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廷玉有句很出名的座右铭“万言万当,不如一默”,这是他为官处事的哲学,倒不是沉默不作为,而是要问心无愧地做事、谨小慎微的做官,克制欲望、不争不抢,达到心如止水的境界,而张廷玉也确实在这方面达到了殿堂级的水平。他历经三朝,一直勤勤恳恳做事,低调沉稳,处于权力中枢,却总能置身于政治纷争的漩涡之外。

张廷玉是在康熙朝考取功名,入侍南书房,主管刑部,走入政治中心的;可位极人臣、仕途大放异彩却是在雍正朝。

雍正终于从血腥的夺嫡斗争中坐上了那万众瞩目的位置,为实现自己心中的宏图伟业,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而张廷玉无疑是其中最有分量的一位,他在位期间扮演的是皇帝首席秘书的角色,为雍正出谋划策,他对清朝的贡献主要在于完善了奏折制度和军机处的运作规则。

可以说,张廷玉是一位在清朝史上留下浓重笔墨的汉臣,也是有清一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能被供奉在太庙,可谓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有时皇帝的近亲或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亲、以及有大功于社稷的臣子,经皇帝允许也可在死后享用太庙的待遇,这些臣子死后将会以郡王之礼厚葬,这就叫配享太庙。

雍正是个很公正严苛的老板,他能让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足以证明张廷玉的功劳以及雍正对他的肯定。

一帆风顺的为官之路

张廷玉出身于书香世家,其父在康熙朝身居要职,受到父亲的影响,张廷玉自幼奋发读书也考取了功名,并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在晚年的时候开始重用张廷玉,当时康熙正受九子夺嫡的困扰,很多大臣都牵涉其中,因而遭到贬黜或者降级,而张廷玉却能知晓其中利害,处理好其中关系,成功地置身事外、独善其身。

康熙去世后,雍正更加重用张廷玉,一方面是为了广纳贤士,二是靠着张廷玉在官场上的威望,为自己巩固政权。张廷玉的仕途从此更加顺风顺水,仅仅五六年间就升任为了大学士,且雍正十分信任他,很多拿不准的事都要来咨询张廷玉再做决定。

清朝军机处建立初期,雍正以一些亲重大臣兼任军机大臣,其中就有张廷玉,他不仅典掌军机,又兼理吏部、户部要职等等。

雍正十三年,皇帝病危,将张廷玉提为顾命大臣,并留下遗诏,等张廷玉百年之后配享于太庙。

坎坷的“配享太庙”之路

官场上言多必失,张廷玉人上了岁数也开始糊涂起来,几乎忘记了自己一生的为官哲学。

乾隆当权时期,张廷玉年迈,有了退隐之心,便想着上书请求告老还乡了,可雍正临终前说了让他配享太庙的,他又害怕自己不能获此殊荣,并且当时其他的大臣也对这件事怀有疑虑,于是就上书,希望皇帝可以写一个书面承诺来证明这件事。

乾隆看到了他的奏章就十分生气,他认为允不允诺是皇帝自己的事情,臣子没有理由来要求自己立字据,就算哪天不想让他在死后进入太庙了,他张廷玉也不能说什么。但乾隆终究把这口气咽了下来,如果他发作,正好坐实了外界流传自己不肯让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议论,于是写了手谕,保证让他配享太庙。

但是乾隆做出了这么大的让步,张廷玉竟然没有亲自到宫门口去谢恩,只是让儿子代自己前去谢恩。本就心中有气的乾隆,觉得张廷玉这是大不敬,便借题发挥,夺去了他的爵位,但这时并没有取消他配享太庙的殊荣。

过了一年,张廷玉再次请归,乾隆命他自审是否配享太庙,皇帝以大学士九卿议,罢免了配享,免除了他的的罪过,让他告老还乡了。

八十四岁的张廷玉在老家孤独落寞的去世了,他并不知道,后来乾隆迫于面子,还是按照先帝的遗诏,给了他配享太庙的尊荣,想必临终前回顾自己的一生,他还是很遗憾的吧!

作为清朝唯一一个可以配享太庙的汉臣,张廷玉在官场上肯定有他的处世之道。纵观他在官场的数十年,一直是勤勤恳恳,功劳肯定也是巨大的。但老年变得也有点昏聩了,虽然乾隆一度取消他配享太庙的资格,可在他死后,还是让他进了太庙,如果他泉下有知一定会很欣慰,可惜人双眼一闭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一代重臣权臣张廷玉还是抱憾而终的!

最佳贡献者
2

张廷玉,字衡臣, 今天安徽桐城人,是清朝杰出的政治家,大学士。康熙三十九年重进士,进入南书房,康熙时期官至刑部左侍郎,在雍正帝即位之后,历任了礼部尚书、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在乾隆帝登基之后,君臣渐生嫌疑。张廷玉在任期间,摒除请托行贿之风,从小处做起,堵塞所有的漏洞。由于深得康熙皇帝的信任,他曾经三任会是统考考官,试毕门生来谢,他一律只象征性的收一点礼品,绝对不收受重金。他以左光斗的事迹告诫自己:“今日行事俭,即异日做官清,不就此跕定脚跟,后难措手”。要从小事做起,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张廷玉改革了奏本制度,一开始,清朝是沿用的前明的制度,有事报告皇帝,题本、奏本分开。但是这两种公文都是公开的,这就造成了保密性不强,容易泄密。于是张廷玉就把奏折制度化,稍微重要一点的事务,地方官员都先撰拟奏折,经过皇帝朱批,认可之后才写题本作正式报告。但奏折中的朱批内容,不得写入题本。题本由此成为官样文章,奏折代替了原来题本的作用,成为主要官方文书。张廷玉还制定了完善的保密制度,为了保证奏折的内容不致泄漏,清廷定立了一整套保密制度,使奏折制度更加完善起来。自此以后,作为一种官文书制度的奏折制度才被确立下来。

张廷玉制订了军机处上行下达的议事制度,由于军机处主管国家的军事要务,雍正皇帝命设军机房,以怡亲王允祥、张廷玉和大学士蒋廷锡领其事。军机处设立之初,皇帝委任张廷玉统管一切要务,因此,军机处成为清朝的中枢机构并深深影响清代中后期的历史。他制定了军机处的廷寄办法,创廷寄之法,保证了中央政令的严格贯彻,提高了清朝政府的行政效率。

在其他方面,张廷玉大力安定流离失所之百姓,安定流民、宽限赋税、整顿刑律,雍正帝驾崩之前,还和庄亲王允禄,鄂尔泰,一起担任顾命大臣,他是唯一的汉人,称之为总理事务王大臣,乾隆时期,还有了伯爵的身份,要知道,清朝的伯爵含金量还是很高的。应该说,有着自己的功绩和着皇帝的信任,其前程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事就怕巧,乾隆十三年,张廷玉只认为年纪已达,不再适合任职,同时也是因为有自知之明,于是上表请求退休。

按理说这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张廷玉想到了自己的身后事,就是自己死后的事情,因为雍正答应过让他配享太庙,这是殊荣,张廷玉害怕死后没有这样的待遇,就让乾隆给他个凭证,虽然很不高兴,但是乾隆皇帝还是同意了,不巧的是估计张廷玉因为身体原因没能前来谢恩,而是让自己的儿子来的,这样皇帝就不高兴了,估计也有人在旁边煽风点火。乾隆皇帝也是仅仅削去了他的伯爵之位,他死后,乾隆皇帝仍然是遵从了雍正的旨意,让他配享太庙。

3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夜,五十八岁的雍正皇帝在圆明园猝然离世,从“偶感违和”到“龙驭宾天”仅仅三日。根据雍正皇帝生前密立的遗诏,宝亲王弘历承继大统,而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张廷玉和鄂尔泰四人为顾命大臣。在另一份遗诏中,雍正命张廷玉和鄂尔泰两人死后配享太庙。这对张廷玉来说,可是一份无上的殊荣。要知道,终清一朝,能够死后入祀太庙的汉臣也只有张廷玉一人。可是乾隆十四年,乾隆皇帝却将张廷玉夺爵,并罢去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优容。是什么原因使位极人臣的张廷玉走下神坛呢?

张廷玉出身于安徽桐城一个官僚家庭。他的父亲张英曾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死后入祀贤良祠并加赠太傅。

张英是康熙六年的进士,他饱读诗书,是康熙年间的名家大儒,主持编撰了《国史馆文略》、《大清一统志》等文献。张廷玉是张英的次子,他在父亲良好的教育下,也是才华出众,在二十五岁时中举人。次年,张廷玉的父亲张英任会试主考官,因亲属回避,张廷玉只得放弃了这次会试。

康熙三十九年时,张英已任文华殿大学士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廷玉在这年的会试中高中进士,进入翰林院成为庶吉士。

张廷玉在做翰林院检讨的时候,他负责编撰的《平定朔北方略》一书受到康熙帝的欣赏,张廷玉因此升为南书房行走。南书房成员可以说是康熙皇帝的智囊团,能够成为南书房行走,可以看出康熙帝对张廷玉是非常器重的。不久,张廷玉出任会试同考官,因在会试中表现公正廉洁,会试结束后,张廷玉又官升一级,任南书房首席行走。

在太子胤礽的废立中,张廷玉谨言慎行,深受康熙皇帝的信任。康熙五十五年,张廷玉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后张廷玉历任刑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

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皇帝驾崩于畅春园,皇四子胤禛承继大统,是为雍正皇帝。雍正帝上位后,张廷玉依然倍受器重,所有诏书全部由张廷玉执笔。同年底,张廷玉很快升为礼部尚书。

雍正元年,张廷玉又任职南书房,因其在主考顺天府乡试中执公中正,晋太子太保,很快又出任户部尚书。五年后晋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张廷玉是雍正的心腹重臣,他协助雍正皇帝创设了军机处,并制订了军机处的主要制度,是雍正皇帝深为倚重的重臣。所以雍正十三年,在雍正帝临终之前,张廷玉被遗命为顾大臣之一,并遗诏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

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继位之初,羽翼尚未丰满,虽然对张廷玉也非常倚重,任命他为皇子老师、总理事务大臣等要职,但张廷玉毕竟不是乾隆亲手培植的亲信。所以对于父亲雍正遗留给他的两位重臣张廷玉和鄂尔泰的朋党之争,乾隆是非常乐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制衡这两位重臣。而此时,乾隆更注重培植自己的心腹,讷亲就是乾隆亲力打造的心腹。鄂尔泰死后,年轻的讷亲就成为军机处的领班大臣,位列张廷玉之前。这让张廷玉感到前所未有的不安。

聪明的张廷玉决定请求致仕,以保全身而退。但乾隆只是批准了他请辞户部和吏部职务,对他进行了慰留。

乾隆十三年初,张廷玉再次提出辞呈,仍然没有得到乾隆的批准。相反,这次乾隆还有些生气,暗示张廷玉身受朝廷重恩,只求贪图享乐。

张廷玉的运气也有些不好,这一年乾隆深爱的孝贤皇后去世,这对乾隆是一个沉痛的打击,乾隆的性格也变得怪异无常,臣工的一些祭祀皇后的微小过失也惹得他大发雷霆,甚至大开杀戒。张廷玉也因翰林院的过失被牵连停发工资半年。

深感不安的张廷玉再次上书请求退休,这次乾隆答应了他的请求。张廷玉自感在乾隆心中地位不再,请求乾隆帝给自己一个手谕,作为死后配享太庙的凭证。这令乾隆非常不快,但他还是给张廷玉下了道手谕。

第二天,张廷玉命其子张若澄面圣谢恩。张廷玉没有亲自谢恩,乾隆有些恼火,令张廷玉亲自入宫谢恩。但旨意还未下达,张廷玉已亲自入宫。这令乾隆更为恼火,这分明是朝廷有人早已给张廷玉通风报信。

一气之下的乾隆下令罢免了张廷玉的官职和伯爵爵位和死后入祀太庙的优容。

几个月后,张廷玉的亲家四川学政朱荃因母丧未报被参,张廷玉受其牵连,被抄家收回三代皇帝的赏赐。

乾隆二十年,张廷玉病逝。乾隆对这位三朝老臣又恢复了名誉,还是遵循雍正遗命,下令将张廷玉配享太庙。

4

张廷玉是汉族大臣当中在清朝官位当得最大的。他是安徽桐城人,二十八岁中了进士,在康熙朝当到了侍郎,副部级官员。到了雍正朝当了首席军机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宫前又挂了太保,还分管吏部和户部。人事权和财权都在张廷玉手里。

张廷玉

张廷玉和雍正的私交很好,有一次张廷玉回家省亲,雍正就用写情书的手法给张廷玉下圣旨,说你我君臣十一年了,从来没有一日远离,近你回家省亲,朕思念的紧啊。

雍正

雍正这个人,其实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难弄,难伺候,喜欢把事做绝。好对你是真好,能给你的荣誉、地位都给你,坏对你是真坏,恨不得一刀一刀剐了你,这点可以去读年羹尧的故事。

雍正在位十几年,就病得不行了,弥留之际,把张廷玉拉到身过,舍不得啊,不过你别误会,不是要拉着张廷玉陪葬,而是对张廷玉说,朕要走了,等你死了以后,把你埋在我的身边,配享太庙,这样你我到九泉之下,还可以做个伴。

配享太庙是当时为人臣的最高荣誉,清朝的后世子孙在给太庙先祖磕头的时候,也顺带给你磕一个,这荣誉还小吗。

雍正死了以后,乾隆登基,张廷玉就相当于雍正给乾隆留下的大清朝的说明书,有什么不懂的就问张廷玉。

乾隆

乾隆皇帝特能活,是中国最长寿的皇帝,张廷玉已是三朝老臣了,年纪大了,就想退休,想平安着陆。可张廷玉退休前还有一桩心事未了,那个配享太庙的事得跟乾隆皇上再提一下,别我退休了,乾隆皇帝再给忘了。

于是张廷玉找到乾隆,跟乾隆皇帝说了,乾隆皇帝呢也答应了,可张廷玉还要皇帝写一份书面的东西,这就让乾隆非常不开心。

朕是皇帝说话能不算数吗,原来你果然跟我没感情,但乾隆忍了,没有当场发作,还是写了份书面的保证给张廷玉。

按惯例张廷玉第二天要去宫里谢恩,可张廷玉没去。这下乾隆忍不了了,说你张廷玉到底按的什么心,这么大的荣誉,连声谢谢都没有,有这么做臣子的吗。

这本事朝堂的事,但并没有直接下旨给张廷玉,可张廷玉通过内线知道了这个消息,马上去给皇上谢罪。张廷玉确实是老了,如果他年轻一些,绝对不会干这种糊途事。

后果可想而知,乾隆火大了,哦,你谢恩不来,还在我身边布置内线,我发火你来了,你张廷玉原来还结党营私。把张廷玉所有的功劳、爵位都给撸了,就差下大狱了。

张廷玉就这么被赶回了老家,整天呆座家中,什么话也不说。

没多久,张廷玉的亲家犯了一件案子,乾隆皇帝派人去张廷玉家搜查,这次乾隆是动了杀心的,只要搜出一点什么,张廷玉就得脑袋落地。

可什么也没搜出来,张廷玉涉险过关,但乾隆皇帝还是责怪张廷玉用人不察,收回了张廷玉最看重的配享太庙的荣誉。

张廷玉为满清辛辛苦苦干了几十年,曾经位极人臣,可现在什么都没有,没过多久就死去了。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张廷玉死了以后,乾隆又把配享太庙的荣誉给了张廷玉,用以宣扬自己的功业,可九泉之下的张廷玉已经不知道了啊。

5

另类君解题^_^

古往今来,任何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人物都必须顺势而为,除非你能改变历史。

题主所指的张廷玉也不例外。

老张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而历久弥新,德高望重,堪称不倒翁,然而他最终却老眼昏花,倚老卖老,最终搞得灰头土脸,差点晚节不保,不仅让人扼腕长叹,唏嘘不已。

应该说张廷玉的起点还是相当高的。他出身于官宦世家,父亲张英是康熙朝的宠臣,他自己并未依靠父亲的庇荫而求取功名,而是靠自己的努力考取了进士,之后成为翰林院庶吉士,这说明他是有真才实学的人。

通常在朝为官,投机钻营的人会懂得审时度势,而有真本事的人则不屑于如此,往往认为自己是真材实料,无须讲究那些龌龊的套路。

然而张廷玉是个例外。他有真才实学,又懂得审时度势,权衡利弊,所以他总能在一些洗牌和被洗牌的重要关头做出理性而果断的决定。

例如康熙晚年在废立太子时咨询众大臣时唯独他 建议重新启用太子,雍正王朝时质询重臣是否裁决年羹尧时,唯独他力劝雍正做掉年羹尧,又譬如说乾隆帝决定灭掉准格尔部时他力排众议,强烈支持乾隆。

他所有的见解和态度,都有深厚而全面的对事物的把握为前提,这一点是其他绝大多数忠臣和奸臣们都无法比拟的。

张廷玉手中总是能打出让人意想不到的王牌,在紧要关头做出一锤定音的决断,进而影响朝局,仅此一点,足以让他稳坐神坛而不至于晃动。

但他晚年确实由于太过于自满,将自己看得太不可逾越,由此导致他出了一些昏招,让生性多疑敏感的乾隆心理犯膈应,甚至震怒。

总结他的一生,康熙时期由于擒鳌拜,平三藩等众多险象环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导致康熙朝以“稳定压倒一切”为施政纲领,张廷玉能把握到这一点,所以凡事总是能顺应康熙的心理基准线,从而被康熙崇信,进而成为重臣。

雍正年间,由于“九龙夺嫡”的心理惯性,生性多疑,个性偏执的雍正遇事常常杀伐决断搞一刀切,务求朝野上下无人非议,张廷玉能顺应君心民意,在一些重大决策事项中把握到雍正的脉搏,上下一心,这一点几乎无人能及,所以在雍正朝他也能得到皇帝的完全信任。

然而到了乾隆朝,前期他还能以三朝元老的身份受到乾隆的“礼遇”,然而他忽略了,乾隆是个好大喜功,刚愎自用的货色,凡事征求别人意见之前自己已经做出了不可推翻的决定,所谓群策群力只是做做样子罢了。

但张廷玉篇自作聪明,以为对人对事只有自己细致入微,甚至他还以“配享太庙”为自己做标榜,殊不知在满清皇室眼中,八旗子弟都是奴才,而汉人连奴才都不是。

张廷玉常常以“老奴”自居和自诩,说明他把自己堪称是满清皇帝的家人,但在人家心中,他才不是家人,他甚至连做奴才都不够格,谁让他不是满人嘞?

须知配享太庙须得是有满族血统并且为满清江山居功至伟的开国英烈才可以,他张廷玉功劳再大,也只是锦上添花的帮衬,而不是中流砥柱。

他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

他走下神坛,原因复杂,但简单点理解,这是奴才的宿命,而非其他。

6

张廷玉不得善终,被乾隆抛弃,落下抄家罢官的悲惨境遇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帝的皇后富察氏去世,大清官场从一派和风旭日变成了人人自危,也就在当年,汉臣中的翘楚张廷玉注定有一个劫。

自从张廷玉提出退休后,屡屡受到乾隆帝的冷嘲热讽,到了最后,乾隆竟撕破脸皮,把十几年来对张廷玉忍住没说的话都说了出来,他直截了当指出,张廷玉没有资格配享太庙:“试思太庙配享,皆佐命元勋,张廷玉何功绩勋猷而与之比肩乎?”

在说完了这段话以后,乾隆帝还把历代配享之臣开了个名单,送给了张廷玉阅看,并让他明白回奏,自己配不配得上配享之荣?

事情的结果一目了然,廷臣也达成一致意见,认为张廷玉不应配享。于是,张廷玉被乾隆帝明令取消了配享资格,回到了安徽桐城老家。

然而,厄运却接憧而至,张廷玉在老家刚刚平静下来,朝廷中又出了一件祸事:张廷玉的亲家四川学政朱荃,在母亲去世后,为了挣点“考试费”,居然隐瞒母丧消息,“匿丧赶考”,为御史所参。

乾隆十五年(1750年)八月,德保来到张家。张廷玉早早就在门口迎候,并把三朝皇帝所有赏赐都收拾好了,准备交给德保。可没想到的是,德保不但带了十多名随从,还带了二百名兵丁。

这些人显然是事先准备充分,进了张家,不由分说,以查找是否有遗漏为名,开箱砸锁,挖地三尺,居然抄了张廷玉的家

张廷玉虽然躲过了一死,但既然被抄家,名誉已经彻底丢尽,随后上了一道请罪的折子,请求乾隆严加治罪。

乾隆毕竟是“宽仁之主”,发布上谕,宽宥了张廷玉的“罪过”,但免不了要借题发挥,对张廷玉又痛斥了一顿。经过这场问罪,张廷玉被完全击垮,他修炼了一辈子的臣术,最后还是一败涂地。

乾隆二十年(1755年),张廷玉在家中苟活了五年,最终病死。消息传到京城,乾隆帝也感到一丝悲痛,毕竟他们君臣相处了十几年,回想张廷玉一生所作所为,他感觉到对张廷玉确实苛刻了点。





7

乾隆二十年(1755),雍正第一重臣张廷玉在家去世,消息传到京城,乾隆最终遵从雍正遗诏,允许张廷玉配享太庙。

张廷玉成为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百年之后,为晚清立下不朽之功的曾国藩也未能获此殊荣。唯一遗憾的是,乾隆给张廷玉的谥号是“文和”,在文臣中这算是很低的谥号了。这表明乾隆对张廷玉仍心存芥蒂,那么乾隆和张廷玉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张廷玉,字衡臣,安徽桐城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历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刑部侍郎。雍正继位后,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协助雍正创立军机处,任首席军机大臣,是雍正的最信赖的大臣之一。

雍正去世前,遗命张廷玉为顾命大臣之一,辅佐新皇乾隆,并给了张廷玉一个梦寐以求的殊荣,配享太庙:

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命他日配享太庙。

乾隆继位之初,对张廷玉相当倚重,事事咨询,称他为柱石之臣。乾隆天资聪颖,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掌握处理政务的诀窍,对张廷玉的倚重逐渐减弱。

乾隆二十五岁英年继位,年富力胜,正是大展抱负的好时期。相比之下,张廷玉年过六十,尽显疲态。除此之外,张廷玉长期在中枢担任要职,身边聚集着一群汉人官员,有发展成朋党之势。乾隆正在寻找一个契机,将他踢出军机处,换上少壮派官员。

张廷玉毕竟是三朝元老,阅历丰富,做事越来越老道圆滑: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安安静静等退休,荣归故里,别无他求。张廷玉这种为人处事方式,说好听一点叫稳重,说难听一点叫不思进取。

乾隆十年(1745),另一位辅政大臣鄂尔泰去世,乾隆趁机调整军机处,任命少壮派讷亲代替鄂尔泰为军机处领班大臣,位列张廷玉之前。讷亲资质远低于自己,现在却排在自己前面,张廷玉多少有些不舒服。没过多久,乾隆下旨:廷玉年已过七十,不必向早入朝,炎暑风雪无强入。这实际上是将张廷玉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

乾隆十一年(1746),张廷玉儿子张若霭不幸去世,以七十四岁高龄白发人送黑人,这对张廷玉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打击。

乾隆十三年(1748),张廷玉以年老体弱为由,向乾隆提出退休。张廷玉本以为自己快接近八十岁,现在主动提出退休,乾隆一定会答应。没想到被乾隆拒绝: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乾隆的想法是,像张廷玉这样的重臣老臣应该留在京城供养着,如果让他们离开京城,那天下的士子会觉得朝廷寡恩,对朝廷寒心。

张廷玉以为乾隆觉得他是在谦虚退让,并不是真心退休,继续说道:宋、明配享诸臣亦有乞休得请者,且七十悬车,古今通义。张廷玉怕乾隆再次拒绝,特地举了宋、明两朝大臣的典故,七十岁就要告老还乡了。

乾隆听了之后有点不开心了:不然,易称见几而作,非所论於国家关休戚、视君臣为一体者。使七十必令悬车,何以尚有八十杖朝之典?武侯鞠躬尽瘁,又何为耶?乾隆一下子把话提高到君臣之道的高度,还举了诸葛亮为蜀汉奉献一生鞠躬尽瘁的例子。

这次谈话张廷玉和乾隆明显不在同一频道上,乾隆的话已经表现出对张廷玉相当不满了,张廷玉还继续纠缠退休的事情:亮受任军旅,臣幸得优游太平,未可同日而语。张廷玉特地颂扬在乾隆的治理下,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跟三国时期军阀征伐,民不聊生不一样。张廷玉知道乾隆自负好面子,拍了拍马屁,这下子总该同意退休了吧。

张廷玉是了解乾隆的,但是了解还不够深,乾隆是想博得天下士民称颂,不是你张廷玉的拍马屁:

既以身任天下之重,则不以艰钜自诿,亦岂得以承平自逸?朕为卿思之,不独受皇祖、皇考优渥之恩,不可言去;即以朕十馀年眷待,亦不当言去。朕且不忍令卿去,卿顾能辞朕去耶?朕谓致仕之义,必古人遭逢不偶,不得已之苦衷。为人臣者,设预存此心,必将漠视一切,泛泛如秦、越,年至则奉身以退,谁复出力为国家治事?是不可以不辨。

乾隆把话已经说得很严厉:朕都没打算要抛弃你,你现在怎么能抛弃朕?如果每个人都像你一样,凡事为自己考虑,那还有谁肯为国家出力?张廷玉听出了乾隆话中的不满,也不再敢提退休的事。乾隆考虑到张廷玉年事已高,最终作出妥协,命张廷玉不在兼管吏部的事情,并特准其:十日一至都堂议事,四五日一入内廷备顾问。

乾隆十四年(1749),乾隆一心想效仿祖父康熙六次南巡,遂决定后年开始第一次南巡之旅。张廷玉看准时机,再次向乾隆提出退休请求:受上恩不敢言去,私意原得暂归。后年,上南巡,当於江宁迎驾。

乾隆这次动了恻隐之心,张廷玉毕竟是三朝元老,为大清兢兢业业奉献几十年,也算是劳苦功高。而且已年过七旬,让其荣归故里,安享晚年,不失为一桩美德。若继续强行将其留下,反而显得自己有些刻薄。于是乾隆:乃许廷玉致仕,命待来春冰泮,舟行归里,亲制诗三章以赐。

不出意外的话,张廷玉一生仕途到此算是画上圆满的句号了。但不知道怎么地,被特许致仕后,张廷玉关心起了另一个问题:配享太庙。乾隆在允许其致仕的上谕中并没有提到自己身后配享太庙的事,一想到之前乾隆提及的:“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朝廷之中也曾有人上书直言反对张廷玉配享太庙。张廷玉心想:如果万一因为荣归故里而失去配享太庙的资格,未免有些太过可惜了。

于是,张廷玉作出一个与身份严重不符的举动,让乾隆许诺其死后配享太庙,并写下保证书:

蒙世宗遗命配享太庙,上年奉恩谕,从祀元臣不宜归田终老,恐身后不获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为券。

乾隆先是诧异了一下,接着十分不快,他没想张廷玉会得寸进尺,提出这无理要求,以接近要挟的口气,让皇帝写保证书!先不说张廷玉有没有资格配享太庙,就算有,那也轮不到张廷玉指手画脚。张廷玉在搞什么,身体行动不便就算了,脑子也不好使了吗。

乾隆自负小心眼是出了名的,但是对张廷玉还是大度的,毕竟,张廷玉是三朝元老,雍正遗诏“命他日配享太庙”,乾隆也不敢忤逆父皇。遂颁手诏,申世宗成命,并制诗示意。

当然,身为九五至尊,保证书是不能写的,可以为其破例“以诗为券”。乾隆想了想,写了一首意味深长的诗给张廷玉:

造膝陈情乞一辞,动予羚侧动予悲。

先皇遗诏惟钦此,去国余思或过之。

可例青田原侑庙,漫愁郑国竟摧碑。

吾非尧舜谁皋契?汗简评论且听伊。

前面四句讲述了张廷玉请求致仕,乾隆同意,并遵循遗诏让其配享太庙的经过。后面四句的意思是:是有明朝刘基致仕仍可配享太庙的例子,但是也有唐朝郑国公魏征死后墓碑被唐太宗毁掉的例子,我不是尧舜那样下君主谁又是皋契那样的臣子,至于后世如何评价我们君臣就让他们评价去吧。

按礼第二天张廷玉应该亲自觐见谢恩,但是他却鬼使神差的安排儿子张若澄去谢恩。乾隆这首诗是带有情绪在里面的,张廷玉作为横行官场几十年的老油条,竟然看不到诗里面乾隆不满的情绪,难度真的是因为年纪大了,老眼昏花了吗。

前后折腾这么久,乾隆对张廷玉的不满不少一两日的事情,一再加恩容忍,没想到张廷玉竟然如此傲慢不知礼仪,这下张廷玉算是真的把乾隆惹怒了。乾隆遂即命军机大臣傅恒、汪由敦承旨,问责张廷玉。汪由敦为张廷玉求情,因此当日圣旨未下发。

张廷玉听到风声,知道自己闯了大祸,于是第二天一大早就到皇宫磕头认罪。这下乾隆更加火大了,圣旨还没下发,你张廷玉动作倒是快啊,一大清早就跑过来认罪。乾隆怀疑是汪由敦提前走漏风声,因为汪由敦是张廷玉的学生,也是他举荐进军机处的。乾隆向来反对大臣结党营私,威胁皇权,于是乾隆革去汪由敦协办大学士,保留刑部尚书之职,以观后效。

大臣们纷纷上奏,请求革去张廷玉大学士职位,伯爵,取消配享太庙的资格。乾隆先是责骂张廷玉:在朕平心论之,张廷玉实不当配享,其配享实为过分。而竟不自度量,以此冒昧自请,有是理乎?接着说:配享是先皇所赐,这个朕不能改。最终乾隆再次开恩,张廷玉被削伯爵,仍以大学士原衔休致,仍许配享。张廷玉致休、配享太庙的事情最终尘埃落定,告一段落。

不过张廷玉的运气实在太差了,乾隆十五年(1750),正当张廷玉收拾行李,准备启程回乡时,乾隆的皇长子定亲王永璜不幸去世,没办法,曾经做过皇长子师傅的张廷玉只能留下来参加丧礼。好不容易熬到初祭结束,张廷玉归乡心切,上奏向乾隆辞程,照理来说,张廷玉已经把该做本分都做了。

没想到这次又撞到乾隆的枪口之上,皇长子因为在孝贤皇后丧礼上表现得不够伤心,被乾隆严厉责骂,为此皇长子终日寡欢,没三年就病死了。

正当乾隆因为自己的过失痛失长子时,收到张廷玉的辞程,乾隆气不打一处来,立即给张廷玉发去太庙配享的名单,让他自己评价自己是否有资格配享太庙。张廷玉收到乾隆发来的责问上谕,立马上书回奏道:······臣既无开疆汗马之力,复无经国赞襄之益······敢恳明示廷臣,罢臣配享,并治臣罪······最终乾隆根据大臣商讨的结果,取消张廷玉配享资格,但是还是保留大学士称号。

张廷玉致仕回乡后,深居简出,虽然失去了配享太庙的资格,以及伯爵爵位,但是至少还保留性命。五年后,乾隆二十年(1755),张廷玉去世,享年八十三岁。消息传到京城,乾隆最终还是遵循父皇的遗命:准许配享太庙,赐祭葬,谥文和。

雍正做事比较冲动急噪,张廷玉刚好相反办事稳重,有耐心,两个人共事刚好可以互补,关系十分融洽。在雍正看来,张廷玉能力突出,品格高尚,忠心耿耿,完全配得上配享太庙。

但是到乾隆这里就不一样了,乾隆天资聪颖,他眼里张廷玉表面精明能干,实际处事圆滑,手段高明,心机颇深。张廷玉和他是同一类人,这对乾隆来说是威胁。

所以乾隆认为张廷玉是没有资格配享太庙的,最终允许其配享太庙,也只是遵循先皇遗命罢了。对于一直标榜自己为“大孝子”乾隆,不会傻到作出“忤逆先皇”的行为。

不管乾隆是真心还是假意,反复折腾二十年后,太庙那块冰冷的肉最终还是摆到了张廷玉的嘴边。

8

主要问题出在张自己年纪大了,怕时日不多了,向乾隆三番五次的提配享太庙之事,致使皇帝很生气。有点迷失了自己的位置,和臣子的关系。其实令皇帝真正震怒的是,他向乾隆提出为自己的儿子分享,世袭爵位之事。由此导致了他最后被罢官,丢爵,抄家之事。乾隆在张廷玉去世后,追念他的功勋时说,所有张廷玉提的事,他都想在张廷玉辞职后给他轰轰烈烈的办了。只可惜他人老昏花,向皇帝要爵,所以是乾隆难堪。而皇帝封了爵号后,他又没有亲自去谢恩,终于导致罢了他的官。

9

张廷玉(1672年10月29日-1755年4月30日),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清朝杰出政治家,大学士张英次子,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张廷玉是三朝元老,他在康熙年间入仕,在雍正当政时期,大放异彩,在乾隆朝跌落神坛!

雍正登基之后,选张廷玉作为辅佐他筹划军国大事的主要助手,张廷玉得到了雍正帝的各种重用。在雍正帝临终的时候,还让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辅政,并且颁下遗诏他日让张廷玉配享太庙,足以见得雍正帝对张廷玉的信任和倚重!

乾隆刚登基时,张廷玉尽心辅佐乾隆,乾隆也尊敬这个老师,等到乾隆实力渐稳,大权在握,雍正留下的四个顾命大臣只剩下张廷玉一个的时候,张廷玉就成了山大王一样的存在了。张廷玉知道乾隆要借打击朋党之名整治自己,于是就谨言慎行,怕被抓到小辫子。

张廷玉想急流勇退,反正自己已经七十多岁了,于是就向乾隆请求辞职,回家养老,结果乾隆说,你都是配享太庙的人了,怎么可以这么早退休呢?乾隆的回答让张廷玉感到吃惊,但为了尽早脱离朝堂这是非之地,张廷玉还想为自己再争取一下,于是他说,配享太庙的大臣,不见得都得干到死,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就允许刘基回了老家。张廷玉举的这个例子触摸了乾隆帝的逆鳞,刘基是朱元璋让他退休的,也是朱元璋把他毒死的。张廷玉拿朱元璋和刘基举例,让乾隆帝大为恼火。乾隆帝心想,张廷玉拿朱元璋刘基对比今日之事,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是说我对功臣不够意思吗?乾隆皇帝不开心了,于是就更不想答应张廷玉辞职的请求了,张廷玉也看出了乾隆皇帝的不悦,只好闭嘴了。

谁知没过多久,乾隆帝原配妻子孝贤皇后去世,心情不好的乾隆迁怒大臣,张廷玉被"罚俸一年"。对张廷玉来说,这在他仕途生涯中是从来没有过的,这让他更加胆战心惊了,张廷玉再次请求乾隆皇帝,辞官回家养老。这次乾隆皇帝同意了,然而张廷玉太过开心忘记了看乾隆脸色,他趁机向乾隆帝要保证,先皇许诺给我配享太庙的遗诏您还记得吧?会给我吧?乾隆一听,又不开心了,什么意思?你张廷玉这是不相信我啊,不过乾隆还是压下了这口气,乾隆下诏书说会遵先皇遗命,给张廷玉配享太庙的尊荣。

得到了这样的圣旨,按理说应该是皆大欢喜的事,谁知张廷玉再出昏招,得到这样的圣旨张廷玉自己不去谢恩,反倒让儿子代替自己去谢恩,张廷玉的这种做法又一次惹怒了乾隆皇帝。张廷玉有门生在宫里当差,就把乾隆生气的事告诉了张廷玉,结果被吓破了胆的张廷玉,天还没亮就急急忙忙的跑去皇宫请罪。宫里竟然有人给张廷玉通风报信,这让乾隆帝更正不开心,对张廷玉更加猜疑和防范起来。

乾隆帝疑心一起,张廷玉说什么做什么都是错,做什么都是别有心机,而本来就年岁已高,思维迟钝的张廷玉,因为担惊害怕,战战兢兢,思虑不周,更是越来越错,越惹乾隆他就越心惊,越心惊反而自乱阵脚,更引发乾隆的猜疑。

最终乾隆帝下令削去张廷玉的伯爵,还命以太庙配享诸臣名示张廷玉,让其自审是否有资格配享太庙。乾隆的雷霆之怒,张廷玉也看出来了,于是张廷玉急忙痛哭流涕的说自己不配享太庙之殊荣,请求皇上收回。

张廷玉心心念念的配享太庙就这样被乾隆收回,还平白多了很多莫须有的罪名,名声被玷污,张廷玉就这样被乾隆帝整治的跌下了神坛!

乾隆二十年,张廷玉郁郁而终,死于家中,享年八十四岁,此时的乾隆皇帝已经平息了心中的怒气,考虑到先皇遗诏,乾隆皇帝最终还是让张廷玉配享太庙,谥号“文和”。

可惜的是,早已被乾隆帝整治的跌落神坛的张廷玉已经死了,再也感觉不到了,张廷玉的晚年是在惴惴不安中度过的!





10

雍正皇帝的宠臣,智囊,也是雍正皇帝生前最信任的汉臣!雍正下遗诏让乾隆皇帝善待和重用,但是张廷玉以为他的权术高明,德高望重,有是铺政大臣,不把乾隆皇帝当回事儿所以有最后不得善终也是理所当然!!!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