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彝族的由来是什么,为什么叫彝族?

彝族的由来是什么,为什么叫彝族?

2020-08-08 06:32阅读(168)

彝族的由来是什么,为什么叫彝族?:我觉得等印度的民族有很多相像之处,但也不一定,特别是高鼻子深目眼,男的帅,女的漂亮,我觉得古印度移居过来的,首先印度

1

我觉得等印度的民族有很多相像之处,但也不一定,特别是高鼻子深目眼,男的帅,女的漂亮,我觉得古印度移居过来的,首先印度人喜欢裹头巾,特别是印度这一点也像,锡克教的包头。裹包头源于印度克什米尔地区的穆斯林,而后古印度原住民族其实是裹着长头发一层层盘的,头发一直不剪,也许是中东地区为了减少头皮的水分蒸发。彝族人叫它为天菩萨等,而后像印度的等级种姓制度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又称瓦尔纳制度,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如第一为贵族,第二为武士,第三为商人,第四为奴隶,等,彝族也分黑彝为贵族,其次是还有红彝,最低的奴隶白彝等等,还有印度的家族制度,也是非常的相像,印度人对“老喜丧”的游街庆祝等,丧葬文化及生死观都很像,婚嫁等等都像古印度人,还有一点现代基因学说明彝族基因里最主要是F2基因,而印度古代土著先期达罗毗荼人中F*的比例应该更高,而F2就是F*类型下游里的一个分支。在中国四川凉山的彝族中F2高达40.6%(26/64),云南的拉祜族中F2所占比例也较高。凉山彝族中O2达到25%(16/64),F2和O2构成凉山彝族父系的主要来源。

2

彝族,自古至今,自称为尼(或灵)。因此基础上生出许多从语音上相近相似的自称,如:聂苏、纳苏丶栗苏丶诺苏等。也因为古时候尼和夷的读音近乎相同,所以汉书中把尼写作了夷,因此彝族自古被称为夷族。而夷字在古时并没有贬义,后可能因民族间的矛盾和仇恨而被加上个蛮字就变了义。

现在的彝字,是解放后新政府领导对彝民的尊重和期望而改之。

3

彝族作为我国55个少数民族其中之一,自古世居西南(云贵川)总人口900多万,人口总数排少数民族第六。有着独立的服饰、文字和悠久的历史。由来也是众说纷纭。

彝族同样也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属于古羌族南下的分支。经过人类不同阶段的发展而变成现今的彝族。彝族当中也分黑彝、白彝和花腰彝,黑彝是彝族中的贵族,跟白彝互不通婚,而花腰彝只有云南红河州有。新中国建立以前因为名族之间的歧视曾称彝族为夷或倮倮,建国后毛主席给改成了彝。


4


彝族主要分为凉山彝族和云南彝族。还能分得更细,但这两类算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而凉山彝族,又是从云南彝族中分出来的。但云南也并非是彝族的源生地。因为在彝族再往上追溯,可以算在一个藏缅语族的分支下面。

藏缅语族是一个语言的分类,在这里只是勉强作为族群的名称。与藏缅语族相关的是汉语族,两者共同构成了汉藏语系。

汉藏两族先民被称作古羌人——与现代的羌族不是一个概念。古羌人被证实是在距今七千年前到五千年前,开始分化为两个族群。其中,向东发展的古羌人,与东蒙人融合,构成华夏族。之后华夏族定居中原,形成南蛮北狄东夷中华夏的族群格局。

而华夏族西面的西戎,算是华夏族与其远亲向西的古羌人的中间地带。这支向西发展的古羌人便是现在的藏缅语族人群。这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定居在青藏高原的藏族。

除了在青藏高原定居的藏族外,更多的民族选择继续迁徙。他们顺着青藏高原南部的横断山脉南下,穿过云南,最远到达中南半岛西北部的伊洛瓦底江河谷平原,取代了原住民孟人,形成了现在的缅甸主体民族缅人。这是公元九世纪中叶。距今不过一千来年。

他们迁徙的一条重要通道,即被命名为藏彝走廊。以前有本书叫“羌在汉藏间”,我觉得也可以仿照这个说法,说成“彝在藏缅间”。因为从最北端的藏族到最南端的缅族之间,人口最多的民族便是彝族。


我曾经把中国的民族按照宗教、语言、血统,分成了五个大族群。其中便有按照语言关系分类的藏缅语族。彝族居住在藏彝走廊,与藏族、缅族都有亲缘关系。

中国的藏缅语族包括:彝、傈僳、哈尼、拉祜、纳西、基诺、独龙、怒、白、藏、羌、门巴、珞巴、景颇、普米、阿昌等一共十六个民族。



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第六,人口众多,内部分类庞杂。这主要也是因为,现在所谓的彝族本就是随着民族政策人为拼凑的一个民族。

但也可以看做,藏缅族群的南迁,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以至于,各种流落在藏彝走廊上,语言、习俗大致相同的族群都被划分为彝族。



通过对彝族人群的观察,也可以看出,当初汉族先民选择向东迁徙,入主中原。最终不断凝聚成一个统一的民族,在地理上的原因。而西迁的古羌人,不论是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在古代生活条件都极其艰苦,不利于发展壮大。也就只能不断迁徙。最终,形成十多个不同的民族的现象。




当然,藏缅语族族群这个说法很不严谨,毕竟这是形容语言的,而不能严格定义一个族群。但由于没有太多历史文字记载,只能勉强这么描述,让人容易理解一些。

同样的,接下来所说的建立南诏的乌蛮,与建立大理国的白蛮,虽说与彝族、白族都有关系,但也不能简单理解成就是直系祖先——同样是为了便于理解,不再赘述。



藏族在青藏高原上建立吐蕃王朝,缅族在伊洛瓦底江河谷建立蒲甘王朝。而古蜀国、昆明国,都是彝族先民建立的。隋唐时期的乌蛮(彝族先民)也建立了六诏、南诏等地方势力。随后,南诏又被白蛮(白族先民)的大理国取代。彝族先民一部分被迫迁徙到了四川凉山地区。



由于凉山地区相对封闭,彝族的传统得以比较完整的保留。而云南的彝族则相对汉化的多。比如,直到五十年代,凉山彝族还保持着奴隶制。住在山上的彝族抓山下的汉人做奴隶,住在山下的汉人也不把彝族当人看。双方彼此蔑视。




这也就引出第二个问题,所谓的彝族的名称,实际上是蔑称,也就是汉语中的他称——“蛮夷”。

1956年,在破除旧社会的民族歧视称期间,彝族派代表进京会见毛主席,毛主席了解情况和听取意见后给出建议,由于“夷族”之称带有贬义(蛮夷),便将“夷”改为“彝”,意为房子(彑)下面有“米”有“丝”、有吃有穿,象征兴旺发达,故把“夷族”改为“彝族”。

5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6种方言,其中包括5个次方言,25个土语。

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主要聚集在楚雄、红河、凉山、毕节、六盘水和安顺等地,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地区和方言不同,彝族支系繁多,有许多不同的他称和自称,主要的他称有\"夷\"、\"黑彝\"、\"白彝\"、\"红彝\"、\"甘彝\"、\"花腰\"、\"密岔\"等。

主要的自称中,云南昭通、武定、禄劝、弥勒、石屏,四川大、小凉山的彝族自称\"诺苏\"、\"纳苏\"、\"聂苏\",这部分彝族约占总人口的1/2。云南哀牢山、无量山及开远、文山、马关一带的彝族自称\"密撒(泼)\"、\"腊苏(泼)\"、\"濮拉泼\"、\"尼濮\"等。贵州的彝族自称\"糯苏\"、\"纳\"、\"诺\"、\"聂\"等。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识别,按照广大彝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以鼎彝之\"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

彝族的来源众说纷纭,主要有北来说、南来说、东来说和云南土著说等,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北来说。据汉文和彝文历史资料记载,彝族先民与分布于西部的古羌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彝族主要源自古羌人。

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初期,彝族先民活动的中心大约在滇池、邛都(今四川西昌东南)两个区域。在这些地区居住着称为\"邛都\"、\"昆明\"、\"劳浸\"\"靡莫\"和\"滇\"等从事农业或游牧的部落。根据彝族的历史传说,其祖先在远古时代居住在\"邛之卤\",后来才南下到\"诺以\"、\"曲以\"两水沿岸(即金沙江和安宁河流域)。

大约在公元3世纪以后,彝族的先民已经从安宁河流域、金沙江两岸、云南滇池、哀牢山等地逐渐扩展到滇东北、滇南、黔西北及广西西北部。由于彝族先民定居西南后,曾不断与其他民族融合,如古代南方的濮人后裔就有许多成为了今天的彝族。贵州古彝文典籍《西南彝志》中就有许多关于\"濮变彝\"的记载。同时,古代彝族居住的地区,又分布着彝语支的其他许多部落。因此,彝族在历史上的名称十分复杂。

大约在2000多年前,彝族先民已经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据彝文典籍记载,

彝族的祖先\"仲牟由\"有6个儿子,这6个儿子就是彝族尊称的\"六祖\"。\"六祖\"为武、乍、布、默、糯、恒六个支系的祖先。根据贵州彝族水西土司安氏世传的父子连名谱系,自仲牟由至清康熙三年(1664年)的水西土司安坤,历传85代,由此上溯,\"仲牟由\"约为战国初期人。六祖分支标志着彝族先民由氏族、部落走向部落联盟阶段。

大约在公元前二、三世纪,居住在云南滇池周围的彝族先民已开始进入阶级社会。汉初,在滇池地区(原\"滇国\"领域)设益州郡,彝族先民为\"滇王\"所统治。公元8世纪,在云南哀牢山北部和洱海地区出现了六个地方政权,史称\"六诏\"(六王)。其中\"蒙舍诏\"的首领皮罗阁在783年统一\"六诏\",建立了以彝族为主体,包括白、纳西等族在内的\"南诏\"奴隶制政权,并由唐朝册封为\"云南王\"。同一时期,在贵州彝族地区也出现了\"罗甸\"等政权,总称为\"罗氏鬼主\"。

公元937年,封建制的\"大理政权\"取代了由于奴隶和农民起义而崩溃的\"南诏\",从此,云南彝区开始走向封建制。13世纪后,\"大理\"、\"罗甸\"相继被元朝征服,并在这些地区设置路、府、州、县和宣慰司。元末,云南许多彝族地区封建地主经济迅速发展,但在一些地区领主经济和奴隶制残余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明代,在彝族地区兼设流官、土流兼治和土官三种官职,对彝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起了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清代实行\"改土归流\",加强了对彝族地区的直接统治,从而使大多数彝族地区的领主经济解体,封建地主经济进一步发展。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广大的彝族人民也深受苦难,鸦片在彝区大肆泛滥。凉山彝族奴隶主利用鸦片换得大批枪支、白银,有了枪支,他们又进一步向四周扩展势力,掳掠各族人民为奴隶。由于有了枪支,彝族内部的冤家械斗日益频繁,使广大彝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许多彝族被迫背井离乡,向安宁河以西至丽江地区迁移。

为反抗剥削压迫,彝族人民在历史上进行过多次英勇抗争。特别是近代,彝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汇入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洪流。清咸丰年间哀牢山彝族李文学领导的起义声势浩大,影响深远,坚持斗争达23年之久(1853--1876年)。19世纪末,金平、元阳等地彝族、哈尼族人民曾多次联合反抗入侵中国边疆地区的法国侵略者。滇南的彝、汉各族人民,曾多次反对法国侵略者修筑滇越铁路。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蒙自爆发了彝民杨自元带头火烧法国\"海关\"的事件。辛亥革命和护国运动中,许多彝族志士参加了推翻帝制的斗争。1913年至1916年间,在凉山州的冕宁、越雟一带爆发了彝族人民反抗奴隶制度的大起义。由于起义的高潮在1914年,这一年为彝历的虎年(彝语称虎为拉,称年为库),故史称\"拉库起义\"。

1927年,蒙自县五六百汉、彝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提出了土地革命的口号,并在山区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35年至1936年,红军一、二方面军两次经过彝区,在滇东北、滇北和凉山彝区宣传民族政策,受到广大彝族人民的拥护,许多彝族优秀儿女参加了红军。在冕宁,红军打开了监狱,放出了\"坐质换班\"的彝民。冕宁拖乌彝族果基家头人小约旦在党的民族政策感召下,与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按照彝族的传统习俗在冕宁彝海结盟,使得红军顺利通过了彝区,取得了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胜利。刘伯承还将\"中国夷民红军沽鸡(即果基)支队\"的红旗授予小约丹,鼓励他们组织游击队反抗国民党统治。红军播下的革命火种在彝区广泛传播,人们怀着对红军的敬意和思念,珍藏着红军留下的红旗、用过的物品,许多彝族还将这一年出生的儿女用红军来命名,如\"红军惹\"、\"红军嫫\"。

在解放战争中,路南圭山和弥勒西山彝族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游击武装和革命根据地,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滇南、滇东北、滇西和凉山等地的彝族与其它民族人民也建立了游击队,为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顺利进军,解放上述地区作出了贡献,许多彝族人民的优秀儿女在革命斗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

6

彝族的来源众说纷纭,主要有北来说、南来说、东来说和云南土著说等,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北来说。据汉文和彝文历史资料记载,彝族先民与分布于西部的古羌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彝族主要源自古羌人。

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初期,彝族先民活动的中心大约在滇池、邛都(今四川西昌东南)两个区域。在这些地区居住着称为\"邛都\"、\"昆明\"、\"劳浸\"\"靡莫\"和\"滇\"等从事农业或游牧的部落。根据彝族的历史传说,其祖先在远古时代居住在\"邛之卤\",后来才南下到\"诺以\"、\"曲以\"两水沿岸(即金沙江和安宁河流域)。

大约在公元3世纪以后,彝族的先民已经从安宁河流域、金沙江两岸、云南滇池、哀牢山等地逐渐扩展到滇东北、滇南、黔西北及广西西北部。由于彝族先民定居西南后,曾不断与其他民族融合,如古代南方的濮人后裔就有许多成为了今天的彝族。贵州古彝文典籍《西南彝志》中就有许多关于\"濮变彝\"的记载。同时,古代彝族居住的地区,又分布着彝语支的其他许多部落。因此,彝族在历史上的名称十分复杂。

对了,中国现在的彝族并不是一开始就叫这个名字的.这个名字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由毛泽东主席提出来修改的.彝族以前的名字叫做“倮倮”和“夷人”,而他们自己则称呼自己为罗倮,罗倮两个字的意思是很好的,在他们的民族语言中,这两个字一个代表龙,一个代表虎,都是非常迅猛的生物,这也表达了彝族人渴望强大,和勇敢的特征.而且也表达了他们本民族对于自己所属民族的那种自豪感.由于彝族人数很少,居住的地方又很偏远,所以它一直以来被蒙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务院对各个民族的名称进行确定,本来要称呼他们为夷族,但毛主席看见以后,觉得这个字有贬义色彩,而彝字的意义则很好,象征着富足,所以他们正式改名为彝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