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徐庶在母亲自杀而死后,为什么不再次投奔刘备?

徐庶在母亲自杀而死后,为什么不再次投奔刘备?

2020-07-19 22:34阅读(81)

徐庶在母亲自杀而死后,为什么不再次投奔刘备?徐庶因为母亲被曹操俘获,被迫离开刘备北上,那么在母亲自杀而死后,他为何没有再次投奔刘备?:首先说明一下,徐

1

首先说明一下,徐庶的确是因为其母在长坂坡被曹军俘获,而被迫离开刘备转投曹操,但其母未必因此而自杀。

徐母啥时候死的,如何死的,史书并没有记载,但徐庶在其母死后,没有再次投奔刘备是史实,而且徐庶在曹营混得也不错。

《三国志》并没有为徐庶作传,但在《三国志·诸葛亮传》有关于这个桥段的历史记载:

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刘备在樊城得到消息后,率众南行,诸葛亮与徐庶一同随行。这也证明演义所说“徐庶走马荐诸葛”不靠谱,是罗贯中自己虚构的。

长坂坡之战,刘备妻子以及徐母等眷属为曹纯所率领的虎豹骑俘获,徐庶很愧疚的对刘备说:“本想跟随您做一番事业,可老母丢失,方寸已乱,就此作别。”

于是,徐庶转投曹操。

演义把曹操描写得很龌龊,是采纳程昱之计骗了徐庶,而且把徐庶离开刘备时的情形描述的很感人,君臣都是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君臣难舍难分或许是真的,在江湖上混的人,一般都会做戏。

但徐庶进了曹营,却不是一言不发,而是一去不归。

刘备那些套路也就忽悠不明真相的人,其身边那些明白人都懂的。

庞统就是因为清楚了刘备的套路,带着情绪参加了雒城之战牺牲了,也就是江湖传说的落凤坡遇难。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那就是说不仅仅治理国家像管仲,而且打起仗来如乐毅。但经过三顾茅庐短短的蜜月期之后,诸葛亮意识到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直到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前,刘备自始至终没有让诸葛亮参与军事。即便是托孤,也是把军事交给了李严。好在诸葛亮有办法,终于掌握了军事大权,不管历次北伐是否正确,起码诸葛亮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自我实现。

不要认为罗贯中把刘备描写成爱哭鼻子的老板,刘备就是一个耳朵根子很软的主公。在决策方面刘备是有绝对主导权的,他拿定了主意,一般人劝不了他,诸葛亮也是无奈。

这一点恐怕不是徐庶离开刘备的唯一原因,但一定是不再回来的根本原因。

史料没有记载徐母是自杀身亡,也没有以死相逼徐庶回到刘备身边,反而是徐庶在曹营混得不错。

应该说刘备对待徐庶不薄,但徐庶能因为母亲之故离开,也算是至孝之人,值得肯定和称颂。

裴松之注《诸葛亮传》引《魏略》记载:

至黄初中,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逮大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庶后数年病卒,有碑在彭城,今犹存焉。】

到魏文帝曹丕黄初期间,徐庶历任郡守、典农校尉,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曹叡太和年间,诸葛亮北伐抵达陇右,听说徐庶徐元直、石韬石广元在曹魏混得不咋地,就感慨地说:“哇塞,曹魏居然有那么多的名士哦,就连徐庶二人这样的才能都得不到重用啊?”

其实,诸葛亮应该明白,有没有才能是一回事,得不得到重用是另一回事。其自身的经历及他自己用人的原则不都是这样吗?

这个不多说,说一下徐庶这个御史中丞吧。

御史中丞,秦朝始置,汉朝为御史大夫的次官。

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汉时为大司马),同为三公,为副丞相,只是品秩低一点为二千石,丞相、太尉为一万石。但权力很大,负责监督百官。

御史中丞作为御史大夫的次官,品秩一千石。汉哀帝时废御史大夫,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后历代沿用,只是官名时有改变。曹操曾经改御史中丞为宫正,但这段时期,御史大夫废置,御史中丞实际上就是御史台长官无疑。

由此得知,徐庶混得也很不错了,可谓是位列准三公,毕竟不是御史大夫。如果跟着刘备、诸葛亮混的话,未必能有这个职位。

诸葛亮在未出茅庐之前,没几个朋友,但后来几乎都在曹魏集团里混,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曹魏与蜀汉对于士人吸引力的差异。

豹眼还是那句话,演义就是看个热闹,但不妨也从中感悟历史。不过,要想了解历史真相,还得看史书。

2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征荆州。这时刘表已亡,他的儿子刘琮不战而降。刘备率军民二十多万人南撤。在曹军追及到当阳长坂坡时,刘备寡不敌众,大败而逃,辎重全失。徐庶的母亲也不幸被曹军掳获,并被曹操派人伪造其母书信召其去许都,徐庶得知此讯,痛不欲生,含泪向刘备辞行。他用手指着自己的胸口说:“本打算与将军共图王霸大业,耿耿此心,唯天可表。不幸老母被掳,方寸已乱,即使我留在将军身边也无济于事,请将军允许我辞别,北上侍养老母!”刘备虽然舍不得让徐庶离开自己,但他知道徐庶是出了名的孝子,不忍看其母子分离,更怕万一徐母被害,自己会落下离人骨肉的罪名,只好同徐庶挥泪而别。

徐庶北上归曹以后,心中仍十分依恋故主刘备和好友诸葛亮。尽管他有出众的谋略和才华,但不愿为曹操出谋划策,与刘备、诸葛亮为敌。因此,徐庶在曹魏历时数十年,却从未在政治军事上有所作为,几乎湮没无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魏文帝黄初年间(220——226年),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年),诸葛亮三出祁山,北伐中原。他听到徐庶归曹入魏后的经历,不禁为自己好友的一生而叹息不已。

徐庶弃刘归曹的情况来看,徐庶与人“共图王霸之业”的志向可能确实并非他自幼的志向,而是他折节向学后,随着学问的增长,其志向才逐渐远大起来的。但因为时间尚短,并不非常坚定,因为母亲的原因不得不投奔曹操后,徐庶对功名之事看的就很淡了,而且曹操帐下英才辈出,也没有徐庶合适的位置——徐庶的志向是与人共图王霸之业,需处于从事、别驾之位才能展现其才华的,致使徐庶最终仅做到御史中丞——实际上这时的徐庶就是一个隐于朝的大隐了。如果徐庶不归曹操而继续追随刘备,其功名虽然赶不上诸葛亮,应该也不低于孙乾、简雍之流,或许能够和法正庞统并列吧。




3

徐庶母亲自杀,实际上只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说法。正史中徐庶的母亲是不是被曹操抓获都是一个未知数,而且徐庶抛弃刘备也不一定是因为母亲。



演义中的原因

演义中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抓获后,徐庶方寸大乱,所以向刘备辞行,说自己为解救母亲要投奔曹操,临行前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

当徐庶到达许昌投奔曹操后,徐母大发雷霆,斥责曹操乃是国贼,并且说徐庶不应该背弃刘备。说完后上吊自杀,而徐庶因此发誓不为曹操设一计。

针对于题主的疑问,实际上《三国演义》也做出了看似合理的解释。原因在于徐庶将母亲葬在了许昌城南,所以徐庶不离开曹魏是为了更方便祭祀母亲。

徐庶葬母柩于许昌之南原,居丧守墓。



徐庶投奔曹操的实际情况

徐庶早年为人报仇,结果被官府捉拿,后来徐庶的党羽前来营救。被救下来的徐庶选择弃武从文,开始了求学之路。

董卓祸乱中原时,徐庶和好友石韬为了避祸来到荆州。在这里徐庶认识了诸葛亮和司马徽,并且还投奔了刘备。

公元207年,徐庶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此时的徐庶母亲并没有被曹操抓获,因此徐庶也没有离开刘备。



徐庶真正离开刘备是在公元208年的长坂坡之战时。当时的刘备可谓是朝不保夕,时时刻刻面临着灭顶之灾,所以大部分官员将领叛归曹操。此时恰好徐庶和母亲走失,于是徐庶向刘备辞行。并且说了几句话;

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 【遂诣曹公】

从徐庶说的这几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徐庶和母亲只是走散,根本不知道母亲去了哪里。但心急如焚徐庶认定了是曹操捉拿自己的母亲,所以徐庶毅然决然的辞别刘备,转投曹操。



首先肯定一下徐庶的孝心。但是曹操曹操南下的目的是擒拿刘备,会去捉拿一个年迈的老人吗?再者说徐庶在母亲下落不明时选择投靠曹操是不是过于草率?或者说徐庶是不是应该先去寻找自己的母亲,等到确定母亲被曹操擒拿后,再背叛刘备转投曹操。

所以说,实际上徐庶转投曹操最大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母亲,而是刘备已经频临绝境,此时离开刘备才是正常人的决断。即便是跟随刘备多年的赵云回身救阿斗时,都被张飞视为背叛,以此可见,刘备的势力已经趋于瓦解。



说到这儿也就明白了,徐庶在母亲死后不再次投奔刘备的原因就是对刘备心中有愧,是他在刘备最危难的时候背叛了刘备,转投曹操。所以等到刘备做大之后,根本无颜再次投奔刘备。

另外还有一点徐庶做的比较绝,那就是徐庶投奔曹操时,公然带走了石韬。无可否认石韬早晚也会投奔曹操,但徐庶公然带着石韬走,刘备又该如何对待徐庶。



最后说一下,徐庶进曹营后,在曹丕时代做到了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在曹睿时代还做到了郡守。至于进入曹营之后是否真是一言不发,正史中没有确切记载。

4

文/炒米视角(更多精彩请点击关注)

个人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徐庶因母被曹纯虎豹骑劫掠而去,方寸大乱,于是辞别刘备转投曹操!

实际上当时投奔曹操的还有很多大家伙熟悉的人,比如徐庶和诸葛亮的好朋友石广元,比如水镜先生司马徽!这些都是在颠覆大家传统认知了!



徐庶出身寒门,少时游侠也!当时几乎所有的名士智囊,几乎都出自门阀士族,刘备虽是特例,但好歹顶着一个皇室宗亲的名号!而诸葛亮虽然家道中落,倒也是诸城望族葛氏之后!所以徐庶不同于其他的名士!他骨子里有着一种朴素的爱民正义感!他出仕不为名利,而为天下苍生!

当时的荆州多为北方的避难大族,当时北方战乱频仍!特别是曹操在徐州的三次屠城。让这些避难于荆州的文化精英们对曹操有着根子上的仇视和敌对!所以当刘备作为抗曹英雄到了荆州,很多文人精英都表现出了对刘备的好感,特别还有刘备的身份和符合儒家“仁义”的表象!

但当刘琮投降曹操的时候,一切都无法逆转了!刘备也是望风而逃!而曹操对待投降的荆州态度也特别好,并没有屠城!反而重用了当地的豪族!这让当地的知识精英们,如水镜先生对曹操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既然荆州是和平的,我们的生活是照旧的,那谁是领导人又有什么重要的呢?这是不是水镜先生一个人的认知,而是当时一大批文化人的认知,但这批人里不包含徐庶!

真正改变徐庶的是,徐庶进了曹营之后,徐庶做了哪些职务呢?典农校尉!这个是彻底改变徐庶对曹营态度的重要的一个职务!因为徐庶发现在他年少记忆的深处,那个乱世的北方,那个腥风血雨的地方,现在却变成了一片乐土,安静祥和。农民有地种,至少能够勉强吃饱饭!部队训练有素,不需要打家劫舍,因为有丰富足用的粮草供给!这就是曹操强大的法宝之一,屯田制,分为军屯和民屯,两不相扰!这个不正是治世标本么?徐庶于是在这个职位上安下了那颗迷茫愤怒的心!并且做得有声有色!而他的好朋友石广元也在郡守的职位上鞠躬尽瘁!到了后来,因为工作业绩突出,后来又官升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徐庶还会去找刘备吗?显然不会再去了,因为徐庶起初投奔刘备的时候,是觉得北方已经陷入人屠的手里,已经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了!不希望人屠曹操再把美丽的江表毁于一旦,所以他必须辅助刘备抵抗强虏!而当他到了北方才发现原来一切都不是想象中那样!北方早已太平了!

另外徐庶如果再回刘备阵营,我估计徐庶肯定会后悔!因为如果有机会重回刘备阵营。那会应该是刘备已经拿下了益州。而刘备在益州又做了些什么呢?大加封赏有功之臣!把刘璋留下的丰硕的巨额财政疯抢一空。功勋卓著的赵云提了个意见,就被打入另册!最后军饷没钱了,刘巴竟然出了个高招,强行推广“直百钱”,大肆捞取民脂民膏,敲骨吸髓!(想想当年国民党发行的金圆券!)我不知道当徐庶看到当初那个谦谦君子刘大耳朵,一旦成功套现后,吃相如此难看,会怎么想?

5

文:鱼包历史课(原创不易 请点右上角关注)

看完我的回答大约需要3-4分钟,希望您觉得值得,谢谢

先简单聊聊“徐庶”这个人,寒门出身,能文能武,真正靠本事立足于三国乱世,非常难得。

大家了解到他的故事主要是,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为母亲投奔曹营,“身在曹营心在汉”三个典故故事。

其实关于徐庶,《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并没有为他作传,而魏国的史书《魏略》有简单的记载徐庶的平生。

从历史的角度,我列举几个观点,大家就能解开题目中的问题了。

第一,徐庶对曹操并没有不满

徐庶受司马徽劝,投奔刘备,备以上宾礼待徐庶,并命为军师,共谋天下大业。刘备称赞徐庶有王佐之才。——翻译自《魏略》

群雄割据之中,从来没有正义与不正义的说法,持这种观点的朋友主要还是受到了《演义》的引导。徐庶愿意跟随刘备南下,主要是两点原因:其一,刘备赏识他,愿意重用;其二,北方作为汉末的主要战场,受到的战争创伤很大,徐庶对于北方的情况也不了解,所以北方军队南下,第一选择是跟随刘备南下。

这一时期,徐庶对于曹操和整体曹魏集团的具体信息都是陌生的,他并不排斥曹操,曹操代表的也不是非正义,他排斥的仅仅是战乱、饥荒、未知。

而因为母亲的原因,他来到曹操阵营中,他发现曹魏集团让本来乱作一团的北方荒原迅速平定下来,甚至实现了发展,那么对于徐庶来说,这也是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好机会啊,为什么还要选择离开呢?

汉末乱世之中,有一个让自己发展、安定的平台是每一个寒门士族的迫切愿望。

第二,徐庶在曹魏集团发展的不错,官职不小

诸葛亮率军北伐,听闻徐庶与石韬(诸葛亮的两个好朋友)官职都不太高,于是感叹道:“难道是魏国的谋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人呢?”——翻译自《三国志》

很多人都受到了诸葛亮这一番话的误解,诸葛亮觉得曹魏集团没有重视自己的朋友徐庶、石韬,第一是因为诸葛亮心中,自己的两个朋友能力非常强,另一方面也是跟自己的官位(丞相)来对比的。

其实徐庶在曹魏集团的官职是什么?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这是一个什么官?右中郎将——

由于将军并不常置,有战事时才冠以统兵者将军之称,所以平时一般武官所能获得的最高官职为中郎将,品秩为“比二千石”,掌管皇家卫队,属光禄勋(九卿)管辖。

御史中丞——

御史中丞,又称中执法,在殿中兰台,外督部刺史,内镇侍御史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具体掌握监察权力。

这两个官职肯定不能和诸葛亮在蜀汉一人之下的丞相相比,但是都是级别不低的官职了,而且一文职、一武职,也算是给了徐庶一个不错的定位。

徐庶一个完全没有任何职场关系的纯寒门出身的普通人,能做到这个官职已经是极其不容易的了。既然能做到这个官职,能够得到一个不错的社会地位,那么徐庶为什么要选择离开?

第三,刘备并没有向徐庶抛出橄榄枝

徐庶进入曹魏阵营后,刘备很忙,忙着夺荆州,忙着入蜀,之后呢,刘备内政后勤方面的事务主要由诸葛亮打理,军事上的事情主要由法正安排,刘备很可能已经忘了徐庶这位漂泊荆州时候认识的老友。

第四,叛逃至刘备军团成本太高

徐庶的母亲去世后,他的家人都在曹魏,即便我们按照《演义》的逻辑,曹操非正义,徐庶一定要追求高尚的正义,一定要抛开曹操去投奔刘备阵营,从许都拖家带口,放弃官职薪水,冒着全家杀头的危险一路从河南许昌奔逃四川成都。

这其中的风险实在太大了,如果诸位看官是徐庶,相比也不会冒这个险!


以上是我的回答,个人见解,如果对大家有所帮助,请点击右上角的关注。

欢迎大家共同探讨,一起学习历史。

6

谢谢邀请!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征,刘备寡不敌众,大败而逃。徐庶母亲被曹军俘获。曹操知道徐庶有经天纬地之才,为了得到徐庶,就劝徐母让儿子归顺曹营,徐母不答应,曹操就临摹徐母字体,用徐母的口吻给徐庶写信,信中关键的话是说,儿子若不进曹营,母亲就死在曹营。徐庶是个孝子,一看到信,感觉救母要紧,不得不离开刘备。徐庶和刘备感情太深,临行时,难舍难分,由于刘备的举动感动了徐庶,所以徐庶举荐了诸葛亮。这就是徐庶走马荐诸葛典故。徐庶进了曹营,才知上了曹操的当,徐母因此自杀,在这种情况下,徐庶为什么还不回到刘备身边呢?因为诸葛亮和徐庶都是司马徽的学生,徐庶非常了解诸葛亮的才华和为人,两个人在一起做事,诸葛亮地位肯定在徐庶之上,徐庶只能做个副手,原本是主事者,做个副手一切都要听从诸葛亮的,工作起来似乎不是十分满意的,干脆不回去了。还有徐庶的才华比起诸葛亮来,也差不了多少,曹操得到了这样的人才,哪敢放手,对待徐庶和刘备相比,甚至于比刘备对徐庶还好,时时处处对徐庶关心有加,使徐庶无法再说出离开的话。为了兑现自己向刘备保证的诺言,在曹营没献一计,尽管这样,曹魏对他还是很好的!可见徐庶精明。这就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一去不回。

7

三国中,徐庶辅佐刘备,曹操俘获徐庶母亲,当作人质,赚徐元直入曹营。曹操奸雄,世人厌恶,徐庶母亲高义,以死免励徐庶助刘备,不助曹操。徐庶是孝子,母亲自杀后,一生不为曹操献一计,因为徐母的自杀,曹操内疚,既使徐庶不出一谋,曹操以及曹营诸人都原谅徐庶。徐庶可以脱离曹营,再去辅佐贤德的刘备,而没有。因为徐母是因为徐庶给刘备当军师,被曹操当人质而自杀的,徐母的死,徐庶认为是自已辅佐刘备而害死了母亲,所以徐母的自杀在徐庶的心中造成了阴影。再徐庶离开刘备的时候,提到过诸葛孔明,诸葛亮已被刘备请出隆中。刘备已有了军师。徐庶认为母被困曹营,不能为刘使君效命,介绍一卧龙给刘备做军师,完成了自己的愿望。这是徐庶不回刘备身边的原因。

8

首先得弄清楚徐庶为什么先投奔刘备,后又投奔曹操?

徐庶是河南颖川人,寒门出生,董卓之乱时,举家南下荆州避乱,在荆州结识诸葛亮,是认可诸葛亮才能的唯二之人,另一人是博陵人崔州平,三人是非常好的朋友,经常在一起聚会谈论些国家大事和个人理想。

公元201年,刘备南下荆州投靠刘表,驻地新野,徐庶去新野拜见刘备,投到刘备帐下做谋士,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直到207年,刘备才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此时徐庶与诸葛亮共同辅佐刘备。

徐庶在荆州多年,为何一直没有投靠明主?

首先因为战乱,不方便到处跑,徐庶又有老母亲,更不方便了。

其次荆州本地主政的荆州牧刘表,徐庶和诸葛亮等好友均认为刘表守不住荆州,非雄主,况且诸葛亮和刘表还带点亲戚关系都没投靠刘表,而徐庶是诸葛亮的好友,平时聊天都会谈到,是以徐庶也没有投靠刘表。

直到刘备的出现,刘备虽兵少将寡,但一直以兴复汉室为已任,刘备虽屡战屡败,但一直像打了鸡血似的永不言败,刘备虽无地盘,但刘备是潜力股,迟早会有的,徐庶投了刘备。



直到曹操的出现,曹操一南下,荆州为之而降,刘备为之而逃,十万荆州士民百姓宁愿跟随刘备南下逃亡也不愿投降曹操,足见刘备仁义厚待百姓,但两军交战仍然是靠实力说话,刘备败逃,曹操抓住了十万士民百姓,不仅有刘备的亲属,还有徐庶的母亲。

徐庶因母亲被曹操抓获,转而向刘备辞行,投靠曹操。

汉朝以孝立国,徐庶的作为无可非议,但徐庶弃刘备投靠曹操真的是因为母亲吗?

刘备那会可是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光,在徐庶眼里,无论是曹操还是刘备,能有发展前途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吗?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名副其实的东汉朝廷政府军,而刘备呢只能算一支被政府军追得到处逃的叛军,叛军前途未知,是你如何选择?况且老母亲被政府军抓获!



徐庶投曹操,更深层的原因显然是曹操势力强、地盘大、代表中央,机会就更多,寒门出身的徐庶显然想建功立业、出仕为官!

这个道理讲明白了,徐庶的母亲自杀或自然死亡,对于徐庶的前途来说,不再是影响徐庶选择投靠对象的因素了!

况且对于仕人来说,反复投靠更是不忠!

9

读《三国演义》读到徐庶这段时,会感觉非常奇怪,也非常难以理解。

徐庶本来在刘皇叔那干的好好的,帮刘备打了两场畅快淋漓的翻身仗,刘备感动到泪奔,君臣关系融洽,同志关系亲密,前景一片大好,可就在这节骨眼上,徐庶跑了!



而且跑的理由很充分,他母亲被曹操捉走了。在三国时代,孝乃立身之本,比命都重要,不孝之人根本没法混。以尽孝之名离开,刘备根本无法挽留。

刘备知道徐庶要走后,一把鼻涕一把泪,哭的像泪人似的,死命地拉着徐庶的衣角,哭道:“今日离别后,何日君再来?”徐庶默不作声。

刘备送了一程又一程,哭了一场又一场,徐庶心中焦躁,他这边急于见到母亲,可刘皇叔还磨磨唧唧的,又不好驳刘备面子。于是说了句:“就此别过,后会无期!”说罢,跳上马疾驰而去!



刘备嚎啕大哭,命人将前面挡住视线的树砍倒,他要目送徐庶远去。后来徐庶的背影变成一个小圆点,然后圆点没有了,刘备方才依依不舍离开。

轻轻的他走了,带走了皇叔的心。

以上便是徐庶跳槽事件回放。那么问题来了,徐庶为什么要跳槽?真的是因为母亲吗?

我的答案是,No!绝对不是。原因有四。

其一,徐庶投奔刘备不是真心的。为何这么说呢?因为徐庶投奔刘备后,用的是假名字,化名单福。这靠谱吗?假如一个人真心实意的来投奔,会用假名字吗?不会的!

试想,如果徐庶一直用假名字,总有一天会被识破的,因为荆州认识徐庶的人大有人在。刘备知道徐庶骗他,后会作何感想呢?这算不算欺君之罪呢?至少也得算不忠吧?



其二,徐庶是和石广元一起跳槽的。按照正史,徐庶不是一个人走的,而是带着石广元一起走的,而且是诸葛亮来了一年后才走的。石广元是谁?是徐庶和诸葛亮共同的好朋友。

既然去找母亲,为何会带着好友一起走呢?石广元的母亲又不在曹营,他用不着尽孝?而且他俩准备跳槽到曹营之前,诸葛亮已经在刘备那一年多了,对于徐庶要走,诸葛亮肯定是知道的,甚至是默许的。



其三,母亲死后徐庶并没有回来。徐庶母亲是个有血性的人,见到徐庶背叛刘皇叔,投靠奸贼曹操,悲愤交加,上吊自杀了。徐母之死,曹操责任最大,如果他不把徐母掳来,徐母绝不会死。

所以说,曹操是杀害徐母的第一凶手。杀母之仇,不共戴天,徐庶自称孝子,为何不思报仇,反苟全性命,卑躬屈膝侍奉仇人呢?这不是啪啪打脸嘛。

可能有人说,曹操戒备森严,徐庶没有能力报仇,但自己没有能力,可以依靠别人啊!难道不能反投旧主刘备嘛?可能又有人说,曹操监视极严,徐庶没有机会逃跑。



不是的,后来曹操攻打樊城,派徐庶前往劝降刘备,这难道不是绝佳的机会嘛!刘备当时苦劝徐庶留下,徐庶婉言谢绝,理由是恐天下人耻笑。

这真是天大的笑话了,是报仇重要,还是面子重要啊,你以为你是流量明星啊,天下谁认识你啊!

其四,徐庶投奔曹操诸葛亮是知道的。前面说过,正史记载,徐庶和石广元是在诸葛亮来了一年之后才走的。当时的诸葛亮还不是军师,只能算是幕僚。但即便不是军师,身为蜀汉的一员,诸葛亮有义务尽其所能留住徐庶的,因为徐庶知道太多军事机密,是个巨大隐患。

诸葛亮之所以不挽留徐庶,只能说明他有私心,他是派徐庶先去曹营打个前站,如果蜀汉失败了,至少他还可以去曹营投靠徐庶。在那种朝不保夕的动乱环境下,谁不留个后手啊!



综合以上四点,一切就豁然开朗了!

徐庶走时,正是赤壁大战前夕,曹操大兵压境,江南大地人心惶惶,徐庶认为以刘备和孙权实力,根本是以卵击石,注定失败无疑。

所以徐庶私底下与诸葛亮石广元商定,由徐庶和石广元投奔曹营,先落下脚。如果赤壁之战,曹操胜,诸葛亮就投奔曹营;如果孙权胜,诸葛亮继续留在刘备那。

纯属主观臆测,欢迎批评指正!

10


片言却似春雷震,能使南阳起卧龙。徐庶本名徐福,东汉末年名士,精通兵法谋略,才智过人。徐庶本位寒门弟子,勤奋好学,他与当时的司马徽、诸葛亮催周平等荆州名仕,来往密切。刘备被曹操追杀,投奔刘表,刘表让其驻守新野。徐庶早慕刘皇叔大名,又知其有仁德之心,便前去投靠。刘备得到徐庶后,甚为器重。后来曹操对徐庶也起了歪心思,将其不亲囚禁,以此要挟其进操营。


徐庶是个孝子,百般无奈下,只能弃刘备投靠曹操。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徐庶母亲却因此上吊自杀,徐庶含恨落泪。于是徐庶发誓虽身在曹营,终生不献一计一策。有人便心生疑问,既然徐庶的母亲因曹操而死,徐庶又是个大孝子,为何他不再次转投刘备?个人认为这是有深刻原因的,以下依据演义内容做简要分析。


首先徐庶既然投奔曹操,再投刘备会让天下人耻笑,说其是反复的小小人。徐庶是个讲信誉的人,他确实才高八斗。曹仁进攻新野期间,刘备本以为必败,正是徐庶在城楼之上指挥,赵云张飞关羽的紧密配合,成功破解了曹仁的八门金锁阵。曹仁被杀的片甲不回,曹操知道后,顿时看到了徐庶的才能,懊恼刘备又得一个高深的谋士,真是如虎添翼。


而曹操的谋士荀彧却出了个馊主意,截获了徐庶的母亲,曹操这才得到了徐庶。刘备自然也不忍心让徐庶离开,徐庶坚持要有,声称刘备若强留便要撞死。刘备百般无奈之下送徐庶离开。后来徐庶的母亲因其弃明投案而自杀,徐庶虽然知道投错了主人,但木已成舟也没有办法。如果他再次转头刘备,会被会不会看不上他且不说,天下人也会笑徐庶摇摆不定,投机取巧。徐庶是个知仁义廉耻的人,自然也没脸再回去。


其次曹操对徐庶严加看管,徐庶也没有逃跑的机会。曹操是个爱才之人,但他只爱属于自己的人才,对于别人的人才只有恨。比如吕布就是如此,曹操知道自己驾驭不了这个猛将,便将其斩杀。长坂坡大战,赵云百万军中救出阿斗,曹操看到后声称爱死赵云了。后来曹仁提醒曹操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之时,曹操又觉得自己忘情了。

因此对于敌人的人才,曹操会毫不留情的杀掉。徐庶之所没献计策也没被杀害,是因为他还在曹营,曹操对其更是严加看管。想要曹操的魔爪,并非那么容易的事情。因此徐庶想要借着一己之力,再次投奔曹操,真的是比登天还难。


再次徐庶确实有一次机会脱离曹操,但那样的情况下一走了之是不义的行为。诸葛亮火烧博望坡,曹仁被杀的片甲不回。后来刘表病逝,曹仁再次整顿军马杀奔新野。诸葛亮再次火烧新野,关羽又在白河放水,曹仁又是片甲不留。回报曹操后,勃然大怒,声称要踏平新野,生擒刘备。

正在此时,谋士刘晔进谏,曹操招降刘备,如果刘备投降,则不废一兵一卒可得新野,如刘备不降,更有出师之名。曹操从其言,派遣徐庶前去说服刘备投降。


徐庶见到刘备,说明来意,孔明刘备与徐庶畅谈旧情。而此时刘备也有意留下徐庶,只是徐庶不以为然。他认为母亲遇害,生无所恋,无意于争斗。刘备已经有诸葛亮相助,就不需要自己了。况且曹操相信徐庶让其做说客,真要是投奔刘备了,让人耻笑。演义曾这样记载:

庶谢曰:“某若不还,恐惹人笑。今老母已丧, 抱恨终天。身虽在彼,誓不为设一谋,公有卧龙辅佐, 何愁大业不成?庶请辞。”

由此可见,徐庶是个做事讲原则的人,既然投奔曹操,碍于情面和各种复杂的情况,他就基本不会再次投奔刘备。

你是如何看待徐庶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