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过年,是中华最盛大的民俗活动,五年中华民族生不息,与这最大的年文化有着关系。广州市民过年,也有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相随。然而一代代人过去了,广州人的春节也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改变,连财神也有了卡通版。一些代代相传的民俗更被年轻人淡忘。下面,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一说广州的传统春节。包括新春喜庆日程、广州春节的最大特色迎春花市和新春食品等。

新春喜庆日程-了广州人过年忙碌又热闹。

广州自腊月廿三“谢灶”那天开始,便进入了年关,每天活动都有严密的安排。即廿三谢灶、廿四开炸、廿五蒸糕、廿六扫尾、廿七洗嘢(嘢,广州方言,即东西),廿八包粽、廿九贴春联、卅团年。这是节前的安排。

谢灶 :腊月二十三晚,送灶君老爷上天,叫“谢灶”、“送灶”或“祭灶”。祭灶的贡品有:一碗米,两砖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礼烧猪肉,一些蔗、桔,纸钱等。(说到贡品,想起小时候奶奶说过的一句话:“冬柑,年橙,谢灶桔”。意思大概是冬至拜神的时候要用柑桔,过年用橙,而谢灶就要桔)。并写好一张“灶君疏”,大意是向灶君请罪,请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从谢灶那天起,就开始进入年关了,人们忙碌起来。廿四开炸,我想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样的习俗了。《粤东笔记》所云:“广州之俗,岁终以烈火爆糯谷,名曰炮谷,以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效之,以祀先及馈亲友,又以糯饭盘结诸花入油煎之,名曰十花;以粉杂白糖沙入猪油煎之,名沙壅。”开炸的东西大概会有炮谷、煎堆等。

廿五蒸糕:广州市除蒸年糕外,还喜欢做萝卜糕、伦敦糕、马蹄糕、九层糕等,寓意“新春步步高”。廿六扫屋,以便干干净净迎新春。还有“迎春扫尘歌”:腊年二十三,晒被洗衣衫;腊月二十四,清洁房边地;腊月二十五,扫房掸尘土;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腊月二十七,里外洗归一;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腊月二十九,脏物都搬走。

至于廿八包粽,我从来没有听过,问了家里的老人,他们都说广州现在没有这样的习俗,以前就不得而知了,后来看了一些资料,这样的习俗在粤西地区还有保留。我们家廿八会去买鱿鱼、发菜、冬菇、虾米、粉丝等年货。廿九贴春联包括贴门对、横额、单语等。单语多写着:“天官赐福”,“新春大吉”,“万事如意”“出入平安”,“恭喜发财”。这些单语都是要按照神位来张贴的。三十团年,劏鸡杀鸭,拜祭天地、祖宗、接财神等,这一天,家庭主妇们都会很忙。晚上全家吃团年饭,然后就正式进入新的一年。

这里要另外说一个传统的习俗,广州人叫“开门炮”。年三十晚守夜至深夜,迎侯良辰吉时,到了交子之际,便打开大门说“开门大吉”,或者贴上红底烫金的“开门大吉”单语,烧开门炮。此时各家各户,点燃鞭炮。有些人为了“抢炮头”,提起几分钟把炮烧响。其他人闻声接引,一时鞭炮齐鸣,,震耳欲聋,持续几个时辰。两三点后才逐渐安静下来。四点多钟,鞭炮又一次响起来,到天亮方止。开门出去,家家门口,大街小巷,都铺满了一层星碎的炮竹红纸,增添了不少节日气氛。但是现在的广州,由于禁止了鞭炮的燃放,除夕夜已经没有这样的新年习惯了。虽然还是会有些“不怕死”的人会“开门炮”但是热闹的程度真是不及过去。少了这一活动,总是觉得,现在的过年与小时候相比,气氛没有这么的浓厚。

不仅是“开门炮”,现在的广州人保留这些节前风俗的也不多了,拿我家举例,我自己觉得,相对其他家庭,我们家算是春节的习俗还是保留得比较完整的。廿三谢灶、、廿七洗嘢、廿九贴春联、卅团年,这些活动还是有进行的,母亲在年关有空的时候还是会蒸一些糕品。但是现在绝大多数广州家庭都怕麻烦,或者是没有时间,糕品都是用买的,三十的团年饭不再在家里面吃,大多是到一些酒家团年。

正月初一开始过年;每天亦有固定的礼俗:“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穷鬼日,初四人乞米,初五初六正是年,初七寻春去,初八八不归,初九九头空,初十打春去,十一打仔回,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火明,十五祈完灯,采青走百病。”春节的活动,一直闹到元宵,方才告一段落。

行大运” 大年初一。据说是以前的广东人,初一早上就会到野外去郊游。有的绕着村边,有的围着田园,有的循着屋宅走圈圈,叫做“出行”,俗称“行大运”,希望在新的一年中好事常来,万事胜意。正月初二谓之“开年”,这一天开始,人们带着三牲、糍粑煎堆等礼品,携儿带女去串亲访友。继续拿我家的情况举例子,早上妈妈会杀鸡拜祖宗,拜完之后就开始做开年饭(正月初二是一年之中的“头牙”,吃“开年饭”)。吃完开年饭,就带齐东西回到外婆家,开始拜年。走的时候,外婆或者外公就会把用红纸捆扎的生菜,芹菜,葱给妈妈,当回礼。表示:全家生机勃勃,大人勤勤恳恳,小孩聪明伶俐。人日游花地——正月初七为人日,广州人日游花地的风俗。

新春期间,广州人有很多禁忌和习惯:按照“老广们”的旧习俗,农历大年初一不能洗头,怕洗走财气;年初二是开年,自除夕年夜饭后,到今天才能动荤;年初三是赤口,不要拜年,易招惹是非;跟着车公诞、人日等等有说不完的讲究。还有,过年时不能买鞋,因粤语发音“鞋”同“唉”;买书更不行了,书发音同“输”,怕这一年都“输、输”声,更是大忌。在大时大节,喜筵寿宴上,习惯于谈吉利语,不说丧气话。若有人不小心摔破了碗碟,即念一声“岁岁(谐碎)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在春节期间,亲故见面,总是说些甘露醇语,相互祝福。如恭喜发财、龙马精神、万事胜意等。过年期间,长辈会给小孩一些钱,称为“利是”,寓吉祥之意。过年的菜肴除鸡外,商店还必备烧肉(取红烧赤壮之意)、鱼(年年有余)、发菜蚝豉(发财好市)、粉丝(联绵不断)腐竹、甜竹(富足、甜足)。甚至旧时女人洗头也要挑个吉日,初一、十五不能洗头,据说会亵渎神明。不过随着科学普及、时代进步,一些迷信的风俗也逐渐消失,为新的社会风尚所取代。

行过花街才过年是萦绕在广州人心间千年难易的情结:

“广州人不喜爱断枝摘下的花,习惯于连根盆栽,一盆盆地运。许多花枝高大而茂密,把卡车驾驶室的顶都遮盖了,远远看去,只见一群群繁花在天际飞奔,神奇极了。这些繁花将奔入各家各户,人们在花丛中斟酒祝福。我觉得,比之于全国其他地方,广州人更有权利说一句:春节来了!”

“我想,内地的人们过春节,大多用红纸与鞭炮来装点,那里的春意和吉祥气,是人工铺设起来的。唯有广州,硬是让运花车运来一个季节,把实实在在的春天生命引进家门,因此庆祝得最为诚实、最为透彻。”

以上两段话是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五城记》里面的话。的确,广州的春节是用花砌成的。广州人过年不吃饺子,广州人过年要逛花街。

广州传统迎春花市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月小则在二十七日)开始,历时三天,第三天延至新年初一凌晨才结束。一般在除夕前一个星期,这些花街就已禁止车马通行,有关部门开始为花农搭售花的棚架和摊档。花街伸展,摆成几条长廊。一些大枝的花木早几天就开始运来,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正式开市,那时十里花街上张灯结彩,喇叭里播放着轻快的广东音乐,人们看花、买花、“卖懒”,人流川流不息,日夜不分,花农住吃都在花市。除夕之夜。花市进人高潮。那真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中心花市常常还有著名书法家应众挥毫,更加热闹。直到午夜两点钟,人们才慢慢散去,花农们也把卖剩的鲜花,降价拍卖,不留一点剩余。游花街的人们,往往就在这个时候,拣到了很好的便宜货。于是乎人人皆大欢喜,高高兴兴地去迎接新春的曙光。

“香街十里一城春,笑语喧声入彩门。疑是层峦采蜜使,幻成百万赏花人。”广州的花街,不是普通的人造景观,不是人为的“城市名片”,更不是政府的形象工程。广州花街是一个巨大的鲜花买卖市场,它是广州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节目,它更是广州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过年逛花街跟饮早茶这些习惯一样,是广州人独有的文化现象,是让广州人有别于其他中国人的重要特征。

广州人过年一定要买一盆金桔,一盆水仙,或者一棵桃花。为什么桃花是一棵,而不是一支?是的,广州人是把整棵砍下的桃花树买回家的。桃花之于广州人,犹如圣诞树之于西方人。广州人对花情有独钟,无论是高雅之士还是庸俗市井,过年都要买桃花等老几样,再配搭各种各样的鲜花。

“羊城世界本花花,更买鲜花度年华。除夕案头齐供奉,香风吹暖到人家。”据说,广州的花市萌芽于唐朝,成形于明清,历久不衰。为何广州人对花情有独钟?不是因为广州人都是懂得赏花的雅士,而是因为花能代表无数的好意头,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比鲜花更能表达世上最美好的祝愿。中国人在过年的时候是需要表达愿望的,是需要去旧迎新,希望一年比一年好。而广东人尤其迷信,所以过年一定要把“意头”这个东西搞得淋漓尽致。鲜花象征着花开富贵、如意吉祥,完美地配合了广州人们的这种心态和需要。行花街除了可以买花以外,更已经成为广州人过年希望“行运”的标志。行一下花街,可以给你带来好运气。不好的变好,好的更好,所以花街适合任何人士去一趟,可以是一家大小,可以是一对情侣,也可以是一群希望来年能找到伴侣的光棍。花街是一个充满欢乐喜庆的大海洋,一年之中,逛花街就是广州人走在街上觉得最放松的时刻。

最传统的应节食品象征了广州人对过年的期盼:

民以食为天,尤其是最会吃也最能吃的广州人,过年的食品是最重要的,而且品种非常丰富。爆谷、煎堆、油角、蛋散、芋虾、年糕这些都是广州的最传统春节食品。

俗谚云:“年晚煎堆,人有我有”。煎堆是家家必备的。煎堆馅为爆谷拌糖胶所制,爆谷是把糯谷炒至爆开,去掉谷壳便成。煎堆皮是用糯米粉制成,很薄,外面粘着芝麻。整个煎堆放在沸油中炸至金黄色即可。现在也没有那么讲究,有的人家做煎堆,里面不会放馅的也有。另外,还有油角,其中又有软角、脆角、酥角之分。小时候,每年快过年的时候,奶奶,妈妈带着我一起做“油角”,虽然我不是很爱吃,也做得不好,但是和家人一起做“油角”的快乐,也是过年的一种乐趣。再有“糖环”、“冬果”、“蛋散”、“芋虾”等油炸食物。“糖环”用糯米粉搓成团,压进木模中,逐个“批”出,炸成金黄色,酥脆可口,一般是甜的,也有咸的。“冬果”用糯米粉做成小条状或片状炸熟。“芋虾”是用槟榔芋刨成丝后和合米粉浆落油锅,吃起来酥化可口。“蛋散”用面粉加猪油、蛋拌好而炸成。甜的加糖拌粉,炸后粘上糖胶;咸的加南乳、盐拌粉,吃起来酥化可口。

春节还必备瓜子,有红瓜子、黑瓜子“摩登”瓜子(葵瓜子)之分。中式糖果有糖莲藕、糖莲子、糖马蹄(荸荠)、糖冬瓜、糖桔饼、糖椰角、糖椰片等。

糕类则有年糕、萝卜糕、芋头糕、马蹄糕、九层糕、松糕等,寓意新春步步高。年糕也叫“大笼糕”,因盛糕的器皿可以用很大的开口的竹笼而得名,富豪人家用数十斤的米做成一个年糕,金黄色的糕面插上红枣、柏枝,寓意吉祥如意、鸿运长驻。萝卜广州方言称“菜头”,取“菜”与“财”的谐音,过年食萝卜糕,是寓意招财进宝。马蹄糕用荸荠作原料,粤方言称“荸荠作“马蹄”,过年食马蹄糕,可以清热、消滞,其调节胃口的作用已为实践所证明,而且还有“马不停蹄”、自强不息的寓意。

不得不提的是广州人的餐桌的菜式。广东地区新春美食品种繁多,寓意吉祥,普通的菜式亦赋予美好的名称,使人乐意享用。如发菜炆猪手称“发财就手”,发菜炆蚝豉即“好事发财”,咸酸菜炒猪舌(广州人称猪利)叫“一本万利”,炒鲜百合叫“百年好合”,菜胆扒冬菇叫“满地金钱”,鱼滑豆腐煲叫“老少平安”。还有各种鸡类制品,美其名曰“丹凤朝阳”、“百鸟朝凤”、“龙凤呈祥”等等,不一而足。鸡是新春菜肴中必不可少的,所谓“无鸡不成宴” 嘛,还有烧猪肉,除婚嫁中象征贞洁外,新春则寓意壮旺。年初一午饭时,还必备一味素菜,俗称“罗汉斋”,用绍菜、木耳、粉丝、虾米配制,亦有些人家蒸腊味的,但起筷时要先吃“斋”。

最后要说的是一些迎春活动,如舞狮、舞龙、踢踺子、放烟花等。

广东的狮子与外省不同,称为“醒狮”。在制作上和舞法上都具有广东的特色。广东醒狮舞起源佛山,相传在明朝初年,佛山地方出现过一头独角怪兽,眼大口阔,不时发出“年、年”的响声。只要怪兽出现,老面姓便大受遭殃,不是牲畜受害,便是庄稼被糟塌。后来,大家想了一个办法,用竹篾织成若干个狮头模型,涂上斑驳颜色,埋伏于郊野村落,一旦怪兽出现,便金鼓齐鸣,舞将起来,惊走怪兽。于是人们认为狮子有镇妖驱邪、如意吉祥的兆头,以后,便于春节期间,各乡各村均以舞狮子来消灾除害,预报吉祥,这便是关于舞狮子起源的说法。春节期间的舞狮活动,除在广场表演之外,还沿街起舞,逐家逐户去拜贺,以示醒狮临门,安好吉祥,主人家则悬赏于门,包红挂青,让瑞狮去摘取,名曰“采青”。借此活动希望狮子能把好运带到家里。其次是舞龙,广东的龙舞,名目繁多,千姿百态,不同的龙舞,寄托着人们不同的理想和愿望。春节是喜庆之日,耍舞的多是热烈奔放的彩龙、金龙和纱龙之类,白天舞布龙,晚上耍龙灯。至于踢踺子,是很久以前的传统文化,现在好像没有太多人会做了。广州每年的大年初一就会在珠江边放大型的烟花。那天晚上沿江路等地都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热闹非凡。

广州过年,热闹丰富,让人感受深切,广州的本土传统文化是多么的浓烈。

然而,历史长河的流逝是很快的,人们的观念容易被新的东西游移,特别广州市又是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世风嬗变也是不争的现实。如今生活好了,大家的观念也变了,春节的活动各有各精彩。然而,城市的历史文化形态以及传统习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财富。

大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态,小到一个城市的过年习俗,这。一切都需要靠民众的力量建构,维护。广州过年的习俗作为民俗文化的识标之一,代表了一个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厚。文化的强大,要得到人们的认同,认同后,我们便要自觉地维护它,巩固它.-

下面是更多关于民俗的问答

最佳贡献者
2

广州的民风民俗

目前,保留较好的民俗民风州的茶楼(凉茶)、广州夕花广州的银龙舟、广州的波罗庙会、盘古王庙等等。下面分别说明这些风土人情的特点:

1、广州的茶楼(凉茶)

凉茶是指将药性寒凉和能消解内热的中草药煎水作饮料喝,以消除夏季人体内的暑气,或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咙疼痛等疾患。广州的凉茶历史修久,凉茶品种甚多,有王老吉凉茶、三虎堂凉茶、黄振龙凉茶、大声公凉茶、石歧凉茶、廿四味凉茶、葫芦茶、健康凉茶、金银菊五花茶、古瓜干凉茶等;甚至连龟苓膏汤、生鱼葛菜汤、红萝卜竹蔗水等,也成为广州人喜爱的传统老牌凉茶。

最著名的王老吉凉茶,历来为广州人所推崇。

2、广州的除夕花市

那十里长街,摆满各种鲜花,任君选购。爱花惜花的广州人,络绎不绝,穿梭其中。还有“卖懒” 的少儿,招摇过市,那热闹的情景,也是非亲临现场所难以品位的。

3、广州的银龙舟

与别的地方赛龙舟不同,别的地方大多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广州赛龙舟则是每年端午节前后广州民间的传统节日。

4、广州的波罗庙会

也有别于其他的庙会,它是为了纪念海神的诞日,庙会期间扎制的波罗鸡,更是广州所独有。

5、盘古王庙

盘古王诞是为了纪念神话传说中盘古王,位于花都的盘古王庙更是万年香火不断,远近闻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3

广州民风民俗

过年,是中华最的民俗活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与这最大的年文着密切关系。广州市民过年,也有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相随。然而一代代人过去了,广州人的春节也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改变,连财神也有了卡通版。一些代代相传的民俗更被年轻人淡忘。下面,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一说广州的传统春节。包括新春喜庆日程、广州春节的最大特色迎春花市和新春食品等。

新春喜庆日程-了广州人过年忙碌又热闹。

广州自腊月廿三“谢灶”那天开始,便进入了年关,每天活动都有严密的安排。即廿三谢灶、廿四开炸、廿五蒸糕、廿六扫尾、廿七洗嘢(嘢,广州方言,即东西),廿八包粽、廿九贴春联、卅团年。这是节前的安排。

谢灶 :腊月二十三晚,送灶君老爷上天,叫“谢灶”、“送灶”或“祭灶”。祭灶的贡品有:一碗米,两砖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礼烧猪肉,一些蔗、桔,纸钱等。(说到贡品,想起小时候奶奶说过的一句话:“冬柑,年橙,谢灶桔”。意思大概是冬至拜神的时候要用柑桔,过年用橙,而谢灶就要桔)。并写好一张“灶君疏”,大意是向灶君请罪,请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从谢灶那天起,就开始进入年关了,人们忙碌起来。廿四开炸,我想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样的习俗了。《粤东笔记》所云:“广州之俗,岁终以烈火爆糯谷,名曰炮谷,以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效之,以祀先及馈亲友,又以糯饭盘结诸花入油煎之,名曰十花;以粉杂白糖沙入猪油煎之,名沙壅。”开炸的东西大概会有炮谷、煎堆等。

廿五蒸糕:广州市除蒸年糕外,还喜欢做萝卜糕、伦敦糕、马蹄糕、九层糕等,寓意“新春步步高”。廿六扫屋,以便干干净净迎新春。还有“迎春扫尘歌”:腊年二十三,晒被洗衣衫;腊月二十四,清洁房边地;腊月二十五,扫房掸尘土;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腊月二十七,里外洗归一;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腊月二十九,脏物都搬走。

至于廿八包粽,我从来没有听过,问了家里的老人,他们都说广州现在没有这样的习俗,以前就不得而知了,后来看了一些资料,这样的习俗在粤西地区还有保留。我们家廿八会去买鱿鱼、发菜、冬菇、虾米、粉丝等年货。廿九贴春联包括贴门对、横额、单语等。单语多写着:“天官赐福”,“新春大吉”,“万事如意”“出入平安”,“恭喜发财”。这些单语都是要按照神位来张贴的。三十团年,劏鸡杀鸭,拜祭天地、祖宗、接财神等,这一天,家庭主妇们都会很忙。晚上全家吃团年饭,然后就正式进入新的一年。

这里要另外说一个传统的习俗,广州人叫“开门炮”。年三十晚守夜至深夜,迎侯良辰吉时,到了交子之际,便打开大门说“开门大吉”,或者贴上红底烫金的“开门大吉”单语,烧开门炮。此时各家各户,点燃鞭炮。有些人为了“抢炮头”,提起几分钟把炮烧响。其他人闻声接引,一时鞭炮齐鸣,,震耳欲聋,持续几个时辰。两三点后才逐渐安静下来。四点多钟,鞭炮又一次响起来,到天亮方止。开门出去,家家门口,大街小巷,都铺满了一层星碎的炮竹红纸,增添了不少节日气氛。但是现在的广州,由于禁止了鞭炮的燃放,除夕夜已经没有这样的新年习惯了。虽然还是会有些“不怕死”的人会“开门炮”但是热闹的程度真是不及过去。少了这一活动,总是觉得,现在的过年与小时候相比,气氛没有这么的浓厚。

不仅是“开门炮”,现在的广州人保留这些节前风俗的也不多了,拿我家举例,我自己觉得,相对其他家庭,我们家算是春节的习俗还是保留得比较完整的。廿三谢灶、、廿七洗嘢、廿九贴春联、卅团年,这些活动还是有进行的,母亲在年关有空的时候还是会蒸一些糕品。但是现在绝大多数广州家庭都怕麻烦,或者是没有时间,糕品都是用买的,三十的团年饭不再在家里面吃,大多是到一些酒家团年。

正月初一开始过年;每天亦有固定的礼俗:“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穷鬼日,初四人乞米,初五初六正是年,初七寻春去,初八八不归,初九九头空,初十打春去,十一打仔回,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火明,十五祈完灯,采青走百病。”春节的活动,一直闹到元宵,方才告一段落。

行大运” 大年初一。据说是以前的广东人,初一早上就会到野外去郊游。有的绕着村边,有的围着田园,有的循着屋宅走圈圈,叫做“出行”,俗称“行大运”,希望在新的一年中好事常来,万事胜意。正月初二谓之“开年”,这一天开始,人们带着三牲、糍粑煎堆等礼品,携儿带女去串亲访友。继续拿我家的情况举例子,早上妈妈会杀鸡拜祖宗,拜完之后就开始做开年饭(正月初二是一年之中的“头牙”,吃“开年饭”)。吃完开年饭,就带齐东西回到外婆家,开始拜年。走的时候,外婆或者外公就会把用红纸捆扎的生菜,芹菜,葱给妈妈,当回礼。表示:全家生机勃勃,大人勤勤恳恳,小孩聪明伶俐。人日游花地——正月初七为人日,广州人日游花地的风俗。

新春期间,广州人有很多禁忌和习惯:按照“老广们”的旧习俗,农历大年初一不能洗头,怕洗走财气;年初二是开年,自除夕年夜饭后,到今天才能动荤;年初三是赤口,不要拜年,易招惹是非;跟着车公诞、人日等等有说不完的讲究。还有,过年时不能买鞋,因粤语发音“鞋”同“唉”;买书更不行了,书发音同“输”,怕这一年都“输、输”声,更是大忌。在大时大节,喜筵寿宴上,习惯于谈吉利语,不说丧气话。若有人不小心摔破了碗碟,即念一声“岁岁(谐碎)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在春节期间,亲故见面,总是说些甘露醇语,相互祝福。如恭喜发财、龙马精神、万事胜意等。过年期间,长辈会给小孩一些钱,称为“利是”,寓吉祥之意。过年的菜肴除鸡外,商店还必备烧肉(取红烧赤壮之意)、鱼(年年有余)、发菜蚝豉(发财好市)、粉丝(联绵不断)腐竹、甜竹(富足、甜足)。甚至旧时女人洗头也要挑个吉日,初一、十五不能洗头,据说会亵渎神明。不过随着科学普及、时代进步,一些迷信的风俗也逐渐消失,为新的社会风尚所取代。

行过花街才过年是萦绕在广州人心间千年难易的情结:

“广州人不喜爱断枝摘下的花,习惯于连根盆栽,一盆盆地运。许多花枝高大而茂密,把卡车驾驶室的顶都遮盖了,远远看去,只见一群群繁花在天际飞奔,神奇极了。这些繁花将奔入各家各户,人们在花丛中斟酒祝福。我觉得,比之于全国其他地方,广州人更有权利说一句:春节来了!”

“我想,内地的人们过春节,大多用红纸与鞭炮来装点,那里的春意和吉祥气,是人工铺设起来的。唯有广州,硬是让运花车运来一个季节,把实实在在的春天生命引进家门,因此庆祝得最为诚实、最为透彻。”

以上两段话是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五城记》里面的话。的确,广州的春节是用花砌成的。广州人过年不吃饺子,广州人过年要逛花街。

广州传统迎春花市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月小则在二十七日)开始,历时三天,第三天延至新年初一凌晨才结束。一般在除夕前一个星期,这些花街就已禁止车马通行,有关部门开始为花农搭售花的棚架和摊档。花街伸展,摆成几条长廊。一些大枝的花木早几天就开始运来,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正式开市,那时十里花街上张灯结彩,喇叭里播放着轻快的广东音乐,人们看花、买花、“卖懒”,人流川流不息,日夜不分,花农住吃都在花市。除夕之夜。花市进人高潮。那真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中心花市常常还有著名书法家应众挥毫,更加热闹。直到午夜两点钟,人们才慢慢散去,花农们也把卖剩的鲜花,降价拍卖,不留一点剩余。游花街的人们,往往就在这个时候,拣到了很好的便宜货。于是乎人人皆大欢喜,高高兴兴地去迎接新春的曙光。

“香街十里一城春,笑语喧声入彩门。疑是层峦采蜜使,幻成百万赏花人。”广州的花街,不是普通的人造景观,不是人为的“城市名片”,更不是政府的形象工程。广州花街是一个巨大的鲜花买卖市场,它是广州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节目,它更是广州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过年逛花街跟饮早茶这些习惯一样,是广州人独有的文化现象,是让广州人有别于其他中国人的重要特征。

广州人过年一定要买一盆金桔,一盆水仙,或者一棵桃花。为什么桃花是一棵,而不是一支?是的,广州人是把整棵砍下的桃花树买回家的。桃花之于广州人,犹如圣诞树之于西方人。广州人对花情有独钟,无论是高雅之士还是庸俗市井,过年都要买桃花等老几样,再配搭各种各样的鲜花。

“羊城世界本花花,更买鲜花度年华。除夕案头齐供奉,香风吹暖到人家。”据说,广州的花市萌芽于唐朝,成形于明清,历久不衰。为何广州人对花情有独钟?不是因为广州人都是懂得赏花的雅士,而是因为花能代表无数的好意头,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比鲜花更能表达世上最美好的祝愿。中国人在过年的时候是需要表达愿望的,是需要去旧迎新,希望一年比一年好。而广东人尤其迷信,所以过年一定要把“意头”这个东西搞得淋漓尽致。鲜花象征着花开富贵、如意吉祥,完美地配合了广州人们的这种心态和需要。行花街除了可以买花以外,更已经成为广州人过年希望“行运”的标志。行一下花街,可以给你带来好运气。不好的变好,好的更好,所以花街适合任何人士去一趟,可以是一家大小,可以是一对情侣,也可以是一群希望来年能找到伴侣的光棍。花街是一个充满欢乐喜庆的大海洋,一年之中,逛花街就是广州人走在街上觉得最放松的时刻。

最传统的应节食品象征了广州人对过年的期盼:

民以食为天,尤其是最会吃也最能吃的广州人,过年的食品是最重要的,而且品种非常丰富。爆谷、煎堆、油角、蛋散、芋虾、年糕这些都是广州的最传统春节食品。

俗谚云:“年晚煎堆,人有我有”。煎堆是家家必备的。煎堆馅为爆谷拌糖胶所制,爆谷是把糯谷炒至爆开,去掉谷壳便成。煎堆皮是用糯米粉制成,很薄,外面粘着芝麻。整个煎堆放在沸油中炸至金黄色即可。现在也没有那么讲究,有的人家做煎堆,里面不会放馅的也有。另外,还有油角,其中又有软角、脆角、酥角之分。小时候,每年快过年的时候,奶奶,妈妈带着我一起做“油角”,虽然我不是很爱吃,也做得不好,但是和家人一起做“油角”的快乐,也是过年的一种乐趣。再有“糖环”、“冬果”、“蛋散”、“芋虾”等油炸食物。“糖环”用糯米粉搓成团,压进木模中,逐个“批”出,炸成金黄色,酥脆可口,一般是甜的,也有咸的。“冬果”用糯米粉做成小条状或片状炸熟。“芋虾”是用槟榔芋刨成丝后和合米粉浆落油锅,吃起来酥化可口。“蛋散”用面粉加猪油、蛋拌好而炸成。甜的加糖拌粉,炸后粘上糖胶;咸的加南乳、盐拌粉,吃起来酥化可口。

春节还必备瓜子,有红瓜子、黑瓜子“摩登”瓜子(葵瓜子)之分。中式糖果有糖莲藕、糖莲子、糖马蹄(荸荠)、糖冬瓜、糖桔饼、糖椰角、糖椰片等。

糕类则有年糕、萝卜糕、芋头糕、马蹄糕、九层糕、松糕等,寓意新春步步高。年糕也叫“大笼糕”,因盛糕的器皿可以用很大的开口的竹笼而得名,富豪人家用数十斤的米做成一个年糕,金黄色的糕面插上红枣、柏枝,寓意吉祥如意、鸿运长驻。萝卜广州方言称“菜头”,取“菜”与“财”的谐音,过年食萝卜糕,是寓意招财进宝。马蹄糕用荸荠作原料,粤方言称“荸荠作“马蹄”,过年食马蹄糕,可以清热、消滞,其调节胃口的作用已为实践所证明,而且还有“马不停蹄”、自强不息的寓意。

不得不提的是广州人的餐桌的菜式。广东地区新春美食品种繁多,寓意吉祥,普通的菜式亦赋予美好的名称,使人乐意享用。如发菜炆猪手称“发财就手”,发菜炆蚝豉即“好事发财”,咸酸菜炒猪舌(广州人称猪利)叫“一本万利”,炒鲜百合叫“百年好合”,菜胆扒冬菇叫“满地金钱”,鱼滑豆腐煲叫“老少平安”。还有各种鸡类制品,美其名曰“丹凤朝阳”、“百鸟朝凤”、“龙凤呈祥”等等,不一而足。鸡是新春菜肴中必不可少的,所谓“无鸡不成宴” 嘛,还有烧猪肉,除婚嫁中象征贞洁外,新春则寓意壮旺。年初一午饭时,还必备一味素菜,俗称“罗汉斋”,用绍菜、木耳、粉丝、虾米配制,亦有些人家蒸腊味的,但起筷时要先吃“斋”。

最后要说的是一些迎春活动,如舞狮、舞龙、踢踺子、放烟花等。

广东的狮子与外省不同,称为“醒狮”。在制作上和舞法上都具有广东的特色。广东醒狮舞起源佛山,相传在明朝初年,佛山地方出现过一头独角怪兽,眼大口阔,不时发出“年、年”的响声。只要怪兽出现,老面姓便大受遭殃,不是牲畜受害,便是庄稼被糟塌。后来,大家想了一个办法,用竹篾织成若干个狮头模型,涂上斑驳颜色,埋伏于郊野村落,一旦怪兽出现,便金鼓齐鸣,舞将起来,惊走怪兽。于是人们认为狮子有镇妖驱邪、如意吉祥的兆头,以后,便于春节期间,各乡各村均以舞狮子来消灾除害,预报吉祥,这便是关于舞狮子起源的说法。春节期间的舞狮活动,除在广场表演之外,还沿街起舞,逐家逐户去拜贺,以示醒狮临门,安好吉祥,主人家则悬赏于门,包红挂青,让瑞狮去摘取,名曰“采青”。借此活动希望狮子能把好运带到家里。其次是舞龙,广东的龙舞,名目繁多,千姿百态,不同的龙舞,寄托着人们不同的理想和愿望。春节是喜庆之日,耍舞的多是热烈奔放的彩龙、金龙和纱龙之类,白天舞布龙,晚上耍龙灯。至于踢踺子,是很久以前的传统文化,现在好像没有太多人会做了。广州每年的大年初一就会在珠江边放大型的烟花。那天晚上沿江路等地都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热闹非凡。

广州过年,热闹丰富,让人感受深切,广州的本土传统文化是多么的浓烈。

然而,历史长河的流逝是很快的,人们的观念容易被新的东西游移,特别广州市又是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世风嬗变也是不争的现实。如今生活好了,大家的观念也变了,春节的活动各有各精彩。然而,城市的历史文化形态以及传统习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财富。

大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态,小到一个城市的过年习俗,这。一切都需要靠民众的力量建构,维护。广州过年的习俗作为民俗文化的识标之一,代表了一个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厚。文化的强大,要得到人们的认同,认同后,我们便要自觉地维护它,巩固它.

4

广州春节民风民俗

广州春节民风民俗 :

1、 广州一年一度的花市

广州美称花城,花为业者,已有一千的历史。现如今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更成为广州的一大民俗。每年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景,各大公园都在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扎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花市,售花赏花,人潮涌动,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迎春花市。

2、广州新年派发"利是"

广州新春风俗,在人际交往中,必备"利是"。当然,所谓"利是",即为红包,亲朋相见,大人要给小孩"利是"。广州市民中,市民阶层十分讲究,要给双封,而内包多少纸币则不拘,但没有"利是"即为无礼,所以春节期间到广州人家里做客,要多带几个红包为好,免得麻烦。甚至商场门口,也会在金桔树上挂满"利是",任人摘取,以求吉利。

3、广州自腊月廿三“谢灶”那天开始,便进入了年关,每天活动都有严密的安排。即廿三谢灶、廿四开炸、廿五蒸糕、廿六扫尾、廿七洗嘢(嘢,广州方言,即东西),廿八包粽、廿九贴春联、卅团年。这是节前的安排。

谢灶:腊月二十三晚,送灶君老爷上天,叫“谢灶”、“送灶”或“祭灶”。祭灶的贡品有:一碗米,两砖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礼烧猪肉,一些蔗、桔,纸钱等。(说到贡品,想起小时候奶奶说过的一句话:“冬柑,年橙,谢灶桔”。意思大概是冬至拜神的时候要用柑桔,过年用橙,而谢灶就要桔)。并写好一张“灶君疏”,大意是向灶君请罪,请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从谢灶那天起,就开始进入年关了,人们忙碌起来。廿四开炸,我想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样的习俗了。《粤东笔记》所云:“广州之俗,岁终以烈火爆糯谷,名曰炮谷,以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效之,以祀先及馈亲友,又以糯饭盘结诸花入油煎之,名曰十花;以粉杂白糖沙入猪油煎之,名沙壅。”开炸的东西大概会有炮谷、煎堆等。

廿五蒸糕:广州市除蒸年糕外,还喜欢做萝卜糕、伦敦糕、马蹄糕、九层糕等,寓意“新春步步高”。廿六扫屋,以便干干净净迎新春。还有“迎春扫尘歌”:腊年二十三,晒被洗衣衫;腊月二十四,清洁房边地;腊月二十五,扫房掸尘土;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腊月二十七,里外洗归一;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腊月二十九,脏物都搬走。

至于廿八包粽,我从来没有听过,问了家里的老人,他们都说广州现在没有这样的习俗,以前就不得而知了,后来看了一些资料,这样的习俗在粤西地区还有保留。我们家廿八会去买鱿鱼、发菜、冬菇、虾米、粉丝等年货。廿九贴春联包括贴门对、横额、单语等。单语多写着:“天官赐福”,“新春大吉”,“万事如意”“出入平安”,“恭喜发财”。这些单语都是要按照神位来张贴的。三十团年,劏鸡杀鸭,拜祭天地、祖宗、接财神等,这一天,家庭主妇们都会很忙。晚上全家吃团年饭,然后就正式进入新的一年。

4、这里要另外说一个传统的习俗,广州人叫“开门炮”。年三十晚守夜至深夜,迎侯良辰吉时,到了交子之际,便打开大门说“开门大吉”,或者贴上红底烫金的“开门大吉”单语,烧开门炮。此时各家各户,点燃鞭炮。有些人为了“抢炮头”,提起几分钟把炮烧响。其他人闻声接引,一时鞭炮齐鸣,,震耳欲聋,持续几个时辰。两三点后才逐渐安静下来。四点多钟,鞭炮又一次响起来,到天亮方止。开门出去,家家门口,大街小巷,都铺满了一层星碎的炮竹红纸,增添了不少节日气氛。但是现在的广州,由于禁止了鞭炮的燃放,除夕夜已经没有这样的新年习惯了。虽然还是会有些“不怕死”的人会“开门炮”但是热闹的程度真是不及过去。少了这一活动,总是觉得,现在的过年与小时候相比,气氛没有这么的浓厚。

不仅是“开门炮”,现在的广州人保留这些节前风俗的也不多了,拿我家举例,我自己觉得,相对其他家庭,我们家算是春节的习俗还是保留得比较完整的。廿三谢灶、、廿七洗嘢、廿九贴春联、卅团年,这些活动还是有进行的,母亲在年关有空的时候还是会蒸一些糕品。但是现在绝大多数广州家庭都怕麻烦,或者是没有时间,糕品都是用买的,三十的团年饭不再在家里面吃,大多是到一些酒家团年。

正月初一开始过年;每天亦有固定的礼俗:“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穷鬼日,初四人乞米,初五初六正是年,初七寻春去,初八八不归,初九九头空,初十打春去,十一打仔回,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火明,十五祈完灯,采青走百病。”春节的活动,一直闹到元宵,方才告一段落。

行大运”大年初一。据说是以前的广东人,初一早上就会到野外去郊游。有的绕着村边,有的围着田园,有的循着屋宅走圈圈,叫做“出行”,俗称“行大运”,希望在新的一年中好事常来,万事胜意。正月初二谓之“开年”,这一天开始,人们带着三牲、糍粑煎堆等礼品,携儿带女去串亲访友。继续拿我家的情况举例子,早上妈妈会杀鸡拜祖宗,拜完之后就开始做开年饭(正月初二是一年之中的“头牙”,吃“开年饭”)。吃完开年饭,就带齐东西回到外婆家,开始拜年。走的时候,外婆或者外公就会把用红纸捆扎的生菜,芹菜,葱给妈妈,当回礼。表示:全家生机勃勃,大人勤勤恳恳,小孩聪明伶俐。人日游花地——正月初七为人日,广州人日游花地的风俗。

新春期间,广州人有很多禁忌和习惯:按照“老广们”的旧习俗,农历大年初一不能洗头,怕洗走财气;年初二是开年,自除夕年夜饭后,到今天才能动荤;年初三是赤口,不要拜年,易招惹是非;跟着车公诞、人日等等有说不完的讲究。还有,过年时不能买鞋,因粤语发音“鞋”同“唉”;买书更不行了,书发音同“输”,怕这一年都“输、输”声,更是大忌。在大时大节,喜筵寿宴上,习惯于谈吉利语,不说丧气话。若有人不小心摔破了碗碟,即念一声“岁岁(谐碎)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在春节期间,亲故见面,总是说些甘露醇语,相互祝福。如恭喜发财、龙马精神、万事胜意等。过年期间,长辈会给小孩一些钱,称为“利是”,寓吉祥之意。过年的菜肴除鸡外,商店还必备烧肉(取红烧赤壮之意)、鱼(年年有余)、发菜蚝豉(发财好市)、粉丝(联绵不断)腐竹、甜竹(富足、甜足)。甚至旧时女人洗头也要挑个吉日,初一、十五不能洗头,据说会亵渎神明。不过随着科学普及、时代进步,一些迷信的风俗也逐渐消失,为新的社会风尚所取代。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5

有具体的广州民风民俗吗?

你在百度搜“广州市地方志”,地方志里面有1部分详细介绍广州风土人情的。
6

广州民俗民风的作文

《作文:我最高兴的事》这个寒假是我过的最快乐高兴的一寒假,因为在1日21的上午我个台梦寐以求想得到的"好记星"掌上电脑学习机。

我刚刚拿到它就翻它的功能表,我翻到了辞典,里面有:牛津现代.牛津精解.牛津同义.全科辞典......背单词有:五维记忆法.闪电记忆法......有了这些功能学习上遇到困难也不怕了.

这天下午,同学来我家一起做作业,遇到作文网的,他就叫我帮忙查一下,我掏出"好记星"点两下,他
7

求广州民风民俗资料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积滞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适用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者。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我喝凉茶的时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进去好

几片陈皮去苦。

广东迎春花市

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广州种花为业,已有100O多年的历史。早在五代南汉时代,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就有许多素馨花田,南汉王刘怅的宠姬素馨就是庄头的种花女。 金桔象征“大吉大利”。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诚膜拜,飘逸肃穆,深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腊月初,市面上有从福建漳州运来的大批水仙头,人们买回后,精心培植,通过对水温和日照的调节来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团圆饭时,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声中依次开放,这情景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俗语说,“花开富贵”,这正巧取了个好兆头。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气袭人,所以家家必备。

当然,广东还有好多民风民俗。比如:煲汤、

舞狮、种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还有舞牛的……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它呢!

8

广州小吃的民风民俗的作文。

广东凉茶

广州属亚热风性,同时,广州人爱吃,会吃,吃的东西多了,难免会上火,于是饮凉茶也成了广州人常年的一个生活习惯。

所谓凉茶,是指将药性寒凉和能消解内热的中草药煎水作饮料喝,以消除夏季人体内的暑气,或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咙疼痛等疾患。广州的凉茶历史悠久,凉茶品种甚多,有王老吉凉茶、三虎堂凉茶、黄振龙凉茶、大声公凉茶、石歧凉茶、廿四味凉茶、葫芦茶、健康凉茶、金银菊五花茶、苦瓜干凉茶等;甚至连龟苓膏汤、生鱼葛菜汤、红萝卜竹蔗水等,也成为广州人喜爱的传统老牌凉茶。

最著名的王老吉凉茶,历来为广州人所推崇。进入80年代以后,各种凉茶冲剂及软包装凉茶应运而生,如神农凉茶、夏桑菊茶等,已成为许多家庭夏季里的一种时尚饮料。

饮早茶

广州人喜爱饮茶,尤其爱饮早茶。早上见面,往往以“饮咗茶未”(意即“你喝茶了吗”)作为问候,可见对饮茶的喜好。饮茶是广州人的生活习俗。民间流传着“清晨一壶茶,不用找医家”的谚语。

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习惯叫茶居)饮茶。不仅饮茶,还要吃点心(作为早餐);不仅饮早茶,还要饮下午茶、夜茶;不仅填饱肚皮,还顺便传播新闻、叙说友情、洽谈生意。可见,广州人的饮茶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交际的方式。?

这也正是广州茶楼业为什么历百年而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和根本原因。在广州老字号饮食店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当年的茶楼、茶居。

广州的茶客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熟客,每天清早必到一间固定的茶楼,通常是“一盅”(排骨饭)“两件”(点心),这类人以离退休老人居多;另一类是饮“礼拜茶”,即在休息日去饮茶,不限“一盅两件”,而是品尝多款点心,从容“叹茶”。

广州的茶市每天有早、午、晚三市,其中以早茶市最为兴旺,从清晨至中午十一时许,往往座无虚席。饮夜茶也渐有兴盛之势,尤其是盛夏,一边饮茶一边听戏曲演唱,还一边享受空调冷气。广州的早茶通常是清晨4时开市,晚茶要到次日凌晨1-2时才收市。

饮“功夫茶”

广州人在闲暇时以饮“功夫茶”为乐趣。饮“功夫茶”原来在潮汕地区盛行,现已在广州城大行其道。“功夫茶”对茶具、茶叶、水质、沏茶、斟茶、饮茶都十分讲究。功夫茶壶很小,只有拳头般大,薄胎瓷,隐约能见壶内茶叶。杯子则只有半个乒乓球大 广东省潮州市政府采购中心 吉林大学教职工赴加拿大办理因公 专题训练 广州饮食文化 饮凉茶 广州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同时,广州人爱吃,会吃,有时吃的煎炸东西多了,难免会上火,于是饮凉茶也成了广州人常年的一个生活习惯。 所谓凉茶,是指将药性寒凉和能消解内热的中草药煎水作饮料喝,以消除夏季人体内的暑气,或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咙疼痛等疾患。广州的凉茶历史悠久,凉茶品种甚多,有王老吉凉茶、三虎堂凉茶、黄振龙凉茶、大声公凉茶、石歧凉茶、廿四味凉茶、葫芦茶、健康凉茶、金银菊五花茶、苦瓜干凉茶等;甚至连龟苓膏汤、生鱼葛菜汤、红萝卜竹蔗水等,也成为广州人喜爱的传统老牌凉茶。? 最著名 广州饮食文化饮凉茶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