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铸造的十二铜人去哪里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铸造的十二铜人去哪里了?

2020-09-25 12:01阅读(64)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铸造的十二铜人去哪里了?根据史料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有一天,秦始皇正在阿房宫中休息。突然,梦到天气大变,天空昏暗无光,并且伴有鬼神

1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汉书》以及《三国志》里均对十二金人有明确的记载。可见历史上十二金人不是传说,确实真实存在。

既然确有其物,那么十二金人去了哪里呢?我们就把历史的谜团进行层层剥笋,结合一些史料,仔细分析探讨一下:

说法一:作为随葬品藏于秦始皇陵墓。

十二金人是秦始皇消灭六国一统天下的象征,是他生前喜爱之物,好大喜功的秦始皇去世以后,被当成了随葬品埋入了秦始皇陵。由于秦始皇陵没有发掘,因此,十二金人是不是埋葬在秦始皇陵没有直接的证据。

说法二:项羽放火,焚毁在阿房宫里。

这个说法比较牵强。因十二金人是立于阿房宫的大殿前,楚人一炬,项羽一把大火烧毁了阿房宫,因此也有人说是十二金人和阿房宫一起都葬身火海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铜的熔点在900度以上,普通的大火是很难烧化的。因此这种说法不太靠谱。

说法三:董卓毁铜人,以铸小钱。

这个说法比较有可信度。《三国志?魏书?董卓传》明确记载了董卓毁掉铜人,铸造成五铢钱。凭董卓的为人,这种事他干的出来,汉武帝的陵墓不就是他盗取的吗。《后汉书》及《资治通鉴》都有董卓毁铜人铸铜钱的记载,这个说法应该比较实锤。

说法四:董卓毁十,苻坚毁二。

还有一种说法是董卓只毁掉十个铜人,自己就被吕布杀掉了。后来,剩下的两个被曹睿从长安迁往洛阳。到了前秦,苻坚一统北方,又运到长安销毁了。从这以后,再也没有关于铜人的记载。

其实,十二铜人在不在已经不重要了,为政者得民心,以苍生为念,何须铜人以慑天下。

2

秦朝之前包括秦朝有三样无价之宝与皇权有关但似乎只存在于传说中,虽然正史中有它们的身影,但因为后来失去了踪迹,它们身上的谜团一直困扰着后世之人,这三样宝物就是:九鼎、传国玉玺和十二铜人。

这其中又以十二铜人的知名度略低一些,但它同样是一个谜,包括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制成的、它代表了什么以及后来去了哪里等等,一直就有多种观点,之所以会如此,也是因为关于当时的史料的匮乏以及出土文物的稀少,导致那段历史的很多真相都被遮住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攻灭六国,统一了天下,在此之前,从未有任何一个人有这样的壮举,他这是前无古人,也因此,他自称始皇帝,但由此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东西他没有模板去看,也没有过去的经验教训让他去吸取,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如何坐稳皇位,如何让皇位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以至千秋万代,都是秦始皇必须要考虑的事情,而且他刚刚灭了六国,但不能保证这些诸侯国的后代不甘心他的通知,站出来反对他,重新将统一的国家弄得四分五裂。

所以收缴各地的兵器变成了秦始皇迫不及待要做的一件事情,但如何让这件事变得合理却并不容易,恰在这个时候,临洮出现了十二个比较奇怪的人,他们长约五丈,足履六尺,都穿着夷狄对的衣服。

他们刚出现在临洮就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而这件事也传到了秦始皇的耳中,他决定这是个机会,如果能有这样十二个高大的人护卫在自己身边,有高大的东西护卫在阿房殿前,必然能震慑天下。

就在这天,秦始皇在阿房宫中休息的时候,就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有一仙风道骨的老者对秦始皇说了一句话:制十二金人,方可坐稳天下。

还等什么呢?秦始皇赶紧下令收缴各地的铜制兵器,按照临洮出现的那十二个人的外形制成十二铜人,又叫十二金人(钟鐻、钟、金狄人、翁仲等)。

虽然故事算是传说,但正史中对这件事是有记载的。

比如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班固在《汉书》中记载:“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於临洮,故销兵器,铸而象之。”

贾谊在著名的《过秦论》中也有记载:“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等等。

由此可见,秦始皇应该是真的铸成了十二铜人,并将它们安置在阿房殿两边。铜人大小不一,大的身长五丈,坐着也能有三丈,有说法是这 些铜人是坐着的。

就重量来看的话,司马迁说是重各千石,假如这是一个平均值,千石在秦朝时十二万斤,放在现在就是约三十万吨。

这样的数字足可以看出一个铜人该是有怎样的气势了,如果是十二个,就更加是气势威严,象征着皇权的无上威严,因此无论是从收缴兵器来看,还是就铸成的铜人来看,这十二铜人都是出于政治需要才制成的。

根据《长安志》的记载,这些铜人后来在汉朝建立之后被移到了长乐宫的大夏殿。但这是否属实还很难说,这十二铜人如此之重,迁移工作必然是相当麻烦的。而且汉朝之后至少隋唐时期就再也没有了十二铜人的任何记载了。

那么,十二铜人究竟去了哪里呢?时至今日,关于十二铜人的去处,大体上有三种结果。

其一就是跟着秦始皇进了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从秦始皇刚继位为秦国国君就开始兴建一直到秦二世时期,前后大约四十年的时间,它就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地下宫殿,其间的奇珍异宝数不胜数,十二铜人跟着秦始皇一起进了秦始皇陵,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其二就是被项羽烧毁了。《史记》记载:“(项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项羽当年对咸阳毫不手软,结果了子婴之后,直接烧了秦朝的那些宫殿,而他将能带走的财宝和美女都带走了,大火一直烧了三个月。

按照这个记载来说,十二铜人这样的重物,项羽是带不走的,所以很可能被烧了,这样的还实在是可惜的紧。

其三则是被董卓和苻坚毁了。潘安在《关中记》中记载:“董卓坏铜人,余二枚,徒清门里。……苻坚又徙之长安而毁之。”

按照这个记载,十二铜人中的十个铜人被董卓毁了,余下两个辗转到了苻坚手中,也销毁了。不过《关中记》算不上正史,其记载是否属实很难说,不过关于董卓用铜人铸小钱的记载却是不少的,在《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正史中均有记载。

但董卓所用的铜人是不是十二铜人之十,还很难说,即便是苻坚销毁的两个铜人,其来源也很难说,这只能说是有可能,至于是不是真的动了十二铜人,我们不得而知。

综上就是十二铜人可能会有的遭遇,当然,也或许还有别的可能,但至少到目前而知,谁也不知道这十二铜人究竟去了哪里,有怎样的遭遇。不过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造成了隋唐之后再也没有十二铜人的踪迹这样一个事实。

不过,倘若是第一种情况,即跟着秦始皇进了秦始皇陵,这倒是很值得欣慰的,至少它是被保护了起来,而不是被销毁了,说不定在未来的某一天,十二铜人能够重见天日,发出耀眼的光芒,重新震惊世人。

3

《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九《孝灵皇帝下》:“董卓坏五铢钱,更铸小钱,悉取雒阳及长安铜人、钟虡、飞廉、铜马之属以铸之,由是货贱物贵,谷石至数万钱。”

这个记载应该是可信的。董卓就是个蛮汉子,不懂历史文物的珍贵之处,加之其要扩张要打仗还要享受,用钱的地方多了,被他熔铸为钱不稀奇。

4

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为了防止六国余孽复辟,便收集了天下兵刃铸造了12尊铜人。贾诩的《过秦论》中这样写到“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huī)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dí),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可是秦朝灭亡之后,秦始皇所铸的12铜人,却不见了踪影,成为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谜团,那么这12铜人究竟去了哪里,我们也许能从历史遗留的蛛丝马迹找到些许线索。

第一种就是西楚霸王项羽攻克咸阳之后,火烧阿房宫,十二铜人也跟着一起被烧毁,秦朝末年朝纲不振,群雄四起,西楚霸王项羽在攻入咸阳之后,阿房宫等来了楚霸王项羽,项羽军队入关后,看到这座奢华壮丽的宫殿,在看到秦王朝统治下百姓的贫苦生活,一怒之下将阿房宫纵火烧毁。后人对项羽火烧阿房宫这件事情深信不疑,也被无数的文人墨客挥笔书写过无数故事。这个说法一直流传,直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有考古专家对这个说法提出了质疑,原因是经过考古专家的勘探和细致的研究,确定阿房宫并没有被火烧过的痕迹。而秦咸阳宫却有火烧过的痕迹,项羽当年烧的是秦咸阳宫而非阿房宫。

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应该指的是秦咸阳宫。经过专家的再次考证,发现阿房宫仅是建成了前殿的夯土台基的建筑,其它工程尚未动土。专家推断出一个大胆的结论,难道阿房宫当时并没有建成?

这毕竟是猜测,专家又结合了大量的历史古籍,以印证这一结论。阿房宫建造时间是公园前212年,但在公园前209年,出去寻求长生不老药的秦始皇在路上就病死了,这仅仅三年时间,这么巨大的工程,更何况当时还有始皇陵在建,阿房宫只建了东西北三面墙的夯土台基,是很有可能性的。所以就此来看,这项猜测并不一定为真存疑。

第二种猜测是是十二铜人毁于东汉末年,残暴的董卓用掉十个铸铜钱,另外两个是被草木皆兵的苻坚所销毁,也有说全被董卓所毁,这种说法源于《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的记载,“(董卓)悉椎破铜人、钟虡,及坏五铢钱。更铸为小钱,大五分,无文章,肉好无轮郭,不磨鑢。”除了《三国志》之外,《后汉书》和《资治通鉴》同样如此记载。“悉”显然有“全部”的意思在内,且董卓是用来铸造铜钱的,自然是越多越好。毁掉十坐之说,这种说法则源于《关中记》的记载,“董卓坏铜人,余二枚,徒清门里。魏明帝欲将诣洛,载到霸城,重不可致。后石季龙徒之邺,苻坚又徙之长安而毁之。”也就是说,董卓将其中十座销毁铸成铜钱,而剩余的两个则被他下令迁到了长安清门里。之后,魏明帝曹叡又下令将两个铜人晕倒洛阳,但仅仅运到霸城,便因为金人实在太重,不得不放弃。到了东晋十六国时,后赵国君石虎又将这两个金人运到了邺城。最后,前秦苻坚又将这两个金人从邺城运回长安销毁。不过《关中记》并非正史,可信度要打折扣,《魏略》中虽然有提到两个铜人,但却并未记载是否为秦铜人。

不过,在我看来,既然董卓是要用铜人来铸造铜钱,岂会只用掉十座而留下两座?我认为十二座全部被董卓毁掉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最后一种说法是其实十二铜人并未被销毁,因为它是秦始皇最爱之物。陵墓建好之后,一直随同其他的金银珠宝一起陪葬。由于社会技术的原因,秦陵挖掘暂时不能进行,至于十二铜人到底在不在秦始皇的陵墓里,就无法轻易说清楚了。

5

关于秦始皇铸造十二铜人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说法一:有一天,秦始皇做了一个梦,梦里面天象大变,昏暗无光,到处神魔鬼怪作乱,这时,突然出现一个道士,对始皇说:必须制作十二金人,才能坐稳江山,保证天下太平。所以,秦始皇醒来后,立马下令把全天下的兵器都收缴起来,在咸阳日夜赶工,铸成十二个铜人。有学者指出,秦始皇一生中比较听信方士的话,所以此种说法有一定的可信度。

十二铜人

说法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就已经在思考怎么让自己的江山长治久安,传至万世。秦始皇认为,之所有民众会造反,就是因为他们手里有兵器,所以必须想办法把民间的兵器都没收。

秦朝

秦始皇苦思冥想,贸然下令收缴兵器,又怕引起不必要的动乱,怎么办呢?他想了个办法,安排人做了一首童谣,“渠去一,显于金,百邪辟,百瑞生。”这首童谣的意思就是,要让天下太平,百姓安定,就必须把铁器都集中起来,铸成金器(在古时候铜器就是金器)。童谣正中秦始皇下怀,赶紧假借天意,颁布诏令,收缴民间所有兵器,铸成铜人,镇守在咸阳宫。

秦国

 二千多年过去了,十二铜人早就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不见,它们究竟去了哪里,是怎么消失的,一直以来都争论不休,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项羽攻进咸阳城的时候,一把大火把咸阳宫连同阿房宫烧了个精光,十二铜人自然也是毁于这场大火之中。这个说法从元朝开始流传,明朝的时候,有典籍正式记载,但是说法不可信。

秦兵

  2、有专家指出,十二铜人在汉代的时候,还是镇国之宝,矗立在宫廷,展示皇家威仪。在东汉末年,董卓乱京城,把十个铜人销毁,铸成了铜钱,剩余两个被他拖到长安城清门里。到了三国时期,魏明帝曹睿让人把剩下的两个铜人运到洛阳。由于太重,难以搬运而终止了行动。后来苻坚统一北方后,把这两尊铜人运到长安进行销毁。至此,历经600多年的十二尊铜人全部被毁,渣都没有剩。

铜人。

 3、还有种说法,说十二铜人是秦始皇生前钟爱之物,故而把十二铜人当做陪葬品,放入秦始皇陵中,在地下守卫秦始皇。这个说法真假难辨,估计只能等有机会挖掘秦始皇陵才能揭晓了。

  不管怎么说,这十二铜人给人留下太多的谜团了,也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遐想空间,卫斯理小说当中有一章,还讲到秦始皇铸造十二铜人,是为了方便和外星人联络,类似于机场的塔台。这也是脑洞大开,为我们提供绝妙幻想素材。

6

秦始皇陵的规模,整座陵区总面积为56.25平方千米(相当于78个故宫的大小,这时什么样的一个概念,丞相李斯则说:“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无状。

如此大的规模别说12个铜人不知去向,就是修建陵墓的几十万囚徒没有消息,也是没有任何悬念。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更好的统治,把各国的兵器进行登记收缴,然后铸成了传说中的12大铜人,当时的工艺也是叹为观止,如此巨大的铜人,制造过程就是人多也是非常艰难的。

铸成铜人的初衷一是因为有术士告诉秦始皇12巨人可以去百邪,镇守大秦天下,还有就是12个铜代表12地支,排放在阿房宫的门前,,代表着已经大一统的中国可以周而复始的运转下去,帝业用作,千秋万代。

其实在开头说的,正史里面对12铜人有明确的,铸成记载,但是具体的去向并没有记载,有很多愿意相信跟随秦始皇进入陵寝,愿意接受的原因就是因为真的进入陵寝的话,我们现代人可能还有见到的机会。

以现有的学者指出,十二铜人毁于东汉末董卓和前秦王符坚之手。汉末,董卓率兵攻入长安,将其中的10 个铜人销毁后铸成铜钱。剩下的两个被他迁到了长安城清门里。三国时魏明帝也曾命人运送铜人到洛阳,因为太重难以搬动而放弃。

还有就是项羽当年火烧阿房宫给一起毁了,但是支持这项说法很少,项羽再是暴君这么现成的军饷,项羽怎会舍得将他付之一炬,更何况当时项羽已经控制了咸阳,随时可取,并非攻城略地后的仓皇逃跑,所有支持此说法的甚少。

7

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史书上,都对秦始皇铸造十二金人言之凿凿。秦始皇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加强中央集权,以弱天下之民。这十二金人是秦汉时期最大的青铜器,代表了当时铸造业的最高成就。那么,这十二金人最后的结局如何?

十二金人最终都被毁坏了,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被毁坏的情形,各种书籍中记载的却是不一样,甚至彼此之间还相互矛盾,更加增加了后人论证的难度。

十二金人铸造好之后,最初是被安放在阿房宫前面。等到秦末大乱,项羽入关后,一把大火把阿房宫烧成灰烬,十二金人也就被埋在了废墟之下。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等到刘邦建立汉朝,国都由洛阳迁往长安后,十二金人被重新发掘,安放到了长乐宫前。

这种情况,一直到了王莽时期,有了改变。因为王莽改制时,曾梦到金人由跪立改为站立,被王莽认为是不祥之兆。在王莽授意下,金人前面的铭文被破坏,但主体得到保全。

等到了东汉末年,各地割据势力逐渐形成。后来,董卓进入长安后,为了解决粮草问题,决定把十二金人融掉,铸成铜钱。等到第十个金人被毁坏后,董卓也被杀害。剩下的两个金人,又算逃过了一劫。

而到了曹魏时期,魏明帝想将这两尊金人运往洛阳。一来为了“祥瑞”,二来为了长生。只是金人的重量太重,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之后,金人才被运到灞桥附近。无奈之下,魏明帝曹叡只好放弃原先的打算。

此后,后赵皇帝石虎,为了装点门面,把金人运到邺。等到了后秦苻坚时,再次把金人由邺运会长安销毁。至此,十二金人已经全部被毁坏。

十二金人全部被毁坏,后人只能依据零星记载,去推断金人的作用、形态、形象以及重量等,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

8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秦始皇攻灭六国后,收缴天下兵器,熔铸成为十二座铜人,重达“千石”,放置于宫廷之中。然而,这十二座高大的铜人如今早已不知去向,那么它们到底去了哪里呢?

秦始皇曾熔铸十二座铜人,体型巨大且重量极重

关于这十二座铜人,《史记·秦始皇本纪》明确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而除此之外,《史记索隐》等史料同样对此有所记载。

在各种史料记载中,虽然关于铜人的称呼各有不同,例如钟鐻、金人、钟、金狄人、翁仲、铜人等,但却均表明这十二座铜人曾经是真实存在的。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多的名称,则主要是由铜人的特点造成的,例如因铜的颜色为黄色而被称为“金人”,又因空心而被称为“钟”,还因外形为夷狄人而被称为“金狄人”。

关于铜人的重量,史料中有“重各千石”(秦始皇本纪)、“钟小者皆千石也”(《三辅黄图校注》),“各重三十四万斤”和“各重二十四万斤”四种记载,不过如此庞大的铜像显然是无法具体称量的,因而这些基本都是估算数字。而根据这些史料换算,这十二座铜像最小的也应该在30吨以上,大的则重达87吨以上。

至于铜人的高度,虽然史料同样有“高三丈”、“坐高三丈”、“有大人长五丈”多种记载,但从史料的记载推断,这十二座铜人应该部分为坐姿(王莽曾梦见五枚铜人起立),而铜人身长五丈(约13.7米),坐高则为三丈(约8.12米),这便解释了这三个数字的来源。

从各种史料的记载来看,这十二座铜人不仅体型巨大,而且重量极重。那么,如此巨大的十二座铜人,为何最终不翼而飞,它们又都去了哪里呢?

铜人下落主要有三种说法,其中最后一种最为可信

关于铜人的下落,从各种史料记载和后人推断来看,目前主要集中于以下三种说法。

1、毁于项羽。秦末天下大乱,前207年刘邦和项羽先后杀入关中,秦朝就此灭亡。《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杀入关中之后,“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因此,有说法认为,秦始皇所铸的十二座铜人,要么被毁于这场持续了三个月的大火,要么被项羽所捣毁。原因在于,项羽因为国仇家恨,对秦国充满了仇恨,这种仇恨之下使得他痛恨秦国的一切,包括能够代表秦国的一切制度、标志,如此高大的十二座铜人,自然也就成为了项羽仇恨和发泄的对象,最终被项羽所毁。不过,这种说法虽然合理,但却缺乏直接证据的支撑。

2、埋入皇陵。这种观点认为,这十二座铜人作为秦始皇时期的标志,可以说一定程度彰显了秦始皇的丰功伟绩,因而乃是秦始皇生前最为喜爱之物,为了死后继续享受这份荣耀,秦始皇在营建皇陵的时候,便将这十二座铜人和其他一些生前喜爱的珍宝,作为自己的随葬品一起埋入了皇陵。不过,这种说法同样缺乏有力的直接证据,但若是为真,或许未来我们还能有幸见到这十二座铜人重见天日。

3、毁于董卓。与前两种说法不同的是,这种说法史料上有着明确记载。东汉末年,董卓为了铸造铜钱,而将十二座铜人进行了熔铸,不同之处在于毁坏的数量到底是十二座还是十座。

  • 十二座全部被毁。这种说法源自于《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其中有载“(董卓)悉椎破铜人、钟虡,及坏五铢钱。更铸为小钱,大五分,无文章,肉好无轮郭,不磨鑢”,这种说法认为这里的“悉”有全部的意思,《后汉书》和《资治通鉴》同样持这种说法。

  • 仅毁坏了十座。这种说法源自于《关中记》,其中有载“董卓坏铜人,余二枚,徒清门里。魏明帝欲将诣洛,载到霸城,重不可致。后石季龙徒之邺,苻坚又徙之长安而毁之”。即董卓将其中十座销毁铸成铜钱,而剩余的两座则被他迁到了长安清门里,后魏明帝曹叡本想将其运到洛阳,但运到霸城后便因铜人实在太重而放弃。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后赵石虎又将这两座铜人运到邺城,后又被前秦苻坚运回长安销毁。

这两种说法中,因《关中记》并非正史,普遍认为可信度较低,《魏略》中虽然有提到两个铜人,但却并未记载是否为秦铜人。而且,董卓毁坏铜人本就是为了铸造铜钱,岂会只毁掉十座而留下两座?因此,我认为十二座全部被董卓毁掉的可能性要更大。

9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从这里我们知道,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不但下令将六国的贵族迁徙到了咸阳以及边远的巴蜀等地,还把全国的兵器一股脑儿地收缴起来,铸造了十二个铜人,将它们立于咸阳的宫中。

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铸造十二个铜人?这些铜人后来又到哪里去了呢?

(秦始皇)

关于秦始皇为何要铸造这12个铜人,主要有两种说法。

其一,传说秦始皇曾做了一个白日梦,梦中天象巨变,日月无光,黑暗霎那间笼罩了大地,妖魔鬼怪纷纷逃出生天,百姓们惊恐万状,避之不及。正当始皇束手无策之时,突然一道金光闪过,一位鹤发童颜的仙道翩然立于始皇面前,叮嘱他务必快速铸造12个铜人,方可安定天下,拯救黎民。

梦醒后,始皇遂下令收缴全国青铜兵器,融化后铸成了12个高大威猛的铜人,安置在咸阳宫内。

其二,有一次,始皇率文武百官观看民间杂耍演出,期间忽然冲上来一队手持兵器,满脸杀气的武士,在始皇面前极尽表演执戈厮杀的场景。这一幕深深地让始皇忧虑,朝廷对兵器的管理不够严格,如果任由这些兵器在民间泛滥,终究会殃及他的统治。

其后,始皇又听到大臣报告,民间流传一首民谣:“渠去一,显于金,百邪辟,百瑞生。”这个“渠”字,在古代含有“大”的意思,去掉一横后,变成了“人”字,似乎在提醒始皇,多多铸造青铜人,方可以消灾避祸,稳固江山。

当然了,这些都是传说。最有可能是,始皇之所以铸12铜人,其根本的目的是借此将民间的兵器收缴,不给百姓和六国贵族造反的机会。于是他假借梦境,或者假托民谣,以达到他稳定统治的政治目的。

(咸阳宫中的十二金人)

那么,这些铜人到底长什么模样呢?

据史籍记载,这些铜人均着狄人服装,胸部镌刻着“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为郡县,正法律,同度量”这样的铭文。它们都出自于大名鼎鼎的丞相李斯之手。李斯本就对中国的文字统一居功至伟,其书法自然是精美绝伦了。

12个铜人的高矮不一,轻重各异。《史记·索隐》记载,“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钟小者高三长,皆千石也。”“铜人十二,各重三十四万斤。”综合各种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这12个铜人体型巨大,最高的超过了13米,最矮的也有近8米,重量则达到了惊人的一百多吨。

那么,始皇帝为什么就不多不少只铸造了12个铜人呢?

因为“12”这个数字,在中国古代很有独特的寓意。古人曾把大地分成12地支,也曾把整个世界分成四面八方,加起来也正好是十二。另外,一年四季,每季三个月,也恰好是12个月等等。在始皇的眼里,12就代表着天下,代表着整个大地,铸造12个铜人,自然就表示一统天下,四海臣服。

(西楚霸王项羽)

这些铜人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12铜人铸造完成后,曾被安放在阿房宫的宫门外,至今还有“铜人原”这样的地名。公元前206年,秦国灭亡后,西楚霸王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此后,这12个铜人也随着秦王朝的覆亡,开始了其辗转坎坷的命运。

王莽篡汉自立新朝后,曾梦见铜人暗自流泪,醒来后的他十分厌恶这些铜人,于是命人将铜人胸前的铭文除去,让12铜人惨遭蹂躏。

不过,王莽还不算过分,最多也是厌恶这些个铜人,并没有销毁它们的打算。

据《史记正义》记载:“董卓坏铜人,余二枚,徙清门里。魏明帝欲将诣洛,载到霸城,重不可致。后石季龙徙之邺,符坚又徒之长安而毁之。”

这里边提到了三个人,一个是董卓,他曾挟持汉献帝下旨,将10个铜人毁坏后铸成铜钱,只剩下其中的两个。魏明帝曹叡打算将余下的两个铜人运到洛阳,但运至霸城后,终因太过沉重而无法实现。

后来,残暴荒淫的后赵皇帝石虎也惦记过铜人,将仅存的两个铜人运到自己的都城邺城。最后,这两个历尽磨难的铜人被苻坚带到了长安,并将它们销毁了。

不过,在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里还有另一个说法,“董卓毁其九为钱,其在者三。魏明帝欲徙之洛阳,重不可胜,至霸城西停之。石虎取置邺宫,符坚又徙之长安,毁二为钱,其一未至而符坚乱,百姓推置陕北河中,于是金狄灭”。

如果按照郦道元的考证,那么,这12个铜人其实并非全部被毁,其中有一个被推进了黄河之中,具体的位置大概在今三门峡市的黄河渡口边。相信随着我国考古的深入发掘。这硕果仅存的秦始皇铜人,终究会有重见天日的一天。

(参考资料:《史记》《水经注》等)

10

还不知道:秦始皇十二铜人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不仅修建了长城与阿房宫这两个宏伟的建筑,在阿房宫前还立有十二尊霸气的高大铜人,可直到秦朝覆灭,历史上都鲜有关于十二铜人下落的记载,这些铜人到底去了哪里?如今它们是否存在?如果您想知道事情的真相,就让小编来为您从头揭秘。

image.png

  秦始皇堪称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他不仅统一了纷乱百年的战国,更是让华夏民族迈进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大融合时期。他在兼并天下后,为了能够让国家迅速发展,保持自己政权的稳定性,秦始皇做了很多的举措,如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等。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收缴世间兵器,以防天下再有异动。

  为了能够彰显自己的盛世之功,秦始皇还特意命人将收缴上来的兵器熔掉,铸成十二个铜人,雄壮威武的立在阿房宫前。据史料记载,这些铜人“高三丈,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image.png

  陈直《三辅黄图校注》三辅黄图卷之一: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铜人),高三丈,钟小者皆千石也。

  通过上面的资料,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虽然铜人大小不等,但是换算一下,这些铜人的高度起码有八米到十三米,重量也在三十吨到八十吨左右。

  为何到了后世,这些铜人却消失不见了呢?关于铜人消失的说法有很多,最靠谱的说法还是董卓毁铜人。据史料《魏志·董卓传》记载,东汉末年,由于十常侍之乱,大将军何进紧急召董卓进京,可没想到,自此之后董卓开始祸乱宫廷,一直把皇帝当作傀儡,闹得天下苦不堪言。

image.png

  董卓进京之后,便下令将长安城外的铜人熔掉,仅留下两座铜人,权当是给了汉帝面子,融出来的铜汁被铸成了铜钱,用于给董卓挥霍。这在《三国志·魏书·董卓传》有明确的证明:椎破铜人十及锺鐻,以铸小钱。

  靠着十个铜人熔出来的铜钱,董卓在长安吃香喝辣,快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也幸亏后来董卓被诛杀,不然剩下的两个铜人也逃脱不掉被熔掉的命运。

image.png

  这两个铜人后来的命运又当如何呢?此事还得从史料中大海捞针般的寻找。据史料记载,在三国时期,魏国的君主曹睿曾经下令,把剩下的两个铜人运到洛阳。可是,当劳工们将铜人运到灞城的时候,由于铜人的重量太重,导致无法行进,这才作罢。其实根据这段史料记载,我们还是能找到关于铜人的蛛丝马迹。

  对于铜人这种几十吨重的大家伙来说,若是靠着人力搬运,绝非易事。同时代典故曹冲称象,就告诉我们,一头大象都需要用分石法来进行称量,又何况这么大的铜人呢?因此,如果想要搬运铜人,就必须用滚木法一点点的行进,方才奏效。要严加说明的是,这种方法肯定也是临时起意,任何人都不敢向皇帝打包票,一定能将其运输到目的地,因此这两个铜人被分批搬运的可能性很大。

image.png

  对于皇帝的旨意,任何认都不敢怠慢,否则脑袋搬家是必然的,只要有一点人力所能搬运的希望,也不会将铜人被迫停在通往洛阳的路上。这就说明在灞城,劳工们遇到了人力不可抗的自然环境,比如天降暴雨,或者是铜人陷入低洼处难以拖出等状况。

  根据以上推断,我们就能知道,当年曹睿命令运输的铜人,很可能已经被埋在了灞城附近的河道中,另一个铜人由于无法运送,依然立在长安城内,只不过现在已经被历史的黄沙,埋在古长安城的遗址中了。

  对于上述的史实,《关中记》有这样的记载:董卓坏铜人,馀二枚,徙清门里。魏明帝欲将诣洛,载到霸城,重不可致……

image.png

  对于这两个铜人如今还是否存在?小编觉得,如果在史书中,没有找到关于后人销毁这两个铜人的史料证据。那么即使过去了两千年,这么大的两块铜疙瘩,是不可能自我分解掉锈蚀,全部消失,故此它们依然存在的可能性自然很大。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机缘巧合之下,它们会在考古中被发现,到时候我们可以重新一睹秦始皇铜人的真容和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