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风陵渡距离潼关不过7里,为何从未有人从此攻破潼关?

风陵渡距离潼关不过7里,为何从未有人从此攻破潼关?

2020-07-25 06:30阅读(157)

风陵渡距离潼关不过7里,为何从未有人从此攻破潼关?:提及风陵渡,更多的人可能会想到金庸老先生在《神雕侠侣》中,所写到的郭襄和杨过初遇的故事。一见杨过误终

1

提及风陵渡,更多的人可能会想到金庸老先生在《神雕侠侣》中,所写到的郭襄和杨过初遇的故事。

一见杨过误终身。

风陵渡真实存在于黄河河岸岸边,同时和潼关隔河相望,距离非常近。

先放一张图,看一看为什么不能从风陵渡直接进攻潼关: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风陵渡的归属要属于河东战区。

河东战区这块地方,在古代王朝中,它的历史地位不容小觑。

这块战区大抵以河津、运城、河东为中心,恰好形成了一个环形的战略要冲。

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河东战区经常受到战火的波及,成为了各大势力竞相争夺的战略要地。

顾祖禹曾经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谈及到了河东地区的情况:

“秦、汉以降,河东多事,襟带河、汾,翼蔽关、洛,推为雄胜。”

在王朝板荡之际,河东战区是关中平原、洛阳地区两大地区之间的战略缓冲区域,而长安、洛阳又是汉唐以前王朝的政治重心,夹在这样的两个政治中心,河东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了解了河东战区的地位位置,我们就可以说一下为什么没有人会选择从风陵渡进攻潼关。

前面的地形图相信大家已经对风陵渡一带的地形有所了解。

风陵渡的地势要远远抵御潼关所在的那一块山垣,虽然潼关的位置几经变迁,不断从山垣上迁移下来,最终伫立在了黄河河岸边。

可是,即便是已经迁移到黄河河岸边的潼关,风陵渡方面的威胁也可以几乎忽略不计。

我们可以看一下潼关所在地的地形:

没错,可能很多人都能够看得出来,潼关城所在的地区,是没有较大的平原缓冲区域,这也意味着大军一旦从风陵渡冲击潼关,无法找到一块合力的落脚点,整个大军反而会因为前方堵塞而混乱不堪。

潼关对于风陵渡而言,其实就是一块家门前的钢板,踢不得,踹不动。

更多的时候,潼关的作用在于抵挡洛阳一点的入侵势力,并不是为了抵挡河东势力而修筑。因此,河东势力在选择进攻的时候,关中平原才是最为至关重要的地区,只要拿下关中,潼关的威胁其实可以忽略不计,几乎大多数守将都会望风而降。

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河东势力在进攻关中平原的时候,共有三条通路可供选择:

  • 从龙门渡渡过黄河

  • 从蒲坂津渡过黄河

  • 从风陵渡渡过黄河

这三条关中通路,因为龙门渡的位置靠北,很多时候可能大军还没有逼近关中平原,前锋军队就已经被击垮,这条通路也很少有人会选择由此进军。

大兵团作战,作为忌讳将战线拉伸太长,这样不仅无法对于关中地区造成有效的打击,还在很大程度上瓦解自己大军的战斗力。

从这里来看,蒲坂津毫无疑问是最为主要的进攻渡口,从这里进攻,河东的军事力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关中平原的腹地,瓦解关中平原的统治力量。

当然更多的是会选择以主力突破蒲坂津,而以奇兵从龙门渡、风陵渡进行突袭的方式进行多方位的进攻部署。

风陵渡在很多人眼中,可能真的是一个充满浪漫诗意的黄河渡口。可是,曾经的风陵渡经历过战火的荼毒,王朝的更迭也曾将这里践踏的满目疮痍。

曾经的那段历史虽然早已经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可风陵渡承载了太多的历史,也承载了太多的物是人非,兵戈战火。

2

风陵渡,现在是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的一处下辖镇,在芮城县西南的西南方向,是晋、陕、豫三省的交通要塞,跟河南省三门峡市、陕西省渭南市为邻。

风陵渡的渡口在黄河东转的拐角处,千百年来就是黄河上最有名的渡口,金庸先生也在写过让郭襄“一见杨过误终身”的风陵渡。

风陵渡的名字不止一个,不同地区的人叫法不一样。

河南人管它叫风陵关、山西人叫它风陵津,陕西人叫它风陵口。因为风陵渡位于华北、西北、华中三大地区的交界处,一向有\"一声鸡鸣三省闻\"之说。

风陵渡到潼关的实际距离有将近15公里,可以说已经是非常近了。

在战争中,15公里的差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即使在没有机动化车辆的古代,骑马前去潼关,也不过一袋烟的工夫。哪怕是步兵前去,也不过是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就足够了。

风陵渡为什么叫风陵关呢?因为风陵渡跟潼关仅有一河之隔,在中国古代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因此,在唐代圣历元年(689年),中央政府在此设关,所以风陵渡就得名风陵关。

潼关跟风陵渡隔河相望,但潼关比风陵渡还要有名,它是中国历史的见证,好多历史人物都跟它有过交集。比如戊戌变法的大英雄谭嗣同,1877 年,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被光绪任命为甘肃按察使,少年谭嗣同随父亲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黄河的波澜壮阔和潼关的雄伟壮丽而震撼,提笔挥毫写下一首《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地势险要,雄伟壮丽。它面临黄河,身踞山腰,俯瞰黄河渡口,不管是西去关中,还是东进中原,潼关都是咽喉要道,把守三秦的大门,扼守西域的桥头堡。

潼关东南依禁谷、西临华山、南边据秦岭,北面则是渭水、洛水汇入黄河,崇山峻岭,高耸入云,其间只有一条窄窄的小径, 勉强过得去一车一马。所以潼关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关隘之一。《山海关志》记载:\"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关为首称 ”。\"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

杜甫游此后也有\"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的诗句以说,潼关这个地方易守难攻,真可以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但无论多么难攻的隘口,都有失守的时候。不少朋友都看过电影《智取华山》,大陆解放前夕,国民党残匪在华山隘口布下重兵,妄图依据天险,垂死挣扎。

华山地势险要,上山没有第二条通道,所以有\"自古华山一条路\"之说,但我人民解放军就是不信邪,不气馁,最终智取华山,消灭残匪。

所以说潼关固然很险要,但再坚固的关口都有软肋,再艰难的险阻都有破解的妙方。

因为关口是靠人来防守的,人才是决定因素。

据史料记载:在潼关的东侧有两条深沟,常年有水流过,可绕道由此进军。

历史上潼关被攻破的例证:

一,黄巢计划进攻长安,在公元880冬天来到潼关,被天险隔阻。正在一筹莫展之际,遇到一位采药的老翁。老翁得知他们是起义军,是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的,就告诉他们在潼关东面不远的地方,有一条深沟,中间有小溪流过,通过深沟(禁沟)就能绕道过关。

所以黄巢就派小分队通过深沟,绕道敌后打垮了守军,夺取了关口。

二、东汉末年,公元211年,曹操向西讨伐马超韩遂。同年8月,曹操兵临潼关,和马超、韩遂狭路相逢。马超倾巢出动,严守潼关,但曹操派兵背上渡河,迂回包围,夺取潼关。

三、唐玄宗年间,安禄山造反打败哥舒翰,夺取潼关。

四、公元416年,在刘裕灭后秦之战中,刘裕部下王镇恶率大军进军潼关,西秦将军姚鸾带领步骑兵5万防守潼关,王镇恶迂回包抄,断其粮道,围城打援,攻占潼关。

五、公元1367年,朱元璋北伐也曾攻占潼关。

黄巢之后,大家都知道通过禁沟可以迂回包抄,夺取潼关。因此,禁沟已经成为潼关软肋。

不管在那里布下多少守军,没有天险可守,也经不起打。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李自成,就是向黄巢学习,先不惜代价夺取禁沟,然后迂回打败潼关守军,拿下潼关。

因此我们可以说,天下没有攻不破的堡垒,没有过不了的天险。只要开动脑筋,就没有过不去的难关。

3

回答问题前我首先更正一下这个提问——风陵渡距潼关是不是7里之说,属不属实且不说,因为距离不是问题,至于说从未有人从此攻破潼关却不属实。

先从风陵渡说起:

风陵渡自古以来,实属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通要塞,处于黄河东转之处,地理位置十分险要,为关中咽喉要塞,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古代的战略要地。唐代圣历元年(689年)在此设关,原为风陵关,又名风陵津,亦称风陵渡。

潼关要塞:

风陵渡隔河相望的就是关中东大门潼关,险要的潼关临黄河,踞山腰,俯视黄河渡口,为三秦进出之咽喉,是自古以来东入中原,和西进关中西域的关防大门。

潼关南有秦岭,东南是禁谷,北临渭,洛二川汇入黄河,西靠华岳,山峰重叠,谷幽岩峻,其中唯有一条小道,宽度只容一车一马而过,很狭窄,之所以潼关易守难攻,扼住了秦,晋,豫三省咽喉……潼关全赖于雄距险地——难攻是肯定的。

潼关虽然险要,地形是死的,人是活的。不管多么险要的要塞,一定也有它的薄弱环节,据史料记载:在潼关的东侧有两条深沟,常年有水流过,可绕道由此进军。

历史上潼关被攻破的例证:

一,黄巢起义进攻潼关,深知此关难克,于是以绕道进入深沟,避开险要——正面用少数部队佯攻牵制潼关守军,其余各部绕道进深沟南侧,向北出击,然后一举击溃了潼关守军。

二,东汉末年,马超据守漳关,被曹操用计攻破。

三,唐中叶安禄山造反,攻克潼关歼灭唐军哥舒翰所部,夺得潼关要塞。

因此证明……\"从未也好,从此也罢。\"如果说从未有人攻破过潼关,是绝对错误的,有史为证,古人的智慧不可轻视哦!

4

关于风陵渡,在金庸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也有提及,郭靖与黄蓉之女,也是峨眉派开派祖师郭襄女侠与杨过的第一次见面正是在风陵渡,此后郭襄便对杨过芳心暗许,但杨过心中只有小龙女,郭襄也只能黯然退出,终生未嫁,这真是应了“风陵渡口初相遇,一遇杨过误终生”。后来郭襄收养了一名女婴,为了纪念与杨过的初遇,而给女婴取名风陵师太,风陵师太也是峨眉的第二代掌门,更是第三代掌门灭绝师太的师父。

可能很多人对风陵渡的了解都是基于这部《神雕侠侣》,所以一度以为“风陵渡”只是金庸先生杜撰的一个地理名词,但事实上,金庸先生的文学与历史造诣是相当高的,这在他的作品里处处都能体现出来,就比如“风陵渡”。

风陵渡并不是金庸先生杜撰出来的,而是真实存在的,它位于山西省芮城县,我们都知道,陕西与山西的分界线就是黄河,黄河从陕西山西之间南下,然后在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汇处折而向东,奔往大海。那么芮城在哪儿呢,就在那个三省的交汇处,即黄河的拐角,所以从风陵渡过河后便到了关中。

在介绍完风陵渡后,我们再来看潼关,关于潼关想必大家了解的就不少了吧,潼关是关中通往中原的咽喉要道,尤其是自函谷关被弃用后,潼关的位置就更为重要了,那么潼关位于哪里呢?潼关也位于黄河的拐角,也就是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汇处。不过,潼关位于陕西,在黄河的南岸,而风陵渡在山西,在黄河的北岸。

也就是说风陵渡与潼关其实是隔黄河而相望的,那么在介绍完风陵渡与潼关的大体位置后,便有了一个疑问,既然潼关是扼守关中与中原的咽喉要道,因此,假如从风陵渡出兵是否可以攻破潼关呢?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很好回答,也很好理解,答案就是也许可以,但很难,几乎不可能实现。这个答案并不是小编的臆想,而是事实,因为在七十多年前,从风陵渡破潼关就已经被证实是非常困难的了。

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然后入关制造华北事件,抗战爆发后,日军兵分两路,一路攻山西,一路攻山东,因为日军装备精良,单兵作战能力也远高于国军,所以七七事变仅过去四个月太原就沦陷了,太原沦陷后,日军继续南下向黄河北岸移动,并在风陵渡集结兵力,企图过河拿下潼关,然后一鼓作气攻入西安,但是从1937年11月7日起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为止这八年间,国军固守潼关,在日军炮火的猛烈轰击下,潼关城依旧岿然不动,而日军也是望潼关而兴叹,最终折戟潼关,潼关也成了日军最绝望的地方。所以说,十四年抗战,日军都未曾踏入陕西一步,这得益于国军在潼关的誓死坚守。

那么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疯狂的轰炸与进攻,装备极其落后且士兵素质良莠不齐的国军凭什么能据守八年之久?原因很简单,就是潼关的地理位置。

提到潼关的地理位置,就不得不提元代文学家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这是张养浩前往陕西主持赈灾路过潼关时所作,开头第一句便交代了潼关的地理特征: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这句词不难体会,潼关北临黄河,南倚秦岭,这不就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吗?而且,潼关是建立在黄河独有的塬之上,塬是西北地区黄土高原上因河水持久冲击而形成的四边陡峭,顶上平坦的黄土平台,潼关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塬之上,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体会到潼关究竟有多难攻取:潼关的北边是黄河,南边是崇山,东西南三侧均是陡峭的沟壑,沟壑中还常有水流湍急而过,如此地理位置就是典型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以不管是从河南沿黄河西进还是从风陵渡口过河,几乎都不可能攻下潼关,当然了事无绝对,历史上黄巢和李自成都曾攻下过潼关,但要清楚的是,他们都是绕道攻取而不是正面攻取,至于他们为何能绕道成功,也是有诸多因素在里面的,要知道不管是黄巢还是李自成,他们都是活跃在一个朝代的末期,一个王朝一旦进入了末期便会有无限的可能,这也是我前面提到的潼关虽险,但若完全依靠潼关的险而不注重人为的因素,那攻克潼关也就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了。

5

风陵渡,位于芮城县城西南43公里处, 古称风陵关或风陵津。风陵渡是黄河大曲处一个非常重要的渡口,自古以来就是河东、河南、关中咽喉要道,向为兵家必争之地。魏国与秦国的古战场就在这里,东汉时的曹操讨伐韩遂、马超,西魏的宇文泰破高欢等著名战争,均发生在风陵渡。

从潼关到风陵渡,近在咫尺,然隔着黄河,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是天堑,是危途,是阻挡外敌入侵的天然防线。与其他关隘重镇相比,这里决不是普普通通的古战场。


6

风凌度非一般,古代至今乃雄关。先祖拾步从此渡,黄河两岸万众欢。

7

98年,坐大巴,从郑州去西安,走潼关,走31O国道,日本兵当年攻击不过。天堑,

8

潼关古城墙沿河而筑,黄河就是天然的护城河,更何况墙外红眼刺(酸枣树)密布,在冷兵器时代风陵渡方向根本无法接近更不要说攻击了。抗战时期小日本都不行,来自风陵渡方向的攻击潼关的地形处处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居高临下,所以自古以来北面的防御一个城墙足矣!

9

有黄河相隔

10

山西风陵渡距离潼关不过7公里,但是历朝历代没有人从风陵渡攻击潼关,是由于有以下的原因。

一是。从地形上看。潼关居高临下,不宜被攻取。潼关县处在风陵渡风云渡南岸。易守难攻是潼关的基本形态。空管指南是秦岭山脉商洛山的主峰所在地。从风陵渡攻去潼关,从攻方考虑没有多大价值。因为供求预防往往都是占优势的一方。既然占优势。可求更大的利益去考虑。潼关只有向李自成那样的流窜作战的弱小势力才看得上。

二是。没有大的价值,潼关太小。只有526平方公里,过去只有几万人口。地小地少,物资少,攻取潼关,得不到大量战略物资。攻取无大的价值,因此,没有谁去考虑。

三是,从战略形势看。潼关是陕西的东大门。短时守住潼关,保西安,或攻西安,均可一马平川,定乾坤。如果哪个军阀势力,能从山西到了风陵渡。攻击河南时,渡河地点很多,不需要从山西风陵渡攻取潼关。往往是先攻三门峡。不会先攻击地势稍高的潼关,冒仰攻失败的风险。

谢谢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