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武汉南通北达,为什么历代王朝不建都武汉?

武汉南通北达,为什么历代王朝不建都武汉?

2020-10-29 05:32阅读(61)

武汉南通北达,为什么历代王朝不建都武汉?:三个主因,决定古代的武汉成不了都城。1、现在四通八达,古代可是两江分三地,没有桥梁,交通极大不便。古代,大江大

1

三个主因,决定古代的武汉成不了都城。

1、现在四通八达,古代可是两江分三地,没有桥梁,交通极大不便。古代,大江大河是极难逾越的障碍,很多国界线要么是大河,要么是大山。

2、武汉紧邻长江汉江,在古代水患风险大,在江水肆虐的时代,没有哪个都城愿意建在如此风险大的地方。就连古代楚国一隅,历史上都没有都城建在武汉。

3、武汉周边没有天然屏障,容易受到进攻。四通八达现在是好地方,在古代就是差地方。西安之所以成为13朝古都,是因为它安全,关中平原四面有关口,关中的东面有函谷关,西面是散关,北面是萧关,南面有武关,这四关都是天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都城安全容易有保障!

以上应该是最主要的因素!

2

在古代,武汉孤悬在江汉平原上,适合做一个扼守四面八方交通要道的要塞,却很难作为都城存在的。若说原因,小牛认为有下述三点:

一、四通八达反倒成了劣势,四面受敌使武汉难以成为都城。

武汉号称“九省通衢”,水陆交通十分便利。由北方去湖广的旱路必经武汉,汉水经武汉流入长江,而后者穿城而过,又是一条东西大动脉。可以说,武汉是长江中上游地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得武汉,则有南征北战、东征西讨的跳板和大本营,所以,它又是中南地区最重要的要塞。

但是,上述区位优势决定了武汉只能发挥军事、经济和交通等方面的功能,而不可能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因为它越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就越是八面临敌、易攻难守。看一下地图,它西面的四川盆地往往是敌方的战略基地,从那里出发,顺流而下,就可直抵武昌、汉口和汉阳。同样,长江下游和汉水中上游来敌也可以轻易地突防,在江岸登陆。历史上在武汉附近经常爆发大规模战事,如东汉末期的赤壁之战,抗战时期也在此展开过武汉会战。。

长江不再是天险,四周也没有雄关险隘,守军很难建立起有效的防御体系。一旦敌军同时从四面发起进攻,仅凭单薄的城墙是守不住武汉的。由此来看,作为四战之地的武汉是不适宜做都城的,历代王朝也不曾选此地作为都城。

二、江河纵横,使三镇很难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发挥都城的功能。

武汉这个政治地理概念是很晚才出现的,古时,它的三镇被长江汉水切割成三个彼此联系松散的区块,难以形成有效的整体。

一般的都城都集成下述城市优势:城市人口众多,商业发达,市内交通便利,道路呈网络状,密切沟通城市各个区域的联系,有利于提高都城行政效率,发挥都市引领作用。

然而,古代的武汉却没有上述优势,它的人口稀少且分布零散,也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工商业街市。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和桥梁设施的古代,江南的武昌与汉水两岸的汉口、汉阳无法建立起快速便捷的交通信息联系。试想一下,长江武汉段最窄处也有1.1公里,而且水深浪急,渡江要花费许多时间,根本不便于江南江北每天的日常联系;汉水东西;两岸的沟通方面也有这样的问题。所以说,古代的武汉并没有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能产生都城应有的功能。


三、辐射范围有限,对中原和远方地区鞭长莫及。

古代的武汉,周边都是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缺少足以起支撑作用的城市来拱卫。附近地区农业生产力水平低,文化教育事业欠发达。作为中心城市,武汉自顾不暇,没有能力向四周扩散,也无法吸收附近地区的力量来壮大都城。

在古代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在北方,在以郑州为圆心、向东至齐鲁、向西到三秦、向北至北京、向南至南阳的区域之中,武汉则远离这个重心。后期虽有重心转移,那也是朝向长江下游江浙一带。无论北方还是江浙这些繁荣之地,都远离荆楚,远离武汉。若以武汉为都城,指望那些地方供给武汉,那可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若是发生战争,武汉很容易被围困,然后被各个击破,指望不了援兵的救助。因此看,武汉难以承担起必须承担的重任,做都城勉为其难。

3

首先建都要考虑以下几点:

1、地形因素:适不适合发展农耕经济,同时水路、路路交通是否便捷,是否具备从外调运物资功能。

2、文化因素:文化底蕴是否厚重,百姓是否通情达理。

3、经济因素:地区经济是否可以供应皇室开销

3、政治因素:军事是否具备震慑作用

4、风水因素:是否符合易经八卦

地形上:武汉地处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横贯市境中央,将武汉城区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同时江河纵横、湖港交织,上百座大小山峦,166个湖泊座落其间,水域面积,占全市面积四分之一,这样山河阻隔,土地支离破碎,不利于农耕经济发展,利于商品经济发展,而古代奉行重农抑商,纵不会放任商品经济壮大,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地方建立都城,那么中央便多腐败之处,地方腐败现象便更甚。而且地域被长江割裂,古时交通不便信息传输不能及时,不利于都城管辖,极容易一方做大,使中央腹背受敌。

文化上:武汉地处湖北,原楚国,楚人的信仰是多元的,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楚人对天的崇拜已非一般观念,而是有具体的对象的,如太一、东君、云中君等。敬天信鬼神必崇巫。巫,神通广大,能通天地、交鬼神、寄死生。楚国是从氏族制跨入文明社会门槛的,所以政治活动和科学文化知识,都蒙上了迷信的外衣,为\"神事\"所笼罩。对建都而言,文化多元反而成为一种阻碍。

4

武汉南通北达,为什么历代王朝不建都武汉?

如果按照经济发展和建都的人员生活的基础需求都是可以满足的。水陆交通十分便利,适宜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也适宜各大机关事业单位的建设和发展。对于建都都是非常适宜的,那么为什么历朝历代都没有选择在此地建都呢?因为,自古以来建都都是会选择风水好的地方建都的。

在南方任何地方建都都是不适宜的,因为自古以来南方建都的都是短暂的小朝廷。中国自古以来,中国人选择建都的都会在北方的西安、北京、河南的洛阳、开封、郑州、等地。这些地方建都一般时间比较长的朝代占绝大多数,人们大都认为这是选择风水的原因。

中国的易经明确指出,八卦有三个吉门都在北方:即东北、西北、正北这三个方位,剩余的五个门都是凶、刹、伤门等。所以正是由于以上的原因,所以很少有朝代建都选择在北方。而那些无奈在南方建都的朝廷都是短暂的小朝廷。而那些时间很长的朝代都是在北方的。

所以,尽管武汉南通北达,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历朝历代都没有人选择在武汉建都的,这主要原因就是讲风水。因为如果你不选择一个好地方,那么即使你建了都也不会长久的,太平天国就是最好的例子。

5

和平时期的交通枢纽就是战争时期无险可守的活靶子,风险和收益并存。

6

上联:天地自然五行木火土金水大道至简道法自然物异理同,

下联:人类社会五行经政文军民史非假设今必抉择未来可创。

横批:武汉作为英雄城曾为中华民国初都抗战国都名垂青史。

注释:

1.何谓“国都”?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等。

2.中国史国都有哪些?大脉络,而非小涟漪。伏羲华山,炎黄华夏(夏,即水,下同),尧舜(华夏),夏河洛,商商洛,周西周西安东周洛阳,秦陕西咸阳,汉西汉西安东汉洛阳,晋西晋洛阳东晋南京,隋先西安后洛阳,唐先西安后南京南昌,宋先开封后杭州,元北京,明先南京后北京,清北京,民先武汉后北京(抗战时期为武汉),新中国北京。

3.作为国都的充分必要条件有哪些?无外乎,天地自然五行木火土金水、人类社会五行经政文军民,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一是经济可行。民以食为天。土地肥沃,粮草充足,便于运输。有足够的常住人口与生产能力,能供给中央政府的日常需求。

二是政治可行。以号令天下。便于祭祀先祖,便于积聚人才,便于走动管理等。

三是文化可行。合天道民心。能科学建筑,能防灾减灾,能四通八达。

四是军事可行。能供养,能调集,能坚守。

五是民生可行。能丰衣足食,能安居乐业,能国泰民安。

4.武汉史,为何定都为数不多?

一是水患。汛期洪灾,挥之不去。

二是区隔。长江汉水,分为三镇。

三是人文。旷世之才,凤毛麟角。

不一而足、举一反三,三生万物。

5.武汉史,未来定都可期?

完全可行。

一是水患已除。堤防稳固,固若金汤。

二是天堑通途。九省通衢,实至名归。

三是人文荟萃。科教胜地,人才济济。

四是得中独厚。腹地广阔,可塑性强。

五是交通便捷。卫星立交,天涯咫尺。

不一而足、举一反三,三生万物。

史诗诗史,特此存照,请参见本人今日头条创作空间系列研究与创作作品。

同祝福祝?!

7

古代定都要多方面考虑各种因素。

首先要考虑地理位置,国家都城四周要有山川之固,内部要交通便利。武汉周围跟内部都是水系密布,已古代的建设水平,着实不好建设大城市。

其次要考虑人文因素,作为都城一定要有影响全国的政治力量,历朝历代武汉并没出现任何拿的出手的政治团体。

再就是武汉交通便利,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武汉输荆楚大地,控制着全国水路枢纽,这也是三国时期刘备孙权跟曹操都想得到荆楚之地的原因,所以武汉作为都城是十分危险的。

最重要的一点,中华文明的发源是在北方黄河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在北方。南方地区是随着东晋时期,人口迁移才开始有所发展,但也主要是在长江下游,武汉周边并未迁入多少人口,自然也无法具备建都的条件了。

8

从经济上来说,四通八达可以利尽南北,这是好事;但是从军事来讲,南北通达也就意味着此地易守难攻,作为首都这就不好了。


严格来说,历史上还是有君主在武汉建都的,比如三国时期的孙吴政权前期定都武昌,元末陈友谅的陈汉政权也以武昌府为都,北伐战争中武昌也短暂的成为国民政府驻地。但是我们发现,武汉要么是割据政权的都城,要么是大朝代的短暂驻地,都不长久。

武汉的劣势,在于无险可守

武汉的地理位置出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周围几乎无险可守,近代战争中,长江流域被外国列强沿江而上一路通关的例子不胜枚举。地势低,四通八达,四战之地,易攻难守。作为国都的防御优势,也就被比下去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9

如果陈友谅的陈汉政权也算一个王朝的话,武昌还是有四年都城历史的。当年陈友谅的老巢江州还没有被朱元璋攻破前,陈友谅已将都城迁往武昌,可以说陈汉是中国史上唯一一个在武汉建都的短命王朝,死了被安葬在现在的武昌蛇山南麓。

陈汉巅峰时期的地盘,主要有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及安徽省南部。陈友谅之所以在武汉建都,完全是因为自己的地盘只有武汉最适合建都。我想如果陈友谅干掉了朱元璋,也还是会选择迁都,毕竟武汉不适合建都。

那么武汉南通北达,为什么历代王朝不建都武汉?

首先,武汉在古代还不是中国的核心点,也不是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相比湖北的襄阳、南郡等地反而更加重要,这些地方作为要塞,军事、交通辐射全国。但没有雄关险隘,三镇被隔开无法形成有效的防御地形,无法控制全国。作为都城不合适,容易四面受敌,易攻难守。所以武汉只适合军事重地,作为打响第一枪的地方,北京、西安、南京的地理位置更适合作为都城。

其次,古代的武汉可没现在这么发达,人烟稀少,湖泽密布,农产极其落后,可以说还是蛮荒之地。要知道古代还是农耕社会,北方才是古代的经济中心,地处平原、土地肥沃、人口多粮食足。

最后,古代的水利工程肯定没法和现在比,长江、汉江和百湖围绕。现在武汉稍微下几天大雨,名副其实的水城。在武汉建都,一不小心来个洪灾,都城都要被淹掉,更别说农田了。

10

首先,武汉四通八达反倒成了劣势,四面受敌使武汉难以建都。首都通常建在三山一水之地,便于防御,交通便利。

其次,江河纵横,使三镇很难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发挥都城的功能。

武汉这个政治地理概念是很晚才出现的,古时,它的三镇被长江汉水切割成三个彼此联系松散的区块,古代又建不了大桥,难以形成有效的整体。

另外,武汉辐射范围有限,对北方地区鞭长莫及。

在古代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在北方,军事重心也在北方,武汉则远离这个重心。

综上,唐宋以前,武汉不具备大规模建城条件。宋以后,蒙元兴自北方草原,没有理由到武汉建都。明代龙兴于江淮,先都南京,后\"天子守国门“,迁都北京。满清与蒙元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