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李渊临去世前对李世民说的几句话。李世民当耳旁风,他说的是什么

李渊临去世前对李世民说的几句话。李世民当耳旁风,他说的是什么

2020-07-20 02:01阅读(71)

李渊临去世前对李世民说的几句话。李世民当耳旁风,他说的是什么,都应验了吗?:在中国历史上,唐朝绝对可以称的上一个伟大的王朝,而缔造这个伟大王朝的功勋首

1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绝对可以称的上一个伟大的王朝,而缔造这个伟大王朝的功勋首推唐太宗李世民,然而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却是谁也无法逾越的心坎,不管是李渊还是李世民,甚至是后人读到这段历史都是为之不耻。

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李渊可以说很幸运,因为他有两个很优秀的儿子,但是也因为这两个儿子都很优秀,让他头疼不已。

隋朝大业十三年(617年)农历七月,李渊率军三万誓师,宣布起兵直扑长安,誓师后,李渊带着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挥师南下,到农历十一月,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唐军就攻入了长安,在这场后世称为“晋阳兵变”,为期三个多月进军长安的战役中,左路统帅李建成功勋卓越,显示了不俗的能力。

618年5月,在隋炀帝被杀之后两个月,李渊正式建立唐朝,并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唐朝虽然建立了,然而中国仍然处于四分五裂中,因此李渊经常派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出征,消灭各方割据势力,而在这些战争中,因为李建成是太子,要帮忙处理政务,协助父皇李渊经营大唐帝国,所以出征的比较少。

李世民则经常出征,先后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为唐朝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野心勃勃的李世民以洛阳为基地,暗中培养自己的军事势力,设立文学馆,招来杜如晦、房玄龄、长孙无忌等“秦府十八学士”等谋士,武将则以秦叔宝、尉迟敬德等为基础。

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之间的矛盾,李渊作为父亲是看在眼里的,然而李渊对此也是痛苦犹豫、不知如何是好,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李世民对大唐有功,李建成作为长子也干的不错,自古都是立嫡立长立贤,李建成是嫡长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者,李世民想要夺得皇位,除了政变别无他法。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兵变,将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杀死,事后又令人将李建成五个儿子和李元吉的五个儿子全部杀死,并将他们从宗籍中除名,当披着甲胄满身是血的尉迟敬德出现在太极宫中李渊面前时,李渊这才知道出大事了。

随后李渊被尉迟敬德胁迫写了一道手谕,要求所有军队听从李世民的指挥,一夜之间唐王朝就变了天,李渊的两个儿子十个孙子惨死在另一个儿子手上,对于他来说其内心的惶恐忧惧难以言表。

玄武门之变两个月后,李渊禅位给李世民,自己当了太上皇。公元635年,玄武门之变九年后,69岁的李渊在临死前对李世民说道:“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此。

中国人相信报应之说,后来李世民的子孙确实也遭到了恶报。

李世民对兄弟的心狠手辣,最终也遭到了报应,李世民共有14个儿子,其中由长孙皇后所生的嫡子有三个:分别是长子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晋王李治。

李承乾是嫡长子,所以被立为太子,不过李世民开了个坏头,所以李承乾的弟弟魏王李泰对太子之位觊觎的很,李承乾这个人,脚有点瘸,这个倒没有什么关系,就是品德不咋滴,李世民为他请了好几个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识渊博之人,李承乾是个纨绔子弟,喜欢乱搞,老师去规劝他,就假装很听话,但背地里却痛恨老师的劝谏。

他的老师张玄素因为劝谏他,为李承乾所恨,竟然派了刺客去刺杀他,张玄素重伤差点丧了命,李承乾还喜欢搞同性恋,宠幸一位“美姿容、善歌舞”的美少年,并称他为“称心”,李世民对此大为恼火,将称心杀死,并将李承乾训斥了一顿,李承乾却不思悔改,在东宫为称心修了个房间来祭奠他。

太子如此出格,李世民自然心烦的很,而四子李泰则趁虚而入,努力在李世民面前表现,招贤纳士大肆拉拢心腹,并招人修撰《括地志》,李世民对这个儿子也很宠爱,给李泰赏赐的月料甚至超过了太子李承乾,太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策划了一次暗杀弟弟李泰的行动,在暗杀失败后,李承乾一不作二不休,与李世民的异母弟汉王李元昌、驸马都尉杜荷、吏部尚书侯君集等人密谋起兵逼宫,事情败露后,李承乾被废为庶人,被流放后第二年就病死了,而魏王李泰也因为夺嫡被李世民讨厌,免去一切官职流放到均州勋乡县,人畜无害的李治得了渔翁之利,被立为太子。

而李世民的十四个儿子中的另外十一个,二子李宽早逝无后。三子李恪被长孙无忌陷害至死。五子李佑在贞观十七年谋反被赐死。六子李愔因是李恪同母弟遭连坐废为庶人,流放巴州,最后死于流放地。七子李恽在唐高宗时被诬告谋反,自杀而死。八子李贞反武则天失败,服毒自杀。十子李慎受李贞牵连下狱,后在流放途中过世。十一子李嚣早逝无子。十二子李简早逝无子。十三子李福是为数不多的寿终正寝的一个。十四子李明因和唐高宗的废太子李贤过从甚密,被逼自杀。


总体上来说,李世民的儿子大多数是结局不好,寿终正寝的不多,而李唐江山还一度改姓,差点就成了武家的了,这个也算是李世民对兄弟以及侄子斩草除根的果报吧,至于李渊临死前说的话,很可能是后世的人附会的,毕竟就算是李渊说了这种话,也不会记录下来的。

2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封建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甚至被称为千古一帝,但是其发动玄武门事变的黑历史同样让世人所不齿。

玄武门事变中的黑脸李世民

李世民是一个不出世的政治、军事天才,在隋末乱战中,他凭借个人能力硬是帮大唐打下了北方半壁江山,是李唐开国第一功臣。因为功劳过大,赏无可赏,封无可封,李渊只得设立天策上将一职,仅次于皇帝和太子,同时还设立天策上将府,允许李世民开府建衙,建立自己的班底。

对于太子李建成来说,李世民的存在已经严重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就算将来自己登上皇位之后,仍需受他掣肘。

对于李世民来说,他非常清楚自己对李建成的威胁,如果他不反抗,未来就是李建成登基后除掉自己。

对于李世民的部下来说,如果李世民失败,那么他们为大唐奉献一生要追求的封妻荫子就泡汤了。

所以在多方压力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亲手杀了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还有10个侄子,可谓是心狠手辣。做完这些后,率兵逼宫李渊,一天之内失去了2个儿子,10个孙子,还有1个儿子现在拿着刀剑站在自己面前,变得那么陌生,此刻李渊的估计心都死了。

他交出权力,甘心去做太上皇,但是他不甘心地留给了李世民十四个字: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此!

太宗朝激烈的皇位之争

玄武门事变给唐朝后代子孙做了一个很坏的榜样:只要你有能力,皇位是可以不择手段去争取的。所以唐朝300年,宫廷政变频发,甚至还出现女性弄权等等。

李渊的话没过多长时间,便开始在李世民身上应验了。

李世民一共14个儿子,其中长孙皇后为他生了长子李承乾(太子),魏王李泰,唐高宗李治,是为嫡子。

皇位之争的主角是李承乾和李泰,李承乾作为嫡长子,李世民登基后便被立为太子,名正言顺,就像当初的李建成。李泰作为嫡子,却想成为下一个李世民,于是处心积虑地想要夺嫡。李承乾感受到了威胁,便想派人暗杀李泰,未能成功,便孤注一掷,起兵逼宫李世民,也未能成功,但是到了这个境地,事情已经没有转圜的余地了。

最终李承乾被废为庶人,充军,次年郁郁而终;李泰也因为夺嫡为李世民所不喜,降低爵位后赶出京城;最后人畜无害的李治成了最大获益者。

再来看看李世民其他儿子:

二儿子楚王李宽,早逝,没有后代。

三儿子吴王李恪,被李世民夸赞为最像他的儿子,在唐高宗时期牵连房遗爱造反案,被长孙无忌杀害。

五儿子齐王李祐,贞观17年起兵作乱,失败后赐死。

六儿子蜀王李愔,和吴王李恪是同胞兄弟,因为他们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所以很不受长孙无忌待见,硬是被牵扯上房遗爱造反案,最终被废为庶人流芳。

七儿子蒋王李恽,被部下诬告谋反,李治下令调查,李恽因为害怕自杀。

八儿子越王李贞,武则天当政后起兵反武,兵败后服毒自杀。

十儿子纪王李慎,牵连李贞谋反,被武则天废为庶人,流放。

十一子江殇王李嚣,早逝。

十二子代王李简,早逝。

十三子赵王李福,为数不多的寿终正寝,但是他是被过继给废太子李建成。

十四子曹王李明,和唐高宗时期的废太子李贤关系过密,被贬,后来被逼自杀。

综上来看,李世民一共有14个儿子,能安安稳稳过完一生的只有唐高宗李治、十三子李福。其中李治因为是皇帝,万事大吉,李福是过继给李建成后远离是非,所以得了善终,其他的儿子都经历了不同的厄运,这是不是李世民埋下的因果?

3

\"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此\"。这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网上流传的话,看来确实骗了不少人。

实际上,李渊根本没说这种话,也不可能说这种话。

一、玄武门之变,是李渊与李世民斗争白热化的集中体现,并不是李世民单方面行动。

武德后期,由于李世民功劳、威望、权势太大,李渊逐渐采取措施控制和打压李世民,手段之一,就是默许和纵容李建成、李元吉对李世民下手。在李渊的纵容下,先后出现了武德七年(624)杨文干事件,大约武德八年(625)毒酒事件,以及武德九年(626)昆明池计划,这些事件,形式各异,但目的都是要杀掉李世民。

最终,李世民在得知昆明池计划后,先发制人,于武德九年(626)六月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掉李建成、李元吉以及他们的儿子,并控制了李渊,在这场斗争中全面胜出。

由于是互相斗争,因此,李世民面对李渊,并不是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充满了愧疚,而李渊面对李世民,也不是充满了怨恨。因为如果李世民不出手,那死的就会是李世民和他的儿子。

也正因为如此,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觐见李渊,李渊对李世民说,“近日已来,几有投杼之惑”(《旧唐书》李建成传)。所谓“投杼之惑”,出自《战国策》,意思是说,谣言听多了,最后竟然能动摇自己对最亲近的人的信心。李渊说这话,意思很明确,就是自武德九年(626)五月太白经天以来,李建成和李元吉向李渊灌输谣言,使李渊对李世民产生了猜忌。对此,有网友已经说得很好了,这实际上是李渊在变相的、委婉的向李世民道歉。我认为,除了这层意思,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甩锅,李渊想要表达的是,我本来没想杀你,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谣言把我给迷惑了。通过这一对话,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即便是在武德九年(626)六月李渊和李世民矛盾最为尖锐的时刻,李渊对李世民也只是表达歉意和服软,根本没有怨恨和诅咒。

二、李世民即位后,李渊和李世民的关系整体趋于缓和

(一)政治斗争的余波

武德九年(626)八月李世民即位后,刚开始,李渊和李世民还是有一些后续的、比较隐晦的斗争,比如李渊不搬出太极宫,李世民只能在东宫办公,李渊通过裴寂在朝堂上保持对朝政的影响。这些归根到底,只是李渊不愿意完全放弃权力而才去的措施,而且李渊也没在台前,他把裴寂推到前面去了。

贞观三年(629)初,马三宝(就是原来柴绍和平阳公主的那个家僮)很给力的提供线索,牵出法雅事件,李世民借助法雅事件,一举扳倒了裴寂。不久,李渊主动搬出太极宫,搬入大安宫(就是原来李世民当秦王时居住的弘义宫),从此彻底退出政治舞台。

(二)关系缓和

此后,由于没有了政治斗争这一隔阂,再加上李世民确实非常有作为,李渊和李世民的关系逐渐缓和。贞观四年(630)李世民平定突厥后,李渊特意在凌烟阁置酒,与李世民畅饮,“酒酣,上皇自弹琵琶,上起舞,公卿迭起为寿,逮夜而罢”(《资治通鉴》)。

贞观五年(631)九月,李世民把原来隋朝的仁寿宫修葺一番,改名为九成宫,次年,贞观六年(632),李世民前往九成宫避暑,结果马上被马周提出批评意见,认为李世民去避暑不带上李渊不合适,还指出,李渊居住的大安宫比较小,需要增修。李世民也马上接受批评:

一方面返回长安后,马上去拜见李渊,“帝侍上皇宴于大安宫,帝与皇后更献饮膳及服御之物,夜久乃罢”(《资治通鉴》)。

一方面多次请李渊也去九成宫避暑,但是,因为当年隋文帝就是在仁寿宫(九成宫)去世的,所以李渊不愿意去。

一方面,李世民自贞观八年(634)开始为李渊营建新的宫殿,大明宫。

(三)李渊的其他活动

这里,针对网上有些人说的,李渊在贞观年间被李世民囚禁在大安宫,形同囚徒的问题,我再多说一句。

其实上面已经提到了,武德四年(630),李渊是在凌烟阁置酒,已经出了大安宫了。

此外,贞观七年(633)十二月,李渊又在原汉朝的未央宫置酒,“从上皇置酒故汉未央宫”(《资治通鉴》),而未央宫在唐朝的长安城北禁苑之西偏,也已经出了大安宫了。这一次喝的非常热闹,“上皇命突厥颉利可汗起舞,又命南蛮酋长冯智戴咏诗”(《资治通鉴》),看样子,已经完全放飞自我了。

此外,据《旧唐书》高祖本纪记载,贞观八年(634),李渊还在李世民的陪同下,在长安城西阅兵,“阅武于城西,高祖亲自临视,劳将士而还”。此事记载于李渊置酒未央宫之前,因此,确切的时间当在贞观七年(633)十二月。

贞观八年(634)三月,李渊又在两仪殿宴请西突厥使者,李世民陪同,“高祖宴西突厥使者于两仪殿”(《旧唐书》高祖本纪)。两仪殿位于太极宫内,也出了大安宫。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李渊在贞观三年(629)后,活动很自由,也很喜欢出来活动,在不同的地方设宴,还去检阅了军队,生活非常丰富多彩。

再考虑到李渊在贞观年间生了一堆庶子,这一切充分说明,李渊在贞观年间与李世民的关系早已经缓和了。网上有关李渊去世的时候对李世民说狠话、诅咒李世民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根本不可取。

本回答由详侃历史原创,欢迎关注,共同讨论。

4

古代的文人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写写笔记小说,什么野史趣闻、宫廷秘闻、荒诞志怪,自己图一乐子,也给后世的人留点乐子,当然,笔记小说中的故事,不全是编造的,总有那么点实事在里面,但总起来说可信度得打很多折,正史有时候会采集,有时候会摒弃。

即便是参与编纂正史的文人,也喜欢在正史之外,写点笔记小说,把那些不适合放在正史中的故事整理成一本书等等。所以历史从来不缺故事,但即便如此,现在还是会有一些关于历史的新的故事,那就更加的荒诞不经了,比如喜欢将某句话加到某个人的身上,某某生前说过这样一句话,某某临死之前说过那样一句话,等等。

隋炀帝杨广就被强加了一句话在身上,即“生我者不可,我生者不可,余者无不可。”相信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在电视剧《隋唐演义》中就出现了这句话,意思是杨广好色而没有底线。

杨广做皇帝是比较失败的,他太急于求成,没有人能跟上他的步伐,拖垮了整个帝国,于是后期他就成了孤家寡人。但说到他的私生活,其实并没有那么不堪,据说杨坚病重的时候,杨广居然还和宣华夫人调情,然后气的杨坚说了一句“独孤误我!”

按照杨广一贯的隐忍来说,又怎么会在杨坚快死的时候做出这等荒唐事呢?也正是因为这件事,现在才将“生我者不可,我生者不可,余者无不可。”按到了杨广的身上,但这本身就是存疑的,更何况杨广无论如何也说不出这样的荒唐话,他是关陇贵族之后,身上一直流淌着贵族的血液,即便在死的时候,他说的都是:“天子死自有法,何得加以锋刃!取鸩酒来!”

无独有偶,杨广的表哥也被编排上了一句话,还是临终时候说的话。杨广的表哥就是后来的唐高祖李渊,据说,李渊在临死的时候,对亲儿子李世民说:“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是!”说的好像李世民的子孙后代就不是李渊的子孙后代了似的,难道李渊会诅咒自己这李唐王朝?

这句话不知道起于何时,但应该是近几年的产物。李渊和李世民的矛盾自然就是爆发于玄武门之变,李世民除掉了李渊的两个亲生儿子,当然也是李世民的两个亲兄弟,然后李世民还逼着李渊退位。这对于在乱世中起兵建立李唐王朝的李渊来说,打击无疑是致命的,但这样的打击说起来也和李渊自己脱不了干系。

天策上将是李渊封给李世民的,李世民可以开府,在大朝廷之外有一个小朝廷也是李渊授予的权力,既然李渊给了李世民机会,李世民又怎么可能顺杆往上爬。李渊一面确定李建成就是大唐的太子,绝不更改,一面又看着李世民的势力逐渐壮大,与李建成有了叫板的资本。

虽然后期李渊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开始默许李建成对李世民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将李世民身边的一干能臣猛将调离李世民身边,但是已经晚了,兄弟俩已经到了只能一个活下来的局面。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显然李世民是那个光脚的,而李建成则穿着鞋,于是就有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设计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那么李渊知道后又是怎样的反应呢?说起来,李渊不愧是一名合格的政治家,这么多年什么风浪没有经历过,在得知消息之后,李渊迅速做出了权衡。

关于玄武门之变后,李渊和李世民的第一次相见,《资治通鉴》记载的很有意思:

上乃召世民,抚之曰:“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世民跪而吮上乳,号恸久之。

李渊的潜台词是:之前都冤枉了你,孩子,你受委屈了。然后李世民扑到李渊的怀里嚎啕大哭。然后此事就揭过去了。

李渊为什么没有定李世民的罪呢?要知道李世民可是杀了李渊的两个儿子啊。主要原因是李渊没办法,他只能选择站在李世民身边,他已经六十岁了,他的四个嫡子中只剩下了李世民一个,另外活着的最大的庶子是李元景,当时李元景只有八岁。

面对这样的局面,李渊能拿李世民怎么样,无论如何,到了现在的这种局面,未来的皇位只能交给李世民,李渊必须要妥协。他不能为了亲情置李唐王朝于不顾,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不能落到别人的手中,如果让年幼的李元景做了太子,很可能在李渊死后,江山就易主了。

李渊一妥协,自然李世民就胜利了,于是顺利成为了太子,然后紧接着就做了皇帝。李渊必须身退,在太极宫又过了几年后搬到了太安宫,有意思的是,太安宫就是过去的弘义宫,李世民曾在做秦王的时候住过,是李渊为李世民安排的宫殿,当然规格上与太极宫相比自然是低了好几个层次。

至于李渊的太上皇生活,说不上好也说不上不好,总归父子俩是有隔阂的,亲情上来说可能谁也不想看到谁,但是政治上来说,又不能不见。所以两人除了避免可能的见面外,还是会有必须要有的见面,比如宴请大臣等,在这个时候,自然还是一副父慈子孝的现世安稳局面。

无论李渊对李世民有怎样的不满,都不能不承认大唐在李世民的治理下越来越好,所以他也不能怎样,到底李世民也是他的儿子,而且还是很出色的一个儿子。所以他在临终之际对于李世民不会做出什么诅咒,诅咒李世民其实就相当于诅咒了李渊自己。

李渊恨不得大唐越来越好,又怎么会诅咒李世民,说出“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是!”的话?当然李世民的后代确实死了不少,这就是另外的政治斗争了。不过说起来,这斗争也算是李世民开了一个政变的好头的结果。

  

  

5

唐高祖李渊在弥留之际对李世民说了十四个字:“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此”。众所周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戮了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并逼迫唐高祖李渊退位,最终得以黄袍加身。李渊对此事耿耿于怀,才于临终之际说出此言,用来诅咒李世民。果不其然,这句话最终应验。后来太子李承乾因谋反被流放,其他皇子也应争权夺位或被流放或被诛戮,李世民的十九个儿子中只有李治和李福得以善终。



6

父母长辈的行为对后代影响颇深,寻常百姓人家尚且如此,何况是古代帝王之家。先皇的所有举动,都将直接影响后代行为。

李世民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例子,唐朝后代在很多方面都继承了这些毛病,甚至最后灭国也与此息息相关,有人会说这是因果报应,其实并非如此,仅仅只是一种行为模仿而已。


一、唐朝弑君谋反

李世民是唐朝时期第二位皇帝,原本他并没有机会成为皇帝,而应该是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继承大业。

李建成在太子一位上也算矜矜业业,只是面对皇权之争,很多时候这些所谓的矜矜业业并无用途。李世民野心勃勃,路人皆知,李建成启非等闲之辈,自然采取行动。

兄弟两人展开激烈角逐,李建成派人刺杀李世民,用毒酒想害死李世民,用烈马试图收拾李世民,一切枉然,李世民安然无恙。

最后李建成眼看李世民势力影响到自己,决定借助李渊对李世民进行权力控制,让李世民因此感受到威胁,不得不在最后关头决定与李建成决一死战。

玄武门之变就是两人最后的斗争,显然李建成的滇池之变没机会实施,就被李世民将其一命呜呼。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大获全胜,将李建成与李元吉都解决,还逼宫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

仅此李世民还并不满意,为了以绝后患,将李建成与李元吉一共10个儿子一起处决,李渊眼睁睁看着自己两个儿子、10个孙子就这样葬送在李世民手里,悲痛欲绝,亦无可奈何。

最后李渊当了两个月皇帝就把皇位交给李世民,并且说“汝杀汝兄,汝子孙亦如此”,这句话意思十分明显,就是对李世民做一个提醒,叫李世民以后行为有所检点。

当然李世民当上皇帝以后对玄武门之变耿耿于怀,很多方面都体现出来,比如他对儿子的教育,以及对李建成与李元吉旧部的处理方式都可以看出来。

李世民不计前嫌,继续重用他们部下,好好安顿李建成老婆郑观音、李元吉老婆杨氏(杨氏被李世民纳入后宫好好照顾,两人生下儿子曹王李明)。

可惜李世民后代没有学会李世民的优点,缺点倒是学会不少,比如李世民大儿子李承乾,就试图效仿父亲进行逼宫,被李世民发现,废为庶人。

二儿子李泰又继续提出杀掉自己儿子传位给弟弟李治的残忍建议,让李世民心里五味杂陈,最终李世民选择善良的李治继承大业,防不胜防的是李治又学会了李世民的另一缺点。

后来的李亨,学习李世民发动马嵬坡之变,让李隆基悲哀至极,晚年凄凄惨惨,孤苦伶仃,要是李世民看到一定心都碎了。


二、霸占人妻

没错,李世民霸占弟媳杨氏的陋习,子孙后代全部学会了,先是李治学习李世民不顾伦理,娶了自己小妈武则天,害得大唐民不聊生,李世民后代惨遭武则天杀害。

此后,唐玄宗李隆基再次效仿先祖,霸占自己儿媳杨玉环,并且三千宠爱在一身,不顾国家大事,导致唐朝在最鼎盛的开元盛世逐渐走下坡路,遭遇安史之乱,最终落魄得一塌糊涂。

江山社稷大业,就这样在李世民的两个陋习带动中,逐渐变得越来越糟糕,可悲可叹,冥冥中又恰似注定一般。


结语

很多事情,你以为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然而潜移默化中,对他人影响很大,李世民的两个陋习之于李世民而言并没有什么,因为他完全可以驾驭,子孙后代没有李世民这么强的自制力,当然不行。

在后代残忍行为中,是因为觉得李世民可以那样做,他们也就觉得无所谓,对于霸占人妻的五花八门办法而言,完全就是李世民提供的思路参考,让后代有足够多的理由去干这样的事情。

所以说,一个父辈的影响力不可忽略,好的习惯可以影响后世不断前进,坏的习惯更是容易被后人效仿,最终酿造悲惨结局!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7

唐高祖李渊乃唐朝的开国皇帝,但众所周知他的江山几乎是靠他的次子李世民打下的。又加上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心狠地杀死李建成与李元吉,且逼李渊退位。故而李渊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对李世民心有怨言。对此有传言称,李渊去世前对李世民说了一句狠话——\"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此\"。然而这句话在历史上无迹可寻,而且细致想来也无可能。

一、李世民的子孙不就是李渊的子孙,他怎会诅咒自己的后世?

古今中外,但凡一个正常人都不会诅咒自己的子嗣,更何况我国古代是一个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社会。皇家更是讲究绵延子嗣,李渊如此规规矩矩的人怎会说出这等自损的话?据说当年李渊并无谋反之心,只因遭到隋炀帝的猜忌,便日益恐惧,还采取无节制饮酒、受贿等自污方式以求自保。就连后来的太原起义他还是在李世民再三提议下才痛下决心。如此看来性格软弱的李渊绝不可能诅咒自己的后世。

二、李渊与李世民的矛盾在玄武门之变时骤然消散。

起初李渊确实对李世民有所忌惮。一方面由于李世民军功不断,其在百姓与朝臣心中的威望日益增强。面对李世民一次又一次的战功,李渊既高兴又害怕。作为父亲,每每看到儿子凯旋而归,他内心自豪不已。但作为君王,看着他被百姓高涨迎接,心中又多了几分担忧。另一方面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想方设法地向李渊诬陷李世民。为了打倒李世民,李建成和李元吉故意讨好李渊的妃嫔,奉承献媚、贿赂馈赠,无所不用。可是李世民非但不讨好妃嫔,还责怪她们取代其母后。所以嫔妃们争相称赞李建成而诋毁李世民。

原本李渊就因李世民功高震主对他有所不满,而今身边亲近之人都说他不好,李渊就公开支持李建成。此时李渊与李世民的矛盾达到最高点,但到了玄武门之变,李渊得知儿子们自相残杀,终于明白一切均由他造成。所以他不再对李世民有怨言,但他们父子俩还是有隔膜。不过这层隔膜还不足以让李渊诅咒李世民,而且后来李渊看到李世民把国家治理得井然有序,心里很是欣慰。

三、玄武门之变后他们父子二人关系已有缓和

武德九年(626)7月5日,高祖立秦王李世民为皇太子;同年八月初九甲子日,太子李世民正式登基。自他即位起,对内文治天下,采取群臣意见;对外开疆拓土,注重民族融合,整个唐朝在他的统治下变得坚不可摧。李渊对此很满意,尤其是李世民灭突厥,为李渊一雪称臣之辱。另外李世民对李渊十分敬重,每逢到盛宴都邀请他参加,还给他敬酒。只要李渊在,他绝不会居功。有如此厉害又孝敬的儿子,李渊怎还会诅咒呢?

综上所述,\"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此\"这句话绝非出自李渊之口,所以更没有应验一说。即使后来李世民的子孙却有自相残杀,但那也是历史的自然发展,与李渊无关。

8

玄武门之变是异常惨烈的!

李世民这群虎狼之师,短短几个小时,就杀掉了李建成、李元吉以及十个侄子,手足相残,岂一个惨字了得!


当李渊听到一阵喊杀之声,急忙呼唤身边侍卫,这时候,只见一个黑大汉,手持利刃冲了过来,后面跟着一群全副武装的士兵。

李渊仔细一看,原来此人是尉迟敬德,只见他重甲戎装,手持利刃,刀上犹自滴着鲜血,一滴,两滴,三滴……

李渊大喝一声:“尉迟恭,你想谋反吗?”

尉迟敬德咣当一声,跪了下来,回道:“臣不敢,臣封秦王之命,特来保护圣驾,太子谋反,其党羽已被歼灭!”

李渊吓得面如土色,一下子跌倒在地上,完了,他最担心的一幕,终于还是发生了!


大势已去,李渊知道,今天要是不交出皇位,怕是老命就要交待了,于是他乖乖地交出玉玺,并让太监拟旨,即日起将皇位传给李世民。

李世民踏着兄弟的尸体登上了权力之巅!

十年后,李渊病重,临死前,李渊对李世民说了这样一番话:

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此!

这是极为恶毒地诅咒,对亲生儿子居然说出如此恶毒的话,可见恨意已恨到了骨髓里。看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秒,李渊仍是心怀怨念,始终没有原谅李世民。


李世民夺权,确实开了个很不好的头,终唐朝一朝,宫廷政变频发,自相残杀频发,甚至还出现了女性夺权的特例,先是武则天,再是太平公主,韦皇后等等,不胜枚举。

后来,李渊的诅咒果然一一应验了!

李世民有十四个儿子,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唐高宗李治,都是嫡子,这三个都是长孙皇后生的。

为了皇位,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斗得不可开交,李泰想学他爹,成为李世民第二;李承乾担心太子之位不保,成为第二个李建成,于是三番五次派人暗杀李泰。


李承乾后来采取了极端措施,他带着亲兵逼宫李世民,结果失败。李世民一气之下,废了李承乾,不久郁郁而终;将李泰撵出了京城,永不启用。

结果,倒便宜了一直“乖巧”的李治。

再来看李世民其他几个儿子:

楚王李宽,早逝;吴王李恪,因房遗爱造反案,被长孙无忌杀害;齐王李祐,谋反被赐死;蜀王李愔被贬为庶人;蒋王李恽,因被诬告谋反自杀;越王李贞,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服毒自杀;纪王李慎,被流放;曹王李明,被逼自杀。

生在帝王家的风险还是相当大的!

9

李渊在去世之前,对李世民说了句: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这是李渊在生前对自己这个儿子最后的抱怨和痛恨的话。

影视剧中的李世民

公元626年7月1日,唐王李世民向父亲李渊申诉说太子李建成、李元吉与后宫妃嫔之间有淫乱关系,而且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要谋害自己。高祖于是对李世民说,明天亲自问问李建成和李元吉是否有此事。

玄武门之变

626年7月2日,李世民事先在玄武门做好埋伏,随后太子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到达玄武门,李世民带领自己的人将两人团团围住,最终将太子李建成、四弟李元吉斩杀于马下。随后,李世民被李渊立为太子,不久后李渊退位当上了太上皇,李世民正式登基当上了皇帝。

影视剧中的李渊

在这个过程中,李渊其实对李世民一直是有很大抱怨的,这从他当上太上皇与李世民的交集上就可以看出李渊对李世民的怨恨,但是无奈,自己已经没有什么权力了,根本也改变不了什么。

李渊只能将自己的怒气和怨气憋在自己的内心,就在去世的前一刻,他终于将自己的怨气汇成一句话: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这看上去累死诅咒,也看上去像是预言,而待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在太子的选立上,却印证了父亲李渊去世时候的预言。

影视剧中的李世民

李世民一共有14个儿子,这14个儿子当中:

太子李承乾被其他臣子日益受宠的刺激,直接产生夺取皇位的心思,发动叛乱,最终没有成功。被发配边疆,后抑郁而亡。

二子李宽生母是一位宫女,因李世民的兄弟没有子嗣,李世民直接将他过继给兄弟,但非常遗憾这个孩子很早就去世了。

三子李恪是比较杰出的,李世民也很欣赏,曾经想立他为太子,但在大臣的极力反对下未能成行。永徽四年(653年),牵连房遗爱谋反之案,为太尉长孙无忌所害,以国公之礼,葬于高阳原。

四子李泰,因为李世民的疼爱,对父皇之位有所觊觎,被揭穿后被贬,又重新进封为濮王。永徽三年,逝于郧乡县。

五子李佑,643年(贞观十七年)举兵谋反于齐州,四月六日被唐太宗废为庶人,赐死于长安太极宫内省。

六子李愔,脾气暴躁,没有名望,最终死在流放之地巴州。

七子李辉,是一个品行不端的人,在李世民前去调查的时候,他却在恐惧之中直接自杀。

八子李贞,参与韩王李元嘉等人反对武则天失败后自杀。

九子李治为唐高宗。

十子李慎,受李贞反抗武则天的影响,李慎受牵连下狱,后被流放领表,又说巴州,途中逝世。

十一子李嚣,贞观六年薨。

十二子李简,贞观五年薨。

十三子李福,贞观十三年(639年)进封赵王,累加秦州都督、右卫大将军、梁州都督等职。咸亨元年(670年)去世,赠司空、并州都督,陪葬昭陵。

十四子李明,680年,因为和废太子李贤通谋,降封零陵郡王,流放至黔州。永淳元年(682年),在武后的授意下,被都督谢佑逼迫自杀。

所以,看看李世民的14个儿子的下场,只有唐高宗李治和十三子李福,一个当了皇帝,一个在外面做官,其余的12个儿子不是谋反被杀就是被流放,或者是早薨,大多数都没有一个好下场。

所以,李渊在去世前对李世民所说的话完全应验了,李世民当时怎样对待自己父亲的儿子,李世民的儿子之间也因为权力彼此之间相互攻击。而且李世民的巴陵公主和高阳公主也因为权势的关系而被赐死。

10

公元635年6月25日,一代雄主唐高祖李渊去世,在当了差不多十年的太上皇之后,他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离开了人世。有人说,他在临死前悄悄对李世民说了几句话,是几句嘱托,但是李世民没有听,当成了耳旁风。

但是,没有想到这几句嘱托在几十年以后都变成了现实,让李世民特别尴尬,这件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可以很明确的说,这是假的,是后人杜撰的。后人只是把后面发生的事情安在了李渊身上,目的是为了突出李渊悲情帝王的形象。关于民间传说,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据说李渊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杀了我的儿子,将来你的儿子也会杀你。意思是提醒李世民,将来你的儿子也会像你一样弑父夺权。李世民不以为然,因为他有前车之鉴,知道该如何处理。

之所以说李渊不可能说这样的话,是因为李世民的子孙也就是李渊的子孙,都是李家人,李渊会在临死前下这么狠毒的咒语吗?李渊本人虽然是一代雄主,但是他性格偏软弱,早年间的太原起义也几乎是在李世民的逼迫下进行的。

玄武门事变之后,李渊把皇位让给了李世民,自己甘愿退到后台。从这个时候开始,他的心已经死了,他知道自己无法掌控大局,天下一定是李世民的。所以他怎么可能在临死前再咒一下自己的孙子辈呢?

显然这是后人根据李世民的儿子李承乾和李泰之间的夺权斗争史实改编的,目的就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天道轮回,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而民间还有一个传说,讲的是李渊临死前说的第二句话就是你千万不要娶武则天,大唐会毁在她的手里。这就有点更扯了,公元635年李渊死的时候,武则天才11岁,甚至都还没有入宫(14岁入宫),李渊怎么可能知道有这么个人?

而且即便是在太宗时期,武则天也只是一个才人,说白了就是一个不入流的宫女,李世民也就是在人群中瞄了她一眼,就没有下文了。只是后来李世民的儿子李治看中了武则天,才有了后来的事情。所以李渊是不可能对李世民说出这样的话来的。

之所以后人要这样杜撰,不过是为了让李渊看上去更神一些,具有满满的预测力,这样才有帝王的气质。不然的话,一代明主,三个儿子起纷争,两个儿子被杀,自己还被另一个儿子赶下皇位,这说出去实在是令人难堪,就算他在九泉之下也不会瞑目的。但是这样一编,显得李渊这位软弱的皇帝还不是一点用都没有。

自古皇家多磨难,弑父夺权的事情在唐以前不少见,在唐以后更多,所以后人很容易就找出相关的内容,并且把这些和李渊的预言放在一起。

但其实李渊就是病死的,走的时候很安静,李世民一直在身边,送了父亲最后一程。李渊也没有说那些乱七八糟的话,他只想安安静静地离开这个世界。对他来说,世间已无留恋,只要国家安好,不再爆发内乱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