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如何让亲子陪伴变得更有质量?

如何让亲子陪伴变得更有质量?

2020-11-01 23:09阅读(61)

如何让亲子陪伴变得更有质量?:谢谢邀请。 人的一生要接受三大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如果要将这三种教育排个名次,家庭教育毋庸置疑应居首位:-

1

谢谢邀请。

人的一生要接受三大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如果要将这三种教育排个名次,家庭教育毋庸置疑应居首位。道理很能简单,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石。而家庭教育中陪伴孩子可谓重中之重,毫不夸张地说,孩子所受的家庭教育其实就是父母陪伴出来,父母的说教不能说一点儿用处也没有,但收效甚微,更关键的是有时候还会起反作用。

可能有的父母会说,谁家的父母不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呀,只要生活在一起,不就是陪伴着孩子吗?可以肯定地说,生活在一起,不一定在陪伴孩子;陪伴孩子,又存在会不会陪伴的问题。说到底,肩负重任的父母应该学会如何陪伴孩子——高质量地陪伴孩子。



那么,何谓高质量地陪伴孩子呢?

陪伴孩子,父母要有为孩子创设温馨、和谐成长环境的意识。

这儿的环境意识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指父母陪伴孩子具体场景的设计。比如陪伴孩子读书,就应将周围容易诱惑孩子的玩具、零食、手机等统统地“收拾隐藏”,电视要关掉,电脑要关机,桌子上只摆几本孩子要读的书;父母可以陪在孩子身旁,静静地读书;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读孩子喜欢的书,和孩子一起讨论、评价、互动。这样一方面父母能为孩子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让孩子喜欢上读书;同时也能引导、促进孩子专心、高效地读书。



二是指夫妻双方和睦的关系。夫妻和睦,相敬如宾,生活幸福,心情高兴,情绪怡然,父母的这种幸福感,对孩子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影响很大。所以说一个幸福的家,就足以让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谐地发育、成长,家庭幸福是父母所能给予孩子极为丰厚的、享之不尽的财富。从反面来说,大多数问题孩子、犯罪少年,他们畸形的心理、扭曲的人格都与不幸的家庭有关。

台湾著名学者傅佩荣说:“人若没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就很难展开一个正常的生命。” 资深教育专家王金战的观点是:“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

我很欣赏一位网友对这些言论的精彩解读:家庭是孩子感受生活的幸福,体会生命的美丽,认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启蒙教材。切记,父母为孩子创设温馨和谐的家庭比什么都重要。



陪伴孩子,父母要有“成长期差异”意识。

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生理、心理是不同的,父母要想高质量地陪伴孩子,引导、抚育的方式就不能一成不变,应有针对性地分年龄段来区别对待。

具体说来,婴幼儿期主要是父母对孩子的精心抚育、悉心照料,通过肌肤接触、气息交流、声音传递,让孩子对父母产生依恋,通过这样的心理抚养和孩子建立亲情,积攒日后教育孩子的心理资本。这也就是李玫瑾专家所说的“三岁之前要有恩于孩子”。



儿童期(12岁之前)父母的陪伴要讲原则。这一时期孩子的身体渐渐壮大,自由活动的能力逐渐增强,摆脱束缚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烈。父母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绝对不能溺爱,满足孩子的一切欲求,要正确地引导、教育孩子凡事“有可有不可”,不能无理取闹,让孩子头脑中形成规则意识,让孩子在行事中能遵循一定的规矩,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些长大之后不听父母管教的孩子,多半是父母在这个时期对孩子太过宠爱、放任纵容的结果。



对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应该是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沉默。 孩子的身心发育渐趋成熟,尤其是性意识觉醒。这一时期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他们的口头禅是“我的青春我作主”。所以父母陪伴孩子的教育方式也一定要改变,降低姿态,凡事和孩子商量,尊重孩子的意见;放宽心态,理解孩子的暴躁、冲动、不理智、不合常理的一些言行举止,不训斥,不唠叨,只是给予必要的提点、警醒,学会以柔化刚,学会沉默陪伴。




高质量地陪伴还应有广泛意识。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父母陪伴的意识太过狭隘,只是在学习上陪孩子,其它方面一律撒手不管。这是典型的功利主义思想的表现。试问:孩子的人生就只是学习一项吗?如此,这和学校的那些“只教不育”的老师又有什么差别呢?要明白家庭教育的重心是“育”而非“教”,不可本末倒置。而要育好孩子,就不能只陪学习,还应陪玩儿、陪家务、陪运动、陪看电视……只有广泛地陪伴孩子,才能达到深度陪伴的效果——巩固加深亲情,子解孩子的脾气性格、爱好兴趣、强势弱项等等,和孩子成为真正的朋友,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教育孩子。


当然,我所说的广泛陪伴绝不是事事陪伴、时时陪伴,是指父母应尽可能多时间、多方面陪伴孩子,不然那就不叫陪伴了,那是谍报人员的“二十四小时监控”。

结束语:抚育孩子绝非易事,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并不等同于高质量地陪伴孩子。要想做到高质量地陪伴孩子,需要父母有正确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式,合理的引导手段。父母不与孩子一同成长,行吗?

2

谢谢邀请!

孩子是我们人生一个重要的陪伴。说起孩子的陪伴,对于大部分父母来讲可能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并不是不想,也不是不会陪,而是没时间陪,特备是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对于孩子的陪伴显得非常重要。于是,如果在时间上不能保证孩子的陪伴,那就尽量在陪伴质量上给孩子一个好的陪伴。高质量的陪伴就是让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通过陪伴越来越浓,让亲子关系越来越好,这就是高质量陪伴的最理想效果。

因为,我是大学老师,所以,对孩子的陪伴我是不管是时间和质量上都是比较充足的,到现在为止,我的孩子都是比较听话,学习积极性也很高,也比较健谈,比较自信。目前来看效果不错,那如何才能高质量的陪伴孩子呢?结合我自身的经历,分享如下几条:

第一,对孩子承诺要践行

孩子对父母的陪伴是非常期待的,如果父母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就不要随便向孩子撒谎承诺。我们都知道狼来了的故事,如果父母经常说下周带你去公园,却每次都爽约。会让孩子觉得父母非常不靠谱,让孩子对父母的陪伴缺少期待,也缺少信赖。因此,一定要承诺了就做到,这样,你只要说了,孩子就会非常期待,会有一个很好的心理准备,最后的效果就很好。

第二,陪伴方式尊重孩子的意见

陪伴孩子,很多父母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有时候甚至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安排,比如周目出游,有的父母就是喜欢爬上,而孩子可能就是喜欢逛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在这种时候,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因为,我们的陪伴最终是要让孩子高兴。当然,尊重孩子的意见不是无原则的遵循,如果孩子每次都是要玩游戏,这可能就不好了。

第三,要有目的的陪伴

高质量的陪伴除了让孩子高兴,更为重要的是让孩子在陪伴中学会知识和能力。父母的陪伴不是简单的与孩子呆在家里,这种陪伴有时候并不好。比如现在的父母,经常边玩游戏,或者边看手机,边督促孩子做作业;或者陪孩子玩游戏的时候,孩子自己玩,自己看手机,这种陪伴是起不到很大的作用的。高质量的陪伴是通过陪伴,能够提升孩子的知识或者能力。比如说陪孩子爬上,可以锻炼孩子的体力和毅力;陪孩子参观博物馆,增长孩子知识;陪孩子玩游戏,增强与孩子的亲子关系。

总之,陪伴不是简单的呆在一起,而是需要设计,需要有目的,需要互动,更需要感情投入,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3

父母陪伴孩子可以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可以教会孩子许多技能;教会孩子如何克服困难;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孩子的爱商。

高质量的陪伴孩子不是刻意为之,而应该是自然而然的陪伴孩子,既要呵护孩子,又要有原则、有底线。

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比什么都重要。

父母经常吵架、甚至是打架,给孩子的伤害最大。这样的孩子没有安全感、内心灰暗、自卑心理严重。如果是这样,谈何陪伴孩子?!和谐幸福家庭,孩子充满自信,这种孩子长大以后爱商更高,更容易走向成功!

要明白孩子最需要什么,陪孩子玩耍的过程中要放下身段,让孩子尽兴。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喜欢的东西不一样,寒暑假父母喜欢去旅游,带着孩子去旅游就算是陪伴了!其实根本就是自己玩,而孩子反而觉得一点也不好玩!你事先应该摸清孩子的喜好,让孩子选择,然后陪孩子玩个够。

有知识储备,尽量多学习。

父母对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对围棋象棋军棋都应该懂一点,对一些基本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懂一点,不要糊弄自己的孩子。

父母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要讲原则。

一个例子:4家人相伴自驾旅游,一个孩子不吃早餐,父母告诉孩子,途中没有吃的,中午12点以后才有吃的,孩子不听。上午11点,孩子饿了,要东西吃,汽车尾箱里有吃的,父母没有给孩子吃,同车的人心疼,但父母都不同意。最后午饭时间才一起吃饭。后来几天的旅程,孩子吃饭非常认真了。

总之,陪伴孩子,既要有耐心,由要讲原则,和孩子“共同进步”。

4

听到这个话题,相信很多家长朋友会说,这段时间,我天天都在家陪孩子,难道这不是陪伴吗?是的,因为疫情的关系,我们最近都在家里面,天天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孩子,但是能看到孩子就是陪伴吗?

我觉得未必。对于这个话题,我认为高质量的陪伴是要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对他的关心,对他的支持和爱,而不是单纯的陪着。

有一位教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那么作为家长,作为家庭,我们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个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孩子会从父母身上学习很多他们将来要用的行为、思维、语言模式。那么孩子第一个榜样就是父母,如果我们家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没有用心的跟孩子去沟通、去交流,那么孩子感受到的只是爸爸妈妈在家里,爸爸妈妈并没有跟他心贴心在一起。我们所说的高质量的陪伴是需要用心去陪伴,而不是只是人在这里心不在这里。

可以从五个方面跟大家来谈,如何陪伴孩子会更有效?如何陪伴会让孩子内心更有力量?

第一个技巧就是要学会倾听。真正用心的倾听是要用心去听。如果我们孩子年龄比较小,个子比较矮的时候,我们可以蹲下来,让孩子看到我们的眼睛,跟我们视线平行,这时候孩子会觉得父母很重视他,这时候他在去讲的时候,他内在是有力量的,也愿意敞开自己的心扉。家长在听的时候,需要一心一意的听,不能一边做事情,一边给孩子说,如果我们家长一边做事,一边听孩子说话,孩子会觉得他所说的话题父母不感兴趣,有的孩子会觉得父母其实并不喜欢他说话,甚至是不喜欢他这个人,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愿意再跟父母去说他的心里话了。所以学会倾听,一定是家长一心一意的听孩子去说。

第二个技巧是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情绪。 比如说孩子在幼儿园被同学欺负了,或者他觉得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他绘声绘色的跟妈妈讲这件事情,其实在内心他是有一些情绪的。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就要问孩子,或者直接告诉孩子,妈妈感觉你有些不开心,是这样吗?当我们能够读出孩子的情绪,孩子会觉得父母是理解他的,是爱他的。当我们能够用心的去回应他的情绪,也可以让孩子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这其实是父母在给孩子做出一个榜样的力量。

第三个技巧是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家长需要及时的回应孩子。当孩子在讲述他的情绪、他的事件、他的想法时,我们在用心倾听的同时,要及时给到一些回应。当父母用心回应孩子的时候,孩子就更愿意把内心的小秘密告诉我们家长。所以说要想让孩子跟我们有一个更好的交流,我们一定要学会倾听的同时,要及时的回应到我们的孩子。

第四个技巧是在陪伴过程中,我们要信任孩子。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独自在他的房间会完成出一个作品,或者是意料的举动。当孩子用很炫耀的语气跟我们去讲的时候,我们家长需要相信孩子,给他一个及时的鼓励和回应。

陪伴孩子的最后一个技巧,平常心。相信很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有很高的期待,那么这份期待是很好的,当我们有期待的时候,相当于给孩子树立了一个远大的目标。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有一颗平常心,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的孩子不停的去做比较,这样会让孩子有挫败感,我们用平常心去看待孩子,允许他有些事情做得很好,有些事情做得不尽如人意。

高质量的陪伴孩子看似是一个很简单很小的行为,但是如果我们在陪伴的过程中没有用心的去倾听,没有关注到我们孩子的情绪,没有及时的给到他回应。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孩子没有感受到尊重、信任,那么我们的孩子与家长的关系,可能或多或少就会存在一些裂痕。

总之,当我们愿意用心去陪伴孩子的时候,我们会不经意地发现孩子也变得乖巧、懂事、用心。其实想让孩子更有自信、更有能力、更愿意学习,我们家长只要做好了用心的陪伴,一切都不是问题。

点明六亿心灯,幸福三亿家庭!

一心明家庭教育:国内经验丰富的互联网家庭教育服务平台!

5

答: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孩子社会化成长的第一步,家长作为监护人对于孩子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至关重要。

这里“高质量的陪伴”主要体现三个层面:

一是生理成长的陪伴。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要面对身体的自然成长,比如性别的认知,身体的认知,以及面对不同年龄段要遇到的生理变化,这些看似自然的事情需要家长更多的关注和关爱,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能够帮助其度过不同阶段迷茫困惑,对于孩子性格发展,人格健全将起到重要作用。

二是人格成长的陪伴。孩子能否顺利成长,能否具备健全的人格,取决于家庭的健康以二是人格成长的陪伴。孩子能否顺利成长,能否具备健全的人格,取决于家庭的健康以及父母的关爱和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作用是难以取代的。很多孩子在成年后反思自己在自我认知、社会认知及社会交往能力方面的问题往往会归结到家庭因素,更多的则是父母关爱的缺失。

三是思想成长的陪伴。人是成长很慢的动物,从降生到成年具备独立行为,需要家长更多的参与,不单是物质上的,更多是精神上的,家长对孩子潜移默化的教育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对社会行为规范、社会伦理的体认,以及树立正确的三观对其一生影响重大,而这些更多地源自父母的言传身受。

家长作为孩子的至亲,陪伴和参与其成长是必须和必然的环节,但是需要说明的是陪伴不等于狭义的分秒不离,不等于把孩子管死,也不等于事事替孩子做主,而是要给孩子成长的空间,这里的陪伴更多体现在三方面:其一,能够和孩子进行相对平等的对话(孩子随时可以和家长沟通思想);其二观察关注孩子的成长,让孩子知道父母就在身边,使他(她)们强大的后援;其三,孩子的重要人生阶段,家长原则上不能缺席。多谈心,多沟通,给出合理的建议并尊重孩子的选择,我认为这就是家长最好的陪伴。

6

说到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内心也是有所汗颜,外出工作,无法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但希望能梳理下陪伴的方式,给予各类家庭陪伴方式的参考。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需要家人的陪伴的,而且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也是需要不同的陪伴类型。我们把陪伴分成精神陪伴与物质陪伴两大类型,并结合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年龄段做出相应的陪伴参考方案。

精神陪伴与物质陪伴

1、精神陪伴就是指给予孩子在思想上的引导,精神上的引导。这点主要体现在人生目标、个人责任、情绪认知等方面。

·人生目标就是对个人的生活方向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宽广的胸怀。有一个案例,家里四个孩子,老大带差弟弟、妹妹们喝药去世,留下一封遗书,写到:“谢谢你们的好意,我知道你们对我的好,但是我该走了。我曾经发誓活不过15岁,死亡是我多年的梦想,今天清零了!”这是怎么样的人生目标,只为个人一己私利,还顺带着把弟弟妹妹们一起带走。孩子的胸怀在哪里,我们教育的孩子究竟是为自己活还是为个人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导向标。人生不仅仅是为个人,一定要为除自己之外的更多人而活着。

·为更多人而活,不仅仅是我们的人生目标,也预示着我们要承担我们生命的责任。为自己负责,为家人负责,为更多的人负责。这种精神一定要从小告诉孩子,即使我们不在孩子的身边,我们也可以引导孩子去做为人负责、为人服务的事情。

·情绪认知就一定要感受自己的情绪变化,这是我们精神陪伴的基础所在。

《黄帝内经》中清晰告诉我们“膻中者,喜乐出焉”,情绪由我们的膻中穴这个位置发出,在胸口中央凹下去的地方。这个位置就是我们的心窝、心门、心头、心口,也就是心的窝、心的门、心的头、心的口,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心之所在。不要认为心是我们的心脏,心脏是生理器官,不具备我们的情绪变化的感受能力。

情绪的认知还要去体会情绪在发生或没有发生的时候,心这个位置的具体感受。《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说的就是我们在情绪没有发生时候,要去感受没有发生的感觉和体会,与《道德经》“常无欲以观其妙”所讲的一模一样,要体会这种微妙的感觉、中的感觉;而在我们有情绪的时候,就要感受我们内心生起的各种具体感觉,让这些感觉都自由自在地在我们的心头流动和发生,正如《道德经》里“常有欲以观其徼”。

要把观做好,就需要像旅游一样,不去破坏自然环境,就相当于过客一样,去体验、去感受。在体会各种情绪感觉的同时,也不要去给这种感觉定义为喜,也不要给那种感觉定义为怒。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观察内心感觉的物理属性,把它当作一个物品。看看这个物品的冷热、温凉、急缓、快慢、大小、多少、宽窄、轻重……

做到这一点后,在说话、做事的时候,就要尝试去说为更多人好的话、做为更多人的事,不能只为自己着想。

2、物质陪伴就是指给孩子在物质上的陪伴,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这种陪伴方式是我们家长最容易做到的,也是最简单的方式。

不同年龄阶段,陪伴方式有所不同。

1、孩子在6岁以前,主要以物质陪伴为主,保证孩子身体的生长。这种物质的保证,可以让孩子形成安全感。这个阶段对父母的依赖心理也是非常强的,不太建议父母离开孩子,即使必须要离开,也需要有人很好的陪伴孩子。

在精神上,更多要树立孩子与父母、亲人的感情依赖,帮助孩子有一个相对健全的情感链接。虽然这个阶段精神陪伴是辅助,但却是一个标杆,目的是不要让孩子的物质需求过于放大,满足到一定的需求就可以。孩子的物质上满足过大,就容易把孩子的欲望放大,精神陪伴就是要控制这种欲望的放大。

2、孩子在6岁以后,主要以精神陪伴为主,保证孩子在精神上建立更远大志向。这个阶段,就是在情绪认知、人生目标、个人责任方面要多下功夫,多加引导。当然这个阶段也需要一定的物质激励,满足孩子基本的物质需求其实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不同的家庭,陪伴方式核心是一致的

虽然我们的家庭会有所不同,但人心都是一样的。因此就是需要把精神陪伴与物质陪伴运用好就行,精神陪伴是整个陪伴的核心和主轴,物质陪伴就要根据不同的年龄进行适当的调整。

比如留守儿童的家庭,我们家长虽然没有和孩子相处在一起,家长内心会生起亏欠的心理。对于这部分家长一定要谨慎,不能为了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望而不顾其他的了。对于这类留守的儿童,还是要以精神陪伴为主,引导孩子的人生目标、个人责任和情绪认知。抓住精神陪伴,留守儿童才能感受到更深远的发展。

双亲都在身边的家庭,更要以精神陪伴为主,不能对孩子的物质享受做过多的满足。

还有一些特殊的单亲家庭,同样是一样的,不能因为缺少一方,无法形成完整的家庭感受而对孩子溺爱。同样要以精神陪伴为主。

精神陪伴的引导,特别需要父母家人一样有高远的目标、肩负个人的责任,并学会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也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要做好。

结束语

高质量的陪伴最终考验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父母。我们父母的眼界、志向、情绪控制能力,才是给予孩子最好的陪伴。

@童教雷鸣,专注于6-16岁孩子的潜能开发和学习能力提升,科学分析教育问题,做简单的事,坚持做,欢迎关注!

7

高质量陪伴孩子刻不容缓

看到这个题目,我立刻想到了几年前发生在贵州毕节的四个留守儿童喝敌敌畏自杀的事件。

毕节有很多人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大概有二十多个。张方其夫妻也和其他人一样外出打工,留下四个孩子,这四个孩子平时生活由13岁的哥哥照顾,也就是说,四个孩子自己照顾自己。家里不缺吃穿,孩子住在一个父母打工挣钱盖的小楼里,但是家里乱七八糟,四个孩子穿得也破破烂烂。四个孩子几乎不出门,只在家自己玩,在外面也不怎么说话,自杀前只有最小的妹妹在上学,其他三个都已经不上学,老二和老三曾说是老大不让他们上学。

一天,学校领导、教育局领导去四个孩子家做复学劝导工作,然而领导走后当天晚上,他们四个就喝了敌敌畏身亡。最大的十三岁,最小的才五岁。老大还留下遗书,写到:“谢谢你们的好意,我知道你们对我的好,但是我该走了。我曾经发誓活不过15岁,死亡是我多年的梦想,今天清零了!”

在感到痛惜的同时,我的感受就是这四个孩子太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心了。四个孩子选择了死亡,又让我想到一位心理学家说过的话:“无回应之地即死亡”。四位孩子之所以选择死亡,就是家里没有父母回应他们,他们生活一个无回应之地即绝境之中。因此,不要说高质量的陪伴,即使低质量的陪伴,对他们而言都是奢侈的愿望。

  • 可见,缺少陪伴,会让孩子缺少爱和自我价值感,最终走向自我毁灭。因此,现在的教育专家都在呼吁父母一定要给孩子陪伴。
  • 同时,现在每个人工作压力都很大,工作时间长,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因此,提高陪伴效率就必须提到日程上来了。

什么是高质量的陪伴?

高质量的陪伴就是重视陪伴孩子的质量,而不能简单的用陪伴时间来衡量。简单的说,高质量的陪伴就是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能够“回应”孩子,并与孩子互动沟通。

怎样高质量陪伴孩子?

第一,用心对待孩子的要求。

很多父母对待孩子的要求采取敷衍的态度,孩子说话时,父母哼哈对付,或者根本没听孩子在说啥,就点头应付。其实孩子是很敏感的,家长自以为的小聪明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时间久了,孩子就关闭了心门,家长就难以走进孩子心里。

第二,放下手机专心陪伴。

有些父母陪伴孩子时是这样的场景:父母玩手机,孩子自己玩游戏。这不是高质量的陪伴,这只是父母与孩子身处一地的各自为战,而没有互动,这不是陪伴,更不是高质量的陪伴。

高质量的陪伴,要求家长放下自己手中的事物,与孩子有互动。因此,家长要放下手机,真正投入到陪伴孩子的过程中。

第三,对孩子的要求有回应。

例如,一个宝宝哭了,实际上,这是宝宝在寻求帮助,可能是物质方面的,也可能是心理上的。此时,父母就应该抱起宝宝给予他心理的安全感,或者看看孩子是否拉尿,是否饥饿,帮助孩子解决现实的问题。只有宝宝感受到来自妈妈的爱,才会停止哭闹。如果父母一直不理宝宝,宝宝就会觉得没有人关爱他,宝宝就会不再以任何方式搭理父母,因为他觉得哭闹也没有用,不如选择屏蔽父母,这样的宝宝长大后容易冷漠。

第四,安排一个亲子时间。

父母和孩子可以在晚上安排一段专属的亲子时光。例如,孩子晚睡前的读书,或者晚睡前的洗澡,都会让孩子感到快乐。

记得孩子小时候,我经常与孩子表演情景剧。每天晚上,孩子就期待着那个美好的时光,穿好公主裙,进入角色,孩子一遍又一遍的表演。

第五,创意陪伴。

很多家长忙于工作,或者经常出差,这就需要家长多想办法高质量陪伴孩子。


  1. 例如,一个妈妈很忙,但是她坚持每天给孩子写便条,每次孩子看到妈妈亲笔字时,都会想象着妈妈此刻正在做什么。这何尝不是一种陪伴与教育呢?
  2. 例如,有的父母长期出差,就选择每天的电话陪伴。特别是现在通讯这样方便快捷,每天的微信视频是可以做到的。因此,家长采取与孩子做游戏等方法进行高质量的陪伴。

看到这个题目,我也整理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反思自己的不足,很感谢问答,让我重新认识自己的教育行为,警戒自己在今后的陪伴中争取做得更好。

助您成长是我最大的快乐!我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关注我,孩子成长更顺畅!

8

在回答“如何给孩子高质量陪伴”之前,我们看一则小故事,体会一下“陪伴”对于孩子成长尤其是心理成长的影响力和重要性。

一位年轻的妈妈开着豪车送女儿到贵族小学学习(住宿)。妈妈对女儿说,“妈妈为了赚更多的钱,将来送你到更好的学校学习,没时间陪你,你恨妈妈吗?”女儿说不恨。接着女儿对妈妈说,“等我长大了,也要赚很多的钱,送你去最好的养老院。”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亲子关系是最基础也是影响最深远的,而“陪伴”是最直接也是含金量最高的健康成长催化剂,更是作为父母的一门必修课,但是有的家庭中“亲子陪伴”等同于“和小孩子一起玩儿”,在所有的社会事务中价值排序是位列倒数几位的。忽视亲子陪伴不仅也造就了诸多不合格的父母,而且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也成为以“社会——家庭——学校”为核心的“教育合力”中不给力甚至起反向作用的因素。

亲子陪伴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最新一期《中国家庭亲子陪伴白皮书》的数据显示,家长对“教育”和“身心健康”的重视程度很高,而“陪伴”是这两项中占比数值非常高的因素。(如下图所示)“身心健康”和“教育”分别占到85.6%和68.8%的比重,而“兴趣发展”以66%的比重紧随其后。

但是在遇到最常见的“两难选择题”——“工作”和“陪伴”时,因为生活压力(或生存压力)以及思想观念的影响,能主动放下工作陪伴孩子的平均比例不到1/4.即使生活压力比较小的高收入家庭也未达到30%。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家长的陪伴质量总体并不高,很多家长利用陪孩子的时间做其他与“陪伴”无关的事,在心理上认为只要在孩子身边和视线范围内就是“陪伴”。如下图所示,玩手机(看朋友圈、社交媒体、打电话、网络聊天)、处理工作事务等与“陪伴”完全无关的事情的比例占到1/6-1/3,而做家务占了几乎一半。

在亲子活动中,和孩子一起读书、去博物馆和图书馆、体育运动以及谈心等“高质量”活动占得比例偏小,说明陪伴的总体质量还有待于提升。

如何开展高质量陪伴?

建议参照“四要”和“四不要”的原则

一、高质量陪伴的“四要”

(一)要将陪伴作为一门学问和门艺术

亲子关系不仅仅是“小孩儿”的事,“陪伴”也不仅仅是“哄小孩子玩儿”,实质上高质量的陪伴无论在心理成长、性格养成和素养“灌浆”中都是至关重要的。美国心理学家哈洛所做的“猕猴亲子实验”生动地诠释陪伴在成长中对人格和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

哈洛把刚出生的小猕猴放到一个有两个“代理母亲”的笼子里:一个用钢丝做成,为猕猴提供奶水,另一个用柔软的绒布做成,没有乳汁,却可以为小猴提供温暖与怀抱。与传统观念不同的是,实验中幼猴大部分时间和“绒布妈妈”一起度过,当没有“绒布妈妈”陪伴时,他会恐慌地缩成一团,却没有去“金属妈妈”那里寻求慰藉。后来,这些猕猴成年后回到猴群中,基本上都表现出冷漠、孤僻、不合群等各种心理问题,甚至残忍地虐待幼子或直接咬死。

动物尚且如此,作为人类更需要研究、学习和遵循高质量陪伴的规律,并结合自身家庭实际,将理论和技巧应用到实际生活和亲子教育之中去。

(二)要制定科学可行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陪伴是长期的、常态的、长效的亲子活动和家庭教育,包含了孩子成长的时时刻刻和方方面面,因此既需要中长期的纲领性规划,也需要短期的阶段计划,更需要具有实用性、统筹性、操作性和科学性的措施和安排。因此,作为重要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家长多读点教育书籍、多看点育儿期刊,将所学所悟应用到制定规划上;在孩子6-7岁之后,可以让孩子参与计划的修订和完善,既有利于未来的执行,也体现出家庭教育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三)要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尤其是非智力因素

通常情况下,家长的陪伴集中在陪孩子写作业、上培训班上,关心的也多是孩子的在校表现(主要是成绩),当然这是陪伴的一部分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还有孩子成长需要的很多父母需要兼顾,尤其是孩子在上了小学高年级和中学之后,陪伴的时间越来越少,在校期间强调“智育”的成分越来越多,非智力因素的重视程度和投入时间逐渐减少,因此亲子陪伴中要重视非智力因素,比如主孩子的意志力、道德修养、抗压能力、自信力、审美能力、创造力、自立自强的心理素质等,这些都是孩子心理成长中必不可少的DHA。

(四)要和孩子一同成长

孩子诞生的那一天,也是夫妻二人成为父母的那一天,从这一点上讲,亲子关系是同时产生、同时成长的。从教育上讲,孩子作为“孩子”是需要学习的,学习如何成为优秀的孩子;家长作为“家长”也是需要学习的,学习怎么成为优秀的家长。家长要不断学习、充实和完善自身作为家长的水准,学习如何用感情陪伴、用理性引导,学习如何给自己和孩子定位,学习如何去影响但不是控制孩子的成长。只有优秀的家长才能在陪伴孩子成长中充满感情、理性和智慧。

二、高质量陪伴的“四不要”

(一)不要以“忙”作为忽视陪伴的借口

在快节奏的社会发展中,“忙”成了几乎所有人的口头禅和推脱的借口。但是孩子的成长容不得家长的推脱,陪伴虽然不是硬性规定,但也是家长的义务和责任,尽管更多的是道德层面的。很多人在谈起“陪伴”来,几乎没有人说“陪伴”不重要,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忙”几乎成了“不陪伴”的通用借口,虽然多数时候这是事实。需要我们陪伴的亲人主要是人生的两端——幼小的子女和年迈的父母。“子欲养而亲不待”指的是对父母的陪伴缺失造成的遗憾,而这句话也适用于对子女的陪伴。孩子的成长没有暂停键,更没有倒放键,第一次牙牙学语、第一次摇摇摆摆走路、第一次背起小书包、第一次亲子运动会……一旦错过,就再也没有“重来”,留下的只有永久的遗憾。

(二)不要将负面情绪传染给孩子

家长作为主要收入者和贡献者,也是大家庭的顶梁柱,在工作和生活中忍受了很多劳累、辛苦、埋怨甚至不公,很多人在陪伴孩子时,有意无意将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带到亲子陪伴中,影响和传染到孩子身上。孩子对家长的情绪异常是很敏感的,但同时又是缺乏甄别能力的。因此会错误地认为家长的情绪是针对自己或自己某个举动的,不但引发了亲子关系的隔阂,还让孩子失去了基本的事物评估和情绪判断,给陪伴质量大打折扣。

(三)不要敷衍和欺骗孩子

正如上面第三幅图(父母在陪伴孩子时做的事情)中显示,很多父母在陪伴孩子时“身在曹营心在汉”,不管是真的很忙还是“一心多用”,对于陪伴来说是有“敷衍”的现象的,不仅起不了增进亲子互动、加深亲子感情的作用,反而让孩子感觉到冷落和“形式”,还给孩子树立了“三心二意”的坏榜样。另外,有时家长在孩子目前许下诺言、制订计划、做好安排,孩子认认真真记在心里,而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或者本身就是信口一说,结果到了期限不予兑现或无意错过,让孩子失望之余,也对家长产生“不诚信”的坏印象,家长之后的教导也就失去了公信力和权威性。建议这一类家长回想一下“曾子杀猪”中蕴含的朴素但是历久弥新的道理。

(四)不要缺位但更不要越位

很多家长能抽出时间陪伴孩子,不管质量如何至少做到了不缺位,但是相比“不缺位”来说,“不越位”的操作难度更大一些,也更容易成为披着“爱”的外衣的“绝对控制”。“控制型”家长通常认为自己的孩子“还小”,需要“看管”、“代办”甚至“包办”,将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强加给孩子,而且需要“立即执行”。结果,“陪伴”成了“监督”,孩子成了提线木偶,不需要自己的思想,只需要按照家长意志去执行。这种“陪伴”下的孩子整天喘不过气来,会出现两个成长极端,一是生活基本不能自理,没有自身想法的“妈宝”,一是成为重压之下极度叛逆的“问题孩子”。

总之,无论再忙,无论再累,都不要错过陪伴孩子的关键时期,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错过就真的错过了。无论有多高学历,无论有多高学问,仍然需要学习如何和孩子在陪伴中一起成长,毕竟陪伴充满科学和理性和一门学问,更是充满感情和智慧的一门艺术。

9

最近我也在反思这个问题,我是一名全职妈妈,随着全职的时间越长,我愈发意识到,陪伴孩子,真的不是与孩子待在一起的时间越长,陪伴的质量越高。高质量的陪伴,讲求的是你有没有及时、认真地“回应”孩子。如果有,那么即使你每天只能和孩子相处2小时,那么陪伴的质量,也高于那些每天和孩子24小时待在一起,却心不在焉的父母。

什么是高质量的陪伴:

我认识一个妈妈,她的孩子7个月大,除了喂奶的时候,妈妈总喜欢把孩子放在床上,自己虽然也坐在一旁,但是几乎全程和孩子没什么互动,即使孩子试图用“咿咿呀呀”的声音,吸引妈妈,她也不为所动。这样的陪伴显然就是无效的。因为孩子根本得不到妈妈爱的回应。

真正高质量的陪伴,是有回应的,对方能感受到我们的在乎,通俗点来说就是有互动的,真正的参与进去。举个例子: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父母,下班回到家,往沙发上一躺,开始刷手机,孩子跑过来拽着你玩积木,你心不在焉地回应,等一下,然而这一等就没了下文,孩子最后干脆不指望你来和他玩了。

而如果你能及时、不敷衍的回应孩子,并参与其中,这就是高质量陪伴。比如孩子叫你和他一起读绘本,你放下手中的手机,拿出绘本,认真和孩子一起读,可以和孩子讨论绘本的内容,参与进去,让孩子感觉到你愿意和他一起做事情,这就是高质量陪伴。

如何做到高质量的陪伴:

1、及时、认真地回应孩子

比如孩子想和你一起玩跳棋,你能或者不能都要及时、认真地回复他。最忌讳的就是你冲着孩子大吼:“没看见我忙着呢吗?一边玩去!”

正确的做法是:(1)如果手中没有紧要事情:就高兴地接受孩子的邀请,一起和孩子玩起来,参与进去。

(2)如果手中有非常紧要的事情:就诚实地告诉孩子“妈妈很想陪你玩,但是你要等妈妈几分钟。”其实如果从一开始就打好底子,孩子是很讲道理的,这时大多的孩子都会同意等你一会儿。

2、和孩子一起做家务也是一种陪伴

其实关于陪伴孩子我一直有一个自己的“秘诀”,那就是和孩子一起“做家务”。当然你不能真指望孩子能帮助你分担工作量,我更在意的是做家务过程中的互动,参与感,让我和孩子都身心愉悦,这就是高质量陪伴。比如:我洗衣服的时候,会在卫生间给孩子放一个盆,然后给他两双自己的袜子,告诉他妈妈洗衣服,你洗袜子。这样干家务的同时,也和孩子有了一个良好的互动。但这样做的坏处是:每次我都要收拾残局??,还要注意这个方法一个大前提是:保证孩子安全,不能让孩子触碰危险品如电、热水、火源等。

3、偶尔给自己放个假,恢复能量

我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如果我外出连着几天没有见到孩子,那么我再次出现在孩子身边时,我就会特别及时回应孩子,耐心也会增强很多,陪伴的质量变高。我觉得产生这样变化的原因就是我的全身能量恢复了,因为妈妈一个人带孩子会很累,你想一个本身都很累的人,如何及时热情地回应他人呢?所以我们要拉着爸爸或者家里其他亲人,让他加入到育儿中,给自己放个小假,回复一下身体消耗的能量,要知道: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前行和陪伴。


总结一下:

养育孩子,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修行,陪伴孩子是一场走进彼此心灵的过程,无论怎么陪伴,带着爱和耐心都不会错,即使你现在有点累,工作压力有点大,糟心事情有点多,回到家都请你放下那些,真正地看见并回应孩子,珍惜陪伴他的每一刻吧,因为孩子们很快就长大啦!

(~欢迎您在评论中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 我是格格斗,2岁男孩的妈妈,喜欢读书,热衷儿童心理学研究,育儿路上与宝宝共成长。欢迎你关注我的头条号@格格斗爱baby)

10

高质量的陪伴首先须恪守一个原则。

这个原则是:家庭教育必须秉持民主的原则,家长不可专断,遇事多同家人商量,如此,高质量的陪伴的才有可能出现。相反,家长作风专断,遇事一个人说了算,恐怕高质量的陪伴的永远也不会出现。

高质量的陪伴还得运用好这五个方法:

1.交流沟通法。即家长能经常同孩子谈心、交流、沟通,这样,孩子今后不论遇到什么事,他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自己的父母,就是同自己的父母去谈、去倾吐 。家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如能运用好此法,其实就是对孩子的心理陪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陪伴才是真正高质量的陪伴。

2.读书陪伴法。孩子时期的中心任务就是学习,面对这种现实,家长最好的陪伴是什么呢?笔者以为,就是读书。作为家长,我们不能在孩子学习的时候,老是看电视,或者玩手机,更不能在家打麻将、喝酒,家长的这种做法表面看,似乎没有什么大错,但实际上,它们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很大,让孩子始终觉着学习似乎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与大人无关,久而久之,孩子会感到孤独,会觉着很累。相反,家长如能在孩子在家学习的时候,泡上一杯茶,拿出一本书静静地去看,那么,我相信,久而久之,孩子会感到温暖,会觉着在自己前行的道路上,始终有父母的陪伴、关爱。

3.旅游陪伴法。寒暑假到了,或遇到节假日,家长除了做好自己的必做事情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陪孩子到处走走、转转,一来可借此增进与孩子的之间的感情,二来开阔开阔孩子的视野,可谓一举两得。

4.失误共担法。孩子在学习上有了失误,活学习成绩不理想,家长不能总是指责或抱怨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最恰当的做法就是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共同制定补救措施,共同来走这一段困难的路途,如此,孩子心理上始终会觉着很踏实、很温馨,自然,学习成绩也会渐渐提上来。

5.快乐分享法。陪伴就要讲究痛苦同担,快乐同享。如此,陪伴才能陪到孩子的心里头去,陪伴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相反,那种孩子一有错误,就只知道责备孩子,不知道反省自己;那种有了乐事,又不屑于告诉孩子的做法,永远与真正意义上的陪伴相隔十万八千里。

以上回答不知满意否?立恒语文期待与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