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商家促销

不敢面对镜头的举报人,到底在怕什么?

2019-09-17 15:20商家促销

简介" 今年,青岛的主流媒体在舆论监督上持续发力,一篇篇“自揭家丑”的曝光稿件,在原本用于正面宣传的黄金时段、黄金版面播发。明察暗访之下,多个部门和区市纷纷“中招”,涉及到一次办好、营商环境、政府诚信等一批负面案例被公之于众,许多老大难问题也以此...

"

今年,青岛的主流媒体在舆论监督上持续发力,一篇篇“自揭家丑”的曝光稿件,在原本用于正面宣传的黄金时段、黄金版面播发。明察暗访之下,多个部门和区市纷纷“中招”,涉及到一次办好、营商环境、政府诚信等一批负面案例被公之于众,许多老大难问题也以此为突破口得到解决。

不敢面对镜头的举报人,到底在怕什么?不敢面对镜头的举报人,到底在怕什么?

主流媒体的发力,其实有来自顶层的“尚方宝剑”支持。今年年初和8月份,青岛召开了两场由市委书记牵头的新闻工作座谈会,发挥好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是这两次座谈会的主要议题之一。有了顶层支持,青岛的媒体人自然能够大胆放开手脚去聚焦问题、当好社会守望者。

但即便有了“尚方宝剑”,舆论监督的道路上依然有人顾虑重重——举报人,尤其是来自企业的举报人。

涛君有一位朋友在青岛市广播电视台舆论监督部工作,最近见到他时他总是一脸愁容,问起来往往回答就一句话:“线索又废了!”

“废了”的原因并不是线索不属实,而是提供线索的举报人不愿意面对镜头。许多举报人的诉求就是:能不能把事情跟你们说了,不要拍暴露我身份的现场画面,我坚决不能出镜,打马赛克也不行,只发条报道行不行?

电视媒体不同于纸媒,啥都不能拍当然做不成片子。许多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因为举报人坚决不面对镜头的态度,只能写成文字内参上报,“杀一儆百”的效果大打折扣。

电视舆论监督的优势就在于“证据链”能够齐全展示,因为稿子里说到的内容都要有画面支持。而且各种冲突矛盾、违法违规现场,几十秒视频带来的说服力和视觉冲击力,要胜过千言万语。

对于做了错事的当事人来说,黑洞洞的镜头一“瞄准”,带来的心理压力要远胜于文字的追责;当面对质也让人没有仔细考虑的时间,各种借口更容易露出马脚;有了画面做支撑,舆论监督的“杀伤力”更强,更能够对同类现象形成震慑。

不过所有这些优势,都在举报人拒绝面对镜头中“灰飞烟灭”了。

舆论监督有了顶层支持,媒体介入下也有了事情解决的案例,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举报人,尤其是来自企业的举报人害怕面对镜头呢?

其中一位反映过土地纠纷问题的企业家(涛君再三保证,绝不透露他的信息……)告诉涛君,舆论监督的顶层支持跟他没关系,市委书记还能天天关注他的企业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在他眼里基层官员比市委书记大多了,因为基层官员是要天天打交道的。他找过相应的执法部门,但执法部门在现场的表现,让他有种“你站在另一边”的感觉。

这位举报人说,一旦他接受了电视台的采访,那就等于跟对方公开撕破了脸皮,或许在媒体介入下,他当时的诉求能够得到解决,但企业毕竟在人家的地盘上,等运营起来后,会不会有人来偷着掐电线?会不会有人天天恶意举报?会不会有人来封堵企业大门?

说白了,他不是对舆论监督的力度没信心,而是对后续的保护没信心。

另有一位企业家曾经在私下场合告诉过涛君,如今基层依然摆脱不了“熟人社会”的枷锁,除非你能把这个系统连根拔起,不然只是拔除了某几个点,这个系统还是能够照常运行,并把举报人视作“眼中钉”,某些问题或许解决了,但以后企业将会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门槛”。企业毕竟是为了赚钱,最好还是不要撕破脸皮,毕竟强龙难压地头蛇。

这并不是说青岛的基层社会都如此“不堪”,说不定这两位举报人接受了电视采访之后,后续也不会遇到其它刁难。但他们心底的这种刁难预期,在遇到问题时,把他们逼回了一遍又一遍去求人的老路上,求个一年半载,问题说不定也能解决,但那些堵点和痛点依然存在。

所以,这些不敢面对镜头的举报人到底在怕什么?

涛君觉得,他们怕的是一个“人治”色彩依然浓郁的基层社会。一怕曝光后,给自己带来困扰,担心政府官员说一套做一套,镜头前表态很好,但背后给他“穿小鞋”。二怕现在舆论监督的良性生态不长久,当前有主要领导在“加持”,随着官员的更迭,有可能形势又会急转直下。

举报人的顾虑,反映的是我们的营商环境现在只是触及到表面层次的一些皮毛和矛盾,真正深层次的问题还需进一步解决;也反映的是不敢面对镜头的举报人对青岛法治化的信心依然缺失。

在青岛许多次高级别的会议上,改革“上热中温下冷”的议题被一再提起讨论,这些基层企业家的种种顾虑无论是过去经验的惯性、还是当下现状的反馈,都需要让“下”也“热”起来,才能打消这种顾虑。“热”起来的关键,就是要通过制度创新、流程再造,减少人在办事当中的寻租空间,让制度、让法治成为治理的基石。

就像深圳的经验,用各类清单来明确准入门槛、用在线办理来减少人工干预、委托第三方机构来隔离官企……绝大多数情况下,根本不用跟基层官员打交道,基层官员的寻租空间也被制度束缚,没有寻租空间自然难以结成利益共同体,企业遇事自然第一反应是按制度走而不是去求人,也不用顾虑利益共同体的打击报复,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

要营造起这种制度带来的安全感,少不了打破既得利益集团、推进流程再造,让办事不求人、不见人成为基层常态,让制度束缚住利益共同体的形成空间,给企业家带来按章办事也能办成事的信心。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对舆论监督的媒体来说可能不是个好消息,因为线索就更少了,但对青岛的营商环境来说是个巨大的好消息,因为企业更舒服了。

"

Tags:不敢,面对,镜头,举报人,到底,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