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驾车路线:全126.6公里

起点:台州站

1.台州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北方发,行驶420米,左转进二省道

2) 沿八二省道行驶2.8公里,朝临海/绍兴/G15方向,右前方转弯进入二环东路

3) 沿二环东路行驶2.5公里,直行上匝道

2.沿匝道行驶900米,直行进入沈海高速

3.沿沈海高速行驶93.2公里,朝永嘉/S10/丽水方向,稍向右转进入高岙大桥

4.沿高岙大桥行驶430米,过高岙大桥约840米后,直行进入温州绕城高速

5.温州驾车方案

1) 沿温州绕城高速行驶11.5公里,朝温州北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2) 沿匝道行驶680米,直行进入诸永高速

3) 沿诸永高速行驶6.4公里,过瓯越大桥约1.5公里后,直行进入诸永高速

4) 沿诸永高速行驶30米,直行

5) 行驶300米,直行进入民航路

6) 沿民航路行驶1.2公里,过左侧的温州王朝大酒店-商务中心约130米后,右转进入锦绣路

7) 沿锦绣路行驶2.6公里,朝永嘉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城南立交桥

8) 沿城南立交桥行驶250米,直行进入京福线

9) 沿京福线行驶460米,过右侧的王鼎大楼约180米后,稍向右转进入勤奋路

10) 沿勤奋路行驶16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终点:圣三一堂

-

下面是更多关于圣三一堂的问答

最佳贡献者
2

上海圣三一堂(Holy Trinity Church, Shanghai)上海市黄浦区上海公共租界心区。教堂东临江西路,北江路,南隔汉口路即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大厦。因其红色外观,教堂俗称“红礼拜堂”。圣三一堂是一座专门为英国侨民中的圣公会教徒服务的教堂。1847年先建造了一座小型教堂。在原教堂失修后,座堂于1866年至1869年参考参考建筑师乔治·吉尔伯特·司各特(George Gilbert Scott 1811-1878)的设计重新建造,外观为新哥特式,亦是上海早期最为庞大华丽的基督教堂。1875年教堂升格为圣公会北华教区主教座堂,1893年在教堂左侧增建高耸的钟楼。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堂遭到严重的破坏。圣三一堂曾为英国国教会(Anglican, The Church of England)远东上海地区英语圣公会主教座堂、普世圣公宗前中华圣公会教省主教院辖下国际性主教座堂。自2006年开始,圣三一堂成为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和中国基督教协会的总部附属教堂。历经修葺后的圣三一堂目前仅在礼拜日对教徒开放。

3
30000多基,注册堂点19路桥城区注册堂点有3个。分别是卖芝桥西路巷的“圣三一堂”,公会背景,教堂建筑和崇拜礼仪颇有基督教文化韵味。坐落在蔡於村的“路桥堂”,属内地会背景。还有坐落在路北松塘村的“路北堂”,属聚会处背景,该会特色是女信徒在聚会时头戴黑帽,意为“蒙头”。
4
正有!
5
北京西路陕西北路口的基督教堂周日晚6:30
6

上三一堂(Holy Trinity Church)的前身为1847年建成的一礼拜堂。在此之前,海的英国侨民均在英国领事行礼拜仪式。 宝顺洋行(Dent & Co. 又译颠地洋行)的苏格兰裔商人托马斯·查伊·贝尔(Thomas Chaye Beale)购置下教堂所在的地皮并捐献给教会。因圣堂临近英国海外传道会(C.M.S., 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故堂前街道也称为教会街(Church Street),直到1865年才改名为江西路。原普通规模的圣堂质量欠佳,在1850、1851年间大修过一次。在这期间,该堂接二连三地发生一系列不幸:第一任牧师路德溺水死亡,第二任牧师郝博逊从屋顶上翻落下来,1862年,这座圣堂又遭遇强台风的破坏而坍塌,无法继续使用,被迫拆除。

原教堂拆除后,英国建筑设计师乔治·吉尔伯特·司各特(George Gilbert Scott 1811-1878)设计了新哥特式风格的新教堂。由于司各特最初的设计过于华丽,超过了上海英侨的经济承受能力,加之新堂需要容纳更多的教徒,于是转请当时上海唯一具有英国皇家建筑学会会员身份的设计师威廉·凯德纳(Killiam Kindner)修改了建筑图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大部分英国侨民起初并未撤出上海,圣三一堂仍然维持着英国侨民座堂的特色。1951年至1952年,圣三一堂驻堂圣品牧师团,以及英籍教友陆续撤离上海。座堂最后一位主任牧师特里维特(The Very Reverend A. C. S. Trivett)离开上海。

1953年,圣三一堂的英籍业主被通知已经欠下了高额房地产税,于是将圣三一堂交给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人民政府将圣三一主教座堂赠予全国三自筹委会;全国三自筹委会又将该堂移交给同一教派背景的中华圣公会。中华圣公会总议会接收圣三一堂后,进行了一次修缮,许多捐款来自于曾在该堂礼拜的圣保罗堂的教友。在1955年教堂修缮工程完工后,举行感恩、祝圣礼拜,圣三一堂成为中华圣公会的总座堂,中华圣公会主教院决议将此座堂定位为上海本地的国际性英语圣公会主教座堂,由主教院主席陈见真主教管辖。

1958年,中华圣公会主教院最后一次会议在圣三一堂举行。之后在献堂献庙的高潮中,附近其他教派的教堂,如山东路天安堂(属于中华基督教会,原由伦敦会开辟)的信徒,也被并入圣三一堂,同时,圣三一堂仍继续沿用圣公宗传统的公祷书。 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在声势浩大的破四旧高潮中,所有宗教活动均被禁止,圣三一堂连同上海所有的宗教机构一同作为“四旧”被关闭,附近江西中路原培成初级中学一些红卫兵受指使纵容,侵占了圣三一堂。圣品人被勒令接受批斗,然后被遣送到工厂、农村进行体力劳动。座堂东北侧最具宗教特色的维多利亚哥特式八音钟塔,其尖顶作为帝国主义侵略的标志,被上百名红卫兵用绳索将其拖下,整整用了一天的时间,这一天被在场观看的居民留下了深刻的一幕。几天后,有不明身份的人士进驻,接管了座堂、图书馆、档案楼及全部教牧人员的办公楼生活区域,实施系列查抄并悉数没收。此后几个月里,十四、五岁的红卫兵占据座堂内部圣堂区域,大肆破坏了座堂内的教会设施,教堂内的稀有珍贵的古管风琴也同时被损坏。座堂祭坛前不远处有个通地下室的暗门,主地室内存放着几十座英国侨民教友的骨灰盒亦遭受破坏。

在文革结束后长达近40年的时间里,教堂长期被黄浦区政府征用。

2005年6月6日,上海圣三一堂被归还给基督教机构,中国基督教全国“两会”从圆明园路169号迁入圣三一堂北侧的4层附属办公楼(九江路219号),两会负责人季剑虹、曹圣洁迁入办公。教堂计划在修复后重新开放。

目前,教堂已经修葺一新,但仅在礼拜时间向教徒开放。

7

设计师司各特为圣三设计的大体上属于新哥特式(又特复兴式),设计了许多带特风格的元素,如遍布教堂各处的尖券,只是在入口门廊处却采用了半圆券。整座教堂的室内外均采用清水红砖墙面,因而圣三一座堂又俗称为“红礼拜堂”、“英国教堂”。教堂内外两侧皆为尖券排柱长廊;不过并未采用哥特式教堂中常见的束柱,而是采用显著柱帽的单根矮柱,柱帽上面顶住连续尖券拱廊。圣三一座堂的建筑平面符合教堂规范,为拉丁十字式,长约47米,宽约18米,堂身高19 米。后部的至圣所符合圣公会规范,为古安立甘式半穹顶结构。圣三一堂面朝西方,即朝向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

在地处长江三角洲冲击地带,地质松软的上海建造大型工程,首先要解决避免建筑沉降的问题,因此在建造圣三一座堂期间,曾在一千平方米的地基上打下了八千多根木桩。 圣三一座堂圣堂内为拼花大理石地面,设有拉丁礼祭台、阶梯讲道台、鹰形读经台、洗礼盘(在东北角),均装饰有精美浮雕。座席为靠背穿藤的长椅,椅背钉着捐献者姓氏的铭牌。1914年伦敦管风琴制造商沃克公司(J. W. Walker & Sons Ltd)为教堂制造的管风琴为全亚洲最大。1925年,圣三一堂向英国管风琴制造商哈里森公司( Harrison & Sons Co)公司定制了一台大型电鼓风发力管风琴,在英国伦敦威斯敏斯特大圣堂经过琴师试奏后,由英方通过海路运至上海。此琴安装在座堂建筑十字交界处近北侧的两排座堂诗班席后方,琴键、琴栓及琴师座位在二层,琴师座位用帘布隔开。风琴共约有2,600根琴管,三排琴键,当时为远东地区最大的管风琴,此琴在1966年被摧毁。现座堂修缮后新安装的风琴为罗杰斯(Rogers)制造的四排琴键电子风琴,琴体上方安装了装饰用的琴管,此电风琴靠音响发音。

圣三一座堂的玻璃窗的设计与众不同,既非全部采用白玻璃,也没有全部采用彩色玻璃,而是花白相间,不成规则。通常的一种解释是:这座教堂自建成以后,每隔一两年,便换上几扇彩绘玻璃。每一次玻璃的更换,都是为了纪念某一位死去的英国教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