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为何李云龙的上级旅长陈赓是大将,而只比旅长低一级的李云龙团长

为何李云龙的上级旅长陈赓是大将,而只比旅长低一级的李云龙团长

2020-07-21 08:54阅读(142)

为何李云龙的上级旅长陈赓是大将,而只比旅长低一级的李云龙团长确是少将,起码也中将?:李云龙一个“野鸡”团团长,怎么敢跟陈赓大将比?先说陈赓大将的事。陈

1

李云龙一个“野鸡”团团长,怎么敢跟陈赓大将比?

先说陈赓大将的事。

陈赓大将,出身“名门”,黄埔一期毕业生。胡宗南、黄维、宋希濂等人都是他的同学。论能力,老蒋都说“五个胡宗南也不抵一个陈赓啊”。陈赓要是留在国军,那也是陆军一级上将,军衔已经到顶了。(特级上将只授予过一人,那就是蒋介石自己。)

陈赓还救国蒋介石的命,蒋介石抓到他后,都不舍得杀他,故意让手下看松一点,让我党救走了陈赓。

陈赓从北伐、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直打到朝鲜战争,论战功,给个元帅也应该。但是,我军在1955年评军衔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陈赓的资历,比陈毅等人差多了,所以,分到了大将一级。

而在大将之中,陈赓也只排到第四位。这是因为,粟裕的战功更高,甚至比林彪都高。所以,粟裕在大将中派第一。

排名第二的徐海东资历也很老,而且,作为第一支到达长征终点的的指挥官,他对毛主席也是有恩的。毛主席率部刚到陕北时,准备向徐海东部借2500大洋。徐海东直接给了5000大洋,只给自己部队留了2000大洋。这些钱,真是雪中送炭。毛主席都说,徐海东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排名第三的黄克诚,是林彪的老部下。而陈赓是刘伯承的手下。所以,陈赓排到了第四名。

不过,上将许世友、大将徐海东、上将陈锡联,都曾在陈赓手下干过。陈赓自己也曾开玩笑说:

“我虽然是个大将军衔,但是当年却是当元帅般神气,统帅过两位上将和一位大将。”

再看李云龙,给个少将就偷着乐吧。

李云龙虽然在抗战时也是团长,但是,他属于扩编团,不是正式编制。论地位,他连772团的“程瞎子”都不如。人程瞎子怎么说也是正规团的团长,在国民政府有编制的!

而且,看似团长比旅长少一级,其实至少是二级!李云龙要先升任副旅长以后,才能当旅长!而且,解放战争时,陈赓已经是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司令了。下辖辖第13军(周希汉任军长)、第14军(李成芳任军长)、第15军(秦基伟任军长)。此时,老李跟陈赓之间隔着:副军长、军长、副司令。两人差四级!

李云龙等到打完仗了,在1955年从南京国防大学毕业后,才正式升任军长。(此时,陈赓已经是一所军事学院的院长了,差距更大了)也就是说,李云龙在授衔的哪一年,才是军长。之前他只是以副军长身份,代理军长。

而且,当时的在职军长,就是少将军衔。当中将的,只有两人,还是之前起义过来的,有政治原因。所以,李云龙的少将军衔一点也不亏。

(文|勇战王聊历史)

2

1937年8月红军改编成为第八路军的时候,基本上的职务对应为:原方面军首长出任“师长”(林师长其实代替了彭总的位置,后者已就任八路军副总指挥)、原军长出任“旅长”、原师长出任“团长”,这还得可着优秀军事干部任命,因为部队就那么多,三师六旅15个团(不计总部特务团)40000来人。



曾经担任过红四方面军参谋长的陈赓,被任命为第129师386旅旅长,实际上这已经有些屈就了,因为方面军参谋长属于“班子成员”、也是方面军级首长,黄埔一期的陈赓完全够级别出任第129师副师长。本来延安与南京方面谈判的初案就是组建四个师,可惜并未谈成,于是原定师长的徐总只当了副师长,那么陈赓顺延就成为了旅长。

假定李云龙这个人物符合历史,他的原职务是红9军25师第171团团长,改编时准确的适配职务就是“营长”,事实也是如此,在《亮剑铁血军魂》中有特别说明,李云龙在八路军的第一个职务是386旅772团某营营长。所以从红军改编时期起,表面上看两人之间已有两级职务差,而实际上应该是两级半,这个没有异议吧?



不能用李云龙后来的新一团和独立团团长职务来衡量,那都是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展开后,扩军时新组建的部队,“彼团非此团”。1939年之前,类似的第一批新建团还能以“老营长”担任团长,到以后第二批、第三批新建团级部队时,“老连长”都足以当新的团长了。八路军发展壮大的那么迅速,从40000人发展到1940年的40万人,后建团的团长完全没有可比性,必须以1937年8月的职务来核准,每每李云龙看见旅长就俩字:秒怂。

如李大脑袋一般的这批干部在升团长的过程中,陈赓将军也在晋升,1940年已经成为太岳军区司令员,并且不再兼386旅旅长职务,该旅已经成为太岳军区的所属部队,所以这也反证了必须以1937年为基准的原则,因为职务都在不断提升中。此时陈赓将军仍然与李云龙等这批人有两个级差。所以《亮剑中》的“程瞎子”作为1937年的772团团长,就是应该比李云龙级别高,授中将一点没毛病。



尤其注意的是1947年陈谢兵团的南渡黄河之战,在晋冀鲁豫军区主力挺进大别山以后,陈赓指挥的两个纵队和一个军(起义的第38军)已经不再受晋冀鲁豫野司指挥,而是直接听令于延安。按当时的编制级别,陈谢兵团属于“准战略集团”,也就是比几大野战军仅低半格,而要高于各野战军普通的兵团,所以陈赓后来能够出任“志司”副司令员,不是没有前因的。

这时候的李云龙,不过是华野某纵队二师师长,他仍然与陈赓将军有两级半之差,即后来的野战军(大军区)副职、兵团职、军职(纵队)再到师职。至1955年授衔时干部级别进行了细化,大军区副职是肯定要授大将的,而陈赓将军的资历和传奇经历,毫无疑问可授。但是兵团级又分为了正兵团级、副兵团级和准兵团级,以下才为正军级和副军级,这套干部级别是授衔的基础。



其中正兵团级多授为上将,比如杨成武、杨得志、刘亚楼、叶飞等将领,副兵团级多授为中将,比如王近山等,准兵团级多授为少将,比如钟伟、贺晋年等等,那么李云龙在哪呢?作为A军代理军长,他根本没有迈进兵团级将领行列当中,最多只是正军级(还代理军长呢)。然后能够跟准兵团级干部一起授少将衔,亏吗?完全是理所应当嘛。

别拿陈赓后面只任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司令员说事,实际上淮海战役之后,陈赓兵团仍旧属于单独行动,千里大迂回直插两广和云南,尽管在作战序列上暂时划归四野前指,但是仍然有直接向军委汇报的权力。



了解战争史内情的朋友都很清楚,四野司令员也不是完全能够驾驭这位名将的,毕竟是号称“黄埔三杰”的一期学长,深受军委器重,有别于普通的兵团司令员。

跳过历史再看剧情的话,李云龙从红军时期起就错误不断,能够扛上少将肩章已是不易,也合情合理,除非有类似于韩先楚、皮定均一样的重大战功,否则中将军衔是肯定没戏的,晋西北铁三角的情况都差不多,没啥可遗憾的。所以无论是从军史上推敲、还是就剧情分析,386旅旅长陈赓大将实质名归,而77团李云龙营长的少将军衔也是丝毫不亏。

3

日军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日矛盾据此上升为国内最主要的矛盾;于是,国共双方经过谈判达成的协议,1937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同意设立总指挥部。朱德担任总指挥,彭德怀担任副总指挥,叶剑英担任参谋长,左权担任副参谋长,下辖第115师,兵力1.5万人,师下辖343旅、344旅,每旅下辖2个团。贺龙担任师长的第120师,兵力1.4万人,师辖358旅、359旅,每旅下辖2个团;刘伯承担任师长的第129师,兵力1.3万人,师辖385旅、386旅,每旅下辖2个团。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山西参与保卫战,不断在战斗中成长,兵力规模越来越大,不久每个旅又增加了1个团,改为3团制的旅,每个旅的兵力已接近万人。此后,八路军又在各师和军区之下,增编了若干独立旅、新编旅、警备旅、教导旅和骑兵旅等。每个旅人数均不等,少则2000-3000人,多则6000-7000人,甚至有上万人的旅,每个旅通常下辖3团,个别旅还有下辖4个团的。需要指出的是,八路军一直按当初成立时约4.5万人,从国民政府领取军饷,军饷由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向军需局领取,每月60余万元,其中生活费30万元,战务费20万元,补助5万元,医疗补助费1万元,米津贴补助及兵站补助费7万元。军饷只能够维持八路军基本的生活费用,但就这么点军费国民政府也常找各种理由拖欠甚至不发放,“百团大战”以后,因国共合作协议中的12个团,变成了120个团,国民政府就暂时切断了对八路军的军饷供应。抗战剧《亮剑》中,尽管并未明确指出独立团团长李云龙的上级是第386旅长陈赓,但实际上就是陈赓,是八路军的主力旅,主力旅下辖主力团,都是在国民政府中有正式编制,领取正式军饷的,这点非常重要,影响了1955年军方的授衔。李云龙,在剧中,先是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下辖新1团团长,后来接替在杨村夜袭战中吃了败仗的孔捷,担任独立团团长,但不管是新1团团长,还是独立团团长,都是八路军自己扩编的队伍,国民政府不予承认。因此,李云龙的部队,用李云龙的原话来说,“就是后娘养的”,总部、师部、旅部,从来就不拨付军饷和枪弹,全靠李云龙这个团长自己想方设法地解决。新1团和独立团,在第386旅中的地位,与第771团、第772团有正式编制的团,完全就不在一个档次上。1955年9月27日,我军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授衔就可以看出具体区别来了,八路军总部的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参谋长叶剑英都被授予元帅军衔,副参谋长左权牺牲了,按军方评论,如果未牺牲最起码是大将军衔。八路军3个主力师的师长、副师长都被授予元帅军衔,除了第120师萧克副师长,被授予序位第1位的上将,属于比较特殊的案例,原因由于比较敏感,即便当下都不便探讨,有军事知识的读者基本上知晓。八路军有正式编制的旅长,基本上被授予大将军衔;八路军有正式编制的团长,基本上被授予上将军衔,仅个别被授予中将军衔。李云龙,尽管资历比较老,但其担任的新1团团长、独立团团长,都是没有正式编制的团,属于八路军自行扩编的部队,没有正式的番号解放战争时,李云龙担任华野第2师师长,全国解放以后,担任代理军长,在1955年授衔时,按资历李云龙红军时是团长,能授予中将军衔,但最终被授予少将军衔。李云龙、丁伟、孔捷三人,论资历和军功,都能授中将军衔;当时,都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就去找肩扛元帅军衔的院长评理,结果被狠狠地教训了一顿,就思想开窍了,不再嫌自身的军衔低了,少将也风光,毕竟很多战友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从1955年授衔的少将来看,其中,正军级有107名,副军级216名,准军级344名,正师级125名,无军队级别2名(汪东兴军直、黄正清原西北军区);据此判断,李云龙、丁伟、孔捷三人作为正军级,最起码授少将,授中将也未尝不可,属于划上划下的角色,未能被授中将,不仅他们本人喜欢他们的观众也稍感遗憾。

4

感谢邀请!1952年,解放军进行了干部级别评定,从军委主席到副排级总共9等21级。干部级别评定为实施军衔制奠定了基础,到了1955年1月,中央军委发布《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评定军衔应以干部的级别为主要依据并参照编制军衔的规定,进行全面衡量”。该指示对正兵团以下各级军官规定了评定军衔标准:

正兵团级,多数可评为上将;

副兵团、准兵团级,多数可评为中将;

正、副、准军级,多数可评为少将;

正师级,多数可评为少将……

陈赓是真实人物,抗战时期曾任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旅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而李云龙这个人物是虚构的,但是却有多个我军高级将领的影子,其中一个人物原型就是王近山将军。王近山52年评定的级别为副兵团级,所以55年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在解放战争中是师长,后为代理军长,根据52年的级别评定,代理军长的级别可以为正军级或副军级,因此,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同样的还有李云龙的两位老战友丁伟和孔捷,这二人都是正军级,同样授予少将军衔。

55年的军衔制大多数军官的实际军衔低于编制军衔一到两级,少数低于三到四级。如外国的编制军衔为中将军长、少将师长、上校团长;而我军对应的编制军衔为少将军长、大校师长、中校(少校)团长。

5

李云龙的旅长是大将,他却只是少将?其实两人之间至少差四级

《亮剑》是中国老百姓都喜欢的经典抗日电视剧,李云龙的鲜明性格和灵活战术,再现了中国华北敌后战场的冰山一角。某种程度上说,《亮剑》是很多人抗日知识和历史知识的扫盲之作。

今天,咱们来聊聊《亮剑》中的军衔问题。

先来所结果,《亮剑》剧中讲述了南京军事学院的一次军衔之争。李云龙、丁伟和孔捷三个人,都是大老粗,对中央的授衔工作有意见,大闹一场。结果,被老师长、学院院长训了一顿,才算老实了。

这一幕,其实是有原型的,李云龙和丁伟的共同原型之一钟伟,在第四野战军入关时,已经是军长了,可是在授衔时只有少将军衔,当场扬言要把肩章挂到狗尾巴上。林老总来训了一顿,他才算老实。

所以,\"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这一幕是真实的历史。但也必须承认,我国开国将帅的授衔,基本是公平的。

说回原来的问题,李云龙和陈赓,一个团长一个旅长,明明只差一级,却为何在军衔上从的少将到大将,隔了四级?

事实可能是,李云龙和陈赓之间,可能差了不止四级。

陈赓在八路军中有个好哥们,叫做陈锡联。陈赓在红军当师长时,陈锡联才只是连长,但陈赓与他兄弟相称,还一起去偷朱老总家的红枣。后来陈赓还介绍自己小姨子给陈锡联,两人做了连襟。

陈锡联在八路军成立之初,做的是第129师385旅769团团长。后来先后成为旅长、军分区司令,纵队司令员。千里挺进大别山时,陈锡联还是纵队司令,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时,陈锡联就成了兵团司令了。

也就是说,陈锡联在抗战初期只是比陈赓差了一级,在解放战争后期就和陈赓基本平级了。

这么看,你还觉得陈赓和李云龙只差这一级吗?

事实可能是,抗战期间,李云龙与陈赓差着两级,后来扩大为3级。解放战争时期,与陈赓差了4级。

先说抗日战争。

《亮剑》电视剧中,为了给彭老总、左权、陈赓等高级将领一点戏份,故意夸大了李云龙的影响力。《亮剑》小说一开头,就是李家坡战斗,也就是说真实历史中的关家脑战斗。这场战斗属于百团大战的一部分。百团大战,华北八路军总共有105个团参加了战斗,总兵力不足20万。李云龙的独立团,只是其中很普通的一支部队之一,甚至可能是比较弱小的二线部队。

百团大战参战兵力105个团,分属于120师和129师两个师,其中120师大约有30个团,其余50多个团是120师的。按照三三制原则,75个团可以分为25个旅,25个旅分为8个师,陈赓作为129师的主力,至少指挥了其中3个师,8个旅,24个团!

也就是说,陈赓旅长下面有24个以上的李云龙这样的团!难怪,李云龙对陈赓唯唯诺诺,难怪陈赓敢扬言把李云龙头拧下来当尿壶!

官大一级压死人,陈赓比李云龙,大了3级!

当然,真实历史中,为了避免麻烦,八路军129师编制一直保留着,其实管理上按照一级军区来看待,下面设置二级军区(陈赓就是其中的太岳军区司令),二级军区下面还有军分区(陈锡联这样的老团长担任司令),军分区下面设置2到4个团。

李云龙,其实就是军分区下面设置的一个团长而已!

证据也很明显,李云龙和孔捷、钟伟三人相约互为犄角,形成晋西北铁三角,其实说明他们其实属于同一个军分区。

再说解放战争。

抗战胜利后,我军为了适应野战需要,原一级军区设立野战军,二级军区改为纵队,军分区设置为旅(不同野战军不同,有的叫旅有的叫师,都是三个团),李云龙还是一个团长。

《亮剑》中曾经提到,李云龙在窑湾战斗中立下奇功,从团长直接升为师长。窑湾战斗,其实是围歼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战斗,发生在围歼黄百韬兵团的过程中。淮海战役时,陈赓陈锡联都在中野,虽然兵力不行,但都是兵团级指挥员。兵团之下有纵队,纵队之下有师,师之下才是团。

此时,陈赓与李云龙之间,三级!

淮海战役之后,李云龙一直在养病,停在师长位置上挺长时间,而陈赓则成为了独当一面的方面军领袖。陈赓当时虽然顶着兵团司令的头衔,其实实际上指挥了20万以上兵力,是和粟裕齐名的两位大兵团作战专家,这也是陈赓最终能被授予大将,并且排名靠前的主要原因。

《亮剑》小说中还讲到一件事,李云龙团的上级,是创造中原突围奇迹的皮定均将军。情节上看,李云龙应该是随着皮定均加入华野,并且进入了华野6纵。也就是说,李云龙和皮定均之间至少差了一级或者半级。

皮定均这么牛的一个人,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担任了24军军长兼政委。而李云龙,不能超过到皮定均前面吧?

\"定均有功,由少晋中\",破格成为中将。李云龙总是犯纪律,给个少将不小了!

6

当然不一样啊。

李云龙是虚构的人物,背景设置说,1937年八路军改编时是772团3营营长。通常我们认为旅长是副师级,则此时李云龙与陈赓差距正团、副团、正营三级。

1937年底,李云龙晋升新一团团长,但此团只两个营,明显不能与772团这样的正编团比,大体算整编时期的副团级。而且386旅旅长陈赓的个人级别显然也得提高,所以两人职务最少还是差距3级。

1948年11月全国范围整编,李云龙部编入华野11纵2师,晋升师长。但陈赓1947年7月已是兵团司令,两人在职务上已差距副兵团、正军、副军、正师的四级。

1952年评定军队干部级别,陈赓是第二等的军委委员级(行政第3级),这是超越正兵团级的(行政第4级),授大将是很正常的。而李云龙只副军长代军长,也就是副军级(第四等,行政第8级)。

你算算,两人已差距正兵团,副兵团,准兵团,正军级,副军级的三等5级。

1955年授予军衔,李云龙不管已经晋升正军或依旧是副军级,少将都是合适的。因为很多军级副军级都是少将。

7

李云龙在八路军陈赓旅担任独立团团长,新中国首次授衔时,曾经在八路军任职过的干部里,军级干部和师级干部都是授元帅衔,旅级干部以大将为主,也有少数是上将;团级干部则是上将和中将都有,比例基本各占一半。

身为八路军正团级干部的李云龙,居然连中将都不是,只是个少将,难怪李云龙有意见了。难道组织上对李云龙有偏见?当然不是,这要和八路军编制说起。

八路军正式叫法是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军长为朱德,副军长为彭德怀,参谋长为叶剑英。八路军下辖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其中每个师下辖两个旅,每个旅下辖两个团。总计12个团。

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下辖343旅、344旅;八路军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肖克,下辖358旅、359旅;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下辖385旅、386旅。这其中386旅的首任旅长是陈赓,李云龙就是386旅独立团的团长,当然也是陈赓的部下。但是李云龙的独立团,不是八路军的正式编制。

八路军的正式编制只有12个团,就是各旅下辖的两个团。除了这了12个正式编制团,八路军还有各种军区和纵队、支队以及独立团,但都不是正式编制。

所谓正式编制,就是国共第二次合作时,国民党把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八路军时,在国民政府军委会登记在册的编制,尽管由共产党直接领导,但名义还是国民政府的军队,所以国民政府会给八路军的正式编制部队发响。

至于八路军的各种军区、纵队、支队和独立团,国民党一概不予承认,只承认12个团的编制,只给八路军的这12个团发响。很不幸,李云龙的独立团就无法得到国民党的军饷,部队所需,需要靠八路军提供。但是八路军自身都财务困难,能为独立团提供的资源非常有限,基本靠李云龙自筹经费。

连李云龙自己都自嘲独立团是后娘养的。可见八路军非正式编制的尴尬。所以独立团没法和正式编制团相提并论,李云龙就算在八路军当过团长,其军衔也会比正式编制团的正团级干部要低。授少将也在情理之中。

8

电视剧《亮剑》中虽然没有直呼其名,但那位“旅长”的原型是谁,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之初,“旅长”的职务是正兵团职,历史上的职务也达标一九五五年“大授衔”时的上将标准。实际上,在云南与“旅长”搭班子的政委宋将军后来就是上将军衔。

那么,“旅长”为何被授予了大将军衔呢?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因为一九五五年“大授衔”时,“旅长”已经担任了副总长!按照彼时的标准,副总长授大将军衔也不算太“超标”。更重要的是,“旅长”彼时分管军队教育工作,为了与苏联方面接触时能够更加对等甚至占据一些优势、也为了对外工作时能够更加方便,给他适当提高一下军衔也是相当有必要的。再就是资历了,“旅长”后来的职务虽然谈不上有多高,但他的资历在党内却是相当深的!一九二二年(建党的第二年)入党的老党员,这个资历足以甩彼时的不少元帅几条街了!当然,人事平衡也是一个因素,这里就不具体铺开说了。

既然“旅长”最低也起码应该被授予上将军衔,那么为什么电视剧《亮剑》里李云龙作为“旅长”的直接下属——团长,最后却只被授予了少将军衔呢?

资历不算太深

电视剧《亮剑1》和《亮剑2》综合起来,大体描绘了李云龙的一个资历轮廓。一九二七底年“黄麻起义”前后参加革命,土地革命时期的最高职务是团长,这在五五年“大授衔”时是相当“吃亏”的一个资历。

一九二七年是党史上著名的“起义高发期”,也是红军部队的第一个爆炸式发展、扩编期。换言之,在后来八路军、解放军部队的高级将领中,与李云龙资历相当者太多太多,在资历方面李云龙并不占什么优势。在土地革命时期,李云龙的晋升也相对缓慢,一九二七年前后参加革命的将领,后来担任红军师级指挥员、甚至更高职务者也不是个案,因此李云龙在这方面同样不占优势,甚至还有些“吃亏”。

职务晋升太慢

或许是因为剧情需要、为了能和楚云飞更加“对等”,也为了能有更多进入一线的机会(否则剧情无法展开,哪有师长、旅长上一线拼刺刀的?),电视剧《亮剑》的编剧将李云龙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职务人为地压低了。抗日战争时期,李云龙的职务经营长短暂过渡之后一直都是团长。再对比真实历史,著名的“王疯子”王将军最初只担任了772团团副,后来却一步步晋升为了团长、旅副政委、旅长等职。很显然,李云龙被编剧给“坑了”!直到解放战争爆发之后,李云龙的职务也只是师长而已……新中国成立之后,李云龙才担任了军长,而且前面还加了一个“代”字。说白了,就是扛着副军长的级别、干着军长的活儿。从这一点而言,李云龙的职务的确晋升太慢了!

包袱太重

电视剧《亮剑》中曾经提到,李云龙犯的错和立的功几乎可以持平!犯错必然会受到处分,降级在所难免……这也严重影响了李云龙后来职务的晋升。更重要的是,李云龙出身红四方面军、而且后来还参加了西路军!在西路军兵败河西走廊之后,大量红四方面军和西路军将领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事情在现而今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或禁忌。已故李主席晚年出面四处奔走为西路军将士“平反”,其实就是要给曾经血洒河西走廊的战友们一个最后的交代。李云龙背负着红四方面军和西路军两个政治包袱,一九五五年“大授衔”时,以他的资历能够被授予少将军衔已然是非常难得了……

综上所述,李云龙一九二七年参加革命,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最高职务为正团职,解放战争时期的最高职务为正师职,新中国成立以后得职务是副军职(代理军长只是因为军长不在、并不是因为要提拔,李云龙的实际职务是副军长)。加之背负着红四方面军和西路军的政治包袱、历史上处分又“多得离谱”,电视剧《亮剑》里丁伟那句“不授你个大校就不错了”并不是无中生有!按彼时李云龙的资历、职务、军功、处分,本就属于可授少将、可授大校的范畴之内,授少将军衔并没有“克扣”他!真不知道编剧为何要让李云龙跟着一起闹,授他少将军衔是完全正常的,无论从哪方面他都根本够不上中将的门槛……

当然,《亮剑》说到底只是一部小说、一部电视剧,李云龙这个人物在真实历史上根本不存在!分析再多,其实也没有太大意义……诸君随便看看,别太较真儿。

9

个人认为1955年的授衔,已经最大程度做到了公平,不要拿影视剧来套现实

10

军衔的评定不完全按照职级。比如长征期间的旅长皮定均,原先评的是少将,是毛爷爷说“皮有功,少晋中”,才评的中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