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孩子在家里特别张扬和闹腾,可是出去和小伙伴一起就特别老实害羞和胆小怎么办?

孩子在家里特别张扬和闹腾,可是出去和小伙伴一起就特别老实害羞和胆小怎么办?

2020-11-18 08:33阅读(59)

孩子在家里特别张扬和闹腾,可是出去和小伙伴一起就特别老实害羞和胆小怎么办?:如果咱们发现自己的孩子有这种窝里横的这种表现,也就是说在家里特别的张扬,特

1

如果咱们发现自己的孩子有这种窝里横的这种表现,也就是说在家里特别的张扬,特别的闹腾,而且说话也特别多,滔滔不绝的,但是一到外人面前就表现蔫了,不敢去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建议家长一定要多多的关注了。 仔细的分析就会发现,往往这种窝里横的孩子他特别容易脾气大,然后特别容易焦躁,然后遇到一点小困难就会乱发脾气,多半这种孩子你仔细看都会是在家里被包办,代替,宠溺的情况是特别特别多的,然后孩子在家里基本上有一点小小的进步,或者有一点小小的表现,就家长赶紧去赞扬,或者是去宠爱他。

也就是说孩子被过度的赏识教育了,这种就容易造成孩子这种情况,有一点小成绩自己就去满足,而且什么事都是去指使别人,自己不亲自去做,就表现的特别的横,然后在家里指挥这个指挥那个,而且全家人都要听他的,谁不听他的他就会生气,或者撒娇,如果我们真的教出了这样的孩子,我们的家长就一定要注意了,首先从我们的家庭环境开始调整,不要过度的去宠溺孩子,当孩子真的是在他已有的基础上有了一个质的提高的时候,我们再给他这种赞赏,或者是表扬。

假如说一个4岁的孩子,他能够自己拿筷子,或者拿勺去吃饭了,您还去表扬他说我们的宝贝真棒,这个显然太不符合孩子这种特点了,因为他如果说一岁的时候能做到这件事情,我们可以表扬可以夸奖,但是他都4岁了,这完全属于他的分内之事,我们再总是让他活在这种表扬当中,孩子就比较娇溺,而且他在外面的时候他就容易表现出这种特别的胆怯,因为外面世界对他提出的要求很多是他的这种年龄能力相匹配的,甚至是要高出他年龄一些的能力,孩子当然没有能力驾驭了。

在没有能力驾驭的时候,那外界社会给他的反馈和他习惯于在家里得到这种赞赏,有了很大的差距,也就是说孩子突然觉得怎么是两个世界,那家里人都说我什么什么都棒,那外面的人说我什么什么都不行,这样孩子当然情绪上就受不了,自尊心也会特别受到打击,就会表现出特别的抑郁,或者特别的这种烦燥,然后他会把这种负性情绪再转嫁给家长身上,他就会埋怨家长,为什么你不告诉我是这样?他就会埋怨家长,为什么你不告诉我外面的世界是这样的,为什么你说我什么都好,外面的人却说我什么都不好。

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家长一定要注意回家调整家人的这种教养方式,同时要给孩子一些个独立性的培养,让他能够和他自己的年龄特点相匹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他才能够在外面一个独立的人的形式出现,而不是处处依赖于家人父母。

再有,我们要给孩子讲一些规矩,一个三四岁的孩子,他要懂得最起码的礼貌,比如见到人要跟人家打招呼,可能嘴上说不出来的时候,也要鼓励他用一些肢体语言去跟别人进行这种沟通,或者是交流,有一些个起码的规矩,而不是说我的孩子一撇嘴,或者是躲到妈妈的身后了,这样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没有自信。

所以说,如果说您不想带出一个窝里横的孩子,那首先就不要过分的在家里宠这个孩子,然后让他去完成自己能够完成的一些事情,其次要给孩子提一些要求,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独立性,平常要在家多给他一些展示的机会,尽量多的去鼓励他。

了解更多更科学系统的育儿知识,请关注“积木育儿”头条号。

2

在家里活泼开朗,出去就秒变小乖猫的孩子真的不是个例。哪怕这个孩子非常内向,在家里也会比在外面表现的更加放松和自由。简而言之就是儿童初步形成的社交意识在不同的环境中社交能力的不同体现。

幼儿时期,儿童的个性品质开始萌芽并逐渐形成。这时他们的可塑性强,自我评价尚未建立,往往以家长或老师的评价来评价自己。表面上看是孩子的性格导致孩子外出时社交能力表现胆怯、拘谨、不合群,其实真正影响孩子的正是家长潜移默化的语言和行为,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家长自己来说都意义深远。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社交行为呢?

父母言传身教

幼儿主要通过感官来认识世界,只有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经验,才能理解事物,才能对事物形成比较抽象的、概括的认识。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主动和邻居朋友打招呼,让孩子知道见了熟人应该如何传达自己的感情。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主动友好的问候亲戚朋友。只有这样紧密结合生活体验,才能被孩子理解和接受。

对幼儿的社交品德和能力的教育要贯穿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大事小情,家长都要用良好的自我品质去影响孩子,做孩子的楷模。


培养孩子原则意识和礼貌用语

现在孩子比较少,特别的金贵,家长对孩子会过度保护、百依百顺,加之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隔代教育,让孩子在家里被环绕簇拥,成为家的中心人物,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家长无条件的顺从和溺爱,导致孩子变得霸道强势,为人处事毫无规矩,这样的孩子一旦进入外界小社交圈子会备受打击,变得不受欢迎,从而丧失社交积极性。

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确立原则意识,并教给孩子最基本的礼貌用语。例如,请人帮忙要说“请……”,别人帮完以后要说“谢谢”,想玩玩具要用商量的语气“我可不可以借用你的……”等等,告诉他基本的社交原则,例如绝对不可以下手抢,更不能对别的小朋友使用暴力等等,培养孩子的社交礼貌意识让他成为社交小达人。

多鼓励、多赞美,增强孩子自信心

很多家长看孩子在家里疯闹就会出口训斥:“你怎么这样做啊,你这样出去了叫人笑话死了!”或者说“你再这样的话,没有小朋友愿意和你玩了!”。家长觉得这些话可以对孩子起到激将的作用,殊不知这是在变相告诉孩子你不受别人欢迎,那么孩子一旦出门就会变得谨小慎微,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做错说错被人嘲笑或奚落。其实,家长应该用另一种表达方式正面的“鼓励”孩子:“如果你能这么做的话,我想爸爸妈妈会非常开心,小朋友也会很喜欢的。”或者说:“你想想爸爸妈妈如果和你一样这样做的话,你会觉得开心吗?”。用温和的语气,坚定的态度让孩子知道在人与人交往中,他的什么行为会让别人不舒服。创造和谐的氛围,鼓励和引导孩子去观察总结,孩子变得越来越自信,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帮助孩子提高社交能力。

多带孩子外出体验

无论说多少做多少,最终都是需要运用到实践当中去的。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在家这个地方,都会感觉轻松惬意,充满安全感,所以不小心就会卸下防备,给家人展示真实的自己。所以,多带孩子出去玩耍,当他结识了志趣相投的小伙伴,变得有安全感,那么孩子也会轻而易举的把自己活泼可爱的一面示于人前了。

总之,幼儿社交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需要一个潜移默化、循循善诱、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父母也不必太过在意,平白增加孩子的压力,让一件本不是什么问题的事情变得“鸭梨山大”,放平心态,随着孩子成长,相信他也会越来越出色!祝孩子健康成长!

3


孩子在外老实害羞是很多父母困扰的问题,尤其是在进入新环境认识新朋友时候,孩子不太主动参与活动与别人交谈,父母就会很困扰地说“在家里与我们交流都挺好的,一点都不像在外面这样害羞”或者“我们家人都不是这样啊”最后只能寄托在“可能长大一点就好了”。


孩子在社会交往中是否主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关注:一个是孩子自身的安全感,另外一个是孩子的社会交往的能力。安全感对于孩子主动社交的作用,就像是车辆行驶必须要有汽油一样,车辆有多少油,决定着车可以开多远,安全感直接决定了孩子愿不愿意主动与人交往,能在什么情况下与人交往。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来自于在家庭环境中亲子互动时父母的反馈,如果亲子互动中如果父母以温暖积极的方式,让孩子感觉到 “我很安全”“我可以做我自己”、“在你眼里我很好”,孩子就会在家庭环境中获得充足的安全感。在其他环境中,会已“安全”的心态主动与别人互动,并且将这种安全感带给周围的伙伴,获得大家的喜爱。


第二个方面是社会交往能力,每一个孩子其实对世界都充满了好奇,希望通过与人交往来一起探索这个世界。可是很多孩子不知道如何通过被大家喜欢的沟通表达方式来达成这个目的,因此需要父母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示范。家人是孩子学习社交的伙伴,父母需要在亲子互动中,给予孩子符合社会规范的社交示范,才会让孩子学习到合宜的社会交往技巧。比如当孩子张扬和闹腾的时候,我们可以想想这样的场景和行为,如果在外面是否被允许,如果这样的行为会引起他人的反感,就需要温暖且坚定的告诉孩子这样不可以,应该怎么做。否则孩子在家里面的行为模式,在外面是不受认可的,孩子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在不想受到他人批评的心态下,就会显示出胆小和害羞。


特别想说的是,有时候父母爱子心切,急于对孩子下判断贴标签。孩子的社交同大人一样,需要一段时间的熟悉新环境,才会主动大方的与人交往。有时候,大人也需要一些耐心,给孩子一些准备的时间。

4

在家闹腾,在外胆小害羞,这样的孩子可能是害羞型儿童。

北卡罗莱纳大学的教授将害羞型儿童分为三类:讨喜的害羞孩子(Agreeable Shy Kids),不成熟的害羞孩子(Immature Shy Kids),和咄咄逼人的害羞孩子(Aggressive Shy Kids)。

三类害羞宝宝在同伴交往中的表现截然不同:

  • 讨喜的害羞孩子:不主动发起对话或邀请别人一起玩耍,但他们会在同伴主动接近时热情地回应,也普遍为同伴所欢迎;

  • 不成熟的害羞孩子:常常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出退缩。但他们在主动接近同伴时,往往会让其他孩子觉得幼稚或感觉不耐烦——这一类型的害羞孩子常常在故意引起他人注意与离开人群之间犹豫。他们大多被小伙伴忽视,也往往比讨喜的害羞孩子更容易被小伙伴排斥;

  • 咄咄逼人的害羞孩子:往往会在与同龄人交往时表现出愤怒或敌对。和其他两种孩子相比,他们与同伴的矛盾最为激烈。他们还有很大可能性被同伴拒绝、排斥或欺凌。

题主的孩子在与小伙伴相处时没有表现出敌意,所以很可能属于讨喜的或不成熟的害羞孩子。

如果是讨喜型的,那大可不必担心:尽管他们在同伴交往时表现得不太主动,但随着交往的熟练,他们会慢慢发展出足够好的相处能力,并与小伙伴建立亲密的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慢热”。

如果是不成熟的害羞孩子,因为他们在交往中会感受到其他小伙伴的冷漠或拒绝,如果没有家长或其他人的帮助,很有可能陷入害羞的恶性循环:孩子由于介意交往过程中的不舒服,会故意远离小伙伴,而这种冷淡更容易加剧同伴的反感,也不利于孩子培养社交技能,导致孩子更加害怕与人交往。因而,家长应该帮助孩子,避免孩子陷入恶性循环。

(图片来源:unsplash.com)

在尝试克服孩子的害羞前,家长首先应该做到这几点:

1. 接受“孩子在社交方面还有待完善”这一事实。只有你接受他的不够成熟,孩子才会接受自己。而孩子在感受到你一如既往的爱时,会认可自己的价值,这样更有助于他们与别人相处。也就是说,不要指责孩子的害羞,而是支持他前进。

2.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给他贴上害羞的标签。因为一旦孩子都把自己认作是“害羞”的,那么他们就更加不敢做出大胆、大方的举动了。比如不要在孩子不愿打招呼时告诉邻居“他太害羞了,不敢打招呼”,你可以这么解释:他现在不太想打招呼。

3. 不要强制把孩子推进交际环境。要知道,不成熟的害羞孩子对于同伴交往的忧虑是有依据的:他的同伴确实可能对他们的接近做出忽视、排斥等消极反应。让孩子直面更多的拒绝,这有弊无利。

(图片来源:unsplash.com)

害羞宝宝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交往方式,与此同时也需要获得同伴的积极反应,家长们可以这么做:

1. 帮助孩子在兴趣中建立友谊。当孩子专注于自己所感兴趣的事情中,并同时和同伴交流时,他们不太会为孤独或可能被拒绝而烦恼。举个例子,如果孩子喜欢看书,那么父母就可以鼓励他们参加读书俱乐部或是去上写作课。

2. 通过角色扮演帮助孩子练习社交。你可以做出示范,帮助孩子练习用眼神、声音和微笑来与伙伴打招呼,或者尝试通过提问或称赞别人来增加互动。你还可以陪伴孩子提前做好应对新社交的准备,帮助他/她把注意力集中到社交环境的积极方面。

3. 社交过程中,引导孩子将注意力从自己的“不舒服”转移到同伴的感受上。一方面孩子的注意力不会一直放在负面感受上,另一方面,通过想象同伴的感受,可以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图片来源:unsplash.com)

总的来说,这三个心适合所有害羞孩子的家长。爱心:不因孩子的害羞而改变的爱,是孩子前进的动力;细心:帮助孩子在兴趣中发展友谊,是孩子改变的契机;耐心:克服害羞可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较长过程,这个过程尤其需要智慧父母们的耐心。


欢迎关注头条号\"家有宝宝学心理”——全网超过 400 万用户信赖,专业

的亲子育儿心理社区,陪伴你和宝宝幸福成长。

5

我们这边有一个小女孩儿就是这样,还记得她第一次来上体验课的场景,无论是谁和她说话,她都不理睬,和妈妈说话也是趴在耳边小声地说。上课时,通过我们老师的引导,她开始慢慢地说话,老师课后和妈妈沟通了解到,孩子在家能一直不停地说,然而到了外面,也不和小朋友沟通,也不和大人打招呼......相信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困扰,该怎么办呢?

原因

1.环境因素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面对环境的变化是很敏感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温馨、安全、能够放松的地方,孩子自然会闹腾些。而外界环境中的人和物对于孩子来说是陌生的,有些孩子就会表现出不自信、胆怯、害羞等情绪,这些都是正常的表现。

2.自身经验不足

0~18个月的孩子都是用感官来认识世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18个月~3岁的孩子,眼睛能看到更多的东西,也能够多视角看待事物;而4岁以上的幼儿逐渐能够体会到别人的感受。所以直接经验对于幼儿来说是很重要的。大部分爱闹腾的孩子都精力旺盛并且探索能力强。但很多家长平时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带孩子出门,以至于孩子的直接经验变少,不知如何与别人相处。

3.自我保护意识

面对自己父母时,孩子知道无论自己怎么样,爸爸妈妈都会包容自己,不会责骂自己。但当面对别人时,孩子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不会引起这个人的责骂或者一些其他不好的行为,所以,孩子在外面会出现胆怯,不爱讲话的行为。

4.父母的溺爱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全家人对孩子的过度关注、过度保护,有的甚至达到了溺爱的程度,所以会在家里面无法无天,非常闹腾。当这类孩子进入幼儿园,与外界接触时,不知如何与别人合作,如何分享,如何尊重别人,别的小朋友自然不会喜欢和他在一起玩耍,还有可能会出现他被孤立的状态,孩子自然会出现胆小的现象。

如何帮助孩子?

1.少一点表扬,多一点鼓励

随着孩子成长阶段的不同,我们要根据孩子能力的不同来鼓励孩子,而不是一个5岁的孩子自己吃饭,家长还在旁边说“你真棒,可以自己吃饭了”,而是要找一些孩子平时不能做到却做了的事情进行鼓励。当然,鼓励不只是说一些好听的话,而是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进行鼓励。鼓励也需要正确的方式,我们可以运用鼓励四原则(觉察、接纳、倾听、具体)对孩子进行鼓励认同。鼓励认同的是内在,是过程,可以提升孩子的自尊水平。

2.和善而坚定

对于骄纵型的家长来说和善很容易做到,但他们很难做到坚定,控制型家长则相反。对于孩子来说,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准确的。和善不坚定,会导致孩子缺乏合作意识,尊重意识,并且逃避责任。坚定不和善,会使孩子过度叛逆。和善而坚定,则会使孩子自尊水平提高,学会与别人正确交往的能力。

3.开拓眼界

家长多多带孩子出去开拓眼界,在外出时,留意观察孩子的表情变化,当孩子在别人面前表情轻松,主动微笑或者打招呼时,可以鼓励孩子当时的表现。孩子能够从爸爸妈妈的肯定中的到愉快的体验,孩子自然会多去尝试同样的行为,渐渐的孩子就会在别人面前自信大方,不再害羞。当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主动和别人打招呼说话,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也会耳濡目染,学会与别人如何交往。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这些观点不仅适用于家长,同样也适用于老师。通过我们老师鼓励式的引导,那个小女孩儿开始慢慢打开心扉,现在上课不仅积极地举手回答问题,而且还拥有了很多好朋友,各位不妨试一试哦~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期待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6

关于孩子“窝里横”的问题,真的让很多妈妈很头疼:在家生气他的任性霸道、出了门担心他的胆小畏缩——这孩子怎么就不能平衡一下,在家乖一点、出门胆子大一点呢?

我们年糕妈妈学院的杨杰老师就研究过这个问题

向杨杰老师咨询这个问题的家长也不少,杨老师又给出了什么样的分析和建议呢?快来看看吧——

作者简介

杨杰老师:亲子咨询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从事家庭教育咨询10年之久,积累了丰富的亲子咨询经验。常年在线下为家长们答疑解惑、提供咨询服务。

孩子“欺软怕硬”是我在咨询中常常遇到的一个问题。

家长在这个问题上往往会陷入矛盾之中:

一方面,当然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野蛮的“小霸王”,但他在家里活脱脱就是个不可理喻的家伙;

另一方面,父母更不希望孩子在外面是个怕事儿的“受气包”,但孩子在学校却胆小懦弱、受人欺负,完全没有在家里的威风。

家长找不到问题的“病根”,除了为孩子发愁、怒其不争之外,真的是一筹莫展。

“欺软怕硬”的症结到底在哪儿?豆豆妈的烦恼

3年前,我在咨询中遇到过这样一对母子。

那年豆豆5岁。孩子的妈妈告诉我,说不知道怎样和孩子沟通。

她和孩子经常为一点小事儿就怒火相向,孩子的脾气很大,一点都不输给妈妈。

比如早晨起床,豆豆如果没睡够。明明能自己穿衣服,也非得要求妈妈帮忙,不帮就大发脾气。

我在读咨询日志的过程中也发现,他们娘儿俩的相处状态是:妈妈总是先发火,提高嗓门呵斥。但最终总会被孩子所压制,孩子在对攻中甚至会骂人。

但在外面,孩子就彻底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表现得很小心,进入新环境要适应很久,不愿意尝试、不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不自信。在幼儿园,和小朋友发生矛盾,人家骂他,他就站在那里听,没有一点反抗。

有一次,妈妈带豆豆去看电影。在售票厅门口,几个男孩子打起架来,妈妈很快就找不到豆豆了。急得妈妈大喊了半天,他才不知道从哪里出来。

妈妈心里很不满,觉得这孩子怎么那么怕事,一看打架就要跑。

妈妈的妥协种下病根

随着咨询的展开,豆豆的病根逐渐浮现出来。

豆豆平时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最多,所以妈妈对豆豆的影响也最大。

这是一位控制不住自己脾气,但又给孩子过多呵护的妈妈。

孩子从妈妈身上学到了两样东西:第一,发脾气;第二,只要自己坚持发脾气,妈妈迟早会妥协,帮助他做本该由自己完成的事情。

比如前面说的早起穿衣服。我让妈妈分析一下,孩子的情绪来自哪里?

妈妈说了三点:没睡够、对妈妈不满、需要关注。

我继续问妈妈:不管是哪种原因,孩子为什么要用闹脾气的方式达到目的呢?

妈妈说,也经常会告诉孩子,你可以好好和妈妈说,发火没用的。

我接着说:你这句话有道理,但没效果。发火真的一点用都没有吗?

妈妈说:在他看来一定有用。他一发火,我就屈服。

我总结道:对孩子来说,发脾气不但有用,而且简单,根本不用动脑筋。这个策略适用范围极广,简直是万能的法则:遇到困难,发脾气;心情不好,发脾气;需要关注,发脾气……

如果孩子一直依赖发脾气的策略,久而久之,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就会落后于同龄的孩子。就算他想说,也未必能准确地描述自己的需要和主张。

在这里,我想稍稍跑跑题,说两句帮孩子的问题。

其实,许多家长都要面对这道两难的选择题:一味地帮孩子,孩子就会习惯性地找人帮忙。直接放弃,根本不动脑筋;完全不帮吧,在孩子确实不会的情况下,又会产生挫败感。

我曾经问豆豆妈:除去发脾气的因素,你能否判断出,哪些他是真的不会,哪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完成?

这位妈妈说,她没仔细甄别过。

其实,这个判断非常重要。当然,前提是对孩子进行细致的观察。如果分不清二者的区别,结果往往是“该帮的没帮,不该帮的乱帮”。

你想要个“小霸王”吗?

再来看豆豆胆小的问题。

电影院打架事件后,我也帮豆豆妈做了深入的分析。

我问妈妈:你希望孩子怎样?

她说,希望孩子还手,而不是一味地躲。

我继续问:你觉得躲开不好吗?

妈妈说“是的”。

我让她说说理由,她说:男孩子不应该怕事!

我从相反的角度问了一个问题:如果完全不怕事,结果会怎样呢?

妈妈说:也不行,甚至有危险。

的确是这样,我半开玩笑地补充了一句:黑社会的人,通常都不怕事,正因为如此,才会越走越远。

我对妈妈说:我能理解你的意思,你是不想看到孩子受欺负。不过,我们指导孩子的时候,一定要目标清晰。我想,你真正不满意的,是孩子的策略太单一,只会躲避,希望他能审时度势、灵活应对。如果一味地告诉孩子别怕事,只是培养了莽撞的个性。

我继续问妈妈:为什么孩子在家里那么强,在外面又那么弱呢?

妈妈说孩子“欺软怕硬”。

“欺软怕硬”的孩子生活在恐惧中

表面看起来确实像妈妈说的那样,但“欺软怕硬”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我帮妈妈分析:在家里,孩子最常用的策略就是发脾气,到了外面,他再用发脾气的策略,会怎样呢?对方会像你一样妥协吗?

妈妈说:对方会反击。

我继续问:在家里最仰赖的策略失效,对方反击,自己又没有别的办法,孩子能怎样呢?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只能躲避。

这位妈妈经常对孩子发火,已经做了一个负面的榜样;同时,孩子一发火就妥协,习惯性地迁就、保护孩子。让发火发展成为孩子唯一的策略工具。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当大人不在身边,无法提供贴身的保护。而对待家人有效的办法,面对他人的时候又无效。孩子孤立无援,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也不知道怎样亲近他人。

我们能想象孩子内心有多害怕吗?而且这种不安和不确定的感觉,会放大孩子的恐惧。说得夸张点,这简直是“羊入狼群”。

当孩子在极端害怕、不自信的时候,仅仅从表面上鼓励孩子勇敢、别怕事。在事实上,是又把孩子推了出去,他的内心更加无依无靠。

如果我们真的爱孩子,就要在家里遵守基本的人际规则和社会规则。不要随意地对孩子发脾气,也不要因为孩子发脾气就妥协。只有这样,他进入小伙伴群体,行为模式才不会受到挑战。而是获得接纳,这样才会一路畅通无阻。

亲子之间,遵循基本的人际规则和社会规则,是对孩子最深刻的祝福!

7

这个问题 属于我们的孩子 在与陌生人交往互动中,自己没有好的方法 。俗称 不会跟陌生人交往。

这是正常的。因为 孩子从出生 的谁也不认识,到 思维发展逐步 认妈妈了,认身边的家人了。随着年龄大了,孩子已经习惯了天天与熟悉的,亲近的 父母与家人的 互动 交往了。自然 就表现的 在家里是非常 随心所欲的 是开心 和安全的。

那么 外出 遇到陌生人无论 同龄还是 其他年龄的 陌生人,对孩子来讲 第一反应是 不安全的,是防御心理 进行 保持距离的,这是生物的本能,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 更是如此。

本能自我保护的心理 反应 一定是对陌生的外人 表现的是 观察对方,琢磨对方 然后思考对自己 是舒服的 还是 厌烦的。进而 会 考虑 是否可以接近?接近他们对自己 安全吗 ?

等等这些心理过程 中 孩子就会表现的 不太主动的接近外人。 此时家长 多数是不懂孩子心理与本能,于是 用什么 害羞呀 胆小了 武断的进行评价和定论孩子,孩子被家长如此认定,孩子就也会把自己 都没意识到的本能心理 也认定成自己是 胆小 不敢见外人的。 进而扩大强化了。

所以家长 不要自以为是 高层面 看透一切的 心态 去随意评价孩子 任意给孩子乱贴标签。

当孩子 遇到陌生人的时候,家长要引导孩子 什么是 安全第一,不轻信家人以外的陌生人。第二:如果是 小伙伴,那家长就教会孩子 如何主动跟他们打招呼 都怎么说,如何主动邀请 伙伴一切玩,出现 小摩擦呀 小意外呀 教会孩子 如何 道歉 如何原谅对方,如何 避开对方的危险动作给自己可能的伤害。等等 这些 都必须家长 在实际 伙伴互动中,随时交给孩子的技能。孩子自己学会了,应对自如的时候,家长要及时肯定 及时鼓励 让孩子继续发扬。如此才是良性循环。

让孩子既学会了 安全意识,也学会了如何 交朋友 也学会了处理伙伴关系 等等人际能力。中就是情商培养。

认生,防范思维 是 生物保护的本能,是对的。人际互动 永远安全意识第一位。请家长不要乱扣帽子,什么胆小 胆大。 胆小的孩子 都是家长思维混乱,一会让孩子主动,一会又告诉孩子危险 把孩子弄糊涂而导致的。胆大的孩子毫无安全思维,出状况就都是悔恨无法弥补的巨大代价。

家长 永远不要 轻易就给孩子 这样那样的定论性评价!这都是妈妈的坏咒语!不是迷信,是心理暗示的效应。

8

谢邀 发现好玩具,解锁新玩法,我是生肖侠,你身边的儿童玩具创意专家

孩子在家里特别张扬和闹腾,可是出去和小伙伴一起就特别的老实害羞和胆小,现在有很多孩子都会这样,其中也包括我大侄子,真的是完全被家里人给宠坏了,在家里一副小霸王的样子,一出家门立马就怂了,永远都是畏畏缩缩的跟在大人身后,更别提在幼儿园被女孩子抢玩具哭鼻子了。

对于这种“窝里横”的孩子家长该如何教育呢?

家长要积极配合 给孩子创造机会:“窝里横”的孩子通常缺乏与外界打交道的经验,所以家长要积极配合,给孩子创造机会,多带孩子到户外玩耍,锻炼孩子为人处世的能力,遇到事情就让孩子自己动手试试,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自信心,减少依赖性。孩子的勇气与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爸妈可以代替给予的,必须是宝宝自身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获得的。

父母对待孩子的宽容要把握原则:父母对孩子要有爱但不是纵容,不能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而且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也要一致,尤其是与祖父母之间的教育方式往往发生分歧,祖父母对孩子的隔辈溺爱大有人在。

吸引孩子把精力放在有益的活动上:这个需要家长的引导,对孩子的活动、方法进行正确引导,吸引孩子把精力放在有益的活动上,让孩子在有益的活动中得到自然发展。

【我是生肖侠,你身边的儿童玩具创意专家,想要了解更多创意新玩法请点击右上角关注我哦】

9

孩子在家里比较自由随便放得开,说明家长给孩子的自由度比较高。这有利于孩子探索世界,发展身心。

但是对孩子在外面的表现,可以看出家长做的不够了。

一是限制过多。担心脏乱,不安全,这也不让摸,那也不让看,孩子就像圈在笼里的小鸡,一点活动的天地也没有,哪里来的胆量和能力?

二是,对孩子吓唬过多。有的老人为了不让孩子到处跑,就吓唬孩子,外面有马猴子,偷小孩的坏人等,孩子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恐惧。

三是,对孩子们之间的交往干涉过多。家长寸步不离跟着,有一小点纠纷争吵,家长连忙出头喝止,带离,甚至参与其中,孩子们之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交往。

孩子终将走向社会,家长要引导孩子们学会与伙伴友好相处。

一是,多带孩子见世面。同学,同事,朋友之间,多多拼孩。有意识带着孩子们一起吃喝,玩耍,观剧,游玩,给孩子们创造交往机会。

二是,与三观相同的家长之间形成默契,孩子之间的推搡,争抢不去管它,让孩子自己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事实上,孩子们绝对有这个能力,关键是家长们要学会放手。

三是,即使出现较激烈的打闹争吵。家伙不要急于讨说法,争对错。本着小孩子无大事的原则,多原谅,多包容。可以尝试给孩子们制定规则,比如打滑梯玩玩具先来后到,喜欢别人的玩具需要征得同意,通过交换,等候,放弃等方法解决。比如,碰倒别人要道歉等。

四是,通过故事,游戏,对孩子进行互相帮助,团结友爱,互相原谅的文明礼貌教育。

10

两孩爸妈来回答您的问题。孩子在家特别张扬闹腾,出去就老实胆小,就是俗称的“窝里横”。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很可能是与人同龄人合作的能力比较欠缺。为什么这么说呢?

1、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是社会学的重要概念。

社会化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使个人适应在社会环境中的生活方式,并使他们接受社会的文化传统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爸爸妈妈对孩子做的早期教育、幼儿园对孩子做的学前教育、学校对孩子做的学校教育,都是让孩子逐步“社会化”的工作。

从个人的角度看,社会化是发展自我,养成独立人格的过程,L·布鲁姆等社会学家在《社会学》中说:

“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个人获得某种身份,建立和发展价值观与欲望,并且在顺利的条件下能够充分发掘运用他或她的潜力。社会化对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及身份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社会化具有两种功能:传递社会传统与创造人格。”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步从家庭走向社会,接触其他的人,与他人合作,适应在社会环境中的生活,如果孩子没有达到他这个年龄应该具备的社会化程度,在幼儿园和学校在与老师和同龄人相处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窝里横”就是一个典型。

2、“窝里横”的孩子欠缺的是合作能力

一些父母会认为,孩子老实害羞胆小是个性问题,但这无法解释为什么孩子在家里就能张扬闹腾。

真心爸妈认为,这不是个性问题,而是能力问题,孩子是因为欠缺合作能力,在外面才会显得老师害羞胆小。

在家里特别张扬闹腾的孩子,通常是家人对孩子过度关注、过度纵容、过度保护,甚至达到了溺爱的程度。这样,孩子在和家中成人相处的过程中,就无法学会与人合作,比如懂得与人相处的尺度、尊重大家共同的规则、理性提出自己的要求并懂得什么时候应该配合大人的要求等等,因为他根本不需要这么做,大人自己就乖乖地一切都顺着他的意愿来了。

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到了幼儿园和学校,就会比较欠缺和同龄人合作的的能力,比如不懂得分享、不懂等待、不懂尊重别人、不懂“轮流”、不懂什么时候该做领导者、什么时候该做追随者等等。

这样的孩子,自然不会受同龄人的欢迎,大家会很不喜欢和他一起玩,孩子会经常处在被孤立的状态。当然,孩子内心也是不想处于这样的处境的,但是因为不会与同龄人合作,他自己就很难改变这种状况,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表现得老实害羞胆小了。

3、如何帮助孩子改变?

要帮助孩子改变,一位鼓励孩子在外面要大胆、不要过于羞涩,是不起作用的,有效的方式是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能力,当然,起点就是与父母的合作。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明确地表达需求,不要孩子还没什么表示,大人就乖乖地把一切都给做好了;父母可以和孩子共同建立规则,帮助孩子明白,与人相处时,如何参与建立规则,如何遵守规则;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参与与他相关的家庭事务,表达自己的意见,比如买书时买哪本书,买衣服时选什么颜色,甚至具体到晚饭想吃什么。

这样慢慢培养,孩子就会变得更有主见,更有自我,也更懂得如何与别人相处,在和同龄人相处时,就容易成为那个胆小害羞的“小透明”了。

欢迎关注“真心爸妈”:

我们是一对真实的爸爸妈妈,本科均毕业于北京大学,真心妈妈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育有两子,一个十一岁,一个十四岁半。出版有《育儿基本:找到好方法,轻松做爸妈》。所有回答均为原创,欢迎转发分享、评论、讨论、提问。欢迎访问我们的头条号“真心爸妈”,浏览更多育儿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