果抗战到底,形势不一定有这么好。当时1914年爆发世界大战,也是分了2个大的派别。中国参加了打赢的一方,还是待遇不如打败的一方。只是把被占领的地方交给另一个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全民爆发了爱国运动,1918年发起了54青年运动,觉醒了全国人民。可见当时国际形势是国家又灭亡的危险。在国际上已经没有那个国家愿意帮助中国的了,中国是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最黑暗的时刻。

这时候的北洋政府再次分裂,孙中山终于觉醒发起北伐,中共后建立工农武装力量,武装了中国人民,才有了打败外敌的基础。

10

甲午战争发生在19世纪的中日国运之战,清朝死扛到底,结果如何?

1、如果硬抗,还是惨败收场

如果清朝死扛到底,意味着日清战争的规模会越来越大,而战争规模越大,拖延时间越长,对日本就越不利。

对日本来说,当时的日本一没殖民地二没有比肩英法美等列强的经济,而且身处一个资源贫瘠的小小岛国,家底、后勤物资都是辛辛苦苦几十年功夫攒出来的,发动一场甲午战争已经是倾尽全力,连天皇、官员都拿出自己的薪酬、生活费来支援军队建设。

而且在甲午战争进行期间,日本国内不少地方已经因为战争导致经济濒临崩溃,加上明治维新的不彻底等因素,爆发了农民暴动,社会动荡不安。

如果继续进行战争,那么日本国内爆发的起义将愈演愈烈,到时候经济必然崩溃,根本不用别人打击,自己国内就先乱了。这大后方一乱,前线部队的物资、人员补给必然受到影响,士气将遭受重大打击。

不过日本很有可能会发动以战养战,加快攻势尽快迫使清朝投降。

而当时的满清政府尽管经过洋务运动续命,但最大的问题是洋务派无法形成一个有效整体。

洋务运动是由各地方督抚自行组织开展,大家各自为政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得干,而且没有编练新军,只创建了新式海军,不过当时的北洋舰队实际上已经类似于李家舰队,黄海海战之后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藏在威海卫港内,不许出港巡海,这使日本轻而易举地取得了制海权,并造成北洋海军坐以待毙的局面。

而之前的太平天国运动使得各地方的分离趋势越来越明显,虽说各地方的军队同属朝廷,但大多是地方督抚自行编练的部队,彼此之间互不统属没有作战配合的基础,在辽东半岛防御战中,各路清军不服调度,各自为战,无法对日军形成有效阻击。

兵力庞大却是一盘散沙,怎么打?

2、清朝没那个骨气,不可能跟日本死磕到底

别的就不说,就盘点一下1840年之后满清的一系列对外战争,两次鸦片战争全部失败,跟美国人都还没打一张,就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跟俄国没打过,就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又是割地又是赔款开放口岸给予特权,还让人把圆明园抢了个清洁溜溜。

后来好不容易赢了一场镇南关大捷,法国总理儒尔·费里旋引咎辞职,结果满清政府乘胜求和,胜利的成果被葬送,使得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回到甲午战争,清军主帅叶志超指挥失误临阵脱逃,清军狂奔五百里,一路逃至鸭绿江边,之后清军集结部队在东北展开防御作战,但是各路清军实则不服调度,而且平壤新败,士气不振,将领多无抗敌决心,指挥不力,最终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辽东失陷。

而且在战争期间,李鸿章和慈禧不是想着跟日军死战,而是想着尽快结束战争。奕訢亲自出面请求英国联合美国和俄国共同调停中日战争,后来又转请美国驻华公使田贝出面调停,最后列强不愿意出面,清朝甚至主动赴日求和,没有一点骨气。

3、列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会让中国赢得战争

在甲午战争中,英国一开始采取扶持日本的态度,利用日本来抵制俄国对中国的任何企图,并求得英国在同俄国相遭遇的远东其他地区中的自由行动。

美、德、法的目的基本相同,就是想借着日本崛起的机会来打乱英国与俄国的扩张步伐。

俄国也想捞一笔,只是当时俄国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因此对甲午战争实际上持围观态度,但前提就是不能损害他的利益。

对他们来说,需要的是一个分裂、虚弱、孤立的中国,不让其过分强大,却能源源不断为几大帝国主义国家输血,充当商品倾销地,资源掠夺地,作为奶牛存在。

对于甲午战争,他们希望日本能够获胜,因为日本获胜了肯定会向满清政府提出割地赔款、开放口岸、给予特权等要求,到时候列强就能使用一体均沾的条款获得这些利益,啥都不干就能白捡的好处,他不香吗?

但列强不希望日本获得大胜,因为日本一直试图独占辽东半岛、朝鲜、台湾等地,这些地区列强也是觊觎已久,只是一直没有机会收入囊中,如果日本获得大胜,必然会一口气将这些地区全部吞下,这必然会严重损害列强的利益。

如果中日两败俱伤,列强在亚洲就少了一个竞争对手,而且还可以趁机向中日两国兜售商品、铁路,进行资本输出和渗透,获取各种特权,简直完美。

所以说,就算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死扛到底,结果还是不会发生任何改变,惨败收场。

这是我的原创回答。点关注,不迷路,我是候塞雷的历史手札,一名专注研究历史的今日头条创作者。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