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家里有精神分裂或者双向情感障碍等精神病的家属,生活过的怎么样?

家里有精神分裂或者双向情感障碍等精神病的家属,生活过的怎么样?

2020-11-03 05:37阅读(62)

家里有精神分裂或者双向情感障碍等精神病的家属,生活过的怎么样?:谢谢平台邀请,这样的家庭大多都很不幸,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还有精神和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首

1

谢谢平台邀请,这样的家庭大多都很不幸,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还有精神和心理上的巨大压力。

首先是经济上大多比较困难,因为患者本身丧失劳动能力,而且还需要家属专门抽出至少一个人辞职护理和监护患者,其经济状况可想而知;

再加上由于患者患病所带来的“病耻感”和周围人的歧视和白眼,家属面临着巨大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

常常有家属对我们说:

“自己都快要崩溃了!”

我还经历过一个患者母亲因女儿久治不愈,屡次复发,不堪重负而最后以自杀了结自己生命的悲剧。

可见其生活负担和精神压力何其之大!

这就需要我们国家要在医保政策上向这些罹患精神疾病的人予以倾斜和关照,增加其报销比例;

各级民政部门和残联机构也应进一步加大补助和救助力度,并力所能及地安排精神残疾患者的就业,以减轻其家庭负担;

各级精神卫生机构的医护人员除给患者进行诊疗外,多关注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问题,在这方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早在30年前就开始每周给家属做“健康讲座”,是我们业界学习的榜样!



2

家里有精神分裂或者双向情感障碍等精神病的家属,生活过的怎么样?精神分裂症或者是双向障碍的病人,这种病人本身就属于特殊的群体,在家属之间精神生活方面上都需要特殊的照顾以及支持,如果有这种病人的家属需要做好家庭中的康复训练,需要从以下方面。


1.照顾好病人的起居生活,同病人一起制定每日休息的时间表,每周计划运动,防止懒散卧床,无事可做胡思乱想。

2.督促病人继续坚持定期去医院复查,特别是需要按药物复查并接受医生的心理治疗以及康复治疗,且不可擅自的减药停药,实践证明许多病人均在减药,停药以后3~5个月内都会出现复发。

3.关爱病人的精神活动,常与病人谈心,带着病人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文艺活动,培养个人兴趣爱好,同时增加康复的信心,如果有复发的兆头,需要及时的就医,防止病情复发。

4.做好家庭康复工作,家属要学习一些精神卫生知识,参与社区医生举办的家庭卫生讲座,定期康复训练计划与社区医生一起,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治疗最佳的康复方案。

5.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如果病人的单位以及领导同事亲友邻居特别是居委会对康复计划有多方面的支持,去除各方面的不良诱导,使病人缓解,以后可能多休息别干活,有的单位让病人在家呆着不上班,照发工资,致使病人不积极活动,这些都可能会诱发疾病的发作,嗯。

所以说家里有这样的病人,需要一个真正的好人来正常安排他的起居生活,如果是以上这些条件都不具备,可以到当地的养老机构或者是特殊的精神群体机构,有专业的医生看护服药治疗,包括药物保养,这种这种疗养场所也是很多人最佳的选择。

3

我的母亲就是双向情感障碍,她是从年轻的时候就间歇性的有一些症状,发作的时候,不想动,老想睡觉,不想吃东西,也去医院看过,他们给的答案也各不相同,也吃过药,住过院,因为当时也不算严重,而且是间歇性的,再加上家人也都不懂是怎么一回事,所以一直也没有重视(应该早点重视起来)。后来大学毕业,从山东来到上海工作,而且在上海成家,她的病情好像加重了,严重的时候,她会打人,怀疑有人跟踪她,她自己跟我说也有想过自杀……当时,真的是很担心,在县城医院、市区医院都看过,但都没有根治,过一段时间,当碰到什么烦心事,她又会发作。直到2016年,第二次来上海诊断的时候,医生确诊说是双向情感障碍,(之前有说是癔症,有说是精神分裂,)并建议长期吃药治疗,所以从那时起,一直坚持吃药,先是在上海这边配药,后来是在老家当地拿药,应该说效果还是很明显的,这两年,尤其是这一年多来特别稳定,碰到什么急事也都能平静,我们过年回老家的时候也不焦躁了,可以说完全恢复正常吧,当然药还是一直吃着,虽然吃药有一定副作用,但还是希望巩固住以后再停药。

作为一个病人家属,想跟你分享几点个人的感受:

1、好好的理解病人

作为病患本人应该是很痛苦的,吃药、住院是其次,关键是他们内心的痛苦,不被人理解,不被人接受。所以,做为家人一定要多多理解他,多跟他交流,多关心他,多鼓励他,多给他支持,多给他信心,这种支持与理解,对他战胜疾病很重要。

2、病人家属要有乐观积极的心态

我能体会到自己亲人生这种病的那种负面的感受,前几年的时候,我一想到母亲的病痛就想流泪,感到自责,还有一股莫名的消极,感觉像有股大石头压在心头。但是后来,我觉得自己不能这样,这样还是自己内心不接受母亲的病情,对于母亲,对于自己,对于家庭都不好。所以,慢慢调整自己的心态,去正视母亲的病情,不管它有多么顽固,去多多理解接受母亲,她的痛苦,她的苦痛。只有身边的人乐观起来,勇敢的面对疾病,病人自己才有信心去面对,而且得到支持,而这种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甚至比医生和药物更有价值。

3、医生药物和心理疏导相结合

我个人感觉这个疾病的根本解决还是靠病人内在的心理成长,是要她自己在内心真的放下一些原来放不下的东西,接受一些原来接受不了的东西,唯有如此,这个病才有可能真正根治,所以,还是关键还是要打开病人的心锁。医生和药物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呢?也要相信专业,相信科学,如果病人真的处于发作状态,处于危险状态,我们也必须对他进行干涉。药物的干涉,虽然不会让她根除病根,但可以先管住病人,先控制住病人,心理疏导必须是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才可以做,如果她始终是狂躁的状态,什么疏导都不可能发生。

4、接受

接受病人,接受疾病,接受一切可能的现实,抱着一颗接受的心去面对,相信一定会好起来的。

4

如果一个家庭有这样的病人,家人肯定是很累的。会承受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一方面这种病难治愈,二来病人不配合。所以这种病一定要尽早抓紧治疗,治疗及时也可痊愈,免得都遭罪。如果治疗不及时,发展严重就会有可能终身不愈,那么一家人将永无宁日。

5

#微头条日签##头条心理学院# #心理人说心理#

谢谢邀请!在我见过的家有精神分裂或者双向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的家属,绝大部分都很辛苦的。很大的原因是这些家属基本不懂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不知道如何与之相处,重要的是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疾病发作期间出现的问题。一些家庭本身经济不宽裕,而忙于生计无法分身照护患者,对患者的康复就更不利,同时也因长期的疾病导致贫困,需要寻求相关的政策福利支持才能维系家庭的正常生活。

我有见过恢复得不错的患者,其中有位患者家境不错,本身学历较高工作也不错。发病后积极配合治疗,并得到了父母全力支持,同时学习与疾病相关的康养知识,病情缓解后回原单位申请调换了轻松一点的岗位,现在疾病基本稳定下来。

曾经也有位双向情感障碍的患者,发病初期年龄较小、但父母之间关系紧张,加上不懂也没重视疾病的严重性,错过了疾病治疗的最佳时期,孩子也与他们疏离很远。后父母关系得到调和两人一起携手面对孩子的疾病,花了很长时间治疗疾病还是会反复发作,但孩子可以接受与父母对话,到处滋事的现象也有减少。

人来到这个世界难免会经历很多困苦,这里想说的是既然选择结婚生子,请一定搞好你的夫妻关系,早点与你的孩子建立亲密关系。

遇到困难时请放弃前嫌共同面对、也寻求外界支持。现在有相对精神健康类政策陆续出台和疾病知识的宣传普及,对精神类患者家庭都会起到一定帮扶支持作用。

所以一旦发现家人有出现精神类疾病,请一定助力配合治疗,并学习相关的康养知识。这样你们就可能较快的解决当下面临的问题,并走出困境。

6

与正常家庭比,肯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为照顾精神分裂或者双向情感障碍的患者需要付出很多耐心和理解,严重者需要专门有人看护。需要带到专门的医院去治疗,有的经过治疗后好转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我知道有一个朋友的小舅子曾经就有精神分裂,后来好了,像正常人一样结婚生子。

7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一个人,是我妹妹的同学。因为长年吃药的缘故,她比较肥胖。平时经常会累,贪睡,不愿动。

平时人很热情,很爱与人聊天的。假如她不说,别人不会看出她有这个病。但是,她常常会心情低落,很自卑!

读书时期还割腕自杀了,情绪波动很大,曾经她妈妈非常担心她。还好,后来控制住了,而且还结婚生子了!

幸好,她家里有钱,房子车子工人都给她准备了,生活无忧!现在,只要她定时吃药,没有给她家属造成多大困扰。

8

作为一名心理学爱好者,接触过许多的精神病患者,了解过她们的现状及家庭状态。

这个病对整个家庭是毁灭性的打击。有一些家属因为与病人的关系处理比较好,家属自己也会自我调节情绪,病人后期恢复都比较好,家庭就变得很和谐。


而还有一部份家属更多还是从自我出发,没有很好照顾到病人的需求,自己也没有很好的认知,长期与精神病患者共处后,最终导致自己的精神也出现了问题,比如说抑郁症、焦虑症等等,最后走入了一个死循环。

如果家属想要解开这个死循环:

第一、从家人生病之初就要重视,不要讳疾忌医,听从医生的建议尽早治疗,尽早治疗,预后效果越好。


经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家人脾气不对了,如果是孩子就跟青春期划上等号,如果是大人,可能就跟更年期或工作太忙画上等号,而常常忽视这种信号。


当我们在生活中,如果发现自己或家人常常处于暴躁、易怒、焦虑的状态,无法处理自己的情绪,常常做事跟随情绪走,其实这个时候,我们已经生病了,如果提前意识到,提前干预,大部份不用吃药就能缓解。


第二、在照顾病人的过程中,及时要调整情绪,要多包容,不能对病人有过高的要求,对她的要求要放低,支持她。


可能在此过程中,自己常常被情绪波动比较大,但是不要把不好的情绪当着病人发泄,自己一定要调节好情绪,不然你就把跟病人的沟通途径关闭上了。


第三、观察病人的一言一行,及时记录下来,以便给大夫调药提供参考。在病情稳定时,适时提供心理治疗,适当给病人减压,一般压力大会触发病人的情绪波动。


第四、一定要有信念,并且要坚持,要坚信一定会好起来。你有信心了,才会更积极的去解决问题,事情才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有任何负面情绪,自己一定要想办法化解掉,而不是往内扩散。

我接触的病人中,大部份人都能正常的生活,虽然他们也会有情绪不好的时候,但自己知道不对,会有意识去控制。家属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陪伴和包容,不要去激发他的情绪。


也有个别情况特别严重的,生活都不能自理,但也有恢复后能正常工作,主要是病人的自救意识非常强,而家属虽然会抱怨,但大部份的一直都在坚持。


希望社会对病人和家属都多一些理解和关爱,足够的关爱能让他们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家属才有更多的动力坚持下去。

9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个的不幸。家里面如果有一个有精神方面疾病的人,会对家庭造成一定伤害和困绕。然而要想治愈这种疾病实在是太难了。

精神方面出现疾病这种现像,从事物发展客观规律上讲,这是不符合逻辑的。人的精神怎么会生病呢?事实上人的精神是不会生病的,生疾的是人的躯体,是承载人精神的这个躯体病了。人们所看到患者精神上的异常,只不过是一种表像,并不是本质。追本术原,透过现像看本质,只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认识这种疾病,才有可能在我们这个时代为它画上休止符。

一百年前,德国一位医生在治疗一位抑郁症患者时,这位患者说,自己已经失去记忆了。医生很差异,抑郁症是心里疾病,而记忆力下降则是生理疾病,二者会有关联吗?不久后患者去世了,医生争得其家属的同意,解刨了尸体,在其脑中发现有大量的蛋白质斑块,这些斑块就是损伤记忆力原凶。后来人们为了记念这位医生的发现,把这种脑部有斑块的病称之为阿尔兹海莫病。时过境干,如今的学者仍然沿习着一百年前的发现,而没有丝亳的沿深发展。事实上抑郁症就是阿尔兹海莫病,是不折不扣的生理疾病。

普遍的现在都把精神类疾病认定为心里疾病,而非生理疾病,这种观点违备客观规律,和事物发展的基本逻辑,提高对这类疾病认知能力和水平是摆在当今的医生或科学工作者面前不能回避问题。

10

你好,谢邀。


每个家庭都有每个家庭的幸福和不幸的时刻。家里有精神分裂或者双向情感障碍等精神病的家庭,他们或许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麻烦,但他们也很可能在生活中还是能享受家人带来的快乐。


不知你想了解的是他们哪方面的情况?此外,是什么原因,让你对他们的生活有了这样的好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