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红楼梦里探春为什么会远嫁,这背后发生了什么事?

红楼梦里探春为什么会远嫁,这背后发生了什么事?

2020-11-11 20:31阅读(62)

红楼梦里探春为什么会远嫁,这背后发生了什么事?红楼梦只有前八十回,前八十回里刚提到探春亲事就没了下文,根据判词,她最终应是远嫁异乡想,那么探春为什么会

1

关于探春远嫁一节,红楼梦前八十回里,并没有明确结果,只是到最后,影影绰绰地提到了探春的婚事,这一点,我在之前的文章《红楼梦里探春最后嫁给了谁?前八十回中早有暗示!》曾有论及,但探春最终归宿并没有明说。

按照探春判词和曲词,她的远嫁是必然结果,是早已注定的命运,从其曲词“一番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等文字可知,那么探春为什么会远嫁呢?即便她是庶出,毕竟也是贾府最尊贵的小姐,是贵妃元春同父异母的妹妹,在那个讲究门当户对的古代,探春最终的归宿,应该是某个王侯之家,不太可能远嫁。

这就说到了探春远嫁的真相,她的远嫁应该不是贾府之人能够做主的,而是有宫中势力的干预,这也就是目前红学界普遍接受的,探春远嫁是为政治和亲的目的,原文中有一个细节,就暗伏了探春远嫁一事。

原文第七十一回,贾母生日,各王公贵族都来给贾母拜寿,这其中就来了两个王妃,一个是北静王妃,一个是南安太妃,正是这两个王妃的到来,决定了探春远嫁的命运。

很多人读到这里可能会奇怪,都是郡王妃,为什么一个是王妃,一个是太妃?会不会北静王妃是晚辈,与南安王妃是平级,而南安太妃则是南安王妃的婆婆,是长辈?

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这个南安太妃与北静王妃是平级的,不然在贾母寿日这么正式的场合,为什么北静王妃不跟南安王妃一起出场,反而跟南安太妃一起呢?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个南安太妃就是南安王妃!

那么,她为什么不叫王妃而叫太妃呢?这就是涉及到了古代对有爵位的王侯夫人的称呼了。那么什么是太妃呢?我们来看百度百科的解释。

太妃:中国古代封建历史上,皇帝、亲王、郡王、“五候”的遗孀,以及丧夫的诰命夫人,是可以享受“晋爵”的待遇的。皇帝的妃嫔受封为各级太妃,王爷的遗孀们均封为太王妃,通称“太妃”,诰命夫人受封为“太夫人”。

也就是说,这个南安太妃是死了丈夫的寡妇!皇帝妃子或王妃等只有死了丈夫之后才能被称为“太妃”,按照年龄推断,南安太妃跟北静王妃应该年龄相仿,且跟她们的王爷丈夫不相上下,北静王出场时说他“现今北静王水溶年未弱冠”,也就是说北静王出场时不到二十岁,照此推断,北静王府南安太妃最多也不会超过三十岁,南安郡王应该也是这个年龄段。

那么问题来了,南安太妃为什么年纪轻轻就守寡?南安郡王又是怎么死的?我在前面的文章中也曾提到过,我有一个大胆的猜测,而这个猜测正跟探春远嫁密切相关。

我们知道,曹公擅长用人名做隐喻,如贾雨村,甄士隐等,同样,红楼梦里总是一起出现的四个郡王,名字也各有深意,东南西北合起来就是平安宁静,而另一层意思也可以轻易得出,即这四王各守一方,南安郡王驻守南方,其职责自然是要保南方边境安定,所以封为“南安郡王”。

奇怪的是,南安郡王偏偏这时候突然死了,南安王妃成了南安太妃,紧接着南安太妃来贾府给贾母祝寿,并要贾母请出贾府的几位小姐来,这其中就有探春。结合探春远嫁,后世红学家的一个推断就是,探春被南安太妃认为义女,然后以和亲名义远嫁,结合南安太妃的寡妇身份,于是我得出了这样一个推断:

南安郡王日夜守护南方国境,没想到蛮夷来犯,来势凶猛,南安郡王最终战死沙场,皇帝为此焦灼,苦无良计,有大臣献和亲之计,而南安太妃没有女儿,或者是不忍自己的女儿远嫁,于是请了圣旨,这才有南安太妃赴贾府认义女一节,名义上是给贾母祝寿,其实正是选和亲远嫁之人,而探春不幸被选中。

当然,以上这些推断,都是从南安太妃的“太妃”两字称呼而来,既是太妃,自然是丧夫之人,年纪轻轻为何会丧夫?最大的可能就是丈夫战死沙场,因为南安郡王的战死,蛮夷侵扰边境,国无宁日,又暂时无法武力驱逐,皇帝无奈之下,只好选择求和,探春因此成了政治和亲的牺牲品。

从一定程度上说,正是由于南安郡王的战死沙场,最终才引出了探春远嫁这么一出朝廷和亲的政策。南安太妃四个字,乍看没什么,但仔细推敲,却引出了探春远嫁一事,不能不令人惊异!

可怜的三姑娘,生活在贾府时,就因为庶出身份,时常被生母赵姨娘折辱,好在她自尊自爱,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自己赢得了贾府上下人的尊重,但不管她怎么努力,最终都无法逃脱注定的命运悲剧。

作者:夕四少,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红楼故事。

2

探春远嫁,这是无可置疑的事实,因为在探春的判词与画图中早有蛛迹可循,但她为何远嫁,文中却模糊的很,读者们也只能靠猜测来窥探一二。

首先,远嫁的为什么是探春而不是迎春,惜春?因为在北静王妃与安南太妃去向贾母拜寿时,贾母把宝钗,宝琴,湘云,黛玉引见给她,探春做陪,安南太妃一见探春,便生欢喜,拉着她打量了一番,认了干女儿,事后我们不知是不是请了郡主,县主之类的称号,但我们却知道她算是半个皇家人了,皇家女儿的作用是什么?史上早有定论:和亲,拉笼外邦。过去,这样的事皇家是没少做过的。探春自从便走向了远嫁的不归路。为什么迎春与惜春没有出现?想是迎春怯懦,惜春幼弱。后来迎春早嫁,惜春是嫡女,不大舍得,因为国内联姻很讲究出身高低。探春是庶女,出身低微。同样情况,探春的利用价值要低惜春不少呢。

谁是迫使探春远嫁的幕后推手?有人说是贾母,是她把探春推向安南太妃面前的。仔细想想,却又有疑问,如果贾政不同意,王夫人不同意,贾母可能做得了主?想一想迎春的婚事,贾母可是不曾插手的,倒是贾政,还劝了贾赦两回。可见,探春远嫁,真正的幕后推手是贾政和王夫人。

贾政为什么会舍得让贾探春远嫁?封建社会大户人家的女儿大多是为了政治或经济利益而做联姻工具的。和亲远嫁,则是骨肉分割,亲情抛舍的。看探春判词可猜得几分: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生于末世运偏消”一句说明贾探春生活于贾府的衰败之际,虽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终将大厦将倾。运气已是由盛转衰了。估计此时,贾元春已死,贾家获罪于朝延,贾政为了扭转家族命运,又适逢安南郡王战死兵败,朝庭又有了欲借女人而求得和平的想法,他正投其所好,把精明志高的探春推上了和亲的路程。

可惜,探春远嫁并不能阻止贾家衰败的步伐,终是落得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3

探春是贾府三春中最出类拔萃的一个,金陵十二钗她紧随黛玉宝钗和元春,列第四位,足见曹雪芹对三姑娘的喜爱。

关于贾府三春的婚事,前八十回中明确提到的只有迎春,在原文第七十九回,回目是:贾迎春误嫁中山狼,即迎春最后被贾赦做主,嫁给了孙绍祖。作为三姑娘的探春,并没有明确说到她的婚事,但前八十回里,有多处文字暗示了其最终的结局。

先来看探春的判词:后面又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也有四句写云: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从探春判词可知,探春最终的命运是远嫁,脂批也在元春省亲后元宵节灯谜一回披露了探春远嫁的结局,那么探春会远嫁到哪里去呢?我们不妨再看看她的曲词。

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请注意第一句话:一番风雨路三千。由此可得出一条信息:探春远嫁之地,远离京城,有三千里之遥,甚至更远,因此她的出嫁,对贾府对她个人来说,都不能算是喜事,而是骨肉分离,从此天各一方的生离死别。

4

五十五回,王夫人往锦乡侯府赴席,不在家。王熙凤病,探春主家,宝钗李纨二人协理主家研究措施勤俭治园方案。五十六回林之孝家的进来说江南甄家昨日进京,今日进宫朝贺。并送上上礼单,李纨打发上以相等级上等封赏。又进来四个女人与贾母对话,贾母说多早晚进的京,回昨日进的京。今日太太带了姑娘进宫请安去了。贾母说多年也不进京,未想今年来进京。回说,今年奉旨进的京。又问家眷都带来了,回话老太太和哥儿及两位小姐未来。只带三姑娘来。问三姑娘有人家了,回说没有。贾母又说与他家大女儿二女儿家关系好,尤其二女儿更好不自尊自大我们走的亲密。

从这段文字看甄家多年未进京,今年太太奉旨进京,并且带了没有人家的三姑娘,家还在原籍。这里面就有机关,甄太太带三姑娘无故奉什么旨进京值得推敲。

下文写四人与贾母等人谈起了甄宝玉其形貌性禀据谈起来与贾宝玉一样,至贾宝玉来见果然四人认为和甄宝玉一样。而贾母逢人便说甄家也有个宝玉,也一般行景。众人以为天下之大, 世官之多,同名者也甚多,祖母爱孙亦古今常情,不是什么罕事,不以为意。

这段文字也有机关,贾母逢人便说甄家也有个宝玉,也一般行景便话中有话。别人不以为意。

然后宝玉与湘云谈,宝玉不认为有另个宝玉,史湘云说列国有个蔺相如,汉朝有个司马相如。宝玉认为同名不同貌。湘云又说孔子与阳虎,宝玉认为同貌不同名。都有不同偏我和他同名同貌。湘云说我不和你分证,有也罢,无也罢,与我无干。宝玉又疑,若说必无,然亦似有;若说必分,又无目睹。心闷回榻坐梦只见一园与家相同丫头也是,话也是,也有个宝玉。

这里会不会有个与贾家一样的事呢?而以甄假宝玉相像比拟。而甄府贾府也不肯定是同时存在的,或与以往相似的。如拿蔺相如与司马如做比。也可同时存在,如拿阳虎与孔子做比。

后来贾琏出远差,到平安州,见了节度,完了公事。因又嘱他十月前后务还一次,贾琏须命。次日连忙回家。后来贾琏又去,偏值平安节度巡边在外,约一个月方回,贾琏未得确信,只得住下等候。及至回来相见将事办妥,回程将是两个月的期限。这前后两次已将过四个月左后。

贾琏为何去平安州,平安州是边疆,有节度,还巡边。因为贾赦领大将军之职,涉及军务上之事贾赦交涉。而贾涉派贾琏去。去了两趟事情办妥即和亲,不和亲没有平安。边疆受敌扰,敌我实力悬殊,以和亲为解。而且这边疆受扰不是一天两天,贾琏亲去边疆告急。双方答应和亲定下来危险解除。而之前甄府奉旨去进宫便是这事,母女二人中有一人,或两人不同意。不遵旨而被找由头后来遭抄家。皇家另寻人。这也是恰巧那天王夫人往锦乡侯府赴席。锦乡侯府是一虚构,锦上添花之处王侯之所,便也是探春之事。贾母问话里便看出端倪。而二姑娘不自尊自大。大姑娘如此,而三姑娘也不免如此,抗旨不遵不同意和亲被抄,逢人便诉的不是同一宝玉,而是两府同一件事。宝玉与湘云谈的也是这一件事。大家在猜疑,宝玉做梦看见另一宝玉两家相同,便是这事两家遇上的事相同。而贾琏去便是与对方沟通并定夺。

所以八月贾母寿诞四个王妃来,并且看四个姑娘送东西,便是替皇家出礼。而每年八月贾母寿未见四个王妃来。邢夫人也听风声,探春入选而迎春未选上,所以贾赦也有这方面不甘,也要找一将军之家。王夫人查大观园绣香囊也有此因,怕带坏了姑娘们,引出嫌疑,种种因由宁可撵人致死也要保清白之誉以免毁家。

元春的妃便是和亲之妃,解除了边疆危机。这在历史上有过。贾家以女儿富贵,而三春去后诸芳尽。贾家的三个女儿都出嫁了,惜春出了家。撑门面的富贵,承担家族富贵的女儿已经没有了。

5


探春远嫁,让人扼腕叹息。贾家从此少了一个改革者,南国从此多了一位中国女子。

由于后四十回遗失。我们无法按照后四十回的描写给出探春远嫁的真想,进而推测出什么原因诱发了探春的远嫁。只能靠前面的蛛丝马迹,进行一下推理。

探春的判词是“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也有四句写云: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探春在元宵节做的灯谜也是风筝,结合判词i风筝就代表了探春,我们知道风筝只有一根细线牵扯,一旦断了,将再也无法收回。而那两个放风筝的人,就应该是探春远嫁的幕后推手。

探春嫁去了哪里?一只大船大船有一女子再哭泣。哭泣的女子自然是探春。大船代表的不光是走水路,还行还是海路才用的着大船所以我们认同红学家的考证,探春嫁去了南洋某个国家。联系风筝的远走高飞,也代表探春将永远回不来了。

那谁才是探春远嫁的幕后推手呢?南安郡王一定跑不了的。《红楼梦》中四大郡王和贾家都有交好。最好的就是北静王和南安郡王。尤其是南安太妃,大概是和贾母一般辈分,往来贾家很频繁。两家交往密切。贾母生日的时候,南安太妃亲来道贺,就见了探春以及宝钗,黛玉湘云几个女孩子。

南安郡王一定是负责南方事物的王爷。虽然历史上除了明朝的王爷在南方层出不穷,其他朝代并不显赫。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南方小国要和亲求到了南安郡王于情于理,南安郡王都要给面子的。而皇帝自然也乐见其成。但将探春嫁出去。显然那个国家不那么重要。是可以找个差不多的家族,认个女儿就嫁出去的。

南安郡王和皇帝自然不会傻到将自己的公主郡主嫁出去。所以就有了南安太妃出马,帮忙选择合适人选的描写。

南安太妃在贾母生日上见了贾家的几个姑娘,其实所有人都是合适的。薛宝钗,林黛玉。史湘云和探春都是上上之选。但探春从身份上来说最合适。毕竟第一南安太妃想从贾家选姑娘。这样政治上等于卖给了贾家一个好。远嫁对于探春来说是悲剧。但对于贾家来说是好事。后边贾家抄家还留下一口气,未尝不是探春的牺牲换来的。

其次,探春是庶出。这一点终于给探春带来了坏的影响。我们一直都觉得探春很强势。不像是庶出对她有影响。但庶出的女儿关键时刻就是被牺牲的。换个角度。如果当年求到贾家是黛玉的母亲贾敏,是绝不可能被嫁出去的。

所以探春远嫁,第一对贾家有利,第二,南安郡王对皇帝,对和亲对象都有交代,庶出的女儿,对于他们这些大人物来说并不比一个丫头金贵多少。探春就这样被牺牲了。至于探春嫁过去了是不是当了王妃,这是很可能的。毕竟曹雪芹之前已经用伏笔写了贾家会再出一个王妃。但这个王妃太远了,对贾家毫无利益。

我们没法知道探春最后的结局。远嫁是她的遭遇。但我们相信凭借探春的手段,必然不会甘于寂寞,一定会在异国他乡有自己的一番作为。但孤独异乡终老,也是探春薄命的宿命,无法改变。

君笺雅侃红楼,多岐为贵。欢迎关注,欢迎吐槽!

6

探春远嫁是看似偶然,却是必然的。原因如下:

首先,《红楼梦》在开篇就交代了小说中所有人的命运,在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就写出了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关于探春是这样写的:

后面又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涕泣之状。也有四句写云: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判词中就交代了探春终会离别故乡,远嫁他乡,故探春远嫁是必然的。
其次,探春在三姐妹中是最精明的,有一段时间王熙凤生病,竟是探春这个小姑娘在管理贾府,论才干和魄力,探春绝对在另外两个姐妹之上,而探春远嫁对象是藩王,做的是王妃,这样的位置和远嫁的勇气大概也只有探春有吧!
最后,也算机缘巧合吧,南安王妃表面来给贾母祝寿,实则挑选和亲之人,而南安王妃偏偏选中了探春,也因为探春的机敏能干吧。故而探春只得远嫁,除了需要远离家乡,其余还算不错,毕竟嫁过去是王妃啊!

可怜探春一身果敢机敏,却逃不脱被安排的命运,这大概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吧,人生所有你争我抢,到头来都得服从命运。

谢谢你看到这里,祝你早安午安晚安!

7

探春到了出嫁的年纪,于是贾政给女儿选了一个东床快婿,两家正处于议亲阶段,还没有下定。

这时皇宫里传来旨意,任命探春为郡主,于某月某日去海外番邦和亲。

探春和亲在放风筝的时候已有暗示。

探春的风筝是个软翅子大凤凰。凤凰是皇后或者王后的象征。

宝玉过生日,探春占花名显示:必有贵婿。

李纨说:“我们家已有了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

大家放风筝,探春正要放走自己的风筝。天上也有一个风筝,两个风筝绞在一起,正忙乱之际又来了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 在半天如钟鸣一般。

这说明两个风筝本情投意合,却被另一个更大的喜字风筝给搅了。

也就是说探春本应该有一个如意的婚姻,却因为皇上赐婚,没有成功。

最后的风筝暗示皇上赐婚,探春不得不远嫁番邦。

探春骨肉分离,独自踏上未知的土地。在番邦,探春即使做了王妃也不会幸福。

藩王是一个野蛮的老头子,探春不会喜欢他。因此说探春远嫁是悲剧。

作者:润杨阆苑 欢迎关注!欢迎留言探讨《红楼梦》!

8

中国的和亲历史悠久,在历代的统治者中,都会用和亲的方式来换取一些政治资本,从而实现统治阶级的各种利益,而作为公主和郡主的肩上就担负了和亲的使命。在《红楼梦》中,探春就是因为和亲而远嫁,成为了政治联姻的牺牲品。她本不是公主,也不是郡主,这和亲的重任为何会落在她的肩膀上呢?


第一,因为南安郡王战死沙场,打了败仗

朝廷与海外的藩邦打了一场仗,朝廷这边派出的总指挥军是南安郡王,南安郡王不只没打赢这场战役,还牺牲了自己的性命,这场战役主战军被敌军打死,朝廷面临着的就是一场败仗,为了尽量避免损失,只好无奈的选择了和亲之路。

南安郡王打了败仗,他捅的这个娄子当然还得靠他来修补,和亲那就只能是他南安郡王的女儿,他的女儿虽不是公主,但也是郡主,又是南安郡王打了败仗,去和亲自然是合情合理的事情。可南安太妃又怎么舍得自己的女儿去趟这浑水,所以荣国府的府姑娘们就成为了南安太妃挑选的对象,而探春就是那个被她挑中的人。

第二,被形势所逼,探春和荣国府皆身不由己

探春想远嫁海外吗?贾府又同意探春远嫁吗?当然是不想的,只是身不由己。试想一下南安太妃自己的女儿不嫁,而要把探春认作义女,代为和亲,这是为什么?这可以从侧面证明,这趟和亲远嫁是风险重重的,如果是好事情当然是轮不到探春了,只是此时的荣国府又能拒绝南安太妃吗?

当然是不能拒绝的,这是国家大事,虽然是由南安太妃出面,这上面也一定有皇帝的授意。而此时的荣国府也非往日的辉煌盛景了,从贾母的叹息声中,仿佛预知了这个家族的未来。

朝廷或许已经把对荣国府的清理布上了日程,如果此时探春能够远嫁和亲,或许能给这个家族带来一定的转机,能够为国家利益而牺牲自我朝廷自然要看这一情面。拘于这样的形势下,探春和荣国府只能无奈的接受和亲远嫁。

第三,探春聪慧过人,让南安太妃一眼相中

南安太妃为什么没有挑中其他的姐妹,在这众多的姐妹中,偏偏挑中了探春呢?探春是贾府的三小姐,虽是庶出女儿,但从小跟在王夫人身边长大,探春的能干南安太妃可能早就有所耳闻。

所以她到贾府时,就直接点名要见探春,见到探春的模样,就更加肯定了南安太妃要认作义女代为远嫁的心,可见探春不只有才能,而且人也长得漂亮,是集才华和美貌一身的女子。也正是因为南安太妃的相中,才有之后探春的远嫁。

其实从作者给探春的判词中,对于探春的远嫁早在《红楼梦》第五回中就给出了答案:“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探春远嫁的结局是确定的,至于是因为什么原因,那就是南安郡王打了败仗,代替郡主远嫁和亲,由于自己家族的衰落,也没有拒绝的资本,只能顺从,或许皇帝还会念及三分情义,网开一面,当然贾府的落败也不是探春远嫁所能拯救的,对探春和亲的命运也亦无力反抗!

我是彩虹之南R ,感谢您的阅读!

9


探春在红楼梦十二金钗中,位列第四位,她的判词是

才自清明志自高,

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

千里东风一梦遥。

红楼梦十二曲——【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判词判曲鲜明的点出了探春远嫁海外,而且是一去不复返,探春的远嫁是一个悲剧,而续书把探春远嫁写成了喜剧,续书还说探春又回贾府探家,更是违反了叛词判曲的本意,不符合原著基本的思想精神,而探春所嫁的对象也是错误。



下面和大家一起研讨探春远嫁背后的事情真相。

红楼梦当中,甄家是第一个被朝廷抄家的,抄家之前,甄家就已经得到了要被抄家的消息,因此,提前将大量金银财物悄悄的运到了贾府保存,贾府隐藏甄家财物一事,最后被朝廷知道了,当然,此时的朝廷还没有想彻底收拾贾家,因为贾元春身为贤德妃的原因,甄家提前获得将被抄家的消息,也是贾元春送出来的消息,甄家被抄家,贾府内精明的人,也都是人心惶惶,例如探春,惜春,看到眼前的形势,就已经嗅出了贾府将来也要被抄家的味道。看下书中七十四回原文:

探春道:“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却不能。我原比众人歹毒,凡丫头所有的东西,我都知道,都在我这里间收着,一针一线,他们也没的收藏。要搜,所以只来搜我。你们不依,只管去回太太,只说我违背了太太,该怎么处治,我去自领。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

探春这些话,已经点明了贾府将来的结局,也会被朝廷抄家。

贾府私藏甄家财物,贾府不仅是主要几个人知道,有些下人也都知道,一点都不隐秘,朝廷当然也会很快就知道了贾府的所做所为,看下七十五回原文:

话说尤氏从惜春处赌气出来,正欲往王夫人处去。跟从的老嬷嬷们因悄悄的道:“回奶奶:且别往上屋里去。才有甄家的几个人来,还有些东西,不知是什么机密事。奶奶这一去,恐怕不便。”尤氏听了道:“咋日听见你老爷说:看见抄报上,甄家犯了罪,现今抄没家私,调取进京治罪。怎么又有人来?”老嬷嬷道:“正是呢。才来了几个女人,气色不成气色,慌慌张张的,想必有什么瞒人的事。”

这段就是描写甄家将财物送到了贾府,连贾府下人都看到了,又怎么可能瞒得过朝廷耳目,朝廷现在还没有打算彻底收拾贾家,但也不会姑息贾家,朝廷必然要吊打贾家一番,因此朝廷借贾家隐藏甄家财物的罪,向贾政施压,此时正好遇上了海外一个蕃属国,有谋反叛乱之心,朝廷最后以合婚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可是合婚的公主去哪里找呢?不可能让皇帝真的把自己女儿嫁到海外去做人质。



贾政因为隐藏甄家财物的这项罪名,只好做出牺牲,把自己的女儿探春献出来,作为合婚的人选,远嫁到海外的藩属国。就这样,探春被贾政卖给了朝廷。

红楼梦十二金钗各个都是悲剧,探春的远嫁是被贾政卖给了朝廷,和迎春被贾赦卖给了孙绍祖是一个性质,看到了迎春的结局,就已经知道了探春的结局,

探春做的一首灯谜诗:

阶下儿童仰面时,

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

莫向东风怨别离。

已经说明探春的命运,就像风筝一样,游丝一词说明一口气上不来,这条命也就没了,清明是鬼节,一去不复返的意思,完全说明了元春做为一个合婚的女子,远嫁海外,实质就是一个礼物,一个人质,随时随地都有被人宰杀的危险,生活环境一点也不比迎春强。

总之一句话,探春和迎春一样,都是被自己父亲因为财物卖给了别人。


10

探春远嫁是作者早在第五回“太虚幻境判词”中给她设定好的结局,至于这背后发生了什么事,前八十没有明写,但也不是无迹可寻。

根据作者惯用的暗喻、伏笔等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我们可以从故事情节、判词、诗词、灯谜和花签等内容,再结合红楼世界大环境、作者家世背景等多方面来推测。

千里东风一梦遥,探春远嫁早注定

《红楼梦》之所以被称为天下第一奇书,其中一大妙处就是作者非常大胆的把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在一开始就全交代了。

但是,就算读者已经提前知道了结局,还是会被作者的文字和故事所吸引,一字一句的追寻到最后,仿佛跟随书中的人物一起经历了许多不同的人生一般。

贾探春作为《红楼梦》最出彩的人物之一,她的结局也早已经写明,那就是——远嫁。

《红楼梦》书中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之时,就看到了关于红楼众女子的判词、画册。其中对应贾探春命运的图册画面是这样的:

画着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

这个很好理解,就是在一片茫无边际的大海上,行驶着一艘大船,船中的女子掩面哭泣。然后海边上有两个人在放风筝。毫无疑问这个哭泣的女子就是坐着大船远嫁海外的贾探春,两个放风筝的人是谁呢?我们来看下面的判词: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判词前两句是写贾探春精明才干,志向高远,可惜偏偏运气不好,生于贾府没落倾颓之时,以至于才能抱负难以施展。

后两句正好对应上面图册中两个放风筝的人,他们在清明节时候,在江边放风筝,遥望看着探春远嫁的方向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悲伤思念却因相隔千里,只能在梦中相会。

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一句“千里东风一梦遥”中的“东风”一词,并非是简单的“东方刮来的风”这一词面意思,也有天长路远,难以与亲人相见,生人做死别之意。也就是说探春不仅是远嫁了,而且还是生离死别,因为路途遥远,可能再也没有回来过与亲人相见过。

“东风”“风筝”都是贾探春这个人物的本命意向,书中出现不止这一处,还有《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贾府中人制作灯谜,探春的灯谜是风筝,谜面是: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庚辰双行夹批:此探春远适之谶也。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致流散也,悲哉伤哉!]

脂砚斋的批语也印证了探春的远嫁结局,还说她若不远嫁,贾府将来败落,探春会站出来治家理事,一众子孙不至于风流云散。

好了,扯远了,赶紧回来。

我们接着来探讨那两个放风筝的人是谁?应该是探春在贾府最亲的人,也是最想念她的人,我认为是她的生母赵姨娘和胞弟贾环,也不太可能是别人。

赵姨娘对探春的感情我在前面一篇中已经详细分析过了(有兴趣的看官可以移步去看一看哦~)她表面上装疯卖傻,实际上为了自保和给儿女谋前程。当探春远嫁,此一去再也不能回来,赵姨娘心中的伤痛,每一个当母亲的人都可以感同身受。

至于贾环,他虽然猥琐混账,但是探春毕竟是他的亲姐姐。平日里若不是探春聪慧机敏,在王夫人面前讨喜,贾环恐怕更加不受待见。现在探春远嫁,再也没有人能够保护他,贾环除了舍不得姐姐,更多的应该是为自己失去了一个强有力的庇护难过。

这样一来我们已经将探春判词和画册中出现的几个意向分析完了,只剩下“清明”和“风筝”两个。

诗中第一句“才自清明志自高”中的“清明”是形容词,是在说探春有才干,为人清明高洁。

第三句的“清明涕泣江边望”中的“清明”指的是清明节。探春的一生都与清明节脱不开关系。她的生日是三月初三,是上巳节,是游春踏青的日子,也正好暗合了她的名字“探春”。

古代的上巳节后来融和到清明节里去了,所以,这里提到清明节,应该是暗喻探春生日的意思。

探春远嫁了,赵姨娘很想念她,但又不能相见,只能在每年她生日的时候带着贾环来江边放风筝寄托思念之情。

至于“风筝”这个暗喻探春命运的意向非常重要,我们留着下面再一起分析。

现在呢,我们先来看一下金陵十二钗仙曲中关于探春的曲词,结合上面的画册和判词一起更容易理解。

[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

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

牵连。

这首曲子是从探春的角度写的,点明了她远嫁的事实。

一帆风雨,水路三千,告别家园和亲人,从今以后两地分开,再难见面,各自珍重。字字血、声声泪,俨然是探春与家人生离做死别的口吻。

而其中“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两句意思是自古以来,穷困通达都有定数!分离团聚的事情不能强求了。想来探春一向豁达爽朗,气魄胸襟不让男子,面对远嫁之事却发出这样无奈的感慨,我们可以推测,她本人是不愿意远嫁的,贾府也不愿意,只不过是无奈之举罢了。

两只凤凰相纠缠,揭开探春远嫁内幕

探春远嫁的命运已经注定,那么又是谁或者什么事件促成了探春远嫁呢?

要知道以探春荣国府庶出小姐的身份,当时的贾家已经末路,她的亲事按照正常婚配的话,不可能再攀上高门望族。要说低嫁呢,她还有个靠谱的亲爹贾政,他必然不舍得把她嫁给什么偏远地方的小门小户里头去。

那么问题就来了,探春为什么会远嫁?而且又有和亲一说?又有她王妃一说?

别急,我们一个一个来揭开谜底。

首先看一下书中关于探春亲事的几处伏笔。

原文第六十回,厨娘柳嫂子从宝玉那里得了一些玫瑰露,要送些给她得了热病的娘家侄子吃,临走前,她的嫂子又拿了一些茯苓霜给她,并告诉她这茯苓霜的来历:只有昨儿有粤东的官儿来拜送了上头两小篓子茯苓霜。有提到“这地方(粤东)千年松柏最多”。

按照作者一贯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写作手法,这里不会无缘无故提到粤东这个地方,而且还是当官的专门来拜望贾府。

那么这个“千年松柏最多”的粤东是哪里?

粤东,是广东省古代的别称,对应的是粤西,乃是广西的古代别称。广东是沿海地区,地处南疆。其距离京城之远,正好可以对应探春远嫁之远。

至于“千年松柏最多”一说,却是中国的北方气候,尤其是东北更适合种植松柏这样的林木,广东也是有的,我们可以理解为《红楼梦》虚实结合,真真假假的写作特点了。

接下来,第七十一回,贾母大寿,又出现了一个“粤海将军邬家”,正好照应了前头提到的“粤东的官儿”

贾母因问道:“前儿这些人家送礼来的共有几家有围屏?”凤姐儿道:“共有十六家有围屏,十二架大的,四架小的炕屏。内中只有江 南甄家[庚辰双行夹批:好,一提甄家。盖真事将显,假事将尽。]一架大屏十二扇,大红缎子缂丝‘满床 笏’,一面是泥金‘百寿图’的,是头等的。还有粤海将军邬家一架玻璃的还罢了。”

这个突然冒出来的粤海邬将军,大老远的巴巴给贾母送了寿礼,送的是玻璃围屏,在古代小件的玻璃制品都是很贵重的,何况一个围屏更是价值不菲。

那么问题就又来了,这个八竿子打不着的粤海邬将军,听名字应该是驻守南疆的,手里有兵权、掌实权的官儿,他没道理来巴结日暮西山的贾府呀?你要说世交的话,好像也搭不上,之前秦可卿葬礼上他们家也没参与,当时那些出面祭奠的王公贵族才是贾府真正的老朋友呢。

那么只有一个解释了,粤海邬将军的出现和探春的婚事有关。之所这样说,是因为本回出场的还有一个相关的重要人物——南安太妃。

《红楼梦》中出现的王爷,有义忠亲王和忠顺王,还有东安郡王、东平郡王,南安郡王,西宁郡王,北静郡王。

他们的封号很有意思,义忠亲王和忠顺王是按照清朝规则,采用了一些吉祥美好的词汇来定封号,又比如我们熟悉的雍亲王、怡亲王、肃亲王等。

但是,清朝以前的王爷,封号大多都是用就藩封地的名字命名,如明朝的燕王朱棣、楚王朱桢等。

《红楼梦》中这几个按照送西南北方位定封号的郡王就类似明朝的藩王封号,尤其是他们的封号中还包含了平、安、宁、静等代表和平的字眼,暗合了明朝藩王用来当帝室藩篱,负责作战任务的制度。

也就是说红楼世界里的这几位东西南北的郡王爷是有实际军事意义的,他们的工作就是负责保一方边疆安宁。

那么南安太妃代表的就是南安郡王,既然是太妃,那么也就是她是南安郡王的母亲(不管是嫡母,还是生母),而南安郡王负责的军事区域正是南疆。

至此,南安王府、粤东的官儿、粤海邬将军联系一起了,他们是代表一个阵营里的势力,他们在向贾府示好。高门贵族之间更是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所以贾府中必定有他们所求的人或物。

要知道他们想要的是什么?看看南安太妃来干了啥事儿就明白了。

首先呢,只要是个王妃,身份就是比贾母要高的,等级压死人呐!

尤其是南安太妃的身份更高,她亲自来给贾母贺寿是属于纡尊降贵的,不信你看,和她同来的是北静王妃,人家北静太妃可没来,别的太妃也没有来的。我们又从秦可卿葬礼上可以得知北静王很年轻,所以北静王妃和南安太妃并不是一辈儿的人。

南安太妃除了来给贾母贺寿,她还专门召见了贾府的姑娘们,这才是她此行的目的。

按照古代贵族的习惯,年长的女眷特意去别人家里面见年轻的、适婚年龄的闺秀小姐,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相亲。

虽然不知道结亲的对象是谁,但是南安太妃本次来贾府就是要相看贾府的女孩子,毕竟有贤孝才德的贵妃娘娘贾元春珠玉在前,贾府的其他女儿们名声在外,也都不差。

现在,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当时红楼世界的背景大环境:

番邦在南疆边境挑起了战乱,南安郡王和粤海邬将军等人奋力抵抗,却始终无力退敌,双方僵持不下,无论是朝廷还是番邦都打不起消耗战,那么要节省人力、物力、兵力、财力的最好的止戈策略就是——和亲。

这样一来,一切就都可以说的通了,南安太妃此行是来挑选前往南疆番邦和亲的女孩子,她舍不得自己的女儿去番邦受苦。前面粤东的官儿送茯苓霜认门,粤海邬将军送玻璃围屏示好,都是给南安太妃做铺垫的。

这件事贾母也是心知肚明的,你看看她叫出来拜见南安太妃的女孩都有谁就明白了。

宝钗姊妹与黛玉探春湘云五人来至园中,大家见了,不过请安问好让坐等事。

宝钗、宝琴、黛玉、湘云、探春,没有迎春和惜春。

宝钗是商家之女,太妃看不上她的家世;

宝琴和湘云都有婚约,看上了也能推辞;

黛玉身体孱弱,不是合适的人选;

那么就只剩一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的贾探春了,而且还是庶出,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迎春木讷,惜春年幼性情孤拐,所以贾母压根儿不考虑她们,否则万一被看上了,后续真的送出去和亲,出了问题就麻烦大了。

此次相看,南安太妃并未明言,但探春远嫁的亲事已经呼之欲出了。

再说一个探春远嫁和亲的佐证,顺便补充上文提到的探春与风筝的纠葛。

《红楼梦》第七十回,探春放风筝,她正要剪自己的凤凰,见天上也有一个凤凰,那凤凰渐渐逼近和她的凤凰绞在一处。又见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也飞了过来。与这两个凤凰绞在一处。三下齐收乱顿,竟然把线都扯断了,那三个风筝一起飘飘摇摇飞走了

因为风筝是探春的本命意向,这里两只凤凰风筝和一个带响鞭喜字风筝近乎明示了探春的亲事。

带响鞭喜字风筝隐喻婚姻,亲事;

风筝高飞远去隐喻探春远嫁,再也回不来;

凤凰则预示了探春婚后身份地位不俗。

自秦汉以后,龙逐渐成为帝王的象征,凤凰则象征帝王嫔妃。

如果我们推测探春远嫁和亲南疆番邦,做了王妃,为什么会有两只凤凰搅在一处呢?另一只凤凰代表的是谁?

我们且看探春放风筝的过程,本来是她的凤凰风筝在天空飞的好好的,原本放完了可以收回来,既不会被绞断线,也不会飞走,一去不回。

但是偏偏这时候天上出现了另一只凤凰风筝,渐渐逼近了探春的风筝,两只先绞在一起,而且又引来了喜字风筝。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

正是这一只凤凰风筝的出现才促成了探春的婚事。南安太妃就可以代表这只凤凰风筝,她是曾是王妃,又做了太妃,可以比作凤凰。她为了帮助南安郡王了解南疆的战事,一步步铺垫,逼近贾府,选中了探春,一力促成了探春远嫁和亲的婚事。

日边红杏倚云栽,探春到底嫁给谁?

关于探春出嫁做了王妃,书中还有一处大写的暗示,那就是《红楼梦》第六十三回,贾宝玉过生日开夜宴,大家一起抽花名签子,其中花名、签语、题诗也预示了众人的人生结局,且看探春抽到了什么:

探春笑道:“我还不知得个什么呢。”伸手掣了一根出来,自己一瞧,便掷在地下,红了脸

袭人见了起来,大家一看花签上面是一枝杏花,签语是“瑶池仙品”四字,题诗是:日边红杏倚云栽。又有备注:得此签者,必得贵婿。

众人笑道:“我说是什么呢。这签原是闺阁中取戏的,除了这两三根有这话的,并无杂话,这有何妨。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

这里大家说到王妃并非戏言,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一句题诗“日边红杏倚云栽”。

这句诗中,最好理解的就是“红杏”一词,我们都知道“红杏出墙”代表女性出轨,所以红杏在古代指的是女子这里指探春,因为她抽到的是花签正是杏花。

那么“日边”解释为字面意思:“太阳的身边”。

中国在汉代以后,黄色成为皇室专用色彩象征。中国古代君权又与神权结合,古人认为黄色是太阳的光辉,太阳是古代神权的最佳代表,皇帝则是君权的代表,“天无二日”即为皇权至尊之意。所以这句诗里的“日”(即太阳)或可理解为暗示探春远嫁和亲的对象番邦的皇室中人,可能是皇帝,也可能是王子或王爷。

顺嘴说一句,占星学中太阳也有君王、王子的含义,至于曹雪芹是否也参考过占星学,我就不敢乱猜了,溜了,溜了。

然后,“倚云栽”很好理解了,是指高高在上的意思。既可以理解为探春和亲做了王妃身份高高在上,也符合她的花语“瑶池仙品”,正如探春此人不流于庸俗,清明高洁的品行。

至于探春和杏花之间,“杏”暗喻了一个“幸”字,对比贾府破败之后,大观园内诸芳风流云散,死的死,嫁的嫁,有的守寡,有的甚至沦落风尘,卖入青楼,探春虽然远嫁番邦和亲,但相对而言已经算是幸运的一个了。

关于金陵十二钗的排名也印证了探春的婚配不俗。

探春是排在第四个的,仅次于黛玉、宝钗和元春。

贾元春戏份很少,她排名高是因为她入宫为贵妃,为家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排在她后面的探春必然也是为家族做出了奉献和牺牲的。

否则,无法解释探春为什么排在史湘云前面,毕竟史湘云的才华容貌都应该是在探春之上的。

最后,若要把《红楼梦》当作是曹雪芹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来看,就可以影射到曹家,曹家真的出了两个王妃的。

半阙《南柯子》,隐藏了探春远嫁后的命运

那么关于探春远嫁后的命运如何,我们来从书中第七十回中来寻找,当时黛玉重建桃花社,一向文采不凡的探春,却只填了半阙柳絮词《南柯子》,她的命运可能也藏在其中。

她写到: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这半阙词的意思是:再多的牵挂和不舍都是徒劳,到了该走的时候,怎么都是难以挽留的,只能眼睁睁看着它远去,从此分离,无处寻觅。

远嫁海外和亲的探春,命运也和这柳絮一般,离开故土和亲人,无依无靠,漂泊千里,独自在番邦他乡挣扎生存。

在交通和讯息都不发达的古代,贾府的亲人甚至连她婆家具体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只是有个地图上的概念罢了。相隔千里,海路难行,别说再回家见面,恐怕互通家书都很难。

就这样,贾府中最有才华的女儿贾探春,最终也难逃远嫁番邦和亲的悲剧命运。

她婚后的生活,或许也和这半阙《南柯子》一样,在原著中是没有下文的,大胆猜一下,曹公是不忍心再写下去,毕竟古往今来,远嫁和亲的女子皆悲惨收场。

就留给探春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吧!这样,我们这些爱她的人还能自己脑补一下,她在番邦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很快适应当地生活,她以王妃的身份,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兴利除弊,施展治家理事的卓越才华,在异域打开一片新的局面。以探春的美丽才华获得丈夫的欣赏和喜爱,想必也不是难事。

若真是如此这般,也好,只是她每每遥望故土,难免伤感惆怅,唯有平安二字算是保住了。

但是世事如白云苍狗,变幻无常。番邦的生活又何尝尽如人意,或许她能作为一朝王妃平安终老;或许生下子嗣即位国君,她做了太后;又或许和王昭君一样在夫君死后又几次改嫁新君。

无论如何,这些都是探春自己不想要、却又无法选择的人生。

参考文献: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