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日本“大佐”可以带多少兵,为何日军不当少将都要争当大佐?

日本“大佐”可以带多少兵,为何日军不当少将都要争当大佐?

2020-10-29 22:03阅读(61)

日本“大佐”可以带多少兵,为何日军不当少将都要争当大佐?:对于有志于从军发展的日本年轻人来说,日本大佐就好像树上高2米的地方有个果子,一踮脚就可以摘得到

1

对于有志于从军发展的日本年轻人来说,日本大佐就好像树上高2米的地方有个果子,一踮脚就可以摘得到。日本少将则像树上2米5的地方的果实,就是踮脚也不一定够得着,需要助跑起跳才能摘下来,难度更高。

我们看抗日剧或者抗日电影的时候,经常可以听到侵华的日本兵\"龟田大佐\"、\"铃木大佐\"、\"鸠山少佐\"或者\"岗村少将\"叫来叫去的,大家对此一定是一头雾水:这些大佐、少佐是什么级别,大将、少将又是什么级别?

大佐是日本军队的一种军衔,也就是军队的职称。

军队按照人数不同,要有不同的编制,既然有编制就要有名称。

欧洲各国的军队编制大体上是一样的,军衔也没有什么区别。但亚洲的军队,尤其是日本的军队则有所区别。

日本这个国家非常古怪,一方面先于中国进行明治维新,一切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的司法、政体和教育体制,军事建制也向西方看齐。一方面比中国还要顽固坚持中国传统的文化,在军衔上也不例外。

比如干部、组织、领导等词汇都是日本人先翻译,然后才到了中国,可是日本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东西他们却不离不弃,比如这个军衔的设置就是如此。

从字面上来说,佐的意思是帮助、\"辅佐\"的意思,日本军中的大佐、中佐、少佐,就是在军队中配合将军完成作战任务。

二战的时候,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把军中较高级别的指挥官官职分为三个级别,九个等级。

第一级别是将,分为大将、中将和少将。

第二级别是佐,分为大佐、中佐和少佐。

第三级别是尉,分为大尉、中尉和少尉。

佐、尉,又各分大、中、少。其中大佐相当于或高于上校。

即使是在二战结束后,日本军队在战后组建陆上、海上和航空自卫队的时候,还延续了这个传统,军中干部海上分为三等九级。

日军中的大佐是一个级别,不是具体的职务,但达到大佐级别的人,能够担任日军的联队长、旅团参谋长和师团参谋长。

通常情况下,担任师团参谋长的都必须是大佐级别的军官,但往往这个参谋长是在中将(师团长)身边协助工作的,所以他的实权要比有些少将级别的旅团长还要大得多。

因此说,同样作为大佐,实际的权力却不见得相同。同样担任参谋长,在联队和师团任职,权力就会不一样,甚至差别很大。一般担任师团参谋长的,已经跟将官差不多,待遇也没有区别。

有人说,如果要是按照准将、上校、和大校来跟日军军衔编制相衡量的话,联队长的实权相当于 \"上校\"、旅团参谋长的地位就是\"大校\"、师团参谋长则跟 \"准将\" 相似。

侵华战争初期,张学良和高层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中国军队初期低挡不住日军的进攻,一败涂地。

日军因此受到鼓舞,叫嚣半年灭亡中国,到云南过春节的口号。

但国民党军队很快就组织起积极抵抗 ,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也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征服中国的美梦。日本侵略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被打得晕头转向,焦头烂额,受到了中国人民的严惩。

作为日军的前线指挥官,大佐的下场怎么样呢?

日本军队在侵华战争中,一共有83名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大佐被中国抗日军民击毙,一人被我抗日军民活捉,为他们的侵略行为付出了代价。虽然他们都是被打死了,但死法千奇百怪、各不相同。其中最典型的有下面几位。

一、当头炮死。

1942年8月,日军7000多人向我浙江江山市仙霞岭出发扫荡,国军49军105师的一个团在此守候多时,日军陷入我军的包围圈不能自拔。双方激战十余日,激战中,日军大佐龟田对日军的退缩气急败坏,拔出腰刀亲自督战。就在此时,国军一发愤怒的炮弹射向日军阵地,不偏不倚正好落在龟田大佐的头上,龟田当即被炸飞、一命归西。

二、刀劈死。

1932年12月15日,在辽宁庄河,前去镇压我抗日军民的日本大佐森秀树(后来被追认为少将),被我民间抗日武装大刀会击毙,送他上西天的,是中国人最原始的大刀。尽管这位骑兵大佐诡计多端,也没有逃过一死。

三、垫背死。

我们常听有的人说,临死也也拉个垫背的,说的是人到了绝境不甘失败,跟对方拼个鱼死网破。日本有个大佐饭野贤十。就是这样\"不幸\"做了垫背者,死在了异国他乡。

1939年在南昌战役时,国民革命军陆军第32军第141师第72团一个叫强三娃的抗日英雄,在激战身体多处负伤,生命垂危。这时候,他看见一一个指挥官模样的人挥舞指挥刀叽里咕噜让手下进攻,强三娃用尽最后力气,从尸体堆里向饭野贤十射出了仇恨的子弹。

日本大佐们在中国的下场真应了那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2

前半句提问实在过于笼统,而后半句说明又完全是胡说八道。二战日本陆军的“大佐”军衔有四种可能的军职:步炮兵联队长、师团或者旅团参谋长、军以上作战单位的参谋军官、情报后勤和特务机关的高级军官,是挺复杂的角色,以下一一说明。

(陆鹏的少将剧照)

之所以强调大佐担任的“部队长”是“步兵”或者“炮兵”联队长,是因为这是二战日本陆军的标准最大战术单位,而其它如骑兵、工兵、辎重兵、铁道兵的联队长一般为中佐军衔,还不够大佐的适配条件。《亮剑》里的黑岛骑兵大佐就是明显的常识错误,应该为中佐,满编骑兵联队才1400来人。

日军步兵联队的兵力大致分为两个档次,第1档是战争爆发初期的“常设师团”、“特设师团”和1942年以后的“甲级师团”。由于这两类师团所属的步兵大队拥有相当于六个中队的兵力,因此联队兵员满编时可以达到3800人到4000人以上,比如第116师团升格为甲级后,在参加湘西会战时每个联队兵力都突破了4100人。

(陆鹏大佐剧照)

第2档是1938年开始组建的三联队“警备师团”和1942年以后的乙级师团等,每个步兵大队只编有三个中队和运输队,因此步兵联队的满编兵员一般在2600人到3000人左右。比如1939年参加诺门坎战役的第23师团(警备师团),每个步兵联队的编制兵力就是2600余人。但不管是哪一档,联队长都是大佐军衔。

由于炮兵在旧日本陆军中的重要地位,因此绝大多数山炮兵联队、野战炮联队或者重炮兵联队的部队长,也都是大佐军衔。比如野炮兵联队的标准编制是:75毫米野战炮48门,兵员2894人,所以大佐炮兵联队长指挥的兵力也在3000人上下,与步兵联队基本相仿。

(陆鹏亮剑剧照)

第二种任职情况是师团或者旅团的参谋长,多数也是大佐军衔,比如在万家岭差点被全歼的第106师团,师团长是松浦淳六郎中将,参谋长就是秋山义隆大佐。但是参谋长只拥有战役策划权和部分指挥权,却没有整个师团的决断权,最终的命令仍然要由师团长下达,所以很难界定大佐参谋长能够指挥的兵力数量。

同时还要看师团长和参谋长哪个更为强势一些(日军没有师团副职,参谋长是二把手),师团长孬一些则参谋长权力就大些。另外确实有部分临时拼凑的旅团、独立守备队的部队长也是大佐军衔,兵力当在3000至5000人之间,这属于特殊情况,绝大多数这些职务仍然是由少将衔军官担任。

(这军衔标志错的离谱)

第三种任职情况是各军、各方面军、各总军级单位的作战参谋、主任参谋、高级参谋,以及是东京陆军中央(陆军省和参谋本部)的班长、课长等等,基本是随着单位级别升高职务走低。这些大佐参谋军官是大小战役战斗的策划者,但没有实际的统兵权,当然也就无从谈起这些大佐能够指挥多少兵力。

第四种是宪兵队、陆军特务机关、后勤单位的大佐级军官,在这些非作战单位中,大佐已经是相当高级别的职务军衔了。但是这些单位任务不同、性质不同、编制不同,所以大佐指挥的人数也不尽相同。像板垣征四郎挂大佐军衔时,就从驻天津的步兵联队长调任奉天(沈阳)特务机关长,手下肯定没有3000人的部队,但是权力和能量却是不小。

(骑兵联队长军衔错误)

指责后半句缺乏常识,是因为二战日军没有“准将”军衔,将军只分为大将、中将和少将三档,因此晋升大佐军衔实际等于一只脚迈进将军行列,达不到这个级别或者迈不过这个坎,根本不可能晋级少将,所以“不当少将都要争当大佐”是结论实在令人啼笑皆非,那叫“隔着灶台上炕”,纯属想当然。

有关大佐军衔的级别、待遇和晋升条件,之前多有专答,不再重复了,欢迎查阅。

(步兵联队长基本大佐军衔)

3

抗日剧从早放到晚,其中叫“大佐”的日本军官经常出现,留着一撮“卫生胡”,身边跟着一堆人瞻前马后,走路昂首挺胸的好不“威风”。


那么这个“威风凛凛”的大佐,究竟有多大的权力呢?他会比将军还厉害吗?说“大佐”之前我们得先简单了解一下日本的军衔制度。

“军衔”,产生于15~16世纪一些西欧国家,习惯上被称为“西欧式军衔”,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军人的职务、军事素养和业务素养、资历贡献以及军兵种或勤务区分,授予军人的一种衔称。


发展到17~18世纪,军衔制度已经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了。1853年6月,日本鹿儿岛遭到美军军舰攻击,1854年又被英、美、法、荷联合舰队轰击,日本觉得遭受了“奇耻大辱”,决定奋起直追,改良兵制。

处于幕府时期的日本开始仿照西洋军队,规定陆海军将校的阶级,组织洋式兵队3个大队,分别是步兵、骑兵和炮兵,总计13625人。日本军衔制度在二战期间不断演变。



日本军衔中,大元帅为最高统帅衔,为日本天皇所有,其次是:将官、佐官、尉官、准士官、下士官以及普通的士兵,1945年二战结束前,这些军衔里又分为“六等十六级”;二战后变成了“六等十八级”。

在二战时期,日本军官分为:将、佐、尉3种,又各自细化为大、中、少。其中的“大佐”,就是佐里面最高等的军官,相当于上校,换算成我国的军衔,“大佐”相当于“团长”。



根据日本《陆海军将官人事总览》显示,日本大佐可以担任各种职位,比如联队长、旅团参谋长、师团参谋长等,你别看他只是二等,但很多时候权力大于少将,所以很多日本人宁可当大佐也不当少将。

在不同的团当中,带领军队也不同,一般团大约在1000人左右,但如果担任的是联队长,就可以管理一个连队,日本当时陆军个联队约3500人,3500人里大约3300人配备了刺刀等武器,100多人作为炮兵,剩下50多个人就是大佐的“保镖”。所以电视剧里动不动就几十个人保护着大佐其实不夸张。



而且能当日本大佐的,通常非富即贵,管多少人不是关键,因为作为联队长的大佐,有一个重要任务——上传下达。你想想,他的权力有多大?

在日本军队的机关中,一些部门的长官也有机会成为大佐,而且能成为大佐,就有机会成为将军,比如恶贯满盈的石原莞尔、板垣征四郎,当年石原莞尔只是一个中佐,板垣征四郎是大佐,他们就计划着“满洲事变”(九一八事变),因为他们坚信“满洲土地无主论”,他们就是“九一八事件”的元凶!



因为策划了“九一八”,石原莞尔直接晋升为大佐,成了全日本的“英雄”。由此可见,日本大佐的地位极高、权力极大。

4

一般稍微大一点,但是又不是特别大的战役,出现在战斗现场的指挥人物,很多都是大佐,那些将官都躲在敌后遥控指挥,很少有亲临前线的。那么这个大佐究竟是个什么军衔,为何经常出现呢?

在二战之前,日本军队的军衔分为是将官、佐官、尉官、准士官,下士官和兵,一共十六个等级。其中将官、佐官和尉官又分为大、中和少三个级别,也就是说,将官分别是大将、中将和少将,佐官和尉官以此类推。


题中所说的大佐军衔可不低,仅次于将官,与我国的上校军衔相当或者级别可能更高一点。当然了,军衔和军职是有区别的,军衔与军职也不可能完全对应,具体到大佐,一般而言,在日军军队中的担任的职务大致是联队长、旅团参谋长或者师团参谋长,跨度有点大,不过比较常见的军职应该是联队长。所以这就意味着,如果同样是大佐这个军衔的话,担任的职务如果不同,可能会存在上下级关系。

我们今天就主要讲讲大佐担任联队长这种情况,看看大佐是不是如题中说的那么抢手,那么多日本人争着要当大佐。

日本的联队在二战时大致相当于我国的团,分为步兵联队、骑兵联队、炮兵联队、工兵联队和辎重兵联队。跟我国团是基本作战单位一样,日本的联队也是基本作战单位。


日本的步兵联队比较出名,人数一般在4000人左右,不过相比较而言,日本的联队在二战时的武器装备都要比我国的团强不少,一些著名的日本联队作战能力是很强的,比如说日本第6师团(熊本师团)下属的第13联队(熊本联队),因为这个师团的兵多来自于日本九州,九州的兵战斗力又很强,所以在二战开始前,熊本师团就自称“天下日本兵第一,日本兵九州第一”,后来的济南惨案就是这个师团制造的。

很多日本师团或者联队喜欢用指挥官的姓氏来冠名,比如上面所说的熊本师团和熊本联队,还有《亮剑》中的那只山本一木的特种联队,也叫作山本联队。其实这种叫法很不正规,真正的叫法应该是按照番号来叫,之所以这么叫,只是一种习惯而已。


好了,有了以上了解,我们就可以知道,大佐作为联队的指挥官,就跟我国的团长是一样的,经常直接参与战斗,所以危险系数很高。其实在日本,很多军校毕业的学生出来之后都会经历大佐军衔这个阶段,因为一般而言,只有指挥过联队作战,才有可能升更高的军衔,也就是将官。而且军校毕业之后,一般也就是士官或者尉官,想要成为大佐,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走关系或者特别优秀的除外。

其实并不是那么多人都想当大佐,毕竟危险系数很高,在二战后期,大佐很容易就在战场上阵亡。也有一些狂热分子特别喜欢的打仗,所以就很想成为大佐,因为这样就可以直接亲临战场指挥战斗杀敌。


但是我国在抗日战场上,确实是消灭了很多的大佐,而且很多都死得很惨。

有统计表明,从1931年到1945年,日本一共有83名大佐被我国军队击毙,另外还有1人被活捉。这个战绩说实在的,谈不上十分优秀,原因也很简单,日本的大佐其实素质都很高,一般都是日本军校毕业的人才能担任,战术素养和个人能力总体而言比我国的团长都要高。但考虑到我国在弱势的情况下取得这个成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我们今天就来介绍几个典型的大佐被击毙的案例:

1,龟田大佐。


1943年仙霞岭战斗中,国军第十集团军地49军第105师与第15旅团和河野旅团两个旅团以及5000余伪军展开激战,战斗很激烈,一度僵持。战斗进行了十多天之后,日军开始败下阵来,反守阵地不断后退。在这个时候,一个叫做龟田的大佐十分生气,他决定亲自督战,可是他刚刚动身起来的时候,一颗炮弹飞了过来,正好落在龟田头上,最后被炸得尸骨无存。

2,森秀树大佐。


森秀树大佐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来成为骑兵大佐。

1931年,日本关东军在东北召集了几千名地痞流氓,编成一个游击队,森秀树被任命为游击队连队长。“九一八事变”之后,森秀联队奉命向辽宁省庄河一带进发,并很快占领庄河县城。

1932年,一群由庄河当地民众组成的民兵组织“大刀会”五千余人包围了庄河县城,等到晚上的时候,500余名“大刀会”成员偷摸着进入庄河县城,趁日军熟睡的时候实施了一次“斩首行动”,大多数日伪军被砍死,森秀树也被砍翻在地上,当场死亡。森秀树死后不久,日军追赠他为少将。

3,饭野贤十大佐。


1939年,日本第十一集团军指挥官岗村宁次调集12万大军发动南昌战役。日军101、106师团强渡修水河,国军征地顷刻间瓦解,日军101师团103联队奉命追击。103联队的饭野贤十大佐看着溃散的士兵,一时兴致大发,拿起一把枪涉及国军士兵,一次来向部下战时精湛的射击技术。

不多时,七八名中国士兵就倒下了,但是饭野贤十大佐一时大意了,他以为所有被他射到的士兵都死了,结果其中有一个叫做强三娃的士兵虽然中弹了,但是他还没死,他看见饭野贤十大佐大摇大摆的向前走,于是强撑着痛楚拿起枪对着饭野贤十大佐连开两枪,当场将其击毙。


后来日军在打扫战场的时候,在饭野贤十大佐附近十多米的地方发现了身上尚有余温的强三娃,日军给他补了两枪,强三娃当场毙命。而这个叫做强三娃的人,是国军32军141师721团的一个班长。

5

印度流行这么一种说法:“一流的学生进印度理工学院,二流的学生才出国念美国名校。”而在旧日本曾有两所军事院校,分别是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对于非常注重等级观念的旧日本军体制来说也差不多,一流的陆士毕业生才可以进入陆军大学,这可是将官的摇篮,毕业生前途无量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二流的陆士毕业生要进入陆大基本没戏,要想出头只有在战场上拼命,说不定能捞到个大佐头衔,但也就此到头了。

陆军士官学校从创办起至被盟军关闭前共为日军培养了36900名中高级军官,这所院校曾经是民国初军人的首先之地,蒋当年挤破了脑尖也没能进去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选了振武学堂。而陆军大学虽然较陆士晚建校八年,但从成立至关闭六十四年间不过3485名毕业生,平均每年毕业生不过54人,录取率还不到10%,甚至比美国名校哈弗的录取率还低,可见日本的陆军大学这一的招聘含金量确实很高。

而能进入陆军大学深造的必须是陆军士官学校的一流毕业生,而且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并且得到军部或者长官的推进才有资格进入,例如第十四师团第二步兵联队长中川州男大佐,陆士毕业八年后(来华参战)被上司推荐进入陆大深造两年,毕业后不负厚望,在贝里琉岛大战数倍于己的美军两个多月的围攻,死后竟然特晋两级从大佐直接追赠为中将,这在日本的陆军大学的毕业生里可谓仅此一例。

陆军大学直接受参谋本部管制就是为了培养高级参谋,毕业生一般先到参谋部或者作战部从少佐甚至更高的中佐干起,尔后参谋本部再根据情况选择让毕业生继续担任参谋角色或者直接外放到前线领兵作战,混得好的话可谓一路平步青云,如上等兵东条英机从大佐晋升少将只用了三年,从少将干至大将只用了八年。混得不好的如号称三大参谋之二的辻政信和石原莞尔,辻政信干了半辈子参谋工作到处指手画脚最高军衔不过是个大佐;而因九一八晋升为大佐的石原莞尔(五年后晋升为少将)虽然不受待见,但好歹也拿了个中将头衔。

而对于要想迈入“将官”门槛的必须有“陆军大学”这一块金刚钻,否则免谈(不包含死后追赠),当然也有特例,就是被轰死于黄土岭、被日军捧上天的名将之花阿部规秀(陆士十九期毕业生),但留过洋而且成绩非常优异。而对于要迈入“大佐”门槛的要是没有陆军大学的背景也很难,当然也有不少个例,如挑起七七事变后来毙命于瓜岛的一木清直大佐等。

因此,旧日本军体制里的“少将”和“大佐”含金量其实是很高的,对于一个“大佐”要想晋升为“少将”,除了要求有突出的贡献外一般至少要五年的时间,日军的晋级原则也是讲究停年原则的,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石原莞尔、牛岛满、谷寿夫、山下奉文等等,从大佐晋升为少将都用了五年的时间。

所以,为何日军不当少将要争当大佐这个问题根本不成立。这话也许用在好战分子、财狼参谋辻政信最合适,因为对于陆军大学“军刀组”成员(对前六名毕业生的称谓,辻政信是第四十三期组员之一)只拿了个大佐头衔,与其他成员的如山下奉文、松井石根、栗林忠道、畑俊六等不是中将就是大将相比,辻政信这个连“将官”门槛都没迈进来说实在是没脸见人。

而日军的“大佐”这个军衔可担任的职务就很多了,比较常见的除了担任参谋外,就是师团下辖的步兵联队长了或者为了特殊任务而组建的支队队长,一般可以带三千人至四千兵不等,如毙命于瓜岛的一木清直大佐,当时就指挥也叫一木支队作为先头登岛作战部队不过三千两百余人;毙命于贝里琉岛的第十四师团第二步兵联队长的中川州男大佐,当时就指挥第二步兵联队三千余人外加岛上的守备部队,一共五千余人。

6

日本的大佐只能带兵1000到3000,为何很多人争着当?专家:指挥系统太垃圾

日本\"大佐\"可以带多少兵,为何日军不当少将都要争当大佐?

二战期间的日本军队中,大佐毫无疑问是一个非常吃香的军衔,上了这个军衔,就意味着走上了升迁之路。以至于很多人不愿当将军都要当大佐。

别以为这是开玩笑,这是真的。

别的不说,咱先拿出具体案例来。

皇姑屯事件谁干的?

大佐干的!

这个大佐的名字叫河本大作,关东军高级参谋,和多田骏、大场弥平、矶谷廉介、真崎甚三郎、梅津美治郎、森连、下村定一、山田乙三、齐藤弥平太、小畑敏四郎等陆军士官学校的同学,结成了反动军官集团,那是相当厉害!

河本大作灭了时任中华民国元首的张作霖,不仅啥事情没有,反而让关东军在东北的势力大大扩展。虽然张作霖的儿子顺利接班,但关东军在沈阳等地的军事存在,事实上打开了就九一八事变的大门。

九一八事变谁干的?

大佐干的!

主流观点认为,策划并且实施九一八事变的,是两个关东军高级参谋,一个版垣征四郎,一个是当时石原莞尔。当时版垣是一个大佐,而石原莞尔是个中佐,作为关东军中层军官,他们很看不惯关东军对东北军阀的\"软弱\"和\"忍让\",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用了仅仅100多人就攻克了7000兵力把守的沈阳北大营,最终,关东军仅仅用了1万人,就击溃了20万的东北军!

因为这次事变,版垣征四郎和石原莞尔称为日本的\"战神\",当时有\"版垣之勇\",\"石原之智\"的说法。后来的日本音乐家小泽征尔,就是因为父亲特别崇拜这两人,就去了征尔这个名字。

日本侵华战争的中坚力量是谁?

是大佐!

日本的军事编制,从低到高依次是分队、小队、中队、大队、联队、旅团、师团、军等。其中师团大都由少将担任,旅团和联队长就对应了大佐。可见,日本的大佐,是有资格担任联队长和旅团长的。

通常来说,日本陆军的一个大队就是一个营,大约有1000人上下,而联队和旅团,往往就拥有了3000甚至一万以上的兵力。在中国战场,有1000人就干孤军深入追击敌人,如果有5000兵力,那基本上就是想打谁就打谁。

非常有趣的是,中国战场上那些有名的战斗,大都是以联队为单位,或者是介于大队和师团时间的\"支队\"进行的。

武汉会战中,侵华日军的急先锋是来自于台湾的波田支队(大多数是台湾同胞,扎心了)。在日军进攻武汉的军事序列中,波田支队以强悍骁勇、作战凶猛而著称。据说波田重一头脑冷静,多谋善断,长于进攻,是一位难得的将才。而波田支队的官兵多为台湾青年,日军军部把波田支队从台湾调来,意在让其在武汉酷热条件下发挥作用。

这一战中,波田虽然是一个少将旅团长,却比其他多数的联队长更勇猛。战后,他被升为中将。

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军队要对付的敌人,其实主要就两支,一支是濑谷支队,一支是坂本支队,而这两个支队的支队长,恰恰也都是大佐级别的。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二战日军的中坚力量是大佐,二战日军的最精英战将也都是大佐或者少将。超过大佐和少将,成为中将或者大将,往往就会出现指挥能力的退步,逐渐成为军中的笑话。

比如山本元大将,居然提出了一个月灭亡中国,三个月解决美国的口号,天皇还就信了。

再比如东条英机,长期被讥笑为东条上等兵,虽然贵为首相,在军中的威信可想而知。

再比如山本五十六的得意干将南云忠一,也是人人鄙视的草包。

为啥日军军官当上将军后就智商急剧降低?这恐怕与日军的偶像乃木希典有关系。乃木希典,日俄战争中及其推崇人海战术,发明了所谓的万岁冲锋。这样的水平,如果作为团一下军官,绝对是典范,可是日军从上到下都崇拜整个愣头青。于是,在日本军中流行起这样一个奇葩的现象——想要做大官,想要甚至加薪,先把脑子丢一边再说!

所以,日本的军队形成了越底层的士兵越优秀,越高层的将军越垃圾的特殊状态。日军的海军和陆军总部一个带脑子的高层军官都没有,全都是战争狂人。

之前最有战略头脑的石原莞尔,长期被东条英机打压不见天日。以至于这个九一八事变的罪魁祸首,居然在战后连一个\"甲级战犯\"的名分都捞不到,真是奇耻大辱!

7

大佐和少将之间,虽然只差一级,但是,却有天壤之别。

先说说日军军衔的事。

日军的军官军衔分为将,佐,尉,准士官,下士官,共计6等16级。准士官只有一级,而其他五个军衔可分为三等。

将官:(大将、中将、少将); 佐官:(大佐、中佐、少佐); 尉官:(大尉、中尉、少尉); 准士官; 下士官:(曹长、军曹、伍长); 士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注意,日军军队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准士官之上,才算正式的军官了。对于那些没上过军校的普通士兵来说,无论你打仗再怎么努力,最多也就混到准士官。要想到少尉,除非有特别突出的贡献。跨过这一级的人,属于凤毛麟角。就算是准士官,也就是个“小队副”。

而那些日本陆军大学校的学生,一分配到军队,就是少尉起步。少尉就可以担任“小队长” 或者“中队副”了。按照小队长来说,就能独立带领50人打仗了。

题主说的大佐,是佐官中的最高一级。少将,是将官中的最低一级。

但是,少将和大佐,一个是将官,一个是佐官,属于夸“级别”了。而且,要想当少将,那都必须是陆军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其他学校毕业都不行。毕竟,少将已经是“将军”了。

日军“少将”的职位起步就是旅团长,手下有两个联队,大约七八千人。而日军的“大佐”最高也就是“联队长”,手下三四千人。

日军少将再往上一级,就是中将。中将都是师团长,手下一般拥有两个旅团。当然,也不是说少将不能当师团长。等到二战后期,日军将一些混成旅团扩编为11000人的丁种师团,下辖3个步兵联队。这个丁种师团的师团长,大都是少将军衔。

可见,统一军衔等级内,差一级的话还有机会奋斗一下。而跨级别的,就是“天壤之别”了。日军一个大佐军衔的军官,除非少将军衔都战死了。否则,“大佐们”还真没机会指挥旅团、或者师团作战。

那么,大佐如何升级到少将呢?

一是,要有军功。而是,要熬资历。一般至少需要五年,五年能完成飞越的,就已经算是顺风顺水了。

例如:搞“九一八”的石原莞儿,当大佐以后,用了五年升为少将。还有谷寿夫,山下奉文,等等,也都是用了五年时间。

当然,也有“捷径”,那就是“玉碎”。按照日军传统,日本军官战死后,军衔都会升一两级。

例如: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注意,不是上面说的“日本陆军大学”)毕业的一木清直大佐,死后被追晋为陆军少将。以他的学历,本来是没希望晋级为少将的。

所以,题主后半句说的不对。对于日本军官来说,真要是有机会从大佐升少将,早就跪倒哭着感谢天皇了。根本不会有拒绝的情况发生!

(文|勇战王聊历史)

8

少将是需要很多军功才能当的,不是一般人想当就能当的。

大佐在部队里边的地位也是非常高的,可以在别人给他汇报工作的时候,一不合意就大嘴巴子抽上去了,还八嘎八嘎的骂手下。而下边的人只能是是是的立正。其实在日军的部队里边 官职是比较值钱的,所以大佐是比较高的管制了已经。在国际里边的军官职位是将官,校官,尉官,士兵,而日本的是将官,佐官,尉官士兵,这样说佐官就是校官,而大佐就是佐官之中的级别最高的军官,所以相当于校级军官里边的上校,说的通俗一点就是相当于旅长的职位。可以想象从一个士兵升到一个旅长是多么的不容易,就能知道从小兵到大佐的不容易。步兵联队长一般是大佐(上校)军衔;

一个齐装满员的联队大约有3500多人。

一个步兵联队下辖:

1个联队指挥部;

3个步兵大队(营级);

2个联队炮兵中队(连级)(其中一个山炮中队,另外一个按需配备);

1个联队反坦克中队(连级);

1个联队通讯中队(连级)。

9

有一种说法说什么二战时日军宁可当大佐不愿意当少将。关于这个话题我只能呵呵了。

有头发,谁也不愿意当秃子?对于日本人也一样,能够当少将谁愿意当大佐?难道当少将不香吗?

可是对于许多日军的军官来说,少将是一道坎,一道难以逾越的坎。

二战时期的日军等级森严,要想成为陆军将领,有一个条件,必须满足,那就是陆军大学高材生。

在当时日本有两所军校,一所叫做陆军士官学校,另一所叫作陆军大学。

陆军士官学校的优等毕业生才有机会进入入陆大深造,陆军大学堪称将官们的摇篮,毕业生前途无量,每一个都被日本陆军部捧在手里怕风,含在嘴里怕化,当成了宝贝。

而那些没有进入过陆军大学深造的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生他们的归宿就是在战场上拼命,运气好的能够混到将军之下,最大的官职大佐。

晋升为将军,几乎不可能。应该这么说,大佐就是这些学生的玻璃天花板。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从创办起直至关闭,共为日本人培养的36900名中高级军官。

不过这个学校也为我们国家培养了不少军事将领,号称汤司令的汤泊就是这个学校毕业的,汤司令,尽管口碑不怎么样,他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在战争中,他多次打败自己的学长,为维护我国的领土完整,也算立下了汗马功劳。

能够进入陆军士官学校的中国学生无一不是特别优秀的,当年蒋委员着急破了脑袋想进去,都无门而入。

而作为陆军最高等学府的陆军大学,比陆军士官学院晚成立了八年,在他60多年的办学生涯里,总共只培养了3485名毕业生,他的校友数量仅仅是陆军士官学院的10%,平均下来,每年的毕业生也只有区区50多个人而已。

这也难怪陆军部对这些陆军大学的毕业生个个都看作珍宝,确实是精英中的精英,含金量极高。

进入陆大学习的名额非常的少,竞争也非常激烈,它的门槛很高,首先必须是陆军士官学校的顶尖毕业生,而且必须要经历过战争的洗礼,有实践经验,避免了赵括式的夸夸其谈的人才,最后还得有自己所在部队的长官进行推荐才行,缺一不可。

所以进入陆军大学学习的个个都是精英,由他们包揽日本陆军的将官职务确实不过分。不过在日本的军界也有特例,也有人突破了陆军大学学生的包围圈,成功晋升到了将军的职务。

被我军击毙的名将之花阿部规秀就是指其中的一个例子,不过看到了他的简历之后,我想给那些陆军士官学校的二留学生带来的不是信心,而是绝望。

因为人家是海外军校的毕业生,而且还是高材生,这才能够成功突围,成为日本陆军将军。所以对于大部分陆军士官学校的二流学生来说,成为一个大佐才是一个现实的目标。

其实有大佐做真心不错了,在二战的日军中,大佐相当于我军的上校,一般能够担任一个陆军师团下面的步兵联队长,或者是为了特殊任务而组建了支队的支队长,能够指挥3000人到5000人不等,这些人马不算少了。

在14年抗日战争期间,我国抗日军民总共干掉了83名日军大佐,还活捉了一个,他们也为自己的侵略行经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至于说什么日军军官宁可当大佐,不愿意当少将,我们可以直接一个耳巴子打过,大声质问你是陆大毕业的吗?你有资格当将军吗?

  

  

10

1939年以后,日军的少将是一个很尴尬的军衔。


按照新的陆军师团编制,1939年日军师团下辖三个步兵联队,原先则是下辖两个旅团、四个联队。按照日军的军衔,师团长为中将,旅团长是少将,联队长是大佐或中佐。



也就是说,1939年后日军为少将军衔安排的固定职位突然消失了!一大帮大佐晋升少将后,将没活可干。


当然,也并不是没有少将可干的职位,混成旅团长职务仍还存在,但数量太少只有十几个,比师团少得多。而一个师团至少空出两个少将,十几个混成旅团根本不够分配。



所以,日本师团不得不画蛇添足,增加了一个“步兵团长”的职务,负责指挥三个步兵联队,但这个职务明显抢了师团长的职责,算是个奇葩。尽管如此,一个师团也只能安排一个少将的工作,还是不够分。


相比之下,一个师团除了三个步兵联队外,还有炮兵联队、辎重联队等等编制,安排有一大堆大佐。这些大佐向上晋升的通道,因此显得十分狭窄。晋升少将后,如果不能安排实职,那么未来的发展将基本是很惨淡的。(陶慕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