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二战时,德国在取得对法战争的胜利后,为什么坚持攻打苏联?

二战时,德国在取得对法战争的胜利后,为什么坚持攻打苏联?

2020-11-16 03:32阅读(59)

二战时,德国在取得对法战争的胜利后,为什么坚持攻打苏联?德国取得西线战场的胜利后,为什么非要攻击苏联,另外再不做好冬季作战准备的条件下,坚持攻击苏联。

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完全是军事战略的考虑,而且也不能说希特勒是错误的。

其实二战大体是一战的翻版。

一战德国有奥匈帝国和意大利这两个主要的盟友。

而敌人则是英法俄美。

客观来说,英法俄美的总实力,大大强于德奥意,最终德国也因此战败投降。

到了二战,德国人得到了一个新盟友,日本。但是,之前相当强大的盟友奥匈帝国却垮台了。

就轴心国来说,实力相对于一战没有大幅度的增强。

所以,轴心国此次作战几乎是必败的。

只要敌人结成联盟,并且参加战争,德国的最终结果肯定是战败投降。

所以,希特勒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取胜。

首先,希特勒同苏联达成协议,几乎等于是盟友了。

希特勒明白,斯大林的野心很大,希望等到资本主义国家火拼以后,自己再坐收渔人之利。

希特勒很快发动波兰战役,因为波兰是英法的亲密盟友,又在德国的东面。

为了和英法决战,希特勒必须首先消灭波兰。

于是,德国和苏联联手,两线夹击波兰,2周内击溃波兰百万大军,随后瓜分了波兰的领土。



波兰战役结束后,希特勒认为苏联和美国尚且没有要迅速参战的意图,可以利用这个有利的机会。

于是,他决定闪击法国,采用了曼施坦因的镰刀闪击方案,绕过马奇诺防线,4周内打垮了法国。

这本身就是军事上最为辉煌的胜利。

要知道,一战由于施里芬计划失败,德国在法国北部转战了数年之久,最终在持久战中亡国。

而横扫法国以及北欧三国、低地国家荷比卢以后,希特勒又争取了南欧的西班牙、东欧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加入,由此欧洲大陆的敌人,只剩下巴尔干地区的南斯拉夫以及希腊了。


本来希特勒并没有准备迅速攻打南斯拉夫和希腊,因为意义并不大。

至于而是准备尽快攻击苏联。

当时苏联尚且处于大清洗的混乱中,军队战斗力降到最低。

但由于猪队友的影响,德军被迫介入南斯拉夫和希腊的战争,到1941年5月才彻底获胜。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入侵苏联的行动。

而对英国的不列颠空战,其实影响有限,因为当时英国没有反登陆欧洲大陆的实力。

那么,为什么希特勒会在1941年6月22日入侵苏联呢?

其实就是一个军事战略的问题。

希特勒很清楚,美国或早或迟都会参战,而苏联或早或迟,也会加入同盟国。

当时苏联的工业力量和德国相差不大,同英国也是在一个水平线上,日本和意大利则差了一大截。

也就是说,苏联和英国结盟,大体和德日差不多。

然而,美国参战以后,一个国家就可以超过德意日工业实力总和。

所以,只要美国参战,德国就必败。

而已苏联的为人,必然会选择强大的联盟加入,也就是和美国英国站在一起,对德国痛打落水狗。

那么,德国唯一的胜利可能,就是赶在奉行孤立主义的美国介入战争之前,首先一举打垮苏联。

如果苏联垮了,德国在欧洲大陆就彻底消除了敌人,只剩下一个远隔海峡的英国。

德国强大的陆军,可以强力固守欧洲大陆,不需要两线作战,专心对付英美。

这样一来,德国或许有机会在若干战役重创英美军队,迫使他们谈判。

虽然这种可能性较小,但是唯一败中取胜的办法。


所以,希特勒必然要向苏联进攻,不然就只能退出所有到嘴的肥肉。

因为只要美苏加入同盟国,轴心国就根本不是对手。

2

到了1941年,德国不管是有没有结束和英国人的战争,都得考虑攻打苏联了。

苏德战争爆发前,虽然苏联和德国之间表面上保持了友好,但面对德国不断兼并周边国家,苏联也不得不考虑提高常备军的数量。

1939年1月1号,当时苏联只有248万军队,火炮5.5万门,坦克2.1万辆,飞机7700架,随着欧洲局势的严峻,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前,也就是6月22号之前,苏联的军队已经高达577万人,火炮11.7万门,坦克2.5万辆,飞机1.87万架,相对于1939年已经增长了两倍多的军事力量。

而且,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军队主力部队主要布置在苏德边境。

1941年6月22号,苏德边界的苏军一共有167个师,290万人,3.29万门火炮,1.42万辆坦克和9200架飞机。

很显然,虽然波兰战役结束之后苏德两国签订了互不侵犯协定,苏联照样没有放松对德国的防备。

(签合同的时候)

苏联很清楚,所谓的西方人的契约精神就是一个夜壶,用的时候拿出来,不用了丢到一边去,两国之间迟早会爆发战争。

理由很简单:

德国的纳粹党在成立之初,他们的纲领就是要为德国人或者说雅利安人拓展生存空间,地广人稀的苏联是德国必然要下手的对象。

而且,德国人甚至没有像对待法国人甚至是英国人那样还保留一些起码的对苏联人的尊重,对苏联人甚至是对东欧各国,德国人有着强烈的雅利安种族的优越感,让他们根本就没有把那里的老百姓当做征服之后的臣民。


(残破的波兰城市)

斯拉夫人在德国人的眼中比犹太人地位高不到哪里去。

所以,占领波兰之后,德国就在波兰搞大屠杀,让该国损失了超过1/5的人口,这其中虽然德国人的主要目标是当地的犹太人,但对国内的其他民族也毫不手软。

应该说,德国在希特勒上台之后,攻打法国和攻打苏联是他必然要做的两件事儿。

攻打法国,是希特勒以及德国人想要洗刷一战的耻辱,重新树立雅利安人的民族精神。

攻打苏联,就是赤裸裸的拓展生存空间了。

以德国人的行为来看,他们的目的应该是假以时日腾笼换鸟,把欧洲东部变成雅利安人新的家园。

所以,在打败法国,让德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的时候,苏德之间的战争就越来越近了。

(德军进入法国首都巴黎)

随着欧洲各大强国逐渐被德国征服或者打的毫无招架之力,苏联已经也已经知道战争就要来临了。


根据某些俄罗斯学者的说法,当时斯大林想要趁德国和欧洲其他国家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先发制人,趁德军主力无暇东顾期间灭掉德国。

从苏德战争爆发之前苏军60%的坦克布置在苏德边境来看,苏军确实正在逐渐对德国采取进攻的态势,并且准备对德国采取闪击战!

可是,毕竟当时苏联还没有足够的力量达到可以进攻德军的程度,没想到就让德国人抢到了先机。

所以,苏德战争是一定会爆发的,就看谁先下手了,谁先下手谁就能在最初取得对对付的优势!

3

1940年6月,德国占领法国后,为什么没有去进攻近在咫尺的英国,反而要坚持去进攻苏联?其中的原因不止一个。

一、人种问题

众所周知,希特勒是一个种族主义者。在他眼中日耳曼民族是伟大的,但是德国人与英国人都是雅利安人种,也算是高等种族,两个民族是血浓于水的关系,所以希特勒心理上对英国是亲近的,至少敌意没有那么大。


而苏联人则属于斯拉夫人,在希特勒看来就是异族,对苏联的敌意更大,所以德国就把苏联当成先于英国的首要敌人。


二、信仰问题

希特勒仇视犹太人,迫害犹太人,歧视犹太人,而共产主义理论的创始者马克思就是犹太人,因此希特勒仇视共产主义,把它当作洪水猛兽,而且共产主义理念跟希特勒的纳粹主张也有冲突。

德国战败以后,经济陷入困境,危机四伏,失业人口高达550万人,底层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希特勒想要实现自己的野心,必须得到他们的支持。

希特勒主张在德国实行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左派则认为只有共产主义能够救德国。两种主张都得到了德国一部分民众的拥护,共产主义就成为与希特勒的德国社会主义水火不容的学说,所以希特勒仇视共产主义。把它当做异端邪说,要除之而后快。


而苏联也是共产主义国家,希特勒自然对其恨之入骨,把进攻矛头首先指向苏联。


三、资源问题

德国是个资源较为短缺的国家,想称霸欧洲乃至世界,必须有源源不断的资源支撑,没有资源寸步难行。

相比英国,苏联的矿藏、煤炭资源和石油、天然气资源更为丰富,也更容易开采,只要军队开进去,大油田唾手可得。苏联的乌克兰还是大粮仓。

对于要称霸欧洲的德国军队来说,这些战略物资是最基本的,如果占领苏联,战略物资供应就源源不断,德国就可以有恃无恐,战争打多久都不怕。



四、军队战斗力问题

俗话说,柿子要拣软的捏,当时的苏军战斗力很差劲,是不折不扣的软柿子。

从1928年开始,苏联政府进行了持续10年的大肃反,在这场运动中,苏军精英被清除殆尽。

陆军4名高级指挥官被除掉3名,16名集团军司令中消失了15名,12名1级集团军司令全部被清除掉,57名军长有50名被镇压,28名军政委25名被害,64名师长无一幸免,97名师政委中有79名反革命,397名旅长有220名被打掉,456名团有401名,几乎全部海军最高指挥员都被处死。据不完全统计,被处死的苏军高级指挥官多达35000人。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能征善战的将领都被除掉了,接班的都是些只会溜须拍马的,战斗力能行吗?

因此在1939到1940年的苏联入侵芬兰的战争中,苏联120万大军对阵20万芬兰军队,最后付出38万伤亡,芬兰军队只有不到三万人伤亡,战斗民族变成了颤抖民族。



实际上苏军战斗力正像希特勒预想的那样不堪一击,在苏德战争前期,苏军兵败如山,屡战屡败,整建制被消灭,战争爆发前几个月苏军被俘人数就达到380万。后期苏军在兵力人数拥有绝对优势,武器装备也拥有压倒优势,德军燃油短缺的情况下,还付出了510万伤亡,比德军多了整整200万伤亡。

二战爆发时,英国虽然早已不是超级大国,但是英国依旧是世界海军强国,德国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就无法完全控制英伦三岛。

由此可见,德国选择首先进攻苏联,不能说不是上策。

不过中国有句话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希特勒的倒行逆施遭到了全世界各国的反对,哪怕是机关算尽,也注定是枉费心机。苏联人民在各国援助下,付出了巨大牺牲,终于将德军赶出了苏联,为战胜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贡献。

4

在1941年希特勒曾明确表示,一旦苏联被粉碎,英国的最后希望也将随之破灭,德国将成为欧洲和巴尔干半岛的主宰。他决心在这场斗争中毁灭苏联,认为如果在1941年5月开战,就有5个月的时间来完成这项任务。

德国起初试图联合英国和美国

这个说法看上去很不合常理,为什么打败苏联会让英国的希望破灭呢?在我们看来,英国这个国家比苏联的实力要差很多,但现实情况是在德国取得对法战争胜利之后,人们纷纷认为英国的失败在所难免。但是希特勒却不这么认为,因为他参加过第1次世界大战,有充足的历史经验,在英国后面站着的是强大的美国,如果美国被迫加入战争,那么德国是没有胜利希望的。

德国方面试图拉拢英国,甚至不惜搞意识形态战争,告诉英国一起对付苏联,但是英国刚开始的时候不为所动,后来直言要抗争到底。所以德国就开始轰炸英国,甚至与英国展开了不列颠空战,但是最后也没有达到什么效果。英国当时的海军实力是非常强大的,如果德国要建立像英国皇家海军一样的庞大舰队,这可能需要十几年的时间。不过就算真正建起来,也很难避免美国直接参战帮助英国,所以希特勒当时想的是,通过打败苏联来迫使英国和德国和谈,最终达到能够和英美争霸的目的。

也就是说,希特勒认为只有占领整个苏联,德国才有资格和美国一起在世界上争霸,单单靠占领法国还没有那样的资格。

在德国占领苏联的思想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和悠久的历史传统

希特勒曾经参与过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时德军就曾入侵过俄国,并占领了东欧的大片土地。1918年德国迫使苏埃政权缔结了布列斯特和约,希特勒高度赞扬了这个条约。希特勒曾向德军简述过自己入侵苏联所要达到的政治目标,他希望能够在波罗的海国家、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建立缓冲国,这个目标其实和布列斯特和约有相似之处。

其实在德国人心里一直都认为俄国是一个落后的民族,他们有责任和有义务净化这个民族,这也符合希特勒的种族主义理论。一名德国军官曾经认为俄罗斯的腹地根本没有中欧文明的痕迹,德国方面需要为这些地区带来文明和秩序,所以当时德国人还有一种理想主义,德军将领鲁登道夫就有这样一个乌托邦计划,他曾经和希特勒一起发动过啤酒馆暴动。

而希特勒在1922年曾认为,德国应该在英国的帮助下击败苏联,俄罗斯可以为德国的移民和德国工业提供足够的土地和活动空间。在《我的奋斗》第2卷结尾处,希特勒明确表示,我们要继续发扬600年前被中断的伟大运动,停止德国不断向南和向西的扩张,将目光紧紧盯住东方的土地,主要是让苏联成为德国的附庸国。其实这种说法始自19世纪90年代,是德国帝国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共同的核心主张,在德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这个主张源于希特勒私人秘书鲁道夫·赫斯的老师、慕尼黑教授卡尔·豪斯霍弗的理论,也就是说领土的增加才能支持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长对超级大国的国家实力是至关重要的,德国的边界已经被固定了,没有办法支撑必要的人口增长,所以德国需要获得新的领土。这就是所谓的生存空间理论。

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基本信条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崇拜强者,他们认为弱者没有获得生存的权利,从而大肆宣扬雅利安人种理论,认为苏联的斯拉夫人都是一些低等人种。

德国当时的军国主义道路,让德国的经济停不下来

希特勒之所以决定进攻苏联,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德国的工业基础相对来说比英国更加薄弱。当时美国受到孤立主义所困,还没有充分动员战争,但是美国的潜力让希特勒十分的恐惧。

如果美国充分开动战争机器,和英国联合在一起,那么德国将面临失败,也就是说和美国争霸时间不在德国这一边。德国的军备起步较晚,但是成效快,其间甚至有苏联人帮助德国训练了飞行员,但即便如此,德国对美国的先发优势还是难以持久。所以希特勒认为等待时间越长,军事赌博的风险就越高。

德国当时已经走向了军事法西斯主义道路,整个国家宏观经济必须要全面动员,国家财政也面临着极为沉重的负担,德国本身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兼顾民生需求和军工生产。把钱大量花在武器上面,长期来看这种经济是不可持续的。30年代后期军工和民用争夺资源的情况就变得非常严重,当时的德国经济已经拉响了警报,可以说德国发动二战不是因为经济危机导致的,而是德国在经济建设中一切以战争为需求导致的。30年代后期,希特勒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使得他必须要通过对外战争的方式解决国内问题,即便占领了欧洲之后仍然如此。其实当时的德国一旦停止战争,那么这个国家很可能会崩溃。

当然纳粹德国还在意识形态领域做了很多的工作,不过这仅仅是一些表面现象,因为希特勒本人是一个现实主义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所谓的意识形态,只不过是顺应民间的需求。希特勒的这一套意识形态理论,就连英国也不相信,所以英国和美国最后选择支持苏联,而不是野心膨胀的纳粹德国。

5

首先欧洲已经没有对手,英国只是不投降而已,够不成威胁。最终还是要进攻苏联,大家想一下,德国在进行进攻苏联的准备,苏联其实也在进行战争的准备。在远东39年一战把小日本把趴下,打的小日本痛到骨髓,避免了2线作战。如果给苏联在准备1年时间,德国也许就讨不到便宜了。

6

抛开希特勒的种族优劣理论,但从战略上来讲,他对苏联的进攻是一种失误,导致了他的最终灭亡。因为在此之前,德军占领欧洲大部分,尤其是占领法国之后,又展开了对政府英国的空袭,但是英国并没有屈服,依然在坚持抵抗,这就造成了他的战略后方的极不稳定,以至于导致最后的诺曼底登陆,使得德军东线西线同时做作战。苏联和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对他双面夹击,这在战争中是致命的,也是最危险的。至于说,在物资准备不足的情况下,或者说战争拖到了冬天,源于希特勒的过度自信,他的判断是在准备在冬天来临之前一举拿下莫斯科,迫使苏联投降的,它是一种战略误判吧!

7

1940年5月10,德国绕过马奇诺防线,用闪电战在4周内打垮了法国,希特勒将这次战役称之为挥镰行动。

占领法国后,德国成为地切断了法国和欧洲北部的联系,将欧洲大陆分为两个阵营。

此时,只有英国表示坚决不投降,顽抗到底。

为了尽快让英国妥协,不给德国添麻烦,希特勒对大不列颠岛进行了封锁,紧接着是连续不断的空袭。

虽然德国在形势上占了主动权,不过由于德国装甲部队消耗巨大,当时的石油资源出现了短缺。

如果不尽快结束欧洲大陆战事,进行战略补给的话,德国的装甲车很可能成为一堆废铁。

所以,希特勒提前执行了自己的巴巴罗萨计划。

因为希特勒估计苏联没有做好准备,只要用相同的闪电战,占领苏联的工业和资源丰富的地区,那么苏联将被迫投降,或者去西伯利亚堆雪人。

前期的战术打了苏联一个措手不及,德国一度在苏联首都城下,眼看就要成功了。

这个时候。美国和英国放弃了意识形态的分歧,向苏联提供了支援。

他们想利用苏联来牵制德国,给他们做出反攻的准备。

苏联也比较争气,始终没有让德国人占领莫斯科。

战争进入僵局后,希特勒已经意识到形势出现了逆转。

特别是冬季来临以后,苏联下了罕见的大雪。

由于没有充足的准备,德军在苏联境内冻死的人,都比作战伤亡要大。

苏联用了3年多时间,就恢复了战斗力和士气,德国失败已经成为定局。

希特勒的战略构想本身没有什么毛病,不过战场形势千变万化,这是希特勒没有预估到的。

原本希特勒认为,英国已经成为缩头乌龟,根本不敢在做任何抵抗,

这时苏联还沉迷于瓜分波兰的喜悦中,更加不会有什么战斗力。

如果拿下苏联的石油基地外高加索地区,一切都好说。

不过,希特勒最后失败了,根源在于野心太大了。

他的野心已经威胁到了整个欧洲和美国的利益,这么多国家联合起来,希特勒怎么能有什么胜算呢。


作者:冷月钩沉

编辑:冰封记忆

本文首发问答,转载请注明出处!

8

这个和德国的战略有关,根据当时的情况来看,德国发动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和必然性非常的大。一战结束,德国战败,德国人认为这是耻辱。从此也在心中埋下仇恨的种子,为二战的爆发提供内部因素。德国发动世界大战的思想根源,是为了称霸欧洲大陆,而欧洲英法俄三国是强国,他们又是在一战中,从德国身上获得利益的国家。


这三个国家都是德国的目标,根据马汉的海权论来说,英国是海权国家,根据麦金德的陆权来说,苏联是陆权国家。德国击败法国后,德国需要面对这两个国家,一个陆权一个海权。而陆战是德国最擅长的,这个由德国的地缘所决定,海岸线太短,加上各种原因的限制,德国的海军没有建成英国的规模,所以优先发展陆军和空军,两个军种的配合,发起闪电战,在欧洲大陆上称霸一时。


而德国想要击败英国,只能靠海军和空军,但德国海军无法击败英国的海军,空军也损失惨重,这让德国无法拿下英国。而苏联不同,苏联与德国占领区有边界接壤。德国可以发动闪电战,进攻苏联,夺取莫斯科。为了击败苏联,德国必须要保持陆军上的素质优势,还要扩大自己的战略防御纵深,以及拥有众多资源,否者无法打败苏联。


德国的地缘战略实施,从希特勒的书籍来看,德国的野心很大,第一步建立一个以德国为中心“大德意志”帝国,包括奥地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等地。第二步击败法国和苏联,夺取欧洲大陆霸权,以此为基础,向外扩张。第三步走向海洋,战胜英美两国,称霸世界。这就是德国的战略目标。


因此,击败法国后,德国的第二步目标完成一半,接下来就要击败苏联。德国想要重新崛起,血洗一战的耻辱,法国、英国、苏联,这三个国家是必须要攻打的。德国位于欧洲中部,被三个强国包围,地缘上非常不利。德国进攻苏联,主要原因还是受到苏联的威胁,和苏联陆地接壤,苏军在陆地虎视眈眈,如果德国出现颓败现象,苏联绝对是下手最恨的,这也是希特勒最担心的,他对苏联人有强大的猜忌之心。


苏联也成了德国最大的敌人,既然这样,还不如先手为强,加上希特勒获得英国欲要联合苏联,一起围攻德国。这让德国非常担心,如果他们真的联合了,对德国威胁更大,那还不如趁他们还没联合,击败苏联就可以了,所以德国很快制定入侵苏联的计划。


还有一个原因,德国不得不面对,石油的短缺,德国是一个资源少的国家,为了获得更多资源,德国只能选择打败苏联,获得苏联那庞大的资源,这样德国才能有机会称霸世界。


从这些我们都看到,法国战败后,苏联就成了德国在欧洲大陆上最后的敌人,德国不管是为了实施战略,还是为了石油,又或者是为了统一欧洲,苏联都会成为德国的敌人,对待敌人,德国肯定会攻打苏联。可惜的是,德国没有成功,从此德国也进入防御状态。

9

二战爆发后,希特勒德国之所以在占领法国以后,迅速发动苏德战争,是德国对闪击战过份自信和对外扩张野心使然。

一方面,进攻苏联是希特勒早就渴望的使命之一。在希特勒还未发迹的时候,他在监狱里就写了《我的奋斗》一书,明目张胆地把占领苏联作为毕生追求。因此,当他夺取德国政府领导权后,毫不犹豫将这个目标付诸现实,只是碍于苏联的强大,才不得不先从西欧动手,再逐步向东扩张。

另一方面,德国进攻苏联是有步骤一步步展开的。一战以后,由于英法对德国实施了比较强硬的制裁措施,不仅强制德国只能保持一支10万陆军部队,还要求德国支付高额战争赔偿,这两个苛刻条件客观上使德国背负巨债和心里巨大压力,德国上下对英法都产生了敌对情绪,客观上也为希特勒发动二战创造了宣传和动员上的条件。

为了达到先占领西欧后进攻苏联的目的,希特勒先是跟苏联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利用苏联的资源为德国重振军备作准备,在苏联的帮助下,德军的一系列军转民企业迅速壮大,为后续德军发动战争做了必要的战争准备。

1939年8月23日,当苏联准备与英法达成四国联盟阻止德军闪击波兰一事没有谈成以后,苏德迅速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这成了德国闪击苏联的烟幕弹,既避免了德国两线作战的危险,又为德军闪击西欧各国提供了良好的战场环境。因此,当德国在1940年占领法国以后,除英伦三岛无法暂时占领外,西欧其它各国都沦入德军铁蹄之下。此时,希特勒终于在1940年12月签发了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正式把苏德战争提到了重要日程。

1941年6月22日,耽误了一段时间的苏德战争终于如期而至,对苏联和斯大林来说,这个突然打击来得太快也太突然,以至斯大林很久没有回过神来。而对德军来说,战争初期闪击战似乎没有遇到苏军的强大抵抗,但却给德国输掉整个二战埋下了伏笔。应该说,德国闪击苏联是犯了重要的战略失误,不仅是其扩张野心膨胀的结果,更是希特勒个人独裁统治带来的错误行动。

10

首先消灭苏俄是希特勒埋藏在心中多年的愿望,希特勒在其1930年代所写的《我的奋斗》一书中多次说过:俄罗斯民族作为一个劣等民族没有资格与理由霸占欧洲一大片领土,应该将俄国人驱逐到乌拉尔山以东。一战德国失败后,在西欧击败英法联军,在东方击败,从而报德国在一战争中的仇恨是希特勒一生的夙愿。俄国控制的东欧拥有希特勒想得到的大片领土,高加索地区拥有希特勒想得到的大片油田。根据德国情报部门的资料,大批的苏军集结在东线,威胁到德国的东方前线和德国控制的罗马尼亚油田。在东方前线苏德双方都集结了大量的军队,苏德两国都对对方有极端的不信任,所谓的一山不容二虎,1941年苏德双方的军事冲突有大规模爆发的可能。

其次希特勒低估了苏联的战争潜力,希特勒在西欧闪电战的成功让希特勒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在苏德战争前他曾经对德国陆军将领们说过:苏联是一幢纸做的大房子,在德国面前会一踢就倒。希特勒对苏联红军的军事素质印象仍然停留在一战当中,认为苏联红军会照样不堪一击。

最后,希特勒认为苏德战争会是一场速决战。希特勒认为拥有强大战争潜力的美国不会很快将兵力投送到欧洲战场,纳粹陆军会在美军到达欧洲战场以前将苏联击败,然后称雄于欧洲大陆后再与美英讲和。

纳粹德国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

但是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辽阔的国土,严寒的气候,众多的人力资源将纳粹陆军的闪电战如泥牛入海般而化为无形,与此同时美国很快实现战时生产转轨,美国利用强大的生产能力将大量的军需物资援助苏联与英国。在挫败纳粹德国的闪电战之后,德国速决速战的计划破产,苏联与德国双方不得不陷入持久战当中,但是德国的人力与物力资源都不如苏联,在双方的消耗战当中兵力占劣势的纳粹陆军在辽阔的东欧平原遭到了一系列的失败,纳粹德国不可避免的走向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