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为什么有人会怀疑《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呢?

为什么有人会怀疑《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呢?

2020-11-12 09:03阅读(60)

为什么有人会怀疑《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呢?在《漫谈红楼梦》中灵遁者说:因为写作的第一个要点是“真”,就是你要写“真”的东西,“真”的文字才能直击人

1

因为这个人喝酒喝醉了,想让别人说是他写的。

2

关于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是谁这个问题,其实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只是到了上世纪初,在胡适,俞平伯以及周汝昌三位的“考证”下才被“确认”,但这种“确认”的确有勉强的嫌疑,争议依然很大。

关于《红楼梦》作者的的疑问,大约可以从书中和书外两个方面可以得出结论。

先说说书中的疑问。

在《红楼梦》的第一回当中,作者比较清晰的介绍了《红楼梦》这部书的来历。

按照书中的介绍,这部书来自于一块“无才补天”的带有灵气的石头。这块女娲为了补天而炼制的但最后被弃用的石头,因为可大可小且“鲜莹明洁”被一僧一道看中了,带着它到“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走了一遭。

不知过了“几世几劫”,这个石头又被一个叫做“空空道人”的道士看见,并发现了石头上的“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的记载,这个记载应该是这块石头投胎到世间之后的亲身记载。

空空道人从头至尾抄录了石头上的记载,这就是《石头记》。后来这个《石头记》被空空道人改为《情僧录》。

《情僧录》经东鲁孔梅溪改名为《风月宝鉴》,这个时候,有个叫“曹雪芹”的人对《风月宝鉴》“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并再次改名为《金陵十二钗》。

至于最后定名为《红楼梦》,是另外一个号称“脂砚斋”的连男女都不知道人确定的。

这一段在第一回里交代的非常清楚,同时在第一回的开篇“作者自云”中,比较清楚的把自己和那个“无才补天”的石头之间的关系说的比较清楚——那块“无才补天”的石头,就是作者本人(参见第一回“作者自云”)。

仔细梳理一下书中的第一回其实可以比较清楚,《红楼梦》这部书是说的一个人的亲身经历,这个经历是有“原始记载的”这个记载就是那个从石头上完整记录下来的《石头记》,这个《石头记》应该是小说《红楼梦》的“原始素材”。

但是,从《石头记》到《红楼梦》经过了三个人的手:空空道人,孔梅溪,曹雪芹。

第一个人,是空空道人,从石头上抄录《石头记》肯定是虚构的,那块“无才补天”的石头也是虚构的,但空空道人,也就是后来改名“情僧”的那位应该是个大活人,他就是《石头记》的原始记录人,也就是“素材提供者”。

以《石头记》的书名来看,“石头”不存在,但是“石头城”是存在的。南京在明朝还真的就是“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当然,清朝的“江宁织造”府就在南京。

第二个人,是孔梅溪(东鲁孔梅溪),孔梅溪是何许人也?不知道,但是有证据表明这个“梅溪”在《红楼梦》上有批语。关于孔梅溪,有一种说法认为孔梅溪就是大名鼎鼎的孔老夫子的六十四代孙孔尚任,但是,孔尚任在康熙年间就死了,假如《红楼梦》为曹寅后代的曹雪芹所著,那么孔尚任是不可能看到这部巨著的。

另外,署名“梅溪”的批语倒是存在,说明孔梅溪至少是红楼梦作者同时代的人,并且至少参与了《红楼梦》的创作,并为这部书题过一个书名。所以,如果孔梅溪是孔尚任,那么《红楼梦》的作者就不可能是曹寅的后代。

所以,孔梅溪这个人就成了判断《红楼梦》作者究竟是哪个朝代和年代的人的关键,但是这个关键一直没有什么突破。

第三个人,就是曹雪芹。按照书中的说法,他只是一个“披阅编纂者”。

这里面有一个“悖论”,如果《红楼梦》里面真的是“假语存,真事隐”的话那么空空道人,孔梅溪都有可能事虚构的,按此推论,曹雪芹这个人物也有可能是“虚构的”。不太可能出现其他的人物都是虚构的而仅仅“曹雪芹”是真实的存在这个道理。

再说说书外,书外的最大的疑问,就是这个“曹雪芹”究竟是谁?

周汝昌写过“曹雪芹小传”(这里不用书名号),考证了曹雪芹是康熙朝江南制造曹寅的孙子,但是,这个考证我认为很牵强。在曹寅的家谱当中,“曹雪芹”是找不到“明确的记载”,大约只有“遗腹子”一说。

江宁织造曹家的从辉煌到落魄的历史的确比较明晰,但是正是这种明晰,让作为曹寅的孙子的曹雪芹(之所以只是说曹雪芹是曹寅的孙子,是因为曹雪芹究竟是谁的儿子还是有争论的)不大可能写出除非有亲身经历才会写出来的《红楼梦》。

按照推测,曹雪芹假如是曹寅的孙子的话,那么他应该是在十二岁左右家道就中落了,曹雪芹就从江宁(南京)随着家人到了北京,在北京的曹雪芹最大的感受应该是“落魄和艰难”。而《红楼梦》这部著作如果是没有亲身的经历为坚实的基础的话,是编不出来的,尤其是“四大家族的关系”和“宫里的事”。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对于情感,特别是被称为男女之情的“爱情”,以及男女关系当中的那些“龌龊的东西”,有那么细腻和深刻的感受。那至少是“青春期”的事,那个时候曹雪芹还是个“少年”。

《红楼梦》的披阅者其实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脂砚斋”,从脂砚斋的批语来看,这个脂砚斋是早已“通读”过《石头记》的,并且他的批语总体上是对曹雪芹“披阅增删”的评价和解释 。同时在脂砚斋笔下,“石兄”和“雪芹”很明显是两个人,脂砚斋自称“老夫(老朽)”而称作者为“石兄”,几乎可以显见,曹雪芹的身后,除了一个监督他“披阅十载”的脂砚斋,应该还有一个“石兄”。

所以,《红楼梦》作者另有其人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

3

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并非是题主脑洞大开,而是很有道理的一件事情。我们看《红楼梦》原书序言中,其实没有说“曹雪芹”是真正作者,是假托一个红尘历幻的“石兄”所著,然而交给了空空道人,空空道人因此开悟,改名为“情僧”(道人怎么一下成了和尚?),所以这本《石头记》也称为《情僧录》。然后又经东鲁孔梅溪之手,题为《风月宝鉴》,再由曹雪芹在悼红轩里做了一番编辑工作(披阅十载,增册五次),改名为《金陵十二钗》。

其中,石兄、空空道人、孔梅溪等,都是历史上查无此人的虚构人物,那为什么偏偏最后的曹雪芹就是个真名?有人说曹雪芹是“抄写勤”的化名,就像贾雨村是“假语村言”的代称一样。

我们现在发现的有关曹雪芹的资料,都是零散的,像一堆陶罐的碎片,至于这些碎片是不是一件器物,还很难说。我们知道的所谓曹雪芹的生活境况,基本上都出自于乾隆年间的两个皇族敦敏、敦诚的笔下。通过兄弟二人的诗,我们知道了曹雪芹的一些零碎细节,他住在荒凉的北京西山,“举家食粥”日子过得很艰难。又知道乾隆二十九年(1764),他因小儿子染病死了,伤心痛泣之余,不久也染病而亡。又通过一个叫张宜泉的,在他著有《春柳堂诗稿》的里,有四首诗提到曹雪芹的名字。但是他一般都把曹雪芹叫“芹溪”。

后来,又出现过一个造假的曹雪芹像的事情,1960年代时,惊现曹雪芹画像,有人把“曹雪芹”的画像10块钱卖给了河南博物馆,上题画着一个席地而坐的清朝人物,长衫麻鞋,,右手平抚右膝,显得风流儒雅,闲情逸致。画像上还有字,上书:


雪芹先生,洪才河泻,逸藻云翔,尹公望山,时督两江,以通家之谊,罗致幕府,案牍之暇,诗酒赓和,铿锵隽永,余私忱钦慕,爰作小照,绘其风流儒雅之致,以志雪鸿之迹尔。

一时间,周汝昌先生等红学家奉为至宝,还在写《曹雪芹新传》的时候,专门写了一个章节,脑补了许多“曹雪芹”在尹继善手下工作时,倍受敬重的情形,然而,正如一句谎言要十句来圆,这里又出现了一个大BUG,尹继善和随园主人袁枚是再好不过的朋友,“曹雪芹”既然和尹继善相熟,那为什么袁枚没有提过这事?这不合情理啊,不过周汝昌先生有办法,他又脑补道:

“有人介绍,想为曹、袁二人牵丝引线,以为两诗人定能投契。雪芹素知袁枚风格不高,看不入眼,拒而不往。这也得罪了南京的诗坛文苑”。

结果后来真相一出,真让人笑掉大牙。这个所谓“曹雪芹”的画像,根本就是个伪造的赝品,画确实是清朝的,也是乾隆年间的,但画上人,根本不是曹雪芹,而是一个叫俞楚江的人,卖画者觉得这人籍籍无名,根本卖不上价,于是就题了一行字,伪称是曹雪芹的像(那才卖了十块钱,捂脸),引发了红学界的一场闹剧,要说还是郭沫若有两把刷子,当时就觉得这画有蹂躏,不像是真的。可叹周汝昌等却迷在其中。PS:不过我觉得还是有很多曹雪芹的像,都像是从这幅假画中模拟来的(百度百科上还用这张像)。

所以说,红学家们研究的结论不见得都是对的,焉知在敦敏兄弟笔下发现的这个曹雪芹,不是一个偶然名字相同的一个人?有一点极为可疑,敦诚、敦敏、张宜泉这些人,都说过曹雪芹能诗善画,却从来没说过他写小说,写《红楼梦》,古往今来,又穷又愁的诗人画家,车载斗量,乾隆年间有这么一人也足为奇。所以说,这个“曹雪芹”到底是不是真是《红楼梦》的作者,还是有质疑的理由的。

其实,古代写小说的,类似现在网上写H文的,大都不留真名,有很多的“无名英雄”,《金瓶梅》且不说,写有《玉娇梨》、《平山冷燕》等十几部小说的作者,署名为天花藏主人,真实的姓名却不得而知,至今也没有考证出来。不过天花藏主人、兰陵笑笑生之类,一点也不像真名,而曹雪芹像是真名,所以大家就这样认为了,正像现在祥瑞御免的马亲王,取名马伯庸,大概编辑觉得像是真名,稿费邮单上都开这个名字。

4

作者是谁的问题,必须要回到这本书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这个根本性问题上。目前比较成气候的说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说这本书写的是曹雪芹家族的往事,书中主要人物都影射的曹雪芹家族的人。另一种说法说这本书写的是明亡血泪史。其他还有一些说法太非主流了,我就不探讨了。这两种说法整体看下来,我看到曹雪芹家族说需要打很多补丁,也就是这种说法本身漏洞很多。而明亡说整个的说法体系基本上不需要补丁。所以我个人更愿意相信这本书写的是明亡血泪史。以下列举几个我关注到的曹雪芹家族说的补丁:1.曹寅的笔名叫曹雪樵,他的儿子或者孙子笔名叫曹雪芹。感觉怪怪的。专家需要专门给出一个说法,也就是为这个问题打一个补丁。2.曹雪芹只在幼年的时候经历过富贵,为什么能写出如此恢宏的书?又要专家打一个补丁来解释。3.红楼梦的内容证明作者非常非常了解紫禁城。而曹雪芹家族的任何人都没有去过皇宫。这里又要专家打一个补丁来解释。4.曹家的家谱里并没有记载曹雪芹这个人,这里又是一个补丁。5.早期的手抄本的批语里并没有写任何年号,这里甚至连补丁都很难打,因为想不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而明亡说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很合理。6.手抄本的批语里出现了南直这个词。这是一个只有明朝人才习惯使用的词汇。7.红楼梦清朝时曾小规模的被禁过,地方官禁止时说这本书是在糟蹋满人。这里需要给出一个解释。8.曹雪芹和敦诚敦敏是好朋友,而敦诚敦敏跟袁枚是好朋友。但袁枚竟然不认识曹雪芹。不合常理。又需要专家打补丁。9.雍正年间有一本书叫何必西厢,目前这本书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这本书的序言中,作者说他写的这本书和红楼梦风格完全不同。而雍正年间,曹雪芹还是个小孩子。(这个证据非常要命)10.80年代发现的种芹人曹霑画册直接证明曹雪芹的文学水平不过尔尔。关于这个画册,论文都有好多了,但是都没有一个完美的补丁。11.靖本红楼梦封底有一首曹寅的诗。从这首诗随后刊印的情况以及创作规律来看,能推测出靖本红楼梦应该是写于康熙年间。(这个只是个别人的推测,我随手把它写出来)。12.红楼梦这本书的故事结构和遣词造句和吴梅村的文学作品高度相似。这种相似度已经不是模仿了,说是抄袭都不为过,这是为什么,也需要给出解释,难道是曹雪芹有吴梅村情结吗。13.专家推测出曹雪芹的母亲姓马,但红楼梦中,姓马的女性不是什么好人。专家又无法合理解释。。暂时想到这么多。其实关于这个作者问题,从根源上来讲,早期的资料能够证明曹雪芹参与了红楼梦的写作,但是也没有证据证明他是第一作者。而曹雪芹跟曹寅家族有什么关系,即便是早期资料都只有一些旁人的说法而已。也就是说,从法理学的证据链的角度来讲,只能证明有一个笔名叫曹雪芹的人写了这本书。并不能证明这个人是谁。。还有一个略显奇怪的问题,第一回中关于成书过程的描写,既然考证了曹雪芹,为什么不顺便考证一下吴玉峰,孔梅溪是什么人。其实能够证明这本书的第一作者不是曹雪芹的证据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只是我们已经认定了曹雪芹就是作者,那些证据都被我们选择性的忽略了。如果这本书的主题思想是明亡血泪史,大到书的立意,小到每一条批语,以及情节走向,都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这种顺畅感让我感觉很愉快。

另外再引用一位学者的观点如下:

把“作者”(“一手创纂”或“创始意义”的作者)确定为曹雪芹,有一系列问题不太好解释。随手举几个小例子——庚辰本第十三回回末朱眉批云:

读五件事未完,余不禁失声大哭!三十年前作书人在何处耶?!|至少可以举出五条理由证明这是畸笏乾隆壬午(1762)所批*。雪芹卒年说法不一,但事情很凑巧,无论如何不会早于壬午除夕。壬午雪芹明明还活着,畸笏怎么会大哭“三十年前作书人在何处耶”呢?由壬午上溯三十年为雍正壬子(1732);按雪芹生于乙未(1715)说,壬子他才十七岁,十七岁前就开始创作这部自称是写他“半生潦倒之罪”的小说,说不过去吧?若按雪芹生于甲辰(1724)说,壬子这年他才八岁;八岁孩提自叹“风尘碌碌,一事无成”,“撰此《石头记》一书也”,岂非神话!不妨再看一条脂批:

以自古未闻之奇语,故写成自古未有之奇文,此是一部书中大调侃寓意处。盖作者实因鹡鴒之悲,棠棣之威〔戚〕,故撰此闺阁庭帏之传。(甲戍本第二回第十一页反面朱眉批宝玉挨打后乱叫姐姐妹妹就可解痛)|《诗经》“鹡鴒在原”、“棠棣之花”从来就是“兄弟”的代名词。脂砚斋在这条极为重要的批语中明说作者是因怀着对兄弟的悲痛而写书的;若作者即雪芹,请问如何解释历史呢?雪芹只有一个早死的弟弟棠村,和本书的题材、故事本身扯不上关系。在没有一丝半点证据情况下,红学家们给雪芹找到了一个爸爸名曰曹頫;这个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还被皇帝说成是“无知小孩”的曹頫,竟能在1724年生出一个名叫曹雪芹的儿子,其事已属可骇;若据脂斋上述批语,则曹頫还该有个比雪芹年龄大得多的长子才是。否则,你让雪芹从何生发出什么鹡鴒之悲呀!可是,不论把頫年事如何估计,他实不可能再给雪芹生出一个哥哥来的。——可见脂斋此处所说的“作者”该是另有所指,不会是“曹頫之子”雪芹吧?如果这么明显的批语还不足以作为证据的话,恭请红学家再读戚本第二十三回的总评:

诗童才女,添大观园之颜色;埋花听曲,写灵慧之幽闲。妒妇主谋,愚夫听命。恶仆殷勤,淫词胎邪。开《楞严》之密语,阐法界之真宗。以撞心之言与石头讲道,悲夫!此批显出于戚本脂批中时时出现的那位和尚或居士之笔,观点可哂。但有足重视处:如果小说确是雪芹一手创作而成,难道他自己竟会写下“撞心之言”与他自己——“石头”讲道?!像上举脂批,如果不是《风月宝鉴》旧稿*作者另有其人,那是非常难以解释的。

曹雪芹是这部小说的改作者,首先,这是有前人记载可徵的。去雪芹生平未远,很可能和曹家有点亲戚关系的裕瑞就说过:

闻旧有《风月宝鉴》一书,又名《石头记》,不知何人之笔。曹雪芹得之,乃以近时之人情谚语夹写而润色之,借以抒其寄托。以是书所传述者,与其家之事迹略同,因借题发挥,将此部改至五次,愈出愈奇。……闻其所谓宝玉者,尚系指其叔辈某人,非自己写照也。(《枣窗随笔》)

5

我本来以为这是一个可以称为常识的问题,但是现在有许多怀疑他。我们看看历史上人是怎么说的:

1,西清,字研斋,姓西林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于嘉庆十一年(1806)来到黑龙江为吏与教书,曾任过银库主事与司榷等低级官职。在《桦叶述闻》中西清写道:“《红楼梦》始出,家置一编,皆曰此曹雪芹书;而曹雪芹何许人,不尽知也。雪芹明沾,汉军也。其曾祖寅,字子清,号楝亭,康熙间名士,累官通政。为造织时,雪芹随任,故繁华声色,阅历者深,然竟坎坷半生以死。”

2,陈其元(1812-1882)字子庄,晚年自号庸闲,先后代理南汇、青浦、上海几个大县的县令。六十二岁辞官,侨居武林。归来后泉石优游,娱情翰墨,遂成《庸闲斋笔记》,先得八卷,后补写四卷,共十二卷,计十四万余言。该书卷八有记载:“此书乃康熙年间江宁织造曹练亭之子雪芹所撰。

3、明义,姓富察,字我斋,约生于乾隆五年,满洲镶黄旗人,傅恒的二兄傅清之子,明仁的胞弟,乾隆帝的孝贤皇后之侄,明义与雪芹是同时代的人,他曾看到过手抄本《红楼梦》,他在乾隆二十五年写的《题红楼梦》二十首绝句前有一小引,小引云:“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之随园故址。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钞本焉。”富察明义是明确指出《红楼梦》作者为曹雪芹的第一人,并且直接指出先人为江宁织府。

4,爱新觉罗·永忠(1735——1793)。康熙第十四子胤禵的孙子,永忠著有 《延芬室集》,内有永忠吊曹雪芹三首诗。

曹雪芹和永忠不认识,永忠于乾隆三十三年,从敦诚叔叔 墨香处看到《红楼梦》,那时候曹雪芹已经去世,永忠写了《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三绝句》。

  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 。

  颦颦宝玉两情痴,儿女闺房笑语私。 三寸柔毫能写尽,欲呼才鬼一中之 。

  都来眼底复心头,辛苦才人用意搜。 混沌一时七窍凿,争教天不赋穷愁。

从三绝句永忠说出了,曹雪芹为红楼梦的作者,而这一句“可恨同时不相识”表明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却互相不认识。由诗我们也可以了解:永忠对于曹雪芹极为欣赏,可以推测,他有强力想法通过郭诚了解曹雪芹。


郭诚不仅是曹雪芹的好友,还是永忠的朋友,也是一对诗友。永忠写吊雪芹三绝句一年之后,永忠写的《延芬室集》收有“六月五日雨后敬亭过我小饮并见小儿绵周(时五岁)酒边联句”一诗,诗中有其好友敬亭(即敦诚)所联的“香畦绽雪芹”一句,非常巧合有“雪芹”的出现。

由上面我们可以把郭诚和郭敏和《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联系起来!通过郭诚和郭敏的诗词,曹雪芹的立体形象在我们世人面前展现。

那么为什么永忠在乾隆三十三年之前没有看过红楼梦,永忠的堂叔名弘旿,乾隆皇帝堂兄弟,对永忠吊雪芹三绝句很是欣赏,手批曰:“此三章诗极妙。《红楼梦》非传世小说,余闻之久矣、而终不欲一见,恐其中有碍语也。”他说出了红楼梦中碍语,说明了红楼梦涉及当朝的政治,红楼梦和作者曹雪芹在当时只是在很小的一个朋友圈传抄和讨论。

6

《红楼梦》是古今第一奇书,也是中国文化的第一瑰宝。是中国明清小说的珠穆朗玛峰,它的写法集中国诗词歌赋于一体、融琴棋书画于一炉,博大精深,研究该书的俗称红学,但一百年来,可以说还在盲人摸象阶段,大家根据自己的偏好各取所需,但学界有一个主流观点,就是这是一部隐史,说的是明亡清兴的那段历史,根据书中的描述,楼主也持这种态度。主要原因首先就是:一是该书出来就被清朝定为反书,全力清剿。后来据说是纪晓岚把书名改为《石头记》给皇太后看了,皇太后被其中的爱情故事打动才得以平反。二是遗失了后四十回,最关键的结局、谜底也难再现,可以说大家包括红学者都未能一窥全豹,增加了索隐的难度,怪不得张爱玲会发出人生三大憾的唏嘘:张爱玲说过人生三大憾事,分别为: 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反过来,这是不是当年纪晓岚们为了使奇书能够面世,特意把后四十回去掉,请高鄂等作家改写的呢?三是该书的阴阳写法和暗语,确实令人怀疑。《红楼梦》又名《风月宝鉴》,而书中的风月宝鉴是一面阴阳镜,讲的是一个叫贾瑞的猥琐青年居然色胆包天地去骚扰荣国府的大管家王熙凤!单相思搞得他病入膏肓,眼看就要小命不保,这时来了一个道士,给了他一面“风月宝鉴”,也就是镜子,并叮嘱贾瑞只能照正面,而千万不可照反面,这样三天之后他的病就会好了。贾瑞照了一下“风月宝鉴”的反面,看到里面立着一个骷髅,马上一命呜呼了!正面是美女,可以说代表风月,反面是骷髅,就有可能代表战争。而书中充斥了诸多隐喻、暗语、谐音等手法,也令人看到许多背面的东西,比如:贾雨村,谐音假语村言;昨夜红楼梦,今朝水国吟,朱红、清水,代指明清。还有宝玉-国玺,袭人-龙衣,包印鉴的丝绢,蒋玉函-玉盒……这些暗示,不一而足。记得伟人当年也说过:我看了《红楼梦》不下五遍,我是把它当作历史来看的。

那么,假如真的是一部反映明清换代故事的历史书,那作者必定是明朝的皇族了,甚至是嫡系的皇子皇孙。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曹雪芹就只是一个笔名而已。说曹雪芹是曹寅家族的人,也只是近来红学研究者的判断,按乾隆皇帝所说,是写的纳兰明珠家的故事,前后矛盾,而且,按照现在考古学的发展,也没有找到任何可以证明曹雪芹写《红楼梦》的实证,也许,在清朝“文字狱”甚嚣尘上的时候,曹雪芹就是一个笔名,就像我们在头条随便拟的一个网名而已,真相,可能还深埋在历史的灰尘里,等我们的子孙后代去清理和挖掘!




7



答:关于《红楼梦》的作者是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没有定论的。

乾隆年间程伟元、高鹗有收集整理《红楼梦》时,老老实实承认:“《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

有人猜测作者是冒辟疆、吴梅村,清世祖顺治、纳兰成德,曹寅的儿子曹雪芹,曹寅的孙子曹雪芹等等。

其中,最有权威的是“纳兰成德说”。

乾隆帝的宠臣和珅曾把《红楼梦》呈送给乾隆帝阅读。乾隆帝读后,抚须感慨道:“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

明珠是康熙朝宰相,他的儿子就纳兰成德(后改名性德,字容若)。

乾隆此语一出,则世皆传《红楼梦》为明珠之子而作。

后来为什么会认定为曹雪芹呢?

事情是这样的:

一、《红楼梦》开篇中讲,女娲炼石补天,将剩余一块废石抛弃在大荒山中。此石经过锻炼,有了灵魂,成为了“石兄”,并进入红尘中经历了一番磨难。“石兄”回归大荒山,感怀戚戚,将自己在人间的经历记录下来刻在一块大石头上。空空道人抄录了石上故事,是为《石头记》,后改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再题为《金陵十二钗》。即《红楼梦》为“石兄”著作、“情僧”抄录、“孔梅溪”改书名、“曹雪芹”编次。

二、清乾隆时期文学家袁枚在南京兴建大随园,为了吸引游客、收取门票,他利用《红楼梦》作广告,大张旗鼓地宣称:“康熙间,曹练亭为江宁织造,……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

三、民国初年,兴起了读红、论红热。其中,王梦阮和沈瓶庵合著出版了《红楼梦索隐》,蔡元培出版了《石头记索隐》,邓狂言出版了《红楼梦释真》……一时热闹非凡。刚刚回到国内胡适趁势“搏出位”玄机,其以袁枚的说法为证据,“考证”出了是曹寅的儿子曹雪芹撰写《红楼梦》的结论,从而一举成名。

但是,成名不久,学生顾颉刚来信告知:“适之先生:今天在京馆看到两部的《八旗氏族通谱》,曹寅的家世查得了,颙、頫都做织造,想来不是曹雪芹。”

曹寅只有两个儿子,亲生儿子曹颙早死;养子曹頫被朝廷法办坐牢,名字都不叫曹雪芹,也与胡适心中关于“曹雪芹”的人设完全不符。

胡适非常着急。

不过,与袁枚同一时代的诗人敦诚在《四松堂集》中有“寄怀曹雪芹”一诗,诗中有“扬州旧梦久已绝”之句,句下有注:“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即敦诚认为,曹寅的孙子曹雪芹曾跟随祖父曹寅在江宁织造任上享受过繁华,有“旧梦”可写。

有了这一“蛛丝马迹”,胡适迅速把曹雪芹的身份改说成了曹寅的孙子。

但是,上面说了,曹寅的亲生儿子曹颙早死,没留下后代;养子曹頫被朝廷法办坐牢,也没有儿子。而且,曹家档案家谱中也没有曹雪芹这个人。当然,最明显的是《红楼梦》根本不避“寅”字讳。

所以,《红楼梦》作者是曹寅儿子、曹寅孙子的说法经不起推敲。近年来,主流“红学”已将此说抛弃。则“《红楼梦》作者是谁”的争论又起。

先是闹腾起了声势浩大的“吴梅村作者说”;后来土默热又捣鼓出了“洪升说”,并在杭州搞了一个大会,聘请了不少专家前往参与。如皋也如法炮制,兴起了“冒辟疆说”。

还有人猜测《红楼梦》的作者是明延宁王朱由梿、大画家石涛和尚、散文家张岱、康熙朝废太子胤礽、胤礽的儿子弘暟,甚至袁枚、和珅等等。

种种猜测,不一而足。

关于《红楼梦》的真正作者,又重新成谜。

8

时至今日,有关曹雪芹的祖籍,身世,甚至生卒年月日,都因史料不全而难以确指,所以很多研究者都对《红楼梦》的作者是否为曹雪芹提出置疑,但多数红学家还是倾向于《红楼梦》的作者就是曹雪芹。相信随着考证工作的深入,真相早晚会大白于天下。无论作者是谁,《红楼梦》的伟大是不言而喻的。

9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红楼梦》一出世就惊动了社会,其传播之广、声誉之高、影响之大,在文学史上是罕见的。而续书之多,也打破了长篇小说的记录。

人们不仅读《红楼梦》,还研究它。于是就有了研究《红楼梦》的专门学问:《红学》。

二百多年来,红学论著汗牛充栋,不计其数。

其实,题主提的这个问题,也是红学研究者关注的话题,也属于没有拍板定论的历史未解之迷:《红楼梦》的作者到底是谁?

△、传统意义上的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高鹗。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成就的最高峰。

对于《红楼梦》的作者,一直都认为:曹雪芹写了《红楼梦》的前80回,高鹗续了《红楼梦》的后40回。

所以正规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作者都标的是曹雪芹、高鹗。

△、《红学》研究者的观点:认为曹雪芹只是红楼梦一位卓越的“批阅”、“增删”和整理加工者,它还应该有一位原作者。

正因为《红楼梦》的精典和影响,红学研究者在长期研究红楼梦的过程中,通过辨析许多历史资料的真伪,认为曹雪芹只是红楼梦一位卓越的批阅增删和整理加工者,它还应该有一位原作者。

第一、脂砚斋眉批带来的疑问。

脂砚斋在庚辰本第十三回有一条眉批曰:

“读五件事未完,余不禁失声大哭,三十年前作者书人在何处耶?”

于是疑问便产生了。

曹雪芹卒于公元1762年除夕,而庚辰本则是公元1760年,当时曹雪芹尚在世。

如果作者是曹雪芹的话,脂砚斋在评书时又怎么会“失声大哭”呢?当然也不会问出“三十年前作书人在何处耶”。

如果再把时间倒推30年,当时只有十几岁的曹雪芹,怎么能写出这样一部伟大的文学名著呢?

第二、《红楼梦》成书过程的证明。

《红楼梦》自序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空空道人因空见色,自色生情,传情入色,由色,遂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题曰:《风月宝鉴》。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目,又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即此便是《石头记》的缘起。”

很明显,这其实是在说“空空道人”又名情僧,才是《红楼梦》的原作者。

曹雪芹只不过是对该书进行了“批阅”、“增删”而已

第三,《随园诗话》的误导。

很显然,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关于《红楼梦》作者的记载是有误的。

①不说其他的,袁氏弄错了曹雪芹和曹栋亭之间的辈分,把本是祖孙关系的曹雪芹和曹栋亭说成了是父子关系。

②袁枚并且说《红楼梦》“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专写妓女和妓院生活。

这种说法简直贻笑大方,这也说明让人难以相信袁氏说法。

袁氏的说法,对成书于《随园诗话》后的《八旗画录》和《八旗文编目》两书影响非常之大。

《八旗画录》不得不实事求是地说:“对曹雪芹此人并不了解”,“惜文献无征(即证)不能祥其为人。

结论:

上述的种种推测,各执一词,但至今并无定论。

至于《红楼梦》的作者是不是曹雪芹,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相信正规出版社,也不会随意改动曹雪芹、高鹗的署名。

10

考究《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不是曹雪芹也算是研究红楼梦的一个热门问题,但目前学术界公认这本四大名著的作者就是曹雪芹和高鹗,完整的章回体小说红楼梦以一百二十回为准,后四十回为高鹗续写,这已经是一个定论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任何人研读《红楼梦》,不应该单纯将精力放在作者的考究上,而在书本内容的品鉴中。

《红楼梦》是一部文学著作,他就有文学语言美和文学思想价值,同时也应有小说所具备的时代环境,才能写出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和相关故事情节,而红楼梦就是以爱情为主线,折射四大家族的兴衰演变,就这样写出了一个悲剧情怀下的末世,对于曹雪芹的身世有很大的关系。

可以说没有曹雪芹的身世和经历,就没有《红楼梦》,如果没有红楼梦,谁还会惦记曹雪芹。

红楼梦中的二位国公正是曹振彦和曹玺两个大人物的化身,曹雪芹家族到了曹寅这一代,达到了顶峰时期,此后曹雪芹的父亲曹颙继任江宁织造,可惜曹颙早逝,按照惯例其叔父曹頫连任,而曹雪芹家随着曹頫的入狱而走向漂泊之路,后来曹雪芹怀着各种复杂的情绪写下了《红楼梦》,也相当于曹雪芹对家族的自传,书中的各种人物和事件基本都是琐碎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每一件都有曹雪芹家族的阴影……

唯一疑惑的就是曹雪芹的出生日期,到底是康熙末年,还是雍正初期,虽然是短短几年,但是很重要,这个年龄就决定了曹雪芹是否经历过浮夸子弟的辉煌岁月,他的童年是不是如同贾宝玉一样……而这个年龄正是后人怀疑曹雪芹是不是作者的一个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