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武周时期的官衔,狄仁杰曾在武则天时期担任过此官职。

《新唐书.百官志》载:“光宅元年,改中书省曰凤阁”、“垂拱元年改门下省曰鸾台”,也就是说“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其实就是唐初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那“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到底是什么官职呢?

唐初,唐随隋制,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全国最高的国家机关,总揽全国军民事务。三省最高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就为“宰相”之职,《新唐书.百官志》载:“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尚书省掌“典领百官”,负责政令的执行;中书省掌“佐天子执大政”,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掌“出纳帝命”,负责审查诏令,签署奏章,并有封驳之权(退回诏令)。

而在当时,为了方便三省“宰相”的议事,唐皇就在门下省机构下设置了一个“政事堂”(后唐中宗时迁于中书省),用于方便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因唐太宗曾担任过“尚书令”,遂后世臣子都不敢居其职,于是尚书左右仆射就成了尚书省实际的长官)在此综理全国政事。



随后“政事堂”也就成为了协助皇帝处理朝政的最高议事机构,能进“政事堂”参预国事者皆为唐朝实际的“宰相”。

当然历代帝王都不会让相权完全的凌驾于皇权之上,也不会让几个人去垄断全国的朝政大权,皇帝势必会想尽办法让人去分他们的权。唐太宗时期,李世民除了让三省长官进入“政事堂”综理国事外,还让时任吏部尚书杜淹、秘书监魏征前往“政事堂”参预国事。



当然以他们本来担任的官职,他们是没有资格进入“政事堂”的,所以为了让他们可以名正言顺的进入“政事堂”参预国事,太宗并赐予了他们“参豫朝政”的临时官衔,而这个头衔就是后来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雏形。

到了贞观八年,尚书右仆射李靖因病辞官,但太宗不忍他就此离开官场,于是并下诏:“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意思就是可以让他辞官,但他需每隔几天去一下中书门下省指导官员处理政务,“平章事”之名盖起于此。也就是说“平章事”的原意就是类似于现在的“国务院参事”,他没有正式的官职,却拥有参预国事的权力。



再之后到了贞观十七年,太子詹事李绩以“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官衔入“政事堂”参预国事,“同三品”之名也盖起于此。因当时三省长官侍中、中书令皆为三品,所以“同中书门下三品”之意简而易概的说就是拥有与侍中、中书令一样的待遇和权力,也就是说他虽然没有做到三省长官的位置,但是以“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名头,他依然可以名正言顺的入“政事堂”参预国事。

后到了高宗年间,除了三公、三师、中书令入政事堂不用加“同中书门下三品”的临时官衔,其余的要想入“政事堂”参预国事的官员都需加衔“同中书门下三品”。 当然“同中书门下三品”只是加衔给本官品级达三品以上的,然后入“政事堂”参预国事的官员。



而对于本官品级四品以下,五品以上的官员要入“政事堂”参预国事的,自高宗永淳元年,就会被赋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临时官衔,位在“同中书门下三品”之下。

不过自唐肃宗乾元元年,“同中书门下三品”就被废除,之后无论是几品官,只要是入“政事堂”参预国事的就都只会被赋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官衔。

当然说了这么多,简单的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是唐朝的“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这个“他名”就包含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所以作为改名而来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自然也就是武周时期的宰相之职,他负责协助皇帝统治全国,并与三省长官一起协商处理全国军政事务。

说到这里,我想不用多说了,作为宰相之职,“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不论是在权力,还是地位都显然要高于只是一州的最高军政长官的“刺史”的



虽然刺史品级最高可达从三品(《新唐书.百官志》载“上州。刺史一人,从三品,职同牧尹。”),而担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官员可能本官的品级只有正四品。但无论如何作为实际上的“宰相”之职,负责执掌全国政务的他,地位和权力显然是一定高于只是执掌一州政务的刺史的。

最佳贡献者
2

先上一张唐朝的政府机构表。

唐朝的中央制度主要是三省六部制。所谓三省,就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中,中书省负责发布皇帝诏令、中央政令;门下省负责进谏,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奏议。

在唐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因为李世民本人曾经在高祖一朝担任尚书令,故此这个职务再不授予臣子,于是,尚书省的副长官左右仆射也就是宰相。

狄仁杰在历史上确实担任过鸾台侍郎、同平章事,后来升格为纳言。在电视剧中,直接就将这个官职称呼为同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所谓凤阁鸾台,其实就是门下省。因为门下省官员长期身处皇宫,陪伴在皇帝的身边,因此,门下省也被称之为凤阁鸾台。

唐宋时期,只要在职务上挂平章事,或者标明是同平章事,其品级就等同宰相。唐朝的宰相一般就是三品官,因为常常会有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说法。

为何在历史上狄仁杰会经常向武则天提意见呢?一来是狄仁杰忠君爱国,二来也是他职责所在。他担任的就是纳言,是专门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人。

3

很愿意回答这个问题。看到这个提问,我想应该是武则天时期吧。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武则天既有识人之智,又有容人之量,更重要的是她的用人之术,确切的说是个治国之才,在封建社会时代,武则天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一代女皇当之无愧。看到问答题目的“同凤阁鸾台”,勾起了老漁一直以来对武氏皇帝在生活里随意性的看法。之所以这样说,有这么三点,一,民间传说里的武皇帝根据自己的理解以会意法或象形法设计自己喜好的文字,也就是后人称的“则天文字”或“武后新字”“则天新字”,据说武氏造字有二十多个呢。二是传说,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武皇饮酒作诗,饮至兴处,眼饧耳热之际,借酒下诏,命百花即日报春,百花慑威,一夜之间竟然真的绽开齐放,惟孤傲的牡丹抗旨不从。武则天大怒,遂将牡丹逐出帝都贬至洛阳。最为随意的就是题目提到的“凤阁鸾台”。也许是为了展示一代女皇文化水平吧,武皇登基便将原行政机构的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名为“鸾台”,既提问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可能是女性的唯美或浪漫吧,“凤阁鸾台”读起来也挺美的,一种协调的美。爱美之心人人有之,皇帝爱美!女皇帝更爱美!!何况换个职务名称,大臣们工作起来也有个好的心情。接着题目,再说“平章事”,这里的“平”取评判辨别之义,“章”指的是彰显,明确的意思,“事”,作为形容词放在了“平章”后面,“平章事”在这里指的是具体工作。如果把“事”作为动词放在“平章”前面,“事平章”就变成了做这件事情。说到这里,两相比较一下,“平章事”应该是一个工作兼职或行政兼职。而“同凤阁鸾台”,老漁的理解应该是唐朝行政机构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相同与共同处,这个“同”指的是共同的同样或同样的共同。虽然三省级别同为宰相平章,唐朝的“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的存在,有别于后来的行政区域之“省”。作为集权核心机构,“中书”“门下”作为近臣,更具有为皇上或朝廷的政策审核制定的特权,三省是互相制约共同负责的关系,三省平章相当于现代社会的政治局常委或政治局会议的落实。再说“刺史”。刺史又称“刺使”,“刺”监督,核实,检查的意思,应为监察之事,“史”来自朝廷的御史之意,最初的刺史相当于现代的中央检查组。唐朝的区域整合后,刺使代表了一方地方大员,行使州权利。最后回答问题“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多大的官?和刺史比如何?”。老漁形象的比喻回答:“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相当于现代社会的国家总理兼某些政治职务或社会挂职。“刺史”类似现代社会的省长或同省级别的州市长。二者比较,和平时期为上下级关系,战争时期另说。





4

在唐朝,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又称“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中央官员,实际是宰相之任,相当于国务院总理。刺史是地方官员,相当于地级市市委书记兼市长,二者权力差距不是一般的大,但刺史的品级或许比宰相还高!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真宰相的重要标志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之中,中中书管政令,门下管监督,尚书管执行,三省的最高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都是宰相。

后来,皇帝为了控制相权,喜欢用一些年纪较轻、官阶品较低的官员担任宰相,由于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这些官职的地位崇高,轻易不授人,所以皇帝会给这些官员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赋予他们宰相的权力。

“中书门下”是指宰相相议事的政事堂,“同三品”是因为中书令、侍中都是正三品;至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后期的称呼,本质上跟“同中书门下三品”没有区别。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是为了表示这些官员享有与中书令、侍中享有同等的地位和权力,凡加此衔者都是真宰相,不加此衔者不是真宰相。

至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与“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没有区别,只是武则天喜欢美名,她执政时期把“中书省”改成了“凤阁”,把“门下省”改成了“鸾台”,所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变成了“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上述三个加衔只是差遣职务,本身没有品级,品级要视宰相的本官品级而定,而唐朝规定凡是本官品级在五品以上的,都可以加衔成为真宰相。

以武周时代的狄仁杰为例,他首次拜相是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因为户部侍郎是正四品下,所以狄仁杰的品级是正四品下。狄仁杰第二次拜相是鸾台(门下)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因为门下侍郎是正三品,所以狄仁杰的品级是正三品。

刺史,地方州级最高行政长官

刺史一职源自汉代,原本是中央派到地方的监察官,但后来权力不断扩大,成为地方的行政主官。到唐朝中后期,地方行政区划是道、州、县三级,刺史是州一级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市委书记兼市长。

唐朝的州按照人口多寡分为上、中、下三级,不同等级的州刺史的品级高低也不同,从三品下到从五品下不等,州级别越高,刺史的品级也越高。唐朝很多著名文人如白居易、柳宗元等都做过刺史。

从官员品级来看,唐朝的刺史品级是从三品下到从五品下不等,宰相品级可能是从正三品到正五品不等。也就是说,堂堂宰相的本官品级可能还不如一个刺史,但由于特殊的加衔制度,两者的地位、权力相去甚远了。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5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武则天摄政时期的产物,即原先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有参政之权,是实际的宰相,而加授此职的官员真正的官职很可能只是五品以上,这就是唐朝时期的群相制,是皇帝为分化相权而设立的制度。与此相近的还有同中书门下三品(同凤阁鸾台三品)。

唐朝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的最高长官就是天然的宰相,即中书令、侍中和尚书左右仆射。三省中又以中书省和门下省为朝廷的政务中枢,从贞观时期开始,皇帝为了分相权,三省的最高长官成了很贵重的官职,轻易不会许人。

这个时候将宰相之职授予其他官职之人就开始形成,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差遣,被任命为宰相的人就被加授“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政事,但此人的实际官职很可能只是正五品官职以上,但为了很好的担起宰相之职,他们的官职通常会被改为黄门侍郎或者中书侍郎。

后期随着群相制的发展,甚至原先的自然宰相变得不再是宰相,或者只是虚衔,而加授同中书门下三品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成为真正的宰相,而到了唐中晚期,只有加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官员才是真正的宰相。

武则天摄政时期,官职名称略有改变,我们知道武则天为了登基称帝,改官名、发明新字、迁都等等都做过,可以说是为登基操碎了心。

684年,李治去世的第二年,发生了很多大事,比如唐中宗李显登基才两个月就被武则天贬为庐陵王外放,而唐睿宗李旦成了傀儡皇帝,武则天全权摄理朝政。这一年的九月份,武则天宣布大赦天下,改年号、宫名和旗帜颜色,并将东都洛阳改名为神都。

接下来就是政府机构的改名,尚书省改为文昌台,门下省改为鸾台,中书省改为凤阁,六部由原来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改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其最高长官也统统改名,尚书左右仆射改为左右相,侍中改为纳言,中书令改为内史等等。

也因此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了同凤台鸾阁三品,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了同凤阁鸾台平章事,领宰相之职。武则天时期的宰相变动那是相当的频繁,在她二十年的执政期就出现了至少六十位以上的宰相,这一时期著名的宰相有裴炎、狄仁杰、姚崇、张柬之、李昭德、娄师德、苏味道等等。

我们再来看看刺史,唐朝的行政区划基本可以看成是道、州、县,还有都督府和都护府,贞观时期天下是分了十个道,并没有固定的最高行政长官,而是皇帝设监察性质的官吏来协助朝廷管理道中的州县,这样的官吏通常是流动性的,并不会固定。州做为一级行政区划,最高行政长官就是刺史,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的最高领导。

不过当时的州和州之间是有差别的,分为上州、中州和下州,最高行政长官分别为上州刺史(从三品)、中州刺史(正四品上)和下州刺史(正四品下)。

单就官职来说,被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官员品级和刺史差不多,甚至会更低,毕竟下州刺史都是正四品下,而能被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官员原先的官职品级也可能是正五品。但是因为此人加授了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个差遣,那就有了区别,这区别还相当大,一个是宰相,一个是地方的行政长官,可谓天差地别。

6

所谓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武则天在位期间改革官职名称搞出来的东西,不仅这个官职改了,什么内史、天官、地官、夏官……改了一大通!这个所谓凤阁鸾台平章事,其实就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凤阁指中书省、鸾台指门下省。而所谓内史,实际上就是中书令、中书省(凤阁)的最高长官!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长官都属于宰相序列。换言之,唐朝的宰相不是一位、也不是左右各一位,而是一大群!尚书省以尚书令为最高长官,但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担任过这一职务,整个唐朝除了个别皇太子(唐德宗李适)以外,尚书令一职无人敢任、长期虚置,尚书省以左右仆射为事实最高长官;中书省以中书令为最高长官,即前面提到的内史;门下省以侍中为最高长官。因此,尚书左右仆射、中书令和侍中是理所当然的宰相!与五代、宋以后的宰相不同,与明清时期的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更加不同,唐朝的宰相权力是极大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唐朝的门下省有封驳之权,所谓封驳之权,指的是门下省可以封还皇帝失宜的诏书、驳正臣下奏章违误。简单说就是,门下省如果认为皇帝的诏书不对,可以直接顶回去、不予执行!如果认为臣下的奏章有违误,可以不经过皇帝,直接给退回去!



如此巨大的权力注定了唐朝的宰相掣肘皇权是必然的、无法避免,但是皇帝一时间又找不到更好的制度替代三省六部制。既然无法全彻底收回宰相的权力,那就将权力进行稀释,削弱相权、并让宰相之间内斗、形成权力平衡。于是,宰相分权制出现了,除了三省原本的尚书左右仆射、中书令、侍中之外,又增加了许多没有具体职位的宰相,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从官职名称也能看得出,原本这只是一个临时职务,同什么什么实际上就是和什么什么职权相当之意,说白了就是只给实权、不给实缺。后来,因为长期设置,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渐渐由临时职务变成了编制职务。宋朝延续了唐制,以同平章事为正相、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三司使分管军事、财政,进一步对宰相的权力进行稀释。



刺史最初并不是一级地方行政长官,而是中央派出人员,主要负有监察职能,大概其就是现在纪委监委干的活儿。后来。刺史权力越来越大,已经远远超出了监察范围。汉成帝在位期间,改刺史为州牧,刺史正式成为地方行政长官。以后,刺史的设置屡有变动,到唐朝时改郡为州,州的最高行政长官称刺史。除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短暂复州为郡、复刺史为太守之外,唐朝的刺史基本上都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唐朝的州是由郡改制形成的,换言之,州和郡属于同一个等级。郡县制这个概念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郡是县的上一级行政区,基本上和现在的地级市属于同一个层次。虽然制度不同,二者不好直接划等号,但是刺史的辖区范围差不多也就是现在地级市的规模,或者略大吧。最初,唐朝实行的是州-县行政体制,在州之上设置的道原本只是一级监察机构,类似于刺史设置之初的刺史部。后来道逐渐实体化,成为了凌驾于州之上的一级类似行政区设置。因此,我们大概其可以将唐朝的道对应现在的省,而州就只能对应现在的地级市了。那么,刺史差不多就相当于是现在的地级市市委书记兼市长一般的存在。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宰相,虽然不是最大的宰相,起码也和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或国务委员属于同一个层次。一个副国级、一个正厅级,谁大谁小还需要说出来吗?



由于制度完全不同,我们并不能将唐朝与现在直接划等号,只是从某一个层面进行合理化比较。实际上,唐朝的刺史在某些方面要比现在的正厅局级高得多。其管辖范围虽然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但其在唐朝的实际级别可能要更接近现在的省部级。不过,无论怎么说,刺史也不太可能超过类似现在副国级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更加不可能超过类似现在正国级的内史(中书令)。话虽如此,但事事皆有例外,现在有副国级的政治局委员兼任省委书记,唐朝同样有更高级别的官员兼任刺史。但这毕竟是少数,总体上刺史的级别还是要远低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

7

首先我们要知道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个什么官

公元684年,武则天临朝称制,大赦天下,改元“光宅”,寓意“光大所居”。改“东都”洛阳为“神都”洛阳,改洛阳宫城名为“太初宫”,寓意一个由武则天主导的新时代开始了。



这股改名风波也刮到了官场,所有的旗帜换成金色,八品以下官员朝服原来是青色,都得改成碧色(这是女帝嫌弃官服不够绿。。)

机关也得改名,中书省啊就改名为“凤阁”、门下省改名为“鸾台”、尚书省改名为“文昌台”、秘书省改名为“麟台”、御史台改名为“左肃政台”等等。

也就是说“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官名原来的名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个多大的官

我们知道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以三省为尊,简单概括他们的职能就是“中书起草、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实际拥有最好决策权的其实只有中书门下两省,于是为了政令通达,经常两省联署办公,于是他们的办公室“政事堂”渐渐成为了大唐帝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就好比我们今天的国务院。



“平章”意为评议辨别,引申为断决处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可以理解为,可以同政事堂决断处理一切事务,也就是政事堂负责人的意思,也就是大唐帝国CEO(首席行政官),大唐帝国的宰相,等同于今天的国务院总理。


刺史是个什么官

而刺史是朝廷派去各州进行监察的官员,但久而久之临驾于地方官员之上,成为各州实际的一把手。



州刺史就好比如今地级市市长。

8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武则天时期才有的一个特殊称谓,严格意义上这并不是一个有品级的官职(准确来说这个叫做差遣),但是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就把他当做一个有品级官职来理解,相当于正三品。

在唐朝时期(包括武周),正三品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就是宰相,而且是有实权的宰相,就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总理,正国级(当然,唐朝时候宰相不止一个,但是现在国务院总理只一个)。武则天时期的狄仁杰,就曾担任过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在这里稍微讲一下唐朝的官制。

唐朝实施的是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而在尚书省下面,又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书省的长官为中书令(正三品),门下省的长官为侍中(正三品),尚书省的长官为尚书令(正二品)。六部的长官均为尚书(正三品)。

唐朝实施群相制度,理论上来说,三省的长官同为宰相。但是,李世民登基前曾担任过尚书令,因此李世民当皇帝后,尚书令便不设了,实际上左右仆射就成了尚书省的最高长官;而另外两省的长官侍中和中书令,因为位高权重,在唐太宗时期轻易不会授人。

这样一来,三省的长官都空缺出来了,宰相岂不就就是没人了?当然不是,李世民会给一些品级低于三省长官的官员加上“参议朝政”、“参预朝政”、“参知政事”、“参议得失”这样头衔,充当事实上的宰相,在后来,这些人有了一个正式的称呼,叫做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意为和中书省门下省的长官拥有一样的权力)。

注:在唐朝,一品官如司空、司徒、太傅、太尉、太师,都属于荣誉职衔,没有实权。正二品的尚书令自李世民之后就不设了,因此唐朝的实际最高官职品级一般为从二品或正三品。

到了武则天时期,女皇登基,相应的把一些政府机构也改成了女性化的名字,如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因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变成了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但不管名字怎么变,权力都是没变的,属于宰相。

刺史,则属于地方的一级行政长官。

按照唐朝的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地方上分为州县两级。在唐太宗时期,全国共有358州,1551县。因此,唐朝时期的州,就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则为刺史。也就是说,唐代的刺史,就和今天的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兼市长差不多,正厅级

当然了,即便是刺史,也是分高低的。唐朝的州按照人口的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州刺史是从三品,中州和下州刺史为正四品。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作为宰相统缆全国政务;刺史则只管一个州的政务。二者之间的地位天差地别,不可同日而语。

9

题主所说的应该是经典神剧《神探狄仁杰》中的剧情,微服出巡的狄仁杰在向刺史亮明身份之后,刺史大惊,其实这个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正是唐朝宰相的名称!


唐代的宰相制度

唐代时期为了分化宰相权力,从隋朝开始就采取三省六部制,即分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个部门,将草拟政策,发布政策,实行政策分开,从而实现权力的分化,而这三省长官其实就是唐代的宰相

唐代的宰相又被称之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个名称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很相似,其实两个名字是一个意思!

因为到了武则天时期,中书省被改名为凤阁,门下省被改名为鸾台,因此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就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唐朝宰相的品级

在其他回答中,有回答者提到,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二品官,没啥大不了的,这就大错特错了!

唐朝为了表示尊敬,一品官员只有三公三师,这些都是没有实际权力的虚衔,正二品是尚书令,由于李世民党国尚书令,因此也没人能够僭越担任,所以唐代实权官职实际是从从二品开始的,因此唐朝的从二品和正三品都是大官,都相当于宰相正如狄仁杰后来自称为内史也是这个意思,内史其实就是中书省长官,正三品官职,也是宰相之一

10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其实就是宰相,是武则天改官名的结果,实际就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朝的刺史,已经和东汉三国时期大不相同,实际相当于一郡的太守,而非汉末三国时期的十三州(刺史部,冀州、荆州等)的老大。

一、唐朝官制简述

唐朝初年,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老大,就是名正言顺的宰相,分别是中书令、侍中和尚书令(因为李世民当过尚书令,这个职位后来便只得空缺,由副官左、右仆射抬上来当老大)。大体是中书省掌诏令、门下省审核批驳、尚书省及其下的六部负责执行。到唐朝中后期,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了真正宰相,不带这个职衔,就不能称为宰相,特别是宰相议事的政事堂被移到门下省后,门下省上传下达,显得尤为重要。

唐朝初年,便改郡为州,州的长官称为刺史,因此唐朝的刺史不过汉朝的郡太守而已。

(东汉十三州)

二、武则天特别喜欢玩儿文字游戏,她当政时期有一堆花里胡哨的年号,也改出一堆花里胡哨的官名

所谓凤阁,其实就是中书省,所谓鸾台,其实就是门下省,加同平章事的肯定就是宰相了。武则天把吏、户等六部也改名了名,叫做天官、地官、春、夏、秋、冬官之类的,其实是有些学上古的周朝。因为武则天自称周朝的后裔,她建立王朝不是也叫武周么?但凡学周礼的皇帝、统治者之类的,大概都喜欢这套,譬如王莽、譬如北周始祖宇文泰,都改了一大堆生僻的官名。

三、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自然比刺史要大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种官名,其实用的时间并不算太长,主要是武则天时期最出名(好像后来的唐玄宗也用过)。有朋友问这个问题,大概是看了电视剧狄仁杰,一句报上官名,把刺史给吓尿了。这不奇怪,一个大约类似于市长的州刺史,见到宰相,当然是诚惶诚恐了。

大家不要把唐朝的州刺史和汉末的州刺史弄混了。唐朝的州刺史,不过一郡的太守,而汉末州刺史,那是大片刺史部的长官(主要是汉灵帝后)。唐朝后期的藩镇,所谓的元和四十八镇,大概才有点类似于汉末州刺史的意思。唐末的一镇,通常都管辖数州,但其实领土面积还是比汉朝的刺史部(州)要小得多。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