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朝灭亡时,真正肥的流油却于天下大乱一毛不拔的朱姓藩王只占绝少部分,而绝大部分朱姓宗室子弟,都是不许科举做官、不许经商营生,只能守着被官僚几经克扣那点禄米的可怜人。

甚至贫困之极的远支宗室,上奏本想做小买卖贴补生计,皇帝都一边哀叹他们的遭遇,一边以祖制搪塞,不肯允许。他们本身就是明朝畸形宗室制度的直接受害人,又怎么能因明朝灭亡而批判他们呢?

即使是锦衣玉食的藩王,离开四方天的王府超过几里就被当做造反。这些被皇帝和官僚们以层层祖宗法度软禁的高级囚犯,他们除了欺凌小民、聚敛财富、混吃等死,又还有什么人生价值可言呢?

福王:朱常洵

其实明朝一个很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彻底失败的宗室制度。朱元璋的宗室制度,相比于此前的汉唐宋各朝,最大弊端在于没有降等袭爵制,导致随着时间推移,每代帝王分藩各个皇子为亲王,每代亲王又分出许多郡王,枝繁叶茂下,给国家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而明成祖朱棣以藩王之身夺取皇位后,为防止其他藩王效仿,更是采用以经济特权换取藩王军事和政治权利的方式来削藩,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国家出钱从生到死,大包大揽,把藩王和宗室都当猪养废。」

明英宗朱祁镇复辟以后,更有鉴于自己土木堡兵败被俘,在京城监国弟弟明代宗朱祁钰,被群臣拥立为帝的教训,从此对藩王更是严防死守。甚至到了连亲王的亲生母妃去世,想回京奔丧都不被允许的地步。

明代宗:朱祁钰

这样一来,明朝人数不断增长的众多宗室,既给国家财政造成了愈来愈重的包袱,又完全不能和此前各朝那样,成为皇权在政治军事上的助力,几乎是整个中国史上罕见的特例,即使是严防近支宗室参政、却重用远支宗亲(曹仁、曹真、曹休)的曹魏王朝,亦不能及。而由此产生的最大弊端,便是让皇室孤弱无依。

从历史上的两晋南北朝一直到隋朝和唐初,以及北魏、北周、金、辽、蒙元、满清这些胡族王朝,宗王一直是各代皇室的最重要拱卫势力,出将入相,督军地方。

即使唐朝玄武门之变后,唐朝以及之后宋朝的宗室,也可以正常参政做官,入朝可为宰相,在地方可以做知州、刺史,在边疆甚至可为节度使,统领大军。

在唐朝,甚至那些争皇位失败者的子孙也可不被猜忌地得到重用,如废太子李承乾的孙子李适之,唐玄宗时为宰相,吴王李恪的长子成王李千里是禁军大将,孙子李祎更是唐玄宗时一代名将。而著名的权相李林甫,是李渊堂弟的后裔。

在宋朝,如宋太祖赵光义的八世孙赵汝愚,宣麻拜相;如宋孝宗的亲兄长秀王赵伯圭,担任明州知州十年,加馆职龙图阁学士,还曾带兵驱逐海盗。

历史上的明朝皇帝,正是相信了不欲宗室来分享权柄的官僚士大夫那套言辞,以为宗室就是皇权的天敌该被严防,更因此把外戚和武官勋贵的参政渠道也一一堵塞,代价就是朝堂上科举士大夫一家独大,最后皇帝却不得不依靠太监的内官集团来制衡。

可那些挨了一刀的太监们,寡廉鲜耻和聚敛财货原是理所当然,公忠体国才是凤毛麟角,他们连自己的身体和荣辱都不顾惜,又有多少会真心为皇帝不惜一切?就算太监们忠于某个皇帝私人,也只是以天子家奴自居。明朝太监并不像唐朝宦官那样形成了宦官家族,世代掌有神策军兵权,成为王朝支柱,那他们又怎会真将国家社稷和王朝福祉放心上?

所以,无论汉晋隋唐宋,除了明朝皇帝外,还有谁将自己原本足可制衡士大夫官僚的依靠力量都一一废掉的?

宋朝允许宗室参政,除并无定论的”宋太宗烛声斧影“疑案,三百年内并没有一例宗王谋逆,大明朝从明成祖后严防死守,对宗室之打压纵观以往历朝皆不能比,

然则即使不算朱棣这个“合法转正"的前任燕王,其他公然称兵造反的宗王就有3个,汉王、安化王、宁王一一打脸,图谋不轨有谋逆之心的,还得再加10个不等,如赵王,荆王,辽王……这就是堵不如疏的道理。

宁王:朱宸濠

根据满清官方档案资料,他们入关时八旗总人口不过区区34万,其中还有26万是历次战争俘虏投降的”汉军八旗”,真正的满洲八旗只有5万多人。而明末的宗室子弟丁口之兴旺,远比当时的满清八旗人数更多。

这些从明成祖朱棣起兵靖难后,就被打压了二百多年的天潢贵胄龙子龙孙,原本应该是明朝皇帝真正的统治基础,是明朝皇室的天然拥护者,也可能是如汉朝之刘秀、刘备那样,朱氏皇朝最后起死回生的备份。只因为其他所有人都可以投满清,投李闯,只有他们在大明灭亡了,就是死路一条。

然而当明朝中原大乱时,唐王朱聿键(后来的隆武皇帝)率王府护军千人北上勤王,和农民军交锋数次,互有胜负,最后却被勃然大怒的崇祯帝废为庶人,囚禁凤阳高墙,折磨整整七年几乎被整死。

唐王、隆武皇帝:朱聿键

都死到临头了,还拘泥于所谓“祖制”,不肯放下对几十万宗室子弟的约束猜忌,不肯让他们和其他国民一样不受约束地为官从军,白白抛弃了这些皇室之屏藩,是不是明朝皇帝和大臣的责任呢?

最佳贡献者
2

明朝灭亡,主要是因为明朝后期朝中局势混乱,而且,明朝后期爆发了小冰河天灾,农民颗粒无收,水深火热,国家不能兴亡,大臣们庸腐不堪,战乱不断,这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而明朝时期的朱家宗室,也就是各个藩王,其实根本无能为力。从朱棣起兵造反,到当上皇上,都一直没忘记削藩,因为他不想让自己的故事再次上演,和宋朝一样,不希望再来个黄袍加身。

就这样,各地藩王一直世袭,且不降级,慢慢的,朱家人越来越多,但实权却没有多少,朱家人不得经商,不得为官,朱棣以后,慢慢的用金钱换取各地藩王的权利,这就相当于朝廷白白拿钱来养他们。于是他们越来越没有价值,越来越被忽略。

其实,他们也不甘心一直这样堕落下去,但没办法,他们只要离开属地时间久了,就会被通缉,明朝有多个藩王起义,除了朱棣以外都无一能成功,这也是他们被压制的结果。所以说,他们本来就算是受害者,时代容不得他们发光。

3

当然有啊,只是当时没有像现在网络发达也就没传的那么开,你看我们天天骂清朝,其实宋朝人也天天在骂唐朝,元朝人也天天在骂宋朝,明朝人也天天骂元朝,清朝自然也不例外骂,我们现在同样也在骂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

4

是因为对明史没有深入的了解,不知道明代对宗藩过于优厚的待遇,特别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皇族的迅速繁衍给国家带来的财政负担是灾难性的,有的省份一个省的财政收入都不够支付本省的宗藩俸禄,特别是到了明末皇族兼并了大量的土地,富得流油,又不交税。赤贫的农民承担了几乎所有的税收,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酿成民变,朝廷要镇压民变需要军饷又增加税收,更加激起农民反抗,形成恶性循环,崇祯时,朝廷经常因为收不上税而发不出军饷,藩王宗亲们守着金山银山一毛不拔(也有个别例外,比如唐王周王),最后一起灭亡,人财皆不保。

5

原因有以下几点:

1,明朝是汉族天下,清朝是满族后金,文化不同,当时人们认为后金入主中原是外族入侵,很抵制。

2,明末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大顺政权军纪混乱不得民心。

3,明朝后期朝政被宦官把控,后来又被文官集团控制,皇帝也无可奈何。

4,各藩王只有经济优待但没有政治待遇,没有干预朝政的条件,大顺又屠杀了大多数藩王。

6

限于明太祖洪武皇帝定下的祖训,经过两百多年繁衍,发展。到了明末庞大的朱氏皇族已经成为社会的严重负担。

7

明亡后三百年后,民间仍有“反清复明“义士,义和团,天地会等反清复明组织一直打这个旗号至到民国成立,这主要是清政府对汉民族的野蛮镇压,激起民间人士的愤怒和不满,以致对明汉政权的怀念,这种情绪,在其他朝代更換时是极为罕见的。如元灭宋,元对汉民族也极为残酷,但起义军从未打起“反元复宋“旗号,因为宋本身君王没有骨气,一直投降,宋在民间真正灭亡了。

8

崇祯皇帝用死亡证明了当初的天子守国门 君王死社稷 不是一句空话 尽管他的能力有限 而明王朝宗室更是几乎被屠戮一空 也算极其凄惨了 而明王朝的灭亡固然积重难返 但更是士大夫阶层的腐化堕落所致

9

明朝的宗室禄饷制度,历来都是被后世史学家广为诟病的一项制度。甚至有学者认为,明朝末期之所以会出财政极其紧张,崇祯皇帝拿不出钱做事的现象,就是因为明朝特殊的宗室供养政策。同时,也是压垮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明朝灭亡的一个主要原因。

明朝的宗室禄饷制度,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为何会如此广受诟病呢?

1.明朝宗室制度的建立

众所周知,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位真正的布衣皇帝。在中国历朝的开国君主当中,向来有得国最正的说法。

而这位明王朝的开创者,早年可以说是十分的不容易。出身最底层市井家庭,亲眼目睹亲人饥饿而死,自己又曾经做过和尚要过饭。放眼历朝历代的开国君主,这样的经历,绝对是独一份的。

而在开创明王朝之后,早年间的这些经历,对朱元璋后来制定很多政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如明朝特殊的宗室供养制度,便属此类。首先,是宗室成员的地位问题。

按照朱元璋的划分,后世所有宗室子弟,共可以分为八等。皇帝嫡长子为皇储,其他为亲王;亲王嫡长子世袭亲王,其他为郡王;郡王嫡长子世袭郡王,其他诸子封镇国将军,孙封辅国将军,曾孙授奉国将军,玄孙授镇国中尉,五世孙授辅国中尉,六世孙及六世孙以下授奉国中尉。

从亲王到奉国中尉,一共八等,每一等所享受的待遇不同。

亲王每年俸禄为禄米万石,郡王岁两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中尉三百石,奉国中尉二百石。

然而除了建立这个体系之外,朱元璋当时还颁布了一个很重要的法令:宗藩,令世世代代受禄,不授职任事,亲亲之谊甚厚。翻译成现代文就是,以后所有宗室子弟,都只能靠正常的宗室俸禄过日子,不许授予任何职位,也不许出来做事。

朱元璋之所以会这样设计,自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有着深刻的考虑。

其一,是因为朱元璋早年的经历。早年的朱元璋,曾经差点饿死,对此记忆犹新。所以,在制定子孙后代的俸禄问题上,当然也就会格外注意。相比历朝历代的宗室俸禄,明朝都算是最高的了。

其二,则是处于政治目的考虑。朱元璋不允许宗室子弟做事,在于害怕宗室子孙和皇帝争权。都是姓朱的,都是自己的后世儿孙,手心手背都是肉,朱元璋自然不希望子孙们因为权力而争斗。

朱元璋当时的这种设计,其实有点类似于后世的高薪养廉制度。

2.宗藩禄饷制度带来的财政压力

客观来说,在明朝最初的一百年里,朱元璋涉及的这套制度,还是比较成功的。

但是,从明朝中期开始,这套制度的弊端开始逐渐出现了。

简单来说,就是人越来越多。

要知道,明太祖朱元璋,一生有26个儿子。就算全都按最高标准奉养,对于偌大的国家来说,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到了明朝中期以后,随着宗室子弟越来越多,这套宗室禄饷制度,开始对国家财政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身为宗室子孙,虽然出身高贵,但按照朱元璋定下的制度,一生都不能外出做任何工作。不但不能在政府任职,就算想去自己做点生意,那也是不合法的。

不能做任何工作,那这些宗室成员,唯一可做的事情,就只能是沉迷于声色犬马,努力增加子孙数量了。从明朝中期开始,朱姓宗室子孙的数量,开始呈爆炸性增长。

隆庆年间,宗室子孙数量为两万八千人;万历年间,宗室子孙数量破六万。按照这个增长速度推算,到了1644年明朝灭亡的时候,明朝的宗室子孙数量,应该达到了二十万以上!

也就是说,国家需要以极高的标准,去养至少二十万人。而且,还是极高的待遇。

明朝这些宗室的待遇,大概是个什么概念呢?

古时候的一石米,大概相当于今天的120斤米。而明朝的时候,就算是年景最好的时候,一般亩产大致在500至600斤左右。一个最底层的奉国中尉,都需要至少八十个以上的农民家庭才能供养的起。

明末二十万以上的宗室子孙,对国家的财政会产生多大压力,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3.宗室收入的改革

从嘉靖年间开始,宗室禄饷给国家带来的财政问题,就已经开始变得极为突出。所以,从嘉靖年间开始,就已经逐渐开始出现中央政府无法支付足够的宗室禄饷,出现欠薪的情况。

据《明实录》相关记载:自嘉靖五年至嘉靖十一年,积欠三十万石。

为了解决这个缺口,当时的嘉靖皇帝,不得不动用太仓银去填补这个缺口。但是,随着宗室人口越来越多,这样的缺口只能越来越大。就算把整个国家财政都填进去,也未必能填满这个缺口。

到了这时,自然就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了。

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已经明言,宗室成员不得外出做事。当朝皇帝本人,肯定也不想这些宗室和自己争夺权力。所以,几经平衡之后,大家终于找到了另外一个可以妥协的办法。

增加庄田收入和商税收入。

首先是庄田制度。明朝宗室子孙名下,一般有两种田地,禄田和庄田。大致来说,禄田是祖上留下来的,庄田则是通过开垦朝廷赐予的牧马草场,或是河滩废地得来的田地。通过出租这些庄田,也能获得不菲的收入。

朱元璋当初留下这个口子,也未尝没有替国家着想的原因,想着让这些子孙后代,自己去开垦荒田。既能保证自己的生活,又能保证国家的田地数目增长。

但到了明朝后期,这个制度,开始出现致命缺陷。

因为,宗室子孙名下的田,是不用交税的!

不用交税,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漏洞。正是因为这项制度,使得明朝后期,一些朱家子孙开始疯狂的进行土地兼并。而商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则是徭役。因为自从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之后,大家可以通过交钱来免除一些徭役。普通民众向这些明朝宗室,也是有一些徭役义务的。而为了避免徭役,民众们就只能进一步的被剥削他们的财富和田地,加快了土地兼并的速度!

到了明代后期,国家财政已经渐渐无以为继,很难应付巨大的宗室禄饷开支。到了这个时候,宗室们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这些庄田和商税。至于原本应该占大头的朝廷禄饷,反倒成了小头。

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朱元璋当初设计的这套制度,本来是想让后世子孙免于挨饿。但是结果,非但没有避免朱家子孙的自相残杀(靖难之役),还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甚至到了后期,更成为加快土地兼并的重要因素。让明朝后期的国家贫富差距迅速增大,社会分配严重不公,成为明朝灭亡的一个元凶!如果朱元璋知道后面这些事情,不知道会作何感想了。

10

谁敢批评?那些明粉和皇汉粉谩骂的口水就能淹死你。

明朝是个平庸的三无王朝,无名君无名仕无名将。除太祖成祖,其余朱氏子孙无甚作为。

学过中国历史的都知道,自秦以后中国就是帝国制度的社会,国家兴衰几乎皆系于君主一人,帝王贤能则国家兴。

明朝命运多舛,朱家子孙其责难咎。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