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贝利亚曾是苏联情报机构克格勃的总舵主,是当年名震世界的情报头子,就连斯大林都有可能是他暗杀的。但就在斯大林去世后不到四个月,贝利亚就在苏联主席团会议上被逮捕,随后很快被判处死刑

1899年3月29日,贝利亚出生于格鲁吉亚阿布哈兹首府苏呼米附近的一座小镇,他出身贫寒,父母均是农民。

由于出身贫寒,他对苏联有着很大的认同。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他是于1917年3月,在阿塞拜疆首府巴库加入了布尔什维克的,此后开始在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参加革命活动。

1920年或1921年贝利亚加入了契卡,也就是克格勃的前身,随后他便担任任格鲁吉亚国家政治保安总局主席,正式进入苏联情报界。到1931年,贝利亚开始主政南外加索各共和国。

1933年斯大林曾在度假中遭遇刺杀,伴随在他身边的贝利亚奋力护住,由此逐渐成为斯大林的心腹。在斯大林的提携下,次年他便成为苏联中央委员。

1934年斯大林发动“肃反运动”,凡是斯大林的反对者都遭到了严厉的镇压,苏联曾经的领导人之一布哈林就在此时被枪杀。

在整个肃反运动中,苏联整个党政军系统全部遭到了大清洗,大量知识分子被迫害,斯大林也因此建立了专属于他的个人崇拜,而贝利亚则是该运动的主要执行者之一。到1938年贝利亚被调到莫斯科,担任内务人民委员,之后成为内务部的实际掌舵人呢。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贝利亚带领克格勃大量窃取德军情报,到战争结束后贝利亚又负责抢运德国的科学家,为苏联在日后的冷战中积累了大量军事人才,为此斯大林晋升贝利亚为元帅,成为苏联政坛的二号人物,地位仅次于斯大林。

(贝利亚)

不过到二战之后,随着斯大林的权威达到鼎盛,身为斯大林老乡的贝利亚也是日渐恐惧,特别是斯大林晚年时期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处决亲信,这让贝利亚更加惶恐不安。

1953年3月1日晚上11点,苏联高层突然接到通知,要求他们迅速赶往斯大林在莫斯科外的孔策沃别墅,而就在两天之前,他们刚刚受斯大林只邀在这里举行了宴会。

在接到通知之后,赫鲁晓夫、贝利亚、马林科夫、布尔加宁迅速赶往孔策沃别墅,当他们进入斯大林的房间时,眼前的一切让他们彻底呆住了。此时的斯大林正躺在地上一动也不动,貌似是晕倒了,周围的警卫更是手足无措。

眼瞅着苏联高层都已快马加鞭的赶到,别墅警卫们正想长舒一口气,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警卫内更加迷茫。

在看到躺在地上的斯大林之后,包括贝利亚在内的苏联高层都无动于衷,并没有立刻喊来医务人员,而是不断地开会讨论,警卫们也不知道他们在讨论什么,直到第二天医务人员才被叫到别墅内,此时的斯大林已经不知道在地上趴了多久。

1953年3月5日,苏联政府突然发布了一项令世人震惊的消息,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于当天病逝,逝世原因是高血压引起的脑溢血和胃出血。对于当时的世界来说,这个消息太过突然了,就连美国中情局之前也没有任何情报显示斯大林身体有问题,一切都都是那么突然。

关于斯大林的突然去世,目前已知的许多证据都显示斯大林死于他杀,而最有可能向斯大林下手的只有从事特务工作的贝利亚,他即有动机也有能力给斯大林下毒,今天许多人都认为斯大林是贝利亚暗杀的。

(斯大林和贝利亚)

在斯大林死后,贝利亚被任命为担任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和内务部长,成为苏联的头号人物,而握有实权的贝利亚迅速展开了对斯大林的批判。

就在斯大林的追悼会上贝利亚便公开强调尊重宪法,从侧面抨击斯大林的独断专行。在随后的几个月内,贝利亚开始了对苏联的全面改革。

第一、平反冤案,大赦囚犯

1953年3月26日,贝利亚向苏共中央主席团提交了《关于大赦的报告》,次日他又提交了《苏共中央主席团关于大赦的决议草案》。根据该报告,大约有120多万在斯大林时期获罪的犯人被释放,另外有40万件案子终止调查。

与此同时,贝利亚还着手给遭到打压的各个少数民族平反。例如在卫国战争期间受到严重不公正对待的伏尔加德意志人,贝利亚就要求给伏尔加德意志人平反。

第二、全面推行政府机构改革

贝利亚在斯大林死后大力宣传依法治国,尤其严禁刑讯逼供,要求所有案件公开审理。此外他还肢解自己的大本营——势力庞大的内务部,裁撤了内务部旗下的许多单位,还将内务部的劳改营移交给了司法部门。

第三、缓和与西方的外交关系

在外交方面贝利亚主张缓和与美国的冷战关系,甚至在东德问题上贝利亚表示东德可以不施行社会主义制度,只要东德不倒向西方,苏联允许东德走资本主义道路,将东德变成一个中立国,而在日后两德也可以在资本主义制度上完成统一。

贝利亚的这些措施极大地震动了整个苏联社会,但是此时的贝利亚也逐渐成为苏联高层新的敌人。

其实对于苏联高层而言,他们不愿意看到第二个斯大林的诞生,因为他们过够了提心吊胆的日子,而此时的贝利亚大权在握,并且在军队的威望颇高,难保他不会成为第二个斯大林。

并且贝利亚本人在当年的肃反运动中杀人太多,这让大家对他也充满了不信任。假如由他掌权,以后的日子估计就没法过了。而更重要的是,他的一系列改革政策严重偏离了苏联的政治形态,甚至同意东德搞资本主义,这还得了!

1953年6月26日,贝利亚在出席政治局会议时突然被捕。根据赫鲁晓夫回忆,制服贝利亚的并非是警卫,而就是一起开会的苏联高层,朱可夫甚至给了贝利亚几拳。

(在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与贝利亚一度成为政治盟友)

1953年12月18日,苏联最高法院特别法庭开始对贝利亚进行秘密审判,最低特别法庭认定贝利亚犯有叛国罪、反苏维埃罪、实施恐怖行动罪和强奸罪,对其判处死刑,当月23日贝利亚被执行枪决。

不过对于赫鲁晓夫的回忆,目前大部分历史学者都认为水分太大,很多俄罗斯学者认为其实贝利亚早在被捕后不到一个月就被秘密枪决了。而贝利亚的独生子谢尔戈则表示自己的父亲是在家中被直接枪杀的,之前没有经过任何审判。

时至今日,外界对于贝利亚被枪决过程的真相依然争论不断,但谁也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所以在俄罗斯官方完全解密那段历史之前,相信这种讨论还会持续下去。

最佳贡献者
2

苏联2号人物贝利亚,在斯大林去世后,为何未接班反而被处决?

拉夫连季·巴夫洛维奇·贝利亚仕途的起飞点,是在1921年,那年他加入苏联的第一支秘密警察部队契卡,成为一名为苏维埃俄国以及后来的苏联服务的特工。

1933年贝利亚负责为斯大林的度假提供安保服务,然而当斯大林安逸的享受休息的时候,突然一名刺客从一旁窜了出来,拿出事前准备的武器,对着斯大林就是一通的乱射。

而就在这危难时刻,贝利亚表现出了不怕死的勇气以及绝对的忠心,他以闪电般的速度扑向斯大林,用自己的肉体为斯大林挡住可能射中他的子弹。

可能是上天眷顾,刺客虽然射出了大量子弹,却并没有射中贝利亚要害。事后贝利亚因“护驾有功”被斯大林牢牢的记住了,不久他的仕途开始直线上升。

1938年官居了内务人民委员,直接指挥数十万的内务部特工,且因在二战中出色的完成了情报支援工作以及维护后方稳定的工作,1945年戴上了苏联元帅军衔。

1953年斯大林去世前夕,贝利亚作为其最忠实的执行者,已位居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内务部长,做到了在苏联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名副其实的苏联2号人物。

按照手握权力的大小,决定自身地位的认知,当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脑溢血病逝于莫斯科时,贝利亚应该是最具竞争力的接班人,然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

掌管近20年内务部,曾经拥有对全苏联下至平民百姓,上到将军权贵“生杀大权”的贝利亚,在斯大林去世9个月后的12月23日撤职枪决了。

至于为什么他会如此快的落马?最大的原因莫过于知道的太多以及不懂得收敛。斯大林逝世初期,临时组建的领导班子里,贝利亚只是作为第2号人物,1号人物叫马林科夫。

对于这个安排,手握全国秘密警察部队的贝利亚丝毫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己的权力,足够掌控整个苏联。因而完全漠视马林科夫,将自己定义为苏联的核心领导,向全苏联发布各式号令。

这些号令之中,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对于苏联发展是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譬如建立对领导的监督机制、平反冤假错案,惩办冤案假案的制造者,恢复法制;纠正民族政策错误,改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反对个人崇拜,加强集体领导等。

但是因为其个人是特工出身,几乎知道当时掌握权力的所有苏联干部的所有事,当贝利亚高举“平反冤假错案,惩办冤案假案的制造者”之时,大量苏联高层官员感觉后背发凉。

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他们或多或少都牵扯在一定数量的冤假错乱之中,如今贝利亚要“惩办冤案假案的制造者”,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想到的不是推动苏联发展。

更多的是担忧贝利亚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利用这个为借口,对苏联进行又一次的大处理,对此赫鲁晓夫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说道:四十年代后期,我已经深信,斯大林死后我们应该尽可能阻止贝利亚在(D)内占据领导地位。否则,就是(D)的末日。

3

从1938年被斯大林破格提拔为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开始,贝利亚掌管苏联的警察、情报、准军事部队近20年,是斯大林最有力的助手和最无情的打手,为斯大林铲除了许多政敌,或者仅仅是斯大林不喜欢的人。残忍铁血、心黑手辣又行动力强的贝利亚,招了多少人的嫉恨必欲对他除之而后快,就可以想象了。

另一方面,贝利亚的能力的确很强,果敢高效。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措手不及,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贝利亚负责国内安全、对外情报、军备及武器生产。他在极短的时间内,将苏联1900多个军工厂、数百万工业设备和更多的人员,从城市转移到偏远的山区,保证了战争所需的大量武器的生产。

他让古拉格集中营的数百万囚犯,为苏联军队生产军需物资。在对外情报方面,二战期间和战后,克格勃建树很大,贝利亚有很大的功劳。二战还没结束,斯大林又把制造原子弹的任务交给了他。他从集中营挑选出33万劳动力、1万技术人员,用于铀矿的开采、各种工厂、试验堆的修建。

通过抢夺德国的技术和科学家,通过窃取美国“曼哈顿计划”的情报,在贝利亚的强力协调和指挥下,苏联于1949年8月试爆第一颗原子弹成功。他还通过政变或渗透,在东欧国家及东欧以外的另一些国家,成功地建立了亲苏联的统治。

所以可以说,苏联成为冷战时期的和美国抗衡的唯一霸主,贝利亚功不可没。同时,他在国内实施恐怖治理,秘密警察监视了所有高级和中级领导。几次确保斯大林领导权的大清洗,贝利亚都是策划者和实施者。在他的领导下,数百万苏联人被流放、监禁、枪毙。

除了对斯大林忠贞不二,唯其马首是瞻,对其他任何人都冷酷残忍,令人谈之色变。斯大林在前期和中期很信任他,但由于他结怨太多,权力太大,后期连斯大林对他也有所防范和忌惮,不只一次削他的权并放逐他。但无论如何,斯大林在,他的生命是安全的。

斯大林一死,贝利亚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不是当苏联的第一把手,而是必死无疑。除了对贝利亚的仇恨,还有很多人想清算斯大林。赫鲁晓夫联合伏罗希洛夫、朱可夫,还把贝利亚的盟友马林科夫拉了过来。1953年6月26日,在苏维埃最高主席团开会期间,几位有军权的元帅联合行动,抓捕了贝利亚。

贝利亚以叛国罪、实施恐怖主义罪、反革命罪,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听到死刑判决后,贝利亚当场下跪,大声哀求。为防止他大喊大叫,行刑人员用毛巾堵住贝利亚的嘴,一枪击中他的前额。他的尸体即刻被火化,骨灰被抛在莫斯科附近的森林里。

4

贝利亚死于宫帷权谋。

贝利亚事件是20世纪一起典型的政治谋杀,是1950年代苏联后斯大林主义的体现。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形成了贝利亚、马林科夫、赫鲁晓夫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于是这三驾马车在权力场夜幕中奔突,在暗中角力中,贝利亚虽然权势熏天因疏于防范大意落下风,赫鲁晓夫则四处勾连拉拢形成了多数同盟(唯有米高扬例外),占尽先机。由是,贝利亚成为角力场上的祭品。

为什么非得置贝利亚于死地?

惧怕。

近年来,莫斯科出版的《二十世纪俄罗斯》档案文件集,其中一卷比较详细披露了贝利亚事件的一些原始档案资料,其历史真相水落石出,也厘清了赫鲁晓夫回忆录中的不实说法。

贝利亚在1920年代就从事“肃反”工作,1938年调到中央任内务人民委员(后来称内务部长);1941年任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1945年成为苏联元帅。他从1946年起为党的决策机构的委员。斯大林逝世后他成为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在党内排名第二。

长期把控情报系统又身居权力要津,长期拥有显赫的声名和实力,竞争者岂能不忌惮畏惧?何况贝利亚还掌握一直庞大的内卫部队。同僚们十分清楚。

所以,惧怕。

同僚们也忌惮贝利亚当时的一系列举措。前几年我读过贝利亚儿子谢尔戈·贝利亚的回忆录(《我的父亲贝利亚》,新华出版社,2001,P44-45),书中提到他父亲在严酷的环境里也做过力所能及的事情,档案文集《二十世纪俄罗斯》也部分印证了贝利亚儿子所非虚言。

斯大林之后的114天里,贝利亚迅速解决一些镇压中冤假错案。把大多属于不该判刑或判刑过重的人实行大赦。120万人被释放;释放"医生谋杀案中的医生及其家属并为其彻底平反,并追究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下达命令坚决禁止对犯人使用暴力和体罚,取消监狱里对犯人采取体罚措施的场所,销毁一切刑具。提出缓解民族矛盾的改善措施,主张改善与南斯拉夫的关系,建议东德走符合自己国情的道路。

贝利亚的一些颇得民心的果断举措,使得赫鲁晓夫们的作用相形见绌。而贝利亚的这些措施反成为指控他的罪证。

《二十世纪俄罗斯》里显示,对贝利亚的指控,没有具体的事实根据,多为空泛的诸如“反党,妄图复辟,某某的代理人”骂街方式,赫鲁晓夫更是义愤填膺说贝利亚是“恶棍、奸诈小人、卑鄙下流”。 那个年代为置人于死地,俄国人的借口也够粗鄙的。

为了给审判增加点戏份,当局还组成了审判庭,赫鲁晓夫特地从乌克兰调来鲁坚科做检察长。秘密审判,念完起诉书就执行枪决,没有辩护,不容申述,够神速。

赫鲁晓夫们之所以能够迅速除掉贝利亚,也是利用了一些人的恐怖心理。毕竟大整肃的血腥味没有完全消散,人们对1930年代的恐怖记忆犹新,忧心忡忡,大家对贝利亚存在着极大的怀疑与戒心,这一来秘密警察头子贝利亚俨然成为恐怖标杆人物。这自然就形成了赫鲁晓夫们能够搞掉“奸诈小人”的权力场“民意”。

当然,贝利亚个人性情暴躁,刚愎自用,也得罪了许多人;斯大林去世后不排除他有对最高权利的图谋,一个能力超强的人,不可能拱手相让唾手可得之物,以他的个性必然会秣马厉兵,这就不可避免的促成了他个人的悲剧。

搞掉了贝利亚,赫鲁晓夫最终坐上了第一把交椅,主政后他的一些做法实际上是延续了贝利亚的路线,就像勃列日涅夫后来也延续了赫氏的路线方针一样。当某种行进方向被认为有利于权力的稳固,通常会赋予政治的正确,权变是不拘泥于是谁的原创。

平心而论,自赫鲁晓夫之后,苏联的政治生态和法制化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再没有了大逮捕大清洗没有了恐怖。到了1970年代,苏联达到强盛的巅峰,不得不说这与政局稳定、持续和平、法制进步的环境有关。

因此,11年后,当被罢黜的赫鲁晓夫回到家中,他沮丧之余也由衷感叹道,现在能够安全回家,不正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吗?

贝利亚若晚生十年,亦然。

5

确切的说贝利亚之死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

提起贝利亚的大名在苏联可谓家喻户晓,他曾于20世纪30年代-50年代是前苏联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曾担任苏联政治局委员以及苏联内务部长等要职。并且还是原子能委员会会长,因此被称为“苏联原子弹之父”。他的这些荣誉使得他称为继斯大林之后的二号人物。换言之,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谁也没有料到,这么一个大人物却在1953年6月下旬被苏联当局逮捕并秘密处决。这便是轰动一时的“贝利亚事件”!

(图:中间为贝利亚)

为何他以这样的结局落幕,历史学家认为主谋是前苏联另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同志早就想干掉贝利亚,在他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四十年代后期,我已经深信,斯大林死后我们应该尽可能阻止贝利亚在(D)内占据领导地位。否则,就是(D)的末日。”

带着这个雄心壮志,赫鲁晓夫结盟了一群跟贝利亚不对付的人,并且他正确到很多人的帮助,其中第一个就是马林科夫同志,接着莫洛托夫同志、米高扬同志等许多人也站在赫鲁晓夫这边。

等到一切都策划妥当之后,苏共中央主席团立即召开针对贝利亚的会议,而贝利亚当时一点也没有察觉。直到卫兵冲入他家,将他逮捕,他才意识到自己太过于低估“老朋友”赫鲁晓夫。而贝利亚遭逮捕时,揪住贝利亚手臂将他从座位上拖起来的,正是赫鲁晓夫。

不得不说,赫鲁晓夫在“贝利亚事件”中显然起了主要的作用,可以称得上是“贝利亚事件”的“总设计师”。

至于为何他要这么做,就没法写了,还是不谈为妙。

6

在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斯大林死了以后,贝利亚和赫鲁晓夫是最有希望成为国家领导人的,而赫鲁晓夫技高一筹,他当了国家领导人以后,很清楚的认识到贝利亚是他的最大劲敌,于是赫鲁晓夫重新启用苏联元帅朱可夫,并利用可夫铲除了贝利亚,这样赫鲁晓夫就铲除了自己的头号政敌,本来朱可夫觉得此次他帮了赫鲁晓夫这么大的忙,自己应该有出头之日了,应该会受到赫鲁晓夫的重用,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赫鲁晓夫仅仅是利用他,而并没有真心的想重用他,在铲除了贝利亚以后,朱可夫也没有被受到重用,这是什么?这就是政治!

在这里再说一句题外的话,比如我们国家的清朝,慈禧太后在当年和八大臣夺权的时候,就是利用了恭亲王易欣,在铲除了八大臣以后,易欣觉得自己功高盖世,可以为所欲为了,没想到慈禧把他贬为庶民,据说当时易欣听到被贬以后嚎啕大哭,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被嫂子利用了,真是悔之晚矣,你看宫亲王易欣和朱可夫,赫鲁晓夫和慈禧,贝利亚和八达臣是否有着惊人的类似呢?

俗话说,仁不领兵,义不从政。搞政治就必须心狠手辣,总想按套路出牌,是干不成大事儿的,政治上讲究的是相互利用,而不是实事求是,你觉得贝利亚可悲吗?其实一点儿都不可悲,太正常不过了。

7

因为“一朝天子一朝臣”。

作为苏联第三代特务大总管,拉夫连季.巴夫洛维奇.贝利亚在苏联是一个令人胆战心惊的名字,是太多苏联人心中的梦魇。

而这个所谓的魔头,在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然逝世仅仅4个月后,贝利亚就从潜在的接班人一撸到底并很快被苏联高层处决。

理论上说,作为在苏联呼风唤雨的人物,掌握苏联最强大机关的贝利亚不说爪牙遍布、树大根深,最起码也是文武双全、高深莫测。那么这样一个神通广大的人物怎么会在斯大林去世后栽在一群远不如斯大林的后生手里呢?静夜史认为根本原因还在于贝利亚的身份太特殊了,特殊到即便立场背道而驰的人都形成了共识,那就是:苏联谁当领导人都行,就是贝利亚不行!

咋滴?贝利亚吃你家大米啦?

这倒不是,但贝利亚吃饭的家伙,可比吃大米要命多了。

因为贝利亚的身份,是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也就是令人胆寒的克格勃。

曾经有一个关于贝利亚的笑话,说的是有一天斯大林发现他的烟斗不见了。这可要了命了,因为没有烟斗对于斯大林就像没有武器的军人一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什么的完全做不来。

鉴于事态紧急,斯大林责成贝利亚追查偷走烟斗的凶手,于是贝利亚经过火速排查,迅速确定了3名亲口承认偷窃烟斗的窃贼,其中有好几个还因为严刑拷打去见了马克思。然后,斯大林在沙发后面找到了烟斗!

虽然是一个令人忍俊不禁的笑话,但字里行间却透露着令人不寒而栗的恐惧感。贝利亚为了斯大林的一个烟斗尚且草菅人命,那么如果他成了苏联一把手,那苏联还有可能看到所谓的光明吗?

是的,所以贝利亚很快成为枪下之鬼。

从1933年斯大林遇刺案中奋不顾身为斯大林挡子弹的那一刻开始,贝利亚的仕途就一路高歌猛进,最终成为地位仅次于斯大林的苏联二号人物。

因为贝利亚的成功,几乎完全取决于斯大林,这使得贝利亚成为斯大林的鹰犬,与斯大林也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捆绑关系。

作为苏联的第二代领导人,斯大林执政可谓真正的内忧外患,为了抵御国际帝国主义的围追堵截,斯大林强力推行工业化,将苏联建设成为工业化强国。

为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斯大林需要一系列残酷的运动增强权威,贝利亚无疑是最好的打手。

1934年,苏联爆发了恐怖的大清洗运动,无数党政军人才被流放和处决,贝利亚作为斯大林的心腹,参与了大清洗运动的后半期,从1938年执掌内务部开始,无数对斯大林有威胁的人物被纷纷清除,只手遮天的贝利亚成为斯大林的心腹,成为苏联人最胆战心惊的存在。

而贝利亚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为了打击政敌,所有人都有了莫须有的黑材料,斯大林的烟斗就是冰山一角。

所以,在痛恨贝利亚的问题上,大家的立场是一致的。

而且,作为斯大林的鹰犬,贝利亚从始至终都带有浓郁的斯大林烙印,又因为贝利亚在充当执行者时确实搞得苏联天怒人怨。所以当斯大林去世,贝利亚失去了靠山,人们对斯大林的不满也达到高潮,最终将与斯大林命运攸关的贝利亚也彻底吞噬。

所以,贝利亚是真正的“成也斯大林,败也斯大林”,他的命运与斯大林是紧密捆绑的。

不可否认,贝利亚在斯大林时期,确实作出了巨大贡献,除了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后。贝利亚从搜集情报、搞外交到组织修造防御工事、工厂后撤和武器生产等方面废寝忘食,做出了诸多贡献,二战后又主持抢夺德国专家和研发核武器工作,可谓真正的居功至伟。

而就算在大清洗运动中为虎作娼,客观上也有利于苏联的政局稳定。

但,所有的贡献都无法逃避斯大林的阴影,所以贝利亚的贡献越大,反而越遭人痛恨。

所以,当斯大林去世,尽管贝利亚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平反冤假错案、改革安保机关、大赦百万犯人、反对个人崇拜、改革民族政策、改善外交政策等,但经历了长时间高压状态的苏联上下似乎并不领情。

一方面,贝利亚的改革虽然顺应了历史潮流,但行之仓促,操之过急,反而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而且贝利亚急于通过否定斯大林的方式来树立个人权威的做法,也给人留下了欺师灭祖的恶劣印象。

所谓恨屋及乌,当贝利亚千夫所指时,他所做的一切都被痛恨,人们甚至认为,一个连知遇之恩都轻易颠覆的人,还有什么是做不出来的,所以贝利亚的所谓“亡羊补牢”,不仅没有收到增强权威的效果,反而将自己送上了不归路。

等到赫鲁晓夫争取到了当时的马林科夫以及莫洛托夫等巨头的支持后,同为三巨头之一的贝利亚必然众叛亲离。

时至今日,贝利亚到底是如何被处决的后人不得而知,但贝利亚的灰飞烟灭却是必然的结果。也许历史最终会给贝利亚一个更加客观的评价,但贝利亚被同僚所深恶痛绝却又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8

纠正一下,斯大林死之前贝利亚不是二把手,而是三把手,二把手是马林科夫。

(斯大林和马林科夫,右图为马林科夫)

一看见贝利亚这个名字,守仁君就想起来《斯大林之死》这部电影里的大胖子贝利亚。机关算计、阴险毒辣,却在最后关头被朱可夫以及赫鲁晓夫一脚踹翻。

实际上贝利亚的工作能力非常出众,而且掌权的短短三个月就给苏联带来了积极的变化。

斯大林死后,马林科夫是第一顺位继承人,贝利亚则是二把手,但是贝利亚因为掌握着内务部(克格勃前身),所以他这个二把手才是苏联真正拍桌子的人。

如果他仅仅是部长会议的副主席,哪怕他架空马林科夫,那他的下场也不会这么惨,关键原因还是因为他手里有内务部,而内务部则有苏联所有高官的黑料,而且贝利亚和赫鲁晓夫等大部分苏联高官的政见又不合,比如贝利亚认为不需要在东德推行社会主义,只需要把东德和西德建立成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家就行,比如他认为在苏联的其他加盟国里,更应该由本民族或者本国人来领导国家,他还主张和南斯拉夫改善关系,反对个人崇拜,主张发展轻工业、对计划经济和农业进行改革,对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这些举措和建议严重损害了苏联大部分官员的利益。

贝利亚也是个狠人,他制造的冤假错案,秘密暗杀的人不在少数,他很有可能为了自己政策的顺利推行而清除拦路虎,这件事对于掌握了内务部的他来说简直是不费吹灰之力。赫鲁晓夫等人因此极度恐惧,这才联合起来将其推翻,而且丝毫不留余地,很快就将其处决。

9

如果说斯大林是老虎,那么贝利亚就是狐狸,他们是“狐假虎威的关系。斯大林死前,贝利亚是其最信任的人,权势仅次于斯大林。

这个二号人物,终究还是一只狐狸,所有的权力都源自斯大林。但是,贝利亚不这样认为,他妄想取代斯大林的地位,想着老二升级当老大。据说,斯大林中风倒地得不到及时救治,跟贝利亚有很大关系。

斯大林死后,这支狐狸的威也没了,结果赫鲁晓夫果断出手,送他离开人间。那么,事情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罗斯福在一场晚宴上,首次看到贝利亚,就问斯大林这是谁。斯大林毫不避讳的回答:“他是我们的希姆莱。”

希姆莱臭名昭著,是希特勒的情报头子,懂点二战史的人都知道他。贝利亚就是斯大林的“希姆莱”,用出众的能力在苏联做了很多坏事,很遭人忌恨。对于这个格鲁吉亚老乡,斯大林一方面给予权势,另一方面也提防着他。

为牵制贝利亚,斯大林设立负责海外情报工作的“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与贝利亚领导的“内部人民委员部”抗衡。即便如此,在神秘莫测的苏联谍报系统里,贝利亚仍然是最有权势的人。

贝利亚靠“狠”起家,30多岁就是格鲁吉亚的狠人,被斯大林升迁到莫斯科后就更狠。他主持的大清洗,国家机关3/4的干部被更换,大量的人被直接踢出单位。

另外,他指派杀手干掉远在墨西哥的托洛茨基,还将居住在西部的100多万德意志人赶到中亚、西伯利亚。为什么哈萨克斯坦会有德意志人?这是网上的一个热点问题,答案归结于贝利亚。

二战结束,贝利亚因功受封,就任国防委员会特别委员会主席。在他的领导下,苏联科技人员研发出原子弹,不得不说贝利亚是一个有能力的人。

斯大林生前没有指定继承人,因此他死后的苏联势必发生争权夺利,主要发生在贝利亚、赫鲁晓夫、马林科夫之间。

权力场是可怕的存在!这三个人被称为“三驾马车”,表面上他们亲密无间,实际上已经互相挖对方的墙角。他们经常会下达不同的指令给下面的人,导致矛盾的命令让人难以执行,大家只需要一个“王……

贝利亚是自信的,他有这样的资本,掌握着强大军事实力。当时,内务部的两个部门就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警卫部队掌握在贝利亚手里,并且莫斯科军分区司令帕维尔·阿特梅夫上将是原内务人民委员部军官。

贝利亚的优势,赫鲁晓夫当然知道,他也有自己的套路。他借机说服马林科夫,并且设法赢得党内高层的支持,比如米高扬、朱可夫、布尔加宁这些大佬就加入他的队伍。

这些大佬选择支持赫鲁晓夫,很大原因在于贝利亚的恐怖历史,他们害怕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1953年6月26日,两支由军官组成的队伍,随身带着武器,被大佬们送进克林姆林宫,卫兵们由于顾虑而没有检查。

当天的部长联席会议,贝利亚遭到同僚们的批评,他刚开始还觉得奇怪。当马林科夫发出逮捕信号,朱可夫带人将他抓住的时候,贝利亚一下就明白过来。这原本是一场容易粉碎的政变,但是贝利亚的过分自信让它成功,也导致丧命。

10

在苏联的历史上,拉夫连季.巴夫洛维奇.贝利亚是个绕不过的人物。

对于贝利亚,人们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但有一点毋庸置疑,贝利亚是斯大林时代,苏联仅次于斯大林的二号人物,在当时的苏联,贝利亚绝对称得上是权势熏天。

贝利亚本来只是苏联一个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在苏联众多地方官中默默无闻。1933年,改变命运的时刻来到了,斯大林到贝利亚的辖区度假,突然遇到了刺客,大家都乱作一团,唯有贝利亚沉着冷静一边奋不顾身用身体保护斯大林,一边向刺客射出一连串子弹。

从此之后,有了救驾之功的贝利亚受到斯大林的垂青,人生就像开挂一样,在官场上迅速平步青云。

苏维埃政权成立后,受到了帝国主义的联合围剿,反苏势力内外勾结,企图把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扼杀在摇篮里,为了应对敌人的颠覆,斯大林反动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大清洗运动。

贝利亚作为斯大林的鹰犬,是苏联大清洗运动的坚定执行者和有力策划者,也是大清洗中负责屠杀的刽子手。

在贝利亚的直接指挥下,苏联上下数以百万计的“反动分子”被揪出来,被流放、囚禁和枪决,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错案,但也有力地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由于在国内负责的肃反工作,贝利亚当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德国的党卫军头子希姆莱。以至于后来斯大林向丘吉尔介绍他的时候说:“这是我们的希姆莱”。

二战结束后,贝利亚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新的战场——东西方两个阵营的生死搏斗。贝利亚在所有被苏联占领的国家和地区,大规模清理反对苏联政权和建设的叛徒、内奸和间谍,而且通过大量的情报工作,打击了敌对势力,巩固了亲苏政权的统治。

他的工作虽然残酷,但对苏联的安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对斯大林政策不折不扣的执行,贝利亚受到了斯大林的充分肯定,他先后被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金质奖章1枚,列宁勋章5枚,红旗勋章2枚,苏沃洛夫一级勋章1枚,获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也获得了空前的权力。

由于负责苏联内务和安全系统,在实权上,贝利亚几乎是苏联的二号人物,有望成为斯大林身后接班的第一人选;可是就这样一个实权派,却在斯大林去世不久被开除出党,判处了死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贝利亚之所以被清除,主要因为以下两点:

一、为斯大林背锅。

列宁同志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不会犯错,一种是没有出生的,一种是寿终正寝者。这话的意思是说,任何人都会犯错,伟人也不例外。

斯大林在执政期间也犯了不少错误,比如肃反扩大化,大清洗失控,乌克兰饥荒,对民族政策有失偏颇等等,都导致了很多无辜的人受到迫害,很多罪不至死的人被判处死刑。更有成千上万的人,没有经过正当程序被定罪,被处死。

斯大林的做法当时就受到了党内外人士的坚决反对,但斯大林在苏联搞一言堂,家长制,大家敢怒不敢言。

斯大林去世后,党内没有一个跟他一样的铁腕,人民的怒气像火山一样发泄出来。可是斯大林已经作古,党内外人士的矛头就指向了斯大林政策的执行者——贝利亚。

从贝利亚的立场上说,他很冤枉。因为他只能无条件执行老板的命令,根本没有资格去问对错;可是其它人不管这么多,就是要跟他秋后算账。于是,贝利亚的命运就注定了。

二、斗争技巧失误

斯大林去世后,接班人问题就摆上议事日程。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谁都想接斯大林这个班,一时之间斗争非常激烈。

当时最高苏维埃有三个人是呼声最高,苏共中央的政治新星赫鲁晓夫,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马林科夫、掌握了国家核武器和全国警察力量的贝利亚。他们三个人被称为斯大林去世后的三驾马车,是当时苏联的实权人物。

贝利亚不是傻子,他在执行斯大林政策的时候,心里明明白白知道那是错误的,可是他却不敢抵制。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本人也知道斯大林的做法不得人心。

于是在斯大林死后,他马上拨乱反正,开始大张旗鼓平反冤假错案,改变对少数民族的过激政策,降低军费开支,大力发展经济;并且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斯大林时期遍布全国的集中营,著名的“古拉格群岛”,就是在贝利亚的命令下被解散的。

贝利亚这些举措应该说是无可非议的,他对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弥补社会裂痕,维护党的威信都是有益无害的,但这些做法让赫鲁晓夫心里不爽了。

赫鲁晓夫认为,你贝利亚是斯大林政策的执行者,还多坏事错事都是自己亲自干的。现在你大搞拨乱反正,几个意思?好人坏人一人当?

再说了,赫鲁晓夫和马林科夫这些苏共的元老,当时都参与了大清洗,你贝利亚一个人主持平反冤假错案,这不等于打脸人家二位,告诉苏联人民只有你贝利亚是好人吗?

跟赫鲁晓夫抱着同样想法的,还有党内不少重量级的人物,觉得贝利亚以前干的坏事太多了,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于是,贝利亚的处境就危险了。

其实贝利亚认为,就算自己当不了接班人,也不准备让赫鲁晓夫接手。他打算让部长会议主席马林科夫当一把手,因为老马的性格温和,没有赫鲁晓夫咄咄逼人。而且马林科夫跟贝利亚两个人关系非常铁,马林科夫接班的话,对贝利亚就会言听计从,贝利亚不当一把手也能掌握最高权力。

可是贝利亚的如意算盘却注定无法得逞,因为他忽略了最重要的部分——军队的态度。

由于贝利亚在斯大林当权的时候锋芒毕露,在军队中结下了很多仇家。让兵权在握的苏联元帅朱可夫,也坚定不移站在了贝利亚的对立面,为赫鲁晓夫一边保驾护航,这场决斗贝利亚能有胜算吗?

在赫鲁晓夫的劝说下吧,国防部长布尔加宁和苏联元帅朱可夫带领两个师团进驻莫斯科。由于知道贝利亚控制着内务部,对于逮捕贝利亚,苏共没打算用警察动手,而是准备发动军事政变。

6月26日,苏共高层发出了会议邀请,邀请各大领导人去克林姆林宫。赫鲁晓夫知道要发生什么,特意携带了手枪出席,就坐在贝利亚的旁边。在会议室的隔壁,是由朱可夫带领的几十个全副武装的苏军军官。

在会议上,赫鲁晓夫与布尔加宁对贝利亚提出尖锐的批评,贝利亚措手不及,没有任何思想准备。他在对自己进行辩解时,朱可夫带着人进来,迅速逮捕了贝利亚。贝利亚就在这样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抓了。

被抓以后的贝利亚拒不认罪,但在审判者的威逼利诱下,他逐渐供出了他在大清洗时所犯下的罪行,并交出了苏联高官们的黑材料。在交出这些材料以后,贝利亚的生命就该结束了。

1953年12月16日,已经身陷囹圄的贝利亚接受审判。12月24日,曾经下令处决了无数人的贝利亚被处决。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