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太子李承乾造反,李世民为何想要自杀?

太子李承乾造反,李世民为何想要自杀?

2020-08-14 01:04阅读(80)

太子李承乾造反,李世民为何想要自杀?:你要是李承乾他爹,你也会被他气的想死,不,李承乾的所作所为能让他爹感到生不如死。但李世民之所以想自杀,除了气愤,

1

你要是李承乾他爹,你也会被他气的想死,不,李承乾的所作所为能让他爹感到生不如死。

但李世民之所以想自杀,除了气愤,更是羞愧和自责,他意识到一个可怕的真相:原来他并不是一个好父亲。这让一向自视甚高的李世民一度无法接受!

↑李世民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

李承乾最终走上谋反之路,其实是他不可承受之重的命运的必然结局。

李世民在李承乾的世界里,是一个可望不可即,有着偶像光环,却并不亲近的父亲。这也不能怪李世民,在李承乾的童年时期,身负着大唐安危重任的李世民不得不四处征战,父子俩聚少离多。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李承乾出生在长安太极宫内的承乾殿,就在当年十月,李世民东征,征讨刘武周和宋金刚,由于齐王李元吉的窝囊无用,李唐的老家——河东重地被刘武周全盘占据,李渊一度想全面放弃河东,退回关中自保。

关键时候,李世民提出收复河东的战略,这是关系李唐运势的生死战,李世民放弃了和儿子老婆共享天伦的机会,这一仗,打了大半年,次年五月份李世民凯旋而归,但还没能和老婆儿子多团聚,再度出征王世充,待打完仗回来,李承乾都已经快两岁了。

↑李承乾的教育失败,长孙皇后也要担负责任↑

从这个侧面可以看出,李世民是典型的事业型父亲,这类父亲给孩子的陪伴很少,内心深处其实深藏着对孩子的负疚之心。

玄武门之变那一年,李承乾才8岁,当时抱着不成功便成仁决心的李世民,把长孙皇后带在身边,夫妻两人必然也约定好了,倘若失败,夫妻同死,而他们的三个儿子——李承乾,李治,李泰,则被留在秦王府,静候他们的命运。

若是那一天,李建成的手下敬君弘攻破了秦王府,恐怕这三个孩子会人头落地。李世民终于成功了,八岁的李承乾或许还不能理解玄武门之变的深意,但他很快就得知,他的十几个堂兄弟都被父亲杀掉了,鲜血,哀嚎,手足相残,骨肉相杀,一定在李承乾内心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并影响了他的性格。

↑李承乾的一生充满阴影↑

是的,李承乾活的没有安全感。在他父亲最应该陪伴他的时候,他父亲缺失了,好不容易等到父子能够好好团聚了,可他父亲手刃亲兄弟的所作所为,让李承乾不得不对骨肉亲情产生了怀疑。

在李承乾以后的谋反心路历程中,他必然无数次幻想过他父亲对他可能也会毫不留情。

尽管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立即封了李承乾当太子,并且亲自住到了李承乾所住的东宫,然而这段时间只有短短三年,而这三年里,又是李世民最忙碌的从政时光,太多大事等他处理,陪伴李承乾的,不过是父亲的影子。

玄武门之变三年后,李渊退位,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搬入了太极宫,从此,拥有皇储之尊的李承乾,反而只能一个人孤零零的待在东宫了,陪伴他的,只有阿谀奉承,奴颜婢膝的属官太监,只有满腹经纶,却又丝毫不懂小孩子心思的白发宿儒。

↑李承乾性格两面派,好走极端↑

李承乾的亲情世界,从这一刻,已经崩塌了。这样的孩子是不容易被管束的,但由于父亲是皇帝李世民,所以李承乾不敢公开顶撞,于是,李承乾开始了各种叛逆行为,他很快学会了两面派,在父亲面前聪明利落,懂事乖巧,背地里却贪玩无度,有亏礼法,以至于李世民得到太子东宫老师的小报告后,难以置信。

然而此时,李世民再度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他没有亲自去纠正和陪伴李承乾的叛逆期,导致李承乾在叛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到走向父子的决裂,这样的状况,即使是在今天,即使是在寻常老百姓家中,也是屡见不鲜。

亲子教育,一旦错过,一旦失败,没有后悔药可吃。

李世民不但没有纠正李承乾的成长错路,反而随着渐渐发现李承乾很有心机,而对李承乾产生了反感,一个没有耐心的父亲,是容易这样子的——只会在溺爱和反感两个极端中循环。

↑称心等人成为替罪羊,使李承乾逃脱了应有的惩罚↑

而且李承乾还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他是个瘸子,他无法克服他的自卑感,或者说,他克服自己自卑感的方法是走向极端的放纵,他敢于派出杀手刺杀自己讨厌的老师,敢于和太常寺的乐童称心同居,这些行为惹得李世民大怒,但李世民偏偏无法惩罚太子,只好杀了称心当替死鬼。

终于,当李世民把心思开始偏向李泰,甚至打算把太子之位传给李泰的迹象越来越明显,李承乾世界里最后的支柱倒塌了,他做出了符合他性格的选择:拼死搏一把。

只不过,李承乾失败了,其实,李世民也失败了,父子俩走向了决裂,此生有子不如无,这种痛彻心扉的感觉,是不是就是当年李渊听到玄武门惨剧时候的绝望感?

李世民想自杀,可他的坚强意志支撑了他没倒下去,四年后,李世民就去世了,年仅五十二岁,年轻时的玄武门手足相残,晚年时李承乾造反事件父子反目,李世民的人生,不可谓不光彩照人,然而在多少个梦醒不眠之夜里,或许,李世民会认为自己这一生并不成功。

2

出来混,始终是要还的。

李世民的皇位,本来就是踩着父兄的鲜血上去的,所以之后,无论他怎么努力,怎么将大唐打造成怎样的一个繁华盛世,怎么篡改史料将自己描述得多英明神武兄长父亲多无能,他都改变不了自己弑兄逼父夺取皇位的事实。

也因为这样,他当然不愿自己的儿子们将来也像他一样,骨肉相残。

所以他早早的就把太子的名份给定了,想以此来断绝其它王子的非份之想。

李世民当皇帝第二年,也就是李承乾八岁的时候,就被立为了太子。

其实李承乾天姿是很聪明的,除了脚破这点毛病,还是一个很聪明孩子,学什么都快,也谦虚礼让,童年李承乾的身边当时几乎都是夸奖声,可是太子当久了,却什么毛病都出了。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原因都在他那个老子身上。

太子,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苦逼的角色,没有之一了。

当了太子,你就离至高无上的权力只有一步之遥了,你身后是无数兄弟们的羡慕忌妒恨,无数的暗箭等着你,前面每一步都是坑。

而前面,是老皇帝,在老皇帝面前,你即不能太能,也不能太不能,太能,你是不是天天眼巴巴盼着我死,太不能,这个锦绣江山如何放心交与你?

为与不为,这个火候太难把握。

而且越是伟大英明的皇帝,在接班人的问题上越容易犯错误,汉武唐宗康熙,都犯的是一个毛病。盖因为他们控制欲望比其它皇帝更强,对太子的要求比其它皇帝更苛刻。

这种情况下,太子们的心理健康就是一件很要命的事。

根据史料记载,这个李承乾后期基本上和一个神经病没啥区别,喜欢成人cosplay(天天在宫里扮胡人) 迫害妄想症患者(认为每个兄弟都要杀他)同性恋(在男风盛行的古代到不是个大毛病)暴力狂(连自己老师都要杀)。

但李承乾出格的事情干了一件又一件,李世民一忍再忍,因为他知道,自己一废太子,自己那帮儿子必然要为皇位争个鸡犬不宁,这才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事。

可是,最后当李承乾密谋联合候君集李元昌要再来一个玄武门的时候,他无法再忍,十八年的期望,就是希望能争脱命运的枷锁,结果逃不脱的还是皇家无法逃避的命运——皇权面前,亲情比纸还薄。

太子事败后,老头子痛不欲生,天天在大殿上当着大臣们恸哭流涕,一度情绪失控要撞壁自杀,千古一帝的风范荡然无存。

这真不是作秀,是真伤心了。

后来老头子算是明白了,当初他给儿子起名叫承乾,那是因为这孩子生承乾殿上,也没多想,现在想想,李承乾李承乾,这小子原来是要承前启后,干当年老爹干的那一票啊。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编夜狼啸西风

夜狼啸西风,历史作家,出版作品有《百战风云》《一个帝国的生与死》《两宋烽烟》等,曾任新浪文史论坛超级版主,现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编。

3

有因必有果,唐太宗李世民是千古一帝的伟太皇帝,知人善任,礼贤下士,励精图治,教化万方。他对太子李承乾倾注了全部的慈爱和教育,但太子多行不义,大逆不道与太子妃和其岳父,刚刚平定了高昌叛乱的大将军侯君集串通一气,妄图作乱,幸好事发被阻止。这一事件如同万箭穿心,刺激了天可汗的仁慈之心,也拉开了各位皇子拉邦结派蛇鼠一窝的大幕。加上几十年前的玄武门之变仍浮现于太宗的恶梦里。才令英勇神武,有大智慧的帝王选择了一个最单纯与世无争的李治为继位人,自杀言过其实,伤心欲绝是有多。

4

因果循环,权力面前很复杂,唐太宗李世民心里的苦恼,正是当年他父亲李渊的焦虑。只是,李渊儿子李世民打赢了,李世民儿子李承乾玩砸了。

李世民是靠玄武门之变上位的,因此想规避前车之鉴,重点培养一个太子,细心栽培耐心教导,却也酿成了不小的夺储风波。确实,作为嫡长子的李承乾,8岁就被立为太子,尝代父断理国事,举世称善,颇有几分帝王资质。唐太宗也很喜欢:性聪敏,太宗甚爱之。如果不是李承乾感受到了来自同母弟弟的威胁,嫉妒被宠爱的魏王李泰,不至于落下一个悲惨下场。

况且,加上自己多疾病,患了严重的足疾,甚至走不好路,心理也有几分着急。当然也可以理解他的心情,李世民对李泰宠爱非常,朝廷中风言风语,据《旧唐书魏征传》中记载:

及皇太子承乾不修德业,魏王泰宠爱日隆,内外庶僚,并有疑议。

而魏王李泰确实也有夺嫡之心,因此兄弟不断交恶,剑拔弩张,互相倾轧,出现了类似于玄武门之变前同样的场景。实际上,李世民很同情大儿子有病,并未有废除之意:我儿虽患脚,犹是长嫡。不过,针对李承乾的逐步骄纵,不听朝中老臣的话,李世民也曾经提醒过,让人代为监督:

全无令誉,不闻爱贤好善,私所引接,多是小人,卿可察之。若教示不得,须来告我。

贞观十六年(642年),李承乾暗中联合李世民弟弟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意图逼宫,据《旧唐书李承乾传》 记载:

第一,招兵买马,培养死士。尝召壮士左卫副率封师进及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深礼赐之,令杀魏王泰,不克而止。
第二,寻与汉王元昌、兵部尚书侯君集、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洋州刺史赵节、驸马都尉杜荷等谋反,将纵兵入西宫。
第三,贞观十七年,太子党羽齐王祐反于齐州。

李承乾长在深宫,万千荣耀,没有遇到太多的挫折,也缺乏果断性。姜还是老的辣,李世民少年多经军旅,什么场面没见过,又当了多年皇帝,经验丰富。他知道情况后,尽管非常震惊,处理迅速,先是把李承乾幽禁别室,控制自由。然后派亲信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瑀、李勣、孙伏伽、岑文本、马周、褚遂良等人尽快查验,太子有谋的事情彻底败露。

恼羞成怒的李世民感觉威严受到损害,自导自演了一场要自杀宫廷剧,众人纷纷拉住,表示不怪陛下而怨太子过。不久之后,在《在废皇太子承乾为庶人诏》中说:

朕受命上帝,为人父母,凡在苍生,皆存抚育,况乎冢嗣,宁不锺心。一旦至此,深增惭叹。

不过,李世民并没有杀死大儿子,处死了侯君集等人,年龄大了仁慈了一点,听取了通事舍人来济的建议:陛下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矣。两年后,李承乾病死,李世民颇为伤感。晚年的唐太宗,确实有几分帝王的孤独与寂寥,也不愿意再次看到兄弟阋于墙。然而,自玄武门之变后的宫廷政治及继位风云,都是刀光剑影、带有血腥的。

唐太宗李世民的功绩,应该给予好评。他在执政期间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天纵英武。因此,南宋理学学者真德秀高度评价,贞观之规模不可以不复也。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5

李世民心里肯定会想:难道对亲人痛下杀手,成了我们李家的“传统”?

李世民他爹李渊,起兵造反推翻了表兄弟隋炀帝。李世民又来了个玄武门之变,干掉了自己的亲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

所以李世民心里害怕,怕自己的儿子们,也会出事儿。好的不来坏的来,这东西像魔咒一样,你不得不服。

为了避免儿子们出事儿,李世民很早就打定主意:培养一个优秀的太子。

李世民一继位,立马让8岁的李承乾当太子。

当然,李承乾小时候的表现还是很不错的。虚心学习,尊敬长辈,深得李世民喜爱。为了培养李承乾的能力,也为了巩固李承乾今后的地位。从李承乾14岁的时候,李世民一出门,就把李承乾留下来“监国”。这时候满朝文武、天下百姓都明白,李承乾就是未来的继承人。

公元636年,李承乾的生母长孙皇后去世,公元638年,李承乾的嫡长子出生。之后,李世民想尽办法找到老臣、名臣、重臣,来辅佐和培养李承乾……一切似乎正在朝预想的方向发展,李世民很满意。

李世民的宠溺和全力培养,还是出了问题李承乾“变”了。

李承乾身上寄托了太多的期望,而他承担不起。大家都没想到,李承乾表面上恭敬顺从,私下里已变成一个“小混混”。辅佐李承乾的大臣们,为了太子的“良好表现”,拼命的进谏。

而李承乾呢?表面上痛哭流涕,表示一定要悔改,大错小错以后都不会再犯。等你们一走,我该干嘛还干嘛。

除了脚上的病,宠幸男宠之外,李承乾在作死的路上一去不复返,仗着自己是太子,迷恋突厥文化,杀人狂语……此时的李世民隐隐感觉不对劲了。

但是,李世民没有主动找李承乾谈谈,没有批评他,而是让大臣们规劝太子。

这是一步昏招,李世民不表态,大臣们怎么说都没用的。李承乾还是继续作死,而且,他隐隐的觉得自己有了威胁。

因为在他作死的同时,自己的弟弟李泰,正在越来越受宠。虽然李世民没有换太子的想法,但是他喜欢李泰的态度,还是让文武百官闻到了特殊的气息,于是李泰的人气开始爆表。

李承乾能不知道自己的爷爷,自己的亲爹是怎么当上皇帝的?这时候出了一个李泰,那么自己会不会变成李建成?

所以,当李承乾宠幸的男宠被李世民杀了之后,他感觉到了巨大的威胁,于是组织了刺杀团,准备杀掉李泰。

但是,这事儿没成功就暴露了……李世民感受到了深深的绝望,他肯定想到了当年的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内心绝对是崩溃的,你能完全怪李承乾吗?孩子是你培养出来的,他想用的招也是你当年用过的!

所以,李世民可能有那么一瞬间,想死的心都有。

他最终还是没有杀李承乾,而是流放了他。可能,李世民还是爱着自己的这个儿子,也知道儿子的错,自己要承担一半。

6

626年,李世民如愿以偿登上帝位,虽然如此,但玄武门之变带给他极大的阴影,道德与良心无时不在折磨着他,从他后来的种种顾忌和所作所为可以看出这一点,直接体现便是早早立储,长孙皇后生有三个儿子,李世民当上皇帝这一年,嫡长子李承乾年方八岁,李世民便宣告天下立他为太子。先正名份,以绝非份之想,并延名师教导不遗余力,李承乾也聪慧可爱,学有所成,“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后来发生的事,却与李世民的初衷相去甚远。


有学识更要有历练,李世民在这方面与现在许多衣食丰足的父母一样想法,便是增加压力,让他亲自接触。(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在李承乾十二岁时,便宣布“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除了大事,一般事都禀告太子,让太子处理,自己在后面监督、指点、改正。严父良师实在不过如此!在太子行冠礼时,还将狱中的囚犯减免了罪行,以此为儿子祈福,可见李世民爱子和寄望之深。十四岁的李承乾生了一场大病,李世民下旨请天竺高僧波颇为儿子祈福。承乾病愈后,太宗赏赐了绫帛等六十段与及时服十具给波颇。父慈子孝,君明臣贤,一切都像向良性发展。


636年,三十六岁的长孙皇后崩逝成为转折点,之后一个阶段,可能失去母后看管约束,或许太宗也渐渐懈怠,太子面临的局势也发生变化。随着足疾的日益严重,李承乾发展到走路一拐一拐,性情大变,在这一敏感时期,李世民又宠爱三子李泰,准许他开文学馆,赏赐优厚。李承乾年岁渐长,贪欢好玩人之常情,宠幸一名了“美姿容,善歌舞”的歌女,并为她命名“称心”,此事被李世民闻知,认为不务正业,大怒之下将称心杀死。群臣对太子的批评也严厉起来,频率节奏也加快,李承乾由太子逐渐变成被放在火炉上烤的人。产生了过激反应,图谋杀害李泰和参谏他的大臣,事情被揭发后,李世民依然包容不深究,随着贞观名臣侯君集的加入,形势马上严峻起来。(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侯君集因灭亡高昌却因擅权和贪污没有受到封赏,腹诽无已,萌发反心,而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在东宫任职,经此人穿针引线,两个自负甚高都对太宗赏罚不公积有怨言的人走到一起,有前车可鉴,李承乾打算依样画葫芦,一场谋反一触即发。643年,太宗第五子齐王李佑谋反被平定,牵连到李承乾的亲信纥干承基,纥干承基供出李承乾准备谋逆的事实,谋反案因此败露。李承乾被废太子并流放。

据载太子谋反事败后,李世民痛不欲生,天天在大殿上当着大臣们痛哭流涕,一度情绪失控要撞墙自杀,参照李世民之前对李承乾的精心培育,可见他看重寄望之心,在《废皇太子承乾为庶人诏》也写道“况乎冢嗣,宁不锺心”!李承乾这个曾经被寄予了深切厚望的儿子,终究还是叫他失望了,失望至于绝望,一环失守全线崩溃,后续的事也更加棘手,李世民宁不痛哭失声?几欲自绝?

7

据史料记载,李世民听说太子李承乾准备造反时,痛苦不已,几欲自杀。那么,李承乾造反这件事,李世民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应呢?

(李承乾剧照)

我认为,当时李世民感到了绝望。

有人可能会觉得很奇怪,李世民那么多儿子,李承乾虽然是他的嫡长子、太子,但是,既然李承乾不成器,废了就是了,还有很多人可以继承皇位。而且,别的儿子继承皇位,不一定比李承乾差。李世民为什么就会感到绝望呢?

我认为,李世民之所以绝望,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李世民发现教育李承乾的方法搞错了。

李世民对李承乾的教育非常重视,也非常严格,特地给他安排了饱学之士,并且是一些直言敢谏的饱学之士。比如于志宁、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李百药等。

饱学之士这一点没有问题,所有皇帝给东宫安排的老师,肯定都是饱学之士。至于“直言敢谏”这一点,李世民是参照自己的标准来的。一来,李世民是从基层和他父亲一起打拼起来的,所以李世民也希望李承乾能够了解这个过程。二来,李世民在历史上以善于纳谏出名,什么样的谏议他都能够接受,都能够容纳。总之,李世民是按照自己的标准,让那些老师们对李承乾进行培养的。

可惜的是,李承乾不是李世民。他根本就没有那样的容量,根本就无法接受那些大臣们无休止的直言进谏。不仅仅李承乾没有那样的容量,他生存的环境和李世民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再说了,李世民之所以善于纳谏,其实也是要着力塑造自己明君的形象。而这对于李承乾来说。目标太高了,太难于实现了。李承乾最后造反,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那些老师们把他逼成那样的。

但是,就算被逼成那样,又有什么办法呢?李世民完全不敢说那些老师做得不对,不敢对那些老师说,我这个儿子抗压能力太小,你们别太使劲了。也就是说,李世民就算发现他的办法错了,也只能打掉牙往肚里吞。所以,他感觉到了绝望。

(李世民剧照)

二、李世民发现其实是他把自己的儿子带坏了。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这件事,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一件让人不齿的行为。李世民当然知道他这个行为是招人诟病的,所以,一生都在致力于洗白这一点。

李世民有两种方法洗白自己。一是努力团结各方,力争当个好皇帝。他重用魏征,纳娶兄弟媳妇齐王妃为妻等等,都是团结各方的表现。同时,他努力察纳雅言,历史上的皇帝不能容忍的话,他都要努力容忍下来。这也是团结各方的表现。二是篡改史书,让后世认为,“玄武门政变”完全是他逼不得已才做的选择,他是被“逼上皇位”的。

李世民的工作应该是卓有成效的。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虽然他一直在致力于洗白,他兄弟相残的事情,已经原汁原味地传给了他的儿子们。李承乾、李泰两兄弟所做的那些事情,几乎和当年他与李建成、李元吉做的事情一模一样。包括他逼迫他爹李渊退位的方式,也与李承乾造反逼迫他退位的方式一模一样。

李世民在努力洗白,但是那些东西却已经完完全全传给了他儿子们,他内心怎么能不绝望呢?

(李治剧照)

三、李世民发现李唐的宫廷斗争可能会延续下去。

李世民最后选择了李治作为皇位继承人。而没有选择李泰,也没有选择李恪。之所以要这样选择,是因为李治性情比较温和,上台后不会大开杀戒,手足相残。

但是,这其实又出现了一个隐患,因为李世民上台后,采用宽待开国功臣的方式。没有杀开国功臣,而且还建凌烟阁表彰他们。然而这样一来,这些开国功臣必然势力庞大,他们依附于李唐的一众皇子们,各人代表一股势力。将来,这些势力必然会兴风作浪。(那时候,李世民还没想到过半路会杀出一个武则天。)如此下去,李唐的江山怎么还会有安宁的时候。

所有这一切,李世民都感到无能为力,因此内心非常绝望,因此痛苦得想自杀。

(参考资料:《旧唐书》《资治通鉴》)

8

李承乾造反的时候,李世民之所以一度激愤崩溃到想要自杀,原因有几个方面:

1、失望。

李世民对李承乾期望甚高,李承乾早年也确实不错,《立中山王承乾为皇太子诏》虽然是官样文章,但和真实情况相去不远——

后来李承乾曾经担任监国代父断理国事,史称举世称善。但是最终由于种种原因李承乾越来越叛逆,并最终做出了真正叛逆的行动,李世民自然十分失望。

2、自责。

李承乾的下场固然主要是咎由自取,但是李世民和长孙氏虎妈狼爸的教育模式还是有一定的责任。特别是李承乾最后联络侯君集等人造反,实际是对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亦步亦趋的模仿,看到自己当年行为在廿年的后遗症如此严重,李世民的心里自然是很崩溃的。

确实,很多时候,孩子的种种不好是某种意义上自己的复刻,是亲生的,随自己,是自己培养出来的,甚至用的招都是自己当年用过的,能全怪孩子吗?!

作为父亲的李世民,想法自然和作为帝王的李世民不尽相同。

9

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爱得越深,就越来越心痛。

李世民在平乱了太子李承乾的阴谋政变后,几乎崩溃,甚至在朝堂之上,痛哭流涕,以头撞墙,太子阴谋政变这件事深深的打击了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的登基是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胁迫父皇李渊而得到的。说到造反,李世民算得上是行家里手,这下现世现报,轮到自己的儿子有样学样的造自己的反,可以想象李世民自己的内心会是如何的伤痛,也更体会了当初拿刀逼自己的父亲,李渊是如何的绝望。

其实,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李世民自己造成的,他过了不了自己内心的那个坎儿——手足相残,造反夺位。

太宗登基后,嫡长子李承乾八岁的时候,就立为了太子,以正国本,李世民更是吸取了父亲李渊和自己的经验教训,精心的培养李承乾,并且给予了李承乾很大的自由和参政权利,可是李世民同样又有着另外的担心,他担心李承乾会独自做大,于是又给李承乾留了个一个备份,那就是四子李泰。

李世民的骨子里还是防范自己的故事重演,但在安排上又让那过去的故事重新开始。太子李承乾肯定是感受到了危机,虽然李世民的态度很明确,太子之位还是李承乾的,坚定而不可动摇,但是李承乾可不这么认为,总会认为父皇李世民刻意培养李泰,那就是为取代自己做准备。

这样就给了李承乾和李泰一个非常模糊和不明确的信号,李承乾误读李世民的用意,而李泰又认为李世民给了自己机会。于是这太子之争的种子就让李世民亲手种下了。

而此时李承乾遇到了最大的危机,一是对自己疼爱有加的嫡母长孙皇后死了,再也没人毫无保留的爱护他了;二是他的腿得了重疾,瘸了。这两件事情就是李承乾痛下决心造反的导火索。没有了母亲的依靠,自己能不能在太子之位上坐下去,那真得两说了,毕竟父亲李世民的态度非常的不明朗;自己的腿瘸了,身体有了残疾,心理就有阴影,皇帝是个残疾,古来还是很少见的,李世民是有可能废立太子的。

李泰的心理变化更大,大哥最强大的靠山不在了,虽然也是自己的亲妈,但毕竟不是自己的靠山,大哥身体残疾,心理变化大,行事和以前有了云泥之别,父皇李世民越来越不待见了,机会来了。李泰想到了扳倒李承乾,早日得到太子之位,他谋划了刺杀太子之事。

李泰读读书行,要想搞阴谋诡计,那不是他爹的对手,李世民先发现了李泰的不轨行为,结果一查下去,才发现原来太子李承乾干的事儿比李泰更恶劣。李承乾早就在阴谋策划玄武门2.0版本,要对皇帝李世民下手,而且还联盟了朝中的重臣,甚至包括原玄武门的重要策划者——侯君集。这真是要对李世民下黑手啊。

李世民及时的粉碎了太子李承乾的阴谋,但却无法面对这个事实,作为父亲的痛心让他无以复加,甚至抑郁到想自杀的地步,这既是对自己教子无方的自责,更是对过去造反夺位的一份愧疚。

李世民最终没有杀了太子李承乾,只是贬为庶民,充军黔州,而李泰也只是贬到了异地为王,但对侯君集一帮太子帮凶,却是杀个干净。这件事情对李世民打击很大,甚至在心里有了阴影,再太子的时候,一听到众臣举荐三子李恪为太子,原因是李恪雄才勇武,颇有当年秦王之风,直接否决,李恪像当年的秦王李世民,那我像当年的谁?

最后李世民选择了仁义而软弱的李治为太子,就是后来的唐高宗,甚至无意间还给李治留了一个皇后,就是后来的武则天,也是后来废唐立周的中国唯一女皇帝。不知道李世民泉下有知作何感想。

10

原因:

1.李世民教子无方,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争斗,兄弟相残,甚至效仿玄武门事变,李世民羞愧的要死。

2.太子李承乾被废,李世民不知道应该立谁为太子,犹豫不决,李世民为难的要死。

3.李世民想立晋王李治为太子,但担心群臣不答应,故以死相逼迫。

最重要一点,李世民并不是真的想要自杀,而是假装自杀,目的就是逼迫群臣立李治为太子。

详情如下:

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生有3个儿子,长子李承乾,次子魏王李泰,三子晋王李治。依照古代嫡长子继承制,李承乾当了太子。

魏王李泰有才学,受到李世民的过分溺爱,由此产生了争夺太子之位的想法。太子李承乾为人荒唐放浪,腿脚也有疾病,担心自己被废,所以与李泰水火不容,各树党羽,互相争斗。后来李承乾密谋发动宫廷政变,杀弟逼父,结果兵败,被废为平民,流放到黔州。

根据古代君主专制社会皇位继承制度,李世民的嫡长子李承乾被废,那么就按照立长不立幼的原则,该立嫡次子魏王李泰为皇太子。大臣岑文本、刘洎请求按例立李泰为皇太子。李泰也向李世民表示说,如果他继承皇位,将来会杀掉儿子,传位给晋王李治。李世民听了很感动,当即答应立李泰为皇太子。

大臣褚遂良劝谏说,如果李泰继承皇位,怎么会舍得杀掉儿子,传位给兄弟呢?又暗示说,李泰若真能狠心到舍得杀儿子,那么必定会杀掉兄弟,应该将李治保护起来。

废太子李承乾在受审时,直言坦承:“臣之所以谋反,正是因为李泰图谋太子之位。如果立他为皇太子,岂不是让他的阴谋得逞了?”

于是李世民想明白了:如果立李泰,那就是告诉后人说,太子之位可以通过阴谋诡计取得,会将大唐带入灭亡深渊。而且如果立李泰,李治和李承乾都会被害死;而立李治,李泰和李承乾都能得到保全。

帝曰:“是也,有如立泰,则副君可诡求而得。使泰也立,承乾、治俱死;治也立,泰、承乾可无它。”——《新唐书·列传第五·太宗子》

国舅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弟弟,他反对立李泰为太子,坚决请求立李治为太子。李世民想答应长孙无忌立李治为太子,担心群臣不支持,所以还没下决心。一天,退朝后,李世民将长孙无忌、房玄龄、徐茂公留下,商议立太子之事。

李世民说:“我三子一弟,不知该立谁,我活着没意思!”说完当即下床,取佩刀要自杀。长孙无忌等人大惊,争相抱住李世民,夺下刀给李治保管,请李世民说出心愿。

太子承乾废,帝欲立晋王,未决,坐两仪殿,群臣已罢,独留无忌、玄龄、勣言东宫事,因曰:“我三子一弟,未知所立,吾心亡聊。”即投床,取佩刀自向,无忌等惊,争抱持,夺刀授晋王,而请帝所欲立。——《新唐书·列传第三十·长孙褚韩来李上官》

李世民说:“我想立晋王。”

长孙无忌说:“谨遵陛下诏令,有异议者斩!”

李世民转头对李治说:“你舅舅支持你,你应该拜谢。”于是李治拜谢。

李世民对众人说:“爱卿们与我心意相合,但天下人会怎么说?”

长孙无忌说:“晋王以仁孝闻名天下很久了,世人本来就不会反对。”

不久,李世民认为李治懦弱,而庶子吴王李恪英明果断,于是对长孙无忌说:“你劝朕立晋王李治,但他仁弱,我很担忧江山不保,怎么办?吴王李恪英武果断很像我,我立他为皇太子如何?”长孙无忌坚决为李治争取,李世民只好作罢。

上疑太子仁弱,密谓长孙无忌曰:“公劝我立雉权,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无忌固争,以为不可。——《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

后来李世民一语成谶,李治继位后昏庸懦弱,大权落入皇后武则天之手。武则天大肆迫害李唐宗室,扫清障碍后,赫然称帝,该国号为周。李世民几乎是拿命为李治换来的帝位,却成全了武则天。

当初李世民做出挥刀自杀的举动,不像是真自杀,像是逼大臣就范。如果是真自杀,就不会当着众人的面,若有话要交代,写封遗书即可。长孙无忌等人,就算知道李世民是假自杀,也得配合演戏,不然大家就都尴尬死了。李世民的帝王之术,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啊!

史书参考:《新唐书·列传第五·太宗子》《新唐书·列传第三十·长孙褚韩来李上官》《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

流年檐下雨,浮世阶上苔,我是作者【檐雨阶苔】,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