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父亲李渊究竟有没有责任呀?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父亲李渊究竟有没有责任呀?

2020-07-22 10:59阅读(72)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父亲李渊究竟有没有责任呀?:谢谢邀请!李渊当然有责任,而且责任很大!作为唐帝国的开创者。李渊很聪明(根本就不像有些电视剧说的那么

1

谢谢邀请!

李渊当然有责任,而且责任很大!

作为唐帝国的开创者。李渊很聪明(根本就不像有些电视剧说的那么怂。他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在隋末形势并不明朗时,他一直在隐忍,直到他派出刘文静联络突厥,突厥启民可汗答应支持他,并答应卖给他2000匹马,并派出了500骑兵,由女儿阿史那——燕统帅,他确定有外援之后,才于大业十三年七月正式起兵,十一月攻下长安,次年杨广被弑杀后,他才于五月正式登基称帝,史称唐高祖!

  • 唐高祖李渊~大唐真正的开创者!

大唐建立后,高祖理所当然地立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协助自己办理政务!而次子李世民自幼弓马娴熟,好征战!因此让他统领诸将,讨伐其他割据势力!而年轻的秦王李世民,西征西秦,打败薛举薛仁杲父子!向北进攻定阳可汗刘武周!先打败其第一猛将尉迟敬德,迫使他投降(日后更是成为秦王府的第一战将,玄武门之变中的急先锋,为李世民杀兄逼父,立下了汗马功劳)、接着打败他的大将宋金刚,收复了山西全境!武德三年七月到次年五月,打败王世充,更是在虎牢关大捷中,一举擒获夏王窦建德,更迫使王世充投降。七月秦王李世民回到长安,如何安抚立下盖世战功的秦王!唐高祖也是别出心裁,册封他为尚书令(最高职位的宰相,此后废黜)、司徒(三公之首)、天策上将(开府治事,拥有征讨天下的权利,最高的武将)、陕东道大行台(直接管辖京师长安周边的大片土地)!从此李世民成为仅次于皇帝、太子的第三号人物,百官见了要行子侄礼!从此李世民心中有了取代大哥李建成,将来统治大唐的野心!而李渊也逐渐的了解李世民的野心!开始逐渐的雪藏他。第二年,窦建德旧将刘黑闼起兵,高祖任命太子李建成为大将,魏征辅佐他,他们利用攻心计,瓦解了起义军,斩杀了刘黑闼!

  • 天策上将李世民~大唐战神!

虽然李世民逐渐的被边缘化,但是因为秦王府成立了文学馆,招揽了房玄龄、杜如晦、于志宁、褚遂良等十八学士,再加上他在武将们的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武德八年,爆发了庆州都督杨文干谋反的事件,高祖允诺秦王,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然后秦王出马,很快俘虏并杀死了杨文干,此事牵扯到太子李建成,但是高祖以为太子谦恭,而秦王强势,一旦秦王成为太子,将会威胁自己的地位,于是提出了两分天下的方案,虎牢关之西由太子李建成管理,以东由秦王李世民管理,但是太子和齐王商议后,觉得此举太过危险,以后万一发生争斗,两人肯定打不过用兵如神的秦王。于是两人拒绝了,并决意谋害秦王,此后他们不断的迫害秦王,先是在太子家中毒害秦王,可惜失败了、接着把房玄龄、杜如晦调出秦王府!最后又把秦王府名将尉迟敬德任命为康州刺史,更是准备在出征突厥时由齐王李元吉为帅,调出秦王府的精兵强将,然后趁机杀死秦王李世民。可惜这件事被秦王安插在太子府的卧底~太子左更丞王郅偷偷的密告秦王了。生命受到了威胁,终于迫使秦王府众人下定决心,定下了兵变解决太子和齐王的决心!

唐高祖从开始就知道了太子和秦王的矛盾不可调和,一山不容二虎。为了天伦之乐和维持自己的最高地位不被动摇,仍然采取了拖字诀,最终导致了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的爆发,然后被秦王控制,在长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杀后,十余个年长的儿子、太子李建成的五个儿子和齐王李元吉的五个儿子,也被秦王府的部将杀死,酿成了无法原谅的悲剧!最后终于喝下了自己酿造的苦酒!

  • 在玄武门之变中被秦王杀死的太子李建成!

2

唐朝是李渊建立的,然而李世民的功劳却很大,不过太子却是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因为李世民的功劳大,所为他的地位也就越来越高,李世民如此强势,自然威胁到了太子李建成的地位。

历来皇位之争都是残酷的,为了那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兄弟反目成仇也是在所不惜。李建成和李世民就是如此。

随着他们之间的矛盾越演越烈,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最终李世民先发制人,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一举除去了李建成、李元吉。当然李世民也就顺利的成为了皇太子,没多久又得以登基为帝。

那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其父李渊究竟有没有责任呢?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作为他的父亲、大唐皇帝李渊,自然是有责任呢!

众所周知,大唐的建立、稳固和一统,李世民是功劳极其大的,重要的是对于李渊起兵之事,李世民也是主要的倡议者。

李世民的功劳、魄力、志向,作为他父亲的李渊自是知道。但李渊在后来称帝后,还是没有立李世民为太子。虽然自来有立子以嫡之说,但还是有立子以贤的。

李渊明知李世民志向远大,却还是不立他为太子。如此,又怎么能让李世民满足的。

再则,大唐那时虽然建立了,但天下局势还是割据势力林立,大唐那时虽强,却并未一统。有时甚至还受到其他势力的骚扰。

李世民很贵用兵,这李渊也知道。李渊为了安抚李世民、让李世民安心的带兵为大唐建功,就跟李世民说以后立他为太子。

李世民满心喜悦而去,结果立功回来的他,还是没有被里为太子。可想而知李世民的心情。

虽然李渊对李世民也大力封赏,地位在诸臣之上,为天策上将,也可以有自己的班底,但说到底,终究不是太子、不是未来的储君。

而此时的太子李建成眼见李世民威望、地位越来越高,他感到很危险,所为就猜忌李世民。太子和秦王之间的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升温,而作为皇帝的李渊却还是没有做出对策。

对李渊来说,李建虽然功劳没李世民大,但终究是长子,又已经被立为太子,若轻易废了,岂不可悲。

李世民和李建成都是李渊的孩子,手心手背都是肉,他不想为了一个而伤到另外一个。虽然他也担忧秦王和太子的矛盾,但始终却没做出有效的决策,其之优柔最终导致发生了玄武门之变。

可能李渊怎么也不会想到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矛盾已经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怎么也不会想到李世民会杀了他的哥哥李建成。然而这一切却真的发生了。

当李渊知道李建成、李元吉被杀后,李渊纵然心痛、愤怒、悲伤或是不甘,然而那时他也无可奈何了,毕竟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已经掌握了全局。同时对于李渊而言,其长子太子李建成已经死了,其战功赫赫的次子李世民成为太子自是顺理成章的事。

3

在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让自己的亲信小弟张亮,率领一千多人到洛阳,为自己结交当地豪杰;为此,李世民拿出大量的钱财,让张亮随便使用。

遥想当年,李渊在造反前夕,也是让李建成在河东、李世民在晋阳结交当地豪杰之士,并且为此拿出大量的钱财,让他们随便使用。

张亮出自社会底层,一路跌爬滚打,最后让自己的画像挂在了凌烟阁上,端是非同小可的人物。

秦王李世民坐镇帝国都城长安,对东宫太子一副咄咄逼人之势;现在又派张亮这种小弟,到关东地区违反组织程序结交当地豪强,他这是要干什么?上纲上线的说,就是李世民准备在帝国都城玩政变,让自己嫡系小弟在关东地区招兵买马响应自己啊。

如果这样说,这件事,就是此前杨文干事件的翻版。

事实上,在杨文干事件中,太子建成突然身陷嫌疑之地,差点被废了太子之位,就是这样推论出来的!

唐武德七年六月,高祖李渊到长安以北仁智宫避暑,命李世民、李元吉随从,李建成留守京师,主持日常工作。突然有人揭发,太子李建成的亲信庆州都督杨文干,正筹集军械谋反。

李渊闻此大惊,而李建成也遇到了人生最大的一个坎。因为他差点因此失去太子之位。

但是,李渊很快意识到,这只是太子、亲王相争的有点越界。所以对太子建成、秦王世民各打五十大板,然后没事了。关键是,李渊还继续留在长安以北的仁寿宫避暑,继续让李建成回长安主持日常工作。

现在,得知张亮受李世民委托,在关东地区招兵买马,这算什么事?

李元吉得知消息后,马上就向李渊奏报张亮要图谋不轨,而且事涉秦王。这是武德九年五月的事,而玄武门之变呢,是武德九年六月初的事。

因为有杨文干事件的经验,李渊对这种事,似乎已见怪不怪了。

所以张亮被抓拿下狱后,经过简单的审讯,就稀里糊涂的结案了。

在李渊看来,这种事,也就是太子、秦王相争太过激烈,互相上纲上线的诋毁罢了,虽然严格的说,他们的行为,肯定都是犯法的,但实在上升不到要造反作乱的高度。

虽然说,李渊很快就把张亮释放了。

但是张亮事件后,李渊终于发现,这样玩下去,恐怕就会在前人的老路上越走越远。换而言之,太子、亲王相争愈演愈烈,最后大家越玩越没谱,最后太子亲王都无法善终的,甚至把帝国也弄得崩盘了。

在这种背景下,李渊终于决定瓦解秦王府的势力了。

虽然说太子、亲王相争,越玩越出格,都有过错。但是从法理上,过错主要在秦王一边。因为亲王一直窥视太子之位,这叫什么事呢?

从法理上说,什么叫你的功劳巨大,什么叫你的能力优秀,所以就应该当皇位继承人,这都叫扯淡。

周成王是不懂事的孩子,而且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周公就是圣人,按这种逻辑,周公是不是就应该继承周武王的地位?按这种逻辑,如果周公不篡位,是不是就对不起大周王朝啊?

李渊非常清楚,如果太子、秦王必须打击一个人,只能选择打击秦王,因为这是维护封建伦理的必须选择。

如果秦王夺储成功了,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意味着亲王只要努力就有机会夺储成功。在这种背景下,就算秦王成了太子,也只是刚刚拉开家族内讧的序幕罢了。

因为类似的原因,李渊虽然释放了张亮,但是却开始全面瓦解秦王府了。

在这种背景下,李世民最主要的智囊房玄龄、杜如晦被调离了秦王府。而且李渊还警告他们,如果再敢和秦王私下往来,就要杀他们的头。

更主要的是,随后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军事行动,李渊就让李元吉领衔了,而且借此机会,李元吉开始把秦王府的精兵强将,都不断抽调到自己帐下。

到目前为止,一切进行的都比较顺利。

如果事情就这样发展下去,结果大约是这样的。那就是秦王李世民作为一颗随时利用的闲棋放在一边。换而言之,李世民在帝国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威望,却只能戴着尊荣的头衔,拿着优厚的待遇在二线养老。

在必要的时候,他可以作为唐高祖李渊的备用棋子。没有特殊情况,他就需要这样夹着尾巴度过余生了。

李渊的构想不错,但是他并不知道,秦王府的核心成员,已蠢蠢欲动了起来。

到此为止,玄武门之变似乎已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其实,类似的事实本身就证明,李渊对局势的掌控能力是非常强大的。因为他的一纸命令,就可以让秦王府面临灭顶之灾。

在这种背景下,李世民除了采取突然袭的方式,已无法避免自己的失败了。

这是李世民决定背水一战的主要原因。因为他不这样玩,就已败局已定了。

这场政变,李世民胜利了,所以人们就把李世民吹得神乎其神。

从某种意义上,李渊随后的命运不错,因为李渊虽然退位了,但是舞照跳、马照跑、想吃啥就吃啥、想喝啥就喝啥。虽然说作为一代开国之国,就被这样圈养着,难免会有种猛虎困牢笼的感觉。但是好吃好喝好玩的又活了八九年。

4

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句话用在李世民身上是再贴切不过的。生于公元598年12月的李世民,在他17周岁的时候,就在战争中冲锋陷阵,并逐渐成长为足智多谋的将军,还不到20周岁的李世民,目睹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李渊造反完全是受了李世民的蛊惑

李世民的第一感觉就是东汉末年的情景再现了。面对这一百年未遇的机遇,他对还在犹豫观望的父亲李渊说道,现在隋朝气数已尽,父亲可以振臂一呼,为天下除去暴君,你也可以争夺真龙天子之位。

那时候,李渊还是有点犹豫不决的,因为,当时的他已经官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和太原留守这样显赫的官职,如果听从儿子李世民的话造反,眼前的荣华富贵很难得到保证的。

经不住李世民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地反复劝说。终于鼓动了李渊铁了心地要推翻有恩于他的隋朝。当然,作为对儿子献出这一大胆计策的报答,李渊也回馈了一份大礼,他非常郑重的对李世民,他的这位极为勇敢,极具谋略,极具人气的儿子说道,小子,你记住了,只要打下江山,父亲为皇帝,立你为太子,我李渊,你父皇驾崩后,那就是你接着干。

那不是还有大哥李建成吗,他不行,就是你了。此话当真?李世民起初是不信的,因为他不是嫡长子,按照传统的继承皇位的排序,他的大哥李建成才是首选。

可是,李世民看到父亲李渊说得如此坚决,他当然相信了,便竭尽全力,辅佐父亲李渊去实现打下李家天下的宏伟理想。

有了要继承皇位的这一巨大的精神动力,李世民自此踏上了为建立李家天下,也是他的天下的征伐之路。

可是让李世民没有想到,更非常错愕的是,李渊竟然在立皇储也就是太子这件事上,忘记了他曾经给李世民的承诺。公元618年,李渊正式在长安登基称帝,国号大唐,没有像李世民想当然的那样被立为太子。究其原因,李渊没有突破传统的桎梏,还是立了长子李建成。

听到这个消息的李世民心里不用说是非常愤怒的。因为,他已经被封为了秦王,为了打天下,为了更好地对攻打下来的地方实现管理,保证地方安宁,李世民已经被获准开府办公。

李世民开府后广揽人才,更加上他要当皇帝的信念时时刺激着他,当然更多的是在李渊的默许之下,李世民的秦王府成为仅次于中央政府的第二政府。

位居高位的李世民,依然天天冲锋在前线,与将士们同甘共苦,丝毫没有高高在上的样子发号施令,从而深得人心,使得秦王府的第二政府比真正的中央政府,也就是他的父亲李渊建立的唐朝中央政府还更有权威。

而在秦王府效力的幕僚武将,让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真的是张口就来,幕僚中的杰出代表杜如晦、房玄龄,武将中的秦叔宝、尉迟敬德、侯君集等等。特别是听从,并忠于李世民的军队,几乎构成了大唐军队的绝对主力。

李渊被自己的美好愿望害了

李渊,应该也考虑过立长子李建成的后果,必将会掀起轩然大波的,可是他还是太乐观了,首先他肯定忘记了对李世民的承诺了,当然,还有一个最大的也是他非常良好的愿望,他们是亲兄弟,谁当皇帝还不是一样。

谁当皇帝也都一样,基于这样的认知和出发点,李渊恰恰忘记了秦王手下的那些将军,那些为了争夺功名的将军,他们也从李世民有意无意中流露出的,父皇已经内定我继承皇位了,等我当上皇帝,你们不也同样鸡犬升天,成为开国功臣。

被李世民忽悠的幕僚武将,突然听到太子不是李世民,而是李建成。这让他们当然心里极端不平衡了,李世民当不了太子,那就当不了皇帝,当不了皇帝,他就无法给我们论功行赏,让我们享受荣华富贵。

谁都知道一朝君子一朝臣,李建成当了皇帝,我们不用说可是没任何好处。

怎么办,绝不能凉拌,李世民更是气愤不过,如果父皇当初不许下承诺,我会那么卖命地天天冲锋陷阵吗,仅仅是我骑的骏马,在短短几年就死了6匹。它们是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等等,如果不让我当皇帝,我至于这么辛苦劳累吗。

心生怨气的李世民,只是喜怒不露于色。不过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哥哥,也就是皇太子,李建成犯了混,他武断地认为,李世民的功劳太大,手下还有那么多的幕僚武将,如果不把他弄死,就是自己继承了皇位,也很快被推翻的,不如先下手为强。便向父皇建议,剥夺李世民的兵权,再找个机会杀掉李世民。

先下手为强李世民动手了

谁知李建成自以为天衣无缝的妙计,竟然被他的亲信向李世民告了密。脊背发凉的李世民感到自己还没想过动手,你竟然先向我开刀了,兄弟情义,同胞血浓于水都全然不顾,你如此无情,那就别怪我大义灭亲了。

李世民立即把李建成要对他大开杀戒的消息,告诉了身边的幕僚和武将们,早已按奈不住的幕僚武将,要的就是李世民的这句话。于是,在李世民的亲自带领之下,迅速组建了一支800人的精锐部队直接杀向皇宫,在玄武门这个地方,尉迟敬德一箭射杀了皇太子李建成的同党李元吉。

得到兄弟相残的李渊,心灰意冷,没想到因为自己的一句戏言,或者是一句宽慰李世民的话,出现了这样的悲剧。

李渊真的是欲哭无泪,也早没有继续要当皇帝的欲望了,与其说是李世民迫使他让位,还不如说他是看透了争权夺利的现实太残酷,心甘情愿当太上皇,过上锦衣玉食,美女伺候如神仙一般快乐的日子。

5

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公元626年,唐高祖武德7月2日,由当时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政变。太子建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惮,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同时李世民集团亦不服太子,双方持续明争暗斗。经过长期的斗争,在李渊的偏袒下,李建成集团逐步占上风,控制了局面,为了挽回局面,最终李世民搏命一击,在玄武门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李世民逼迫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从古至今 ,大部分历史学家对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持理解、同情甚至赞赏的态度。《旧唐书?太宗本纪》史臣曰:\"或曰:以太宗之贤,失爱于昆弟,失教于诸子,何也?曰:然,舜不能仁四罪,尧不能训丹朱,斯前志也。当神尧任谗之年,建成忌功之日,苟除畏逼,孰顾分崩,变故之兴,间不容发,方惧\"毁巢\"之祸,宁虞\"尺布\"之谣?……\"

李世民夺嫡成功,开创了'贞观之治',也让唐朝统治达到鼎盛时期。但在玄武门之变中,作为父亲的李渊却埋下了手足相残的人间惨剧。

一是放任兄弟阋墙。当李建成说:\"虽然突厥屡次在边疆上为祸,但只要他们得到财物就会撤退。秦王假托抵御突厥的名义,实际上是打算总揽兵权,成就他篡夺帝位的阴谋罢了!\"而李渊却听信建成谗言,不加思考就认为李世民犯上作乱,而且李渊也惧怕日益依重兵权的世民,所以他把公正的天平偏向了太子,让两个权力集团形成了明争暗斗。

二是兄弟结下嫌隙,作为君主的李渊却打压世民,造成世民集团的恐惧。当李建成用毒酒害李世民时,李世民集团已经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他们认为要在朝中获得更多的稳固权力,就必须政变,否则别无他策。甚至李建成、李元吉与后宫的嫔妃日夜不停地向高祖诬陷世民,高祖信以为真,便准备惩治李世民。

三是没有将团结当作治国的核心,导致兄弟分裂。

李建成、李元吉因为秦王府拥有许多骁勇的将领,打算引诱他们为自己所用,便暗中将一车金银器物赠送给左二副护军尉迟恭,并且写了一封书信招引他说:\"希望得到您的屈驾眷顾,以便加深我们之间的布衣之交。\"尉迟恭推辞说:\"我是编蓬为户、破瓮作窗人家的小民,遇到隋朝末年战乱不息、百姓流亡的时局,长期沦落在抗拒朝廷的境地里,罪大恶极,死有余辜。秦王赐给我再生的恩典,如今我又在秦王府注册为官,只应当以死报答秦王。我没有为殿下立过功,不敢凭空接受殿下如此丰厚的赏赐。倘若我私自与殿下交往,就是对秦王怀有二心,就是见利忘义的小人,殿下要这种人又有什么用呢!\" 李建成大怒,便与他断绝了往来。

可见,李建成与李元吉对李世民可以说是打压不成,就分化其内部,但李世民部将们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跟随世民。这样两个权力集团斗争已经达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总之,在玄武门之变中,李渊不仅偏袒 成元吉,还加强对世民的打压,造成了一场历史上最为让人感到政治残酷性的玄武门之变。这事说到头来,李渊是要负全部责任的。

6

题主,我是老实人,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凡事有果必有因。推究玄武门之变的罪魁祸首,其实正是李渊。不过假如这么去跟李渊说,李渊会大喊冤枉。

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李渊看准时机,从太原起兵时,就是做好了要逐鹿群雄,问鼎中原,统一天下,成为取代隋炀帝的天下共主这样伟大理想的。这么大的事,最可信赖的就是自己的儿子。

公平的说,李渊的几个儿子,都有自己独到之处,尤其李建成与李世民,都具备开疆拓土守成封建的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渊为了能够尽快平定天下,达到自己最终目标,肯定要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哥俩的作用。



相对来说,在李渊心目中,李世民更擅长攻城略地,疆场争胜,而建成,则在守护既得利益上,能力更强一些。这样一来,李渊就根据他对两个儿子不同的认识进行了工作上的分工——事实证明,李渊看的很准,两个儿子都很好的完成了他期待的工作成就。如果事情到此为止,我认为李渊没有任何错误。

但是自然规律决定了人的生老病死,李渊终究要指定继承人,这是李唐天下最重要的事情。儒家文化的熏陶,让李渊采用了周公之制,立嫡立长的制度。其实,这样做,李渊也是没有错的。

然而既然立了李建成做太子,就应该对相关权力安排做出妥善分配,这时候,李渊做出了矛盾的抉择。具体事件大家都知道,不需要我饶舌。最终酿成了兄弟相残,逼父禅让的惨剧,是李渊没有想到,也是痛悔无已却又无可奈何了。

后世显然有人吸取了这样惨痛的教训。明成祖朱棣在继承人的确定过程中,其实一开始面临跟李渊极其相似的局面,要打败侄子朱允炆,最可靠的就是几个儿子——这几个儿子也都很能干。后来局面稳定了,他拿出了与李渊不同的做法,也最终避免了玄武门事件的重演。

7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父亲李渊究竟有没有责任?

翩翩羽林的回答是:玄武门之变责任最大者就是李渊。

武德九年(626年),李唐王朝内部发生了血腥的玄武门之变。这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在新生政权成立不久、通过政变实现的非正常权力变更事件。这次政变不仅结束了李建成、李元吉的政治生命,而且结束了李渊相对短暂的皇帝生涯。太宗李世民得以登上皇位,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但玄武门之变的血腥却也是无法让人忽视的,而这个悲剧的责任人不得不归结到大唐王朝的开创者李渊的头上。



李渊是个昏昧的开国之君。

一般开国君主都是雄才大略的,如秦始皇、刘邦、朱元璋等,他们在逐鹿中原争夺天下的战争中,都是亲力亲为,手握军权政权,杀伐决断都由自己。李渊不一样,是个另类。他在打天下的时候,让三个儿子各领一路军队,为激励他们卖力,承诺功高者会立为太子。建立唐朝后,并未立军功最著者李世民,而是依照儒家思想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

这样做也并无什么大问题,但李渊作为在位皇帝却把权力一分为二,政权给了太子,军权给了李世民,造成皇权旁落。如此一来,三个儿子李建成、李世民及李元吉都各有其权,政出多门,政令抵牾混乱,当时长安城中“皇太子令及秦、齐二王教与诏敕并行,百姓惶惑,莫知准的”。李渊自己则耽于享乐,留意声色,是个少见的昏昧开国之君。



正是由于李渊的分权之举,让太子和李元吉集团以及秦王李世民集团各自坐大,最后势必演变成水火不容的两大对立势力集团,于是毫不意外,玄武门之变就这样发生了。

8

玄武门之变,虽然是李世民导演的,但问题出在李渊,李渊是要负完全责任的!

李渊不是一个好父亲

李世民能征善战,为李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作为父亲的李渊,为鼓舞李世民的士气,曾许诺日后立李世民为太子,但最后言而无信。

李渊并不是不可以立李世民为太子,只是为了遵循自古以来立长不立幼的规矩。好了,你李渊既然要遵循这条规矩,那你千不该,万不该,就不应该许诺立李世民为太子。既然许诺了,你又做不到,这算是个什么事?

都说“家和万事兴”。现在李渊是自找麻烦,寒了李世民的心,为日后的家庭不和埋下了隐患。

李渊不是一个好皇帝

自古以来,皇帝都担心将领“功高震主”。

唐朝的建立,虽然李渊是总负责人,但大部分功劳都应归于李世民,这一点,李渊是非常清楚的。但他李渊就不担心李世民会篡位么?毕竟隋朝的杨广弑父杀兄,篡夺皇位就是一个先例。

好了,就算李渊相信自己儿子的人品,做不出杨广那种事来,不会篡位。那是不是应该为国家的政局稳定着想,为下一代皇位继承人着想,削弱这些功臣的势力呢?然而李渊非但没有削弱李世民的势力,反而一个劲的给李世民加官封赏,不断的提高李世民的地位与权力,这就为日后李世民发动政变创造了条件。

摆在李渊面前的路只有两条:要么立李世民为太子,要么削弱李世民的势力。但李渊思想政治觉悟不高,做事优柔寡断,最终导致了玄武门之变。

9

李世民发动玄武之变,最大的责任在李渊,李渊没能很好地平衡李世民和太子的关系。秦王李世民战功赫赫,功高震主,直接威胁到太子的威信,太子李建成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得不联合三弟李元吉陷害李世民。李世民为了自保也只能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政权。对于李世民来说,如果不政变,那结局就是死路一条,而发动政变,凭借李世民的威望和能力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10

李渊确实有责任的,某种程度来说,就是因为李渊偏帮让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更加水火不容了,最后李世民在玄武门杀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逼迫李渊立自己为太子,最后当了皇帝!

李渊开始争夺天下时,为了李世民出力,就忽悠李世民说,儿子你要努力啊,将来我当了皇帝,你就是太子哦!李世民那是鸡血上身,沸腾的很啊,南征北战,立下赫赫功劳!唐朝建立后,大半的江山都是李世民和他的手下打你来的,可是这时李渊反悔了,对儿子们就分配不均了!李建成作为长子,功劳没有立多少,却被立为太子,李世民就立为秦王,李世民是很不爽的,这分的不公平啊,可是长幼有序,没办法的事啊!也许李渊有内疚,所以除了立李世民为秦王外,就封李世民为天策将军,允许李世民自己可以开府授官,这就为日后的太子争夺留下伏笔了!你李渊既然认定了李建成为太子,就要坚决掐断李世民的念想啊,你不但没有做,还授予李世民开府授官的权力,这不就是让李世民培养自己的势力嘛,李世民有了势力当然不服李建成啦,他手下的人也不服啊,可能怂恿李世民去争夺太子之位啊!

可能李渊也没想到造成这样的后果,所以他后悔了,于是开始打压李世民的势力,维护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李渊把李世民的心腹调离的调离,武将也一一调离重要职位,李世民感到危险了,如果继续下去,自己就成了光杆司令了,还怎么争夺太子之位啊!而他手下的人也着急啊,赶紧劝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干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剩下你一个皇子,李渊也只能立你为太子啦!李世民想想也对,任由这样下去,等李建成登基做皇帝,李世民还能活下去吗,显然不可能啦,何况我本来不服李建成,唐朝天下是我李世民打下的,就由我来继承啊,你凭什么当太子,就因为你比我大,实在太不公平啦!于是李世民和手下将领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干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知道后很痛苦,子不教,父之过嘛,可没办法了,只好立李世民当太子,最后退位当了太上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