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

葫芦岛原做锦西,与锦州起位于辽宁省的西辽西走廊的东部。两市虽于东北地震区,本区地震的强度和活动频度并不高 , 陆地部分的最大地震只有5级,但是两市毗邻强震活动频繁的郯庐地震带和华北平原地震带,这两个地震带上的强震多次在锦州—葫芦岛地区造成严重灾害,成为强震受害区。

历史地震记载:自公元1290年至1940年在锦州及葫芦岛地区共有历史地震记载33次,其中1290年、1548年、1568年、1597年、1679年、1730年、1888年等7次记载均为外区强震对锦州地区影响,其余26次均为本地区的地震。最大的地震为1698年义县5级地震。历史地震最多的是北宁市,共有11次,其次是绥中(5次)、义县(5 次)、兴城(3 次)、黑山县和锦州市各1次。1599年4月—5月,1799年6月—7月在绥中县的中后所一带出现过2次震群活动,持续时间分别为29天和58天,所以绥中前卫附近是一个中小地震较频繁的活动区。锦州及葫芦岛地区历史上地处边陲,文化不发达,历史地震记载遗漏较多,自1467年来才有历史记载,从已有资料来看,16世纪地震记载较多,共14次,占历史地震记载总数的42%,其它年代记载少,说明本区的地震活动有相对活跃期和相对平静期之分,地震在时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空间上,地震主要集中在北宁、义县和绥中等地,分布也不均匀。

现今地震活动:现今地震是指1900年以后有仪器记载的地震,1940年至1970年,国家地震台网在锦州及葫芦岛地区记录到的4级以上地震2次,即1966年4月25日在义县头道河子发生的Ms4.6和Ms4.5级地震。自1971年辽宁及锦州地震台网建立以后,地震监测能力提高,目前可监测到Ms≥1.0级地震。自1971至今在锦州地区已记录到ML≥1.0级地震500多次,最大地震为4.1级地震。-

下面是更多关于葫芦岛地震的问答

最佳贡献者
2
支持楼上 我们出生在这片土地上 无从选择 与其一味的抱怨,不如努力去改变。
3
想盗墓啊 追问
没有 是考古
4

有,辽城地震。

1975年2月4日19时36在辽宁海城、营口一带发7.3级强烈地震。震辽宁省当地政府与地震工作者发出预警,避免了巨大的民众生命、财产损失,这被誉为人类首次对7级以上地震的成功预报。

地震前半小时,预防地震的紧急通知传至营口县(现辽宁大石桥市)礼堂。这里正在举行军民联欢,会议临时中断,几千人安然步出会场……这样的故事,今天还在海城的坊间流传。

海城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现代工业集中的辽宁腹地,受灾人口830多万。如果没有震前预报,按同等情况推算,至少10万人将死于地震,而海城地震直接死亡人数是1328人。

地震预报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据辽宁省地震局统计,1975年9月至2003年12月,共有31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学者到震区考察。

扩展资料:

这次地震预报的成功,给海城站观测人员以极大震动。有人说出了心里话:“我算服了,这些土仪器还真行啊。”此后,海城站职工都开始用心观测。

“这次地震,辽宁省地震办以简报的形式作出了预报。”唐铭麟回忆道,“这使省革委会开始重视‘省地办’的预报,省革委会主要领导李柏秋在一次常委会上,强调各地方领导都要重视地震发展趋势。”

辽宁地震部门分析后认为,4.8级地震不是预期将要发生的地震,辽南仍可能有一次更大的地震发生。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辽宁成功预报海城7.3级强震 至今仍引发“余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5
杭州历史上虽未发生过像、唐山、海城的大地震,但中小规模的地震也发生过多次杭州史书记载,从公元108年到1970年,杭州地区曾发生4到5级的地震9次,3级到4级的地震65次,小于3级的地震12次;杭州地区自1971年有仪器精确测算后也发生3级以上地震14次;此外,杭州地区受到邻近地区地震波及的有30多次

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6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
7
沈阳的两次大地震  沈阳历史上最大的地震,发生在1765年,震中在沈阳故宫附近,震级为5.5级。  最近的一次大地震发生在2003年3月30日,沈阳市东陵区发生了4.3级地震,震中位于东陵区满堂乡。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8

北京地处西山和燕山山处在地震比较活跃的地带

翻开史我们可以看到,北京从有地震历史记载,地震不断。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地震发生时间、地点以及地震强度和危害,没有留下文字记载,我们所能够找到的北京地震资料不是十分丰富。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地区曾遭受6级以上破坏性大地震袭击有6次之多,5级地震有11次。

自晋元康4年(294年)有地震记载以来,到清雍正8年(1730年)以后近400年来,震中在北京的6级以上地震还没有发生过。

最早地震

有史料记载的北京地区最早地震,震中在延庆和河北省怀来一带,发生在晋元康4年(294年)。

这一年,北京连续发生2次地震,第一次在该年3月,第二次发生在该年9月。

据《晋书》和《宋书》记载:“上谷地震水出,杀百余人。”

所谓“上谷”,北京延庆县古地名,意思是引起地下水上涌,杀死100多人。

从史料记载分析,这次地震估计震级为6级,震中烈度为7度,地震共造成百余人死亡。

在当时地广人稀的延庆一带,一次地震就有百余人遇难,可见,当时地震惨烈。

更惨烈的是,人们还没有从噩梦中醒来,9月,在居庸关一带,又发生了一次震级为5.5级,震中裂度为7度的地震。

这次地震强度虽然不大,但是,地壳运动剧烈,引起地裂。

据说,大地裂开一个广36丈,长84丈大口子,而且,从大地裂开的口子中还不断涌出了地下水。

不仅如此,这场突如其来天灾,使百姓瞬间失去财产、粮食,灾后还引起大饥荒。

其后,从辽代开始,到清代雍正年间,几乎每一个朝代,都会经历一次或几次如噩梦一般的山崩地裂,演绎出百姓流离失所,骨肉分离的地震惨剧。

扩展资料:

城区周边地震

唐山大地震

从我们所知有关地震知识中,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地震为中强震,属于可造成破坏地震,但破坏轻重,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离等多种因素有关。

北京地区虽然处于地震活跃地带,但是,震中多在郊区县,离城区较远。

历史上有记载,只有3次5级地震,震中发生在北京城区内。

进入20世纪以来,北京城区,没有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

因此,虽然,有3次5级地震,震中发生在城区,但是,造成损失要远比6级地震小得多。

北京城区第一次5级地震,发生在辽道宗太康2年11月,辽道宗耶律洪基执政期间。

时隔19年,太康2年11月(1076年12月),北京城区内又发生5级地震,震中烈度为6度。

虽说比6级地震损失要小一些,但是,也造成多数民房毁坏。

北京城区第3次5级地震,发生在明熹宗天启7年正月18日(1627年),与上一次北京城区发生5级地震,相隔了500多年,但是,这一次地震,损失相当严重。

当时,城区内从西南方到东北方,可以听到地震发生时产生巨大轰鸣声。

地震瞬间,房屋倾倒,没有来得及跑出屋的人,多被掩埋和砸死。

因为这场地震发生在人口密集城区,因此,造成了很大人员伤亡。

另外北京周边对北京影响最大时间最近的就是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丰南一带发生7.8级地震,造成24.2万人死亡,重伤16.4万人,这两处地震都是距离北京最近的地震了。

由于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地震带,南界大致位于新乡-蚌埠一线,北界位于燕山南侧,西界位于太行山东侧,东界位于下辽河-辽东湾拗陷的西缘,向南延到天津东南,经济南东边达宿州一带,是对京、津、唐地区威胁最大地震带,1679年河北三河8.0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

据不完全统计,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40多次,其中7-7.9级地震5次,8级以上地震1次。

有谚语“小震闹,大震到,地震一多一少快报告”。

这谚语的意思是“小震过后必大震”,又简称“以震报震”。

据观察,一些大地震发生前,小震活动确实很频繁,不仅次数增多 , 而且震级逐渐加大。

其频震的规律是,先小震,而后会出现一个短暂的相对平静期,接着就是大震,即“小震密集—平静—大地震发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