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古人书法的审美通性是什么?

古人书法的审美通性是什么?

2020-10-11 03:02阅读(61)

古人书法的审美通性是什么?也就是千古不变的审美。:谢谢邀请。这是书法爱好者都需要注意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练习书法的体会谈几点个人看法。首先,要鉴赏其

1

谢谢邀请。这是书法爱好者都需要注意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练习书法的体会谈几点个人看法。

首先,要鉴赏其线条质量。衡量一幅书法作品,既要我们对作品有宏观上的把握,如气势、神采、布白,又要有细微的观察,如用笔、用墨、结构线条等。古人书法审美的通性包括很多方面,这需要我们结合作品进行通判,才能够举一反三。


其次,要在寻找书法作品的艺术情趣与哲理。我们在审视一件书法作品时,还可以观察由线条、点画组合起来的汉字结构及艺术造型有无意趣,是否富有哲理性。如果具备了这个条件,那就说明这件作品的价值是比较高的,值得学习鉴赏。

第三,要了解布局及其章法。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它的艺术水准一定会流露在各个方面。因此,我们在审视作品时一定要了解它的布白,包括结字、行气和章法,这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书法审美通性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第四,要用心灵感悟作品的神韵及气质。审美任何一件书法作品,我们都会感受到作品的神采,体会到书法的精神气质、格调风韵。这里所说的神采,是指作者精神境界的忠实记录,它和作者的情感、性格、修养密切相关。因此,优秀的书法作品,必须是形美神足,形神兼备,而欣赏者就是要领会它的体势,捕捉它的神采。


我个人认为,书法作品的艺术风格首先表现在作品独特的整体风貌以及所造成的独特境界,这与书法家的审美取向、艺术气质关系最为密切,是书法家对艺术个性张扬的结果。书法艺术风格就是艺术家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我们都知道,书法家由于生活经历、艺术修养、个性特征、审美趣味以及性格不同,那么在选择书体、表现手法等很多方面就会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更为重要的是,风格也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气质和精神风貌的,这也是几千年历史沉淀在书法家心灵中的高能反映,这些体现在线条中的微妙之处,往往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所以说,我们在审美书法作品时,一定要明确书法鉴赏的审美标准,这是正确进行书法鉴赏的基础,而掌握书法鉴赏的方法,是进行书法鉴赏的关键。


2

概括起来说就是自然美,书法艺术的源于自然又回归自然的审美观,代表作品是王羲之一脉相承的书法作品,以《兰亭序》为最。



以自然美为基础,书法审美一般规律基本上可归纳为主要的四种通用的基本书法审美准则,即线条美、结构美、章法美和意境美,这四种美是建立在自然美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细化,是人的妙造自然之美,也就是说不是大自然的那种美,而是通过人主观能动性而创造出来的自然美。

所以古人说“无意与佳乃佳”。我们时常所津津乐道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天下第二的《祭侄文稿》和天下第三的《寒食帖》,都是以这一审美标准出发而评出的最高书法代表作品。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即都是草稿,都是在无意于书法状态下的神来之作。其中只有《寒食帖》不十分明确是否确为文章草稿。




达到如此高的审美境界是非常难的,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这需要作者极高超的书法艺术技法造诣修养以及深厚的文化修养。在必须达到心手双畅,任笔挥洒而能寄托、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下,又不存在一毫逾越规矩的高超的驾驭能力下,才能达到如此水平。这就是经典书法作品为什么数千年传承不衰,代代为师法的楷模的原因。


3

书法审美的通性是由笔法生发的动感即力(法)、韵(意)、神(气)。而不是字形章法形状的正、均、齐。后者是书写的审美标准,是低层次的实用直观感觉。

汉代中国书法发展成熟的标志之一,是书法理论的产生,蔡邕说: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提出了笔法所产生的瑰丽活力之美)。

东晋王羲之说:须得书意转深。(指出了书法之美并非只是状如算子的笔画排列)。

南齐王僧虔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乃可绍于古人。(说明了书法以笔势产生的神气变化的审美重要性)。

所以古人论书均说点如高峰坠石、牵如万岁枯藤……等等自然界运动迹象。

梁武帝论书说: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谁见过?!连米芾也看不懂了,其实是指天地间生命现象的书法神采气势形容,米芾小样了,所以不知写狂草,还是笔锋在章法大格局中施展不开。

要谈书法的审美通性,二千多年来只有清代翁方纲悟得透彻,他说:

空山独立始大悟,世间无物非草书!

4

书法审美因时而易。就好比爱美,一时人们爱瘦些的,一时又喜欢杨玉环类型的。书坛上也是如此,既有王羲之雅致书风流行的时候,也有像颜真卿,傅山雄强遒劲书风流行的时候。但无论什么风格,人们接受的书法共性是;

一,整体得美。可以是平正的美,也可是欹侧的美。可以是质朴的,也可以是妍丽的。

二,气韵生动。整体书法自然不造作,从心。能表达出个人情怀,书法内容与书写技能不自主的相融合。比如颜真卿《祭侄稿》。

三,有个人特色。整体水平不一定比历史上诸多大家高,但因特色鲜明而被人记住。如李煜和赵佶。

四,因人之故,爱乌及屋。本身写的也很好,又因其人受欢迎,字虽不是法帖,也会被不同书提及。如张飞,李白,岳飞等。

5

对不起 我真不知道 完全是个人喜好 通说的各种体也是仁者见仁。例如,有的整篇布局美观,但拿出一个字,不可视, 有的整篇杂乱无章,每个字都很好看~对于网上的所说的丑书,不敢评价,人家抽象吧,个人不喜欢,没准若干年后能成为欧柳颜王,也不好说!本人随性,即时发发,现在动笔好像就是签名,让您失望了~

6

谢谢邀请!

我想书法的审美通性有以下几个层面:

一,文字之美,即汉字形体之美,规范的汉字经过数千年的演化与发展,字体结构本身蕴含着多方面的美感,例如黄金分割比例,对称、平衡、匀称、对比、排列等等。这些与其它艺术形式想通,符合普遍的审美规律。不符合这些审美规律的必定是丑书。

二,笔法之美,书法赋予汉字以鲜活的生命形态。不同的书体赋予了笔画不同的审美特质,例如颜体,笔画丰腴雄浑,宽博厚重;而柳体则匀衡瘦硬,爽利挺秀,骨力遒劲。

一幅书法作品中的字被拆开成不同的笔画之后,如果缺乏这种审美特质,则谈不上佳作。

三,风格之美,好的书法作品一定是书法作者个人性格,审美取向与技法融合而成,具有鲜明的个人特点,即所谓字如其人。如果千人一面则谈不上艺术价值。

例如颜体,笔法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范。

四,意境美,这是书法与所表达的文字内容共同完成的。即书法作品渲染和烘托了文字内容的意境,提升了文字内容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兰亭序》等天下三大行书作品。

因此,如果一幅书法作品没能与文字内容融合成一体,则只能算是字,不能成为书法艺术。

以上个人观点,实为抛砖引玉,欢迎有兴趣的朋友共同探讨。

7

审美习惯千变万化,但美的原则却永恒不变。原则之一是对立统一,阴阳相生的原则。正与奇,刚与柔,肥与瘦,高与低,粗与细,浓与淡,长与短,实与虚,繁与简,古与今,相互触合,和谐交配,自然生长。原则之二是道法自然,书法亦自然。行笔自然,情意自然,表达自然。凡有一丝一毫装B做作,则为败笔。

8

无非是文赋,内涵,章法,线条,结构,墨色,气势。浑然天成的境界。杜甫说:落笔惊风语,诗成泣鬼神。好的作品,有一种流光溢彩,横空浩月之感。观之赏心悦目。


9

要准确完整回答书法审美的通性的问题是要讲究资格的。如古代几千以下留下名字有书法经典遗世如王羲之、孙过庭等真正的书法大家,现代唯有麦华三,启功两人。其它都是无资格或未具备这样的资格。可悲的是现代中国书坛自启功高呼“官军来了”而退出书法江湖以后,即时被一群文革过来的读书甚少的胸无点墨的,只会争权夺权的,操控无知青年人学丑书的“官军”控制。他们彻底否定以深厚传统功底和个人风格为书法审美通性标准,让有明摆着的审美通性标准变成了“你猜猜我是谁”一样根本没有审美通性的标准。既然是猜,就没有标准了,你想怎么猜都行,反正没有标准!甚至这班书法败类屑小之辈还把浅陋不堪的小日本人认定的作为标准,导致了乱书盲书射书群魔乱舞!真是连祖宗几千年的荣光丢尽了!

10

古代文人阶层定下了美的标准,

其余阶层效仿相随。

近代因为各种原因,文人阶层被消灭,

迄今也尚未建立,断代了。

所以,让当下的低靡水平,来评论过去的高山仰止,

无异于《神雕侠侣》尾声里描写的那段“新华山论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