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春秋时的郑灵公,因为一碗甲鱼汤被大臣杀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春秋时的郑灵公,因为一碗甲鱼汤被大臣杀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2020-09-13 22:31阅读(65)

春秋时的郑灵公,因为一碗甲鱼汤被大臣杀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普遍来说政治生态已经极其恶劣,礼崩乐坏。郑国内部情况也不妙,是危机四伏

1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普遍来说政治生态已经极其恶劣,礼崩乐坏。

郑国内部情况也不妙,是危机四伏。

内部诸公子为争夺君位各怀鬼胎,矛盾随时爆发。导致郑国局势持续动荡,霸业由此坠落。

外部则面临周边国家,如齐、晋、楚等诸国,通过变革纷纷崛起。

内有觊觎君位之谋,外在列强纷争之中,郑国走向衰落的过程,艰难求存。

郑灵公姬夷在位时,各种矛盾已经趋于表面化。

此时朝政大权旁落,被出身于“七穆”集团的大夫子家(姬归生)执掌。

表面上看,郑灵公在招待群臣时,想戏弄一下大臣子公,结果反被后者“将了一军”。

国君失了颜面事小,自己的位置岌岌可危事大。

郑灵公恐怕没有想到,一个“小玩笑”让自己的命给搭上了。

他至死没有明白,“一碗甲鱼汤”开玩笑,找错了对象。

并且,已经处在火山口上,心思不化在调和主要矛盾。

干的却是些“无厘头”的事,不可理喻。

怪不得做出这等荒唐事,让后人耻笑。


2

公元前606年十月份,郑国的公子夷继位,成为郑国君主,即郑灵公。可谁也没想到,郑灵公竟因为一碗甲鱼汤,被大臣所杀。

郑灵公元年(公元前605年)春天,楚国人为了祝贺郑灵公送来了一只很大的鼋,鼋是鳖类中最大的一种,是一种名贵的药材和食品。郑灵公很高兴,当下正是自己继位的第一年,打算借着这个机会,办个甲鱼宴与群臣分食。

这天,公子宋(字子公)和公子归生(字子家)相约一起去朝见郑灵公,他们都是郑国的王公贵族。途中,公子宋的食指忽然抖动了起来,他停下来看着自己抖动的手指,对旁边的公子归生说:“你看我的食指抖动起来了,它一旦抖动,我就一定能吃到奇异的美味。”

等他们进了宫,果然看到郑灵公正准备用鼋羹招待群臣。公子宋得意地对公子归生笑着说:“果然!”郑灵公感到奇怪,就问他们怎么回事。公子归生就把途中公子宋食指抖动的事跟他说了。

郑灵公听后,想戏弄一下他,说:“灵验与不灵验,全在我。” 郑灵公叫人将鼋羹分给在场的所有公卿大夫享用,当分到公子宋和公子归生时,只剩一碗。侍从问郑灵公分给谁,郑灵公说赐给公子归生,随后笑着对公子宋说:“我命人分与诸位爱卿,只缺了你,是你命中不该食用此鼋羹,食指不灵验了吧?”

众人都在品尝着美味,唯独公子宋啥也没有,这让他显得很尴尬。公子宋恼羞成怒,直接走到盛放鼋羹的鼎跟前,伸出手指沾了沾,放入口中品尝,说:“臣已经尝到了,食指怎么不灵验了?”说完拂袖而去。公子宋如此无礼让郑灵公大怒,想要杀掉他,亏得众人劝阻。

公子宋也明白这件事的后果,打算先下手为强。次日他找到公子归生,要他协助自己杀掉郑灵公,公子归生不同意,说:“牲口都不能随意杀害,何况一国之君呢?”公子宋就大声喊叫,说他和郑灵公的弟弟走得很近,是要不利于郑灵公。公子归生没办法,只能上了贼船。


公子宋暗中培养手下,等到郑灵公参加祭祀斋戒时,他知道时机成熟了,就命人夜间潜入郑灵公住所杀了他。郑灵公从继位到被害不到一年时间。

一国之君,因为一件小事,就被大臣所杀,实在是令人惊叹。六年后东窗事发,公子宋和公子归生被全国人民痛恨,整个家族被赶出了郑国。

3

郑灵公,姬姓,春秋时期的人物,为郑穆公之子,他虽然是郑国国君,但最后却因为鼋汤而被大臣公子宋所杀。春秋时期,臣弑君这个现象还是不少的,当然很多都是因为权利,而公子宋杀郑灵公,却是因为一份鼋汤。

这是怎么回事呢?

公子宋因为一份鼋汤而杀郑灵公这件事,有一个成语典故,就是染指于鼎。

这件事是:

当时楚国曾给郑灵公一只鼋,郑灵公很高兴,并且还是人把这只鼋拿去烹饪以作美事。刚好公子宋和子家前来。

公子宋有一个奇特之处,就是每当他食指大动之时,就能吃饭珍美的食物。此时公子宋食指大动,他就对子家说,这次国君一定会把美食分给我们吃。

而当郑灵公看到他们后,他们却相视微笑,这让郑灵公很奇怪。子家就把公子宋刚才的言语说给郑灵公听。

郑灵公听了很不高兴,他觉得我不赐给你吃,不管你食指如何动,也是吃不到了。于是当鼋汤做好后,郑灵公招了很多大臣,并还赐给他们鼋汤,然而最后招公子宋时,却没有了鼋汤。

公子宋很生气,于是就把食指深入锅中蘸着鼋汤而去。而郑灵公见公子宋如此无礼,自然也很生气,并且还说要杀了公子宋。

公子宋回到家后,本来就生气,又听到郑灵公要杀的消息,这就让公子宋气上加气。公子宋为了报未赐鼋汤之恨、为免被郑灵公所杀的下场,于是就先下手为强,反把郑灵公杀了。这就是郑灵公因为一份鼋汤而被大臣公子宋所杀的事情。历来多是为权为势弑君,而因鼋汤而弑君,也算是特别了。

4

公元前606年的十月,做了22年郑国国君的郑穆公去世,其子公子夷继位,是为郑灵公。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灵”这个谥号是一个下谥,能得到这样一个谥号,说明郑灵公在位期间的表现好不到哪里去。实际上郑灵公在位时间不过才半年多,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他就做了一件事,而且还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说起来也挺悲催的。

公元前605年的春天,楚庄王派使者送给了郑灵公一只巨大的甲鱼,郑灵公本来想将甲鱼养起来,又觉得太费事,不如直接满足口腹之欲,于是他在思考了几天后,终于让宫中的厨师将那只甲鱼宰了,煮成一锅羹汤,让卿大夫们也来尝尝鲜。

正在厨师处理甲鱼的的时候,公子宋和子家因为一些事情进宫面见郑灵公。公子宋是郑国出了名的吃货,他喜欢吃各种美食。两人走在进宫的路上的时候,公子宋的食指动了,公子宋遂示意身边的子家看自己的食指,他告诉子家,每次食指动的时候,他都会品尝到特别的美味,现在这食指动了,那就说明这天他还会享受到美味。

看着公子宋激动的样子,子家不置可否,不过等他们进宫之后,却闻到宫中有别样的味道,公子宋问了一下,郑灵公就说厨师在准备制作甲鱼羹。郑灵公说完之后,发现公子宋和子家相视一笑,他还是好奇,就问两人笑什么。

子家就将路上公子宋食指大动的事情告诉了郑灵公,郑灵公一听,这是认准了甲鱼羹有公子宋的一份啊。凭什么呢?他郑灵公的东西,想让谁吃就让谁吃,不让谁吃就不让谁吃。你不是食指动就有美味送到嘴边吗,寡人就不让你如愿。

等到香喷喷的甲鱼羹做出来后,郑灵公派人将郑国的卿大夫们都请进宫中来品尝,大家围坐在一起,郑灵公派人一人给他们盛了一碗。但是唯独没有给公子宋。这对于公子宋来说就是彻彻底底的羞辱,他本来就是喜欢美食的人,再说别人都有份,唯独他一个人什么都没有,这不是郑灵公故意给他难堪又是什么呢?

想他公子宋在郑国也是有头有脸的人,地位尊崇,这个刚继位不久的国君居然如此羞辱于他,他如何能忍?

公子宋直接站起来,走到煮甲鱼汤的鼎前,也不管是不是很热、是不是有很多人看着他,他直接将自己的一根手指伸进了锅中,沾了沾甲鱼汤,然后拿出手指来放在嘴里吮了吮,旁若无人的离开了。

公子宋的举动吓坏了众人,但谁也没有说什么。等到公子宋回到家后,看着他那红红的手指,就开始寻思除掉郑灵公。但公子宋虽然在郑国势力很大,但毕竟不是郑国的执政卿,有些事做起来会遇到一些阻碍,也不是很方便,于是他直接知道执政卿子家,怂恿子家和自己一起将郑灵公杀了,然后重新扶立一个顺眼的国君。

作为执政卿,子家只要保有自己的位置就好,根本不愿意参与到弑君这样的事情中来,所以他对公子宋说:“就算是家里的牲口老了,都不忍心杀掉,况且是我们的国君呢?”

面对子家的不配合,公子宋不得不采取非常手段,毕竟他要杀郑灵公的想法已经告诉了子家,他参与最好,如果不参与就得把他也除掉,所以他反过来诬陷子家有谋反之心,就势力来说,虽然子家是执政卿,但无法与公子宋的家族相抗衡,因此最终屈服于公子宋,两人合谋在这一年的夏天将郑灵公杀死了。

可怜郑灵公才继位不过半年的时间,就这样被杀了。郑灵公的被杀在郑国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水花,毕竟他继位不过半年之久,啥都没有做,也没有几个人效忠于他,他死后,郑国人就准备让他的弟弟公子去疾继位,不过公子去疾却拒绝了,最终公子去疾的哥哥、郑灵公的庶兄公子坚继位,是为郑襄公。

郑灵公之前的郑穆公做了22年的国君,郑灵公之后的郑襄公做了18年国君,他自己这半年时间实在不够看,但他的死虽然在郑国看似没有啥影响,但在列国间却未必如此,孔子对这件事就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在《春秋》中写到:“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

这里的公子归生指的就是子家,孔子认为造成郑灵公被杀的主犯是子家,而不是公子宋。公子宋固然作乱,但是子家作为郑国的执政卿,在知道公子宋的谋划下不仅不阻止,还被胁迫参与该事,这正是他势力不够的原因,正所谓:“仁而不武,无能达也。”从这里来说,孔子说的话是很有道理的。

郑灵公当初怎么也没有想过,楚国送来的那只甲鱼最终要了他的命,结束了他短暂的国君生涯。

5

作为郑国第十二任君主,在位不足一年就被大臣给杀死了,中国古代有一个成语叫做“染指于鼎”,讲述的就是郑灵公因为甲鱼汤被大臣杀死的故事。

说起来,郑灵公应该算是春秋时期死得比较惨的君主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原来有一天,楚国人给郑灵公送了一只大甲鱼,因为这只甲鱼特别大,因此就邀请很多人来赴宴。

当时郑国的大夫公子宋就和公子归一块去见郑灵公,公子宋在门口突然食指抖动,于是就跟公子归吹牛说,“我的食指只要一动,就能吃到美味”。

公子归当然不信他吹牛了,结果一到了宫殿,才发现厨师们正在烹饪一只大乌龟,这把公子宋乐得,公子归也只能向公子宋竖起大拇指。

我估计,公子宋不是食指好使,而是鼻子好使,甲鱼味道鲜美,在宫殿外就能闻到,另一种可能就是,公子宋在宫殿内有眼线,知道郑灵公的一举一动。

反正是,公子宋和公子归的举动吸引了郑灵公的注意,郑灵公就问他们俩,为何如此高兴,公子归就将刚才公子宋的事情说了出来,郑灵公当然很不爽,这种感觉就像我们请别人吃饭,明明我们是饭局的主人,反倒是别人在饭局上大出风头。

等到大臣们都到齐了,郑灵公的甲鱼已经被厨师做好了,并且分到一个个鼎中,然后分给大臣,按照春秋时期的礼制,应该是按照等级顺序,从诸侯到大夫,一级一级递推的分发,郑灵公吃完后,应该是把那些东西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分的,结果当天郑灵公来了一个反转,从下级大臣往上级大臣那里排。

不凑巧的是,公子宋作为地位最高的大臣,反而成为唯一没有吃到甲鱼的人,显然,这是郑灵公有意羞辱公子宋。

这让公子宋十分没面子,既然郑灵公不按规矩来,那么公子宋也不按规矩来,直接站起来走到煮甲鱼的大鼎前面,伸出手指蘸了点汤往嘴里一放,然后大摇大摆地走了出去。

这反倒让郑灵公十分没面子了,因为春秋是最注重规矩的时代,大臣竟然不顾礼仪直接到大鼎中喝汤,这跟造反有什么区别。

当时郑灵公十分恼怒,并且扬言要杀了公子宋。

其实,这本来应该是一个玩笑,公子宋想出一个梗,然而郑灵公不愿意接,就为难了一下公子宋,结果就闹出这么大动静。

当然,要说手段凶狠,自然还是公子宋,在回到家里后,公子宋联合公子归先发制人,在当年夏天杀死了郑灵公。

关于这件事,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看法,尤其是不能拿现在的是非评判标准去看待当时人的做法。左丘明在著《左传》记载这个故事的时候说,凡是弑杀国君,如果只记载国君的名字,那就是国君无道,如果只记载臣子的名字,那就是臣子有罪过,在这个事件中,两个人的名字都出现了,应该是“国君没有个国君样,臣子没有个臣子样”,竟然因为一口甲鱼,酿造了一场巨大的政治灾难。

6

郑国大夫公子宋是个天才吃货。他有一项特异功能:每遇新奇美食前,必定食指大动。这天,他接到会议通知入宫途中,食指又动,于是告知同事子家,入宫必有美食。子家疑之,公子宋语之故。

入宫后,果见厨师宰杀巨鼋(大甲鱼)。原来,郑灵公令厨师将楚人进献的稀罕物巨鼋制成鼋羹,与文武公卿们共享。公子宋和子家见状,哈哈大笑。郑灵公问其故,子家告之。

鼋羹成,郑灵公遍赏群臣,独不与公子宋。其本意无非开个玩笑,欲让公子宋特异功能失灵。公子宋羞愤成怒,愤然至鼋鼎旁伸食指蘸口汤放口中品尝,以示功能正常,遂扬长而去(典故“染指”即出于此)。

郑灵公恼其无礼,欲杀之。公子宋胁迫子家联手先下手为强弑杀郑灵公。郑灵公死时,即位尚不足年。

7

郑灵公是春秋时期郑国的第十二任国君,公元前605年,楚国人打了一只老鳖,得知郑灵公爱吃鳖,便把它进贡给郑灵公。郑灵公得鳖后十分高兴,吩咐后厨把老鳖做成汤,宴请朝中大臣。


朝中有一位士大夫名为公子宋,他和大臣子家一同去赴宴,公子宋和子家相谈甚欢,说:“此次国君定有美味招待我们”。到了朝中,公子宋看到下人正在做甲鱼汤,便得意的对子家说:“我说的果然不错”。这一幕正好被郑灵公看到,于是就想捉弄一下公子宋。


在宴席间,郑灵公让侍女把甲鱼汤端给了所有臣子,唯独不给公子宋,当大臣们吃的不亦乐乎时,公子宋却尴尬的坐在一旁,此时公子宋认为郑灵公是在故意羞辱自己,愤然离席,临走前还在煮老鳖的鼎中用手指沾了沾,放在嘴里尝了尝,这也是成语“染指于鼎”的由来。


郑灵公见此情形十分愤怒,一个大臣竟然对本君如此无礼,随即起了杀心,很快公子宋听到郑灵公要杀他,便决定先下手为强,连夜带兵杀入了郑灵公住处,将郑灵公杀死,郑国就成为了无主之城,陷入混乱。

8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齐景公曰:

“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意思是说,做君主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不然,有钱没得花,有饭没得吃。

很明显,郑灵公的“甲鱼汤事件”中,君不似君,臣不似臣!

所以有人背恶君之名,有人失去了性命。

本来,故事的开局是美好的。

话说,公元前605年,在郑国,郑灵公继位。

有楚人送给了他一个好大的甲鱼,郑灵公决定就着甲鱼请人吃饭,(你看,一个君主无事请人吃饭玩,君不君之开始也)

这一天,有两个大臣公子宋和子家走在去觐见郑灵公的路上。(他们不知道有甲鱼吃)

忽然,子宋的食指自己就动了起来,不由的嘿嘿直笑,子家在一旁问到:“兄弟,你无缘无故傻笑个啥?”

“你不知道,兄弟,我有个特异功能,凡是将要吃到美食的时候,我的食指就会自己乱跳。”(这就是“食指大动”成语的来历)

子家适当的表示了怀疑,“有这种事?”

说话间,两个人进了郑灵公的大殿,就看见了厨师在一个“鼎”前收拾一只大甲鱼,果然有美食呢!

两个人笑着互相看了一眼。

郑灵公也是多事,他问:“两位爱卿,你们鬼笑个啥?”

子家就一五一十的说了”食指大动“特异功能之事。

郑灵公很不以为然,心中暗说,“吹牛,公子宋你小子等着吧!”

那时候的人是分餐制的,一人一只碗。

等公子宋的碗被仆人端到跟前的时候,没有甲鱼,只有一碗其他的菜肴。(没有君主样子啊,请客都请了,搞这种小动作)

公子宋很生气,猛地站起来说到:“看我照样吃到甲鱼。”

然后,公子宋走到煮甲鱼的“鼎”前,伸出食指蘸了一下甲鱼汤,再伸入口中,舔了一下,看着郑灵公得意洋洋的说:“你看,我吃着了!”(成语“染指”的由来在此)

我们要知道,在春秋时代,”鼎“是一个礼器,非诸侯不可用也!

它虽然表面是一个煮锅,但它也是国家权力的象征,任何人没有君王的允许随意去取用“鼎”中的食物,是大不敬,表达的是对君王权力的觊觎。

很多年后,秦问周王于“九鼎”天下大哗,就是因为这种原因。

公子宋“染指鼎中甲鱼汤”很失臣子的身份,是大不敬!

问题大了!

春秋时代的卿大夫家家都有家兵的,有混的好的,家兵比自己的君主还要强,还要多。

公子宋就是郑国混的比较好的卿大夫之一。

于是开始互相攻伐,郑灵公就被公子宋杀死了。

郑灵公仅仅做了一年君主,其实也是活该,君主不像个君主的样子。

公子宋也很不值得,因为一口甲鱼汤落了一个弑君的罪名。

问题是,杀死了郑灵公,按照礼制,必须要再找一个郑灵公的后代或者兄弟做郑王啊!郑国还是郑灵公家的。

六年后,公子宋也被秋后算账“你小子六年前弑君来的”,杀死了。

人家说“鸟为食亡”,有很多人有时候就是“鸟人一个”。

9

因为一碗甲鱼汤被大臣杀死,这并不是个玩笑,而是真有其事的。我们姑且称作“指尖上的悲剧”吧!

郑灵公不是有意给公子宋难堪,只是开一个玩笑罢了。可是作为一个领导,在处理有些看似小问题的时候,一是要看清对象,二是要知道后果,就像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会引起一场飓风一样,连锁反应是很惊人的!

在世卿世禄制度下的春秋时期,各大夫们都有一定的军事实力,随意侮辱这些人,后果是很严重的!这一件小事,郑灵公丢掉了性命,郑国内乱不已。从郑灵公死后谥号为“灵”来看(谥法:乱而不损失为灵,意思是:国家有动乱而无法制止),他真的不是一位好领导!

我国有句成语叫做“食指大动”,就是因为这个事件而流传下来的。既如此,那我们就先从“食指”开始说起吧。

食指的三种命名来源

关于把大拇指旁边的手指叫做食指,目前有三种说法:

其一、小孩喜欢吮吸手指,而且最喜欢吮吸大拇指旁边这个手指,其实不是最喜欢,而是这个手指离他的嘴巴最近,吮吸起来最方便,所以人们就把这个手指称为食指。

其二、中国人的餐具,最早吃饭用的是类似于勺子之类的东西,吃菜才用筷子,不像我们现在筷子什么都能吃,这也是我国最早采用的是分餐制的证明。可是无论用什么器具,都需要用大拇指和第二个手指头捏住,所以,在第一个手指命名为拇指的情况下,人们就把第二个手指命名为食指了。

其三、是因为下面这个故事。

事件始末

下面我们就来听听这个故事吧。

据《左传 宣公四年》记载:公元前601年,郑国当时的国君是郑灵公,他的手下有两个大夫,一个叫公子宋,一个叫公子家。这个公子宋是个有名的吃货,他有一项特殊的本领,每当遇到好吃的东西或者特殊的食物,他的第二个手指头就会动。这不,有一天,这两个人在去觐见郑灵公的时候在宫殿门口相遇了:

公子宋:子家,我今天手指头又动了,肯定会吃到特殊的东西。

公子家:你就瞎编吧!

公子宋:不信,你就等着瞧!

二人觐见郑灵公的时候,正好遇见楚国人拜见郑灵公,并且送了几只很大的甲鱼作为礼物,二人相视而笑。郑灵公感觉好奇怪,就问道:

郑灵公:二位爱卿,你们因何发笑啊?

公子家:子宋说他今天能吃到特殊的食物,所以他的第二个手指头动,我不相信,觐见时看见楚国人送来了几只大甲鱼,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所以发笑。

郑灵公:呃,原来如此啊。来人,把这几只甲鱼做成甲鱼汤,请诸位大夫们来会餐。

郑灵公内心独白:给子宋开个小玩笑。

甲鱼宴会开始了,大夫们纷纷落座,每人面前都有一盆甲鱼汤,就是公子宋面前没有。

公子宋很奇怪,就问:怎么没有我的份啊?

郑灵公:你不是说你的手指头很灵验吗?那为什么没吃到?

公子宋大怒,快步走到郑灵公的桌前,用第二根手指头蘸了一下郑灵公的盘子(那时用的是鼎),放到嘴里,说:我这不是吃到了吗!随后,怒气冲冲地离开了。

郑灵公也大怒,当时就要杀了公子宋,在大夫们的劝谏下才没动手,大夫们也劝说公子宋,说这只是郑灵公给你开个玩笑,你别往心里去云云。可是,公子宋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这不仅是郑灵公在众人面前羞辱他,而是要罢免自己的前奏(不给我饭吃啊!)。于是,公子宋联合公子家先下手为强,在公元前601年夏天杀掉了在位仅一年郑灵公。后来,二人也被平叛的大夫们杀掉了。

结论

笔者不认为郑灵公是有意给公子宋难堪,也不认为郑灵公想罢免公子宋,只是开一个玩笑罢了。可是作为一个领导,在处理有些看似小问题的时候,一是要看清对象,二是要知道后果,就像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会引起一场飓风一样,连锁反应是很惊人的!

在世卿世禄制度下的春秋时期,各大夫们都有一定的军事实力,随意侮辱这些人,后果是很严重的!这一件小事,郑灵公丢掉了性命,郑国内乱不已,从郑灵公死后谥号为“灵”来看(谥法:乱而不损失为灵,意思是:国家有动乱而无法制止),他真的不是一位好领导!

而那位有特殊本领的公子宋呢,记住他的只是一个“食指大动”的成语,引申意义的成语有“染指于鼎”,后人索性把这只惹祸的手指头命名为“食指”。

最后说一下,笔者认为“食指”的命名应该是解释二最为合适。在《左传 宣公四年》里面就有:

“公子宋与公子家相见,公子宋食指动,以示子家”的记载

所以,最晚在春秋时期,这第二根指头就已经叫做食指了。

10

楚国献来大鳖,没想到是祸害

郑灵公刚即位这年,楚国献来一只黿(黿就是鳖),郑国地处中原,鳖对他们来说是难得一见的美味,且大补。灵公得了这么大一只鳖,喜出望外,想和大臣们一起来分享美味。

祸起大鳖

公子子家和公子宋去朝见灵公。公子宋是灵公的叔叔,是一枚资深吃货。公子宋快要进宫门的时候,食指突然动了起来,跟子家说:“今天我们俩有口福了,以前我的手指动,肯定是会吃到好东西。”子家听了半信半疑。居然有这么个梗。他们进入宫殿,正好看一锅鳖汤。公子宋笑着说:怎么样子家,我说的没错吧!

郑灵公好奇地问:二位公子为什么发笑?

子家:方才宋的手指动,说明大王有好东西给我们吃!现在看来宋说的没错。

鳖汤做好之后,每个大臣面前都盛有一碗鳖汤,唯独公子宋面前空空如也。郑灵公想戏耍一下公子宋:“有没有美味吃,不是你的手指说了算,还是我说了算啊,怎么样?”。

公子宋十分尴尬,跑到装鳖汤的鼎前,用手指沾了一下放嘴里尝一尝,便气冲冲地离开了。

郑灵公见他这么无礼,分明是没把他放在眼里,声称要杀了公子宋不可。

郑灵公口不择言,最终丧命!

公子宋回去之后,听说郑灵公想置他于死地,跑去和子家商量,准备先下手为强。两人合谋杀了郑灵公。

郑灵公即位不到一年,开玩笑不顾场合而被杀,太史公曰:操行之不得,悲夫!祸从口出,病从口入,说得一点都不假。作为一个国君,对于国家重臣居然如此羞辱,说明灵公的确不是一个高情商的人。因为一个笑话,居然对外声称要杀死公子宋,未必出于真心,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说明灵公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本来嘛,刚继位才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