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在抗战时期,你觉得最悲壮的一次战役是哪次?

在抗战时期,你觉得最悲壮的一次战役是哪次?

2020-10-09 03:02阅读(67)

在抗战时期,你觉得最悲壮的一次战役是哪次?:德械第88师的“血统”那是杠杠的纯正,它是由原“国民政府警卫军第2师”改编而来,这个警卫军是老蒋第二次下野之前

1

德械第88师的“血统”那是杠杠的纯正,它是由原“国民政府警卫军第2师”改编而来,这个警卫军是老蒋第二次下野之前的1931年5月,以教导第1师和国民政府警卫旅合编组建的,很有点“近卫军”的意思,该军下辖两个师,官兵待遇优裕且装备精良,军事训练以德国军事操典为范,团以上指挥部都配有德国军事顾问,而该军的首任军长兼第1师师长,正是蒋系“八大金刚”之一的顾祝同。


(德械师少尉排长)


顾祝同是以洛阳行营主任、第16路军总指挥的职务转任警卫军军长的,可想而知该军的级别之高。该军所属的警卫第2师师长,也是老蒋一等一的嫡系,即原国民政府警卫旅旅长俞济时,这个黄埔一期生从毕业开始,就一直充当着老蒋身边侍卫官或者警卫部队头目的角色。是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国民政府主席”老蒋在内焦外困之下年底宣布下野,警卫军的番号因名不符实被撤,所辖两师遂被军政部改番号为第87师和第88师。


番号调整后两师的首任主官分别是张治中和俞济时,并于1932年初再合组为第五军开赴上海,支援第十九路军的“淞沪抗战”,两师官兵浴血奋战歼寇如麻,是较早具备对日作战经验的一批中央军部队。战后第87师以副师长王敬久扶正,同时以第87师第259旅旅长孙元良擢升第88师师长,两师的补充旅再合编为第36师(宋希濂),与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桂永清)一起,成为最早装备德械的精锐部队。


(张治中)


了解了第88师的历史沿革后就要注意,顾祝同不仅曾经是第87师、第88师的老长官,还是孙元良在警卫1师的顶头上司,也是在北伐南昌之役中,为打了败仗的孙元良说情的黄埔教官之一,否则秦汉爹地1927年就应该被枪毙了(其叔孙震也是加分项,川中军阀)。这层关系对后来淞沪会战期间第88师的调动,起了很大作用。


1937年8月12日,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再次率领第87师、第88师赶赴上海,准备趁驻沪日本海军陆战队兵力稀薄之际(4000余人),一举将他们赶下黄埔江喂鱼虾。孙元良率全师从驻地无锡出动,乘火车秘密到达真如车站,不过孙元良发现真如附近根本无险可用,地形非常不利,遂冒险命令一个旅推进到闸北地区,在北站、江湾、八字巧一线占领出发阵地。


(顾祝同)


次日下午三时许,第88师先头部队一个营搜索前进到达了八字桥,这里也是1932年淞沪抗战的停火线。而由于当日上午日本内阁和军部已经做出了派遣陆军增兵上海的决定,所以日本海军上海特别陆战队胆子也壮了起来,不再一味缩守司令部大楼周围,而是派出一个大队向宝山路延伸布防,就这样,第88师易谨营和日军伊藤大队,在八字桥意外地狭路相逢,营长易谨少校下令开火,第88师由此打响了淞沪会战第一枪。


震惊中外的“八一三事变”就这么爆发了,8月14日起,中国军队以陆空配合、步炮协同和步坦联合,开始猛烈攻击虹口日军海军陆战队大楼,淞沪会战全面开打。在长达三个月的惨烈会战中,中国军队先后增兵至70万人,而日军也逐步增加到20多万人,第88师付出了惨重代价,期间部队进行了至少六次新兵补充。战至10月底,由于日寇第十军已经在侧后方金山卫登陆,为避免遭到合围,老蒋终于下令实施总退却。


(第88师的师长、副师长和参谋长)


不过在撤退命令下达的同时,老蒋又异想天开加了道补充命令,要求第88师全师留在苏州河以北准备“分散游击”,以扰乱日军后方同时掩护大部队转移。孙元良看见命令当时就抽了,因为这样第88师必然全军覆灭,很可能最后连番号都保不住,于是紧急派出师参谋长前往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部,请求取消这一命令,理由很简单:这是徒劳牺牲。


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前敌总指挥正是陆军二级上将顾祝同,他其实也清楚这道命令有点荒唐,在整个上海地区几十万中国军队全部撤光的情况下,单单留下一个伤亡惨重战力大损的第88师,无异于羊入虎口,但他更明白,老蒋之所以决意留下一支部队在上海市区坚持,是打给国际社会看,是表明中国抗战的决心的某种政略,公开抗命肯定是不成的,何况是他素来百依百顺的“顾百顺”。


(88师官兵在淞沪会战中)


第88师参谋长张柏亭很会说项,一方面他代为转达了孙元良的意见:在苏州河北留一个师是牺牲,留一个班也是牺牲,最合适的办法是留一个团意思意思;另一方面老张大打感情牌,说这88师也是您的老部队,就忍心看着它全师覆灭不成?顾祝同在军中最是长袖善舞,这番话和这个折中的办法确实说动了他,于是当场下了决心:“时间紧迫,就这么办,你赶紧回去布置,这边我负责向委员长说明情况”。


孙元良听完张柏亭的汇报长舒了一口气,他这位著名的“飞将军”总算不用留下来等死了,并且在执行命令时又打了埋伏,仅仅以第262旅之524团第一营为基干组成加强营,冒充一个团的番号死守师部所在的四行仓库,师主力迅速跟上大部队撤退。于是该团团副谢晋元中校率领的这452名官兵,就成为了偌大淞沪战场上,唯一留下来的建制正规军,所面对的则是日寇上海派遣军的10余万部队,这注定是一场悲壮的战斗,一场以寡敌众的决死战斗。


(谢晋元和战士们)


从1937年10月27日到31日,号称“八百壮士”的524团加强营利用四行仓库的坚固结构,多次击退日军大队级、联队级的进攻,击毙日军200余击伤数百名,让不敢使用重炮(四行仓库南面紧邻苏州河,河的另外一边就是租界)的日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甚至还损失了两辆坦克却硬是无可奈何。而谢晋元所部仅仅伤亡37人,最后在美英等国的“调停”下退入租界并且遭到缴械羁押,这就是抗战史上有名的“四行仓库800壮士”的战史原貌。


第88师由此成为第一个投入也是最后一个撤离淞沪战场的部队,就激烈程度和惨烈情况而言,淞沪会战是抗战时期最悲壮的一次战役,抗日官兵伤亡30余万人;而其中最悲壮的一次战斗,则无疑是谢晋元指挥的四行仓库战斗,日本侵略军因遭到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这场战役标志着卢沟桥事变后,中日之间已由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中国军队也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解决事变”的美梦!


(800壮士撤入租界)

2

短短90天的恶战,15位将军阵亡,85个师拼光!这场战役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扬我中华国威军威,该战役就是抗战期间的最惨烈战役——淞沪会战。

淞沪战役有多惨烈呢?我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解读——中国空军、国军中央军与国军地方部队。

淞沪会战期间的中国空军是英勇的!面对占据绝对优势的日本航空兵,我空军飞行员发扬崇高的爱国主义热情,与敌人展开了一场场殊死空战。

在淞沪会战开打的第二天,大队长高志航就驾驶战机与日军激战,首战取得了击落敌机3架,自己无一损失的骄人战绩。随后,空军的战斗越打越大,牺牲事迹也越来越悲壮感人!飞行员阎海文的座机被敌人击落后,其降落伞落到了敌人的阵地上。面对包围上来的日军,闫海文用手枪击中多名日本兵,之后拔枪殉国,牺牲前悲壮高喊\"中国没有被俘的空军!\"阎海文牺牲后,日军出于对对手的尊重厚葬了阎海文。飞行员沈崇海和战友一起驾驶战机直接撞向了日军出云号战舰。中国飞行员舍身取义为国牺牲的壮举,就连日军指挥官都敬佩有加。

空军将士的作战非常英勇!国军中央军的作战也打得无比惨烈!在著名的罗店保卫战中,18军11师、14师、67师等部队与日军第18师团反复冲杀,罗店镇先后5次易手,中国守军先后有10000多名官兵在罗店保卫战中壮烈牺牲!为了守卫宝山县城,营长姚子青带领500多官兵与3000日军展开恶战,最后全部牺牲。此乃\"五百壮士齐殉国,中华何止一田横。\"而88师官兵更是坚守闸北阵地多日,其官兵从上到下换了5茬,老兵几乎都牺牲了,但将士们保卫闸北的信心始终没有动摇。谢晋元与\"800壮士\"的事迹更是令国人感动。

除了老蒋的中央军在上海打得英勇悲壮,国军各省地方部队也在上海前线英勇抗敌。川军部队刚进入上海,其就在蕴藻浜阵地与日军展开激战。川军将士使用掉线的步枪抗击敌人的飞机大炮,很多官兵成建制的倒在了敌人的炮火下,但川军的防线始终没有动摇!因为这些川军将士们很清楚——退后一步就是首都南京,再退下去就是自己的家乡!自己就是豁出命也不能让日军占领家乡。在淞沪会战后期的反攻中,广西部队的将士们怀着不怕牺牲的精神,迎着敌人的炮火发起猛烈冲锋。经过两天惨烈的激战,广西部队有6000多将士阵亡,15000名官兵负伤。2名旅长壮烈殉国!在淞沪会战最后的激战中,失去家园的东北军将士与日军反复冲杀,东北军军长吴克仁英勇牺牲在了上海松江。

不管是空军,还是中央军与地方部队,中国军人在凇沪会战中精诚团结共赴国难,表现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最朴实的爱国情感。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古有霍去病、杨业、岳飞精忠报国,抗战期间有空军、中央军和地方部队的将士们血战淞沪,守卫家乡。时至今日,我们要将这种高度的爱国主义正能量传递下去,为保卫建

设我们的祖国贡献属于自己的伟大力量!

3

抗战时期,笔者个人认为最悲壮的一次战役当属中条山战役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拉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到了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等地相继失陷后,抗日战争进入到了相持阶段,中日双方谁都无力改变现状。

1941年5月,主要负责正面战场的国军,在山西省境内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集中对日作战,也就是中条山战役。

非常遗憾,此战以中国军队的全面败溃而告终,国民政府丢失了自己在华北地区的最后一处前凸战场,华北等地全部沦陷。

面对如此重大的战场败局,举国一片哗然,就连老蒋都不得不承认,这是“抗战史上最大之耻辱”。

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究中条山战役,探究它为何成为中国抗战史上最悲壮的一战。

一、战役的背景

中条山位于晋南地区,处于黄河的北岸,它东连太行山脉,全长大约160公里左右,是一道天然形成的屏障,拱卫黄河流域,是国民政府仅存于黄河北岸的一处战略要地。

因为中条山的阻隔,日军一直无法占据山西南部,此处极大地守卫了陕西和陪都重庆的安全。

在太原会战失利后,阎锡山领导的晋绥军全线溃败,与卫立煌领导的中央军在此地逐渐集结,据此阻挡日军。

为了长期守卫中条山,老蒋特意提出了“保守要地,力图持久,奠安内部,争取外援”的训令,要求严防死守中条山。在此集结了二十五万重兵,由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统一指挥。

占据华北后,尤其是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军为了避免陷入长期的战争泥潭,也希望能够迅速南下。于是,中条山的重要性被进一步放大,日军在军力不足的情况下,依然部署了三个师团在中条山地区。

事实上,在正式的战役打响之前,日军已经断断续续的进行过多次中小规模的局部进攻。好在,卫立煌指挥得当,一次次地击退了来犯之敌。

不过,卫立煌从来都不是老蒋的心腹。作为最早与八路军进行军事合作的将领,他的思想比较开明,甚至还专程前往延安访问过八路军总部,越来越引起老蒋的猜忌。

比起何应钦、陈诚和胡宗南等老蒋的嫡系,卫立煌坚决认同八路军“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尽最大的努力避免进行反共摩擦。

在中条山周边地区,由孙蔚如率领的第四集团军是卫立煌手中最能打的一支王牌。但是,这支最能抗日的王牌部队却因为与八路军关系密切而成为了国军中的一个异类。

重庆国民政府为了警告卫立煌,也为了避免第四集团军再与八路军接触,突然下令调离部队。第四军的离开,为接下来中条山战役的惨败埋下了伏笔。

1941年初,日本从华中回抽第三十三师团和第三十七师团,配属给华北方面军统一调遣。为了配合中条山战役的展开,日军很快就发起了豫南战役和上高战役,为日后大规模集中兵力提供了可能。

之后,日军总部还从关东军调集航空兵抵达华北,再联同原先的华北驻军,组成了混编的第一军,准备发起中条山战役。

当时,第一军下辖有第二十一师团、第三十三师团、第三十五师团、第三十六师团、第三十七师团和第四十一师团,另外,还有数个独立混成旅团和航空兵编队,总计十余万人。多田骏中将作为第一军军长,统一指挥中条山战役。

1941年5月7日,经过中日双方的长期准备和部署,被日军称为“中原会战”的中条山战役终于打响了。

二、战役的发生经过

日军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同时进犯中条山地区,誓言尽快攻占中条山地区。

按理说,中国军队虽然装备落后,但以逸待劳之下,还占据着地理的优势,即便不能取胜,但一战之力总归还是有的。而且,中条山已经被国军经营数年,甚至被人鼓吹为“东方的马奇诺防线”

可惜!事情的发展简直是大跌眼镜。

(一)第一阶段

在战役之初,日军便使出了杀手锏,利用自己的空中优势,几乎瘫痪了中国守军的所有交通线和通讯网,使得中国军队内部一片混乱。

1、东线战场

日军在不到一天的时间便攻陷济源和孟县等地,国军第九军立即溃退。在付出巨大的伤亡后,才渡过黄河退至河南境内。

占领黄河沿岸的主要渡口后,日军主力继续西进,并在邵源与从垣曲东进的日军部队完成会师,从而实现了对国军第十四集团军的彻底包围。

2、北线战场

北线是国军重兵防守之地,由曾万钟的第五集团军和刘茂恩第十四集团军驻防。

激战一夜后,各自为战的中国守军就被迫后撤,逐层进行抵抗。日军一步步攻入了中条山的腹地,完全形成了包围圈。

3、西线战场

因为第八十军军长孔令恂的擅自后撤,致使第八十军陷入了混乱,而日军则蜂拥而至,大幅突入中条山地区。

侧翼失去依托后,第三军立即陷入苦战,军长唐淮源被日军包围。但是,宁死不降的唐淮源却临危不惧,亲率直属的特务营突围,在留下“保卫中条山职志未遂”的遗言后,自杀殉国成仁。

(二)第二阶段

日军在先后攻占了垣曲、孟县、济源、平陆等地后,基本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作战目标,造成了分割包围之势,准备开始聚歼包围圈内的中国军队。

经过十余日的鏖战后,只有部分中国军队完成了突围,撤到了中条山周边地区。

至此,中条山战役落下帷幕,以中国守军的完败而告终。

三、战役造成的结果

历时二十天的中条山战役,国军中有十二位将军殉国,死伤的校级军官达到数百人之多。这种死伤规模,就是在十四年的抗战史上都极为罕见,非常痛心,非常悲壮。

虽然说,国军在中条山战役中惨败,但对于这场战役,重庆国民政府不可谓不重视,是一次非常坚决的正面战场抗战。可惜,所取得的结果却是令人泪奔的,据日本《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记载:

中原会战中,中国军队弃尸42000具,被满洲国军队俘虏20000名,被日本军队俘虏15000名,总伤亡超过10万。而日军战死673名,负伤2292名。

另据《悲情中条山》记载:

中条山战役,计毙伤敌官兵9900名,国军伤亡、中毒和失踪官兵,合计13751名。

由于双方的记载出入甚大,关于中条山战役真实伤亡人数已经无从考证。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中国军队的确惨败,否则老蒋也不会痛心疾首地称此役为“抗战史上最大之耻辱”。

四、战役的历史影响

(一)积极方面

虽然日军集中兵力取得了中条山战役的胜利,攻占了国民政府在华北的最后一处前出阵地。但是,日军在战前最大的目标即消灭国军主力的初衷却并未达成。

在战役结束后,中条山地区依然留存了各种军事力量,除少数正规军外,多是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武装,他们不断袭扰当地的日伪军。尤其是,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力量在中条山地区迅速壮大,据《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记载:

中原会战后,以前不安定势力重庆军,逐渐被中共势力取而代之,治安反而恶化了。

同时,伴随着中共在这一地区的壮大,为周边的太行和太岳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也创造了有利的积极态势。

(二)消极方面

占领中条山后,日军直接形成了对陕西西安和河南洛阳等地的威胁,逼迫国民政府再次进行收缩。

战役结束后,日军很快就抽调了原先专门对付中条山的三个师团,对日战区进行大范围的铁壁合围式扫荡。

从此以后,抗日敌后根据地进入到了最为艰苦卓绝的岁月。

五、关于此次战役的分歧

国民政府为了推卸自己片面抗战的责任,开始宣扬八路军消极抗战和积极避战的言论。甚至于,国民党内部存在一种声音,认为中条山战役中八路军不积极参战,才间接导致了整个战役的失败。

其实在战役前,中共方面就表示了自己的担忧,延安很早就表示:

我们的基本方针是团结对敌,是配合作战。主要配合区域应是晋东南与冀南,其他作为次要配合区域。

可见,对于这次正面战场的中条山战役,中共方面更愿意在外线进行牵制,而并非直接进入中条山地区。对此,国民政府也不得不明确承认,据《抗日战争正面战场》记载:

八路军现适已积极与敌军作战,集中力量破坏敌人交通。

综上不难发现,中条山战役的失败原因是复杂的。除了日军准备充分和装备精良等客观因素外,国民政府长期推行的片面抗战才是主要原因。

回答完毕!

4

在抗日战争中,个人认为最悲壮的一次战役是台儿庄战役。虽然台儿庄战役最终取得了胜利,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但是这场战役是自损一千杀敌一百换来的胜利,是用血换来的胜利。

1937年,日本侵略军相继占领南京、济南。为了进一步实现“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以南京、济南为基础,南北夹击徐州。

1938年3月14日,孙震部刚在藤县部署,就遭到了日军的攻击,日军以数十架飞机30余门大炮狂轰滥炸,中国军队勇敢抗击,但是终因敌强我弱,伤亡惨重。虽然后来汤恩伯派部救援,但是因为行程过远,未能及时赶到,滕县失守。敌军损失也极大,死伤达2000多人。

随后转战到台儿庄。

1938年月4月6日,李宗仁赶到台儿庄附近,亲自指挥战役。次日凌晨,一直防守遭攻的孙连仲部,听说反击,神情振奋,命令一下,杀声震天。双方便展开了巷战、肉搏战,一时间,台儿庄城内枪林弹雨,血流成河。

日军最后很快便溃不成军。台儿庄北面,枪炮声渐密,汤恩伯军团已向敌人开火。矶谷知已陷入反包围圈,开始动摇,下令部队全线撤退。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

这是一场胜战,是无数中国军人用生命换来的胜利。

台儿庄战役从1938年3月开始打,打到四月才结束,持续时间一个月左右。但是中国出军29万,日本才出军5万,中方的伤亡人数是5万,而日方伤亡人是2万。我方的死伤人数是日军的一倍多,这是一个难过数字。

相对于战争的胜利,我们更希望所有的战争本没有发生。所以,不要相信日本的gui话,放弃导弹部署计划,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图片来自网络)

5

八月中上旬刚去了腾冲,当然也去了去腾冲必去的景点,纪念中国远征军的腾冲国殇墓园。

这个墓园从外观看,充满了果党的色彩,和我们常见的其他革命历史纪念馆以红色为主基调不同,这个墓园从外观到里面的宣传,基本上都是以果党喜欢的蓝色和白色为主基调,再加上强调中美合作的飞虎队、驼峰航线等等元素。

里面主要包括一个纪念馆和阵亡将士陵园,里面的设计也很有意思。整个墓园是以一个孙中山纪念堂为中心的,中间是孙先生遗像,旁边是总理遗训。这个做法可以理解,但还是让人感觉有点怪。因为这毕竟是一个战争的阵亡将士纪念馆,把孙先生放在里面,就显得有些违和。

纪念馆的内容包括从抗战开始到滇西反攻的全过程,其中包括了远征军第一次出征缅甸的过程,败退到印度之后改变而成的驻印军,以及1944年为了打通中印公路而举行的滇西缅北的反攻作战,其中就包括收复腾冲的整个作战过程,其中比较重要的龙陵、腾冲和松山几次战役都有反映。

当然,其中少不了的元素是中美合作。从滇缅公路的修筑到被迫炸毁惠通桥,截断滇缅公路,再到中美合作的飞虎队,以及驼峰航线。这里有两个比较大的展板,上面是阵亡的飞行员的照片和名单。但比较让人难以费解的是,展板上的照片都是美国人,中国人只有姓名,没有照片。


驼峰航线阵亡人员纪念这么做可以理解,因为驼峰航线基本上没有中国飞行员,但飞虎队这么做就很不合适了,因为飞虎队里面是有大量中国人担任飞行员的,而且伤亡也很大。为什么美国人有照片,中国人就没有呢?


在反映修筑滇缅公路的场景中,其实应该说这个场景做得是不错的,一个国民政府的官员拄着拐杖站在旁边指指点点,指挥当地老百姓在干活。老百姓干活的场景还原得也很好,还有老婆婆不得不背着孩子也在干活。因为在滇越公路被切断之后,滇缅公路确实是处在一个非常困难的局面,前后征发十万老百姓参加修筑。

但这个场景的解说词中,只说了当地人民为了修筑滇缅公路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代价,却没有提到这个过程中究竟死了多少人。因为我们都知道,按照当时国民政府官员的德性和国军负责监督修路的部队将领、军官,除了打骂和虐待参加修路的民工之外,贪污腐败一定是少不了的。所以,这其中究竟有多少人是因为修路而死的,有多少是因为贪污腐败导致的饥饿和劳动环境恶劣导致的死亡,这却都没有相应的反映。

这个塑像本身其实是没错的,比如里面的国军官员叉着手在旁边指手画脚,这很符合当时国民政府官员的作风,如果是我们的宣传,那么官员必须是带头参加劳动的,而且一定会有劳动积极分子的事迹宣传。但问题还是在解说词里压根没有提到这种区别。


还有一个塑像是反映在滇西反攻作战过程中,国军征发了大量当地老百姓充当民夫,为国军运输粮食、弹药等物资。这个塑像反映的确实也是事实,但旁边的解说是在用解放区的老百姓用小推车支援解放军打淮海战役理解的,完全违背了事实。在解说词中没有解释,这些被征发的老百姓中,究竟有多少是自愿的,有多少又是被迫的,在这个过程中民夫伤亡的情况怎么样,多少是被日军枪炮所杀死的,多少是被国军自己的纪律害死的,都没有解释。


在反映中美合作的飞虎队和驼峰航线的时候,有一些照片,是一个美军士兵和一个当地老百姓对火点烟,看上去似乎美军和当地老百姓相处得很融洽。但这却恰恰不是事实,解说词中也没有说。在远征军败退回国之后负责掩护滇西防线的时任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在回忆中明确说过,美军在滇西驻扎时军纪及其败坏,奸淫掳掠,无恶不作,甚至连史迪威的侄儿都参加了走私。

宋希濂回忆说,一个在步兵训练班当助教的美国少尉,在黑林铺的一家酒店,非要一个国军军官给他找妓女,国军军官拒绝,美军少尉当即开枪打死了这个国军军官。一个在缅甸经商的花桥符瑞生,在仰光陷落后回国时,请求搭载一个路过的美军车辆,前往昆明。车上的六名美军将符瑞生的妻子带走,而将符瑞生扔下。走了一段路之后,六名美军士兵将符瑞生的妻子拖入树林中轮奸,等符瑞生随后赶到时,他妻子已经奄奄一息。

按照宋希濂的回忆,美军在1942年到1945年抗战胜利的这段时间里,在滇西一带非常多,有军官、士兵、记者以及前来考察的学者等等,各色人等都有,虽然大多数人对中国人民比较热情,但其中也有不少败类,从滇西到昆明充满了这些人渣留下的各种劣迹,吃喝嫖赌、奸淫掳掠,无所不为。国民政府软弱无能,仰人鼻息,也只能装作看不见。更何况,国军和美军也差不多。

国军军纪之败坏,众所周知。在远征军溃败回国之后,原本驻守在滇西保山的龙云的侄儿在撤离保山之前,将城门关闭,下令他所率领的保安旅将城中抢掠一遍,理由是不能留下来便宜日本人。日军到来之后,先是轰炸,入城之后又是按照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的传统,将全城烧杀抢掠一遍。在国军收复保山之后,国军和国民政府又以重建需要钱为名,将全城百姓商民再抢掠一遍。

也就是说,保山在这段时间被抢掠了三次,其中两次是国军自己干的,日军也干了一次。但在反映保山沦陷的照片和解说词中,却只提到了日军轰炸之后保山被夷为平地的惨状,一个字都没有提到国军将士在当地烧杀抢掠。而这些讲不清楚,就很容易让人以为当地受到的战争摧残都是日军造成的,这就很难讲清楚为什么我们以前经常说国军抗战是片面抗战,是一定要失败的了,也就让人分不清国军抗战和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有什么区别了。

说到国军军纪败坏,就想到了《我的团长我的团》里的迷龙。在这个剧中,迷龙这个角色还是被处理得比较好的,他在败退回国的过程中经常给其他人卖东西,但他的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剧中并没有怎么交代。还有他帮一个缅甸华侨做了棺材,就得到了一个年轻貌美的老婆的事情,处理得都很温和。

实际上,在国军从缅甸败退回国的过程中,迷龙这种情况极其普遍。远征军之所以溃败,就是因为原本在东线掩护远征军主力第五军和国内联系通道的第六军和六十六军遭到日军进攻后不战而溃导致的恶果,而缅甸沦陷后回国避难的侨民和华商主要也是从这条路上回国,第六军和六十六军的军官和士兵抗日无能,溃败回国时抢掠回国的侨民,不少人却都发了大财。宋希濂对此感到非常气愤,一度上报军委会,要求将六十六军军长张轸和新编二十八师师长马维骥枪毙。马维骥虽然被枪毙,但张轸却因为白崇禧和何应钦力保,只是撤职了事。


而在国殇墓园里,主要的两个陵园,其中一个就是第一次远征军第五军、第六军和六十六军的阵亡将士纪念碑,上面有远征军作战序列,以及部分阵亡将士的姓名。但这样的宣传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这些人都是在与日军作战时阵亡的,但事实却是,第一次远征军活下来的虽然只有十之一二,但绝大多数牺牲都是在溃败之后因为国军指挥的紊乱和无能导致的,而不是在与日军作战的时候战死的。

另一个是反攻滇西时的主力部队二十集团军的阵亡将士,整个陵园的核心也是这个,中间的纪念碑是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所书,二十集团军所属的五十三军和五十四军分列左右两边。但在解说词中没有人提到,五十三军是东北军余部,而五十四军是中央军土木系核心部队,霍揆彰本人正是从五十四军军长升任二十集团军总司令。所以,五十三军在二十集团军备受歧视,在枪弹粮秣分发过程中都要被克扣,一直到卫立煌出任远征军总司令,才有所改观。


在提到滇西反攻作战的时候,墓园的宣传也主要突出美军的协助,并且有一尊塑像是史迪威和陈纳德二人并肩而立,却丝毫没有提到这两人之间你死我活的矛盾和争斗。更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是,参加了远征军并且主要负责作战指挥的杜聿明在这个墓园的宣传中几乎看不到,在滇西反攻的宣传中题字的也是霍揆彰,却没有提到这时候负责整个滇西反攻作战指挥的远征军总司令卫立煌。此外,滇西反攻作战中,十一集团军也几乎没有提到,提到的也只是黄杰、李弥等人,却没有提到宋希濂。

在整个墓园和对远征军的宣传中,为什么出现了如此严重的厚此薄彼的现象呢?甚至为二十集团军纪念碑题字的总司令霍揆彰的上将军衔都提到了,连指挥炸掉惠通桥的工兵总指挥马崇六都提到了,却没有提到卫立煌、杜聿明、宋希濂等人,更没有请他们为墓园题词。要知道,霍揆彰在担任二十集团军总司令的时候,只是中将军衔,连加上将衔都没有,他的上将军衔是到台湾之后才升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说穿了,无非是在果党的宣传中,卫立煌在1955年从香港回国了,没有去台湾,成了果党眼中的叛徒,甚至有人认为他是共谍,而杜聿明和宋希濂在功德林接受改造之后,也成了果党眼中的叛徒,所以他们都不能提了。随着国军败退到了台湾的孙立人,在国内某些人眼中也被吹成了战神,但在这个墓园的宣传和解说词里同样没有什么出场机会,无非也是因为他后来被怀疑反蒋而被长期软禁。

也就是说,这种宣传不仅是完全按照果党和国军的口径进行的,而且还是按照已经败退到台湾之后的果党和果军的口径进行宣传的。这不仅不符合历史真相,也不符合建设这些纪念馆和陵园的目的。设立这样的场所,不仅是为了让人们去凭吊为国牺牲的先烈,更是为了记取教训,而这种教训不仅应该包括让人们直观的感受到日军的残暴,也必须包括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国军抗战为什么必然会失败,这才是完整的纪念和宣传历史的意义。

6

南京保卫战是最悲壮的,虽然国民党军队英勇奋战,复出了重大牺牲。但是南京还是被日本占领,并屠杀我同胞30万人以上,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7

上个世纪对我国而言是一个多灾多难的世纪,由于清朝的闭关锁国导致我国错过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落后于西方国家。在尝到甜头后,列强们争先恐后来到中国,毕竟谁都想分一杯羹、吃一口肉,而他们之中最可恶的当属日本,日本人在中国的土地上的所作所为可谓是连禽兽都不如。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国力日渐提升,狼子野心也开始暴露出来,为了摆脱自己岛国所面临的资源短缺问题,日本人将目光转向了中国,侵略中国成每一个日本人的目标。

1931年,日本人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我国东三省,大肆掠夺我国东北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哪怕是这样日本人的野心依旧没能满足,而是打算用以战养战的方式彻底吞并中国,在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启了全面侵华战争,全面抗战也正式展开。

同时,这场全民族抵御日本侵略者的战争(抗日战争),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这场战争意义最为重大。因为没有抗日战争的胜利,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新中国,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盛世中华。

但是,在抗战的过程却充满了悲壮,无数的热血男儿,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篇篇壮丽的诗篇。就如今天像素要和大家所说的一场战役的一次战役,为了抵御日本侵略者,40万中国军人牺牲殉国,换来了抗战史上歼敌最多的战绩——武汉会战

武汉因其具有“九省通衢”的特性,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38年6月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战役正式在武汉打响。这是日本继太原会战、徐州会战之后,企图通过武汉一举征服整个中国发动的一场战役。

基于这个原因,日本对此次战役十分重视,派出了海、陆、空三路向武汉发起了全面进攻。

为此,驻守在武汉的中国军队快速做出了作战准备,集结了14个集团军、47个军、200架飞机与30余艘舰艇,总兵力达到了100万人。日本方面为了一举拿下武汉,特意调集了9个师团,总兵力30多万人,此外还有飞机舰艇等不计其数。

面对日本人精良的武器装备,我们的军队没有退缩,而是浴血奋战、越战越勇,最终中国军队以阵亡254628人、负伤超40万人的代价,换取了毙伤日军25.7万人的战绩极大的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

虽说,最终武汉还是被日军所攻占,但是,日本人所得到的也只是一个空城,且在此次战役中折损大量兵力,从此丧失了发动大规模战役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日本人想速战速决逼迫中国屈服并结束战争的目的彻底破灭。此后,抗战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又或者说从战略意义上而言,武汉会战却是一场值得我们所有人铭记的“胜战”!

8

1944年9月15日,历时95天的松山战役战役结束,这是抗日战争史上国军完全用压倒式优势对日军进行攻坚的战役,松山战役总共进行了十回合,以中国伤亡将近8000千人的代价,将日军松山拉孟守备队1250人击毙,俘虏9人。113联队被全歼,最后时刻,日军开始焚烧军旗,命令重伤员自杀,甚至连朝鲜慰安妇都被蛊惑向中国中队开展进攻,这是抗日战争中日军极少出现的状况。

战场情况

1942年底日军完成第一期阵地施工后又以防御为主,对松山腹部阵地加固和扩建。至1944年5月,在中国远征军反攻前夕完成松山地区的准要塞式堡垒防御阵地体系建设:在滚龙坡、大垭口、松山、小松山、大寨、黄家水井、黄土坡、马鹿塘编成7个据点群,每个碉堡均以数个最坚固的母堡为核心,四周有数个子堡拱卫,共有子母堡40多座,堡垒互为侧防。并且,其堡垒为地堡,一般分三层构筑,大致相当于以三层楼埋于山体中。

之所以惨烈悲壮是双方面的,中国军人在此次战斗中体现出了惊人的勇气,与之前的表现完全不一样,在95天的时间里对日军进行算全方位的打击,而日军在松山的主要阵地顽强抵抗,其意志惊人,即使用了坑道爆破的方式,战斗还打了17天。

战场实况完全是尸山血海,老兵回忆,打松山的时候,攻击部队的士兵的尸体不断地往下滚。

1944年5月,当年22岁的刘华参加打通滇缅公路的大会战。松山段是滇缅公路最险要的地段,刘华说,松山战役可以说是他经历的最惨烈的战斗。他说,其中有一条约1000米长的山路,简直是“白骨大道”,1公里长的山路,就有超过2000名战友牺牲。“后面的部队,从战友的尸体上经过,当时大家只有一个愿望,就是把日军赶出松山,为战友报仇”。

而中国军队的炮兵及中美联合空军也对日军阵地进行完全轰炸,那种烈度的攻击,就算不被炸死,人也会崩溃掉。

并且,“全员玉碎”这个词,首创于松山。

日本方面

当时309团的一名老兵回忆:\"要说的话,我们打急了也不怕死,可是日本人和我们不相同,日本兵打起来,有一种已经死过了的感觉,像鬼像野兽,反正不像人,和他们打仗就像是和僵尸打仗一样,即使打赢了,心里也怕得很。\"

例如8月23日,第80日,当日日军弹药,粮食几乎告罄,战壕足病不断增加,全体人员体力衰退,连行走都困难。

指挥官金光惠次郎向56师团发出电报:19日以来,守备兵力死守敢斗,大部伤亡,我们准备将东北高地连线整理,守兵一只手,一只脚者大部分都在奋力死守。

同时,日军还以劣势兵力对失陷阵地进行反扑,让当时中国部队伤亡均是以刀伤居多。

中国方面

由于战斗惨烈,蒋介石给当时的司令官卫立煌发了一封电报,面对以现代化装备的国军,日军守备队仍孤垒死守,相比之下,国军的名誉丧失殆尽。

被俘的日军回忆,很多中国军人,都是少年兵。后面还有军官督战。

而在一线,第八军103师309团卫生员回忆:伤员一般要经过军医检查,确认死亡后,就把尸体拖到高地下的水塘里,在随后的几天,他最多一天拖过七八具尸体,拖下来摞在一起,有一人多高,仗打的激烈,那些死人军装都没机会脱,武器装备也拿不下来,扎着皮带堆在一起。

第八军攻打松山期间,全军三个师,只有103师投入了全部兵力,连师直属部队和工兵连都伤亡殆尽,普通的步兵连,最惨的只剩下两人。

卫生队40人,只有八九个没有受伤,光军医就打死了几个。

而308团1营的老兵回忆:我们营一展开,就被鬼子的火力压的抬不起头,火焰喷射器上去,鬼子枪法好,把喷射瓶打爆,两个喷射兵当场成为焦炭。

有个叫张德玉的战士,冲进地堡,拉响了手榴弹,后来打扫战场时,他的尸体被炸成了几节。

战斗结束时,荣三团三营七连中尉杨金继,在山坡上发现一个鬼子伤员,浑身绷带,血迹斑斑,杨金继喊到:举起手来!

杨金继听到一声“噗”,知道是手雷拉响了,杨金继卧倒,鬼子被炸的血肉模糊。

而埋葬战死的士兵时,第八军\"伤亡6000余人,挖了三个大坑,分别能装1000人,800人,500人,全部填满了!\"

关于日军军旗

军旗为天皇授予,建制步兵联队和骑兵联队才拥有,军旗要有一个军旗护卫中队来保护,最优秀的少尉担任旗手。

松山的拉孟守备队是113联队建制单位。

整个二战中,盟军都渴望缴获日本军旗,到都未能如愿。而现如今,全世界只有一面军旗存世,是321联队军旗,通过一个右翼组织保存下来的。

八年抗战中,日军在中国仅仅烧毁了两面军旗,其中一面,就是松山战役中全员玉碎烧毁的。这是中国军队在松山战役中取得的一大战果。

9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衡阳保卫战,被称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城市争夺战。

这场战役是中国整个抗战史中作战时间最长、双方伤亡士兵最多、程度最为惨烈的城市争夺战,也是日本战史中记载的唯一一次日军伤亡超过中国军队的战例。

衡阳保卫战从1944年6月23日开始,整整打了47天。

方先觉所率领的第10军以不足1.7万人的兵力,吸引了日军5个师团10多万人的部队

此次战役使日军受到了空前的重创,创下了以少战多,歼敌数万,击毙日军高级军官300余人的辉煌战绩。

下图是衡阳保卫战中牺牲军民的遗骨



美国国会图书馆资料记载:“衡阳保卫战,10万以上的日军包围了1.7万名中国军人。当中国军队在衡阳击败日本的第二波进攻并击毙2.5万日军之后,日本首相东条英机倒台。经47天血战之后,衡阳于8月8日陷落。日军死伤超过7万人,其中4.8万人被击毙;中国死伤1.5万人,其中7400人捐躯……”


按日本司令横山勇的计划,拿下衡阳的日子不会超过两天。

但总攻发起的第一天,日军第68师团的指挥部就被端了。


战斗打响之际,第10军28团迫击炮连连长白天霖从望远镜中发现正南800米外的日军阵地上,有一群日军军官在指指点点。敏锐的白天霖立即调集全连8门迫击炮集中炮击——三波炮击之后,日军第68师团师团长佐久间为人,参谋长原田贞三郎,以及数名参谋和部队长当场阵亡。(佐久间为人运气较好,身负重伤但未死。)

总攻第一天,日军攻城的指挥部就瘫痪了。

根据日本防卫厅战史研究室出版的《湖南作战》里关于衡阳攻坚战的日军记录记载:

“清晨5时,各炮一齐开火,顿时拂晓的静寂变成钢铁的风暴。由于目标清楚,又是近距离射击,有的头一炮就集中堡垒的枪眼,张家山高地烟尘弥漫,木片飞散,景象壮观。高地上的堡垒无一免遭日本军炮兵射击。到处可见重庆军沿着交通壕后退的情景,战机正在成熟。

5时50分,日本军发出支援冲锋射击的信号弹,3个大队的步兵轻重机枪都参加了压制射击,枪声极为猛烈。大大激发了冲锋的情绪。第4中队冲入敌阵的悬崖下,遭到集中投来的手榴弹攻击。爆炸停止,白烟扩散,第4中队全体伏卧不动,想是全部战死了。

日军想要发动夜袭,没想到损失更大:

“日本军第1大队开始夜袭,不久无线电发生故障,没有了消息。23时传来激烈的交火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黑濑联队长命令第2大队上去支援。夜已深沉,更觉不安,不久第2大队联系。晨1时,第1,2大队夺取山顶。重庆军冲出来反扑,在夜间挤在又深又窄的交通壕里的日本军第1大队大队长和官兵几全部战死,第2大队大队长也负伤了。

重庆军以手榴弹袭击使日本军不得不放弃了山顶。在这次战斗中,大须贺大尉,山下芳信少尉,鹫野升少尉等战死,足立大尉,石松三男少尉,高山成雄少尉等负伤。”

日军攻到阵地前,几乎是整队整队的被歼灭。


方先觉的防御阵法在后来被载入史册。


从6月28日总攻开始打到7月2日,5天时间内日军部队已阵亡5000多人,而日军只是向前推进了不到1公里。

日军司令横山勇只能下令:暂停进攻。
日军主动停止进攻,让本来不对守住衡阳抱有希望的全国各界感到惊喜。

蒋介石更是把嘉奖令连同重庆《大公报》写的表彰报道,空投进了衡阳城。

日军第二次总攻开始后,方先觉向蒋介石发出了求援电报。

蒋介石承诺的“48小时必解你衡阳之围”,却没有兑现。

日军开始大规模使用毒气了。

每逢攻击阵地不利,日军就公然违反国际法,开始使用毒气。

日军第58师团的士兵森金千秋曾在自己后来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不能说日本军就一定是勇武的,因为在很多地方,一旦进攻受挫,就动用化学战。这样的话,即使占领了阵地,完成了既定任务,也已经输掉了作为军人应固有的武德。”

在守城26天后,方先觉第一次想到了:突围。但经过几次和师长们的讨论之后,方先觉放弃了突围的念头。

7月19日,日军司令横山勇下令停止进攻,第二次总攻又失败了。也就是这一天,方先觉彻底放弃了突围的念头,决定等待蒋介石的救援。

蒋介石在日军对衡阳发动第一次进攻的时候就调动多个军团,开始分东西两路向衡阳驰援,其中包括:王陵基指挥第58军,第72军,第26军;杨森指挥第20军,第44军;欧震指挥第37军和暂编第二军;王耀武指挥第74,第79,第90和第100军。

日军觉察出中国军队要救援衡阳的动向后,也派重兵分路层层阻击。蒋介石电令各部队增援的部署电报被日军破译,日军对中国军队的动向和配置了如指掌。

8月4日,日军对衡阳的第三次总攻又开始了。

为了攻下衡阳,横山勇亲临衡阳第一线,把第13师团、第58师团和第40师团都调了过来,全部投入衡阳的攻城战——用5个师团超过11万人的兵力,去进攻一座已经残破不堪的城市。

8月7日,已死守衡阳46天的方先觉,给蒋介石发出了最后一封电报:

“敌人今晨由城北突入以后,即在城内展开巷战。我官兵伤亡殆尽,刻再已无兵资堵击,职等誓以一死报党国,勉尽军人天职,决不负均座平生作育之至意。

此电恐系最后一电,来生再见!”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历时达47天的衡阳血战,忽然出现了转折。

8月7日下午,在第10军坚守的大西门阵地天马山上,忽然竖起了一面白旗。

负责死守那里的,是第10军第3师9团。

随后,在第68师团两个旅团攻击正面的森林高地和岳屏山,都出现了白旗。

日军判断:这是重庆军在突围前惯用的手段——诈降。

其实是方先觉顶不住了,终于决定投降。

第10军副官处处长张广宽代表方先觉,出城和日军接洽了。

张广宽打着红十字会旗,带来了方先觉的条件:

第一,第十军是有条件停战,绝非投降;

第二,日军立即停火,不得杀戮士兵,给予伤员治疗,安葬第十军战死者;

第三,第十军官兵绝不离开衡阳,保留第十军番号建制。

日军的回复是:“必须方先觉亲自来!”

方先觉没有来,于是日军在1小时后继续进攻。

8月8日清晨,已经攻入衡阳市中心、看到第十军军部所在的中央银行的日军,停止射击了。

阵地上,预10师师长葛先才接到了方先觉的电话:

“敌人已经接受了停战条件,要求我军解除武装,我已经答允。你不要自我摧残,个人生死荣辱当在所不计。能达到保全我近万名战士生命安全的目的,我也觉得如释重任。

我军衡阳一战,自始至终,只要问心无愧,别人的想法、看法以及褒贬,那是别人的事。”

放下电话,葛先才对身边的人说:

“衡阳完了,我军也完了,一切都完了。”

8月8日中午时分,中美混合空军的侦察机在衡阳上空盘旋几圈后,向重庆方面确认:衡阳沦陷了。

也就在此时,被蒋介石从第四战区拼死调来的第46军的装甲部队,离衡阳只有8公里了。在得知衡阳陷落,他们调头回去了。
仅仅差了一点点,衡阳就等来了援军。

根据中日双方各方面数据综合比较统计,最后参加围城战的部队人数超过11万人,其中前期主攻的部队人数为6万人左右。到最终,日军伤亡人数为5万人左右,其中2万人战死。

衡阳一战,迎来了日军的尊重。

方先觉要求日军做到的不虐杀俘虏,日军确实做到了——他们甚至没看管缴械后的第10军的士兵,让他们出入自由。
在衡阳城陷后不久,被监视居住的第3师师长周庆祥和参谋长孙鸣玉就逃了出去,不久后,预10师师长葛先才,190师师长容有略,暂54师师长饶少伟也都逃了出去。三个月后,在衡阳军统的策划下,方先觉也逃回了重庆。

1949年,方先觉随国民党败退台湾。

1983年,80岁的方先觉逝世。


10

长沙会战

1939年9月到1944年8月期间,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后方基地——湖南长沙在抗战的相持阶段和战略反攻阶段,成为中国抗日战争最重要的正面主战场,在这段期间,中日双方展开了4次激烈的攻防战役。前三次会战,看似中国军队取得了“长沙保卫战”的胜利,坚守阵地,但却遭到了巨大的损失,中国军队的损失达到13万,歼灭日军共计11万余人,最后一次战役,36万日军发动总攻,30万中国军队拼死抵抗,但仍旧没能守住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