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妒英才!

1369年7月7日,本应是情人相会的美好时节,在大明帝国北部的柳河川却传来巨大噩耗。

时任大明征虏副将军的常遇春将军接到大明皇帝朱元璋的指示,自开平班师,行至柳河川时,常遇春将军突感不适。但事发突然,未及军医施救,常遇春已溘然长逝,一代名将暴毙而亡,年仅40。此后军医得出结论,常遇春将军死于“卸甲风”。

军医们给出的报告中指出:“常遇春将军戎马征战,时常是因作战需要,好几天不卸甲。而作战一般要穿很厚的盔甲,一场大战后容易出汗。加上开平地区昼夜温差大,作战后为解热快速褪去铠甲很容易导致中风,此为‘卸甲风’”。

可怜一代名将,没有死在刀光剑影的战场,却被自己疏忽的疾病夺去了生命!

但是一个壮年之人,会因为脱一次衣服就丢了性命?而且那么匆匆?

所以,导致常遇春不惑而亡的原因还有哪些?

1、戎马一生,积劳成疾

一些人认为常遇春的死和朱元璋的阴谋有关,毕竟朱元璋在建国后就开始了对功臣的血腥屠戮,34个开国功臣中竟只有汤和得以善终。

朱元璋对功臣的杀戮除了功臣们建国后的腐化变质,还有就是朱元璋不允许留下权臣悍将为自己子孙造成麻烦。这样看来,常遇春绝对是板上钉钉。他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15年,地位非常高,而且个性鲜明,这样的人注定难以驾驭。这时朱元璋只需要用个小伎俩搞掉常遇春最后报个暴病死亡可谓神不知鬼不觉。

但是此时是洪武二年,是明朝正在鏖战元朝的时期,说白了就是用人之际,现在搞掉常遇春实在不合时宜。而且这种事情一旦暴露,势必会影响自己权威造成将领离心,所以朱元璋不会这么傻。

恰恰相反,此时的常遇春是征虏副将军,是仅次于徐达的三军副总司令,这是朱元璋深信不疑的标志。而且,同甘共苦15年,常遇春对朱元璋忠心耿耿。这样的条件下,不用朱元璋指示,常遇春都想着怎样迅速打垮元朝,缔造一个大明盛世!

因为有这样的信念,所以常遇春“永远在路上”!1355年投奔朱元璋开始,常遇春就一直冲锋在前,勇猛敢战,历经大小数百战,未尝一败!

鏖战衢州,大战九华山,建功采石矶,大败陈友谅,收复大都,有朱元璋意志的地方,除了有沉稳的徐达,就是耀眼的常遇春。

对常遇春的功绩,朱元璋称赞道“虽古名将,未有过之”,“计其开拓之功,以十分言之,遇春居其七八。”

也许是朱元璋的知遇之恩太难报答,常遇春的后半生就像上了发条的钟表,从未停息。和徐达不同,常遇春每逢作战,他不仅是统帅,更是先锋,经常一马当先地冲锋陷阵,这也许是常遇春身体被掏空的最主要原因。

然后,油尽灯枯。卸甲只是导火索!

那一次卸甲,没有见龙,而是让他成了龙!

2、恐怖的“细菌战”

常遇春戎马一生,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善抚士卒,是一个优秀的统帅。然而白壁有瑕,个性的常遇春有个癖好,就是“杀降”。

在中国人看来,“杀降”是非常无耻的行为,毕竟人家都放下武器,属于手无寸铁的弱者。但不是所有人都适用,常遇春似乎早就意识到了这些,比如他们走出包围圈后,就会立刻拿起武器再次回来砍自己,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一了百了,全部干掉!

你能说孙立人将军在缅甸做得不对吗?

但是,这也是造成常遇春悲剧的一大诱因。因为大量来不及掩埋的尸体很可能就是病毒的源头!

我们知道十三世纪,蒙古骑兵天下无敌,打遍亚欧大陆无敌手,将欧洲引以为豪的重甲骑兵打得屁滚尿流。蒙古军队无敌,除了部署得当,配合默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在身后留人。也就是说蒙古军队所过之处,除了有一技之长的人,剩下的可能反抗的力量全部干掉。

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但是问题很快发生。因为骑兵纵横,很少有时间打扫战场,掩埋尸体,这些腐烂的尸体很快会滋生病菌,并随着军队一路向西。蒙古人非常喜欢将有病毒的尸体抛到敌人城中,推行细菌战,最终造成欧洲死亡达一个多亿的“黑死病”。

除了主动出击,在面对明军的攻击时,蒙古人也不忘玩细菌战。他们在败退的路上将病死的牛羊等尸体抛入河中污染河水。因为明军千里奔袭只能就地补给,所以一定会饮用这些水源,所以一定会中毒!

冲锋陷阵是个体力活,大量出汗必须大量喝水,于是悲剧发生!

和其他功臣相比,常遇春是幸运的,他遇到了朱元璋,而且在朱元璋需要的时代,大放异彩。在暴风雨到来之前,他溘然长逝,虽然遗憾,但无法掩盖他成为一代战神!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最佳贡献者
2

常遇春是朱元璋麾下仅次于徐达的名将,人称常十万,即带兵十万,就可横行天下。只可惜,这样一个绝世猛将,在朱元璋当皇帝后的第二年,就莫名其妙的去世,年仅四十岁。虽然谈不上是英年早逝,但与他同时期的徐达、汤和等人相比,也实在是短命。

也正因为此,常遇春暴毙的原因也成为历史上的疑案,引来各种猜测和流言蜚语。但总的来说,关于常遇春的暴毙原因,大致有这样三种说法:一是受诅咒而死。

据说,常遇春每次作战都要身先士卒,而常年受战场血腥厮杀的刺激,他的性格也变得有些残暴和极端,由此养成屠城和活埋的爱好。 当年,常遇春在攻克九华山时,陈友谅军队近4000人被他生擒,结果他直接私自将这些降兵全部活埋。

后来,在常遇春北伐的最后一战中,他奉命率军攻取元上都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在破城之后,他为彻底解除元军势力对北平的威胁,便下令屠城,将留守元军及百姓(多是蒙古人)全部杀死,同时放火将这座城给烧毁掉,可谓是血流成河,满城尸横遍野。而据说,开平军民在被杀之前,集体用蒙古人的诅咒习俗给常遇春下诅咒,让他很快也不得好死。而随后,常遇春率大军从开平班师回朝途中,就突然暴毙。



第二种说法,是被朱元璋给吓死。据说,常遇春的老婆蓝氏,是大将军蓝玉的姐姐,蓝氏性格比较专横无理,又生性嫉妒,常遇春平日里非常怕她,结果导致同僚和士兵嘲笑常遇春怕老婆。在朱元璋听说这件事后,认为这会影响常遇春在军中的威信,便从宫中特意挑选了两名宫女赐给常遇春,好给常遇春增加面子。

由于是皇帝御赐的宫女,常遇春自然不敢怠慢,每天好生伺候和招待。有一天,常遇春从朝中回家,两位宫女亲手给他端上饭来,常遇春看着两位宫女皓白似雪的双手,忍不住摸了一下,结果被蓝氏看见。于是第二天,常遇春下班回家时,莫氏给他端上个食盒,他打开一看,原来是两位宫女的四只雪白玉手。

常遇春顿时吓的魂飞天外,赶紧去跟朱元璋请罪,朱元璋却好生安慰,总而言之,不就两个女人么,没什么大不了的。结果第二天中午,朱元璋留文武大臣吃饭,酒过三巡上了一盆汤,汤名妒妇。常遇春吃完回家一看,原来是老婆蓝氏被朱元璋给烹杀。常遇春因此吓得大病一场,很快一命呜呼。



第三种说法,也是我比较认同的说法,说常遇春是得“卸甲风”而死,也就是卸了盔甲之后中风而死。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死法呢?这个还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给大家做分析。

大家知道,从公元1367年十月,朱元璋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征虏副将军,率二十五万大军正式出师北伐,一直到公元1369年的七月常遇春攻破元上都开平,整整两年时间,常遇春先后平定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内蒙,攻破城池五十余座,与元军交战三十余次。

毫不夸张的说,在这近两年时间里,常遇春几乎每天都是在行军打仗中度过,并且又是来回转战北方多个省份,其身体和精神都是高强度、高负荷和高压力。而与徐达坐镇指挥不同,常遇春打仗又特别喜欢亲自上阵杀敌,尤其是单骑突入敌阵来回冲杀,这在他与元军的塔儿湾一战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也因此,常遇春既要每天高速动脑思考各种战略战术,又要亲自骑马冲锋陷阵,还一直持续整整两年时间不停歇,这对人体的损害是非常大的。不仅如此,常遇春又特别喜欢喝酒,这让常遇春的身体更是处于崩溃的边缘。

等到北伐大获全胜之时,常遇春一直高度紧绷和运作的神经和身体各项机能肯定会一下子放松下来,这对身体的伤害也是非常巨大的。而正是在这这种内外因素的刺激下,常遇春的身体其实已达到崩溃的极限,只差一个导火线。

而恰好,当时正值七月七日,正是一年中伏天最闷热的时候,常遇春军队酷热难挡,于是迎着风将铠甲卸下来,而等到晚上,据说又下了一场大雨,这种冷热交替让常遇春直接感染上风寒,并由此引发他身体长期积累下的各种毛病,导致他全身疼痛不已,急忙召唤军医进行诊治,但军医也无从下手,常遇春自知命不久矣,便把军事嘱咐于副将,当夜便暴毙身亡。

3

说先常遇春排第二是因为,徐达是战略家而常遇春是战术家,常遇春冲锋陷阵徐达运筹帷幄,两个人在一起,经常是徐达是元帅,常遇春是先锋。于是朱元璋就认为徐达应排在常遇春前面。如果按照功劳和故事来讲,常遇春要比徐达丰富的多。就连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里说张无忌给常遇春治病,由于医术不精给治坏了,最后活不过40岁等......

常遇春,明代著名将领,字伯仁,回族,安徽怀远人。常遇春世代务农,家境贫寒,自幼习武,20岁左右勇猛过人,善于骑射。1355年常遇春25岁参加农民起义追随朱元璋征战14年,历任总管府先锋,都督,统军大元帅,忠义大元帅。

常遇春刚到朱元璋手下,就说:我不想当别的,我就想当先锋官。朱元璋吓一跳,心想这小子太狂了,刚来就想坐这么大的官。没想到采石战役中常遇春一人坐船登岸勇猛无敌,随后元军溃退。此后在两军阵前屡屡出奇制胜,勇冠三军。他的箭法特别准,曾经一箭射死陈友谅的大将张定边。地地道道的狂人,看来天底下凡是狂人,必定有点能耐。要不然就是神经病。

常遇春到底为什么只活了39岁?真的如《倚天屠龙记》里说的,张无忌给常遇春治伤,由于用药重了一倍,最后胡青牛得出结论,本来能活八十岁,现在只能活40岁了。《倚天屠龙记》是这样解释常遇春为何39岁暴毙的,真是这样吗?

有野史记载比较可信的是常遇春得了一种病,常年穿盔甲冲锋陷阵浑身出汗,然后脱掉盔甲吹凉风被风吹病了,叫做卸甲风。公元1369年常遇春死在会军途中,年仅40岁。常遇春死后被赐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但常遇春到底是怎么死的,还没有一个定论。或许真是被张无忌给治死的也说不定......




4

小说家言:误诊折寿

元朝末年,官府腐败。江湖盛传明王即将出世,天下大乱。常遇春初生安徽怀远县,祖籍浙江台州,在此时也加入了明教,高举义旗,成为反元先锋。其人豪壮,生平素喜结交奇人异士,因缘巧合之下,与张无忌结交,成为挚友。

某日,张无忌和常遇春都身负重伤,常遇春带张无忌去蝴蝶谷找胡青牛求救。胡青牛是常遇春的师叔,两人同是明教中人。胡青牛外号“见死不救”,有一个原则便是“只救明教中人”。胡青牛答应为常遇春治疗,但张无忌不是明教人,如果想要活命便只能加入明教。

张无忌的太师祖张三丰曾告诫过他,明教是邪道,所以张无忌誓死不加入明教。后来,常遇春决定将自己的治疗的机会留给张无忌,这也惹得胡青牛很不高兴。最终,胡青牛对张无忌的病情越发好奇,平生从未见过此类病症,便下定决心把张无忌的病治好。待治好后再将他杀掉,就算没有违背“只救明教中人”诺言。

后来,张无忌一直待在胡青牛的身边潜心学习医术。张无忌见常遇春被病痛折磨的难受,便希望能够帮常遇春治疗。就这样,常遇春的病被张无忌阴差阳错的治好了。但胡青牛告诉常遇春,治疗过程中扎错了一个穴位,常遇春可能会折阳寿40年,或许只能活到不惑之年。

常遇春听罢,说到:“大丈夫济世报国,若能建功立业,便是三十岁亦已足够,何必四十?要是碌碌一生,纵然年过百岁,亦是徒然多耗粮食而已。”

这是小说家言,当不得真。但是却表现出了常遇春英雄豪杰、意欲纵横天下的心态。

阴谋之说:朋党

《明史.常遇春传》记载常遇春去世,“(克开平后)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太祖闻之,大震悼。丧至龙江,亲出奠……”云云。后世有很多阴谋论者,多言常遇春涉明初党争,或言常氏为太子一系等,都不足信。彼时,明朝虽定鼎天下,但是天下未平,云南、辽东、西北元军势大,轻易不可遽图。洪武五年,三路明军15万精锐骑兵北伐。号称“万里长城”的徐达带兵五万扫荡漠北,遭到优势蒙古军队的伏击,以明朝开国时的百战精兵,力战竟日,方可得免,返回塞内只有19000余人。李文忠部也与蒙古军队会战,多名大将战死,李文忠部粮且尽,危在旦夕,使用计策才得以脱身。

此战后,朱元璋认识到明军无法在茫茫草原彻底消灭蒙元,从此不再轻易深入草原。朱元璋放弃了对草原的征服,战略目标由大一统转为谨守内地,工作重心也从军事转为政治,为了防止武将利用战争机会拥兵反叛,朱元璋尽量避免战争,他宣布了永不征讨的十个邻国的名单,在国防方面,以屯田设卫、修筑城池为主要工作,对蒙古人采取守势,只有在迫不得己的情况下才发动战争,这一战略转变使明朝呈现出黄仁宇教授所谓的“内向和非竞争性”的性格。

常遇春是个不折不扣的“兵形势”的猛将。他从小习武、相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精通各种兵器。每次作战,他都冲锋在前,勇猛果敢,经常不顾危险,单骑突阵,曾多次负伤。朱元璋经常劝他:作为大将,要保护好自己,不要老是和士兵去拼杀。但常遇春总是管不住自己,上了战场就往前冲,但总能化险为夷,一生经历大小数百战,从未打过败仗。

明朝立国时的形势非常严峻,正当用人之际,常遇春勇猛无前,是明朝开国功列第二的猛将,正当追亡逐北,断然不会有阴谋论之说。明朝直到洪武20年,才取得捕鱼儿海大捷,动摇了北元的行政根基。此后明朝勋贵世家多有不法,这才有洪武后期的大案株连甚广。常遇春在20多年前早已作古,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忠武,极尽哀荣。

天谴之说:杀降不祥

至于其死因,有说是因常遇春性情孤傲,且嗜好杀戮,在沙场上战无不胜,却常常杀降,即杀掉投降过来的士兵,因此遭到天谴。

古有云“杀降不祥”。常遇春英年而卒,其子孙也命途多舛,没有享受到开国功臣的荣誉,即与常遇春杀降有关。这是中国人常有的“义高于利”“和”文化的属性使然,将者司杀,不可求全责备。

乱世用兵,常遇春杀降、屠城有军事上的考虑。其一,对于阵前投降的士卒,常遇春认为可能是诈降。为免除后患,便一气杀死。其二,某些城池久攻不下,损失了大量士兵,破城之时便是泄愤之时,也行震慑之法。其三,降兵亦要大量粮草养活,后勤负担增大。不管如何,常遇春杀降这件事,是被史书记载的,但他仍不失为一代名将。

中风之说:暴卒柳河川

正史无载常遇春死因,各种理由多为后世附会。按其暴疾而卒,更多为中风。常遇春平时好勇斗狠,经常与人比赛勇气,亲自上阵搏杀。常遇春攻取河南州郡后,朱元璋曾到开封去看望他和徐达,就曾提醒他带兵问题,作为中军主将,应当持重。常遇春“拜谢”后,回到军中还是我行我素。

常遇春曾与元军战洛水,敌骑5万列阵。常遇春大呼陷阵,单人单骑淌水过河,把蒙古骑兵都看傻了——没见过这么不要命。当下有敌人20多骑兵以长矛刺之,大有赵子龙闯曹营的电影即视感。后继的亲兵看到主帅如此勇猛,也都哗哗的过河,打了冲锋战。结果本来是蒙古骑兵要冲锋的,硬是被打成了防守。蒙古人骑兵的神话至此破灭。

在近20年的征战中,常遇春多次负伤,车马劳顿,居无定所,食无定时,积劳成疾,一直处于亚健康。大军北征从5月出发,到7月班师,正值夏秋之际,天气炎热,一路上常遇春既要制定作战计划,又要披甲冲锋陷阵,体力消耗极大。表面上没事,身体却处于十分危险的状态。

柳河川位于现在的河北省承德市境内,昼夜温差极大。柳河川地区白天天气炎热,常遇春又重甲在身;到了晚上气温凉爽,他不顾身上的汗水,立即卸去盔甲,引发 “中风”之疾,患上了“卸甲风”,大军远征,没有良医,遂不治身亡。

金庸看罢常遇春正史记载,慨然代常氏说道:“大丈夫济世报国,若能建功立业,便是三十岁亦已足够,何必四十?要是碌碌一生,纵然年过百岁,亦是徒然多耗粮食而已。”大丈夫之豪情,溢于言表,痛快常开平。

5

常遇春,大明开国名将,一生无败绩,尝言统兵十万,可打遍天下,因此有“常十万”之称,并被后世誉为“兵形势”的杰出代表。谁知,就在他年仅39年(虚岁40),事业如日中天之际,却突然暴病而亡,从而引发后人诸多猜想。

死因一:民间传说放黄腔

民间传说,常遇春是个“妻管严”,一直无子,朱元璋心下生怜,遂赏给他两名宫女,因他看见宫女洗手赞了句“手真白”,便被他的悍妻将两名宫女的双手都砍了下来,并当成礼物送给常遇春。朱元璋知道后,心大下怒,利用常遇春上朝的机会,命人将他的悍妻杀死后,做成肉酱分给群臣吃,他同样也分到了一份。当他散朝回家,才知“悍妇之肉”竟然是自己的妻子,因此惊惧之下,一病不起,不久一命呜呼。

这样的说法,显然是有心人的有心之举吧。其一,常遇春的妻子可是开国大将蓝玉的姐姐;其二,常遇春有两子,长子常茂、次长常升。

死因二:报应之说不可信

古语云:杀降不祥。公元1358年9月,常遇春与陈友谅大战,活埋投降士兵4000人。公元1368年,常遇春先后攻下泰州、潍县,两城军民皆被屠杀。1369年,攻克平饶后,又下令血腥屠城。传言,常遇春之所以屠城,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攻城时,手下将士死伤惨重,因而屠城泄愤;二是粮草不继,无法供养;三是新降之人容易反复,担心造成自己后路不稳。

朱元璋也曾多次警告,但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有后人传言常遇春之死,就是因果报应。

死因三:《倚天屠龙记》之说牵强附会

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记载:张无忌曾救下常遇春,因学艺不精,对其用药之时,药量过大,从而留下了后遗症。每逢阴雨天气,全身就会疼痛难忍,因此年仅40岁便暴毙而亡。临死之时,他曾遗言,如果没有张少侠相救,自己早就死了,所以对于其用药过量之事,并无一丝恨意。

死因四:《大明英烈传》之说戏说之语

根据《大明英烈传》中记载,常遇春之死竟然和武当祖师张三丰有关。话说,公元1369年,常遇春平定开平府后,返回柳河川安营。当晚,常遇春独自坐在帐中,忽然感到心神恍惚,急忙传来军中将校,交待遗言:“我和各位兄弟出生入死数年,一直乐享太平,遗憾今天将与诸位诀别。”众人大惊,询问其故。常遇春回忆道:征战期间,曾与武当张三丰真人偶遇,他当时送给我一句话“先于和里贵,后向柳中亡。”。这时,不由想起自己于和州之地得遇圣主,因而才有了今日之功,可谓富贵之极。但是,今天正好又来到柳州,身体病痛加剧,想是难以活命,所以恳请大家抓紧帮我料理身后之事。大约半月,病体不愈,欣然病逝。

死因五:水土不服之说可参考

讲常遇春从中原突然来到漠北,由于从5月北征到7月班师,一直都在征战,而且经常“单骑突阵”,身上长期带伤,居无定所,餐无定食,所以也极易出现精力、体力长期透支的情况,加之漠北气候干燥,汗水湿透铠甲常有发生,自然也会出现解甲吹风降温的现象。由于冷热温差之下,造成“寒邪入侵,身体中风”也是常有之事。

所以,当常遇春班师返回柳河川(今河北省承德市境内)时,心身放松之下,“寒邪入体”病情才会突然暴发。当时,由于军医无法诊断出是何种病症,因而根据战场实情给出了“御甲风”之症,可谓形象无比。也许,这类病情在战争期间常有发生吧。

因此,医匠最终给出了一句:“御甲风,暴卒!”

死因六:《明史·常遇春列传》之说比较可信

《明史·常遇春列传》记载: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太祖闻之,大震悼。赐葬钟山原,追封开平王,谥忠武。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二。

公元1369年7月23日,朱元璋接报后,瞬间惊倒在龙椅之上,一边安排刘伯温、李善长、宋濂等人为其准备后事,一边率领文武百官出城数十里扶棺相迎,并将自己的龙袍盖在常遇春的遗体之上。悲痛之下,有感而发,咏诗一首:“朕有千行铁液汁,平生不为儿女泣。昨日忽闻常君薨,一洒乾坤草木湿。

接着,朱元璋又亲自己在南京钟山北麓,为其挑选一块风水宝地,并将正在前线作战的徐达也给抽调回京,只为给常遇春治丧关葬。事后,朱元璋追认其为“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而历史上,享有“忠武”谥号的仅有三人,尉迟恭、岳飞、常遇春,可见朱元璋对其是多么的看重。

不管怎么说,相对于其它史料,《明史》的可信度应当比较真实。用现在的病情常识来说,有可能就是脑梗、晚癌之类的病症,人可是说没就没的。现代不但医学先进,而且国家人员还有定期体验,就算身有隐藏疾病,也极易诊断出来。那时可没有这样的条件,就算突然暴病而亡也很正常。

话又说回来,如果常遇春是一无名小卒,怕也不会引起世人如此关注吧。只因他是大明开国名将,又因朱元璋有大杀开国功臣之名,所以其正常的暴病而亡,才会引发后人的深思。

图片来源网络

6

谢头条!小时候,看皮影戏,就知道了常遇春是得了"卸甲风"死的,说常遇春打了胜仗,在班师途中于柳河川(今河北承德市境内)暴病而亡,时年40岁,原因是在全身出汗的情况下冒然脱去盔甲,受风寒中风猝死。

常遇春,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蚌埠市怀远县)人,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元勋,朱元璋手下第一猛将,是与徐达齐名的开国名将,猛如张飞和敬德,25岁跟从朱元璋,戎马生涯15年,从未尝过败绩,作战总喜欢冲锋陷阵,身先士率,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5月,元将也速侵扰通州,常遇春和李文忠奉命前往征讨,一路所向披靡,直捣开平,大获全胜,俘获无数,班师北平途中,7月7日于柳河川暴卒,朱元璋听到常遇春噩耗,非常悲痛,亲迎常遇春灵柩,追封开平王,谥忠武,享太庙。

常遇春戎马一生,南征北战,东伐西讨,功勋卓著,用朱元璋的话说,明朝功十之六七皆出于常遇春,常生前号称"常十万",封鄂国公,朱元璋对常遇春之死非常伤心,为不忘其功,表达对其敬重,除亲迎灵柩,加封进爵外,并撮合常遇春女儿与太子朱标婚事等。

说到底,常遇春死于伤风重感冒,由于北方气侯不同中原,早晚温差较大,加上随军医疗条件差,没有得到及时医治所致。这个病在现在许多年轻人身上很常见,热了、出汗了就立马脱去衣服,导致伤风感冒,此病在现在也不算什么大病,只是当时条件有限。常遇春的死从另一个方面提醒大家,当身体出汗后,不要在风大天冷的情况下就脱掉衣服,等身体凉下来再脱不迟,否则会引起伤风感冒。

关于常遇春死因,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吃了妻子之肉受惊,从此落下病根,在打仗时病情突发而亡,此说法只是民间相传,无据可考,故不足以为信。谢谢!

7

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七日,常遇春率领刚取得开平大捷的北伐大军南归京师。当凯旋大军行至柳河川时,常遇春因为浑身燥热,便下马卸下身上铠甲,想歇息片刻再继续赶路。

这一歇不要紧,常遇春竟然全身疼痛难忍。随军郎中在一番诊断后,没能查明病因,匆忙之中,只能临时杜撰一个病名,曰:卸甲风。

卸甲风,顾不思议就是在卸甲时害了中风之症。

常遇春的“卸甲风”来势凶猛,随着病情急速恶化,他身上痊愈已久的箭疮旧伤也无端溃崩,血流不止。

常遇春自知大限将至,急召副将李文忠交代军中后事,之后便轰然而亡,年仅四十岁。

常遇春暴病而亡的消息传至京师,朱元璋悲痛不已,召来李善长、刘伯温、宋濂等人商量安排常遇春后事。

能给一名武将的最高荣誉,朱元璋都给了常遇春——追认其为“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并追封开平王,谥曰忠武,配享太庙。

在常遇春之前,死后被封鄂谥“忠武”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爱将尉迟恭,另一个则是死于“莫须有”罪名的南宋名将岳飞。

但即便如此,朱元璋亦难掩悲痛,为之他辍朝三日。

当常遇春遗体运回京师应天时,朱元璋亲自出城赶赴龙江迎接。与此同时,他还将此时正置身南北两条战线上的徐达和汤和召回京师参加常遇春葬礼,可见他的重视程度。

灵柩运抵应天当天,朱元璋亲率文武百官前往祭奠,扶棺时,朱元璋泣咏挽诗一首——

“朕前千行铁液汁,平生不为儿女泣。昨日忽闻常君薨,一洒乾坤草木湿。”

常遇春在应天钟山北麓的墓地是朱元璋亲自选的,此外,朱元璋还破例令宫廷画师为常遇春绘制了身穿龙袍的全身像。

常遇春,为创建大明基业立下不世之功,近乎战神,其死悲烈,亦算激流永逝,保全了忠勇之名。

朱元璋麾下,以徐达和常遇春最为能征善战,徐达以谋略持重著称,常遇春以勇猛果敢闻名,尝自言能将十万众,军中有常十万的威名。

常遇春是凤阳府怀远人,穷苦人家出身,长大成人后,体貌奇伟,身高臂长,力大过人,学有一身好武艺。

早年,常遇春因生活所迫,曾落草为寇,跟绿林大盗刘聚干过一段打家劫舍、四处抢掠的盗贼营生。但因为胸怀大志,不想一生困于绿林,几年后他便有了脱离盗群、另寻出路的念头。

也就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率军攻打和州的朱元璋。

投奔过去后,朱元璋初次见面,便问:“你能跟我打过长江去吗?”

常遇春坚定而答:“将军指到哪里,我愿打到哪里,渡江之日,愿为先锋。”

可以说,初见朱元璋,他的忠勇就展现的淋漓尽致,朱元璋对他也格外的欣赏器重,每逢大战,必单独召见。

为朱元璋打天下春秋十五载,常遇春所向披靡,几乎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让朱元璋最为感念的应该是至正二十三年八月与劲敌陈友谅进行的那一场鄱阳湖生死大决战。

朱元璋的座船曾搁浅,进退不得,陈友谅大将张定边率船队来围攻,万分危急时,是常遇春从天而降,射伤张定边,用自己战船撞击朱元璋座船,使其先脱险,后大胜。

常遇春之死,自明朝以来民间流传各种说法,有过劳死之说,有因惊吓犯有癫痫一说,当然更多的则是遭天谴一说。

过劳死一说,应为最合理的说法。

常遇春为朱元璋打天下的那十五年,行军打仗的强度很大,常遇春的常胜也是拿命换来的,体力、脑力严重透支,精神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尤其是北伐期间,生于淮河流域的常遇春到漠北极寒极燥之所,饮食水土皆有不服。北方七月,一场恶战下来,大汗之后必会有脱水的情况,加之早晚温差大,冷风刺骨,照中医的说法,很容易“邪气入侵,中风致病。”

因惊吓犯有癫痫,暴毙与癫痫有干系,这种说法主要是因为朱元璋曾为常遇春导演过一出血性残暴事。

据明代《龙兴慈记》记载,朱元璋曾赏赐常遇春两名侍妾。一日,一侍妾伺候常遇春洗漱,常遇春见侍妾肤白,便夸了一句:“好白的手。”

等到晚上,常遇春回家,他那妒悍成性的夫人便派人奉上一个锦盒,打开一看,竟是常遇春早上夸过的侍妾白手。

第二天朝会上,朱元璋见常遇春精神萎靡,便问缘由,常遇春道出实情后,朱元璋淡淡一笑,只说我再送你两个便是。

然而,朝会将散时,在场诸臣悉数收到了一个御赐的匣子,上面贴着一张字条,写着四个字:“悍妇之肉”。

家中悍妇竟被肢解装进了匣子中,常遇春惊的是目瞪口呆,魂飞魄散,从此落下癫痫病根。

至于遭天谴一说,常遇春征战有个血性嗜好,杀降、屠城,讨伐陈友谅,他活埋过三千降卒;讨伐张士诚,他在泰州屠过城;北伐蒙元,这一血性嗜好更是没能得到收敛——

中国自古就有“杀降不祥”的说法,有杀降劣迹而暴毙惨死的名将不在少数。

这也许就是常遇春的宿命,血腥名将天杀也!

8

很久没讲民间故事了

据说朱元璋知道常遇春这个爱将还没有儿子,就赐给了他两个宫女,可是这两个宫女始终不敢接触常遇春,因为他们知道常遇春是个出了名的怕老婆,不过天天待在一块,总会有机会的,这不有一天清晨,这两个宫女看见常遇春一个人独自起床了,于是就端水过去,常遇春一看,来了两位漂亮的美女,准备洗脸时感叹了一句“好白的手啊!”结果自己就想着去摸一下,可是想起老婆又把手缩了回来。

傍晚的时候,常遇春的老婆无缘无故送了一个红盒子给他,常遇春说:“这不过年不过节的送我礼物干什么?”结果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双血淋淋的手,一下子就反应过来了,同时精神上也受到了刺激,结果第二天上朝的时候也是心不在焉,别人像朱元璋行礼时他却傻站着,别人行完礼了他才开始,朱元璋就开玩笑说:“你心里不会有鬼吧?难道要谋害我!”常遇春突然惊醒了,于是就和多疑的朱元璋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朱元璋听了之后哈哈大笑,说道:“没事,你去喝酒吧,等下我再赐给你两个宫女。”

到了下午,朱元璋让人端来一碗汤,说是妒妇汤,让常遇春喝,确实十分美味,常遇春在回家的路上还心里念叨着要多喝点就好了,突然转身看到旁边的人手里都拿着个小包裹,于是问这是什么?为什么自己没有?有个大臣就说这是皇上分给我们的悍妇之肉,常遇春一头雾水,回到家之后就想和老婆说今天皇帝请自己喝酒还喝汤,结果找了许久也没见老婆的踪影,后来有个丫鬟告诉常遇春夫人已经被人抓走处死了。

常遇春这才想起来,原来朱元璋在常遇春喝酒的时候命人把常遇春的老婆杀了,常遇春知道后一下就吓傻了,竟然吓成了癫痫病,最后年仅39岁就去世了。

这当然只是坊间传闻,那么历史上常遇春军中暴毙是什么情况呢?

常遇春是明朝开国名将,濠州怀远人,相貌齐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元朝末年落草为寇,后来跟随朱元璋打天下,虽然不认识字,但是作战勇猛,如果说军事才能可能徐达第一,但是第一猛将绝对是常遇春,他自己也经常说自己只需要十万兵马就可横行天下,所以他的外号也叫“常十万”。

公元1369年7月7日,这位战无不胜的猛将突然军中暴毙。很多人都认为是朱元璋干的,可是此时全国的政治、军事形势来看,王保保拥兵塞外,云南、四川等边疆地区均未平定,这个时候杀了常遇春绝对是不可能的,再加上朱元璋痛失爱将的心情以及后期对其后人的关照,都表达了朱元璋不应该是人们怀疑的对象。

其实常遇春征战几十年,早已经积劳成疾,身体一直都是处在亚健康状态,常年的征战让他居无定所,食无定时,从大军5月份开始北征,一直到7月,天气炎热,常遇春亲力亲为,不但要制定作战计划还要穿上铠甲冲锋陷阵,体内早已有多处外伤没有及时处理,大军走到柳河川,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承德市境内,这个地方昼夜温差比较大,常遇春白天一直穿着铠甲,到了晚上不顾身上的汗水,一下把铠甲脱掉,引发了中风疾病,霎时间全身遍体剧疼,而且越来越烈,连从前痊愈已久的箭创旧伤也无端溃裂!最后知道自己不行了,于是把李文忠入帐,向自己的副将嘱托军事,没多久就去世了。

按照现在的说法应该是患了严重的伤风感冒外加发高烧,还有体内多处旧伤复发,造成病亡,古人的伤风感冒大多治疗不及时都会面临死亡的。

9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常遇春40岁就死了,原因是所谓卸甲风。

什么是卸甲风?

传说古代的将军都会披着沉重的铠甲!

当年的重甲不但份量重,密不透风。

在夏天穿着这种铠甲一天下来,人真的又累又热,半死了。

所以一般将领回到营地就会立即脱下铠甲,穿单衣乘凉。

如果这时候过于贪凉,就很容易染病(比如感冒)。古代没有抗生素,恶性感冒也是可以致命的。

这就是卸甲风。

常遇春当时远征蒙古回师中原,到达了河北龙关县。

当时是8月,河北天气非常炎热,常遇春是最高将领,穿着最好的重铠。

一天下来,满身大汗,当晚扎营以后常遇春就立即卸甲后,穿着单衣躺在椅子上在大帐外乘凉。

当时吹了凉风要下雨,部将劝他回大帐休息。常遇春认为自己身体强壮,这点风算的了什么,就贪凉没回去,继续吹风。

谁知道,当晚常遇春突然发起高烧,得了重病。

当时医疗条件差,随军医生急忙救治,但无效!

前后才不过二三天,常遇春就死在大营中。

一般认为,所谓卸甲风只是病引而已。常遇春一生四处征战,每次打仗都身先士卒。

在南征北战期间,常遇春的身体消耗很大。古代医疗很烂,40岁相当于今天的50多岁。

常遇春当时40岁其实也不年轻了,又有很多旧病。但他自持体壮,不太注重保养。

此次卸甲风只是一个触发点,可以因为重感冒导致常遇春各种旧病总爆发,器官衰竭,最终猝死。

常遇春死后,朱元璋先是震惊,随后伤心的写诗:“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陪葬孝陵,葬于金陵太平门外。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

搞笑的是,有人认为是朱元璋暗算了常遇春,这是无稽之谈。

因为当时常遇春是朱元璋麾下最强悍的大将,是他的一把刀。而当时北元尚未彻底溃败。

常遇春最后一战,也不过攻陷了元上都(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元顺帝逃奔和林(位于今蒙古国境内前杭爱省西北角)。

但北元实力还算雄厚,是明军的大敌。此时杀死常遇春毫无道理,就算朱元璋有杀他的意图也不会选择这种用人的关键时刻。

10

常遇春,字伯仁,生于公元1330年,凤阳府怀远县人。常遇春出身贫寒,在他年轻的时候,他不甘心于在田里耕作,所以就跟别人学习武术,但是家里穷,付不起学费,就给人家打些零工用来支付学费。

正因为如此,常遇春从小身体素质就十分的好,身材高大有臂力,而且擅长骑射,各种兵器也都能熟练使用。

元末时期,各地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同时还有各种盗匪,常遇春为了不挨饿,就投奔了在怀远一带活动的绿林大盗刘聚,刘聚看常遇春长得人高马大,就让常遇春做为自己的心腹。

常遇春就这样跟着刘聚打家劫舍,开始的时候,有饭有肉吃,常遇春觉得还不错,但时间一久,他就觉得刘聚他们这样子肯定没什么前途的,所以心里就萌生了另寻出路的打算。

公元1355年,常遇春随刘聚在和州的时候,刚好碰上朱元璋率军在攻打和州,常遇春经常听别人说朱元璋这个行侠仗义,又十分的有作为,常遇春就装扮成老百姓,暗中观察朱元璋。他发现朱元璋确实不是一般人,而且对士卒如兄弟一般。

而且还看到朱元璋的部队纪律严明,没有侵扰老百姓,常遇春知道朱元璋是能成大事的,就当机立断,离开刘聚,去投奔朱元璋,朱元璋看他身体魁梧,而且十分的诚恳,就接纳了常遇春。

常遇春随朱元璋南下,在采石矶一战中,常遇春面对着严守的元军,乘着一艘小船,冒着敌军的乱箭勇进,到岸后,冲入敌阵,如入无人之境,极大的振奋了朱元璋的军队,最终打败了元军,攻占了太平,随后又打下了集庆,也就是应天府。

常遇春也这次的功劳由先锋升任元帅。公元1360年,常遇春与徐达镇守池州,陈友谅率重兵前来攻打,徐达命常遇春率兵万余,埋伏在六泉口,等陈友谅的部队到达之后,徐达出城迎战,而常遇春率军攻打陈友谅的后方,歼灭陈友谅万余人,俘虏三千。

五月,陈友谅率数十万水军攻打应天府,常遇春与冯国胜在龙湾设伏,陈友谅大败而归,龙湾大捷,使得朱元璋转危为安。

公元1366年,朱元璋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二十万攻打张士诚,张士诚最后身败而死,常遇春因功升为鄂国公。公元1367年,徐达与常遇春率二十五万军北伐,在塔儿湾大败元军。

公元1368年,徐达与常遇春一举攻取元大都,改为北平府,常遇春又率军攻取元上都开平,元顺帝逃至应昌府。公元1369年,常遇春自开平班师南归,走到柳河川,暴病于军中,享年四十岁。

常遇春之所以在四十岁暴病而亡,我觉得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常遇春常年征战,过劳成疾。第二个原因,常遇春是南方人,对北方的严寒气侯十分的不适应,所以就容易得病,而且还不容易好。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