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寺庙里早做早课是精进修行。

    依佛教进修行

    《经》讲述佛当时领僧团是怎样修行的,其中睡眠就是四个小时。早上两点起到晚上十点锺,晚上都是讲法的时间。

    起早这个,佛陀在经典里提到过:《佛遗教经》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

    为什么做早课

    早晚课是出家人在寺院里修行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

    第一个作用就是可以使人精进。

    第二点作用是使能够自利利他。在出家人的生活中,通过做早课晚课,一方面诵经自修,另外一方面也是利他,就是为世界、为众生祈祷、祈福。

    第三个方面就是能够和其他生命沟通交流。佛教的一句佛号、菩萨圣号、咒语,所蕴含的力量,比“我喜欢你”,“我感谢你”,要大得多。早晚课还要念经,念咒语。有一些就像宇宙里的一种秘密口令。一念,所有的门都敞开。最重要的是自己心里的门,这是念咒的作用。

    第四个是促进健康的作用。做早晚课,站着念诵,是按照一定的方法规矩来进行的。如果方法得当,有利于保持身体的活力和健康。

    怎么样做好早晚课

    首先,不要着急去弄懂这些咒语的意思。如果咒语真有一个简单的意思,它的力量也许就没有那么大了。正是因为咒语的含义不好用语言直接地诠释,所以古代人没有翻译过来。在这样的情况下,上殿的时候,站在那儿听就好了。不要着急,放松地站着,只把注意力放在耳根上,听这个声音。让身心跟它一起去共鸣,感受在那个环境下产生的那种氛围,那种震动。短时间内掌握不了功课的营员可以这样体会一下。

    在殿堂里面,站立的姿势:脚是八字形的,前面两脚尖相距是八寸,后面两脚跟是两寸。身体不太好的人,脚可以稍微站开一点。重心一定要落到脚上。重心落到脚上,全身会放松。合掌要适度,两手不要使劲压着,但是也不要松懈,不要垂下来,也不要顶到嘴上去。眼睛的余光能看到无名指。最重要的是要放松肩部,一合掌,肩或背容易紧张。

    在念经的时候,要用逆腹式的呼吸法发声。念经要注意换气,当念到中间要吸气的时候,就收缩腹部,使胸部充满气。然后再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腹部又鼓起来了。当念诵发声的时候,声音是往外走的。那么体内的气是往上还是往下呢?是往下沉的。发声有一个要点,它的力点是在腹部。什么叫力点哪?比如说推东西时,力点在脚下。那么当发声的时候,力点就在腹部,不是在胸部,也不是在喉部,所以喉和胸是放松的,使劲的是肚子。这个经念久了,不应是嗓子痛,或者是胸闷,应该是肚子痛。当然肚子痛不是里面痛,而是肌肉痛,因为它老要收缩换气。这需要时间训练,包括说话也是如此。念经的逆腹式呼吸,是符合美声唱法或是播音的发声技巧的。声带、喉部、胸部都要放松,换气的时候,腹部收紧,出声的时候,吸的气往下沉。力点在小腹部。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呢,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把意念放在腹部就行了。这样念经才不会累,而且不会因为念得时间长,伤气伤身体。

    再来讲讲心态。念经的时候,可以有很多种心态,最重要的心态就是古人说的“随文入观”——随着经文观想。这需要对经文有一定的理解。比如说做早课的时候,念到“三途八难俱离苦,四恩三有尽沾恩。”可以观想,三途八难所有苦恼的众生都很快乐地离开了苦难,所有于我有恩的人都得到了佛法的利益。念到“国界安宁兵革消”时,观想整个世界没有战争了,军队都放假了,武器都销毁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是随着经文的意义观想。另外,也可以不随着经义来观想,闭上眼睛或是微闭眼睛,想象念经的嘴像一个探照灯似的放光,照射到四面八方。光是一种波动,一种美好的信息。还有一种方法,你一面放松地念经,一面观想胸部放光,照到四面八方去。照耀的范围可以十分广大,在一个无边无际的宇宙里面,都闪耀着你所发出去的这种光。整个天地之间,只有你一个人。念经的声音在整个宇宙之间回荡,在虚空中回荡。每一个音声的振动,都穿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传达给所有众生。当然你们也可以给某一个具体的人祈祷,假如这个人在美国,念经的时候就可以观想我念经所发出的光明,一直照到美国去了,照耀着他,给他带来安宁。还有,我们早晚课念经的时候,要能够返听。返听的意思是说,一边念经,一边返听自已念。只是专心返听自已的音声,其他的一切都放下,不管它。用心的方法和技巧根据个人的体会,可以不一样。这是上早晚课的方法。

    下面讲早晚课有些什么内容。早课的第一个内容是楞严咒。楞严咒出自于《大佛顶首楞严经》。这个咒有很多功德。在《楞严经》里面记载,它能够给我们自已,我们生活的世界,给其他的众生带来很多利益。对出家人来说,每天坚持念这个咒,能够使他的戒行清净。还有就是大悲咒,大悲咒就是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是观世音菩萨宣说的。观音菩萨在过去生中听到这个咒的时候,境界从初地一下子上升到八地。大悲咒就是慈悲心的象征,是无住心、平等心、空心、无我心的象征。所以我们平时念这个咒特别多。念这个咒的时候,心量容易打开。下面的十小咒,都是历代祖师们从佛经里选取的一些重要的咒语。之后是心经,心经以后就是回向的偈子,“上来现前清净众”到“三门清净绝非虞,众等皈依增福慧”,这些内容都是针对出家人的。下面“观音菩萨妙难酬”,是赞美观世音菩萨。结束时唱观音菩萨的圣号,然后绕佛。绕佛回来跪下来以后,所念的佛菩萨比较多,有本师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还有一切菩萨摩诃萨。这些佛菩萨的圣号各念三遍之后,再念怡山发愿文。

    怡山发愿文一开始是一首偈子,“皈命十方调御师,演扬清净微妙法,三乘四果解脱僧,唯愿慈悲哀摄受。”这个发愿文十分重要,我们从中可以知道佛法修行的纲要。它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忏悔。什么叫忏悔呢?通俗地说,忏悔就是否定自已。这几乎是所有宗教的下手处。当我们敢于否定自已的时候,才能超越自已,那个所谓的我才会真正的变得伟大,真正有可能升华。如果我们不敢否定自已,不敢认错,那一切都无从谈起。所以第一段是忏悔。“自违真性,枉入迷流”,迷流是指生死轮回。“随生死以飘沉,逐色声而贪染”,就是我们不能自己控制自己。下面的这几句话,“十缠十使,积成有漏之因,六根六尘,妄作无边之罪”,这都是在讲众生的生活状态。我们的心不能转化境界,是被境界牵制的。大家注意,这里并不是否定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比如说鸟叫得多好听啊,树多绿啊,并不是否定这些。这里所否定的是我们因为外面的境界而升起的种种烦恼。比如说电脑吧,它无所谓好和坏,但是有的人沉溺于其中,几天几夜泡网吧,不能用电脑为自已服务,反而成了电脑的奴隶,那就是迷失了自我。所以说“妄作无边之罪”。“迷沦苦海,深溺邪途,著我耽人,举枉措直,累生业障,一切愆尤,仰三宝以慈悲,沥一心而忏悔”是第一部分。

    下面就是发愿要修行了,在此发的愿不止于今生今世,而是生生世世的。“所愿能仁拯拔,善友提携”,“能仁”就是佛,希望佛陀能够帮助我,希望好朋友、善友能够提携我,带我离开烦恼的深渊,到觉悟的彼岸。希望这辈子福德很好,来生来世还是能有智慧有善根。“生逢中国”,“中国”是指文化很昌明,佛法很兴盛的地方,并不是指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遇明师”,能遇到好的老师。下面是出家人的愿,“正信出家,童贞入道”,希望生生世世都能出家,而且在身心很清净的情况下修行。“六根通利”,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三业纯和”,身口意三业都能纯净。“不染世缘”,不沾染世间种种恶缘。“常修梵行”,梵行就是出家人的清净行。

    寺院的早晚课是这样,可是回家以后,如果想做早晚课,不要照搬照抄。这里面很多内容是给出家人的,象蒙山施食。在家做早晚课,如果时间有限,可以念大悲咒三遍。然后为父母祈祷,为众生祈祷,最后发愿回向就行了。或者是念几遍心经,或者是念一遍金刚经,早晚课是比较灵活的,可以根据情况自已安排。

-

下面是更多关于寺院早课的问答

最佳贡献者
2
因为要修行啊,出家人不讲究多睡的,吃、穿、用都是省掉一切多余的。一天之计助于晨所以要做早课了,就像早自习一样;晚上就如同学校里的晚自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3
做早晚课是为了时刻修行自己的心。早上晚上都提醒自己是佛弟子。要为众生服务。 追问
为什么早晚课要念那么多佛经?
追答
念经就是告诉自己需要按照经中的教义去做啊。只有按照经中的教义修行,才能服务众生啊。
4
普贤警众偈

是日已过 命亦随减 如少水鱼 斯有何乐 众等 当勤精进 如救头燃 但念无常 慎勿放逸

若不修行,如何了生脱死?时时可以修行,早晚课只不过是仪式化了。南无阿弥陀佛!
5
就好像上学一样,一直读小学一年级,学很多年还是只会那一点知识。
6
佛陀也没有说皈依佛弟子必须持颂某某佛经才算正道,结合你实际就可以了。佛法也不是表面诵经,拜佛就符合佛弟子的,念经之余也得不断思考佛法,汇融到生活当中去。
7
学佛的程序是信、解、行、证。信了以后,即深,也不可没有行持。只有而不去实践,任他精通佛理,讲得头头是道,也好比画饼充不了饥,说食不会肚饱,和要出门的人,不起身动步,不能到达目的地一样。

信佛后如何着手行持,它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学佛的目的是要离苦得乐,要脱离轮回苦厄,了脱生死烦恼,最后要证得常乐我净的佛果。学习的总纲领是用佛的大悲无我知见,来转变我们的我执自私知见。具体方法就是用戒定慧来对治贪嗔痴。下手处是在日常生活中,行动言论上,起心动念处,随时磨炼脱我们自私贪得的不好习气(去恶 );培养成大公助人的善良作风(行善),这是动中修,也叫修福。诵经念佛,持咒作观,默坐观心,使纷乱的心念 清净下来(净心),是静中修,也叫修慧。从去恶 、行善、净心、自利利他中积的修福修慧,到福德智慧圆满就成佛了。

做早晚课是静中修,早晚课是业余空用的时间,不受事物干扰,可安下心来,“功”是要有收获成效,“课”是要有计划定量,也就是说要的质有量,即名静中修。应当清净不散乱,做功课时:

一、要虔诚恭敬,见佛像如见真佛,以清香明灯的庄严环境,来庄严自已内心,使 身心清净。

二、没有佛堂可以闭目作观,自已坐在莲花上,前面是佛,左右前后是菩萨及诸上善人围绕,同作功课。

三、提起精神,观照心念 ,要念得清,听得明,发觉有杂念妄想,立刻观照清净,使心不乱。

四、日常生活中要注重戒行,勿乱想妄动,否则不轨思想会在做功课时暴发出来,干扰功课的质量。

修持要有主次,要精而勿杂,学哪一宗要依据本宗的修法。如修净土宗的,当以念 弥陀经及念佛为主课,以一句佛号念到一心不乱,往生西方为目的。不要听人说某经很好,就念某经,某经功德大,又加念某经,这样乱而不精,会迷失自已原来的方向。如某经对自已有兴趣,也发过愿要念诵 ,那么就明确订一个计划,几天内念它多少部,完成此愿 ,再将重心放在主要处。

修持要持之以恒,一曝十寒是不会有成效的,“二堂功课三餐饭”。吃饭是维持生命,做功课是养活慧命 ,应该看得比吃饭还重要。

我们因为业障重智慧浅,宿世坏习惯、臭脾气,跟着环境随时会发出来,要经常反省忏悔,尽早改除,使心中常常保持清净愉快的情绪。

最后还要发大心,将所有福慧功德,回向给父母众生,和他们同生净土 ,同成佛道 。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