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用心理学怎么解释?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用心理学怎么解释?

2020-08-17 13:29阅读(112)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用心理学怎么解释?:谢邀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话是有严重逻辑问题的,心理学只是一个简单的工具,解答不了这

1

谢邀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话是有严重逻辑问题的,心理学只是一个简单的工具,解答不了这个简单的问题。

我认为可怜之人就是可怜,比如说扶助西部贫困地区教育等,我认为这些孩子就是可怜,是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等外部因素造成的,你能说那些可怜的孩子是必有可恨之处吗?可恨之人还要去扶助吗?

反过来说“可恨之人还会有可怜”吗?答案是没有,可恨之人就是可恨,稍有的可怜也会完全转化为可恨之处。

比如之前网上新闻有一个年轻人懒到宁愿饿死,也不愿意动动手,这种人饿死还有人会认为可怜吗?没有!

还有的父母对孩子过度的溺爱,以致孩子人格障碍甚至分裂,导致危害社会,甚至杀死父母,这样的父母也只有可恨,毫无可怜之处。这样分裂的小孩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倒是有点可怜,但最后成长成恶魔了,也就只剩下可恨之处了。

所以我认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不正确。

2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近些年来被广泛流传,这句话揭示了人的什么心理呢?这也是我曾经思考过的问题。

首先我们对“可怜”这个词定义一下:在汉语中,可怜是怜悯、可惜的意思,是对事物不完整的一种心理反映。进一步想一想,这个词很含糊。我以为,可怜反应的是一个人的主观感受,不是外在事物的属性。

有一天,在一家门店前,我看见一只小狗两条后腿瘫痪,走路时两条后腿拖拉在地上,我感到好生可怜,就想从包里拿出火腿给它吃,可就在这时,它一下子站起来跑了,原来是假装的。面对跑远的狗,我在想,是我可怜,还是它可怜?

由此我感到,可怜是一种心理感受,你感到别人可怜,是由于你可怜,或者你感到这件事是可怜的,但不是这件事或人本身可怜。

当我们感到一个人既可怜又可恨的时候,可能并不是这个人可怜和可恨,问题是你为什么对这个人产生了可怜和可恨的心理反应。

用心理学最好的解释,我以为就是心理投射,用简单的一句话说,就是你看到了你内心的东西。外在的事物可能并不是你想的那个样子。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还是可怜可怜自己吧!

3

“可怜之人”——愚痴,造成的“可怜”!如果不是“愚痴”也就没有“可怜”一说了!《恨也是恨他的——“愚痴”》阿弥陀佛!

4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广泛流行话,是混蛋逻辑。

此句应改写为可怜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世上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怜之处。这才是正确思维。

大街的可怜人,大都是残疾之人。他们失去了劳动能力,只能以乞讨生活。

世上还有的人因出现意外的不幸之事,使他们无路可走,成为可怜之人。

总之可怜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人们都会同情可怜之人的,这也是人的本性,也是人之常情。

人决不会对可怜之人,不但不同情,还会对可怜之人,去想他们的可恨之处。这还算是人吗。

5

你可怜的人,自然是你认为他应该不使自己可怜而他偏偏做不到。

因为他和你不是一路人,你想把他培养成一路人但是绝对不可能。

因为如此,他才在你眼里可怜。

因为如此,他才可怜。

或许他并不认为自己可怜。

或许,这才是他真正的可怜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